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在开始上《中国传世名画》欣赏课前,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前的问卷调查,此做法是( )。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类型。在上课前教师进行调查问卷行为,能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因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诊断性评价也称呼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在活动开始前,为了使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评价。故B项正确。
A项: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阶段性评价是指按照时间顺序结合本段时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在关键时期及时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终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人物写生——表现对象的动态》一课教学重点的是( )。
知识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人物写生——表现对象的动态》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目标有这样三个方面:(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根据以上我们了解到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如何表现对象的动态的方法,故C正确。
A项:制作动态结构小木偶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设计应用第二条内容中提到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认知人物头像的结构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头部的结构,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掌握人物白描技法属于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描画出生动的形象。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在《动物泥塑》一课教学中,教学难点的设计较为恰当的是( )。
本题考查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身心的发展情况,在塑造过程中能否把握动物形象,了解动物比例,逼真地塑造动物的形态特征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故D正确。
A项:掌握动物泥塑的制作步骤在课堂当中相对简单,在课堂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者观看教师师范的步骤,通过直观的学习基本都能掌握制作步骤。故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动物泥塑这一课主要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了解动物泥塑的历史可做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美术生活。故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认识动物泥塑的装饰手法是课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实物图或者图片可以发现泥塑的装饰,通过教师深入的引导,可以总结归纳泥塑的装饰手法,相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简单。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童年——设计六一节贺卡》一课中合适的教学活动是( )。
本题考察了新课标在教学活动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变“教师为主体”转“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不仅满足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设计制作作品。故B正确。
A项:教师构思没有体现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不符合新课标要求。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新课标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把结论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教师提供贺卡范本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学生交换购买来的贺卡,不利于学生投入到合适的教学中,与题意不符,排除。
李老师上《校园写生》课时,下列不合适的结课方式是( )。
本题考查新课改指导下教师授课的方式。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写生》这一课当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使学生美术课程的魅力:开设画展可以使学生培养对美术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开展讨论,可以使学生互相交流,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撰写心得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巩固,便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A项:新课改内容要求分数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课程当中教师应该注意全面发展学生。因此排名打分,不符合新课改理念。
人的头骨中可以活动的骨骼是( )。
本题考察的人体骨骼,人的头部有一块能活动的骨,即下颌骨。人靠下颌骨的活动来完成食物的咀嚼。C项正确
A项:颞骨共两块,左右各一。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上颌骨居颜面中部,左右各一,互相连接构成中面部的支架。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颧骨是面颅骨之一,位于面中部前面,眼眶的外下方,菱形,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属于拜占庭式建筑典型特征的是( )。
本题主要考察拜占庭式建筑特征、中世纪欧洲建筑样式特点。拜占庭式建筑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建筑的特点: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是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A项正确。
B项:尖顶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特点。主要特点有: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歇山顶是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因此又称九脊顶,代表建筑《故宫》。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楔形尖顶的正面一般为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五边形,侧面则为四边形,内部空间较大。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关于画家卡拉瓦乔描述不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现实主义风格特点。卡拉瓦乔是现实主义的先驱,推开17世纪的大门。他不遵循古典模式,大胆革新。卡拉瓦乔在绘画过程中虽冠以宗教题材,但是他将平民的形象引入宗教画中,把宗教题材当做日常生活风俗画来表现,画面中既没有宗教气息,也没有臆造虚构,它朴素得就像是生活本身,他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对当时现实批判思潮的反映。他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大胆运用明暗对比,使画面对比强烈,往往背景的空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于光照中。他创造出“暗绘手法”。明暗对比关系更具有民主色彩,影响了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代表作品《基督下葬》《圣母升天》等。故A、B、C三项表述正确。
D项:威尼斯画派在 15 世纪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整个城市充满繁华的世俗气氛,15世纪后半期美术题材就从宗教转向世俗。艺术家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对于人间的美好想象力,色彩大体趋于饱满,具有抒情意味,充分显示了现实生活的美好享受。
“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这句话来源于( )。
本题考查画人物画的口诀。题干中的话语出自于民间画论,意思是告诉我们在绘画过程中注意颜色对比的变化。编成3字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后人学习色彩搭配方法的记忆和传承。C项正确。
A项:民间儿童歌谣是指大人创作符合儿童生理特征,比如发音的习惯,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以及心理特征,在内容上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而形象。例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现代色彩与原理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三原色与理论。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日常生活口诀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有规律的语句。例如:五笔字根口诀“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目的是( )。
本题考查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理解及学习内容的对应关系。《标准》明确指出了通过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故B正确。
A项:形成创新意识为设计应用领域要求,提高描绘能力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要求。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形成艺术观念为欣赏评述领域要求,提高制作能力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要求。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形成设计风格为设计应用领域要求,提高观察能力属于欣赏评述领域要求。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段的依据是( )。
本题主要考察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的分类依据。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学生在学习领域上要掌握的学习目标不同:第一学段是1—2年级的学生自由表现,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段是3—4年级能够表达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唤醒创造的欲望;第三学段是5—6年级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四学段是7—9年级学生记忆能力表现能力提升,形成基本艺术素养,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更好的完成创作。C项正确。
A项: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材料,如纸张、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按目的分,绘画和雕塑是纯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属于实用美术。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美术技法的难易程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能力各个方面综合而有选择性的一项学习。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艺术表现水平结合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欣赏、交流、创造能力,围绕学生身心发展展开。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是( )。
ABC三项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
强调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学习领域是( )。
本题考查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探索领域的目标。综合探索领域重在了解美术与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美术与自然、生活、文化、科技相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正确。
A项:欣赏·评述领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 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设计·应用领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造型·表现领域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木刻版画制作的一般步骤的是( )。
本题考查了木印版画制作步骤,木刻版画是一门集绘画、刻板、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是在木板上采用不同的刻刀,通过刻、切、铲、凿、划等手段来表现形象的。木刻亦称“木版画”或“木刻版画”。方法:(1)起稿:把你想要表现的动物图案画成简要的线条稿或黑白稿,可用铅笔画也可以用拷贝纸。(2)刻制:在涂了墨色的木板上刻制,每刻一刀都能清楚地显示刻作效果。()拓印:用蘸取油墨的滚子在版面上均匀滚墨,使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后,把纸对准版面(为使纸与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夹子等)。用木蘑菇或瓶盖摩擦拓即可。故B、C、D三项表述正确。
A项:漏印印制图形的道理是先将图形在纸或其他材料上挖割出镂空的图形模板,然后通过刷、涂、喷、拓将印料从模板上的透空部分转印到承印面上。其板材可用油布、塑料布、胶片等薄而易刻的材料。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普遍使用的书体是( )。
知识点:中国青铜器铭文所使用书体。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我国大多数青铜铭文的书体常使用大篆笔法:瘦劲挺拔,字形长形或方形,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等,布局匀称齐整,端庄凝重。铭文书体不仅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
A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为李斯所创,它是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代官方使用的文字,字形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的特点为: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字体与字体之间的连带。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隶书,亦称汉隶,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特点长度转宽,横画长而直竖画短,呈横长方形状。故与本题不符,排除。
右图作品的创作时期为( )。
知识点:雕塑作品对应的时期。图中雕塑是米隆的《掷铁饼者》。米隆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雕塑家。《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了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米隆善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和谐。作品突破了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B项正确。
A项:古罗马雕塑更注重写实,在肖像雕塑上不仅写实而且更突出人物的个性。代表作品《奥古斯都像》。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C项:中世纪雕塑主要表现在建筑方面。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D项:文艺复兴是13世纪末期至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艺术家,他们主张追求现实生活,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这句话中蕴含的美术功能是( )。
美术的教育功能是指美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是指作画的目的在于教化和教育意义,帮助大家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在张彦远看来,绘画的教化作用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故答案选D。
如下图,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局部)的题材来源是( )
北魏时期的《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 257 窟壁画,该作品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 的佛本生故事画。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整幅壁画采用横卷式构图.以类 似连环画的形式(由画面两端向中央发展)巧妙地表现了佛本生故事的情节。
如下图,该作品属于( )
该图片是瓦当。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西汉和东汉时期. 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做图案的。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形的挡片。该图片是瓦当中的“青龙图案
如下图,该作品的书体是( )
颜真卿的楷书笔画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图片上的字仁明显具有这些特点。
下列选项中,属于米开朗基罗绘画作品的是( )
本题的易混项是A和C,A选项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因而答案是C。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汁-应用”学习领域中,未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的设计种类是( )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的其中一条内容表述为:根据自己的兴趣彳|设计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答案是A。
肖老师在上《画家笔下的色彩》一课时,以不同色彩的剪刻纸板进行色调分析,讲解色调统一的原理,此教学方法是( )
老师以直观的形式用不同色彩的剪刻纸板进行色调分析,讲解色调统一的原理,运用的是演示教学法。
在《梅竹言志》一课教学中,吴老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尝试毛笔的运笔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 )
“上讲台尝试毛笔的运用方法”没有体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和特点,是通过实践、体验来掌握毛笔运笔方法这一技能,故答案为C。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一版多色版画》一课教学口标的是( )
美术课程目标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价值观方面进行三维目标的设置。选项B中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徐老师在《民间木版年画》一课中将木版年画作品及原版呈现给学生,要求大家探讨印制过程。学生仔细观察,集体讨论,发现并尝试解答问题。此学习方法是( )
题干中所描述的“呈现作品一探讨过程一讨论解答”的方式属于研究性学习。
简述明代波臣派艺术的基本特征。
(1)曾鲸是波臣派的代表,福建莆田人。
(2)画法上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入画的审美取向,作品文质相兼,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3)作品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
(4)是明末清初形成的具有中国肖像画特点的肖像画流派。
列举三项或以上初中阶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内容。
(1)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2)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3)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4)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简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教学观。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列举三种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王老师执教《中国画写意花鸟——梅兰竹菊》一课时,将“中国画‘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设为教学重点。上课时他首先展示了一些自然形态的梅兰竹菊图片,详细讲解梅兰竹菊的生长习性,接着王老师展示了一件写意梅花作品,之后让同学们开始课堂练习。
依据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从优点、问题、建议i个方面对该教学安排进行分析与评价。
优点:采用图片直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这一点是可取的。
问题:(1)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展示了一些自然形态的梅兰竹菊图片,详细讲解梅兰竹菊的生长习性”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2)中国画“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不应设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为梅兰竹菊的中国画表现技法。
(3)在练习之前没有欣赏、讨论、评价与技法示范的环节。“王老师在展示了一件写意梅花作品后让同学们开始课堂练习”,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画“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梅兰竹菊的表现技法。
建议:(1)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名家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欣赏中感悟教学的重点内容。
(2)中国画“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应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练习环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进行笔墨技法的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技法。
在《灯具制作》一课的结课环节,小林同学拿出自己制作的灯具,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大家看了他的作品一致表示看不出来是灯具。小林竭力解释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见大家依然质疑,十分气恼,欲将其毁掉。张老师见状,连忙举起小林的作品说:“我看还不错”。但是小林的作品还是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
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评价的建议,从优点、问题、建议三方面对上述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优点:老师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是可取的。
问题:(1)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学生对小林的态度说明他们只是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
(2)老师的评价不够中肯。张老师“我看还不错”的评价语不够真诚,有些敷衍的感觉,不能让小林感受到自己作品的价值。
建议:(1)不要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要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3)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请按照所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l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1)做到文本格式规范。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三个课堂提问。
与米罗游戏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借助抽象绘画及雕塑,初步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教材以抽象雕塑的学习为主,突出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利用米罗抽象绘画及雕塑的表现技巧对应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与趣味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尚不能理解米罗及其作品的风格,对米罗的造型特点认识还不够明确,因此教学中围绕此点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1.能利用适当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抽象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
2.在游戏与表演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3.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创作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适当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抽象雕塑作品。
教学难点:了解米罗作品的造型特点及其风格。
五、教学准备
优秀作品、多媒体课件、卡纸、橡皮泥。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触摸美丽”,从中我们学习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与米罗游戏”,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与著名画家米罗先生一起游戏吧。(上节课后,老师让学生搜集关于西班牙画家米罗的资料。)
(二)介绍米罗,初步感知
1.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你知道西班牙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2.老师结合学生的介绍做补充:米罗是西班牙画家,他的作品多采月来表现人、动物和某些象征性的物体,富有装饰性和幽默感。
(三)深入学习与制作
1.欣赏米罗的抽象绘画作品(出示作品《小丑的狂欢》)
问题:从《小丑的狂欢》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作品局部很简单,但是结合起来却特别有趣,富有童趣;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式自由。
问题:米罗抽象绘画作品审美特征是什么?
学生:具有浪漫气质与游戏精神。
老师:绘画多用点、线、面、形的组织与变化,色彩的鲜灰、深浅、冷暖的对比,造型、点线、大小、形状、曲直的搭配来表现。
没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2.设计与制作
让学生分成几个制作小组,根据米罗的抽象画,分组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制作。先将音乐中的音符与绘画中的点、线、面进行对比,接着老师弹奏一下音符,让同学们想一想,把听后的感受画出来,再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画出来。(方法一:几何体的组合。方法二:强调物体的骨架、主体。方法三:点、线、面的结合。)
老师总结:将三种方法结合就能画出一幅具有抽象趣味的绘画作品。接着,老师第二次弹奏
音符,让学生上台根据感受用颜料直接在纸上作画。
(四)从平面到立体
环节一:通过对《阳光之鸟》《月之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圆雕的基本审美特征。
总结圆雕的造型要点:造型中轮廓的收放变化、曲直变化、大小变化及朝向变化等形式美知识。
环节二: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①老师击打乐器,让学生伴舞,其他学生观察。
②学生动手制作,老师提醒注意事项。
③学生畅所欲言,在创作与游戏中受到熏陶、感染。
环节三:学生即兴表演。
狂欢节是人们手拿自己制作的各种动物、植物、神圣面具等雕塑作品进行尽情的表演或游戏的节日。
①鼓励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雕塑作品,自编自演话剧。
②老师给出改进或拓展的意见。
(五)小结
今天,大家都玩得很高兴,我也看到了很多中国未来的抽象艺术家,那就是你们,希望你们以后用身边的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