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近代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于1826年攻下卡亚俄港,宣告( )在拉丁美洲300余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先后在拉丁美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其中巴西归属葡萄牙殖民者,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区归属西班牙殖民者。在近代拉丁美洲反殖民统治的革命打击下,巴西宣布自治,脱离母国的统治,玻利瓦尔等革命者通过武力结束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统治。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是()中规定的一个原则。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为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由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中的矛盾。材料为“门户开放”政策中的一个原则。
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也力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这种文学流派被称为()。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使西方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起和兴盛是在19世纪。18世纪的法国作家们特别青睐古典文学,这种对古典文学的复兴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文学。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①维新派及其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⑦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在维新变法过程中未能注意讲求斗争策略
③维新派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和平手段进行改革
④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顽固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维新派及其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在维新变法过程中未能注意讲求斗争策略;维新派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和平手段进行改革;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顽固。
历史学家在评论某人物时提到:“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该人物是( )。
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以找到关键信息“三一区”“血缘部落”“按地区户籍组成”“平原、山地、海岸”。由这些信息可以推知政治选区的划分标准由血缘关系转变为地域联系,结合古代希腊政治改革可以判定,该人物是克利斯提尼。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是()。
①一些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业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
②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的工场主
③统治阶级的大地主、大官僚
④留学海外、学成而归的知识分子
一些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业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和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的工场主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盐铁部偏重于征商税和禁榷收入,户部偏重于田赋和榷酒收入,度支部负责财政支出。”
材料中“盐铁部”“户部”“度支部”的设置应出现在()。
题干中的“盐铁部”“户部”“度支部”是三司使领导下的三个掌管财政事务的行政部门,创设于北宋前期,目的是削弱丞相的财政大权,加强专制皇权。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由于科举制将读书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这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1869年至1894年,中国商办企业只有50多家,总资本共500余万元。它们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不包括()。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许多官吏对其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2000年12月1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罗戈津告诫日本不要参与美国TMD计划,并强调指出,日本同美国一起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想法,有时令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发生过的事,日本参与美国在东北亚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实施可能对莫斯科与东京的和平条约谈判产生不良影响。罗戈津说的“20世纪60年代发生过的事”具体是指()。
根据题目中罗戈津的讲话内容可知俄罗斯针对美日两国在涉及俄国家利益范围的地方建立导弹防御系统表示严重关切。结合史实,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可以和今日美俄关于导弹防御系统的分歧相对应。
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家境较殷实的英国人可能()。
①坐飞机去德国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
②乘轮船去法国观看印象派画展
③去电影院观看卓别林主演的默片电影
④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不可能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电视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的。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应在卫星通信技术成熟后才会出现,时间应在“二战”之后。④是错误的,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五百多年前,欧洲一批航海家开始了新航路开辟的冒险活动。而今天美洲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带着梦想踏上欧洲的足球赛场,他们登陆首选的落脚点是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那么从历史渊源上看,主要是因为( )。
依据“欧洲一批航海家开始了新航路开辟的冒险活动”和“美洲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 带着梦想踏上欧洲的足球赛场”可以判断C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的时间是()。
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逝世,遗言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即东罗马帝国;西部以罗马为中心,即西罗马帝国。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古诗反映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诗文明确表达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一信息。与小农经济的特征相符,其余三项则不符合题意。
“春秋三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及其门客编纂的综合性著作。
“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唯一出现流血对峙事件的国家是()。
罗马尼亚的群众因蒂米什瓦拉市事件与执政当局发生激烈冲突,随后蔓延至全国。在对峙过程中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同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队发生激烈战斗,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
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材料没有分析国民革命的功绩,故D项不正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则可知A项正确,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时间“1926年”,则可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才形成的;材料反映了毛泽东肯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故C项不正确。
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根据所学可知在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其他各项是我国对外交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反映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没有反映出思想解放。
我国史学史上最早从理论和方法上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是()。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史通》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为了扩大赋税征收的来源而采取的措施是()。
结合商鞅两次变法的相关史实可知,A项是在秦国建立严密的法律制度和基层管理体制; B项是产生大量个体小农家庭,扩大赋税征收的来源;C项是奖励军功,增强军事力量并打破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D项是方便国家征收赋税和发放俸禄,有利于秦国社会经济发展。
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过错。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从材料中可知此项改革的用意是削弱宰相的相权,A、B两项是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C项是削弱禁军将领军权,D项正是将相权分割的措施。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由材料中的“1937年11月”“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结合所学抗Et战争的相关史实,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显然不是顾维钧的主要目的;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史记》成书后有许多学者为其做注解。我们今天所说的“史记三家注”不包括( )。
今天所说的“史记三家注”是指南朝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从“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和“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可知老秀才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的工作包括()。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除组织军队节节抵抗外,还组织沿海沿江地区的大量厂矿、学校等重要部门搬迁至后方,为抗战胜利保存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全面抗战前,呼吁“国联”调停中日冲突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A、D两项在时间上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予以排除。
简述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
(1)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具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3)大一统思想,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人君应当如何统治的问题,他主张效法天道。
(4)三纲五常说。董仲舒主张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所谓“德”,主要指仁义礼乐、人伦纲常。
简述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史学观点有哪些。
(1)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2)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3)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洋务运动发生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深造。(2)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材料:
王老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Ⅱ中的“开辟新航路”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和分发的材料,探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率先开启远洋航行的各项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讨论,A组认为两国最先开启远洋航行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东西方的陆路贸易:
B组认为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地圆学说的盛行是远洋航行的主要动因:C组补充了其他原因.传播基督教信仰是两国统治者的主观因素。王老师听完三组发言后,指出A、B两组的结论是西葡两国最先实现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因素,C组的结论则是主观因素,.三组回答存在片面的缺点.
今后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应全面思考,对比总结。探究活动结束时,王老师还要求三组同学对刚才的回答相互问进行评价,将评语写在稿纸上送给受评的小组。
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该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进行点评。
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相关评价是否恰当,是关系到探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评价必须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表面的口头表扬,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进步。材料中.老师不仅对每个小组的回答做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其中有表扬,也会指出其不足。在探究活动完成后,还请各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学生通过互评,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与活动合为一体,同时评价的工作也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评价不仅是“教师一学生”的互动,更应该形成“学生一学生”的互动。评价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地评价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对探究方法的改进,从而真正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材料:
某教师在讲授英国工业革命时运用了以下史料:
英国工业革命中,进行了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法》;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4年颁布《工厂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法》、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教师在进行史料解析时给学生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自由主义经济原则是1776年在《》一书中提出的。
问题2: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小组讨论谈谈你对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问题:
(1)该教师设计的两个问题分别运用了什么提问方式
(2)教师应如何进行史料解析
(1)问题1运用了直接提问式,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能力;问题2运用了讨论式,考查学生运用史实、史论结合的能力。 (2)教师解析史料的方法:
解释史料就是解析历史。解读史料主要是解析历史的趋势、演变,探讨历史的形成轨迹、行踪等,可采取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在进行史料解析时,可采用一般的思维方法:分析——认识细节;综合——认识整体;演绎——从一般到个别;归纳——从个别到一般。还应掌握一些解释方法,如叙事法、分析法、比较方法、心理方法和计量方法。有时还会用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方法,如思想史方法、经济史方法、统计学方法、政治学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地方史方法、制度分析法等:
历史解释要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帮助他们汲取历史智慧,同时要注重历史时序问题。
材料一:
第四十二条德国在莱茵河之左岸或右岸,于该河以东五十公里所划界线之西不准保存或建筑要塞。
第一百六十条(一)在1920年3月31日以后,德国陆军不应有步兵七师、骑兵三师以上。
自此以后,组成德国之各联邦,其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十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其军官之实力总数包含各参谋处人员在内,无论如何组织不应超过四千人。
第二百三十一条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宣告德国及其各盟国使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及其国民因德国及其各盟国之侵略,以致酿成战争之后果,所受一切损失与损害,德国承认由德国及其各盟国负担责任。
第二百三十三条上述应由德国赔偿之损害,其总数由协约国委员会决定之。该委员会称为“赔偿委员会”……该委员会于上述损害总数之决定,应于1921年5月1日,或于是日以前编制成书,并通告德国政府,以示该国之义务范围。
——摘自《凡尔赛条约》
材料一:
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第二条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协议或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
第三条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本条上例之规定,并不解释为禁止获取为办理某种工商或财政企业,或为奖励技术上之发明与研究所必要之财产及权利。
中国政府担任对于外国政府及人民关于经济上权利及特权之请求,无论其是否属于缔结本条约各国,悉秉本条上列之原则办理。
第四条缔约各国协定,对于各该国彼此人民间之任何协定,意在中国指定区域内设立势力范围,或相互设有独占之机会者,均不予以赞助。
——摘自《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九国公约》对缔约国产生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借助《凡尔赛条约》极力削减和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防止其军事上的崛起给欧洲乃至世界安全造成威胁;通过赔款委员会来确定战争赔款,补偿战胜国因战争造成的财产损失。 (2)《九国公约》签订后,对缔约各方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国的主权完整及政府的合法性,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不得在国家法的框架下破坏和干涉中国主权及内政,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国的合法权益。中国履行条约规定,切实保障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商业权益,事实上纵容帝国主义国家借助自身优势在经济上控制中国,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抑制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②对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通过《九国公约》维护自身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在华扩大自身权益的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③对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美国借助《九国公约》扫除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取得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的权益,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很快在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九国公约》打破日本妄想独占中国的野心,为中日两国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国际社会仲裁、调停的方式。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起义爆发后,太平军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_一些重要城市,浩浩荡荡,沿长江东下,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将其改名天京,定都于此。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
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在军事发展的同时,太平天国还进行了政权建设,先后于1853年、l859年两次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为对付日益强大的太平天国.咸丰皇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发展起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1856年,正值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其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
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太平军连挫清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士气重新高涨。洪秀全还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1863年。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一体制改革的勇敢尝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王府局部遗址的图片。
提问学生:图片展示的场景是谁的住所这个人为了实现“太平一统”的愿望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顺势引出洪秀全和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兴趣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1.从定都天京到军事全盛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问: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起义爆发后,太平军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一些重要城市。1853年,攻克南京,将其改名天京,定都于此。为保卫胜利成果,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2.天京变乱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天京变乱的资料,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问: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上层领导集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回答后。教师总结:天京变乱是因为洪秀全等领导人迅速腐化堕落、争权夺利引发了严重的内讧。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教师继续提问: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内讧必然性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农民在政治上,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信仰封建迷信的拜上帝教,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组织上,很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组织涣散,内讧不断。
3.重建领导核心与天京陷落
(1)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问:天京变乱后,为挽救其统治,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又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得出: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和李秀成主军,洪仁歼主政,并且在军事上进行积极防御。
(2)教师继续提问:采取这些措施后,太平天国的发展如何
学生思考后回答:后期太平军连破江南、江北大营,在一定程度上挽回颓势,但1864年,洪秀全病逝后不久,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文件
1.《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文献资料,教师提问:从资料中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总结:《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革命性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继承和发展了农民“均田”的斗争思想,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性是指它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农民是小生产者,既想平均又想多劳多得,严重脱离实际,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1)教师播放关于洪仁歼《资政新篇》的视频片段,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问:《资政新篇》的提出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总结:《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其思想和主张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是由于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没能真正实施。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着重要影响。但由于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其结果也是失败的。这表明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献资料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洪秀全的生平事迹,制作一份历史手抄报。
设计意图:小结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开放式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