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小狗包弟》,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写下的一篇杂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优秀作品,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反思与痛恨。《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通过描写小狗在文革时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给作者心中留下的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三篇文章通过描写不同背景下的悲惨事件,展现出人类经历的相似之处,引起我们反思、警惕。故选A。
某教师在高一年级设计了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教师在高年级设计这些教学活动,形式恰当,与生活联系紧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见A、B、C三项的内容都有体现。故选择D选项。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中“先”“后”的用法,下列语句中包含相同用法的是( )。
题干中的“先”“后”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先(后)”。C项的“羞”也是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羞”。故选择C选项。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三维目标与三个目标是不同的,故A项错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而非三维目标,故B项错误;三维目标不分主次,都很重要,故C项错误。D项表述准确,故选择D选项。
关于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功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不提供学情分析,学情是由教师来把握的,因此D项不准确。故选择D选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话文课程。”A项涉及课程系统兼具的稳定性与灵活性;B项指出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来教授课程;C项为学生开设新颖的课程实施方案。三者均符合《标准》规定的理念;D项“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与“增强课程的统一性”逻辑上说不通,故不正确。故选择D选项。
某教材必修(2)第1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的是( )。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均为写景文章,而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结合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选项。
某教师选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故选择B选项。
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人,特点为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善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南宋张孝祥、刘克庄均属此派。李清照、秦观、柳永是婉约派词人。故选择A选项。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该教师的行为属于模拟情境的行为。故选择C选项。
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巧克力的甜和其他糖果的甜有何不同 巧克力的味道会让你联想起什么 假如让“巧克力”成为一个意象,你觉得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
生1:巧克力的甜里有一点点苦,但是苦之后,又甜又香又浓。
师:哦,开始品味出感觉来了。
生2:小时候,阿姨从城里来看我,带来一盒巧克力,看着它精致的包装,我一直都舍不得吃,这样的回忆总让人感到温暖。
师:小小的一盒巧克力,都沉淀着美好的回忆。
生3:我总觉得巧克力象征着一种高贵,倒不是因为它的价格有点高,而是它的气质不一样,像贵族。
师:这种感想充满了思辨色彩。
生4:巧克力可以在表现爱情的文字里作为一种意象使用.比如男主人公送女主人公一盒巧克力,可以暗示一点情感什么的。
(学生笑)
师:哈哈,爱情的滋味多么甜蜜。
生5:巧克力刚入嘴时,它的融化像春天里的最后那场雪,让人眷恋。那种甜蜜里带着一种惆怅,叫人难以忘怀。我以前吃巧克力的时候,总喜欢让它化得慢一点,再慢一点,那种舌尖上的回味,总好像带有一种无限留恋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似乎让你重新发现一个世界。
(学生鼓掌)
师: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发言也让我们发现一个世界。
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教授《(呐喊)自序》一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7《(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都是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点,因此C项表述错误,故选择C选项。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
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是梁实秋的一篇怀人散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自选的一部文集。因此可知A、B、C三项表述不准确。故选择D选项。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是用东北话的语言总结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而非专门化的术语,因此可知C项表述不准确。故选择C选项。
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教得味同嚼蜡”意思是教师讲解中枯燥无味,与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多大关联。A、B、D三项的分析合理。故选择C选项。
阅读《采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案例:
师:同学们觉得《采薇》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花有什么寓意吗
生2:棠棣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词典上说“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名为《棠棣之花》,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3:用采薇起兴,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苦;用棠棣起兴,表现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4:老师,在鉴赏《氓》时,您说《氓》的比兴手法色彩鲜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都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5: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6:“采薇采薇”三次比兴,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薇菜刚刚长出嫩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再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7:时光的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
师:简单的抒情可能感染力不强,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就会有一种更深的、冲击人心的力量。我们接着讨论比兴。
生8:用“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主人公少年的无邪、青年的血气方刚和壮年的沧桑,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吗
师:你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问题: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比兴”手法的特点。
(1)善于引导。在讲授《采薇》中的“比兴”手法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指明文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也没有直接阐述“比兴”的特点,而是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发表个人见解,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2)重于感悟。在讲授“比兴”手法时,没有用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来简单地说明,而是让学生联系诗歌,发挥丰富的想象,用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描述来体会“比兴”手法的妙处。这样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需学习的知识。
(3)恰当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没有放手不管。在学生在发表看法之后,教师及时地给予评价。评价中有对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鼓励,有对学生精彩回答的赞赏,更有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评价丰富而具体,能明确有效地指导学生。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曾经的烛影摇红
①那天,朋友从我这里借去一本杂志,不到一个小时就还了回来,我疑惑地问:“怎么不看了 ”“看完了。”朋友简单地回答。
②真的很佩服朋友的阅读速度,这本杂志我可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才读完的呢。佩服过后,不觉有些伤感,叹了口气,望向窗外。感觉傍晚时,捧一本书看到深夜的场景离现在好远好远,远到像隔了时空,永远也无法企及。真的好怀念那逝去的蹲在某个角落里细品文章的乐趣,就像是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③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疾驰的车辆让我心烦意乱,找到一个图书馆,进去安静地读一本书,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寂静得让人凄冷难耐。随便找一个座位坐下,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来读,却发现烦燥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地读下去,书中生动的情节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奕奕生辉,一切都褪了朱颜,改了鬓色,消失在灰暗的夜空,真的好想回到那废寝忘食不知今夕何夕的深阅读时代。
④站在蒿草丛生的年代里,浅阅读开出纸一样的花朵,虽然时代的发展导致浅阅读成为时代的必然,但这种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只能开出苍白的纸花,没有色彩,没有芳香,更不能奢求中获取营养。浅阅读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迎合了快节奏的时代,加速了阅读个性化、多样化,却拒绝了深层思考,成为一种功利性的阅读。
⑤真想回到那个桃花盛开的时代,去饱尝一次营养大餐。于是折一身瘦骨,任思绪飞到那个久远的时空。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是呀,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又怎能体会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和惨痛 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怎能品读出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但现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没有古典,却多了些时尚。
⑥没有深阅读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每当月照轩窗,我唯有在秦悲柳戚、伤花惜春的缠绵悱恻里,化身成崖草边的一朵红菡萏,让“长长的雨”把整颗心沁得透湿。我唯有怀想、感念那逝去的烛影摇红,在它的消逝中幽幽感叹。
问题:
请找出第③段中两个错别字和第②段中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查看材料
错别字:第③段中“烦燥”和“奕奕生辉”分别改为“烦躁”“熠熠生辉”。
病句:第②段中,“真的好怀念那逝去的蹲在某个角落里细品文章的乐趣,就像是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应该为“真的好怀念那逝去的蹲在某个角落里细品文章的乐趣,那种感觉就是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曾经的烛影摇红
①那天,朋友从我这里借去一本杂志,不到一个小时就还了回来,我疑惑地问:“怎么不看了 ”“看完了。”朋友简单地回答。
②真的很佩服朋友的阅读速度,这本杂志我可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才读完的呢。佩服过后,不觉有些伤感,叹了口气,望向窗外。感觉傍晚时,捧一本书看到深夜的场景离现在好远好远,远到像隔了时空,永远也无法企及。真的好怀念那逝去的蹲在某个角落里细品文章的乐趣,就像是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③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疾驰的车辆让我心烦意乱,找到一个图书馆,进去安静地读一本书,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寂静得让人凄冷难耐。随便找一个座位坐下,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来读,却发现烦燥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地读下去,书中生动的情节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奕奕生辉,一切都褪了朱颜,改了鬓色,消失在灰暗的夜空,真的好想回到那废寝忘食不知今夕何夕的深阅读时代。
④站在蒿草丛生的年代里,浅阅读开出纸一样的花朵,虽然时代的发展导致浅阅读成为时代的必然,但这种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只能开出苍白的纸花,没有色彩,没有芳香,更不能奢求中获取营养。浅阅读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迎合了快节奏的时代,加速了阅读个性化、多样化,却拒绝了深层思考,成为一种功利性的阅读。
⑤真想回到那个桃花盛开的时代,去饱尝一次营养大餐。于是折一身瘦骨,任思绪飞到那个久远的时空。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是呀,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又怎能体会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和惨痛 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怎能品读出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但现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没有古典,却多了些时尚。
⑥没有深阅读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每当月照轩窗,我唯有在秦悲柳戚、伤花惜春的缠绵悱恻里,化身成崖草边的一朵红菡萏,让“长长的雨”把整颗心沁得透湿。我唯有怀想、感念那逝去的烛影摇红,在它的消逝中幽幽感叹。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存在的一个问题(错别字与病句除外),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查看材料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实质朴。但是选材不够丰富典型,内容不够充实饱满,不足以支撑文章的观点。
文章的第①段到第③段,用朋友借阅杂志的故事和自己无法静心的经历,表明浅阅读对阅读方式带来的冲击。
第④段总结浅阅读的弊端和不足。这为后文提倡和呼唤深阅读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文章后两段只有空洞和直白的抒情,除了阅读能深入体验情感外,没有其他具体的观点来支撑论证文章的观点。整个文章显得内容不足,详不当,重点不明,头重脚轻,难以立足。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理解文中所列举信条的广泛、深刻的内涵,探索其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还有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一、导入新课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是在哪里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 ”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老人继续说:“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永远不要打人;东西要放整齐;要知害羞、有廉耻之心;午饭后要休息一会儿;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相互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璞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富尔格姆的信条。(信条的含义)
(明确:信守的准则;认真遵循的准则)
二、作者介绍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信条》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的畅销书。
三、文本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2.思考、讨论:
(1)概括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了什么道理 )
(2)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什么
(3)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讨论、回答)
(二)再读·体悟:学生齐读幼儿园规则部分,标出序号。
思考讨论:你对哪些信条感受最深 谈谈理解。可以以旁批的形式在书上写下来。
(三)分享感受
1.研读“十六条”
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感触较深的信条,有些同学已经把感悟写在课文上了,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感悟。你对哪一条或者哪几条信条感触比较深。有怎样的感悟
(1)有东西大家分享——仁爱
(2)不打人——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
(3)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发自内心而态度诚恳,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原谅、尊重与信任
(4)公平游戏——平等守信
(5)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拾金不昧。“不当得利”“侵占罪”
(6)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本分,不贪婪。不偷、不摸、不占、不抢。
2.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1)文中所说的“金规矩”到底指什么
“金规矩”出自《圣经》。要求人们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他人。
(2)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想想”“要是”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希望会有这样的一个世界,而事实上,理想的世界仍未出现。
(3)那么,作者希望的这个世界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仁爱、人性、诚信、责任、尊重生命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有所针对,你认为富尔格姆的这篇文章,针对了当前社会的哪些现象或问题
四、写作训练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条自己的人生信条。
五、总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篇短文谈到自己年幼时学到的朴素的生活信条,它们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读《信条》一文,让人想到了《论语》。孔子讲仁、义、礼、智、信,强调实行,使之成为人的内在。富尔格姆这里强调实践,不仅个人一生的方方面面要实践,而且要扩展到世界与社会政府的行政。
六、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中一条富有哲理的句子,写出自己的心得。
2靖大家精心领悟、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并拓宽到课本以外。搜集整理一些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3.课后写一篇随笔性散文。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
(2)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查看材料
(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幼儿园时都学到了哪些教导。其次,请同学们说说幼儿园的教导,有哪些是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再次,将前面的回答与文中“我真正需要……学过”相联系,体会这句话的深意。最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如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所以说,“我”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忠告。
(2)设计一个合作活动:①假设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让三位同学蹬到河的对岸。限制条件为:河水过急,单人无法通过。②学生为蹬过河水,必然会选择3人一起过河。③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生发表看法,教师适当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奇异风光,看万千人生,开阔视野,豁达心胸,但要注意安全,时时处处保护好同伴。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