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老师特别喜欢学习,不仅上班的时候积极听老教师的课,而且在业余时间自修研究新课程,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她虽然很年轻,但是已经连续三年当选教学能手了。这体现了殷老师( )
殷老师喜欢学习,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这说明殷老师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包含了规定我国学生法律地位的条款。从整个教育阶段到义务教育阶段,都从根本上保护学生的法律权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为了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是为了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三省,以辽宁最多。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中均包括( )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四君子”指兰、竹、菊、梅。
下列乐器不属于中国乐器的是( )。
竖琴是一种弹弦乐器,起源于古波斯。
数学符号中的“0”起源于( )
0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数字,一般认为0是由古印度人首先发明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项,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C项,无名是道的基本特征。D项,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庄子继承了其消极部分,变为主观唯心主义。
下列选项中,被老舍评价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作品是( )。
题干是老舍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以下四部作品按产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作品;《老残游记》是清末刘鹗的作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750年。故明朝的《西游记》为最早,清末的《老残游记》为最晚,中间的两部以时间为序。
小郑、小刘老师是某幼儿园的音乐老师,平时两人都很努力,也喜欢暗暗较劲。学校举办的青年幼儿教师技能比赛,小郑和小刘老师都有参加,但赛前两位老师既无教学的交流,也无比赛想法的讨论,最后遗憾双双出局。关于小郑和小刘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教师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应当团结、合作、互助。题目中两位老师为了竞争而暗暗较劲,违背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理念。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
在对自我有了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故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根据教育概念的分类方法.“课程”属于( )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属于集合概念;是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是正概念而非负概念。
下列选项中。与“歌剧院—图书馆”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歌剧院和图书馆都是场所,提供内容不同;菜篮子和皮箱子都是容器,所装物品不同。
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下列( )项是正确的设计步骤。
本题考查演示文稿的制作步骤,C项正确。
蒲松龄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曾数次遭遇挫折。他在铜镇尺上刻上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励志对联中,描写的两位历史人物是( )。
上联描写的是项羽,下联描写的是勾践。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夫差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后最终战胜的吴王。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三省,以辽宁最多。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发展变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幼儿。幼儿站在哪里、与谁接近、身体朝向谁、为什么移动和怎样移动等,这些都会引发她的思考,从而尊重幼儿的需要和感受。这说明王老师是( )。
王老师注意关注幼儿,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以便更好地和幼儿沟通,这是观察者的角色,所以选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学校举办“给自己喜爱的作家写信”的活动,并给了每个班五个名额。可以帮助学生把他们写的信寄给他们喜爱的作家,其他班级都是抽签决定这五个名额给谁,但是三班的王老师认为只有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把信寄出,因此她把名额给了她认为写作能力强的五名学生,王老师的做法( )。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遵循“教育公正”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该老师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
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是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
以下属于弹拨乐器的是( )。
碰铃是打击乐器,二胡是拉弦乐器,巴乌是吹奏乐器。
在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活动中,教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最主要、最基本的是要坚持( )
教书育人是教师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中最主要、最基本的。
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受教育者的说法的是( )。
B选项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下列软件中,( )不能用来制作课件。
Access是微软公司发布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Office成员之一。
日常生活中被我们称为“启明星”或者“太白”的其实是太阳系行星中的哪个( )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晖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
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同行竞争力,某幼儿园每天安排45分钟的识字课。该幼儿园的做法( )。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第五款、第六款分别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刨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 )
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而教育的发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人才的培养规格);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经济发展水平其实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另一种说法,所以本题选A。
请以“教师职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教师——我向往的职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吟颂奉献的诗句。奉献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种品质,奉献也是一种追求。教师职业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无形中,人们赋予教师职业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含义——奉献。我也认为.奉献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奉献精神意味着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于教育事业,就是奉献于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就是奉献于自我完善和人的完善。
我想,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当我面对渴求知识的眼睛,当我滔滔不绝讲解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份责任,我感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都落在了我的身上,任重而道远。奉献也是一份责任,正因为奉献,教师的职业才显得光辉荣耀,显得高尚伟大。即使我会寂寞,我会贫苦,我会辛劳。我无怨无悔,我毅然决然。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可是,在这辛苦奉献的背后,在努力的付出之后,教师也很快乐,他们换来的是学生的明天。“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默默奉献换来累累硕果时,老师们笑了,笑得最灿烂最动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师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追求,教师应该坚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
教师事业是一项永恒性的事业,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应具有“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和甘于奉献的无私忘我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位教师只有把为别人做出贡献视为最高的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的培养者: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只有依靠自己的知识努力确立崇高的价值目标,自觉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感情投入教育事业中并为之奋斗.才能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教师从选择教师职业开始,就应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弘扬奉献精神,锻造师德师魂,是一种理想与情感,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奉献,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奉献精神是衡量一名教师师德师魂的一把标尺。
高明的大自然
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
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别以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由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黏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O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黏合下,软体动物的自身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问题:
(1)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本文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差不多”能否删去为什么(7分)
(2)请你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7分)
(1)不能。“差不多”一词说明了那些浮游生物吸收海洋的碳接近三分之二(或不到三分之二),如果删去,就说明达到了三分之二,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大自然是神奇高明的,值得人类研究、学习和敬畏,我们要努力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14分)
(1)校长的批评是对的。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长。(2)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不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讲,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文化、政治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
(选自卢新宁《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有删改)
问题:
(1)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4分)
(2)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有哪些文化后患(10分)
(1)一是利益驱动,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地方政府以此作为面子工程,官员以此为自己捞取政绩而推波助澜;三是有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考量。(2)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给历史文化带来灾难);推助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