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星星变奏曲》,为了让学生理解“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的修辞手法,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题于中所引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以嗅觉写视觉。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A选项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是以触觉写昕觉。B选项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是以听觉写嗅觉,、D选项的句子也使用了通感,是以触觉写视觉。C选项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只是在叙述表现诗句情感的方式。故选择C选项。
教师讲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可怜”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是( )。
本题考查“可怜”的含义。“可怜”有怜悯、值得怜悯、可惜、可羡、可爱、少等含义。题干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A选项中“可怜”是可惜的意思。B选项中的“可怜”是让人羡慕的意思。C选项的“可怜”是可惜,令人惋惜的意思。D选项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故选择D选项。
说明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三种说明顺序,下列不适合作为说明顺序的是( )。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B选项中的“情感发展”不属于说明顺序。故选择B选项。
某教材《地下森林断想》一课配有一幅插图,这属于教科书的( )。
本题考查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范文主要指课文。知识系统主要有:关于读、写、昕、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作业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和练习。助读系统是教科书中的说明、提示或注释等内容。题干中提到的“插图”属于助读系统,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故选择A选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下列不属于的是( )。
本题考查外国文学知识。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乞乞科夫是《死魂灵》中的人物,他唯利是图、狡诈无耻,是一个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故选择D选项。
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④六出飞花人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本题考查诗歌知识。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诗句,描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是写夏季的诗句;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是写春季的诗句;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是写秋季的诗句;④“六出飞花人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是唐代诗人高骈《对雪》中的诗句,是写冬季的诗句。根据题干要求,将这四句诗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正确顺序应该是②③④。故选择C选项。
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爱莲说》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爱莲”即爱君子之德,文章借赞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体现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B选项《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C选项《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明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和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D选项《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表明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是一首托物育志诗。A选项《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的诗作,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故选择A选项。
教师以“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一句中的“星”“电”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是( )。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题干“星奔电迈”中“星”“电”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流星飞驰,像闪电疾逝一样快”。A选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出自《离骚》,“桂”指桂木,“兰”指兰木,没有词类活用现象。B选项和C选项中的加点字也不是词类活用现象。D选项“蚕吞鲸食”的意思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蚕”和“鲸”都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故选择D选项。
某教材《威尼斯商人》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全篇的剧情,展开想象,补充一些细节,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故事。二、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又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 试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主要考查考生对练习题设计意图的分析。题干中提到的练习题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改写文章,并提倡展开个人想象来写作.体现了C、D两个选项所述“有根据地进行想象性的写作”“促进写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练习题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现出A选项。而B选项所说的“关注对语言的品味与探究”在两道练习题中并没有体现。故选择B选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具有日常15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列对“学会倾听”理解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具体考查对口语交际目标中“学会倾听”的理解。新课标初中阶段的口语交际目标第2条明确指出:“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D选项正确。而A选项“恰当运用语音、语体和态势语”和B选项“能够对提出的话题及时作出应答”是对“表达”的理解。C选项“能够感知不同个体发出的声音”是人的生理属性,不属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学会倾听”的目标。故选择D选项。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照要求答题。
题目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 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 去什么餐馆用餐 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琢磨不定,不知所措,更不用说那些刚到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了。请从上述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
题目二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请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布置作业的理解。题干中提到的题目一是让学生从给出的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题目二是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根据对两个题目的分析,可见A选项中“题目二有具体的阅读对象”分析错误,C选项中“题目二侧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误,应该是重在训练书面表达能力。D选项“题目二重在考查叙事能力”有误,应该是重在考查议论的能力。故选择B选项。
阅读《窗》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学完了秦格特的《窗》,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项。
1.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
2.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3.参考《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课文结尾的特点,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布置作业的理解。题干中的三项作业都是在阅读完《窗》后,以不同要求进行的写作训练,A选项正确。B选项所说的“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只在作业2中有体现。C选项“强调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只在作业3中有体现。并且,三项作业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作业1最简单,作业3其次,作业2最难,所以D选项错误。故选择A选项。
阅读《生命的意义》课堂导人,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比你们还要小的时候,老师通过连环画结识了一位英雄,保尔·柯察金,后来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这位钢铁汉子又走进了我心里,影响了我的人生。几年前,我有机会去俄罗斯的时候,特地去拜谒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教师使用屏幕显示照片)。这部小说在“感动共和国五十本书”的评选中名列第一。
下列选项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导人环节的实施。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得知教师在导人环节所使用的照片体现了教师个人生活经历,而教师善于将这种经历转化为课堂资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C选项“教师的照片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错误。故选择C选项。
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一般只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
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得知“懂事儿”“知趣儿”“品昧儿”是教师对解读诗歌所用的专门化术语,这些术语形象直观,可以提高诗歌教学效率。同时,这三个术语是诗歌教学的三个层次,先要理解诗歌写了什么.然后分析诗歌是怎么写的,最后再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教师通过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属于比较阅读的方法。所以,B、C、D三个选项分析正确。A选项“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所说的“诵读”方法在教学论文中没有体现。故选择A选项。
阅读《行路难》的课例评析,按要求回答问题。
本课是《行路难》设计的朗读课型,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层层朗读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但朗读在课堂中体现的不到位。首先,从形式上讲,这节课采用了自由读、范读、个人展示读、师生配合读几种形式,但教学设计中的分角色读、轮读在课堂上未体现。其次,从时间上说,学生自由读2分钟,范读1分钟10秒,展示读1分钟,齐读2分30秒,配合读31秒,合计7分11秒,对一节朗读课讲,在90分钟的课上占的比例太小。再次,从参与人数来说,除了两个自由读、三次齐读,70名学生只有6名学生朗读.课堂参与度不够。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从《行路难》的课例评析来看,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不一致,如分角色读、轮读未体现,所以A选项错误。朗读的形式、时间和参与度都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达成有困难,所以B选项错误。D选项中“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朗读的充分展开”理解有误。故选择C选项。
案例:
阅读下面的作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来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一本书中的。”上课时教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瓶口放进瓶子里的鹅卵石。
当教师放完石块后问道:“你们说这个瓶子是不是满的 ”
“没有,这个故事我们早就听过了。”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 ”教师笑着问。然后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瓶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
学生回答道:“没满,还能装沙子。”
“很好!”教师说完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瓶子里。倒完后,又问学生:“现在你们告诉我,这个瓶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
“没有满!”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师说完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瓶子里。当这些事做完后,教师笑着问班上的同学:“你们从这件事上受到什么启发 ”
生:“我懂得了艺无止境。”
生:“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可能。”
生:“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生:“虽然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假若先放的是水和沙子,鹅卵石和碎石子就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很好,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
生:“生活中有些重要的东西是要先解决的。”
师:“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先要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成我们的生活,这让对你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感想,课下想一下,写一篇作文。”
问题:
请对教师引导学生打开作文思路的过程与特点作简要分析。
(1)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虽然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故事并不新鲜,但同学们已经走入一定的情境中,思维已经跟着教师的脚步在走,有助于教师后续的指导。
(2)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准备了实物教具,先后往瓶子里装碎石子、沙子,并提出问题“你们说这个瓶子是不是满的 ”“真的吗 ”“你们说,这瓶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现在你们告诉我,这个瓶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实际操作和适时引导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瓶子是不是满的”,从而想到“艺无止境”“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可能”“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等道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悟出了一定的道理,有了自身感想,再去作文,就会有“源头活水”.作文会更有中心。
(3)总之,这位教师作文教学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作文思路的引导。二是善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教学环节,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切实的指导。事实证明,教师的做法收到了成效。
案例:
下面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作文.认真阅读完成题。
走夜路的滋味
①从前,放学早,天还亮着,我就到家了,所以从没体会过走夜路的滋味,直到那一天……
②那是初二下学期的一个星期三,一向微机测试满分的我尽然失误了,无奈必须晚上放学练一套题才能回家。
③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终于做完了。我忙不迭背上书包,步履蹒跚地走出教室.抬头一看已是满天星辰.我心里暗暗叫苦。
④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走夜路,本来想坐车回家,可太晚了早已没有公交车。我只好慢慢度着步子向家走去。
⑤马路上很安静,只有昏暗的路灯明明灭灭,偶尔一辆汽车经过,声音竞那样刺耳。我突然觉得饿。肚子饿的有点发疼,可四处一片寂廖,哪有人为你提供暂时的方便。
⑥我就低着头往前一步一步的走,走了一会看见了我家屋子里的灯光,顿时觉得很兴奋,很温暖,我朝着我家跑去,推开门妈妈过来迎接我,一切是那么的正常和熟悉。
问题:
第④⑤段中,各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查看材料
错别字:④段中的“度”应改为“踱”。
⑤段中的“廖”应改为“寥”。
病句:③段中的“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终于做完了”缺少主语,应改为“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我终于把题做完了。”
案例:
下面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作文.认真阅读完成题。
走夜路的滋味
①从前,放学早,天还亮着,我就到家了,所以从没体会过走夜路的滋味,直到那一天……
②那是初二下学期的一个星期三,一向微机测试满分的我尽然失误了,无奈必须晚上放学练一套题才能回家。
③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终于做完了。我忙不迭背上书包,步履蹒跚地走出教室.抬头一看已是满天星辰.我心里暗暗叫苦。
④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走夜路,本来想坐车回家,可太晚了早已没有公交车。我只好慢慢度着步子向家走去。
⑤马路上很安静,只有昏暗的路灯明明灭灭,偶尔一辆汽车经过,声音竞那样刺耳。我突然觉得饿。肚子饿的有点发疼,可四处一片寂廖,哪有人为你提供暂时的方便。
⑥我就低着头往前一步一步的走,走了一会看见了我家屋子里的灯光,顿时觉得很兴奋,很温暖,我朝着我家跑去,推开门妈妈过来迎接我,一切是那么的正常和熟悉。
问题:
请结合具体实际和材料,分析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查看材料
优点:能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思路比较清晰。结构完整。
不足:没有体现作文的中心,题目是“走夜路的滋味”,中心词是“滋味”,而文章只写了自己走夜路,没有将“滋味”表现出来。详不当,走夜路的起因写得过多。结尾没有点题。另外,文中存在不少错别字,标点错误、病句等表达上的硬伤。
改进建议:应该抓住中心词“滋味”展开全文,不仅要写走了夜路,还要写出自己对走夜路的体会。走夜路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当时的感想是什么,最后再总结这次走夜路的体会,从这次经历中我学会了什么,结束全文。这样文章就比较丰满,才能有血有肉,才能够打动读者。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将课文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查看材料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能使用常用古汉语辞典,解决并积累文言文词语;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晏子的一生正气、杰出的论辩才能和热爱国家的凛然气节,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品质。
(2)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能使用常用古汉语辞典,解决并积累文言文词语;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设定为知识目标。
②本文是一篇经典课文,故事情节清晰,引人人胜,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也很有特色。所以将“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特点”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感受晏子的一生正气、杰出的论辩才能和热爱国家的凛然气节,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品质”设定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1.有句话是“橘生淮南则为橘”,同学们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 (一部分同学能够答出)
明确:“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橘生长的环境不同,味道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跟这句话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使”是什么意思 (一部分同学能够答出)
明确:出使。这句话的意思是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范读课文,明确课文字词读音和重点词语含义。
2.学生读课文,思考晏子是谁。教师请同学介绍晏子(国家、特点等)。
3.文章写了关于晏子出使楚国的什么事情 教师指名同学回答。
明确: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刁难,晏子机智勇敢,维护祖国尊严。
4.教师请同学复述课文,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和形象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读出楚王的虚伪狡诈,读出晏子的凛然正气,感受晏子的机智灵活和对祖国尊严的维护。
2.小组讨论,总结晏子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以国家尊严为重、热爱祖国
四、再读课文,巩固拓展
1.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再次感受晏子的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再次感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含义;再次感受晏子的爱国之情。
请同学说一说学习完本课的感受,教师引导同学注意言语的表达艺术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晏子使楚的其他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背诵课文。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