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初生至2个月婴儿的玩具有( )
1~2个月初生婴儿的眼光只能短暂地停留在一个物体上,1~2个月后才能较好地集中视线,这时可在小床上悬挂彩色玩具,如气球或吹塑动物玩具。同时婴儿对有声响的东西较为敏感。
关于心理发展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后天环境作用下,心理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它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发育”或“成长”。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发展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不可逆的变化。
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是( )。
掌握数的组成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
下列结束角色游戏的方式不适当的是( )。
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需要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结束游戏,同时对第二天的游戏有期待,结束游戏的时机应该是幼儿情绪尚未低落前,再玩就会进入倦怠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游戏中的情节或线索结束游戏,避免生硬地结束。
以下不属于根据认知发展进行的游戏分类的是( )。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倾向于将认知发展作为儿童游戏分类的依据,认为游戏的发展是沿着认知发展的顺序而展开的,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便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游戏形式。依据儿童游戏的认知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幼儿每天睡眠应保证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左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
下列不适宜作为幼儿早操后活动场地的是( )。
户外场地是幼儿进行奔跑、跳跃、攀登等运动的地方。选择户外场地时首先要注意地面的安全适用,地面以坚实平坦的土地、沙地和草地为宜。水泥地面过于坚硬,不适合作为户外活动的场地。
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视触协调(眼手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幼儿园教师晨间接待幼儿入园工作的重点是( )。
幼儿教师晨间接待幼儿入园的工作重点是及时向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状况。并做好个别幼儿的药品交接工作。
下面不属于幼儿记忆特点的表述是( )。
幼儿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规则引导法 规则引导法是指用规则引导幼儿的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的一种管理方法。
(2)情感沟通法
情感沟通法是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幼问或幼儿间的情感以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
(3)互动指导法
互动指导法是指幼儿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班级活动过程就是幼儿与不同对象互动的过程。
(4)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目的的方法。
(5)目标指导法
目标指导法是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以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中班的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筷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用筷子吃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园一般在中班开始让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观察发现,中班的幼儿,大部分会使用筷子,有少数不会使用筷子,在会使用筷子的幼儿中,也有很多姿势是不对的。
中班健康活动:筷子夹夹夹 一、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活动的乐趣。
2.知道筷子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
3.能正确地使用筷子,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个盘子、一个碗,棉花糖、黄豆、饼干、小馒头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提问导入.教师出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幼儿猜谜底。
2.活动发展
(1)教师简单介绍筷子的历史及作用。
(2)幼儿自由练习使用筷子夹盘子里的东西,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分享自己夹东西的过程,什么好夹,什么不好夹。
(4)教师总结正确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右手五指自然弯曲,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根筷子,大拇指底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另外一根筷子,小拇指自然弯曲,夹食物时先张开筷子,夹住食物后要夹紧。
(5)幼儿自由练习使用筷子夹盘子里的东西,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指导。
3.活动结束
幼儿玩夹棉花糖比赛,每人一双筷子、一个盘子、五个棉花糖、一个空碗,幼儿进行比赛,看谁夹得最快。
四、活动延伸
将筷子、小馒头、饼干等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当幼儿夹得又快又好时,可以奖励给幼儿一块饼干。)
请分析“幼儿园小学化”这一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1)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①观念的原因。很多家长把儿童的学习狭义地理解为知识的学习,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过度关注知识的学习。②某些教育机构和利益挂钩,为了保证生源,而迎合家长的需求,教授小学的内容,导致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③资源的原因。幼儿教育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等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班级人数超过国家标准一倍的幼儿园在县及县以下大量存在,幼儿人数过多,幼儿园空间过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幼儿的安全,端坐静听成了最重要的学习方式。④小学教育的原因。小学招生的各种选拔性考试以及“非零起点”教学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⑤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各类幼儿园进行质量监测评估,正确把握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同时相关的职能部门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也没有治理的力度。
(2)解决方案
①改变家长及社会的观念。幼儿园及相关部门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园阶段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②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幼儿园加强管理,加强质量评估以及处罚力度,幼儿园必须按照规定开展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小学化”的倾向。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小学招生和起始年级教学,严禁小学以各种名义进行选拔性入学考试,一年级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教学进度不得提前,解除家长“怕跟不上”的担心。③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优化办园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1)教师要学会等待静观,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并冷静、客观地观察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如果幼儿自己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2)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冲突。当幼儿间发生冲突,幼儿自已解决不了而又有可能导致局面恶化或幼儿间发生较大问题的冲突时,教师应适当地以平等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角色调解。例如,在角色游戏时幼儿经常会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冲突,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意见“你们可以轮流玩啊,一个人玩一会,请其他小朋友监督你们怎么样”如果幼儿采纳教师的意见,那么幼儿的冲突就很好地解决了;教师也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如两个小朋友争抢娃娃时,老师可以以娃娃的声音说“哎呦,你们把我拽疼了”,首先引起幼儿的注意,停止争抢动作,然后再引导幼儿商量对策,解决冲突。
(3)教师可以在平时教给幼儿一些避免或解决冲突的策略。适当、适时地运用幼儿身边发生的实例让幼儿懂得:①他人在玩时,如果你想玩,应当与他人商量,征得他人的同意。②与小伙伴一起玩时,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应该协商解决,或轮流、交流后妥协;③游戏过程中,如果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不能动手推打同伴等。
中班的幼儿开始学习使用筷子。李老师发现幼儿对如何使用筷子很感兴趣,经常问有关筷子的问题。李老师就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不同材质、颜色,长短、粗细的筷子,并与幼儿一起探索筷子的玩法。李老师按幼儿的想法把多种筷子投放到不同区域:生活区的幼儿玩筷子夹珠子的游戏;数学区的幼儿玩配对的游戏;音乐区的幼儿把筷子当作鼓槌、指挥棒来演奏乐曲;建构区的幼儿用筷子搭建楼房;美术区的幼儿把筷子当作画笔。幼儿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2)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适宜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的结构材料。
(1)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①适宜性
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材料既要有趣,又要能让他们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增强儿童学习探索的兴趣。材料中的中班幼儿开始学习使用筷子,对如何使用筷子很感兴趣,所以李老师投放不同的筷子到各个活动区,满足了幼儿操作、探索的需求,幼儿玩得不亦乐乎。
②整合性和开放性
区域活动的材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整合教育机构、教师、儿童、家庭以及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材料中教师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不同材质、颜色,长短、粗细的筷子.充分体现了家庭是区域材料最有力的资源保障。
③操作性、探索性
材料中李老师和幼儿一起探索筷子怎么玩.并按幼儿的想法把多种筷子投放到不同区域。此举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并且投放在不同区域的材料都可以让幼儿直接操作、探索,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④丰富性和层次性
材料中李老师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不同材质、颜色,长短、粗细的筷子,并与幼儿研究出不同的玩法,保证了筷子数量充足和形式、功能多样。
(2)废旧纸盒、饮料瓶、易拉罐。
兰兰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她先画了猫头、猫耳朵,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她在上面画了小草和小花,接着又画了一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呢像小火车。”这时她又突然说:“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于是又画了起来。
问题: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象的什么特点为什么
(2)简述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
(1)兰兰画画能够先想后画,虽然有时偏离主题,但能够很快自动回到主题上来。这说明中班幼儿想象虽然仍以无意性为主,但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2)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策略
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②在游戏中,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③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并准备有关活动材料,如玩具、绘画材料等。④及时给予言语提示,使幼儿的想象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