某同学用单色光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条纹。仅改变一个实验条件后,观察到的条纹如图乙所示。他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 )。
乙图中的条纹间距比甲图大.根据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知.出现乙图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光的波长比较长,即频率较低,也可能是缝与屏间距增大.也可能是双缝间距减小.故B正确。
如图所示,一圆环上均匀分布着正电荷,x垂直于环面且过圆心O。下列关于x轴上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圆环上均匀分布着正电荷,根据对称性可知,圆环上的电荷在O点产生的场强抵消.合场强为零。圆环上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沿X轴正方向有向右的分量,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可知.x轴上电场强度方向向右,根据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可知,在x轴上0点的电势最高.故A错误。B正确。0点的场强为零,无穷远处场强也为零,所以从0点沿x轴正方向,场强先增加后减小,x轴上电场强度方向,电势降低,故CD错误。
如图所示,一正方形线圈的匝数为n,边长为a,线圈平面与匀强磁场垂直。且一半处在磁场中,在△t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不变.大小由曰均匀地增大到2B.在此过程中.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
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的关系是( )。
教学重点一般是知识的主体,从知识在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与对学生认知的作用来判断.难点与学生本身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有关,因此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
Pl、P2为偏振化方向夹角为d的两个偏振片,光强为I0的平行自然光垂直入射到Pl表面上,则通过P2的光强为( )。
自然L0通过偏振片Pl时,透射的偏振光光强为争。此线偏振光再通过与Pl偏振化方向成a角的偏振片P2时,透射的偏振光光强为
如图为学校配电房向各个教室的供电示意图,T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5:1.V1、A1。为监控市电供电端的电压表和电流表,V2、A2为监控校内变压器的输出电压表和电流表.R1、R2为教室的负载电阻。V3,A3为教室内的监控电压表和电流表.配电房和教室间有相当长的
一段距离,则当开关S闭合时( )。
当开关S闭合时,负载电阻减小,输电电压不变,所以输电电流变大,即电流表A2的示数变大。又因线路较长,导线电阻不可忽略,故线路分压增大,则电压表V,的示数变小,通过R,的电流变小,A,示数变小,所以A、B项错误。根据理想变压器的特点可知,其原副线圈的电压比始终等于其匝数比,所以始终为5:1,所以选项D错误。
足球的容积为V,足球内已有的气体与外部大气的温度相同,压强等于大气压强p0,现再从球外取体积为V的空气充人球内,使足球内的压强增大到P,设足球容积保持不变,充气过程气体温度不变,则△y为( ).
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的轻杆OA,0端用铰链固定,另一端固定着一个小球A.轻杆靠在一个质量为M、高为h的物块上,若物块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不计,当物块沿地面向右运动到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时,物块速度大小为v,此时小球A的线速度大小为( )。
当物块以速度V向右运动至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时,B点的线速度等于木块的速
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8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的作用力为F,B对A的作用力为F,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
对B分析,可知墙对B的作用力Fl及A对B的作用力F2的合力与F及重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当F增大时,B对A的压力增大,即F2增大。同理可知,墙对8的作用力F1增大。对整体受力分析,整体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压力F和F1而处于平衡,故当F增大时.地面对A的支持力增大.即f3增大。故选C。
一质点沿半径R=1.6m的圆周运动,t=0时刻质点的位置为θ=0,质点的角速度w0=3.14s-1.若质点角加速度a=1.24t s-2。求:t=2.00 s时质点的速率、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下面是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是,都感觉到疼。
教师:是这样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大家看一
下课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甲: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很相似。
教师:这两者说的不是一回事,甲同学所说的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会解释一些现象。
学生:嗯。
教师:那我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怎样呢?
学生: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大小相等。
学生丙:我觉得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相等。
教师:这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你好好分析一下就知道为什么相等了。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15分)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体现发展的理念,这比学生学多少知识都重要。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体现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没有体现激励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教师: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是,都感觉到疼。
教师:是这样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请大家列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学生:划船、游泳、火箭发射等。
教师:很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常见.但是我们还需要定性地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将绑有条形磁铁A、B的两个小车放在桌面上,让学生分别用同名磁极靠近一次和用异名磁极靠近一次。观察现象。)
学生:两小车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学生:磁铁A吸引磁铁8,磁铁B也吸引磁铁A;磁铁A排斥磁铁8,磁铁B也排斥磁铁A。
教师:两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产生。方向是相反的。
(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教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吗
学生:相等。
教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两弹簧测力计之间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教师:很好,那大家来总结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这也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下面是一道作业题及某学生的解答。
题目:如图,足够长的U形导体框架的宽为L,电阻忽略不计,其所在平面为竖直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导体框平面,磁场足够大,一根质量m,有效电阻为R的水平导体棒MN垂直于U形框架间,接触良好。导体棒从静止开始沿框架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时,通过导体棒截面的电量为Q,求导体棒从开始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这一过程中.电流对导体棒所做的功.
匀速运动过程中,电流对导体棒所做的功:
问题:
(1)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给出正解。(10分)
(2)给出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1)错误在于计算电流对导体做的功用焦耳定律W=I2Rt求解,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焦耳定律在电磁感应电流做功的适用范围没有掌握以及对感应电动势公式的掌握不是很熟练,焦耳定律只适用于电流恒定不变的情况,如导体棒在磁场中匀速运动,如果电流变化则需要用能量守恒定律求电流对导体棒做的功,该题的正确解法为:设导体棒由静止开始沿框架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时,下滑的距离为s,通过导体棒截面的 (2)师:同学们先分析下这道题目的物理过程,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会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生:会受到重力、安培力的作用。
师:在这个过程中安培力做正功还是做负功
生:负功。
师:很好,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转化为电能。也就是电流对导体所做的功。
生:嗯。但安培力是变力.不能直接求安培力所做的功。
师:是这样的,此题中有的同学用焦耳定律求电流对导体做的功,可以吗
生:不可以,此过程中电流一直变化。
师:焦耳定律适用于电流恒定的情况,如果电流变化。要用能量守恒求电流对导体做的功。
生: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和动能。
师:很好,那么为了得到重力做的功,要求出导体棒从静止到匀速运动所下降的距离,同学们知道怎么求吗
师:那么匀速运动时导体棒的速度能求出吗
生:可以,根据匀速运动时导体棒所受的重力和安培力相等。就可以求出速度。
师:很好,求出速度就可以求出导体棒的动能。那么电流对导体棒所做的功也就可以求解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静电场’’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节的内容如下:
图1.9—1计算粒子到达另一个极板时的速度 图l.9-3带电粒子的偏转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库仑定律、电势差等知识。
任务:
(1)简述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规律。(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1)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大小恒定,方向不变。如果初速度不为零,为类平抛运动。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并能分析和解决加速和偏转方面的问题。
(2)知道示波管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学会类比的研究方法。
(2)通过由浅人深、层层推进的探究活动,逐步了解示波管的基本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规律是可以理解的,要学习科学.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服务。
(2)利用带电粒子在射线管中的蓝色辉光、示波器上神奇变换的波形,感受科学现象之美,萌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规律。
三、教学难点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的实验。
如图3.4—2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下端,橡皮条的长度为GE。
在图乙中.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受到作用力Fl、F,橡皮条伸长,小圆环处于0点。这时它受到橡皮条对它向上的拉力F0。撤去F、F,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D点(图丙)。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撤去Fl、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点”的实验
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8分)
教学方案;力的合成。 (1)“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点”,其设计意图是使橡皮筋产生的形变量相同.从而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特殊的情形,把F1、F2的大小设为3 N、4 N,并且把两个力的夹角设为900.让学生很容易看出分力和合力满足勾股定理.进而更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其次在将两分力和合力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之后.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从而可以看出分力和合力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减关系.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次引导学生形成矢量的概念,认识矢量之间所满足的运算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