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
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时间在4秒以内;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故正确答案为B
(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故正确答案为B。
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教学过程有五个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检查知识。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故正确答案为B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教育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课程来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正确答案为C。
教育学属于( )。
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A选项中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选项中水加热至沸腾,生成的气体是另一种形态的水,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应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中生成气体为氢气,为化学变化。
D选项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的生成,为化学变化。
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稍有不慎即会酿成大祸,生活中对于化学用品的取用同样要求谨慎。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必须熄灭火焰。绝不允许燃着时加酒精,否则,很易着火,造成事故。
用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来源的物质是( )。
A选项中Cu2+为蓝色,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Ca2+ 和CO32-可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D选项中Ba2+ 和SO42-可生成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只有D选项即可以表示元素铁,又可以表示铁单质。
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物理变化;B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选项氧气瓶应是蓝身黑字。
已知2NO2(g)N2O4(g)(正反应放热),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增大)的方向移动;温度升高(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故应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正确答案为A选项。
某无色透明溶液,仅由下列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盐酸沉淀消失。若向溶液中滴入少量硝酸银亦会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硝酸沉淀不溶解,试分析下列离子中Ba2+、Fe3+、Cu2+、Cl-、CO2-3、NO-3,则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
Ba2+、Cl-;
Fe3+、Cu2+、CO32-;
NO3-
溶液为无色透明,故一定不存在Fe3+、Cu2+,因为Fe3+为红褐色,Cu2+为蓝色;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盐酸后沉淀又消失,故推测一定存在Ba2+;生成的沉淀为碳酸钡白色沉淀,故溶液中一定没有CO32-;向溶液中滴入少量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且加入硝酸沉淀不溶解,可推测出一定存在Cl-,生成白色沉淀为氯化银。
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 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 g固体CuO 。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
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
1.解:设质量为x的这种稀硫酸可与4.0 g CuO恰好完全反应
CuO+H2SO4 CuSO4 +H2O
8098
4.0 g5% x 80×5% x =98×4.0g
x =98 g
答:完全溶解这些固体产物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98g 。
2.Cu2S
几位同学对炭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十分感兴趣,自己动手,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中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了研究。
【提出假设】该反应中的气体产物可能是CO或者是CO2和CO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实验室可以用饱和氯化铵溶液和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
【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广口瓶内盛放的试剂为,其作用为。
2.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弹簧夹,一段时间后关闭,再点燃酒精喷灯。理由是
3.称取3.20g氧化铁、2.00g炭粉混合均匀,放入质量为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待反应结束,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51.24g。经进一步测定得知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为0.96g。从而确认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和CO的混合物,理由是。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判断,反应产生的气体中n(CO2):n(CO)=。
4.有同学认为还应对该实验装置作进一步完善,你认为应作如何改进?
1.浓硫酸;吸收产生的氮气中的水,获得干燥的氮气。
2.为了排尽整套装置中的空气。
3.经计算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介于1/2和1之间。(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1。
4.在尾气出口处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或增加一处尾气处理装置。
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有效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步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在完成操作Ⅰ之前,必须加入的X物质是( ) 。
(2)操作Ⅰ和操作Ⅱ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 (填序号)
(3)在蒸发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 )等措施。
(4)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其实验目的是( ) 。
(5)判断加入的盐酸“适量”的方法是( )。
(6)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 )。
(1)水
(2)过滤 D
(3)间歇加热(或“来回移动酒精灯或蒸发皿”)
(4)除尽溶液中的镁离子
(5)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
(6)大于 提纯的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X物质的成分。
【查阅资料】(1)X物质可能由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B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2)X物质是通过过滤水溶液得到的沉淀。
(3)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
【设计并实施方案】
(1)由查阅资料可知X物质肯定不含可溶性的Ca(HCO3)2、Mg(HCO3)2。
(2)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X物质,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X物质中无( )(填化学式)。
(3)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想进一步确定X物质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关闭活塞b,将50gX物质的粉末放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明显增加的质量;
④继续鼓入空气,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⑤经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为20g。
【评价】
(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 )作用。若A瓶中无NaOH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分析X物质的可能组成是(有几种写几种)( )。
(3)装置图B中塞紧锥形瓶的橡胶塞要有三根导管同时穿过,已知:
导管的直径为8mm,橡胶塞细段直径为3 cm。从坚固和美观的角度考虑,请你在右图中标出应在哪三处打孔为好(用圆圈“○”表示打孔位置)。
【设计并实施方案】(2)Ca(OH)2 【评价】⑴吸收鼓入的空气中所含CO2 增大
(2)①Mg(OH)2 CaCO3 BaCO3 ②Mg(OH)2 CaCO3(1分)③CaCO3 BaCO3
(3)
(三个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即可得分,等边三角形最好)
有关钠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选项错误,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投入水中应该漂浮在水面上。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选项正确,反应伴随滋滋的声音是因为氢气的生成。反应还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入石蕊试剂后应变蓝,故C选项错误。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所以保存在煤油中可以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D选项正确。
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反应是(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催化剂能在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其本身并不参加化学反应,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故A错误。
C选项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霓虹灯通电有颜色是因为通过电流产生能量,使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进”,能量以光辐射形式被释放,稀有气体就会发出光。故C错误。
。
下列仪器中可用来取固体药品的是( )。
本题考查基本的实验知识。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燃烧匙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物质做燃烧实验。滴管用于少量液体的取用。正确答案为AC。
要使A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本题是考查关于溶液组成知识的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对于A选项:加入0.8A克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A+0.8A)=11.1%。
对于B选项:加入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0%)/2A=10%。对于C选项: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后溶质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但溶液的质量变为A-0.1A=0.9A,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10%。对于D选项: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2A×5%)/(A+2A)=10%。综合以上分析得:答案为BD。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