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材料没有分析国民革命的功绩,故D项不正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则可知A项正确,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时间“1926年”,则可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才形成的;材料反映了毛泽东肯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故C项不正确。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原子弹研制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力量,从而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有力的冲击,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中国史学中有“三通”之说。下列有关“三通”的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三通”指的是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台湾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对外政策,官方与民间都不可能与大陆有接触。1971年,第26届联大会议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将国民党台湾当局驱逐出联合国,于情于理,台湾当局也不可能出席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庆功会。1978年12月,中美正式建交,台湾当局无法接受,不可能去参加《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于1997年7月举行,此时已经在两岸“九二共识”之后,两岸经贸往来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在这个背景下可以推断台湾半官方代表有可能出席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事件是( )。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国家看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列强在华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都与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出“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故A、B、C三项错误。
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据此可知( )。
从“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士大夫们从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重利轻义”。A项中的“伦理道德沦丧”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观念变化.故排除C项;“崇尚奢侈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
新文化运动期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的是(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改革文学体裁和形式的问题,倡导文体的改革。
江南地方豪强从汉魏以来就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其原因是(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士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日益僵化。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土豪即使有经济力量,也很难成为高级官吏,这是由僵化的门阀制度造成的。A项此时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而非军功爵制;门第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而非唯才是举,故B项错误;即使新兴地主拥有武装力量,他们也不能同掌握政权的士族相抗衡,故排除C项。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发起批判,增强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观念: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潮,打破思想枷锁,增强中国人探索真理的历史责任感和革新进取的开拓精神;对西方社会科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开阔人们眼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新文化运动中部分人士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未能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间的关系,产生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错误偏向。
美国历史学家( )对世界历史的新体系做新的探索,提出“世界体系理论”。
美国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从经济、贸易角度进行论证,进而提出“世界体系理论”。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反映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不能充分说明知识分子政治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
著名历史学家黄年安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
所引材料中20世纪挽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位改革家分别是罗斯福和邓小平,二人提出并实施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国家的健康发展,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新模式。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向下”是指开发煤炭资源,“向外”是指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殖民活动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重要的手段。B项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C项与题目无直接关系。D项属于因果倒置。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唐宋时期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文庙的大量兴建表明官方重视儒学,其原因在于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汉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由此排除B项;宋代儒学家为重兴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与文庙的兴修无必然联系.由此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并无明显体现.
1921年,彼得格勒市民鲍里斯在日记中写道:“今年的春天是这样的惨淡,农村地区的饥民逃到了城市,可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也不能做到食物自给呀。”造成日记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由题干中的“1921年”“彼得格勒”“饥民”等信息可知,在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索取过多进而导致生产中断、食物供应不足,出现鲍里斯日记中的现象。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大力增强尚书台机构,提高其职权。刘秀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刘秀实现全国统一后,借鉴西汉后期出现的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经验教训,着力增强直属于皇帝的内朝办事机构的职权,削弱以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权力。刘秀此举的目的是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削弱行政力量对皇权的牵制。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材料反映的是( )的内容和成效。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分别主持社会政治改革活动。由题干中的“商君列传”“秦民大说(悦)”等信息可知,应为商鞅变法。
观察下面图片.其中的场景可能发生在()
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反映的是一场海战。观察图片细节,为一艘战舰撞向日舰时沉没。结合史实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勇战日舰松岛号的历史场景。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清朝外交主要分三个阶段:天朝上国阶段、屈辱求全阶段、取悦强国阶段。根据材料表述,“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其意思是:随着晚清逐步接触近代化后,在外交上逐步有了平等的意识,企图想通过修约的方式来实现洋人与自身形式上平等,这就是取悦强国阶段,有“与国际接轨”之意,所以正确答案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利比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荷兰出现股份公司及股票来筹集航海及商业活动资金,极大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荷兰的海外殖民商业活动;B、C两项在时间上不符,加以排除;D项违背史实,排除。
启蒙运动期间,法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 )是“百科全书派”的杰出代表。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因学识渊博,被推荐担任法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的主编。后世将从事这部《百科全书》编写工作的作者群称为“百科全书派”,狄德罗是该派的杰出代表。
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遭到批判的《海瑞罢官》的作者是( )。
吴晗为响应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提倡学习海瑞“刚直不阿的精神”的号召,于1961年应北京京剧团的邀请创作了京剧剧本《海瑞罢官》。
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根据题目内容可知日本政府企图借助自身的经济总量优势获得国际政治事务上的话语权,即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英国首相布莱尔说:“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但不干涉主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和防止种族灭绝的重要。”基于此理论。美英于1999年轰炸南联盟,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体现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
“不干涉主义”其实就是“新干涉主义”,它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人权高于主权”是新干涉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美英轰炸南联盟、发动伊拉克等战争就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进攻的。故选C项。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
(1)统一币制。禁止郡国铸钱,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五铢钱为法定的货币。(2)盐铁官营。汉初盐铁私营,汉武帝下令盐铁收归国家经营。
(3)均输法。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4)平准法。由国家平抑物价。
(5)算缗、告缗。算缗就是汉武帝颁布的要求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据此纳税的法令。告缗即规定凡有告发商人隐匿资产或呈报不实者,将没收资产的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
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对于推动日本国家制度形成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的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和驿站,设置相应的职官。
(3)确立户籍和赋税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明确土地的面积计算方式。
(4)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新税法。
经过此次改革,日本打破原有的氏族贵族政治,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封建国家制度,推动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
简述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充分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
(2)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
(4)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各地图书馆及历史遗存等。
(5)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6)重视利用学生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课程资源。
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历史作品展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展览、评比和共享,积极参与到学校每个假期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中,制作相关课件和网页,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材料: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之《苏州府志》
材料三: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办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何尝不先行断发哉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四: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的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孙中山《工业建设会趣旨》
问题:
(1)据材料说明土地对农民来说意义何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社会土地的占有情况。
(2)材料二中所述现象出现于何时何地“计日受值”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康有为依据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提出了断发的哪些理由当时,他的主张没有实现,断发易服的风尚变化又是在何时发生的
(4)材料四中孙中山为什么会认为“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1)意义: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一 占有情况: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占有土地很少.还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封建国家控制部分土地。
(2)该现象出现在明朝中后朝的苏州。“计日受值”指的是雇主与雇工之间的雇佣关系。说明了在明代中后期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主文生产关系的萌芽:
(3)理由:生产和工作不便;士兵作战不便:生活不便;形象不雅。断发易服的风尚变化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
(4)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上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扫除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的投资热情。
材料:
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工业组织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材料二:
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学派从不同侧面抓住的工业革命“特征”。
(2)杨杰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用怎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各是什么
(1)①工业组织学派:手工工场到工厂再到大企业。
②技术学派: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③能源学派:煤的广泛运用及石油、电力作为新能源的应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
(2)观点:全面的观点。
现象:社会上,人们应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生活日益现代化;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等;文化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材料: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材料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问题:
(1)依据材料、二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本教材片段的教学目标。
(2)请简述本教材片段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3)请设计本教材片段的提纲式板书。
(1)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索、过程等基本事实,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提高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五四”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索、经过、结果等基本事实;采用问答法进行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突破。
(3)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
背景:国内、国际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两个阶段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劫、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教师: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早在五百年前,为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激烈争斗,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沃尔特·雷利的话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殖民霸权的角逐
?1.16世纪的西班牙与葡萄牙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地图,引导学生结合自主学习,说一说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主要地区。
教师:16世纪的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半球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半球殖民帝国。成
为最早的海洋霸主,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以获得财富。然而两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将财富
用于享乐和王朝战争,势力衰落,很快被荷兰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的荷兰
教师请同学结合荷兰殖民扩张的地图,介绍荷兰殖民扩张的过程。
教师: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够成为“海上马车夫”?
学生给出观点,分别是:(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2)经济条件:有经商传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教师:就在荷兰人执17世纪世界殖民贸易牛耳之时,英法两国向其挑战。l7世纪后半期,英荷间进行三次战争。结果,英困取代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
?3.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教师:英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确立起殖民帝国地位的?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进行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内容予以点评,整理表格:
教师:自此之后大国争霸的硝烟暂且平息,新航路开辟以来近四百年的殖民角逐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下面我们审视一下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具体过程。
(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学案中补充的材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回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有大国的更替、有杀戮、有掠夺。它给我们今天的发展又会带来哪些启示呢?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殖民扩张所产生影响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同时进行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
(三)殖民扩张历史带来的启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积极影响:获取大量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增加原料供应,扩大世界市场的规模,推动美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残酷的剥削和野蛮的掠夺给美洲原住民及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各国争夺霸权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意识.体会以史为鉴,在后续的发展中要学会借鉴各种文明的成果,来促进本国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四、本课小结
教师:近代史上欧洲主要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和商业利益进行长期斗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优势最终问鼎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不断拓展.殖民者不仅在殖民地输出输入资本与商品,也把欧洲的制度与文化带到新大陆,深刻地影响了新大陆的面貌。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正确看待欧洲国家的争夺霸权与殖民扩张,能兼顾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
教师给出下列题目:
?1.试分析海洋与国家崛起的关系;
?2.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3.你怎么看黑奴贸易。
要求从以上问题中任选其一.用200—300字进行论述。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