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研究人类早期历史时经常使用“青铜时代”这个概念,我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是( )。
先秦时期尤其是夏商西周时期都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使用的器具都是青铜制成,准确的说这仍是铜石并用的时代,日常器具仍是木、石、骨等材料。而且从出土的器具来看青铜多用于礼器和武器。从出土数量来讲,以商和西周时期居多。
汉代耧车的功能是( )。
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用于播种的农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为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而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在位期间,为了稳固政权,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为减少变法阻力,于公元494年将都城迁至汉族核心地区中原洛阳。故答案选C。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中“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指的是( )。
根据题干可知,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把A、c排除。“分治大藩”可知是剥夺地方的行政权,宋朝采取文人治国的方,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这样地方政府权力就被委任给文官,一改前朝弊病,防止武将专权,把大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将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颁布这一政策的清代皇帝是( )。
清康熙皇帝于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蔡锷将军在1916年1月31日的家书中写道:“我军士气为倍,无不以一当十,逆军虽顽强,必能操胜算”,这里的“逆军”指的是( )。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16年”,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是为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
表2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其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工业基本建设成就显著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实现的。
有西方学者评论说:“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他所评论的事件是( )。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21世纪”,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是1964年,所以排除A项。“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于1970年,也不是21世纪的航天成就,所以排除B项。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是1975年.所以排除C项。
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主要金银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是( )。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被认为是阿姆斯特丹的黄金年代。阿姆斯特丹也在此时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949年4月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 )。
根据条约的内容可知,该条约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共同签订;在军事上实行集体防御原则,再根据时间1949年4月,可以判断出自《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因此选A。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20世纪80年代起波兰内部的政治力量开始发生变化,以瓦文萨为代表的团结工会崛起并逐渐掌握国家政权。先于其他东欧国家出现国家政权更迭。
下列属于史学理论著作的是( )。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及影响。(10分)
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
②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在二战中遭受巨大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③美国崛起,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影响:
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结束了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简述中学历史学业评价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0分)
中学历史学业评价须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学业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外,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
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10分)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历史教学,能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中的新鲜空气。但是,中学历史教学毕竟不同于高等教育,我们要注意防止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将中学历史课变成史学研究课的偏激行为。具体而言.我们应尤其注意以下两方面:
(1)要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和历史教师的职责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课堂不能排斥学术新成果,但是中学历史课堂也不应该变成自由论坛,不能背离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推销个人片面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符合社会根本利益的价值教育。
(2)要恰当把握引入和利用史学新成果的“度”
这里的“度”包括教师利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角度、深度、信度。角度就是要从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标;深度就是引用学术研究新成果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信度就是对于学术新成果不会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基凋相违背,可以被主流意识所包容和接纳。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课文摘录: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到三万余人。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史实,如太学兴盛、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等。
理解汉代儒学发展及推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史实,提高史料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汉代儒学发展及推广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容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教学难点:汉代儒学发展及推广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史料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董仲舒与新儒学思想”,带领学生回顾董仲舒儒学思想内涵。
观看结束之后,教师提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之后,汉代儒学将会呈现怎样的新发展景象 又会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和提问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汉代儒学新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总结汉代新儒学发展的表现。
学生总结完成之后,教师随机要求同学进行分享,教师适当总结。从而全面认识汉代新儒学发展的情况:儒家经典被规定为教科书,并有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太学兴盛;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私家儒学教育受到鼓励。
2.汉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教师将历史学习小组分为两大组,一组讨论汉代儒学发展对当时的影响,一组讨论汉代儒学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明确讨论时问,要求各小组成员就各组问题进行内部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讨论完成之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自我总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在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推广儒学,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但是董仲舒主张的观点与孔孟的观点是一致的吗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体现孔子、孟子主张的材料与董仲舒的观点进行对比,学生通过阅读、对比史料。
明白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经过改造后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对比分析,加深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点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
2.要求课下收集汉代著名儒学博士的相关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教学实践活动的设置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学习视野。
五、板书设计
一、汉代儒学发展
{图]
二、汉代儒学发展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六、教学反思()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