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教师设计题干中的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与”字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原句中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起,给人—种天地相融浑然—体的感觉。故C项正确。A项,句中“与”不是叠词。B项,该句文言文并没有体现语言简洁的特色。D项,通过一个字的讲解,并不能提高学生古诗文的背诵效率。故本题选C。
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段关于中秋节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秋节。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语文教学实施。D项错误,该教师是结合传统节日组织的这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且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学生设计“祖国北方名山大川文化之旅”活动手册,适合的是( )。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设计“祖国北方名山大川文化之旅”活动手册,关键词为“北方”。
A项,《泊秦淮》是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为南方,故不选。
B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在湖南,为南方,故不选。
C项,《望岳》写杜甫对东岳泰山的赞美。泰山在山东,为北方,故选。
D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为南方,故不选。
与《背影》相同情感的文章是( )。
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背影》写的是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亲情。
A项,《灯笼》的情感包含的有对早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昆明的雨》写作者汪曾祺深厚的昆明情结,故不选。
B项,《散步》描述的是作者莫怀戚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属于亲情;《金色花》,作者泰戈尔,描述的是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属于亲情。二者均符合题干要求,故应选。
C项,《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描述的是病入膏肓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母亲逝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属于亲情;《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描述的是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为写景。故不选。
D项,《荷叶·母亲》,作者冰心,描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子女对母亲的爱,属于亲情;《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的一篇小说,描述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不符合题干要求。故不选。
下列句中“乃”字运用手法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一句用法相同的是( )。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乃”字的意思是“于是,就”。意思为: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A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才"。意思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故不选。
B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才”。意思为: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故不选。
C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竟然"。意思为:问(他)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故不选。
D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于是,就"。意思为: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故本题选D。
学习“家国情怀",下列适合的是( ) 。
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
A项,《艾青诗选》收录了诗人艾青的大量作品,其中诗歌数量众多,主题丰富多变。选择该本书作为“家国情怀”主题的学习不具有典型性。
B项,《红岩》着重表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体现了浓重的家国情怀。故选。
C项,《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不符合“家国情怀”这一主题,故不选。
D项,《朝花夕拾》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该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不符合“家国情怀”这一主题。故不选。
阅读关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研究者甲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发现,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上到位,行动上缺位;主观重兴趣,客观趋功利;阅读缺方法,成效未显现。研究者乙则指出了目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三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重“单篇阅读”轻“整本阅读”、重“阅读活动开展”轻“阅读课程开发”、重“知识检测",轻“读法指导”。从研究范围来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
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实践层面的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比较笼统,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而缺少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从研究重点来看,多数研究者在阅读指导策略的时间研究上,集中于指导实践操作层面,课程构建方面有明显欠缺。此外,整本书阅读中还存在“性质定位偏于狭窄、教学内容偏于随意、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测量评价偏于僵化”等偏向。另有研究者丙指出:整本书阅读不靠“热",靠理性的“韧”。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考生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
文段中第二点问题表明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重"阅读活动的开展"因此作者并不支持强化阅读活动的设计,排除A项。
文段中指出“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因此B项错误。
文段中说明现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不需要再突出对原则的研究,因此D项错误。
文段中提到"缺乏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和`测量评价偏于僵化”都在说明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与检测”需重视,并且测量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多样、灵活,换言之“评价与检测的研究”需要更丰富。故本题选C项。
17.请从第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错别字:第③段“烦燥”应为“烦躁”;“磨擦”应为“摩擦”;“隔决”应为“隔绝”。
病句:简单的一句话,我却一下子击中了内心。
病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 可改为:简单的一句话,我却被一下子击中了内心。
病句:每个晚上都会来看看我,为我盖被子,在床头放上一杯水。
病因:缺少主语
可改为:他每个晚上都会来看看我,为我盖被子,在床头放上一杯水。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分)
优点:文章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文章开篇新颖,使读者初读就能感到作者的深情,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结构紧凑,中心突出,以“我”与父亲之间的“坎”为线索,先由生活小事写“我”的压抑憋闷,后由父亲的举动写父亲沉默的爱。最终自然过渡到结尾写“我”的感动,恰到好处地点名了文章主旨。整体上,文章以感受开始,以感受结尾,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蒹葭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溯洄从之⑤,道阻且长⑥。溯游从之⑦,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蒹葭(jian ja),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⑤[溯洄(sù hui)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回,逆流而上。回,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⑦[溯游]从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缺无法接近。⑨[萋萋]茂盛的样子。⑩[晞(xi)]干。?[湄(méi)]岸边。?[跻(ji)](路)高而陡。?[采采]茂盛的样子。?[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涘(si)]水边。?[右]向右迂曲。?[沚(zhi)]水中的小块陆地。
预习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经》的语言特点。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首诗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别的事物,引出吟咏的对象。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指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阐释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设计依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2) 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文,本文文字虽简单,但却给予人们的感受非常丰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教学重点为: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简要说明。(25分)
2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教学片段: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情感。
二、 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情感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2.学生想象并思考:初读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总结:“言尽而意无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 小组合作探究: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汇报,进行成果展示:
(1)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含蓄美。主要表现在:文字简约:作品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将刻骨的相思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的表达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2) 配乐朗读:体会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深秋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3)联想想象:体会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美感。
三、 品读全诗,深入探究
1. 分组朗读并讨论:生畅所欲言并明确本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教师点拨《诗经》“重章叠句”的含义及特点。
2. 多媒体展示:播放《蒹葭》曲调,学生跟唱。
3. 引导并思考:本诗以“蒹葭苍苍”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师生共同明确:“兴”,先说蒹葭,引起自己的相思。“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四、课堂小结,提升感悟《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