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的掌握。
【答案】B。
【解析】很明显,题干中的教师让学生“联系单元中的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且“通过新闻写作练习”,切实做到了“阅读”与“实践”的统一:题干中的教师利用选修教材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教师从其中一篇单元选文人手.继而联系单元中的其他作品.正是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了专题式的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新闻学习水平。
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本题考查外国文学常识的相关知识。A、B、D三项都是海明威的小说,C项是马尔克斯的小说。故正确答案为C。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作者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迫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 2.作者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 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 4.作者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 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作者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更容易理解
课文的内容和作者寄予的感情,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所以,A项的说法正确。第二课时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如果加进作者和文革背景的介绍,在时间安排上会很紧张,要么不能完成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影响对课文主旨探讨的整体效果:要么走马观花式地完成教学内容,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浮于表面,达不到深刻挖掘主旨的目的。故是否要加入作者和文革背景的介绍,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且要根据学生课堂生成实际有选择地进行取舍式补充。可知,B项说法错误。课文写一条小狗从而引出作者的忏悔,一方面有对文革惨痛历史的揭露,另一方面.作者作为受害者能站出来忏悔,则更是突出他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精神。小切入点方显大精神、大道理,从写作方法上来说,文章细腻、真实,字字句句深人人心。教师正是忽视了文章这一写作特色和表现手法。C项说法正确。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在加深对课文主旨认识的基础上更多地走向理解层面。D项说法正确。故可知正确答案为B。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
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
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
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介绍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学生理解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也会多得多,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从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该教学片段没有涉及质疑、设疑的问题。
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知,个别朗读更多地体现了注重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且并不能说个人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个人朗读的次数应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及文本的特点来决定。
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A项“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说法错误。
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D项中“乐观态度”错误。三桩誓愿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知识点】本题考查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
【答案】B。
【解析】在教学中,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是将其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而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掌握契诃夫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导入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在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中必修课程下的“阅读与鉴赏”与“表达与交流”中所罗列出的教学目标应是教师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人的作品有( )。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中外文学作品主题的区分。
【答案】D。
【解析】A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者,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无畏牺牲的故事。这部小说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表现了战争对人们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反侵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B项,《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诗歌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C项,《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难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D项,《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故可知本题答案为D。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和选修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识记。
【答案】A。
【解析】B项应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C项应为“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D项应为“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故正确答案为A。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A]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主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B]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C]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幻灯片展示李清照人生历程)
四、[D]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其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词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文《声声慢》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任何教学内容设计都是有目的的,且必然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知人论世阶段解读词人的人生经历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在的社会环境,更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寄寓的情感,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对李清照身世遭际的描述会让学生“心有戚戚焉”.从而更深地体悟李清照的《声声慢》,更好地贴近词作和李清照本人。故可知C项说法片面,当选。
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知识点】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分类。
【答案】C。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题材是新闻,故属于新闻与传记。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其中正确的是( )。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起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虽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常春藤也象征着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故D项正确。A项后半句在散文中没有体现出来;B项、C项没有深入到文章的中心去理解,过于表面。
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我来迟了”,讨论、探究:为什么王熙凤偏偏就来迟了
师:“我来迟了”,是王熙凤说的话。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今天老祖宗的心肝儿肉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大家都迎接来了.为什么她偏偏就来迟了呢
生1:王熙凤在贾府是实权派人物,事务缠身,来迟了可以理解。
生2:任何事物都有偶然性,来迟了事出偶然。
生3:这是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之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生4:王熙凤以“我来迟了”出场,这是曹雪芹的特意安排.独具匠心。
教师感到生3、生4发言已点到问题的肯綮,就插话把问题转入第二轮讨论。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特意安排,独具匠心,说得好!下边我们就探究一下好在哪里。”
生5:贾府是礼仪显赫之家,等级非常分明。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拜见大舅母、二舅母,即使平辈中,还有珠大嫂子在前。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势必只能充当一个小配角。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的人物,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 (生5的发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生6:如果把王熙凤当作主角来写,而把贾母等老一辈放在一边,那么,就会违背贾府的礼数,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生7:“我来迟了”是“迟”在林黛玉与贾母等人见面以后。这时候王熙凤出场亮相,给她一个单独活动,充分展示自己性格的广阔天地。所以“迟”得恰到好处。
生8:“我来迟了”是王熙凤在后院笑着说出来的。有贾母在.包括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屏气敛声的,而王熙凤却可以大喊大笑,“放诞无礼”,这说明她是有靠山的,有恃无恐,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的人物。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生1的回答虽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实际情况:擅权、揽事。且从维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来看,教师也不能忽任何一个学生的回答,而应该对其进行客观点评,深入引导。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中,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师”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呀,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对以上教学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
C项说法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及巩固知识环节。于老师因意外的蝴蝶事件引出词牌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机智的反应,也幽默地化解了突发事件。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11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请从第②③④段最少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错别字:第②段中的错别字为“气慨”中的“慨”,应改为“概”。第③段中的错别字为“借酒销愁”中的“销”,应改为“消”。第④段中的错别字为“樵石”中的“樵”,应改为“礁”。(考生选择两个错别字作答即可得分)
第⑥段中的病句为:
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关联词位置错误,应改为:
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11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请自由选择角度,结合作文内容进行评析。查看材料
(1)立意不俗,选材精当。文章以“一肩担尽古今愁”开端,以历史人物为思维定点,然后一步步搜寻,到底什么是“古今愁”,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担起“古今愁”,顺着这个思路,作者引出了屈原、鲁迅,并以此佐证只有这样的人,担的才是古今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起古今愁!这“古今愁”就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能担起这样“古今愁”的人应该有坚实的肩膀。
(2)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一肩担尽古今愁”来行文,列举了各种材料,但都围绕这个中心。
(3)语言富于变化。语句整散交互出现,语势丰沛,但美中不足之处是本文存在个别错别字、病句和标点使用问题,如在写作中能够改正将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
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师:我们先交流一下.你认为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认为诵读诗歌先要掌握诗的节奏,从中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诵读这首诗,感觉一下诗人的心情,感觉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了他自己对诵读诗歌的认识,觉得应该注意诗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把握情感。也可以说,诵读一首诗,应该追求“声情统一”。让你的声音去表达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全词。
(生自由诵读全词,教师在学生间巡视)
师:好,下面找几位同学来诵读一下。
(生朗读全词)
师:我们找位同学来给她评价一下。(指定一名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感觉她读得……嗯,感觉她没有跟诗人的心碰撞,对词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够。
师:你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感觉气势非常庞大,给人一种激励的作用。
师:这是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再把这首词读一遍
(生激情诵读全词。注意了感情基调与诵读重音的把握。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鼓励)
师:请坐,大家的掌声就证明了一切。这两位同学的诵读有一个很明显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位同学读得速度比较快了一点,就显得情感不是太充沛。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舒缓从容,要读出一种大气来。开篇写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北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沉,而整首词,要读出一种雄浑的气势。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感受一下毛泽东的潇洒不羁的风格。
(展示毛泽东手迹)
师:我们从毛泽东的手迹中就能看出他的潇洒不羁和大气磅礴,感受到他的文采飞扬。
问题:
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有关初读阶段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分析。
教师首先通过交流诵读诗歌注意问题的方式引入朗读,为即将展开的诵读、解读、鉴赏活动做了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诗歌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关于诵读教学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李镇西老师则说:“朗读一遍胜过讲授十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朗读技巧的环节把诵读作为整体感知文本的第一步。整体感知的关键是把握住诗歌的核心意蕴。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全词.不要求学生齐读,是因为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
语文朗读教学,要尊重个性化的理解,但诵读文学作品,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读,一定是经由教师指导而完成的由浅入深的诵读,这就在这则教学实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多方面了解作者才能走进诗歌的世界.恰当选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初步感知文本,也没有草草阅读了事。而是不急不缓地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抑扬顿挫、节奏等多个方面探讨诵读的基本技巧。使学生的文体意识、文本认知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反复的揣摩体味中得到强化和提升。这种润物无声,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阅读材料.完成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q-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
查看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研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学生如果不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可安排学生在课前:①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③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首词的语言和情感。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说明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阅读材料.完成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q-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完成这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查看材料
诵读欣赏,比较《醉花阴》《声声慢》
1.再读诗歌,想一想,同是为了消愁,这两首词中的酒一样吗 从中可以看出两首词表达的“愁”有何区别 明确:
从字面上看,《醉花阴》中只说是酒,《声声慢》中说酒是淡酒。实际上,酒并无浓淡之分,只是词人变化的心境影响了她对酒品尝的感觉。就其心境而言,其一是淡淡的寂寞,别离相思寂寞之闲愁;其一是浓重的伤悲,国破家亡夫丧之哀愁。
2.两首词中除了都有“酒”之外,还出现了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如黄花、风等,试着比较一下:
①问题:两处“黄花”营造的效果一样吗
明确:
黄花,菊花,除了显示菊花特有傲霜清癯的特点,还有暗示季节、渲染悲秋气氛的作用。古人悲秋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故都的秋》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认识“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但是两首词中黄花不同的情态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悲秋情绪,《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一句相比,后者的描写更加惨烈,凸显出愁的浓重。
②问题:两处“风”营造的效果一样吗
明确: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的轻柔灵动和《声声慢》里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狂急寒冷形成了对照,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内心中愁情分量的轻与重。可见,《声声慢》一词中表达的愁情要浓重很多。
3.这首词中还有哪些事物的出现也有助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呢 请简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梧桐、大雁、细雨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恰是借助传书的鸿雁一物表达出词人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无限怀想,对物是人非重大变故的无限悲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则又是用秋雨的绵密凄寒和雨打梧桐的点滴不尽,细化了词人内心无限的哀伤与愁思,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那个长久枯坐窗前静听落雨的悲情老妪的清瘦的身影。
4.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述《吾国与吾民》中有这样的表述“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这些带有作者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的事物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正是借助于这些意象把个人情感与自然之景物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品味意象)
5.小结,学生齐读两首词。
阅读材料.完成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q-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段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日:‘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结合全词,为这三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查看材料
美之品味
①一个小故事(出示PPT)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词作妙笔生花的魅力,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②提出思考,小组讨论: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 请自主赏析这三句并交流。
赏析“莫道不销魂”的“销魂”。
明确: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赏析“帘卷西风”的“西风”。
明确:
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但在这三句中最被人称颂的是第三句“人比黄花瘦”。
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明确:
A“黄花瘦”:菊花外形淡雅清秀,象征隐逸、清高的风格。
B“人瘦”: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人比黄花”: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比一比:你觉得“似”和“比”哪一个更好
明确:
“人比黄花瘦”,人不至于比花还瘦弱吧 因此“比”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反衬人尚不如花。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小结:
词人自比黄花,写出了自己的芳华和清品,也写出了别后的憔悴和期待,巧妙地用黄花进行比喻,把抽象的“愁”用“瘦”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易安以“瘦”写人之愁情影响了一群文人。(出示PPT)
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元王实甫《西厢记》
③三句话写尽了词人的离愁别绪,然而却能够让我们久久回味,请为这三句让人回味无穷的名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时间10分钟)
点三名学生朗读课堂随笔,教师进行点评,比较分析并展示作品。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