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本题主要考查课程标准概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总目标第二条规定:高中数学课程要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故D项错误。
设|A|=0,α1、α2、是线性方程组Aχ=0的一个基础解系,Aα3=α3≠0,则下列向量中不是矩阵A的特征向量的是( )。
因为α1、α2是线性方程组Ax=0的一个基础解系,所以Aα1=Aα2=0。对于选项A有A(3α1+α2)=3Aα1+Aα2=0,所以是A的特征向量;同样选项B也是矩阵A的特征向量;对于选项D,由于Aa3=a3≠0,所以A(3a3)=3Aα3=3α3,故D也是矩阵A的特征向量;至于选项C,A(αl+3α3),Aα1+3Aα3=3α3不能写成m(α1+3α3)的形式,所以C不是矩阵A的特征向量。
函数列{fn(χ)}与函数,f(χ)是在闭区间[a,b]上有定义,则在[a,b]上{fn(χ)}一致收敛于f(χ)的充要条件是( )。
根据函数的一致收敛定义可得。
设P为三阶方阵,将P的第一列与第二列交换得到T,再把T的第二列加到第三列得到 R.则满足PQ=R的矩阵Q是( )。
发现勾股定理的古希腊数学家是( )。
.
.
设a、b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则|a+b|>|a-b|的充要条件是( )。
不等式两边同时平方得(|a+b|)2>(|a-b|)2,化简得ab=|a||b|cosθ>0,
即cosθ>0,所以0<θπ/2(θ为a,b的夹角)。
设A是一个m×n矩阵,证明:矩阵A的行空间维数等于它的列空间维数。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请列举四种评价的主体,并简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二)评价建议中指出主体多元化,是指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
袋子中有70个红球,30个黑球,从袋子中连续摸球两次,每次摸一个球,且第一次摸出的球,不放回袋中:
(1)求两次摸球均为红球的概率:
(2)若第一次摸到红球,求第二次摸到黑球的概率。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ns.Freudental)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客观世界的对象及其关系中抽象并形成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以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造的数学模型等,就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
(1)请举出一个实例,并简述其“数学化”的过程。(6分)
(2)分析经历上述“数学化,,过程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作用。(9分)
(1)实例:老鼠的繁殖率:假设老鼠每胎产鼠6只,其中3雌3雄,两胎之间间隔时间40天,小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l20天。现假设在理想情况下(即不考虑死亡、周期变化、突发事件等),一对老鼠开始生育,估计一年后老鼠的总数将达多少只
“数学化”: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关的数学模型,并对这些数学成分用图式法表示。②从图式法表示中,寻找并发现与问题有关的关系和规律。③从所发现的关系中,建立相应的公式,以求得某种一般化的规律。④运用其他不同方法(数学模型)解决这一问题。
(2)经历上述“数学化”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抽象概括”能力有以下作用:
①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设计与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有利于快速的发现问题。
②由“数学化”过程可以看出发现问题是直观的,容易引起学生想象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的数学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而且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要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相关联。
③通过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去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设计是问答题的核心环节。某教师关于《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定义,理解数列的分类,掌握数列的一种表示方法——通项公式。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探索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个性意志,体验和感受数学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请完成下列任务:
(1)上述三维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相同吗 存在什么问题 简要回答(6分);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存在什么问题 简要回答(6分);
(3)关于《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给出你的教学目标设计(8分);
(4)结合《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说明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10分)。
(1)不相同,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问题是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不一致。设计教学目标时在表述对象上应该统一,而不是其中的一条目标是以教师角度来描述的——“使学生……”,另一条又是以学生角度来描述的——“经历……过程”。通常情况下,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比较恰当,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不具有可操作性。问题是教学目标设计的过高过大不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准确把握基础上的,要具体实在不浮华,具有可操作性。
(3)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有关概念,几种简单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通项公式法);了解数列是特殊的函数,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的特征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体会数列中项与序号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然界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抽象出数列的概念;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的规律。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数列源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研究数列可以揭示生活以及自然中的一些规律.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事项有:①反映数学的学科特点,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如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是数列及其概念,本质是特殊的函数。②要有计划性,可评价性;要有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及学习顺序.学习 后学生应有什么样的变化,如会根据其前几项的特征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等。③格式要规范,用词要考究;要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阐述,表述对象要统一,在用词上要慎重.既要有 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又要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和探索”等。④要全面,不能“重知轻思”“重知轻情”等;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还 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⑤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要从记忆、理解和探究三个层次来制定目标。⑥要实在具体,不浮华;要防止教学目标“高大全”,有的甚至是“假大空”,目标“远大”、空洞,形同虚设。
问题:
(1)教师l主要按照教科书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教师2没有完全按照教科书组织教学,请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评价;(5分)
(2)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数学思想,从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视角,对两位教师的教学作评析;(10分)
(3)给出运用函数证明该不等式的方法,并简要说明该方法的数学教学价值。(5分)
(1)教师1的教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优点是在一个例题结束后,教师布置一道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教师2的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诱发思考,循环渐进的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将学生解答方法展现在黑板上,最后让学生补充其他的解题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但是这位老师的不足是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函数的方法解决此不等式,课前没有考虑到解不等式的函数思想方法。
(2)教师l没有辩证的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造成不适当的“生成”,缺乏教师引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2体现了对教学过程的“预设”,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并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教师2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教师2不足的是没有仔细研究教材,忽了用函数问题解答此不等式,没有把本节课进行适当拓展和深化。
运用函数证明该不等式的方法,使我们意识到不等式与函数是紧密联系的,很多不等式问题往往有相关的函数背景,可以利用函数的思想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