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水粉画“厚涂接色法”时,下列选项中,教师最适合用的教学方法是( )。
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其表现特点为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教师示范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的教学方法。
A、C、D选项:讲授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都缺少直观的示范,学生美术直接的模仿对象,不能够很好掌握本节课的技法知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房老师用“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上《民间木版年画》一课时,他适合扮演的角色是( )。
房老师用“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上《民间木版年画》一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作为老师的身份来学习探究年画之美。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有序,有效进行小老师授课活动。
A、B项:倾听者和旁观者,老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来掌控,不加任何的引导,会导致学生收获很小,而且小老师也不就具备把控课堂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讲授者,这种情况下主要授课人十年老师,而不是学生。就不符合 “请学生当老师”一课的授课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针对《色彩基础知识》一课“认识色相环”的教学内容,最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是( )。
信息量大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因之适用于传授新知识和阐明学习目的、教会学习方法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教学范围的运用。
B、C 选项:的探究法和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所设置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练习法,是学生在学了新内容之后,进行练习巩固新知,而并非是认识色环这个新知学习的过程中适合使用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现代艺术欣赏》一课教学难点的是( )。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是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
B、C、D选项:中“了解轶闻趣事、认识背景、识记作品”不属于难点范畴。与题干不符,排除。
为达到“促进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一课合适的作业要求是( )。
用纸板制作座椅并描述设计意图,符合“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A项:用纸板剪、折、卷、粘做出座椅。能够实现提高动手能力,但是不能够形成设计意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画出一个有创造性的座椅,不能够实现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发挥想象力,描述理想的座椅,能够形成设计意识。不能够实现提高动手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魏老师在《素描》结课后,使用“表1”评价学生作品,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量化评价是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将其进行若干的数字分类,然后进行同类的对比或与要求的指标对比,从而反映其优劣的程度的评价方式。魏老师的评价方式属于量化评价。
A项:质性评价,在美术学习中质性评价是新课标提倡的评价方式,比如说档案袋,展示都属于质性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是指代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析。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多主体评价,指代可以利用师评,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力评价学生作业。与题干不符,排除。
如图2,该作品的作者是( )。
图为夏加尔的代表作品《生日》描绘了在作者的生日当天,他的未婚妻给他过生日的场景。
A、B项: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是抽象风格所以首先排除。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莫迪里阿尼同夏加尔都为巴黎画派大师,代表作品是《裸女》排除。与题干不符,排除。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作者修拉的艺术风格不属于( )。
修拉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也是后印象派(即新印象主义)的重要人物。他相信,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实地表达这种分割的色彩,必须把不同的纯色以点或块的样子并列到画布上去,以代替过去印象派使用的杂乱无章的笔触,后人称这种画法为“分割主义”“点彩派”。
A项: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达利和米罗。与题干相符,当选。
拉斐尔《雅典学院》画面中体现的主要透视关系是( )。
画家拉斐尔利用拱廓作背景,构成宽广的空间,运用建筑的平行透视法则,延伸了壁面的深远感,最终物体消失于一点。
A项:成角透视,客观物象(指立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但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线上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现象,称为成角透视。由于这种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也可称为两点透视。基本规律: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圆面透视,所观察的对象是圆形物体。除了直线会发生透视现象以外,弧线也会发生透视现象,在圆形透视中,透视圆形会成为椭圆形,平置圆,透视圆心偏于远方,也就是前面的弧度要比后面的大。在画面正中时,最长透视直径为水平线,位置左右移动,透视形成偏斜状态。最长透视成斜线,离视平线越远弧度张开越大,越近则相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倾斜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于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传统的中国绘画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之分,其划分的依据是( )。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A项正确。
B项:从技法上分为工笔、写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在形制上有卷轴,册页,立轴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一般上不从主题分类。与题干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的是( )。
“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是观察、认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C项:模型制作,是让学生进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与题干相符,当选。
在对待媒材的态度方面,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相比,“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更注重的是( )。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是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因此,“认识媒材与用途的关系”是区别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选项中属于第四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评价要点的是( )。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义务阶段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级。根据课程内容,对四个阶段所学知识的深浅。又进行的一一区分。
A项:属于第一学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属于第三学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属于第二学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美术教师积极开发的是( )。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的内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
A项:课标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编撰的教材,比如美术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就是课标教材。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地方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地方编撰的教材,比如美术的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的湘教版教材。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校外教材,是课外教学资料。比如说美术课程中,参观地方美术资源就属于课外教材。与题干不符,排除。
宋代官窑中,以窑变闻名的是( )。
宋代工艺美术以陶瓷工艺成就最为辉煌,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创造了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其中以窑变闻名的是河南禹县的钧窑。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A项正确。
B项:汝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汝瓷胎骨坚硬,釉色润泽莹厚,以淡天青为主调,有“雨过天晴云破处”“金盘玉碗世称宝”等称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定窑即定州窑陶瓷,产地在今河北曲阳,古属直隶定州。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称为“白定”。“有芒”是定窑瓷烧制特色,代表作为孩子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哥窑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等色;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与题干不符,排除。
如图1,《早春图》的作者是( )。
郭熙,北宋山水名家与理论家,《早春图》为其代表作该作品描绘了山间早春的景色,画面中卷云皴的技法展现地淋漓尽致,其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有“三远”等精彩论述。A项正确。
B项:李唐,北宋徽宗时画院画家,开创了南宋空灵雅秀的院体山水新风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主要代表作品有《万壑松风图》《采薇图》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刘松年,其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分四段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并穿插以人物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夏圭,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夏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品《渔笛清幽》《溪山清远图》。与题干不符,排除。
唐代以山水画创作享有盛名,史称“小李将军”的画家是( )。
本题中关键词有两个。一、唐代,李成和李公麟是北宋画家,不符合题意排除。二、“小李将军”李昭道唐代山水画家,被称为大李将军。李昭道是李思训之子,被称为“小李将军”,他在画山水楼阁上,设色用笔稍变其父之法,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代表作为《明皇幸蜀图》。
如图3,《掷铁饼者》人物重心线的落点在( )。
米隆《掷铁饼者》,该作表现投掷铁饼的典型瞬间动作,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
A、C、D三项:不符合要求,故排除。
《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特点是( )。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 宝。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设色淡雅。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实风格的美术作品的是( )。
杰克逊·波洛克,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 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t号》《大教堂》《蓝 杆:第11号》等。
评论家拉斯金描述的“水滴和颜料明快的性质所形成的溅泼痕迹、凝结的色块、明丽的色调与轻柔的感觉”,所指的画种是( )。
对水彩画的理解,l9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曾总结道:“水彩在画家的处理下, 水滴和它明快的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造化、溅泼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粒状,虽然对于画面的表现没有 什么意义,但由它偶然产生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轻柔的感觉,是其他材料所没有的。”
下列选择中,适合作为《隶书·对联书写》一课教学重点的是( )。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隶书·对联书写》的教学重点是示范隶书·对联的章法。
崔老师在上《现代主义美术创作》一课时,让学生先评价自己的作品,然后交换作品相互赏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题目中的评价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属于多主体评价。
下列选项中,属于维也纳分离主义作品的是( )。
A、C选项分别为风格派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和《灰树》,B选项为维也纳分离主义 克里姆特的作品《吻》,D选项为超现实主义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
如图4,这是一位8岁女孩的作品,该作品所属的绘画分期是( )。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1-4岁)、图式期(5~8岁)、写实期(9。12岁)、抑制期(12.15岁)。处在图式期的儿童,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
在《中国画——扇面构图》一课中,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法,引导学生利用扇形、圆形取景框在一幅国画作品上移动摆放,通过观察与比较不同的构图效果,学会构图。该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是( )。
王老师通过引导、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扇面构图,属于过程与方法维度。
简述“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英、美,又称新写实主义,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代表了对抽象表现主义中一类非具象艺术的反叛,以干净、硬朗的精确画法为特征。波普艺术家善于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使艺术和工业机械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加以普及,属于消费文化的艺术。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代表作品为《玛丽莲·梦露》。波普艺术还善于把生活中现有的实物挪动位置,改变环境,赋予新的含义,其手法与达达主义有一脉相承之处,故又称为“新达达”。
简述“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内涵和途径。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以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为根本目的。人们在进行相应的美术活动时,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可以辅助大脑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人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因此美术课程应当凸显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即“视觉性”。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品创作与呈现等,都应该发挥其“视觉性”的优势,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必须强调对美术语言的学习运用。美术课程通过向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有关美术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感受视觉艺术语言的能力,并真正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去欣赏视觉艺术。
列出三项或以上社会文化方面的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不可能脱离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美术教学必须联系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有效进行。教师可以运用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列出三种或以上美术课程评价中的质性评价方法。
质性评价是对学生作业做质的评估,关注学生学习整体情况以及具体学习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质性评价的手段一般有档案袋法、观察法、展示法、评估法与访谈法等。
在上《风景摄影的取景》一课时,肖老师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会运用‘近中远’三层次取景方法.拍摄出既有内涵又有美感的摄影作品”。上课时,肖老师首先展示了山川、河流、植物等照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接下来,肖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光圈与快门,学生们都很投入.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快下课时,肖老师要求学生用“近中远”三层次取景法,拍摄出有内涵的、体现生活美感的作品。
问题:依据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从优点、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对该教学安排进行分析与评价。
优点: (1)该教学安排能够体现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并且能够体现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关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要求。肖老师展示自然的照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 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2)肖老师能够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肖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之 后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光圈与快门,学生们很投入,说明他能够用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他们 学习美术的兴趣。
问题:
(1)本节课教学效果没有达成,本节是《风景摄影的取景》,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掌握风景摄影的取景 方法.教学重点应该为怎样取景。肖老师的难点设定为运用“近中远”三层次取景方法摄影,但是本节课,肖老师 只是给学生讲解了光圈与快门的操作,没有讲取景方法。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本节课教学环节不完整。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该注重课堂中学生的练习,而本节课快过去的时候,肖 老师才留出作业,没有设计练习环节,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
建议:
(1)肖老师在本节课应该重点讲解风景摄影的取景方法,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应该主要讲解“近中远”三 层次取景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2)肖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新课讲授环节控制时间,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课堂练 习时间.并且在练习结束之后要有一定的展示与评价环节。
在《木版刻画》一课的评价环节,陈老师将全班同学的作品展示出来,要求同学们选出三幅最喜欢的作品。同学们大都不顾作品的质量,纷纷选择了自己好朋友的作品。有同学质疑说:“小明的画也算优秀还不如他上次的呢!”可是,陈老师觉得应该鼓励学生,把选出的所有作品都归为优秀。
问题: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从优点、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对上述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优点: (1)陈老师能够运用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在评价环节,将全班同学的作品展示出来。
(2)能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陈老师让同学选出喜欢的作品,这体现出他鼓励采用学生互评 的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
(3)陈老师把选出的所有作品都归为优秀,能够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问题:
(1)未能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陈老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评选来评优,而没有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不能够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未能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陈老师对于同学的质疑,没有作出解释,也没有帮助小明找到问题所在,未能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
建议:
(1)应该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应该对各个学生的作品优缺点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2)在评价过程中,应该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有学生质疑小明的作品的时候,要说明评优的原因,并且也要使小明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l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用画笔触摸细节,细节在艺术中的价值,细节的表现方法。
【课题】用画笔触摸细节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线条的细节表现能力,学会组织线条描绘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不同物体的细节,能够根据构图的特点调整画面,锻炼观察和塑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作品中的细节描绘,借助绘画的手段积极感受、观察生活的细节,尝试运用不同粗细、方向的线条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灵活运用线条独立或合作描绘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观察到的物体细节。 教学难点:变化线条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色调、轮廓和明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趣味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根线条变换为不同事物的视频,引导学生随意猜想,提问:线条的变化带给你什么启发 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
活动二: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教师展示《西藏女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作者在人物动态、环境、道具等方面着力描绘了哪些细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两人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对女孩的衣服厚度、色彩和五官的细节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物特色,画作可以从动态、服饰、道具等方面表现细节。
教师顺势提问:细节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塑造你最欣赏作品的哪一部分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线条表现细节的能力很强,可以描绘空间与形体,勾勒轮廓,捕捉动态。 教师展示手、衣服、雨伞、花园等画作,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线条对于细节的塑造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还可以表现色调、质感和明暗关系,不同的线条组织在一起构成整体。
教师播放多幅不同粗细、方向排列的线条作品,引导学生以“连连看”的形式发现不同,教师提问:这些线条表现的分别是什么物体如何分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线条的粗细和方向会影响物体的描绘。
教师:我们教室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体该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引导两位学生上台,合作绘制,体验线条的魅力。
活动三:布置任务,巩固提高
教师:你最熟悉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想运用怎样的线条表现你观察到的细节
学生积极畅想、回答,教师布置作业:独立或两人合作完成一幅场景速写尝试运用不同粗细、方向的线条进行创作,注重对于不同物体的细节描绘。
教师巡视辅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的构图问题,应根据需要做相应的取舍和调整。 以“我的回忆”的交流会形式展开,学生积极分享、介绍自己的作品内涵。
同学之间交流评议,从线条、细节把握等方面补充、评价。 教师从画面的整体与细节效果等方面总结评议。
活动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感受、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你对身边的生活的新想法和发现。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