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巳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是指儿 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年 龄是7~11岁,因而选C。
奥苏伯尔认为,适用于年幼的儿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方式是( )。
奥苏伯尔认为,发现学习适用于年幼的儿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jinkaodian
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就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如给予奖励。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 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W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出自《论语》。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鸦片战争后,中fs 近代完备学制系统的出现,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等,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对教学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素质教育则是以 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协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学就是智育”是对教学意义的片面理解。
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在实施说服教育法的同时应该结合纪律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下面对于差生的教育方法中,正确的是( )。
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后进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向。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较为脆弱、敏感,教师更要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多鼓励,少批评。
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还有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 有( )。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①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②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③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不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的是( )。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发展性咨询与辅导、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的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的概念,这是运用了( )。
变式法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这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 )。
教师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及时显露出来,体现教师劳动价值的隐蔽性。
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交往基础上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形成的。
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有显著差异。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选用两个班级,控制了一些变量,考查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属于实验法。
儿童多动症高发年龄是( )。
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是幼儿和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 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2)恒于研究。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 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4)勇于实践。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有实践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 然后进行实践。##jinkaodian
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I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 出示挂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I: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问 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20分)
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尤其是在数学 探究过程中,需要设计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材料中, 教师的问题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 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 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 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王老师的数学课教得非常出色。一些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旦经他指点,不久数学成绩便有飞快的提高。他除了教数学外,还是班主任。但是,他的班主任工作进展得不理想。有的学 生数落说,王老师的全部心思都在数学上,组织课外活动、开班会,都是讲数学题。王老师偏爱数 学成绩好的学生,班委会由数学尖子组成。每当遇上学生不守纪律,王老师就把全班学生训一顿, 而且采取枪打出头鸟的办法,狠狠地惩罚闹事者。但这并没有改变班上一团糟的局面,看到自己的班级,王老师很无奈。他认为自己尽了力,班会没少开,课外活动经常搞,也经常找学生谈话,做个别思想工作,但效果总是不明显。
问题(一):从上面的材料来看,王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没有做好。请问,王老师陷人班主任工作困境的原因是什么?试给予分析。(10分)
问题(二):从王老师的经历来看,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的素养外,还应具有哪些特殊的素养?(10分)
问题(一):王老师陷人班主任工作困境的原因是:(I)对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2)对班主任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3)在班级管理和建设方面缺乏实践 策略;(4)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不够。
问题(二):作为班主任,除了具有一般的教师素养外,还应包含以下素质:(1)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素养;(2)学生班级活动管理与指导的素养;(3)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与协调的素养;(4)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的素养。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25分)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 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東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肀位有克和下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 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 个兵兵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 克、100克、500克的重量。--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冇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耍用到一种秤一一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I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用千克 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 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I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就表示I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I千 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儿个? 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 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 .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 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 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诗中的“远征”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3)诗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4)你认为诗中描写的最惊险的一幕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5)红军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毛泽东。
(2)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均可。
(5)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长征的胜利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jinkaodian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