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食荔枝》里面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据此回答题。
诗中的岭南是指( )。
荔枝属亚热带果树,南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产区。故苏轼诗中的岭南指的是南岭,本题选B。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题。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查看材料
一条新建铁路的沿线往往能形成新兴的城镇,兰新铁路没有改变当地的城镇布局,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城镇的布局受绿洲分布的影响。
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查看材料
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只有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气温稍高,水源充足。适宜人类的居住。所以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苏轼在《食荔枝》里面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据此回答题。
安徽省不能种植荔枝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查看材料
荔枝属亚热带果树,喜高温高湿,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南方广东等地。安徽和广东相比气温低,热量不足。所以,热量不足成为安徽省不能种植荔枝的限制性因素。故本题选A。
苏轼在《食荔枝》里面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据此回答题。
岭南地区与江苏省均可以发展的农业是( )。查看材料
迁移农业位于热带雨林区,是一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大牧场放牧业需要地广人稀的条件;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所以A、B、D选项错误。岭南地区和江苏省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所以都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故本题选择C。
下列关于中亚地理位置和自然坏境描述正确的有( )。
中亚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部分山区降水丰富,草原广布,耕地存在于河流沿岸和里海沿岸地区,多为灌溉农业,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也多是内流湖。
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江山如画,景象万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麦成熟主要与热量条件有关;决定潮汐涨落的主导因素是月球引力,而太阳引力只是起加强与削弱作用;因月球绕地球转同时又被地球带着绕太阳转,所以月球东升西落的周期比太阳和其它恒星的周期长;南坡比北坡暖的现象只适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均位南面),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则相反。所以只有B答案正确。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题。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查看材料
由图可知,该段铁路一直穿行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可推测当时外国专家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题。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查看材料
由图可以看出,该铁路并没有布局在城镇周边地区,有较大的不合理性。
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查看材料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题。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查看材料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题。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查看材料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题。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查看材料
读下图完成题。
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查看材料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确定甲为西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发展种植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光热不足;乙为中亚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不足是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故本题选B。
读下图完成题。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甲位于西欧,平原地形,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不会出现凌汛现象;地势起伏小,水流平缓,因此水能资源并不丰富,A、C错误。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变化大,降水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工地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B错误,D正确。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题。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查看材料
太阳能电站适宜建在云层稀薄、光照丰富的地区。四个选项中,柴达木盆地气候常年干旱、地势较高,太阳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题。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查看材料
太阳能电站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的效应减弱,不会提升地表温度,A错。发电站不会干扰电子导航,B错。光热电站产品是电能,不能直接提高作物产量,D错。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的热能制造出蒸气,利用蒸气推动发电机运转,强光、高热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所以C对。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题。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查看材料
影长与塔高相等的时候,P=1;此时的太阳高度为45°;当太阳高度大于45°时,P<1:当太阳高度小于45°时,P>1;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小于45°的日期,为冬至日前后。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题。
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查看材料
电子类产品一般体积较小,尤其是零部件,运输较为便利,成本较低,加上现代交通发达,而电子产品的附加值主要还是核心技术,所以可以在全球选址。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题。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查看材料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而美国相对劳动力成本过高,所以,为了利润最大化,才将生产厂转至中国。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题。
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查看材料
中国电子产业大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加工或是零件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如核心技术的研发等都没有真正掌握,所以,最有利的措施是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四川盆地的肥沃土壤是( )。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称,土壤颜色呈紫色或者紫红色,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读图.回答题。
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 )。查看材料
根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图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分别为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英吉利海峡。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180°经线上,但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故本题选C。
读图.回答题。
连接红海、亚丁湾、印度洋是图中的( )。查看材料
连接红海、亚丁湾、印度洋的是曼德海峡,即图中的甲,故本题选A。
下列关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海拔都低于100m②土壤都较肥沃
③都降水较为丰富④雨热同期
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平原,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较为丰富,土壤较为肥沃。东北平原的海拔一般低于200m。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中“以区域地理为主的课程内容定位”的理解。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知识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区域地理的知识是初中系统地理知识的重要落脚点,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这也为以后的地理教学做下铺垫。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①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古老核心,目前仍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②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
③以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地理板书的功能是什么
地理板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明晰思路,突出重点
板书能够通过一定的表达格式记录下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教学进程,对学生的思路有吸引、指导和调节的作用,使学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学生利用板书指示的认知思路,可以优化理解教学内容,突破重点。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要点、脉络和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把重点内容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体现出来并加以具体化,长时间作用于视觉,突出教学重点。
②构建框架,增强记忆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层次,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述,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体系。而板书则提纲挈领地反映了教材内容,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板书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使学生头脑清晰。板书还可以将教学口语表达不足的部分、教学内容的疑难部分及重点部分显示出来,及时补充足量的教学信息。另外,学生边听、边记,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同时调动,互相协调,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学生的听课得到视觉配合,能使听者注意力保持更持久,理解更充分,从而强化信息记忆。
③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板书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从单一的听觉刺激扩大到视觉刺激,并将视、听刺激巧妙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优秀的板书可以充分体现教材的层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材料非洲的自然带景观分布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称它为“非洲之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归纳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E-F沿线光照和水分变化状况。(6分)
(2)根据图1分析M岛自然带差异的原因。(6分)
(3)图2所示,比较乞力马扎罗山南:11s坡雪线的高低差异,并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4分)
(1)分布特征:①自然带呈带状分布;②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
变化情况:热带荒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先是光照变少,水分变多,之后光照变多,水分变少。
(2)M岛东侧是热带雨林带,西侧是热带草原带。原因:东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带来丰富的降水;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3)南坡雪线低,北坡雪线高。原因:南坡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阅读下面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新授环节部分,回答问题。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问题:
(1)请就这堂课的新授环节给予评述。
(2)请你谈谈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哪些要点。
(1)在这堂课的新授环节中,首先,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教师通过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从而发散思维,培养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开展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在角色扮演和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色扮演法的含义。②地理教师既要当好“编剧”.又要当好“导演”。③让学生进入“角色”,当好“演员”,学生进入了角色,当好了演员,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④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工作,包括对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表演以及学生在辩论或者讨论时表现的评价总结,要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提出表扬,让同学们感到付出得到了尊重和肯定,有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
阅读以下关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本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减少这些弊端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好哪些方面 (10分)
(1)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将计算机课件等同于挂图。该教学中,计算机课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我国1月和7月的气温分布图,完全可以用两幅相应的挂图取代。实际上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呈现出多样化的动态学习情境.例如.可以由动画展示等温线的数值,也可以展示北方与南方民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特点及其成因。
②教学过程受机器牵制,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中,计算机课件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完全受制于课件的播放。这难免会出现课件中学习内容的难易、详程度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相左的现象。
(2)应注意把握的方面:
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开放式地学习,使学生在有疑问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②贯通广阔时空。浓缩地理事物发展历程,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技术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形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③实现人机关系的协调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计算机课件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媒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透过纷繁的地理现象找寻原因和规律.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所以说,计算机课件应该有利于师生问的相互交流与反馈调整。
阅读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问题:(1)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风成说”;知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教学流程
【导人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活动: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让学生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且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范围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小组活动:将本小节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学生活动:根据现有知识,思考并一起回答。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巩固提升】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 让学生做课后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