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在基础设计时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底面积及埋深时,传至基础上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抗力应分别为 ( )。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0.4条。
进行高压喷射注浆桩设计时,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2.2.5条、12.2.6条、12.2.7条、12.2.8条。
某黏性土,埋深15m,地下水位埋深5m,测得的先期固结应力pc=300kPa,则该黏性土属于( )。
土的重度一般为16~20kN/m3,可估算出土的自重压力在没有地下水时最大约为 300kPa,扣除10m地下水的浮力,15m深处的自重压力必小于300kPa。
OCR>1,即先期固结压力大于现有固结压力,所以为超固结土。
矩形基础的宽度为4m,长度为6m,基底压力为180kN/m2,基础埋深为1.5m,基底以上基础与回填土的重度为19.2kN/m3,该场地0~8m为软黏土(重度为16kN/m3),采用灰土垫层(重度为18kN/m3)进行地基处理,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为70kPa,则垫层厚度z为( )。
某黏性土,埋深15m,地下水位埋深5m,测得的前期固结压力为Pc=300kPa,则该黏性土属于( )。
超固结土OCR等于土的前期固结压力Pc与上覆土体的有效自重压力P0之比,即OCR=Pc/P0。当OCR>1,为超固结土;OCR=1为正常固结土;OCR<1为欠固结土。
黏性土的最大天然重度小于25KN/m3,则该题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为P0<5×25+10×15=275(kPa),P0<Pc。
某场地地基土为一强透水层,含水量w=22%,地下水分析成果pH=5.4,侵蚀性CO2含量为53.9mg/L,请判定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属于下列( )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表12.2.2规定,考虑pH值指标得知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为弱腐蚀性,考虑侵蚀性CO2指标得知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为中等腐蚀性。第12.2.3条第2款规定,腐蚀等级中,无强腐蚀,最高为中等腐蚀时,应综合评价为中等腐蚀。因此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属于中等腐蚀性。
某港口地基采用堆载预压法进行固结,采用砂井排水,加荷50天后,径向固结度为0.75,竖向固结度为0.1,地基该时刻的总固结度为( )。
根据《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2010)式(7.3.13-1),瞬时加荷条件下,砂井地基的平均总固结度:
Urt=1-(1-Uz)(1-Ur)
式中,Uz是指竖向平均固结度;Ur是指径向平均固结度。故地基该时刻的总固结度:Urt=1-(1-0.75)(1-0.1)=0.775。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2008),下列( )不属于土的渗透变形类型。
当动水力与砂土的浮重度相等时,土粒间的压力(有效应力)等于零,土颗粒将处于悬浮状态而随水流一起流动,这种现象就称为流砂现象。若发生于其它类型土层中,则称流土现象。当水在砂类土中渗流时,土中的一些细小颗粒在动水力作用下,可能通过粗颗粒的孔隙被水流带走,并在粗颗粒之间形成管状孔隙,这种现象称为潜蚀或管涌,也称其为机械潜蚀。地下水位高于基坑面或地层中有承压含水层的场地上,当有水的渗流时,应防止坑底和侧壁土的渗流破坏。土的渗流破坏的形式主要有流土、管涌破坏,以及基底下有承压含水层的地层条件下使较薄的上层隔水土层被顶破而产生的突涌破坏。
下列选项中,亲水性最强的矿物是( )。
结晶类粘土矿物中亲水性最强的是的蒙脱石,其次为伊利石。弱亲水性的高岭石晶胞有一个硅氧晶片和一个铝氢氧晶片构成,矿物晶片间具有牢固的联结,不产生膨胀。蒙脱石和伊利石的晶胞有一个铝氢氧晶片和两个硅氧晶片构成,硅氧晶片之间靠水分子或氧化钾联结,矿物晶片间的联结不牢固,都属于亲水性矿物。其中蒙脱石矿物的比表面积约为700~840m2/g,较伊利石的比表面积(65~100m2/g)大十倍左右,具有更强的亲水性。
下列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中,反映土的密实程度的指标是( )。
干重度和孔隙比反映土的密实程度,含水量和饱和度反映土的湿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悬臂式钢板桩和悬臂式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所受基坑外侧土压力的实测结果应该是下列( )情况。
由于混凝土墙体较厚,变形较小,因此其土压力较大。
在平面稳定渗流的流网图中,以下正确的是( )。
据水文地质有关理论,在流网图中,等势线与流线始终为正交的曲线,即它们的交角总是90°;另外,当流线间距较小时,表示该处过水断面面积较小,如流量相等时则该处流速较大;当等势线间距较小时,说明该处水单位距离中水头变化较大,因此水力坡度也较大。
承压水头的定义是( )。
承压水头是指稳定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底面的距离。承压水有上下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上面的称为隔水顶板,下面的称为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含水层的厚度。稳定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底面的距离称承压水头。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地基设计原则是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其设计方法为( )。
控制地基变形成为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一方面,在承载力验算中,地基承载力的选定是在地基土的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相应于不超过比例界限点的地基压力值(即承载力特征值);另一方面,进行地基变形验算,控制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下列有关新奥法的设计施工的衬砌作法中,正确的是( )。
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是少扰动、早喷锚、勤测量、紧封闭,因此隧道开挖后经监测,经验类比和计算分析适时衬砌支护。
某完整岩体的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2600kPa,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KPa。
在抗震防区,天然地基上建造高度为60m的18层高层建筑,基础为箱形基础,按现行规范,设计基础埋深不宜小于( )m。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1.4条,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即d≥H/15=60/15=4.0m。
下列( )土工合成材料不适用于土体的加筋。
根据《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2014)第7.1.2条,用作筋材的土工合成材料按不同结构需要可分为:土工格栅,土工织物、土工带和土工格室等。
筏形基础的下列计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4.6条、第8.4.8条及第8.4.10条,平板式筏基应除了满足冲切承载力外,还应验算距内筒边缘或柱边缘处的筏板的受剪承载力。并不是需要验算每一个截面。
采用扩底桩时,桩底端直径D与桩身直径d之比,最大不应超过( )。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4.1.3条,扩底灌注桩扩底端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对于持力层承载力较高、上覆土层较差的抗压桩和桩端以上有一定厚度较好土层的抗拔桩,可采用扩底;扩底端直径与桩身直径之比D/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及扩底端侧面和桩端持力层土性特征以及扩底施工方法确定;挖孔桩的D/d 不应大于3,钻孔桩12的 D/d 不应大于2.5;②扩底端侧面的斜率应根据实际成孔及土体自立条件确定,a/hc 可取 1/4~1/2,砂土可取1/4,粉土、黏性土可取1/3~1/2;③抗压桩扩底端底面宜呈锅底形,矢高hb 可取(0.15~0.20)D。
为削减桩基因填土沉陷产生的负摩阻力,下列做法适宜的是( )。
如果先成桩,再填土夯实,在夯实过程中,土体因被挤压会对桩身产生很大的力的作用,容易导致桩身倾斜和位移,影响桩的使用质量。
下列关于泥浆护壁灌注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6.3.1条,除能自行造浆的粘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
某桩基工程(承台下桩数为6根)做静载荷试验,试桩结果:n根试桩的Q-s曲线上相应于陡降段起点荷载的平均值=2600kN,Qumin=2450kN,且极差满足要求,则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特征值RA=( )kN。
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本题中取
主要承受压力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配筋设计时,起控制作用的是( )。
由于混凝土这种材料本身的抗压强度很大,但抗拉强度却很低,所以要避免桩中产生弯矩。
桩长在11~25m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桩起吊和堆放支点的位置,根据( )确定。
桩长在11~25m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桩起吊和堆放支点的位置,根据桩的正负弯距相等确定,目的是防止桩在起吊过程中受到弯矩的作用。
下列哪项因素对基桩的成桩工艺系数(工作条件系数)ψc无影响?( )[2010年真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条文说明第5.8.3条,成桩工艺系数是和桩本身有关的系数,和桩周土性无关。
判断回填土的质量标准是按( )的大小来进行的。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7款,桩体的夯实质量一般通过测定全部深度内土的干密度确定,然后将其换算为平均压实系数进行评定。
采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必须在地表铺设的设施是( )。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5.2.13条,预压处理地基应在地表铺设与排水竖井相连的砂垫层。
某一不排水抗剪强度cu=25kPa的黏性土地基,采用振冲法地基处理,已测得桩土间的压缩模量Es=1.7MPa,并已知置换率m=0.25,桩土应力比n=3,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确定的复合土层压缩模量Esp为( )MPa。
由桩土应力比n=Ep/Es得:Ep=nEs=3×1.7=5.1MPa;则复合土层压缩模量Esp=mEp+(1-m)Es=0.25×5.1+(1-0.25)×1.7=22.5MPa。
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为检验桩间土的质量,下列控制正确的是( )。
土(或灰土)挤密桩的挤密效果与桩距有关。桩距一般通过试验或计算确定。设计桩距的原则,应使桩间土挤密后平均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的标准。
采用灰土桩挤密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 )kPa。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9款,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250kPa。
在综合确定振冲桩的间距时,可以不予考虑的因素是( )。
振冲桩的间距,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和场地土质情况并结合所采用的振冲器功率大小综合考虑。上部结构荷载大宜采用较小的间距,荷载小宜采用较大的间距。砂土的粒径越细,密实要求越高,则间距应越小。
对砂石、矿渣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可用( )方法进行。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4.4.1条,对粉质粘土、灰土、砂石、粉煤灰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选用环刀取样、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对砂石、矿渣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实验等进行检验。
公路路基进行坡面防护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第5.2.1条、第5.2.2条、第5.2.3条、第5.2.4条,采用护面墙防护时,单级护面墙高度不宜超过10m。
对挖方高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第5.2.2条,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①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②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③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④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⑤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某均质坝因渗流引起A、B、C三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水在土中渗流时,将对土体产生渗透力,渗透力的方向为水的渗流方向。A点为入渗,增加A点的稳定性;C点为渗出,减小C点的稳定性;B点在浸润线以上,所以不影响B点的稳定性。
某边坡采用锚杆支护,锚杆水平拉力标准值为150kN,锚杆倾角为15°,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宜取( )kN。
在对地下洞室进行详细勘察时,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4.2.10条,详细勘察时,勘探点宜在洞室中线外侧6~8m交叉布置,山区地下洞室按地质构造布置,且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50m;城市地下洞室的勘探点间距,岩土变化复杂的场地宜小于25m,中等复杂的宜为25~40m,简单的宜为40~80m。采集试祥和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
某一级建筑物(工程)位于简单场地的三级岩质地基上,其勘察等级可划分为(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3.1.4条,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
(注意: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
某工程进行初步勘察时,在地表露头测得岩体压缩波速度为2.6km/s,岩块压缩速度为3.8km/s,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为2.4,该岩体的基本质量级别为(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表3.2.2-2及表3.2.2-3,由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为2.4,换算为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可知岩石属于较硬岩。由岩石完整程度分类标准,完整性指数为(2.6/3.8)2属于较破碎岩,查表可知:该岩体的基本质量级别为Ⅳ级。
表3.2.2-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某工程地质钻探时,采用75mm金刚石钻头连续取芯钻进,某回次进尺1.5m,采取的块状岩芯长度分别为5cm,6.8cm,9.8cm,10.0cm,25cm,31cm,20cm,18cm;碎块状岩芯累计长度18cm,该岩石应为( )。
岩石质量指标RQD=(0.25+0.31+0.20+0.18)/1.5×100=63%,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3.2.5条,50<RQD<75,该岩石应为较差的。
碾压式土石坝的反滤料应符合一定要求,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
反滤料、过渡层料和排水体料应符合:①质地致密、抗水性和抗风化性能满足工程运用条件的要求;②具有要求的级配;③具有要求的透水性;④反滤料和排水体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超过5%。
在无地基失效情况下,下列关于场地与建筑物震害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钢桩焊接的规定有( )。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7.6.5条,钢桩的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端部的浮锈、油污等脏物必须清除,保持干燥;下节桩顶经锤击后的变形部分应割除;②上下节桩焊接时应校正垂直度,对口的间隙为2~3mm砌;③焊丝(自动焊)或焊条应烘干;④焊接应对称进行;⑤焊接应用多层焊,钢管桩各层焊缝的接头应错开,焊渣应清除干净;⑥气温低于0℃或雨雪天时,无可靠措施确保焊接质量时,不得焊接;⑦每个接头焊接完毕,应冷却一分钟后,方可锤击;⑧焊接质量应符合国家《钢结构施工与验收规范》和《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每个接头除应按规定进行外观检查外,还应按接头总数的5%做超声或2%做x射线拍片检查,在同一工程内,探伤检查不得少于3个接头。
旋喷桩复合地基适用于下列( )地基土。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4.1条第1款,旋喷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流塑、软塑和可塑)、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下列关于既有建筑地基及基础加固设计施工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有( )。
桩体存在四种可能的破坏模式:刺人破坏、鼓胀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及滑动破坏。水平向增强复合地基通常的破坏模式是整体剪切破坏,如加入土工织物的加筋复合土层。竖向增强复合地基中,如碎石桩可能的破坏模式是鼓胀破坏,而CFG桩则是刺入破坏。
为减少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增强基础强度只能使基础在地基不破坏时的承载力更高,而不能有效减小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只有使基础作用在地基上的压力更小才能达到减少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目的,ABD三项都是有效的措施。
只有符合下列( )的特定条件时,用朗肯理论与库仑理论分别计算得出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才是相同的。
朗肯土压力可以说是库仑土压力的一种特殊情况,若满足以下情况:①在墙背直立,且不考虑墙与土之间的摩擦角;②墙后填土只能是黏聚力为零的黏土,填土表面水平。用朗肯理论与库仑理论分别计算得出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相同。
对软土地基进行原位测试,宜采用( )。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在评价水和土的腐蚀性时,说法错误的是( )。
当钢结构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下水试样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样作腐蚀性试验。每一建筑群采取土和水的试样数量各不应少于3件。评价土的腐蚀性时需要测定侵蚀性CO2。
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时,对于新设计的边坡,一般工程的边坡稳定系数Fs宜取1.15~1.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4.7.7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应在确定边坡破坏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分析法、极限平衡法、有限单元法进行综合评价。各区段条件不一致时,应分区段分析。边坡稳定系数的取值,对新设计的边坡、重要工程宜取1.30~1.50,一般工程宜取1.15~1.30,次要工程宜取1.05~1.15。采用峰值强度时取大值,采取残余强度时取小值。验算已有边坡稳定时,取1.10~1.25。
关于土体的压缩性,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压缩性不同的土,曲线形状不同,曲线愈陡,说明在相同压力增量作用下,土的孔隙比减少得愈显著,土的压缩性愈高。土的压缩模量Es与土的的压缩系数a成反比,Es愈大,a愈小,土的压缩性愈低。
下述关于土体蠕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摩尔应力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陕北地区某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勘察中某探井每隔1m取土样,测得各土样的δzsi和δsi如表1所示,该场地的湿陷类型______,地基的湿陷等级______。( )
根据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计算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中,建筑物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有以下分布规律,其中正确的是( )。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在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基础埋置深度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阀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条形或独立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关于基底压力计算公式P=(F+G)/A=F/A+γGd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地基与基础设计包括( )。
关于设置沉降缝,说法正确的是( )。
刚性基础的最大刚性角与( )因素有关。
基础刚性角是刚性基础从基础传力扩散角度考虑的,用它来控制刚性基础的高度,不同的材料刚性角不同,主要由基础或其台阶的高宽比确定。最大刚性角是材料本身的性质,它与材料种类及强度有关。
下列关于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论述中,不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是( )。
应力扩散是按一定角度几何扩散计算得到的,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需要修正,到达规范规定的条件,并不是都需要修正。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大于0.50时,也需要考虑应力扩散,只是扩散角不变。
桩基沉降计算公式中,所采用的土的模量值是( )。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5.6条,Esi是指等效作用面以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采用地基土在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加附加压力作用时的压缩模量。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市区建设高层建筑,适宜采用的桩型有( )。
桩一般用锤击或振动法下沉,施工噪声大,容易污染环境,不宜在城市中使用。用静压法施工可消除噪声污染,但它要求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层和流塑淤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因此选用钻孔灌注桩比较适宜。
桩基的主要特点包括( )。
桩基的主要特点为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穿越液化土层,把荷载传递到下伏稳定不液化土层中;竖向刚度较大沉降较小;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和抗拔能力。
有关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3.1条及第5.3.2条,对于大直径端承桩,也可通过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极限端阻力
下列关于土坡稳定性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振冲施工结束后,除砂土地基外,应间隔一定时间后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粉质粘土地基间隔时间可取______d,对粉土地基可取______d。( )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2.5条第2款,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粉质黏土地基不宜少于21d,对粉土地基不宜少于14d,对砂土和杂填土地基不宜少于7d。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