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新课改后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
历史是一门讲究方法、重视史料的科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始终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所以,要想圆满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就是史论结合原则。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
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B项符合题意。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有力工具;指南针为资产阶级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条件。总之,这三大发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湖北农民彭立成家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春联反映了湖北农村的巨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包产到户、联产到组等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答案选D。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日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日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夫为妻纲”“以孝治国”,反映出儒家学说为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从题干无法看出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人预定轨道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答案为c。
2007年,美俄关系陷入“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之际,布什邀普京到其海边祖屋举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家庭式峰会”,以图软化俄罗斯的反导立场,并缓解两国的紧张关系。但是,这被媒体戏称为“龙虾峰会”的元首会晤。这一事实说明俄、美两国( )。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它包括( )。
①历史老师②历史教材③历史影像④历史遗迹
现在的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做了这样的界定:“凡是对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所以D项正确。
1926年5月,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指出:“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则宣言标志着( )。
题目中给出时间1926年,这年北伐开始。工农革命指的是1927年以后由中共领导的革命,所以A不正确。B选项符合时间要求,所以正确。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①②③分别是以农民的积极性(私E1之下的农民积极劳作)、赋税制度(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耕作动力的变化(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三个方面说明了铁农具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A项正确。④指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排除。故选A项。
西汉宣帝年问出现了一次天文现象,宣帝立即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
材料中把皇帝的言行与天文现象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董仲舒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故正确答案为C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再结合题干的时间是1918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的公理应该是指民主,即自由、平等,B项正确。C、D项错误:A项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符,予以排除。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清朝后期出现的“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机构都是和外国交往密切相关的,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也体现了传统政治结构的变化,故选B。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应该是半殖民地化的表现;D项错误,虽然这些机构的出现是列强冲击的结果,但是也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的近代化。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组成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和美国没有关系;《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于1949年,故排除①③。20世纪70年代,面对苏联的战攻势,美国实施了两项措施,一是从越南撤军,一是改善和中国的关系,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就是中美关系改善的产物。故②④符合题意。
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人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项。
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1674年之后叫纽约。这样变化是因为( )。
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是1626年和1674年,1626年叫“新阿姆斯特丹”表明这个地方被荷兰控制,而改名“纽约”表明英国击败荷兰后改其殖民地名的历史背景。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所以A项不正确。英国在17世纪通过了《航海条例》并引发的英荷战争,英国最终击败荷兰获得荷一部分北美的殖民地,所以B项正确。英国是在18世纪击败法国,最终确立殖民霸权,所以C项不正确。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是在18世纪,所以D项不正确。
1908年11月17日《申报》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皇帝崩,翌日电传遗诏……”光绪抱着自己终生的遗憾在瀛台含元殿病逝,终年38岁,后追封为“德宗”皇帝。下列对材料中的有关知识解说不准确的是( )。
所给选项中,光绪皇帝逝世于酉刻,时间应为下午五点至七点,而不是晚上十二点。其他选项均正确。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1912年的是( )。
1912年是中华民国时期,应体现民国初期的社会特征,“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体现民国时期的教育目标,选D。讲仁政、注重传统道德的培养是清末政府的教育目标,排除A。强调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目标,排除B。强调近代列强的侵,激发民族复兴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时提出来的,排除C。
福建厦门环岛路上挂着一个巨型条幅:“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不同,港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台湾地区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地区则不可。港澳地区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不可能和台湾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故选C项。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进步,主要是指( )。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事实有( )。
①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③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④俾斯麦统一德意志
所谓“考问世界”,就是对世界的思考和疑问,也就是德国对世界在思想文化生活的贡献,故本题选B项。
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说明( )。
从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这一思想被“公司”所汲取,这体现了罗马法的进步性;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则从侧面揭示出罗马法时代的人并未真正“解放”,这又反映出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因此选D项。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和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从材料中可看出罗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争实现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思,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它的开通源于哪一历史事件?(5分)
(2)明朝末年,“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远销世界,概括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世界历史背景。(5分)
(3)结合相关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6分)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新航路开辟;西方进行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联系起来,促进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3)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目的上是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与土地,为工业革命积累原始资本。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是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10分)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子系统所组成的,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媒体、策起着控制作用;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的制定,是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要受教学目标的支配,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要达到相互匹配、和谐一致。
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设计者还要对前面的设计进行不断的反馈修正,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结构和效果。
请简述历史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10分)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10分)
第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环节上要深下功夫进行钻研,高度关注初、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和体系上的衔接。
第二。注重初、高中知识结构层面的衔接,做到举重若轻、主题突出。
第三。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理论层面的衔接,做到高低得当,逐步推进。
第四,注重初、高中在知识体系层面的衔接,重视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第五,注重初、高中在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基本能力和思维习惯。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
片段一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段二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片段三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
(1)据片段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4分)
(2)据片段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6分)
(3)据片段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分别说明其历史背景。(6分)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调整一: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
背景:一战后,国际呈现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调整二: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背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同学们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担当此任,给2分钟的准备时间,等会儿上讲台上阐述。别的学生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谋士。担当议长、首相、英王的同学必须每人回答一个问题。(展示英国现在议长、首相、英王的图片)
议长——介绍议会的人员构成,议会的权限是什么
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 你有哪些权力
国王——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 你有哪些权力
2分钟后请三位同学分别阐述。
师:通过三位同学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内阁和首相。说到英国,我不禁想到中国:18世界英国内阁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生:(翻书)回答……
师:(板书总结)英国内阁: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是政治民主化的产物:中国内阁:内阁权力很小,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老师在上这一课是运用了哪些历史教学方法 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方法 为什么 (8分)
(2)课堂上运用你喜欢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8分)
(1)讲解法、谈话法、情境实践教学法。我喜欢情境实践教学法。情境实践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深入历史情境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中,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2)运用情境实践教学法要遵循以下的原则:①情境的直观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直观,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才能使学生有情境感。材料中运用的是情境实践教学法中的角色情境类,通过掌握历史人物的心理去掌握课堂内容。②启发性:创设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求知欲,选择的内容要有讨论的价值,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因而启发性不够。③过程的灵活性:课上的环节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或平行的。引导参与时情境创设可能就在其中。实践探索的过程可能就是成果交流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环节灵活的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课文摘录: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基础知识,理解新航路开辟原因和条件,认识“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掌握葡萄牙、西班牙走在开辟新航路最前列的原因和航海家的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辩论赛等方式,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复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今世界的航海业相当发达,你们知道人们进行远洋航行都是为什么吗
学生们给出自己的回答。
教师:同学们列举的内容都不错。如果我说500多年前有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简易帆船,到一个传说的地方寻找黄金,不知大家信不信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开辟新航路”,来验证这个传说。(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开辟新航路”)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讲授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油画《西欧商人清点钱币》。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油画中的内容。帮老师分析一下这幅画要表达画家的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予以阐述。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细致。整幅画突出男女主人公,而二者又将目光聚集在桌面上的金币。画家想通过这幅画反映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给人们造成普遍的一种心态——对金钱的崇拜。
教师:在这种心态下,西欧商人渴望通过与东方进行贸易获得财富。然而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陆路贸易,于是西欧商人将目光转向辽阔的海洋。所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寻金热;②奥斯曼土耳其影响东西方陆路商道。
教师:既然具备开辟新航路的意愿,当时的西欧又具备哪些条件呢 下面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老师准备的PPT课件,请两组同学分别在组内研究一下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都有哪些
两组学生经过讨论选出代表发表组内的讨论意见,教师予以点评并形成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
1.主观条件:①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②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③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客观条件:①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②地理知识的拓展使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二)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五分钟后老师会随意请出四位同学来完成PFT表格中缺乏的内容。五分钟后,教师找出学习程度不同的四位同学填充表格内容。(完整的表格如下)
(三)走向联合的世界
1.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变革.对地球科学的进步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2.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范围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国际交换具有了普遍性。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这样作为流通过程要素的狭义世界市场把各个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内统一的经济整体,这就是广义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
3.商业革命: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推动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进程。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巩固提升
教师:欧洲各国忙于探索新大陆的同时,我国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在进行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试着比较这两大航海壮举的异同点。
(具体教学过程,异同点见下面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系统学习,我们知道了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四位航海家的航行历程及航路开辟对世界造成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当时欧洲国家对向外发展的渴望和积极探索,感受到四位杰出航海家的勇气与坚持。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提供了重要动力。由此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都应保持对外开放的心态,不断吸取外来文明的积极成就发展自己。
设计意图:简要回顾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教师适当总结巩固理解与记忆。
五、布置作业
结合学习内容与其他材料,谈谈自己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形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内容。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