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降水方法中的井点降水,一般是降低土体中( )形成的水面高程。
自由水又称重力水,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由运动,井点降水一般是降低土体中自由水形成的水面高程;结合水、上层滞水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由运动;承压水一般是在两个承压层之间的水,多位于地下较深之处。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对岩溶进行勘察时,不正确的是( )。
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不对工程建筑适宜性做出评价。
工程地质测绘时,沿垂直地层走向直行,所见地层次序是: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这种现象可能反映的地质构造是( )。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对冻土进行勘察时,多年冻土应逐层取土样,取样间距不应大于( )m。
由于冻土的特殊性质,勘察取样时必须分层进行,且取样间距不应大于1m。
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一般情况下软土强度的标准值宜取( )。
软土的流动性较强,只能应用流变强度。
关于等效内摩擦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为保证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可靠性,钻探时应注意保证质量,下列要求不正确的是( )。
在不能保持孔壁稳定的钻孔中进行试验时,可用泥浆或套管护壁。
地基内有高压缩性土层且需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历时关系时,需要确定的土的性质参数是( )。
高压缩性土层无需考虑先期固结压力,只需了解固结系数即可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历时关系。
同一土层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试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碎石土在300kPa压力下,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的比值大于0.023,则判定此碎石土为( )。
在200kPa压力下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等于或大于0.023的土,应判定为湿陷性土。300kPa压力下所得结果无法判定此碎石土类型。
常规的压水试验为吕荣试验,其适用地层和成果表达为( )。
在坚硬及半坚硬岩层中,当地下水距地表很深时,常用压水试验测定岩土层的裂隙性与透水性,为拟建工程的设计提供有关参数。
采取Ⅰ、Ⅱ级土试样宜采用( )。
钻孔中采取Ⅰ、Ⅱ级土试样时,应满足:①在软土、砂土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如使用套管,应保持管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三倍孔径的距离;②采用冲洗、冲击、振动等方式钻进时,应在预计取样位置1m以上改用回转钻进;③下放取土器前应仔细清孔,清除扰动土,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应大于取土器废土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④采取土试样宜用快速静力连续压人法。
测定滑动带等已经存在剪切破裂面的抗剪强度时,应进行( )。
已存在破裂面时,不能进行常规抗剪强度测定,但由于其还存在残余滑动需测残余抗剪强度。
地基变形特征是指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对高层建筑应由( )控制。
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对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当永久荷载不具备以下( )特点。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2.1.1条,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为永久荷载。
采用《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基础埋置深度的选取应是( )。
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基础埋深d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础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其他情况下,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若软弱下卧层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7条,有软弱层时
增大基础面积可使附加应力减小,从而使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减小;减小基础埋深可使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应力在持力层中的扩散范围增大,即z增加后使得(l+2ztanθ)(b+2ztanθ)增加,从而使pz减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只能使基础本身的强度增加,对地基持力层及软弱层中的应力分布无影响;采用补偿式基础可使附加应力减小,从而使pz减小。因此,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软弱下卧层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是无效的。
( )是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内外隔墙形成的一个刚度极大的箱体形基础,具有很大的抗弯刚度。
箱形基础具有比筏板基础更大的抗弯刚度,可视作绝对刚性基础。箱基宽阔的基础底面使受力层范围大为扩大,较大的埋置深度(≥3m)和中空的结构形式使开挖卸去的土体自重抵偿了上部结构传来的部分荷载在地基中引起的附加应力,故又称之为补偿基础。顶、底板和纵、横墙形成的结构整体性使箱基具有比筏板基础大得多的空间刚度,可用以抵抗地基或荷载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差异沉降和架越不太大的地下洞穴,而此时建筑物仅发生大致均匀的下沉或不大的整体倾斜。此外,箱基的抗震性能也较好。
为削减桩基因填土沉陷产生的负摩阻力,下列做法宜被采用的是( )。
如果先成桩,在填土夯实,在夯实过程中,土体因为挤压对桩身产生很大的力的作用,容易导致桩身倾斜和位移,影响桩的使用质量。
某圆形桩直径为0.8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为15MN/m4,桩身抗弯刚度为1.7×105kN·m2,桩的水平变形系数为( )。
某正方形承台下设4根预制方桩,桩的边长为250mm,中心距为1000mm,均匀布桩,承台最小边长不宜小于( )m。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4.2.1条,承台边缘至桩中心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因此承台最小边长不宜小于1000+250+2×150=1550mm=1.55m。
根据某场地桩基静载荷试验结果得三根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3900kN、4430kN、4850kN、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规定,判定该场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 )kN。
当三者的差值不超过平均值的一定比例时,将三者的平均值作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对摩擦型桩,当承台面积一定时,桩数n增加,则群桩效率系数( )。
当桩数n增加时,桩间土体相互作用减弱,所以群桩效率系数降低。
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由端阻力承担,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的桩,称为( )。
摩擦桩是指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绝大部分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的桩。端承摩擦桩是指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端阻力分担荷载的比例较大,但不大于50%的桩。摩擦端承桩是指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分担荷载的比例不超过50%的桩。端承桩是指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由端阻力承担,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的桩。
振动沉管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在穿越( )土层不适用。
沉管灌注桩适用于黏性土、粉土、淤泥质土、砂土及填土,不适用于碎石土。
其他条件不变,挡土墙后无黏性土的内摩擦角增大,则墙后的土压力( )。
基坑工程险情预防的主要方法之一为( )。
基坑支护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荷载施工条件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有系统的监测以防不测。实践证明,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险情,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
地下水绕过隔水帏幕渗流,帏幕附近的流速,正确的是( )。
据水文地质学有关理论,当地下水绕过隔水帏幕渗流时,沿流线流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低水头侧渗透断面沿流线逐渐增加,等流量条件下流速沿流线逐渐减小;高水头侧渗透断面面积沿流线不断减小,等流量条件下流速逐渐增加;在帏幕底部渗流断面面积最小,流量条件下流速最大。
下列有关新奥法设计施工的衬砌做法中,正确的是( )。
新奥法施工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
某一水利地下工程,围岩强度评分为25,岩体完整程度评分为30,结构面状态评分为15,地下水评分为-2,主要结构面产状评分-5,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应属于( )类围岩类别。
总评分T为25+30+15+(-2)+(-5)=63,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附录P,有T>85的岩体为Ⅰ级围岩,T在65~85之间的岩体为Ⅱ级围岩,T在45~65之间的岩体为Ⅲ级围岩,T在25~45之间的岩体为Ⅳ级围岩,T<25的岩体为Ⅴ级围岩。
在基坑开挖中,为了减缓或避免地下水的渗透变形和渗透破坏,施工中常采用的方法为( )。
在基坑周围采用打入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做拉锚护坡以及做土钉墙等措施只是提高基坑稳定性以及加强边坡稳定性的一些措施,而为了减缓或者避免地下水的渗透变形和渗透破坏,可以采用降水措施,或者在地下水压力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基坑周围打入止水帷幕的措施,如做深层搅拌桩隔水墙、砂浆防渗板桩以及树根桩隔水帷幕等。
若在软土层中施工地下洞室,影响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组合是( )。
Ⅰ.初始应力状态;Ⅱ.岩体的结构性质;Ⅲ.岩块力学性质;Ⅳ.地下水;Ⅴ.工程因素
软土层中施工地下洞室,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因素,即岩块力学性质和地下水;二是外在因素,主要为工程因素。
渗流垂直于渗透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相邻土层流动时,将渗透系数较小的土层中的细颗粒带入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中的现象为( )。
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流土是指在渗流作用下,会出现局部土体隆起,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而流失。接触冲刷是指渗流沿着两种不同土层的接触面流动时,沿层面带走细颗粒的现象。
对于天然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下列( )选项的含水率考虑。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第5.6.3条,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的规定包括:①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保证地基在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②甲、乙类建筑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静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③当有充分依据时,对丙、丁类建筑,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④对天然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的土,可按塑限含水量确定土的承载力。
路基设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
描述岩体完整性的指标——完整性指数是指(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表3.2.2-2注解,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测得某饱和粉土试样的含水量w=35%,土粒相对密度ds=2.68。该土样的密实度及湿度为( )。
孔隙比:
由w=35%,e=0.94,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表3.3.10-1及表3.3.10-2,湿度为很湿,密实度为稍密。
某公路工程岩体风化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5.4MPa,压缩波速为3.6km/s,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为18.6MPa,压缩波速为4.7km/s,若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该岩石的风化程度为( )。
风化系数:Kf=fr风化岩/fr鲜基岩=15.4/18.6=0.82。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附录A表A.0.1-2,Kf=0.82,为弱风化。
核电厂的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不应包括下列( )阶段。
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可划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建造等五个勘察阶段。
土石坝坝顶高程应取下列四个条件的( )。
(1)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2)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3)校核洪水位加非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4)正常蓄水位加非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第7.3.3条,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与坝顶超高之和,应按以下运用条件计算,取其最大值:①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②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③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④正常蓄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群桩发生整体剪切破坏的条件是( )。
下列情况不是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易发生的问题的是( )。
振冲对砂土的作用主要是( )。
深层搅拌法和高压旋喷法的区别是( )。
高压旋喷法是利用高压喷射化学浆液与土混合固化处理地基的一种方法。水泥土搅拌法是以水泥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土与固化剂强制搅拌的一种方法。高压旋喷法是化学浆液与土混合,不是水,所以C项错误;根据两者的定义可知,它们都属于复合地基加固,D项错误。
宜采用单液硅化法或碱液法处理地基的建(构)筑物是( )。
化学加固法适合用于加固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2~0.20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饱和度大于80%的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不宜采用碱液法。
下列适合于作换填法中的垫层材料的是( )。
对公路填方路基地基表层的处理要中,下述( )正确。
如图1所示,完全埋于地下的等厚度光滑竖直墙体,在某外力作用下发生由右向左的位移,墙面a-a移动到b-b,此时右侧土体刚好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土压力与墙体位移有关。在影响土压力的诸多因素中,墙体位移条件是最主要的因素。墙体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决定着所产生土压力的性质和大小。具体如下:①静止土压力。挡土墙在墙后填土的推力作用下不会发生任何位移,墙后土体处于弹性平衡状态,没有发生破坏,这时作用于墙背上的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E0。具有足够大横截面并且建在坚实地基上的重力式挡土墙和地下室外墙的土压力,通常按静止土压力计算。②主动土压力。主动土压力有两个要点:a.墙体发生离开填土方向的位移;b.墙后填土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墙背上的土压力达到最小值。发生主动土压力时,墙体位移约为(0.1%~0.5%)H,H为挡土墙的高度。如果墙体的位移不足够大,土压力可能介于静止土压力E0和主动土压力Ea之间。③被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有两个要点:a.墙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朝着填土方向的位移;b.填土达到被动极限平衡状态,墙背上的土压力达到最大值。发生被动土压力时,墙体位移需达到约(1%~5%)H。
根据土的层流渗透定律,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能够提供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的原位测试方法是( )。
根据自钻式旁压试验的旁压曲线,可测求土的原位水平应力、静止侧压力系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等。扁铲侧胀(DMT)(简称扁胀试验)是用静力(也有时用锤击动力)把一扁铲形探头贯入土中,达试验深度后,利用气压使扁铲侧面的圆形钢膜向外扩张进行试验,它可作为一种特殊的旁压试验。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符合的要求有( )。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充分了解工程结构的类型、特点、荷载情况和变形控制要求;②掌握场地的地质背景,考虑岩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和随时间的变化,评估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确定其最佳估值;③充分考虑当地经验和类似工程的经验;④对于理论依据不足、实践经验不多的岩土工程问题,可通过现场模型试验或足尺试验取得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⑤必要时可建议通过施工监测,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场地及其附近地段。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
软土勘察除应符合常规要求外,尚应查明的内容有( )。
软土勘察除应符合常规要求外,尚应查明下列内容:①成因类型、成层条件、分布规律、层理特征、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均匀性;②地表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下伏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③固结历史、应力水平和结构破坏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④微地貌形态和暗埋的塘、浜、沟、坑、穴的分布、埋深及其填土的情况;⑤开挖、回填、支护、工程降水、打桩、沉井等对软土应力状态、强度和压缩性的影响;⑥当地的工程经验。
符合( )条件,为三级地基。
测定黏性土液限的方法有( )。
有关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有( )。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3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为减小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下列措施最有效的是( )。
ABD三项中的措施均可减少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基底附加应力,从而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C项只增强基础强度,不能减小沉降,另外,只有当基础刚度增加时,才能减小不均匀沉降。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变形计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基变形量的计算一般是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是一种偏保守的计算方法,所以,最后的计算结果比最终沉降要大一些;同样道理,对于硬土,计算结果比实际变形量偏大。
对于桥梁基础,基础底面以上外力作用点对基底重心轴的偏心距为0.5m,基础底面尺寸为4m×8m,偏心方向平行于短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关于建筑物变形控制的要求,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确定基础埋置深度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
对于矩形的柔性基础,当其承受中心均布荷载p时,基础底面上各点的沉降量都不相同,但沿着基底的压力是相等的。所以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时候,可以不考虑柔性基础的底面宽度。
关于沉降缝的宽度,正确的是( )。
关于承台底土阻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对于嵌岩桩,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当桩端嵌入岩层一定深度时为嵌岩石桩,不属于端承桩;对于嵌岩桩,桩侧与桩端荷载分担比例与孔底沉渣及进入基岩的深度有关,桩的长径比不是制约荷载分担的唯一因素。
下列关于高低应变法动力测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低应变法主要用于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高应变法,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桩土间相对位移;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
关于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桩基设计时,在下述( )情况下应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4.2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桩基,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桩基的沉降时,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①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②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填土)时;③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中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
砂垫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 )。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