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干、越、夷、貉这四个地方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下列属于内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是( )。
努力、能力来源于内心,属于内部因素,努力不稳定,能力稳定;任务难度、运气属于外部因素,不可控;能力不可控。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确舆论。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是( )。
康德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人大学课程的开端。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最终变为成熟的教师,熟练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不属于教师的成长阶段的是( )。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 )。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B、D项都属于本能。
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奥苏伯尔把动机分为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 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 )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由诗文加工而形成的有关诗文意境的画面,是一种想象过程。##jinkaodian
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倡“从做中学”的人是( )。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它是用以景染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正是体现了这一方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谈话法也称启发式谈话法,是老师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谈话。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或根据对眼前事物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考做}_}j正确的回答,借以获得新知识。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
根据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及时。如果不及时复习,头脑中的保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再复习就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因此,当天的功课应该在当天复习。
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而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沈从文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
学生的发展具有可塑性,因为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各方面都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只要找对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得学生不断进步。
—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他的( )。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该学生缺乏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因此需培养其道德意志。
个别小学生出现打架、偷窃和撒谎等行为属于( )。
说谎、偷窃和欺骗等行为都属于行为障碍。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 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 个体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②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1)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 如制作科技小发明、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动物小观察、小饲养、小种植等,以及举办科技知 识讲座和科学家故事会、科技表演、竞赛等。
(2)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以某一学科为主题,按照学科分别组织活动,如文学作品讨论会、某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交流某学科的学习 体会的经验交流会等。
(3)文学艺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种类多样,包括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它们寓教于乐,以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调剂他们的身心,保证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4)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中比较普遍、比较广泛的活动,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
(5)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一般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国庆节、儿童节、校庆日、学校文化节、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等都是传统的节假日活动。这类活动的准备过程和活动过程都可对学生进行教育。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快乐的小公鸡》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小公鸡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怎样才能快乐。
师:小公鸡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他是怎样解决的呢?
生:他去问别人,问了老牛、青蛙、小蜜蜂......
师:他们都是怎么跟小公鸡说的呢?(学生分别把老牛、青蛙、小蜜蜂等说的话读了 一遍)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公鸡?
生:他爱动脑筋,他有了问题就去问别人。
生:是一只很虚心的小公鸡,最后接受了爸爸的意见,帮人们做事了。
师:小朋友们觉得怎样才能快乐呢?(很多孩子谈了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学生马上进入角色表演)
问题: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20分)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 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上述片段中,貌似平等的对话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和写作的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 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0分)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 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 小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一):
一、复习准备
1.学生独立计算:
224÷4 1236÷12
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1236二 12这道题是怎么算的。
(强调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I,0占位)
2.同时提问: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填一填:
0.32.面含有32个()。
1. 2里面含有12个()。
0.25.面含有()个百分之一。
2. 4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8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I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2.师:同学们,你们有谁坚持晨练?晨练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3.请看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4.思考: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2.4÷4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含义。
三、自主探索
1.独立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一下。
3.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教 师可以随学生的回答做以下板书)
22. 4 千米= 22400 米 22400÷4 = 5600 米 5600米=5. 6千米
4.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22.4÷4?商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重点突出:余下的2与0. 4合起来,表示24个0. I,商6是表示6个0. I,应在商的个 位与十分位之间点上小数点。在整数商完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接着往 下商)
5.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 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 什么?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6.比一比:和我们前面准备题中的224÷4相比,你发现22. 4÷4与224÷4哪些地方 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7小结。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8.完成书上“做一做”。
(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四、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42÷3
4. 2 ÷ 3
2.用竖式计算。
38. 7÷9
7. 26÷6
16. 5÷15 43. 5÷29
3.《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8. 6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设计理由]在教授计算方法时,先抛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解决例 题的方法,并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这一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 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5分)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