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某一正常细胞的细胞核除去,则该“去核细胞”将会( )。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如果将某一细胞的细胞核除去,由于没有细胞核的控制,细胞代谢活动受到影响,细胞不能继续生长和分裂,导致细胞停止生长,A正确,C错误。没有细胞核,细胞不能继续生长和分裂,肿瘤细胞的特点是可以无限增殖,所以去核的细胞不能变成肿瘤细胞,B错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核内含有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存在全能性,D错误。
下列物质及其基本组成单位,匹配错误的是( )。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酸碳链长度不同,故脂肪没有基本组成单位,A错误。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B正确。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正确。t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正确。
某同学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多的镜头组合是(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①②上端扁平、无螺纹,为目镜,其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即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③④上端有螺纹,为物镜,其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且镜头越细,放大倍数越高。因此本题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应是长目镜和短物镜,答案选C。
用热水烫番茄,很容易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 )。
各植物组织类型特点归纳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判断,番茄的“皮”为保护组织。故选B。
下列生物学实验及操作,不合理的是( )。
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加充分.A错误。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时,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果胶酶的用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各实验组应该保持除果胶酶量以外的变量相同,B正确。由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较大,种群个体绝对数量的统计费时、费力,也不现实,取样调查则简单有效,但是取样调查要做到随机性。摇匀酵母菌培养液后随机取样进行计数.并依此推断出单位体积或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C正确。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观察材料,是因为外表皮呈现紫色,不用染色即可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D正确。
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典型特征包括( )。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由于产的卵是带有硬壳的羊膜卵,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因此有羊膜卵,用肺呼吸是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典型特征。A项异型齿是哺乳动物特有的,C、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关于鸟类双重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指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气囊与肺相通,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起暂时储存气体的作用,A、B错误。吸气的时候,大部分气体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气体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所以,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有新鲜气体交换,因此C错误,D正确。
下列基因的传递,不能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解释的是(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会进行自由组合,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A正确。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C错误。一对性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
在图1所示的蘑菇中,能产生孢子的部位是( )。
蘑菇属于大型真菌,依靠孢子进行繁殖。据图可知,①是菌盖,②是菌褶,③是菌柄,④是菌丝。菌柄起支持菌盖和输送养分的作用,菌盖是菌褶着生的地方,菌褶是放射状排列的片状结构,是产生孢子的场所。因此答案选B。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 )。
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培养基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脱分化作用和分化作用,快速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的高新技术手段,因此,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在自然状态下,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在自然状态下,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个体迁入迁出均能增加或减少某基因的数量,从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基因重组只改变了个体的基因型.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因此答案选C。
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据图可知,①为细胞质基质,②为淋巴,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环境是③组织液和④血浆,B错误。④为血浆,其成分中包括氧气和胰岛素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正常情况下,③组织液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稳态,D正确。
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免疫失调的是( )。
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导性结合,属于正常的体液免疫,A错误。移植的器官是抗原,人体会产生抗体,抵抗抗原的入侵,是正常的免疫反应,B错误。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是正常的细胞免疫,C错误。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失调,D正确。
图3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会引起收缩,腓肠肌为效应器,A正确。电刺激肌肉,因为神经和肌肉接头处相当于突触,突触问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电刺激神经纤维,兴奋会进行传递,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D正确。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的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是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因此8和D正确。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受多种激素的协调作用的,A正确。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而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故答案选C。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调查种群密度,还可以调查物种的丰富度,A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的种群,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的生物,呈分层现象,C正确。不同的种间关系呈现特定的数量变化曲线,故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推测群落的种间关系。D正确。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图4是某种藻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A正确。由图可知,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是不同的,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说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是最大的,C正确。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下列关于“小鼠走迷宫”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不一样,A错误。通过“小鼠走迷宫”探究实验可知,这是探究小鼠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不属于先天性行为,B错误。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若不加强,时间长了,这种行为也会消失。C错误。小鼠属于哺乳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小鼠比蚯蚓高等,所以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才能学会走“迷宫”,而小鼠则只要经过不足10次就学会了走“迷宫”。可知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D正确。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果醋制作过程需要有氧条件,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的生长阶段是有氧条件,酿酒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A错误。传统的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过程都要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均不需要高温、高压灭菌,B错误。传统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均是使用自然菌种,C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用到的菌种主要是毛霉,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使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最重要的技术是( )。
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最可能的原因是采用了胚胎分割移植技术。胚胎分割的特点是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
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功能包含( )。
①攻克当今生物学难题②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③帮助学生记忆科学知识④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⑤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
在中学生物课程中,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因此答案选C。
在“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鸟类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的照片.接着出示挂图讲解鸟卵的结构,随后让学生观察鸡卵,并选出学生代表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和讲解鸡卵的结构,最后讨论和总结鸟类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这个教学片段体现的主要教学技能是( )。
本题中,教师通过展示多种多样的相关照片、图片、鸡卵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助于说明抽象原理,使用的是演示技能中的展示法。因此答案选D。
下列关于细胞的概念,最上位的是( )。
上位是指比较概括的说法,下位是指比较具体的说法,这是相对的。A、B、C三项都是讲细胞某一具体的功能特点,D项是对细胞特性总的概括.属于上位概念,因此答案选D。
卡尔文用小球藻进行实验,将其装在一个透明的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带有开关的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密闭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电源开关来控制光照。
(3)实验三:在探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时,停止光照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检测。利用得到的数据绘制成示意图,最可能为__________(填示意图对应的字母)。(3分)
(4)实验四: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酒精中,使酶失去活性,将化合物固定在某一状态,随后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这种分离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3分)
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5中甲、乙所示,其中X、Y、Ⅱ、Ⅲ、Ⅳ表示不同的染色体,果蝇的红眼(D)和白眼(d)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果蝇为__________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其中属于常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用图中的染色体标号作答)(9分)
(2)若只考虑基因D、d的遗传,图中雌果蝇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__________,雄果蝇产生含Y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__________。(6分)
材料.
“视觉的形成”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教师出示右图)
教师: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9张人脸,据说,只有智商超
过180的人才能找到9张人脸!
(学生急切寻找并踊跃回答)
教师:刚才的游戏让老师认识了我班一大批高智商的同学!那么
在这个游戏里,我们主要用到了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学生:眼。
教师:对!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眼的结构,谁能简单地复述一下眼的结构,并分析物体的图像是如何落在视网膜上的
学生:略
教师:既然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幅图片,为何每个人看到的人脸数量却各不相同呢 (学生纷纷议论,没有答案)
教师:实际上这涉及到视觉的形成过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
问题:
(1)分析该教学片段中课堂教学导入的优点。(12分)
(2)在该导入教学的片段中,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8分)
(1)该教师使用一个游戏进行导入。运用做游戏的方式,发现问题,导入新课。“好动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因此该导入的优点有:
①巧设游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②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进入学习情境;
③为学习新的知识“视觉的形成过程”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2)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有:
①处理好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游戏是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既要体现教学内容,又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人胜。
②游戏的可操作性要强,易于学生接受,指令要明确、简明。
③游戏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教育的宗旨之一。因而游戏活动中尽量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
④要正确引导学生,维持好课堂的秩序,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该游戏涉及到智商问题。
材料: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观察。
(a)为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一株带有花和果实的番茄植株。
(b)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植物的六大器官。
(c)让学生摘下果实,说出果皮、果肉和其中细丝状结构(输导组织)的功能.并据此判断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特点。
(d)选取果实不同部位的组织材料,制作临时装片,并通过显微镜观察。
(e)引导学生比较观察结果和推测不同部位的细胞排列方式,分析和讨论。
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出教师为本节课所设定的能力目标。(10分)
(2)分析出本节课学生所要形成的重要概念。(10分)
(1)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真实的植物、三大组织的临时装片,提高观察能力。
②通过分析果皮、果肉和其中细丝状结构的功能,推测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③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团结协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要形成的重要概念: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第1课时内容.要求学生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提供的教具是:①根尖结构模型;②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植物幼苗;③萝卜决(或土豆块);④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挂图;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Flash动画。
要求:(1)设计使用上述直观教具的教学流程。(20分)
(2)设计“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方案。(10分)
(1)教学流程:
【导入】
首先,呈现已准备好的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带根的植物幼苗:一把是浸在水中的葱,一把是没有浸入水中的葱,请学生观察现象(一个发蔫,一个碧绿),请学生说出现象,并最好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水。(板书)其次,再提供一盘糖拌黄瓜和一盘未加糖的黄瓜,请学生观察,说出现象,同时,问学生看到这些现象会产生什么疑问。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的问题按教学知识点进行分类,逐一在课堂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可能是:
①黄瓜中为什么会有水 水从哪里来
②葱为什么会萎蔫
③糖水浇地会怎样
④植物幼苗为什么会吸水
⑤植物幼苗是通过哪个部位来吸收水分
对于一些教学知识点以外的问题,可鼓励学生查询各方面资料,以求得解决。
【互动一:设疑解惑】
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体现植物生长需要水 (说明植物离不开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问题2:(刚才有学生提到植物生长需要水)请想一想植物需要水有什么用 (可以从现象上说,学生思考并
回答: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维持植物体形态;④蒸腾作用。)
问题3:植物有六大器官.是否每个器官都能吸水 (引出根细胞能吸水)
学生回答:
①根能不能,能;菜农把水洒在菜叶上,叶能不能,能;茎能不能,能。
(出示摆放了一个星期的插在水中的鲜花,说明茎也能吸水。)
②那么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根)
(展示根尖结构模型。说明根尖吸水的原理。)
根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因而是根细胞在吸收水分。
③根是否在周围有水时都能吸水呢
学生: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师:下面做个小实验来证明。
【互动二: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1:演示溶液浓度的概念。
清水中溶解盐的多少可用浓度高低来表示,例如:100ml清水加一勺盐,(约20克)配制成20%盐溶液,100ml清水不加盐,浓度很低。
问题1:如果将萝卜块放入这两种浓度的溶液中是否都会吸水呢 会一样吗
提示:萝卜块取自萝h的根。
问题2: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证明植物在不同的浓度中发生吸水与失水现象吗 (请同学讨论、设计并回答)
学生有可能会说出几个实验方案,有的可以操作实施的应予以肯定。
教师演示实验2:
教师提出一个实验方案,将等量(10块)萝卜块分别放入装有100ml清水和100ml20%的盐水中,10分钟后又将100ml清水和盐水倒回量筒,观察清水和盐水的量是否有变化。(在学生面前现场配制20%的盐水100ml,便于理解概念)
(在等待10分钟过程中,请同学思考问题)
问题3:复习根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西瓜、番茄的汁水存在的部位,并有一定的甜味、酸味(说明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
问题4:根细胞吸收水分时,水分有可能进入哪个部位 (液泡内)
根细胞失去水分.水分有可能从哪个结构内渗出 学生回答。
观察思考:
师:请学生观察并比较盐水和清水烧杯内液面的高度,然后将烧杯内的盐水和清水又倒回量筒,看看盐水和清水的量的变化。
生:盐水多了。清水少了。
师:量筒内的盐水多了,清水少了与什么有关系 盐水多了,是从哪儿来的 清水少了,又到哪儿去了
生:与浓度有关,盐水中植物吸水了,清水中植物失水。
师:请同学归纳,得出结论。
生:当周围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失水。当周围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吸水。
体验回答:
师:再请同学用手摸一摸萝卜块.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盐水中的萝卜,软、绵、滑。清水中的萝卜,硬邦邦的。(亲身的体验非常重要)
【互动三:巩固训练】
观看动画: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加深印象。强化细胞吸水、失水的概念)
观看挂图: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前面的知识,解释说明其中原理,强化理解)
【互动四:学以致用】
问答:【问】在一般情况下,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都能吸收水分,说明土壤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溶度。如果土壤溶液溶(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答】会失水一萎蔫一烧苗。(解决学生从现象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去)
教师演示:
观看影像:我国水资源和西北地区盐碱地的状况。(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
提升:土壤盐分过多会危害植物正常生长,我国盐碱土大约有四亿亩,其中耕地占1/4,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在座的每位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将来为改良我国大面积盐碱地,让不毛之地长出庄稼,开满鲜花(指着讲台上摆放的鲜花)做出贡献。
【留疑结课】
植物是否只需要水就能长得好 (设置悬念,使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引出下一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2)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2.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所需的外界条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
新鲜的绿豆芽、镊子、烧杯2个、培养皿2个、清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水、标签、胶布等。
实验操作:
1.将两个烧杯编号,分别编上1号和2号标签。在1号烧杯内装入清水,在2号烧杯内装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
2.用镊子将大小相同的绿豆芽10株分别放到两个烧杯中。
3.五分钟后观察两个烧杯中的绿豆芽是什么形态。
实验现象:
1号烧杯中取出的绿豆芽非常硬挺;2号烧杯中取出的绿豆芽则萎蔫了。
实验结论: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原教材中选用的实验材料为萝卜条,将其放在清水和盐水中,一般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观察到现象,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经过改进后选取黄豆芽或绿豆芽.5分钟后就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并且豆芽也是人们常食用的蔬菜.取材方便快捷。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