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5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I1=0.5,vs1=50 m/s
② 3~12 m密实中砂,vs2=340 m/s;
③ 12 m以下基岩,vs3=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① 平均剪切波速为( )。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5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I1=0.5,vs1=50 m/s
② 3~12 m密实中砂,vs2=340 m/s;
③ 12 m以下基岩,vs3=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② 场地类别为( )。
① 覆盖层厚度为12 m。
② 平均剪切波速vsm(自建基面至12 m)。
③ 场地土类型。
vsm=340 m/s,场地土为中硬场地土。
④ 场地类型。
中硬场地土,d0v=12 m,场地类别为Ⅱ类。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vs=150m/s;
② 3~18 m砾砂;vs=350m/s
③ 18~20 m玄武岩,vs=600m/s;
④ 20~27 m黏土,vs=160m/s;
⑤ 27~32 m黏土vs=420m/s;
⑥ 32 m以下,泥岩,vs=600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① 场地覆盖层厚度为( )。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vs=150m/s;
② 3~18 m砾砂;vs=350m/s
③ 18~20 m玄武岩,vs=600m/s;
④ 20~27 m黏土,vs=160m/s;
⑤ 27~32 m黏土vs=420m/s;
⑥ 32 m以下,泥岩,vs=600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② 等效剪切波速为( )。
某公路小桥场地地下水埋深为1.0 m,场地由中砂土组成,黏粒含量约为零,场地位于9度烈度区,在4.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测得锤击数为23击,该测试点处砂层内摩擦角折减系数应为( )。
① 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场地烈度为9度,水平地震系数为:Kh=0.4,测试点埋深ds=4 m,Cv=0.976
总上覆压力σ0。
σ0=γuds+γd(ds-dw)=18×1+20×(4-1)=78(kPa)
有效覆盖压力σe
σe=γudw+(γd-10)(ds-dw)=18×1+(20-10)×(4-1)=48(kPa)
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② 计算实测修正标准贯入锤击数N1。
σ0=78 kPa,Cn=1.17
N1=CnN63.5=1.17×23=26.9
③ 液化抵抗系数C。。
④ 折减系数α。
ds=4.0 m,Ce=0.97,查表2.2.4得
某丁类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0~3 m淤泥质土,fak=130 kPa;
② 3~15 m黏土,fak=200 kPa;
③ 15~18 m密实粗砂,fak=300 kPa;
④ 18 m以下,岩石。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场地类别为( )。
① 各岩土层剪切波速按经验及表4.1.3取值如下: vs1=150 m/s,vs2=250 m/s,vs3=280 m/s,vs4=500 m/s。 ② 取覆盖层厚度d0v=18 m。 ③ 取计算深度d0=18 m。 ④ 等效剪切波速值vse
⑤场地类别: d0v=18 m,vse=228.7 m/s 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5.0 m黏性土,可塑,vs=180 m/s;
② 5~12 m粗砂土,中密,vs=210 m/s;
③ 12~20 m砾砂,中密,vs=240 m/s;
④ 20~25 m卵石土,中密,vs=360 m/s;
⑤25 m以下花岗岩。
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为( )。
某民用建筑物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黏土0~6 m,可塑,I1=0.4 5,fak=160 kPa;
② 粉土6~8 m,黏粒含量18%,fak=150 kPa;
③ 中砂土8~10 m,9 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0击;
④ 细砂土10~12 m,qc=4 MPa,fs=1.3 MPa;
⑤粗砂土12~17,15 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6击,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
⑥砂岩,17 m以下,中风化。
该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为3.0 m,采用桩基础,该场地中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土层有( )层。
8度烈度,第②层粉土的黏粒含量>13%,可判为不液化。
第⑤层粗砂土的地质年代为Q3,可判为不液化。
对第③层中砂土
N<Ncr该砂土层液化。
对第④层细砂土
qc<qccr该砂土层液化。
第③、④层均液化。
某建筑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多遇地震考虑,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物阻尼比为0.07,自震周期为0.08 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αmax=0.12 Tg=0.35s
T=0.08<0.1,曲线为直线上升段
某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自震周期为1.6 s,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条件下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Tg=0.40gTg<T<5Tg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为曲线下降段,(ζ=0.05)αmax=0.24
某公路工程地基为砂土地基,黏粒含量为0,在地表下6.0 m处测得剪应力比为0.16,地下水埋深为2.0 m、8.0 m处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8击,该处砂土的地震液化性为( )。
解法一 根据剪应力比与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关系式可求得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解得Nc=16.1 σ0=18×2+20×(8-2)=156 Cn=0.842 N1=Cn·N63.5=0.842×18=15.2 N1<Nc,砂土液化。 解法二 N1<Nc,砂土液化。
某民用建筑采用片筏基础,埋深为4.0 m,宽度为10 m,自0~3 m为黏性土,3~10 m为液化砂土,相对密度D.r=0.60,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基底压力为160 kPa,该建筑物地震时的液化震陷量为( )。
0.44d1=0.44×10-4.4(m)<10(m),取B=10 m
ξ=1,S0=0.15
某非均质土坝中局部坝体采用无黏性土填筑,土料比重为Gs=2.68,最大孔隙比emax=0.98;最小孔隙比emin=0.72,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为不使坝体发生液化,土料的压实系数应不低于( )。
8度烈度,(Ds)cr>75,即
某重力坝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类别为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08 s,其设计反映谱值应为( )。
Tg=0.3,βmax=2.0
某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7 m,黏土,I1=0.30,fak=200 kPa;
② 7~10 m,砂土,中密,fak=220 kPa,在8.0 m处测得vs=230 m/s;
③ 10 m以下基岩。 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 )。
vs>vscr,砂土层不液化。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12 m,黏土,IL=0.70,fak=120 kPa;vs=130 m/s;
② 12~22 m,粉质黏土,IL=0.30,fak=210 kPa;vs=260 m/s;
③ 22 m以下,泥岩,强风化,半坚硬状态,fak=800 kPa;vs=900 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建筑场地类别应确定为( )。
① 覆盖层厚度d0v为22 m,(vs>500 m/s土层顶面)。
② 计算厚度取20 m与覆盖层厚度的较小值,d0=20 m。
③ 等效剪切波速vse。场地类别为Ⅱ类。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8 m黏土,可塑;
② 8~12 m细砂土,稍密;
③ 12~18 m泥岩中风化。
地下水位2.0 m,在9 m及11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别为5和8,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采用打入式桩基础,桩截面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砂土层侧摩阻力为40 kPa,进行桩基抗震验算时砂土层的侧阻力宜取( )kPa。
① 临界贯入击数Ncr。
② 打桩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1。
9.0 m处N1=5+100×0.0625×(1-2.718-0.3×5)=9.9
11.0 m处N1=8+100×0.0625×(1-2.718-3×8)=14.3
③ 折减系数α。
9.0 m处的折减系数α111.0 m处的折减系数α2
α2=1土层加权平均折减系数α
④ 抗震验算时砂层的侧阻力qs
某公路工程地基由碎石土组成,动静极限承载力的比值为1.15,动承载力安全系数为1.5,静承载力安全系数为2.0,该土层抗震承载力提高系数K宜取( )
某民用建筑场地勘探资料如下: 0~7 m黏性土,硬塑,Ps=5800 kPa; 7~10 m砂土,中密,Ps=8700 kPa,Rf=0.5; 10 m以下为基岩,地下水位埋深为2.0 m,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判定砂土层的液化性为( )。
αw=1-0.065(dw-2)=1-0.065×(2-2)=1 αu=1-0.05×(7-2)=0.75 αp=0.6 Pscr=Ps0dwαuαp=12.25×1×0.75×0.6=5.5(MPa) Ps=8.7 MPa>Pscr,砂土层不液化。
某公路工程场地由密实细砂组成,场地中一小桥结构自振周期为1.2 S,其动力放大系数β应为( )。
密实细砂为Ⅲ类场地土
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7 m为中砂土,松散,7 m以下为泥岩层,采用灌注桩基础,在5.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0击,地下水埋深为1.0 m,该桩基在砂土层中的侧摩阻力应按( )进行折减。
① 临界锤击数Ncr
② 折减系数α。
某水工建筑物场地位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上,该地区地震烈度为9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蓄水后场地位于水面以下,场地中0~5.0 m为黏性土,5.0~9.0 m为砂土,砂土中大于5 mm的粒组质量百分含量为31%,小于0.005 mm的黏粒含量为13%,砂土层波速测试结果为vs=360 m/s;vs=160 m/s;9.0 m以下为岩石。该水工建筑物场地土的液化性可初步判定为( )。
地质年代为全新流Q4,晚于Q3;小于5 mm的颗粒含量大于30%,因此按小于5 mm的颗粒含量进行判别。黏粒含量为13%,换算后为9度烈度,黏粒含量小于20%,不能排除液化。蓄水后土层位于水位以下,不能排除液化。
vs<vst初判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
某Ⅱ类土质场地位于7度烈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考虑多遇地震影响,场地中有一突出台地,台地高15 m,台地顶、底边缘水平投影距离为25 m,建筑物距台地最小距离为30 m,建筑物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3 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① 不考虑地形影响时的地震影响系数α'。αmax=0.12,Tg=0.35s Tg<T<5Tg,曲线为曲线下降段
② 不利地段对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λ。λ=1+1.0×0.4=1.4 α=λα'=1.4×0.037=0.05
某公路工程场地中0~4 m为黏性土,4~15 m为砂土,15 m以下为基岩γ=19 kN/m3,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为4.0 m,该场地中,5.0 m、10.0 m、15.0 m处的地震剪应力比的关系为( )。
① 5.0 m处剪应力比
KH=0.2,Cv=0.965
σc=19×4+20×(5-4)=96
σe=19×4+(20-10)×(5-4)=86
② 10.0 m处剪应力比
K1=0.2,Cv=0.902
σ0=19×4+20×(10-4)=196
σe=19×4+(20-10)×(10-4)=136
③ 15 m处剪应力比
KH=0.2,Cv=0.794
σ0=19×4+20×(15-4)=296
σe=19×4+(20-10)×(5-4)=186
答案为D.。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砂层厚10.0 m,10.0 m以下为卵石土,在6.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击,地下水埋深为2.0 m,拟采用打入式桩箱基础,正方形布桩,桩径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桩数为51×119=6069根,场地处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30 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打桩后桩间土的液化性应判定为( )。
① 临界锤击数Ncr
② 打桩后标准贯入锤击数。 N1=16+100×0.0625×(1-e-0.3×16)=22.2 N1>Ncr打桩后桩间土不液化。
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5 m粉土,fak=150 kPa,vs1=180 m/s;
② 5~12 m中砂土,fak=200 kPa,vs2=240 m/s;
③ 12~24 m粗砂土,fak=230 kPa,vs3=310 m/s;
④ 24~45 m硬塑黏土,fak=260 kPa,vs4=300 m/s;
⑤45~60 m的泥岩,fak=500 kPa,vsm=520 m/s。
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埋深2.0 m,地下水位2.0 m,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8s,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
① 进行第一个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
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5 m粉土,fak=150 kPa,vs1=180 m/s;
② 5~12 m中砂土,fak=200 kPa,vs2=240 m/s;
③ 12~24 m粗砂土,fak=230 kPa,vs3=310 m/s;
④ 24~45 m硬塑黏土,fak=260 kPa,vs4=300 m/s;
⑤45~60 m的泥岩,fak=500 kPa,vsm=520 m/s。
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埋深2.0 m,地下水位2.0 m,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8s,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
② 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
① 判断场地类型。
d0v=45 m,d0=20 m
查表4.1.6,场地类别为Ⅱ类。
② αmax与Tg。
查附录A第A.0.6条,松原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第一阶段设计(多遇地震条件下)
αmax=0.16,Tg=0.35 S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条件下)
αmax=0.90,Tg=0.35+0.05=0.40 S
③ 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第一阶段设计(多遇地震条件下)
曲线在直线下降段
α=[0.20.9-0.02(T-5Tg)]αmax=[0.20.9-0.02×(1.8-5×0.35)]×
0.16=0.037≈0.04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条件下)
Tg<T<5Tg
曲线在曲线下降段
某水闸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场地类型为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6 s,其反映谱值为( )。
Tg=0.3s,βmax=2.25
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一级阶地上,阶地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表层0~5 m为亚黏土,下部为亚砂土,亚砂土中黏粒含量为14%,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3(JTJ 004—1989)有关要求,对该场地进行地震液化初步判定的结果应为( )。
亚砂土黏粒含量百分率为14%,而8度烈度区亚砂土不发生液化的黏粒含量为13%,该亚砂土层可判为不液化。
某公路工程地基由砂土组成,动力作用下极限承载力为420 kPa,安全系数取1.6,静力作用下极限承载力为400 kPa,安全系数取2.0,该土层抗震容许承载力提高系数应取( )。
某场地0~5 m为硬塑黏土,vs=150 m/s,γ=18.5 kN/m3,5~15 m为中砂,vs=270 m/s,γ=18 kN/m3,15 m以下为强风化泥岩,拟建桥梁自振周期为1.2s,地下水位为0.5 m,其动力放大系数应为( )。
μ1=1-e-6.6(101355-300)×10-4≈1.0
μ2=e-0.916(15-5)2×10-3=0.91
μ=0.6μ1+0.4μ2=0.6×1+0.4×0.91=0.964
Tg=0.7-0.5μ=0.7-0.5×0.964=0.218(s)
k=0.9+0.1μ=0.9+0.1×0.964=0.996
某民用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0~5 m低液限黏土,qc=2.8 MPa,fs=0.6 MPa;
② 5~12 m中砂土,qc=3.4 MP a..fs=1.2 MPa;
③ 12 m以下风化泥岩。
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锥尖阻力基准值为5 MPa,地下水位埋深为4.0 m,试判定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 )。
αw=1-0.065×(4-2)=0.87
αu=1-0.05×(5-2)=0.85
qccr=qc0αwαuαp=5×0.87×0.85×1=3.7
qc<qccr,砂土层液化。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考虑多遇地震影响,建筑物阻尼比为0.05,结构自震周期为1.2 s,采用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 m,基础宽度为2.6 m,非液化黏土层位于0~6 m,承载力特征值为250 kPa,液化粉土层位于6~12 m,承载力特征值为120 kPa,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压力为220 kPa,该场地粉土层震陷量的估算值为( )m。
0.44d1=0.44×12=5.28 m>2.6 m,取B=5.28m
k值为
修正系数ξ为
d=d0+db-2=7+2-2=7(m)
某公路工程结构自振周期为0.07 s,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亚黏土,硬塑,fak=180 kPa,厚度为5.0 m;
② 砂土,密实,fak=300 kPa,厚度为10 m;
③ 卵石土,密实,fak=600 kPa,厚度为7.0 m;
④ 22 m以下为基础。
其动力放大系数应为( )。
T<0.1s,在直线上升段
β=12.5T+1=12.5×0.07+1=1.875≈1.88
某水库场地由少黏性土组成,土层厚度为4.0 m,γ=1 9.5 kN/m3;Gs=2.70;W=28.0;Wp=19.0;WL=30.o;ρc=18%;地下水位为0.5 m,蓄水后地面位于水位以下,4.0 m以下为强风化泥岩,该场地土的液化性为( )。
IL>0.75;Wu>0.90,少黏性土液化。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型为Ⅱ类,建筑物阻尼比为0.06,自震周期为2.5 S,该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Tg=0.45+0.05=0.50(s)
αmax=0.9,曲线位于曲线下降段终点亦即直线下降段起点。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0~6.0 m为粗砂土,6.0 m以下为卵石土,地下水埋深为1.0 m,地表测试粗砂土平均剪切波速为180 m/s,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之相关规定,该场地应判定为( )场地。
vs0=95m/s,ds=6 m,ρc=3 vs<vscr,场地液化。
某场地地质勘探资料如下:
① 黏土0~6 m,可塑,vs=160 m/s;
② 砂土6~8 m,中密,vs=270 m/s;
③ 砾砂8~11 m,中密,vs=380 m/s;
④ 花岗岩,11 m以下,中风化,vs=800 m/s。
该场地的卓越周期为( )。
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高漫滩上,地质年代为第四系全新统,地质资料如下:0~8.0 m,亚黏土,8.0~16.0 m砂土,黏粒含量为14%,稍密,16 m以下为基岩。地下水埋深为2.0 m,地震烈度为8度,该场地液化初步判别结果为( )。
① 地质年代晚于Q3,需考虑液化影响。
② 砂土,不可用黏粒含量进行初判。
③ du=8.0 m,dw=2.0 m,查图[2.2.2.(b)]知,该土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场地地层情况如下:
① 0~6 m淤泥质土,vs=130 m/s,fak=120 kPa;
② 6~8 m粉土,vs=150 m/s,fak=140 kPa;
③ 8~15 m密实粗砂,vs=420 m/s,fak=300 kPa;
④ 15 m以下,泥岩,vs=1 000 m/s,fak=800 kPa。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其场地类别应为( )。
① Vs3/Vs2=420/150=2.8>2.5
② 覆盖层厚度为8 m,d0v=8 m。
③ 计算厚度取20 m与8 m的较小值,即d0=8 m。
④ 等效剪切时波速vse。A场地类别为Ⅱ类。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2.0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4.0 m,黏土,IL=0.4,vs=160 m/s;
② 4.0~10.0 m,中砂土,中密,vs=220 m/s;
③ 10~16 m,含砾粗砂,中密,vs=280 m/s;
④ 16 m以下,泥岩,中等风化,vs=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其场地类别应为( )。
① 覆盖层厚度为16 m。
② 平均剪切波速vsm。
③ 场地土类型。
vsm=233.8场地土为中软场地土。
④ 场地类型。
中软场地土,d0v=16 m,场地为Ⅱ类场地。
某8度烈度区场地位于全新世一级阶地上,表层为可塑状态黏性土,厚度为5 m,下部为粉土,粉土黏粒含量为12%,地下水埋深为2 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0 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初步判定场地液化性为( )。
① 场地位于全新世一阶地上,地质年代为Q4,不能排除液化。
② 8度烈度,粉土的黏粒含量为12%,不能排除液化。
③ 按非液化土层厚度du及地下水位判别。
d0+db-2=7+2-2=7>du=5
d0+db-3=7+2-3=6>dw=2
1.5d0+2db-4.5=1.5×7+2×2-4.5=10>du+dw=7
该土层初判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