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内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时间为( )。
乙肝疫苗:新生儿在首次接种(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1次疫苗,乙肝母亲的新生儿联合用HBIG及乙肝疫苗用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围生期母婴的传播。
最可能导致双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是( )。
唇腭裂整复术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患者(尤其是腭裂术后)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颌面继发畸形,特别是上颌与面中份的严重发育不足。
无牙颌牙槽嵴终身持续吸收,一般每年为( )。
牙槽嵴的吸收速率在牙缺失后前3个月最快,大约6个月后吸收速率显著下降,拔牙后2年吸收速度趋于稳定,平均每年吸收0.5mm。
义齿固位力与卡环臂进入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倒凹的坡度有关,一般( )。
一般来说,倒凹深度越大固位力越强,但临床上根据材料不同选择进入的倒凹深度也不一致,深度一般小于1mm;倒凹坡度约大,固位力越强,临床上要求坡度应该大于20°才具有良好的固位力。
首次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人群应该是( )。
一般婴儿在六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牙齿,此时就应该进行口腔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系带、舌头等。
乳牙在口内存留的时间最短是( )。
一般乳牙在6个月时萌出,在6岁左右脱落,在口内存留的时间最短为5~6年,长达10多年,也可能由于乳牙滞留停留更久。
具有一型观测线的基牙( )。
一型观测线:为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所绘出的观测线,此线在基牙的近缺隙侧距
全口义齿的前牙要排列成浅覆
前牙排成浅覆
易于为年幼儿童学习和掌握的刷牙方法是( )。
圆弧刷牙法,又称Fones刷牙法,这种方法最易为年幼儿童学习理解和掌握。刷牙要领:在闭口的情况下,牙刷进入颊间隙,刷毛轻度接触上颌最后磨牙的牙龈区,用较快、较宽的圆弧动作,很少的压力从上颌牙龈拖拉至下颌牙龈。前牙切缘对切缘接触,作连续的圆弧形颤动,舌侧面与腭侧面需往返颤动,由上颌牙弓到下颌牙弓。
拔牙可用旋转力的( )。
上颌尖牙牙根的横断面为椭圆形并略成三角形,牙根粗大是口腔中最长的,唇侧骨板较薄。拔除时先向唇侧使用摇动,结合旋转力但幅度要小,最后向唇侧向牵引拔出。应注意该牙拔除时易发生唇侧牙槽骨骨折和牙龈撕裂。
唾液的功能不包括( )。
唾液的功能有:消化作用、保护和润滑作用、杀菌和抗菌作用、溶媒作用、清洁作用、稀释和缓冲作用、黏附与固位作用、缩短凝血时间、排泄作用等。因此答案选B。
一般情况含氟涂料应用的频率是( )。
含氟涂料需定期使用,一般情况下一年2次即可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而对易患龋人群,一年可用2~4次。
下列不属于软腭肌的是( )。
软腭是硬腭或骨性上颚后方的延伸构造。其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腭咽肌及悬雍垂等五块肌肉所构成,只有悬雍垂属于软腭的内在肌,其余皆为附着于其他外在构造。因此答案选A。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采取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处理的情形是( )。
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结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①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②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③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④拒绝接诊病人的。⑤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与药物性牙龈肥大有关的药物是( )。
癫痫患者长期服用苯妥英钠,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组织发生纤维性增生。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维拉帕米等和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也可引起药物性牙龈肥大。硝苯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和冠状动脉的作用。A项,环孢素A为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器官移植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面部的发育来自( )。
面部的发育来自于第一鳃弓和额鼻突衍化出的面突,它们是额鼻突衍化出的一个中鼻突(包括球状突)和两个侧鼻突;第一鳃弓即两个下颌突及其衍化出来的两个上颌突。
氯己定和氟化亚锡联合用于控制菌斑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当与氟化亚锡一起用于预防项目时,应在用洗必泰液(氯己定商品名)含漱后30~60分钟再用氟化亚锡,防止两者混合使用时效果相互抵消。
牙周翻瓣术中颊舌侧龈缘高度差别很大,应采用的缝合方式为( )。
悬吊缝合是利用术区的牙齿来悬吊固定龈瓣。适用于颊、舌两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使每侧龈瓣分别在所复位的水平紧密地贴合于牙与骨面,不易发生松脱或过大张力。包括:单个牙的双乳头悬吊缝合、单侧和双侧连续悬吊缝合。
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的力是( )。
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的力3~30kg,但这并不是最大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 )。
肽聚糖或称作黏肽或胞壁质,为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细菌所特有。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三部分构成。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口腔一般感觉的敏感性依次为( )。
口腔感觉主要包括有痛觉、温度觉(冷觉、热觉)、触压觉、本体感觉和味觉。口腔一般感觉的敏感性依次为:痛觉>压觉>冷觉>温觉。
下列关于乳牙、恒牙区别的描述,正确的是( )。
乳牙具有下列特点:①乳牙体积小,牙冠短而宽,乳白色。②乳牙颈部缩窄,唇颈嵴、颊颈嵴明显突出。
婴儿吮吸拇指或使用橡皮奶头引起双侧翼钩处黏膜表面溃疡的是( )。
在婴儿上腭翼钩处双侧黏膜,有时因用过硬的橡皮奶头人工喂养,经常在该处摩擦,容易发生溃疡,称Riga-Fede溃疡。
牙龈因失去食物按摩废用萎缩是由于( )。
牙冠轴面凸度过大,在咀嚼时食物会直接越过牙龈,对牙龈无按摩作用,会导致牙龈废用性萎缩。
在相同条件下如果固定桥桥体的厚度减半,则其挠曲变量变为( )。
在相同条件下,如果固定桥桥体的长度增加1倍,则其挠曲变形量增加至原来的8倍,如果固定桥桥体的厚度减半,则其挠曲变形量增加至原来的8倍。
检查某班15岁学生50名,其中龋病者10人,龋失补牙数为:D=70,M=2,F=8,龋失补牙面数为:D=210,M=10,F=15,这班学生龋面均为( )。
龋均=龋、失、补牙数之和/受检人数;龋面均=龋、失、补牙面数之和/受检人数。因此题中龋面均=(210+10+15)/50=4.7。
腺泡细胞的病理学特征是( )。
腺泡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一致,多具有特征性的嗜碱性颗粒状胞质,似正常腺泡细胞。颗粒PAS染色阴性。无颗粒的细胞也可存在,甚至可称为肿瘤的主要成分。瘤细胞胞核小而深染,偏心位,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多排成片块,软骨样或腺泡状,具有分泌功能。
细胞壁中脂类含量最多的细菌是( )。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细长略弯曲,0.41μm×(1~4)μm,有时呈分枝状排列。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不易着色,经齐尼抗酸染色呈红色,无菌毛和鞭毛,不形成芽胞,有荚膜。
上颌第一磨牙麻醉的神经是( )。
上颌第一磨牙的颊侧近中颊尖由上牙槽中神经支配,远中颊尖由上牙槽后神经支配,腭侧由腭前神经支配,因此在麻醉时应该麻醉这三根神经。
根尖肉芽肿的上皮主要来源于( )。
根尖肉芽肿可见增生的上皮团或上皮条索,相互交织成网状,这些上皮来源于Malassez上皮剩余。
胆汁中胆汁酸盐在消化道的主要作用是( )。
胆汁酸的立体构型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这种结构特点赋予胆汁酸很强的界面活性,成为较强的乳化剂,使脂类在水中乳化成3~101μm的细小微团,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类的消化产物又与胆汁酸盐结合,并汇入磷脂等形成直径只有20μm的混合微团,利于通过小肠黏膜的表面水层,促进脂类物质的吸收。
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点是( )。
腺样囊性癌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和排列方式分为三种组织类型:①腺性(筛状)型: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团块内含有筛孔状囊样腔隙,与藕的断面相似;筛孔内充满嗜酸性或嗜碱性黏液样物质,腔隙周围有基底膜样结构。②管状型:主要特点是以肿瘤细胞形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为主。管状结构的内层衬有导管细胞,外层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③实性型: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团,大的团块中心组织可变性坏死,管状和筛孔状结构较少。实性型通常比其他前两种类型容易复发和早期转移,预后差。
口腔流行病学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口腔流行病学作用:①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口腔流行病学可用于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②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③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④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⑤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
患儿,九岁半,乳Ⅳ缺失,乳Ⅴ因根尖周病做根管治疗后,采用的间隙保持器是( )。
带环(全冠)丝圈保持器适应证:单侧或双侧单个乳磨牙早失;第二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完全萌出。如果基牙牙冠破坏较大,可以制作预成冠式丝圈保持器。
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实际咀嚼力量称为( )。
在腮腺浅叶前缘由上到下依次为( )。
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腮腺浅叶前缘神经血管排列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7个月婴儿,医院出生,根据其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应不包括( )。
疫苗的接种时间分别为:A项,卡介苗:出生时;B项,乙肝疫苗:出生时、一个月、6个月;C项,百白破疫苗:3个月、4个月、5个月;D项,脊髓灰质炎疫苗:2个月、3个月、4个月;E项,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6~7岁复种。题中除了麻疹疫苗为第8个月注射,其他均为7个月前接种完成,因此答案选E。
细菌内毒素的特征是( )。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因此只能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咀嚼肌收缩所发挥的最大力是( )。
咀嚼肌收缩所发挥的最大力是咀嚼肌力。A项,咀嚼压力又称
可释放组胺引起哮喘反应的白细胞是(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储存有肝素、白三烯、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
女,28岁,腹痛,发热,呕吐1天。体查:T 38.9℃,P 120/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血常规:Hb 120g/L,WBC 10.2×109/L,N 0.85,Plt 202×109/L。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可见阑尾壁各层大量弥漫性浸润的细胞是( )。
阑尾炎实验室检查中常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阑尾炎术中典型病理表现:阑尾壁各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阑尾炎症可刺激输尿管或膀胱,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应除外泌尿系结石等病变。
上牙槽中神经需要注射什么麻醉?( )
上颌神经进入眶下裂后改称眶下神经。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上牙槽中神经分布于上颌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及其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及上颌窦黏膜;上牙槽前神经分布于上颌前牙及其相应的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及上颌窦黏膜。在麻醉上牙槽中神经时应该进行眶下注射。
某患者右下颌角骨折,X线片示骨折线位于角前切迹,关于其骨折移位的可能性,哪一项是正确的?( )
下颌角骨折:骨折线正位于下颌角,且骨折线两侧都有咬肌与翼内肌附着时,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如骨折线位于这些肌肉附着处之前,前骨折段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内移位,后骨折段则因升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上前移位。
(共用题干)2008年共发生200例某病病人,在2008年年初已知有800例病人,年内因该病死亡40例,年中人口数1000万,如果该病的发生和因该病死亡的事件均匀分布在全年中,则
2008年该病的发病率(1/10万)是( )。
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是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曾患某病的人)、有效接种疫苗者,不能算作暴露人口。题中分子为200,分母为1000万,因此发病率(1/10万)为2.0。
(共用题干)2008年共发生200例某病病人,在2008年年初已知有800例病人,年内因该病死亡40例,年中人口数1000万,如果该病的发生和因该病死亡的事件均匀分布在全年中,则
2008年期间该病的患病率(1/10万)是( )。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的分子包括调查期间被观察人群中所有的病例,分母为被观察人群的总人口数或该人群的平均人口数。题中分子为1000(200+800),分母为1000万,因此患病率(1/10万)为10.0。
(共用题干)2008年共发生200例某病病人,在2008年年初已知有800例病人,年内因该病死亡40例,年中人口数1000万,如果该病的发生和因该病死亡的事件均匀分布在全年中,则
2008年期间该病的死亡率(1/10万)是( )。
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可能发生死亡事件的总人口数(通常为年中人口数)。题中分子为40,分母为1000万,因此死亡率(1/10万)为0.4。
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好发于青壮年,以20~30岁患病率、就诊率最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非指单一疾病,它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一般都有颞下颌关节区和/或咀嚼肌肌痛、下颌运动异常和伴有功能障碍以及关节弹响、破碎音及杂音等三类症状。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为关节盘前移位。
属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是( )。
骨关节病或骨关节炎,影像学和关节内镜等检查可以发现关节骨、软骨和关节盘的退行性改变。X线片可见骨质吸收、破坏、增生硬化、囊样变等,可伴有关节盘穿孔。
双侧唇腭裂欲恢复牙弓形态和改善鼻畸形,采用( )。
牙槽突裂手术包括软组织裂隙或瘘口关闭和骨组织移植两部分。以往常分二期手术,先关闭软组织裂隙而后再进行植骨术。其目的是通过植骨使牙槽突恢复骨的连续性和关闭软组织裂隙。牙槽突植骨术作用:为裂隙邻近和未萌出的牙提供骨的支持、封闭口鼻瘘和牙槽突裂、提供稳固的上颌牙弓、为支撑唇和鼻底提供一个稳固的支架,进而恢复牙弓形态,改善鼻畸形。
纤维量最多,力量最强的是( )。
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
保持牙的直立的是( )。
牙槽嵴组: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此纤维存在于颊舌侧,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抵抗侧方力,保持牙的直立。水平组: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该题问的是保持牙直立的纤维,应该为牙槽嵴组,两者易混淆,注意区分。
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 )。
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至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口腔黏膜的热觉感受器为( )。
口腔温度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温度觉有热觉与冷觉。通常认为热觉感受器为鲁菲尼(Ruffini)小体,冷觉感受器为克劳斯(Krause)终球。
口腔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为( )。
口腔温度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温度觉有热觉与冷觉。通常认为热觉感受器为鲁菲尼(Ruffini)小体,冷觉感受器为克劳斯(Krause)终球。
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牙尖交错位的特点:①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②大部分人的髁突基本处于下颌窝中央的位置,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接触;③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④牙尖交错位可重复;⑤牙尖交错位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⑥该位置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髁突处在正中颌位的是( )。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1mm,此时,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在下颌窝的位置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不能再向后退,从此位置开始下颌可以作侧向运动和单纯铰链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后退接触位与正中关系
能够发挥切割功能的颌位是( )。
前伸
肿瘤类型分为筛,管,实性型三型的肿瘤是( )。
腺样囊性癌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和排列方式分为三种组织类型:①腺性(筛状)型: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团块内含有筛孔状囊样腔隙,与藕的断面相似;筛孔内充满嗜酸性或嗜碱性黏液样物质,腔隙周围有基底膜样结构。②管状型:主要特点是以肿瘤细胞形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为主。管状结构的内层衬有导管细胞,外层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③实性型: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团,大的团块中心组织可变性坏死,管状和筛孔状结构较少。实性型通常比其他前两种类型容易复发和早期转移,预后差。
细胞形态一致,组织结构多样性及浸润生长( )。
镜下见,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特征是细胞形态的一致性、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及浸润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主要由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和肿瘤性导管上皮细胞构成。
炎性增生的牙髓组织从露隨孔穿出。( )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此型牙髓病不常见,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的牙髓组织增生呈息肉状经露髓孔突出,又称为牙髓息肉。
血管扩张充血,脓液溢出,组织水肿。( )
由龋所致的早期病变局限在龋洞下方,可见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液体成分渗出,组织水肿,水肿液集聚于微血管周围和结缔组织间,沿着血管壁有炎症细胞游出和纤维蛋白渗出,此时称急性浆液性牙髓炎。
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包括的脓肿形成,无穿髓孔。( )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与龋损相对应的牙髓在缓慢、低毒的作用下常表现为慢性的炎症过程,血管扩张充血,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或有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渗出不明显。有时有成束的胶原纤维将炎症区和尚好的牙髓隔开。若机体抵抗力弱而刺激较强时,可形成慢性脓肿,脓肿周围有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壁包绕,使脓肿局限静止。
味蕾最多的是( )黏膜。
舌背黏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可将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等,这些乳头上分布味蕾。舌背黏膜是味蕾最多的黏膜。
属于咀嚼黏膜的是( )黏膜。
咀嚼黏膜包括硬腭黏膜和牙龈黏膜,承受咀嚼压力,特点是上皮较厚,上皮表层有正角化或不全角化,有粒层,细胞间隙宽并见细胞间桥;固有层厚,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呈网状,固有层的乳头多而长,与上皮钉突呈指状镶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可有效地防止上皮在外力作用下与下面结缔组织分开。咀嚼黏膜或借固有层直接附在骨膜上,形成黏骨膜或借黏膜下层与骨膜相连。
属于特殊黏膜的是( )黏膜。
特殊黏膜为舌背黏膜,其在功能上属咀嚼黏膜,但又有相当的延伸度,有被覆黏膜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部分乳头上皮内还有味觉感受器。
1岁内婴儿百白破三联针疫苗接种时间为( )。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三联针),1岁内婴儿百白破三联针疫苗接种时间为3个月,4个月,5个月。
菌斑显示剂着色一般是多久后?( )
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早期菌斑增长较快,成熟时则较慢,9天后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达高峰。
菌斑形成后,复杂生态群形成时间( )。
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早期菌斑增长较快,成熟时则较慢,9天后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达高峰。
菌斑成熟并达高峰的时间是( )。
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早期菌斑增长较快,成熟时则较慢,9天后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达高峰。
用于根管内封药的药物是( )。
常用的根管消毒封药药物:①氢氧化钙:目前最主要的根管内消毒药物。氢氧化钙因可在水中释放氢氧根离子、产生强碱性环境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②樟脑酚(CP):樟脑酚所含的氯和酚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樟脑和薄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对根尖周组织有轻微刺激。用于根管封药时可将药捻置于根管或药球置于髓腔。③甲醛甲酚(FC):杀菌能力最强,但由于这类药物挥发性强,有效作用时间短,毒副作用较大,可作为半抗原,与牙髓根尖周围组织的宿主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原引起抗原免疫反应,国际上不推荐使用。
能溶解有机质的药物是( )。
次氯酸钠具有杀菌作用和较强的溶解组织的作用,一般认为2.5%~5.25%的浓度对残余牙髓组织和有机碎屑的溶解作用最明显。根管冲洗时必须同时使用橡皮障,防止药液对口腔黏膜的直接刺激。
儿童第一次口腔检查应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的( )。
儿童的第一次口腔检查应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请医师帮助判断儿童乳牙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并建立婴儿的口腔健康档案。
口腔不良习惯需要到医院矫治戒除的年龄是( )。
3岁以上的儿童仍有吮指、咬下唇、吐舌、口呼吸、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如果不能通过劝导方法戒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矫治帮助其尽早戒除。对有龋病儿童应及早治疗,避免单侧咀嚼。对有口呼吸习惯的儿童应检查其上呼吸道是否通畅,治疗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鼻甲肥厚等,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纠正口呼吸。
下颌尖牙的龋损仅位于远中面,由此制备DL洞在G.V.Black窝洞中属于( )。
三类洞:为发生于前牙邻面未损伤切角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包括切牙、尖牙的邻面洞、邻舌面洞(DL洞)、邻唇面洞。以切牙的邻腭面洞为典型代表。
由下颌第一磨牙颊点隙龋制备的BO洞在G.V.Black窝洞中属于( )。
二类洞:为发生于后牙邻面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称为二类洞。包括磨牙和前磨牙的邻面洞、颊
最易引发龋洞的危险因素为( )。
龋病的主要致龋因素包括细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齿所处的环境等。从病因学角度而言,龋病也属于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最易引发龋洞的危险因素为生物因素。
最易引发唇红部癌的因素为( )。
光辐射(波长320~400nm)是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强烈光照也是唇红部癌的原因之一,多发生在下唇,农民与户外工作人员患病率高,农民患唇红部癌是城市居民的2倍。
禁忌拔牙的情况是( )。
6个月内发生心绞痛的患者不能拔除残根,因为疼痛、恐惧、紧张等可诱使再次发生心梗,极为危险。
有中间基牙的是( )。
复合固定桥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固定桥组合在一起构成。当某个孤立基牙需要作前后缺隙的共同基牙时尤为常用。
男,72岁。1周前左下后牙疼痛未予治疗,逐渐发展为口底肿胀、高热伴口底广泛水肿、充血、质硬、压痛明显,存在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和捻发音。
最危险的并发症是( )。
路德维咽峡炎肿胀向舌根发展,会出现呼吸困难,以致患者不能平卧,严重者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口唇青紫、发绀,甚至出现三凹征,个别患者的感染可向纵隔扩散,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因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全身中毒与窒息。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