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世界著名旅游景点的景观图。

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景点是( )。
此题考查的是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解题的关键是要判断图中景观所在的地区。 ①是印度北部的泰姬陵,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②是埃及开罗附近的狮身人面像,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③是美国 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④是英国伦敦的大本钟,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故本题选 D
下图为世界著名旅游景点的景观图。

位于发展中国家的景点是( )。
印度和埃及是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和英国是发达国家。
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是( )。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 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只有河漫滩是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
下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中,位于山西省的是( )。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和江西省交界 处,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张先生前往太平洋的某小岛旅游,手表时间仍显示北京时间。
当小岛地方时为中午 12 点时,手表显示时间为 6 时 40 分,该地经度是( )。
当小岛的地方时为中午 12 时时,北京时间即 120°E 的地方时是 6 时 40 分,又因为太平洋 小岛位于北京的东边,所以小岛的地方时比北京要早 5 小时 20 分。时间相差 1 小时,经度相差 15°,则两地的经 度差为 15°×(16/3)=80°。自 120°E 向东经过 80°所在的经度应为 160°W。
张先生前往太平洋的某小岛旅游,手表时间仍显示北京时间。
该地所在的时区是( )。
此题考查时区的计算,解题的关键为根据经度算时区。时区的计算方法为某地经度数除以 15, 如果没有余数,则商为该地时区数,且该地所在的经线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如果有余数,余数大于 7.5,则商 加 1 为该地时区数,若余数小于 7.5,则商为该地时区数。小岛的经度位置为 160°W。由 160°/15°的计算可知, 商为 10,余数为 10 大于 7.5,则小岛所在时区为西十一区
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图示时刻,下列各省份中最有可能出现大风降雨天气的是( )。
吉林省此时受到锋面气旋中冷锋的影响,可能出现大风降雨天气;陕西省被高压控制,气流 下沉,不易形成降雨;青海省和江苏省受到高压的影响,天气晴朗。故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大风降雨天气的是吉林 省。
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图示时刻,甲地的风向是( )。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故甲地的风向为西北风。
北京时间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
关于此次地震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印度板块为次级大陆 板块,属于印度洋板块。板块运动中,印度板块主动向亚欧板块移动俯冲,挤压亚欧板块,使亚欧板块被迫抬升
北京时间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
为迅速获取地震灾情,首先应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全球定位系统(GPS)用来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用来处理地理空间数据。“数字 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遥感(RS)技术可以获取地表信息,具有探测范同大、获得资料 速度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应用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等方面。故为 迅速获取地震灾情,首先应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
读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

该河流所处的地区可能是( )。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河流。据图可知,该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符合我国东北地区 的河流情况,故本题选 D。
读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

关于该河流流量变化与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处为春汛,河流流量主要受季节性冰雪融水的影响,与气温紧密相关,A 项正确,B 项错 误。乙处为夏汛,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夏季降水多,所以河流流量变大,C、D 两项错误。
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是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下图中甲为纳板河流域 自然保护区水系图;乙为纳板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关于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据图甲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根据河流干流流向可以判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图乙,该地热量较多,降水集中在雨季,属热带季风气候。图中山地较多,落差大,河流干支流短小,水能丰 富。
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是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下图中甲为纳板河流域 自然保护区水系图;乙为纳板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关于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封山育林、禁止开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开垦耕地和大量建设水电站会对保护区的自然环 境造成破坏。这些均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综合规划、发展特色旅游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中就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带被称为“就业走廊”。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中“就业走廊”的区位优势是( )。
图中“就业走廊”位于市中心,地价较高,交通通达度最好,一般属于商业区,商业集中。 城市中心地价较高,因此不是人口居住密集区。地价高不属于优势。市中心环境一般并不优美。
城市中就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带被称为“就业走廊”。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关于该城市空问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向外扩展,城市空间结构明显属于扇形模式。中心商务区一般位 于城市的市中心。东北方向为就业集中区,可能为工业区。东南方向的区域以居住区为主,没有显示就业功能,居 住和就业功能匹配较差。高级住宅区应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不适宜布局在就业集中区。
国际货运业是国际商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国际货运网点分布图。

下列地区中港口最密集的是( )。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和江西省交界 处,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我国某品牌智能手机通过国际市场采购所有零配件,首创了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该手机的最新产品无论是 外观款式还是硬件配置均改变了传统设计思路。
关于该品牌手机产销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通过国际市场在全球采购零部件主要是为了利用全球各地的区位优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A 项错误。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目的是可以更加了解发烧友的需求和运用发烧友的创意,可以使手机更贴近市场, 创造更高的利润,不一定提高了劳动力成本,B 项错误。手机零部件厂家之间只有零部件之间的联系,不具有投入 与产出关系,C 项错误。手机零部件可以在全球不同地区生产,体现了工业分散的现象。
我国某品牌智能手机通过国际市场采购所有零配件,首创了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该手机的最新产品无论是 外观款式还是硬件配置均改变了传统设计思路。
该品牌手机与其前几代产品差别大的原因主要是( )。
①市场需求变化 ②创新能力提升 ③劳动力成本下降 ④屏幕成本下降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手机的外观款式和硬件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的 变化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劳动力价格与屏幕成本不是产品升级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示意图。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本 身生态脆弱,且由图可知有东部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带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农牧交错带不宜大量开垦耕地,大规模发 展商品粮生产,否则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图中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而西部草原牧区向农牧交错 带提供待育肥家畜,说明农牧交错带适合种植牧草,应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这样既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 境的保护,又对东部农耕区起到生态屏障作用。图中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牧业加工产品,说明农牧交错 带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产品加工业比例。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示意图。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主要是( )。
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牧业加工产品,向西部牧区提供饲草料,故应是东部农耕 区的畜牧产品供应基地和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气候干旱,风沙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故 位于过渡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应成为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防止西部风沙危害东部农耕区。农牧交错带的降水条件 和牧草生长情况要好于西部牧区,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可作为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
阅读关于“美洲”的图文资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中“认识大洲”的标准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 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美洲”中“新大陆”的部分内容。 第三节美洲 “新大陆”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美洲又被称为“新大陆”。因为在 500 多年以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居民,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15—17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才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长期相互“隔绝”的局面。 美洲大陆是一块整体。人们在美洲大陆中美地峡的狭窄部位开凿了巴拿马运河,习惯上以它作为划分北美洲与南美 洲的界线。 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其次是美国。它们都曾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通行英语。 加拿大有一部分居民讲法语。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历史上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目前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由于这 两种语言都源于拉丁语,所以人们通常将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称为拉丁美洲。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 分)
(2)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理由)。(15 分)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地图说出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划分和范围,了解北美洲的重要国家、居民和语言,了解拉丁 美洲的概念、重要国家、居民和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初步掌握分析一个大洲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不同的大洲,开阔视野,认识到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2)教学过程要点: 环节一:新课导入 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即美洲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大家知道哥伦布吗?、他是意大利的著名航海家,以发现新大陆 闻名。事情其实是这样的。1492 年,哥伦布在寻找自欧洲向西到达亚洲的航路中到达了美洲,但误认为美洲就是亚 洲。10 年后,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到达美洲并证明该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并向全世界宣 布。为表彰他的功绩,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将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洲”。这就是新大陆和美洲的由来。下 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美洲这块新大陆。)(括号内容可略去)
【设计理由】故事导人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迅速进入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美洲的地理位置 教师展示美洲地图,请学生描述美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及南北美洲的划分和范围。 学生阅读地图,并交流总结。 小结: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主要位于西半球,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南北美洲(经纬度位 置略)。以北美洲为例,北美洲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 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
【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读图直观地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掌握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 2.中美地峡和巴拿马运河
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到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探究活动:巴拿马运河开通的意义。
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结论。
结论: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大大缩短了两洋之间的航程。
【设计理由】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居民
教师呈现地图等相关资料,让学生总结北美洲的主要国家、人种和语言并了解拉丁美洲的由来、范围、主要国家、 人种和语言。 学生通过资料自学,并总结归纳上述内容。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指点并总结归纳。
【设计理由】通过让学生结合资料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供填图、填空等相关练习题,进行课堂检测。
学生在填图册上填充关于美洲的地理事物,并完成其他练习题。
【设计理由】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学生课后搜集美洲主要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地理特征,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理由】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将地理知识延伸到课堂外, 开阔学生的视野。情况。
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和“乡土地理”的内容。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 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 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1)根据下图给出的信息,补绘黄河干流示意图,注明中下游附近的省会城市。(6 分)
(2)简要说明运用“黄河干流示意图”指导学生学习黄河概况的教学意义。(8 分)

(1)
(2)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黄河干流示意图”能够形象简洁地展示黄河概况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②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绘制“黄河干流示意图”并用其学习黄河的相关知识,简洁方便, 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③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利用“黄河干流示意图”可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培养 学生的空间思维。 ④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地理简图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 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简图教学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
材料一赛里木湖(湖面海拔 2071.9 米)和艾比湖(湖面海拔 189 米),均位于新疆西北部。赛里木湖的盐度低于 艾比湖。高白鲑鱼原产于俄罗斯 50° N 以北盐度较低的河湖,1998 年开始投放于赛里木湖。近几十年来,艾比湖 湖面萎缩,流域耕地急剧增加,植被破坏严重。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严重威胁列车运行安全。 材料二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示意图。

问题: (1)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将高白鲑鱼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的原因。 (6 分)
(2)说明沙泉子一带列车运行安全受到威胁的地理原因。(10 分)
(1)高白鲑鱼原产于高纬度湖水或河水中,适应盐度较低、水温较低的环境。赛里木湖海拔高,属于山地湖泊,符 合盐度低、水温低的条件,且受到的污染较小。艾比湖位于新疆内陆地区,地势较低,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 度高,不满足高白鲑鱼的生存条件。 (2)沙泉子一带沙多、风大。河水补给和入湖水量较少的季节,干涸的河湖底部裸露,增加沙源;耕地面积扩大, 土地沙化加重,增加沙源;湖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增加沙源。西风从湖面吹过来摩擦力小,风大;地 处西北,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多大风天气;狭管效应导致风力较大。大风将沙源地的沙子吹到铁轨处堆积,威 胁列车运行安全。
材料:
下面是朱老师在“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我国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单。
1.阅读“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读出海口、南京、北京、漠河的气温,由此可见,我国 1 月气温由南向北越来越______。
②1 月漠河与海口气温相差______℃,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______。
③1 月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气温______。
④分析我国冬季气温这样分布的原因______。
⑤0℃等温线东部大致穿过______-- ______一线,此线在______(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其原因是______。
2.阅读“我国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略)…… 学生基本完成后,教师把答案展示在 PPT 上,要求学生纠错。
问题:
(1)简述运用该学习任务单的地理教学价值。(8 分)
(2)结合材料,说明该教师在运用学习任务单教学时,还可以有哪些改进。
(1)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地理学习任务单是课程顺利进行的教学载体。学生根据学习 任务单进行自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任务单给学生确立了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目标、方 向,能够驱动学生学习。学生自学获得的知识,其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完成任务单,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 发学习兴趣。 ③能够较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任务单的设置,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困惑之处,从而在课堂中及时调整教学, 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 ④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任务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通过挖掘教材精心设计的,能够有效地引导 学生学习。 (2)可以做如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①在利用学习任务单之前,教师应先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的认识②学生在完 成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判断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③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后,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再给出答案,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总结, 最后得出结论。 ④学生学习完 1 月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后,教师可以不再提供学习任务单,而让学生自己利用之前的方法总结 我国 7 月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材料:
下面是刘老师“南极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多媒体展示教学样图“科学家在南极洲”……
师:科学家们认为,南极地区……
众生:经线呈射线,纬线呈圆形,中心点为南极点。
师:这样的地理位置会出现极昼的现象,……那么他的脸分别面向哪个方向?
众生:(讨论,小结)向北。
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人们在那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来观赏一下南极地区美丽的自然 风光(播放南极风光片)
师:看了风光片,你们感到南极地区气候怎么样。
众生:那里很冷,风很大,有很厚的冰层,气候恶劣……
师:很好,南极的气候的确很恶劣——酷寒、干旱、烈风。
生甲: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去南极地区做什么?
生乙:南极地区有很多冰,我们能很好利用吗?
生丙:南极地区有这么多冰,为什么我们还说干旱呢?
师:好极了,你们知道南极地区除了有很多冰,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吗?加上同学们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共 有四个。为了进一步认识南极洲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下面全班分成四组,各选一个问题,通过网络来搜集资料寻 找答案。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好么?
问题:
(1)结合材料,归纳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地理教学功能。(8 分)
(2)认识南极洲的环境及地理特征,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请提出 3 个问题)(6 分)
(3)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教师应注意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6 分)
(1)①总结、点拨功能。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后,及时进行了点拨、总结,即“酷寒、干旱、烈风”,使知识点更加完善、 准确地呈现出来。 ②组织、引导功能。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南极风光,并提问学生对南极气候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南极的气候特征。教 师在学生回答南极地区有很多冰后,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地区的其他资源有哪些,同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组织、引导功能。 ③激励功能。 教师通过对每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做出及时、积极的评价,如“很好”“好极了”,极大地激励了学生,能够激发 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问题一: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南极洲的地形特征是怎样的? 问题三:南极洲气候酷寒的原因是什么? (3)①要注意引导提出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资料,并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讨论议题。 ②要注意引导讨论内容。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 能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适时引导学生,把握讨论的正确方向。 ③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结论,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④要注意进行针对性评价。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表现和观点,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汇报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