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
题干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做法符合文本解读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意境。
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宋代文学家张先的词作,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象,并将其摄入词中。一个“弄”字,既展示了一幅“动”的画面,又表达了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情。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项伯杀人,臣活之”这句话,下列解说正确的是( )。
“项伯杀人,臣活之”出自《鸿门宴》,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是使动用法,译为“使……活下来”。
国外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错误,海报中的说明文字一般要求简洁明了,篇幅短小精悍,学生在设计海报时.不必苛求课文上的文本细节。
某教材设有“先秦史传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等。A项《逍遥游》选自《庄子》。B项《劝学》是《苟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D项《非攻》是墨子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墨子》一书的名篇。C项《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只有C项是史传散文,A、B、D是诸子散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目标”第六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A、B、D三个选项都符合要求。C选项是选修课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为第一条“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某教师设计了“感悟鲁迅,走进鲁迅”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在中学教材中主要涉及的是鲁迅《呐喊》《彷徨》中的文章,题干中教师设计的专题属于选修系列中的小说与戏剧。
学习《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项石崇的《金谷诗序》在原文中指出:“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可知,这是一篇宴饮类的文章。“感生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意思是:感叹生命的短暂,害怕死亡没有预知。全句充满了悲伤的情调。B项《兰亭集序》也是一篇宴饮类的文章,本句的意思是,过去自己喜欢的事物顷刻之间成为陈迹,也包含了一种悲伤的情调。C项,《归去来兮辞》不是宴饮类的文章。D项,《滕王阁序》是宴饮类的文章,这句话同样也饱含了一种悲伤的情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朱光潜先生曾说“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抓住题干中的“思想情感”四个字,没有提到写作手法。故选择B选项。
阅读有关文本解读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从文本的意义上来说,教材的选编者与教材之间是一种解读的关系。早期的语文教材由于受当时社会气候的影响,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如《麦琪的礼物》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但教师却偏偏要特意强调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是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上去理解艺术形象,而不能冷静地从形式、文化、审美、逻辑的层面上进行理性探讨。虽然新教材改变了政治色彩过浓的问题.但部分教师这种政治化解读文本的心理定势还没有完全消除,从而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了干巴巴的思想道德课.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B选项对解读教材政治色彩浓厚现象的根本原因分析有误。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师:这名黑人妇女,正在华盛顿职业介绍会上捡拾工作介绍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一)
师:2004年1o月17日,一名黑人妇女手持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标语牌参加集会。
当天,上千名美国工人在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工人就业机会。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 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二)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D项的说法过于偏颇。
阅读《不自由,毋宁死》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著名的演讲词时,教师先让一位女生上台演讲,之后说:“我提三点建议。第一,刚才这位同学没有很好地使用扩音器,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采用物理手段放大自己的声音,这是获得演讲效果的重要手段,无论什么时候都应遵守。登台演讲时,你应适当调试话筒的位置,寻找声音传播的最佳方式。第二,试图脱稿但又不能做到时,应注意使脱稿与念稿不露痕迹,用眼睛的余光扫过,自然过渡。第三,要提高临场应变能力,例如出现遗忘……这是初学演讲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你所需要的是用非常流畅的语言讲下去,要知道听众手里并没有稿子.谁也不知道你把稿子忘了。”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是( )。
阅读《祝福》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按教材顺序,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讲《祝福》,但对于这篇讲过不止一次的很熟悉的名篇,我却踌躇起来。我对学生说:“虽然我从假期里就开始备这篇课文,可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如何讲。”因此,我先给学生讲文言文单元,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备课。
一个月过去了,临到上课,我的教学思路仍然不明晰,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毫不夸张地说,仅凭我对鲁迅及这篇文章已有的理解,就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但是,现在我思考的不是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
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看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执著与坚贞,他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正是因为这一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名字也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其实。在中外文学史上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爱情故事,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生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双双化蝶,很浪漫。
生2: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生3:《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生4:《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生5:《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举了这么多鲜活的例子,这些爱情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幸
福,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祝愿大家都拥有幸福的生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在材料中,教师只对爱情故事进行了拓展,而未对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因此,拓展角度相对单一,内容浮于表面,A项说法正确。材料中的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只是让学生例举了几个爱情故事,且不能达到让“学生体验深刻”的程度。故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D项,材料中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
读《登高》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案例:
师: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
生1:“悲”。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悲”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
的呢
生2:我觉得“猿啸哀”中的“哀”字最能体现全诗“悲”的基调。
生3:“猿啸”也可以,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中的“猿鸣”是凄凉的意象。
生4:诗人表面写猿啸,实际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宣泄。
生5:首联的“鸟飞回”也能体现诗人的悲伤。
师:与这些诗中的鸟相比,《登高》中的“鸟”在形态上和生存状态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以下诗句: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6:这些鸟给人安详、自在、轻松的感觉,而《登高》中的鸟则给人急促紧迫的感觉。
师:你的鉴赏力非常强。这是一群在疾风中挣扎回旋的鸟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 这种景象描述一下
生7:在旷远的天空下,呼呼的秋风吹着,一群江边的鸟,在狂风中羽毛吹乱,上下翻飞,还 时不时发出凄厉的呜叫……诗人此时登高远望,他在瑟瑟的秋风中陪伴着这群鸟儿,或者是乌儿陪伴着他,这上下翻飞、挣扎回旋的鸟儿表明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歌形象的。
这个教学实录中的教师依据新大纲中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饵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 二是“悲”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 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进而带领学生探究诗人的“悲”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找出诗歌中与此感情相联系的诗歌形象了,那就是诗歌前两联中的“猿”和“飞鸟”,通过猿的哀叫和鸟的回旋可以看出作者的悲伤感情。同时,又引导学生探究“鸟飞回”的悲凉之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并很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形象与感情的关系。 @jin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谭木匠”是全国知名的木梳品牌,它的创始人谭传华创业时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谭木匠”品牌成功走向市场。谭传华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目前“谭木匠”专卖店已有2000多家,遍布世界各大城市。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生作文】
坚守本真
①一把木梳,一方小店,在我看来便是折射着一种安静的坚持。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泰然守着最自然的产品,宠辱不惊,在商业渠道错综复杂的当代,能安心做着自己喜欢的也是最擅长的最朴素的本行,不入红尘,这是何其不易。而这份坚守本真的精神,不单有助一个品牌声名远播,于文化于社会,何尝不是至关重要。
②谭木匠用不毁弃优点不避讳缺点的态度,守住了一柄最本真的木梳。对于那些想尽办法要抛弃传统抛弃真诚的汲汲者,这是何等犀利的讽刺。犹记得在巴黎曾有一家米其林星级餐馆,成为如织游人的不二选择。衣冠楚楚的侍者决不把客人引进拥挤喧闹的厅堂,而会微笑着说明他们最精致的食物、最勤劳的主妇今天只能招待这么多客人,实在抱歉。这一家人将质优而有限的舰艇餐厅模式打造成了凝聚自身传统的招牌。他们从不忘记对于食品质量的追求,甚至提早歇业时间.提醒客人们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并延续自己的家庭聚餐。看似不那么方便亲和的特征。也可以体现另一面的本真价值。
③正视缺点,守住本真的底线,可以为自己擅长的事业打下扎实基础。“我善治木”,“善”是喜爱,“善”更是善于、擅长。把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做好,事业才会越做越大。品牌才会越来越响亮。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自言最善于写脚下这方热土。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以及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饮食男女,酿成了作家笔下最醇厚的高粱酒。离开了这乡村的狂放野性,离开了这厚重深沉的民族文化,莫言也就失去了能获得诺奖的资本。
④不隐瞒缺点,做擅长的事,更不染指炙手可热的行业,不碰触翻滚的热钱,这份对本业的专一使谭木匠得以做大做强,同样的坚守亦使文人学者可以达到本职的高峰。钱钟书一家人都不好风光名利,杨绛女士在《我们仨》中回忆:大鸣大放时给的金钱特权他们并不追求,后来募名而来的记者专家钱锺书亦多闭门不见,不求做学术明星,不寻高大全的声名热利。成就了钱锺书一代大师地位。反之,不专本业会带来无数遗憾。冯友兰先生曾批评“1935年之后。胡适已经死了”,便是出于惋惜适之先生晚年交游频繁,既想广交学界朋友,又想参与政治运动,还欲照顾自身学术,终于本业无力顾及。失之泛泛了。
⑤坚守本真,这在浮华横流的社会实属不易。但那对于本质特点的持守。对于本职领域的专注。应是每一个人前进路上不应遗忘的信条。
问题:
请找出第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③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查看材料
“幕名”改为“慕名”;“灸”改为“炙”。
病句: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自言最善于写脚下这方热土。高密东北乡的红高梁,以及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饮食男女,酿成了作家笔下最醇厚的高粱酒。
改成: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自言最善于写脚下这方热土,以及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饮食男女。
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酿成了作家笔下最醇厚的高粱酒。@jin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谭木匠”是全国知名的木梳品牌,它的创始人谭传华创业时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谭木匠”品牌成功走向市场。谭传华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目前“谭木匠”专卖店已有2000多家,遍布世界各大城市。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生作文】
坚守本真
①一把木梳,一方小店,在我看来便是折射着一种安静的坚持。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泰然守着最自然的产品,宠辱不惊,在商业渠道错综复杂的当代,能安心做着自己喜欢的也是最擅长的最朴素的本行,不入红尘,这是何其不易。而这份坚守本真的精神,不单有助一个品牌声名远播,于文化于社会,何尝不是至关重要。
②谭木匠用不毁弃优点不避讳缺点的态度,守住了一柄最本真的木梳。对于那些想尽办法要抛弃传统抛弃真诚的汲汲者,这是何等犀利的讽刺。犹记得在巴黎曾有一家米其林星级餐馆,成为如织游人的不二选择。衣冠楚楚的侍者决不把客人引进拥挤喧闹的厅堂,而会微笑着说明他们最精致的食物、最勤劳的主妇今天只能招待这么多客人,实在抱歉。这一家人将质优而有限的舰艇餐厅模式打造成了凝聚自身传统的招牌。他们从不忘记对于食品质量的追求,甚至提早歇业时间.提醒客人们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并延续自己的家庭聚餐。看似不那么方便亲和的特征。也可以体现另一面的本真价值。
③正视缺点,守住本真的底线,可以为自己擅长的事业打下扎实基础。“我善治木”,“善”是喜爱,“善”更是善于、擅长。把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做好,事业才会越做越大。品牌才会越来越响亮。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自言最善于写脚下这方热土。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以及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饮食男女,酿成了作家笔下最醇厚的高粱酒。离开了这乡村的狂放野性,离开了这厚重深沉的民族文化,莫言也就失去了能获得诺奖的资本。
④不隐瞒缺点,做擅长的事,更不染指炙手可热的行业,不碰触翻滚的热钱,这份对本业的专一使谭木匠得以做大做强,同样的坚守亦使文人学者可以达到本职的高峰。钱钟书一家人都不好风光名利,杨绛女士在《我们仨》中回忆:大鸣大放时给的金钱特权他们并不追求,后来募名而来的记者专家钱锺书亦多闭门不见,不求做学术明星,不寻高大全的声名热利。成就了钱锺书一代大师地位。反之,不专本业会带来无数遗憾。冯友兰先生曾批评“1935年之后。胡适已经死了”,便是出于惋惜适之先生晚年交游频繁,既想广交学界朋友,又想参与政治运动,还欲照顾自身学术,终于本业无力顾及。失之泛泛了。
⑤坚守本真,这在浮华横流的社会实属不易。但那对于本质特点的持守。对于本职领域的专注。应是每一个人前进路上不应遗忘的信条。
问题:
用讲授法帮助其他学生认识这篇作文的优点。
查看材料
本文作者能结合所给写作材料提炼出发人深思的观点——坚守本真,非常难得。作者把作文题目定为“坚守本真”,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不断论证自己的观点,理论和事例相结合,使文章很有说服力。同时,本文在语言的锤炼上也很值得称道。语言很有哲理,作者论述谭传华打造品牌,莫言获诺贝尔奖,钱钟书成就一代大师地位时,都使读者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并使读者与作者、伟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最后自然得出本文论述的结论——坚守本真,不仅具有哲理的韵味,而且更富有感染力。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范晔《张衡传》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成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李贺小传》。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所选作品有《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也有正史之外的人物小传。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和追慕。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格调与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范哗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②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另外,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可以确定以上几点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范晔《张衡传》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成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李贺小传》。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所选作品有《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也有正史之外的人物小传。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和追慕。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格调与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1)导入新课
由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相关情况导入。地动仪比西方早1 700多年,是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开创地震学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多媒体演示)
(2)作者与作品简介(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范哗,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后汉书》,是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①(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
②学生集体朗读。
③提示读音。
属文(zhu)璇机(xuan)算罔论(suanwang1un)蟾蜍(chanchu)
④疏通字句。
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4)整体感知课文
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
“从容淡静……举孝谦不行”(淡泊名利)
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②除此之外,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有《归田赋》《四愁诗》等。地动仪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
③全文共6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文学成就(第1段)
科技成就(第2、3、4段)
治国才能(第5、6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④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5)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①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 (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②引导学生自读第4段。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a.集体朗读。
b.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c.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明确: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③引导学生学习5、6段。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7)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8)布置作业()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范晔《张衡传》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成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李贺小传》。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所选作品有《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也有正史之外的人物小传。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和追慕。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格调与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
查看材料
(1)以课文时问先后为顺序介绍张衡的生平事迹
①写张衡的文学才能、谦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又不慕荣利的性格。
a.博通经典,才学非凡。
b.谦虚、踏实的治学精神,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从容淡静、不交俗人,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d.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
②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
a.他应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文中“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③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
④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⑤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a.政治才能。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干。
b.政绩卓著。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书。
(2)介绍写演讲稿的相关事宜
①演讲稿的特征
演讲是在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口头语言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第二,它有一定的时间性;第三,它是为了阐述某一问题或真理而开展的;第四,它带有一定的鼓动性和说服性。演讲稿是演讲用的文稿,也是演讲的依据。它是为演讲服务的,是体现在书面上的讲话材料。演讲有内容、目的的不同,演讲稿也具有不同的形态,有报道、有说明、有论辩、有答谢等。总的来说,它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a.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它必须真实可信。
b.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演讲稿作为这种真实的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助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仕途铺路。
c.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d.口诺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
②演讲稿的写作方法
由于演讲稿具有以上的特征和作用,它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方法可循。
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