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后,晶晶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歌唱给父母听。这种心理现象是( )。
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保持是把识记的材料保存在头脑里,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或经历过的。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晶晶把学过的歌曲唱给父母听,属于心理现象中的回忆。
指导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是( )。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四条指出,“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园长指导下工作”。
区域活动开始了,刚过十分钟,建构区的幼儿就已经没兴趣了,离开该区域各自玩起了别的游戏。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幼儿离开区域,玩起了别的游戏,并不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而是因为该区域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故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超市结账时,妮妮要求妈妈给她买一盒彩虹糖,被拒绝后她大哭起来,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满足了她的要求。此后每当妮妮提出要求不被满足时,总会使用哭闹的方式迫使妈妈满足自己。该案例符合( )流派的观点。
妈妈的妥协强化了妮妮的哭闹行为,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属于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
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是( )。
孩子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
幼儿认为“下午是午睡起来以后”,这说明幼儿对时间的知觉依靠的是( )。
幼儿经常以生活经验,如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活动等,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教师主要职责的是( )。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一条指出,“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4)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5)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6)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幼儿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有感情、有动机、有想法,这反映幼儿( )。
幼儿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有情感、有动机、有想法,体现了幼儿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提供的珠子等活动材料必须( )。
为保证幼儿的安全,为幼儿提供的珠子等活动材料要足够大,材质要安全,以免造成异物进入气管、铅中毒等意外伤害。
简述幼儿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
①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儿童通过词(概念的名称)和各种实例(概念的外延)的结合,逐渐理解和掌握概念。
②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在较正规的学习中,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即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
(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①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儿童最初掌握的概念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类事物的名称。学前晚期,儿童开始能够掌握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抽象概念,但儿童对这类概念的掌握也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
②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儿童基本是通过实例的方式获得概念的。从实例(概念的外延)人手获得的概念基本是日常概念,即前科学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难免不准确。只有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掌握的概念,才可能内涵精确,外延适当。
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应遵循什么特殊原则?
小班幼儿入园后出现哭闹行为并拒绝入园,请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导致心理上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并伴有哭闹、不喝水、遗尿等行为和现象。幼儿对幼儿园这个环境感到非常陌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幼儿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幼儿则会大哭大闹。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
由于幼儿身心各方面机能发展不完善,且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所以一部分幼儿会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当幼儿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3)亲子依恋关系质量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内心安全感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信任,愿意主动去探索学习。这类幼儿在入园时,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矛盾型或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内心安全感较弱,对周围世界不信任,容易产生较强的分离焦虑。
解决策略
(1)家长角度
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提高幼儿的适应性。同时家长可以多和幼儿聊一聊幼儿园开心的事情,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之情。
(2)教师角度
教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从而有效解除幼儿的焦虑。同时教师要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有趣,从而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生活。
(3)家园合作角度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园情况。
欣欣3岁了,妈妈给欣欣讲故事时,欣欣一会儿说外面有猫叫,一会儿说要画画,有人敲门她也跑过去,总是不能专注地坐下来认真听故事。
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对案例加以分析并谈谈在维持幼儿注意方面成人该怎么做。
(1)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强烈的声音、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猫的叫声、敲门声作为外界刺激,容易引起欣欣的无意注意。
②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
妈妈讲故事时,欣欣提出要画画,说明此时欣欣的兴趣不是昕故事,而是画画。
(2)成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维持幼儿的注意:
①创设良好的环境,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②制订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使幼儿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让幼儿能够精力充沛地、专注地从事各种活动。
③适当控制幼儿玩具和图书的数量,玩具过多,幼儿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很容分散注意力,什么也玩不长。
④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反复向幼儿提要求不利于培养幼儿认真昕的习惯。
⑤要求、鼓励幼儿做事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大班的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幼儿交谈时,成人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培养幼儿学会倾听,不仅可以让幼儿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大班语言活动:认真倾听 一、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游戏,体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2.知道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可以不遗漏重要信息。
3.学会倾听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幼儿传话的内容,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玩一个传话的游戏,游戏分成两组,小朋友要认真玩游戏哦!
2.活动发展
(1)教师讲述传话游戏的规则。
①老师把一句话传给第一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传给第二个小朋友,依次向后传,传到最后一个小朋友。
最后一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分别说出自己听到的句子,老师说出自己说的句子,看是否一样,完全一样的小组获胜。
②传话时声音要小,对着小朋友的耳朵说,发音要清楚,只能让对方听到,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只能说一次。
(2)幼儿玩游戏,决出胜负。
(3)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学会认真倾听的方法。
①小朋友们已经玩了几次游戏了,能不能说一说怎么做才能把老师的话准确地传给最后一个小朋友呢?
(教师总结方法:认真倾听前面的小朋友讲话,说话的时候要吐字清楚。)
②教师总结认真倾听的方法(双眼注视着对方,认真听别人讲话,不做小动作,不插话),引导幼儿认识到认真倾听不仅能让我们准确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同时认真倾听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3.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平时别人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也要认真倾听,这样才能知道别人对我们说了什么,才不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有疑问或没听懂时,可以大胆提问。
四、活动延伸
过渡环节玩“我说你做”的游戏,教师给出动作口令,幼儿做动作,锻炼幼儿认真倾听的能力。
小班幼儿菲菲在纸上涂着涂着,觉得像苹果,于是说自己画的是苹果;又涂着涂着,说是大海的波浪;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妈妈织的毛衣,又说成是毛衣了……又涂着涂着,最后她把整个画面都涂黑了。
问题:
(1)材料体现了幼儿的何种心理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心理现象的特点。
(1)材料体现了幼儿的无意想象。 (2)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①菲菲在纸上涂着涂着,觉得像苹果,于是说自己画的是苹果;又涂着涂着,说是大海的波浪。这说明菲菲
想象的目的不明确,并且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②菲菲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妈妈织的毛衣,又说成是毛衣。这说明菲菲的想象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
③最后菲菲把整个画面都涂黑了,说明菲菲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对于绘画的结果并不在意。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