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动摇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是( )。
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在广州推行“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这一政策被打破.即动摇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结合选项,割让香港破坏清政府的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财政危机:协定关税造成关税主权丧失,便于外国在中国的经济扩张.这三项与动摇闭关政策无关.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外国商人不受公行贸易的限制.从根本上动摇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假如你生活在古希腊民主制全盛时期,你可以看到()。
①梭伦通过陶片放逐法放逐民主威胁者
②公民大会就某项议案展开唇枪舌战的辩论,并由五百人议事会监督官员落实辩论的决议
③外邦移民享有雅典公民权
④民众法庭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希腊民主制的全盛时期是在伯里克利时代,不是在梭伦时期,而且梭伦时期还没有出现陶片放逐法,排除①。雅典的外邦移民不享雅典公民权,排除③。伯里克利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日常的权力机构.监督其他机构及人员的工作情况。雅典的公民大会有辩论制,而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由民众法庭终审。②④正确。
1932年底.苏联“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在钢铁、重型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轻工业不仅未能完成计划指标,不少产品还低于1928年的水平,农业基本上呈现减产态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苏联政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制定“一五”计划时将发展重点放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领域受到相对忽视,从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此时新经济政策已被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取代.A项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公元前6一前5世纪中国、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前6一前5世纪中国和希腊不同的政治文明.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卜前5世纪”可知此时的中国处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相互兼并,国家走向统一.希腊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
西欧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成新教的诞生。当时的新教主要分为( ).
①路德宗②加尔文宗③英国国教④东正宗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分为三大宗,即传播于德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法国和瑞士等地的路德宗,传播于尼德兰的加尔文宗,传播于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等地的英国国教。东正宗是基督教在东欧地区的主要分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
历史教学重在将历史事实同相关理论相结合来探索历史演进的规律.A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4年10月8日,一件名为“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的流失文物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该价格位列圆明园流散文物拍卖成交价的第六位。这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是在( )期间流出中国。
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这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制作于清代中期,属于圆明园珍藏的瓷器。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抢夺并焚毁了圆明园。这件文物应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流失海外的。
有学者指出:“中国存在两种宗教权威——天和祖先,一方面是天地组成的宇宙领域。另一方面是人类关系构建的社会领域。皇帝为了取得绝对主权宣布两种权威均归他所有。”与古代中国皇帝的绝对主权和“两种宗教权威”有关的是( )。
①西周的宗法传统②先秦的法家思想
③汉朝的儒家学说④明清的思想批判
题干考查古代皇帝掌握两种宗教权威的具体措施。宗法制的实施,秦汉时期法家、儒家思想的完善发展。都有利于皇帝实现对两种权威的取得。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对当时君主专制思想进行批判,④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下列关于这位诗人及其作品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由题干所引恩格斯的话可知,这位诗人处在中世纪与近代历史相交时期。他的作品蕴含着资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回顾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可知,此人是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其作品是《神曲》。
洋务运动开始后.为培养近代工业的相关技术人才,新式学堂纷纷成立。下列新式学堂不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是( )。
洋务派成员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需要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先后开办大量新式学堂,代表性的学堂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881年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等.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立的.
《独立宣言》是美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份历史文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独立宣言》阐述的内容是( )。
《独立宣言》阐述的内容包括三点,即阐述和发展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列举英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实行“暴政“的种种措施,以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的名义,郑重宣布与英国断绝一切政治隶属关系.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于“莱克星敦的枪声”.
某学者在研究宋代历史时.对两宋时期枢密使的人数进行过统计.数据表明724名枢密使、枢密副使中,文臣为659人,约占总人数的91%。这说明()。
北宋立国后,统治者鉴于五代时期武将利用藩镇割据混战,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教训,采取以文臣代武将出任枢密使管理军事等诸多举措,消除造成地方武装割据的潜在因素,C项最符合题干要求。文臣擅长政务,不擅长军队管理,A项错误。两宋时期涌现狄青、岳飞等优秀将领,B项不符合史实。宋朝立国后.周边相继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为防止军事入侵,宋朝大力加强军队建设,D项不符合史实。
1922年.住在莫斯科的彼得罗夫以每月35卢布的价格,承包自家附近的面包店,每天购买面包的人络绎不绝。彼得罗夫生意红火的原因得益于( )。
根据题干中的“1922年”“莫斯科”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苏俄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结合史实可知.1921年3月的俄共(布)十大上通过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苏俄政府将管控的中小企业出租给彼得罗夫这样的经营者,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恢复商品流通等措施,重振社会经济.彼得罗夫生意红火的原因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典范之一。
结合表格中的著作和作者名称,能够反映该文化是古代的阿拉伯文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起到重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的内容有(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余粮征集制,加速工业国有化,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流通和分配领域非市场化。B、C、D三项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西周建立后,周公将儿子伯禽分封到曲阜建立鲁国,分封姜尚到营丘建立齐国.分封武王的弟弟康叔到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周公这种分封安排的原因是( )
西周建立时,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力限于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对东部广大的殷商统治区域的实际控制,确保政权和社会稳定。周公将周王室的嫡系宗亲分封到东部的重要地区建立封国.目的就是借助同姓宗亲的力量实现“以藩屏周”。
法国的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建立。
法国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全球历史观”是由( )最先提出的。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审视自“二战”以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建议重新定义欧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理论,并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6年)一书中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历史观”。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将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民生主义思想指发展公共事业,有利于整个社会民生。“植树以收利”体现了孙中山主张通过植树来发展公共事业的观点。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及《l787年宪法》的诞生,对美国联邦体制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1787年宪法》中“三权分立”原则表述有误的是( )。
(1787年宪法》对“三权分立”“原则的规定:①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②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共中央认为民族矛盾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全面抗战,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做出策略调整,提出题干中的相关内容。
1696年.英国成立贸易局,专门负责制订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措施。此后,英国相继推出《羊毛条例》《制帽条例》《制铁条例》等专门针对北美殖民地相关行业的条例。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法律条例来限制北美殖民地的相关行业发展.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企图将北美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一章中认为中国史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
我国古代社会无论封建王朝怎样更迭,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基础未曾动摇,皇权专嗣的政治制度日益强化,呈现出“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
1874年,李鸿章提议修筑铁路,因顽固派反对而作罢。l880年,刘铭传再次向清廷建议广修铁路,特别强调铁路对于调动兵力的重要性,而顽固派指责修筑铁路的主张违背“祖宗成法”,会导致天下大乱。这段材料反映了( )。
①顽固派反对洋务派的一切主张
②洋务派主张引进先进技术
③顽固派恪守“圣人古训”,仇视和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新思想
④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斗争比较激烈
材料反映了顽固派反对洋务派修筑铁路的主张,并没有反映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派的所有主张.故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全面抗战初期,面对“速胜论” “亡国论”等言论甚嚣尘上的情况,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在于()。
《论持久战》阐明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指出人民战争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提出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强调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有力地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等错误言论。
简述历史资料的具体内容。
历史资料是指前人遗留下来的所有东西,包括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具体种类包括: (1)文字资料,包括子集、碑铭、文契、账册、档案、户籍、甲骨、木简等。
(2)实物资料,包括文化遗迹、历史文物等。
(3)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具有参考价值,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总是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它出现的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简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史料。
史料运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史料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史料的取舍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其中,史料价值、史料与问题的相关程度、史料间的内在联系是选取史料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史料时要做到以下四点: (1)选择能够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史料。
(2)选取对学生有用的历史信息和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格、人文素养的史料。
(3)选取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史料。
(4)选取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史料。
简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978年l2月.中国共产党-t--)属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各项重大问题.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创性成果。主要内容: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全会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解决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
(5)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6)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材料:
大化二年(646年)春正月甲予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日:其一日,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日,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其二日,初修京师,置畿内国司、郡司……凡畿内东自名垦横河以来,南自纪伊兄山以来,西自赤石栉渊以来.北自近江狭狭波合坂山以来,为畿内国。凡郡以四十里为大郡,三十里以下、四里以上为中郡,三里为小郡。其郡司并取国造性识清廉、堪时务者,为大领、少领……其三日。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二束二把,町租稻二十二束。其四日,罢旧赋役而行田之调。凡绢、纥、丝、绵并随乡土所出。田一町绢一丈,四町成匹,长四丈,广二尺半;纯二丈,二町成匹,长广同绢;布四丈,长广同绢、紽,一町成端。别收户别之调,一户赀布一丈二尺。凡调副物盐贽,亦随乡土所出。凡官马者,中马每一百户输一匹,若细马每二百户输一匹,其买马值者,一户布一丈二尺。凡兵者,人身输刀、甲、弓、矢、幡、鼓。)仕者,改旧每三十户一人,而每五十户一人,以充诸司,以五十户充仕丁一人之粮。一户庸布一丈二尺.庸米五斗。
——《日本书纪》卷25“孝德纪”
问题:
(1)阅读上述材料,总结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2)结合史实相关知识,谈谈大化改新对当时日本产生的影响。
(1)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①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的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②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和驿站,设置相应的职官.
③确立户籍和赋税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明确土地的面积计算方式.
④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新税法.
(2)大化改新是日本统治阶层中的革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次改革对当时日本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为国家奠定基础,改变政权性质,使之成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⑦改革将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国家公民授予口分田,使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改革确立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削弱氏族豪强的传统特权,限制其为争夺土地和民众进行的争斗,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材料:
王老师在讲授“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之前,做了一张调查量表,对学生掌握有关秦始皇的情况进行了课前调查:
①对于秦始皇,你知道什么
②关于秦始皇,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
A.影视节目B .长辈朋友C.报刊D .历史教材E .其他途径
③对于秦始皇你的印象是:
A.英雄B .暴君C.明君D.昏君
④回答上一问题的同学请说明理由
⑤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心中的秦始皇。
问题:
(1)这位老师运用了什么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有什么优点
(2)简述这种评价方法的功能。
(1)王老师运用了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的优点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排,辨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材料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 (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并提出问题: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进入到正课的讲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鲜活的视频,带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同时,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课教学活动的展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隋炀帝实行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归纳得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唐朝的建立
教师活动:设置疑问,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唐朝是什么时期、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都城为长安,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教师活动:展示“玄武门之变”的相关资料,提问唐朝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权力斗争,这场斗争是什么,谁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学生活动:观看材料,得出这场斗争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李世民。
【设计意图】唐朝建立的史实比较简单,学生可能会觉得元趣,通过材料的形式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直观形象的内容又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一举两得。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师活动:设置疑问,李世民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即“贞观之治”。那么出现“贞观之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思考,提示学生可从治国思想、政治、经济、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2)政治: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4)用人和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得出,政治比较清明,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综合国力逐步加强。
【设计意图】唐朝兴盛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小组讨论和史料结合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能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课下搜集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其他同学。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的总结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开放式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