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边坡变形的说法,下面不正确的是( )。
边坡变形一般是指坡体只产生局部的位移和微破裂,岩块只出现微量的角变化,没有显著的剪切位移或滚动,因而边坡不致引起整体失稳。
根据边坡的地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边坡的稳定性,下面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B项,当山坡泉水较多,呈点状不规则分布,成为高地地下水排泄面时,山坡可能滑动,将地下水通道切断,边坡可能不稳定。可以初步判断边坡的稳定性的地貌形态除ACD项外,还有:当边坡表层为松散堆积层时,可按基岩形态判断其稳定性。当基岩的层面较陡或呈凹向地下洼槽时,易形成滑坡。
地应力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按不同的起源一般可以分为( )。
地应力按不同的起源可分为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剩余应力和变异应力。
地下洞室围岩监测包括洞内监测和洞外监测,下述内容不是洞内监测的是( )。
D项,隧洞地区地面沉陷、位移为洞外监测的内容。
当水工有压隧洞受到洞内水压力的作用时衬砌就向岩石方向变形,衬砌一定会遭到岩石的抵抗,岩石对衬砌产生一定的反力,称之为弹性抗力。岩石弹性抗力的大小常用弹性抗力系数k表示。下列关于弹性抗力系数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弹性抗力系数是指围岩在辐射状压力下产生一个单位变形时,单位面积上所需要的压力。对于有压隧洞来说,在内水压力(pa)的作用下,当衬砌半径向围岩方向增大y(单位为cm)时,围岩产生弹性抗力σ,σ与y的比值K即为弹性抗力系数:σ=Ky。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愈大,其对衬砌的反力愈大,它就可能分担较多的内水压力,因而衬砌就可能做薄一些。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是围岩性质、隧洞断面形状与尺寸、衬砌与围岩接触的紧密程度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在实际应用K值时即便是同一岩体,只要洞径不等,K值就要变化。
地下洞室围岩监测宜在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围岩的监测,下述布置原则说法不准确的是( )。
A项,只在1级水工隧洞布置围岩监测。
下列不是地下洞室支护加固常用方法的是( )。
D项,土钉墙支护是边坡支护加固的常用方法。
半径为r=4m的圆形隧洞,在内水压力作用下洞壁围岩向外产生径向位移Aa=1.2cm,经测量,此时围岩的弹性模量E=6.2MPa,泊松比为μ=0.27,则此隧洞围岩的单位弹性抗力系数为( )。
某引水隧洞在花岗岩地层中通过,经钻探岩心统计,岩石完整性系数为85%,洞室最高点埋深548m,该地区以自重应力为主。经取样试验,花岗岩平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95MPa,容重为27kN/m3,试采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方法计算该洞段可能发生岩爆的级别是( )。
试判断该段泥岩洞的围岩类别及其稳定性为(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推荐的分类方法中,修正因素是指( )。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P规定。围岩分类以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状态、地下水及主要结构面产状五个因素评分的总和为基本判据,以围岩强度应力为判定依据。其中基本因素围岩总评分T为岩石强度评分、岩体完整性评分、结构面状态评分之和,修正因素地下水评分和主要结构面产状评分之和。
在分析坝基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岩体应力、风化特征、岩体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提出各类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并对坝基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应在( )阶段完成。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初步设计阶段坝(闸)址勘察的任务是全面查明所选定坝(闸)址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坝轴线、坝型、枢纽总体布置和建筑物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并为论证与施工和地基处理设计有关的地质问题提供地质资料。通过本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当对坝址枢纽布置范围内,特别是所选定的坝轴线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有相当详细准确的研究,应找出各种不利条件的细微变化规律,取得比较可靠的定量指标,对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量评价。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对渠道的进出口和主要建筑物地段,应布置( )工作。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对渠道的进出口和主要建筑物地段,应布置钻探工作,必要时取样进行试验分析。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水库区可能存在渗漏地段应( )布置水文地质勘探剖面线。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在渗漏可疑地带进行勘探试验工作。勘探剖面垂直于地下水分水岭或平行于地下水流向布置,孔深应达到可靠的相对隔水层或喀斯特发育相对下限以下的适当深度。
各规划梯级坝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布置应以( )为主。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各规划梯级坝区的工程地质勘察以工程地质测绘和地面物探为主,在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地段,以及近期开发工程的坝段可布置少量勘探工程。
某大型水电站坝址区不同性质的断层破碎带较发育,为初步评价其对坝基稳定性的影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初步查明主要断层、破碎带,特别是( )的性质、产状、规模、延伸情况、充填和胶结情况。
可行性阶段坝址区勘察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调查坝址区内主要断层、破碎带、顺河断层和缓倾角断层的性质、产状、规模、延伸情况、充填和胶结情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进行节理裂隙统计,分析各类结构面的组合对坝基、边坡岩体稳定和渗漏的影响。
规划阶段坝址区工程地质测绘,当比较坝址相距( )km以上时可分别单独进行地质测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各可能的比较坝址及其枢纽布置地段,当比较坝址相距2km以上时可分别单独测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规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峡谷河流坝址勘察时,各比选坝址应布置一条勘探剖面线,坝高( )m及以上的主要坝址,应在主要勘探剖面线上、下游增加辅助剖面线。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第5.4.2条规定,坝址勘探布置应符合的规定之一是:各比选坝址应布置一条主要勘探剖面。坝高70m及以上或地质条件复杂的主要坝址,应在主要勘探剖面上、下游布置辅助勘探剖面。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对于盘山和傍山渠道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测绘应选用比例尺为( )。
对渠系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要求是:①对于盘山和傍山渠道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测绘精度应选用1:25000~1:5000比例尺;②对于平原渠道应沿渠线布置勘探线;③勘探点的数量应根据通过地段的地貌和工程地质分段布置拟定;④勘探孔深宜钻至拟定渠底高程下5~10m,或钻至隔水层顶面;⑤对渠道的进出口和主要建筑地段,应布置专门的钻探工作,必要时取样进行试验分析。
初步设计阶段土石坝坝基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应符合以下哪些规定?( )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岩土试验应符合的规定之一是:坝基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12组。土层抗剪强度宜采用三轴试验,细粒土还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和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
运用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工程场区各种地质现像进行观察、测量和描述,并标识在地形图上的勘察工作称为( )。
抽水试验各次降深稳定延续时间均不应少于( )。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规定,抽水试验各次降深稳定延续时间均不应少于4~8h,其中单孔不应少于4h,多孔不应少于8h。多孔抽水应以最远观测孔的稳定延续时间为准。
有阀打入或压入取样钻进方法适用于( )地层。
有阀打入或压入取样钻进适用于饱和的粉细砂和软土层。孔壁极不稳定时,应先打入套管,然后取样钻进;砂层中可采用弹簧管打入取样钻进。
岩石吸水性不可以用( )指标表示。
岩石孔隙率是指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岩体致密性的指标。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不包括( )。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包括:①二维有限元法;②三维(线性、非线性)有限元法;③边界元法;④离散元法;⑤有限差分法;⑥非连续变形分析(DNA)法。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是采用吕荣试验方法以透水率为衡量岩体透水性的尺度,并以在( )MPa压力作用下每米试段内每分钟压入11的水量为1Lu作为透水单位。
现行的水利水电行业标准中的钻孔压水试验规程所采用的吕荣试验方法以透水率为衡量岩体透水性的尺度,并以在1MPa压力作用下每米试段内每分钟压入11的水量为1个吕荣作为透水率的单位,它是防渗帷幕设计的基本依据。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规定,钻孔压水试段的P~Q曲线形状呈( )为扩张型。
钻孔压水试段P~Q曲线的五种类型有其各自的曲线特点。扩张型:升压曲线凸向P轴,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层流型:升压曲线为通过原点的直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紊流型:升压曲线凸向Q轴,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冲蚀型:升压曲线凸向P轴,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呈顺时针环状;充填型:升压曲线凸向Q轴,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呈逆时针环状。B项内容属于冲蚀型;C项内容属于紊流型;D项内容则不存在。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应包括( )等。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应包括:岩体变形试验、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直剪试验、结构面直剪试验、岩体直剪试验及岩体应力测试等。
土的残余抗剪强度参数可通过( )试验来测定。
超固结黏土试样在某一有效应力作用下进行剪切试验时,当剪应力达到峰值以后,若继续剪切,则剪应力随剪切位移增加而显著降低,最后达到一个稳定值,该稳定值称为土的残余抗剪强度,其强度参数用排水反复直接剪切试验来测定。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地下水长期观测的周期除一些特殊重要地段,如可能产生水库严重渗漏、严重浸没、坝基或坝肩严重渗漏等地段,需要较长观测时间,甚至延续到工程运行以后一段时间外,多数情况下地下水长期观测都规定观测期为( )。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规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水库区可能发生严重渗漏或浸没的地段,宜埋设长期观测装置,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成一个丰水、枯水季。
在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中,对( )的地质点,应采用仪器定位。
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地址点和地质线路,可用目测、罗盘交会或手持GPS定位;对控制主要地质界线及重要地质现象的地址点,应采用仪器定位。
根据岩石试件在不同侧向压力(δ2=δ3)下取得的轴向抗压强度δ1。在剪应力与正应力δ的坐标系中,绘制莫尔应力圆簇和莫尔强度包络线,按莫尔一库仑准则确定岩石的三轴的抗剪强度参数的方法称为( )。
岩石三轴抗剪试验是根据岩石试件在不同侧向压力(δ2=δ3)下取得的轴向抗压强度δ1。,在剪应力与正应力δ的坐标系中,绘制莫尔应力圆簇和莫尔强度包络线,按莫尔一库仑准则确定岩石的三轴的抗剪强度参数。A项,岩石单轴抗压试验是指岩石在无侧限条件下受轴向力作用而破坏的试验方法;B项,岩石三轴抗压试验常用等侧压三轴试验方法;C项,岩石直剪试验是指根据岩石试件在不同法向荷载下相应的剪切强度,按库仑准则确定岩石的抗剪强度参数。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规定,当地下水位在试段以内时,压力计算零线为( )。
压力计算零线的确定方法为:①当地下水位在试段以下时,压力计算零线为通过试段中点的水平线;②当下水位在试段以内时,压力计算零线为通过地下水水位以上试段中点的水平线;③当地下水位在试段以上时,压力计算零线为地下水位线。
在进行( )工程地质测绘时,宜采用地质遥感技术。
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地质遥感测绘法和实地测绘法。中小比例尺测绘,宜采用地质遥感技术;大比例尺测绘应采用实地测绘法。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是(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其任务是调查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规律,为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初步评价测区工程地质环境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布置勘探、试验和专门性勘察工作提供依据。AB两项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常用技术方法其中两类,但不是基础工作;D项不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下列岩土层不适用注水试验的是( )。
注水试验适用于不能进行抽水试验和压水试验、取原状样进行室内试验又比较困难的松散岩土体。注水试验一般用于非饱和土、全强风化岩层、残积土层、地下水埋藏较深的松散地层、强透水的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带、无法进行压水试验的试段等。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应针对( ),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综合分析,应用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充分了解工程规划意图和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测绘工作应针对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综合分析,应用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为确定渗透性不大的非饱和土层、全强风化层、残积土层的渗透系数,采用( )水文地质试验方法较适宜。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为测定岩(土)体渗透系数,一般是通过压水试验、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室内渗透试验方法取得的,但这些试验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压水试验一般用于较完整、较坚硬的岩石,抽水试验一般用于地表埋藏较浅、地下水位以下、渗透性较大的砂卵砾石层,室内渗透试验一般用于可以取得原装样的黏性土层,注水试验多用于非饱和土层、全强风化层、残积土层、地下水埋深较大的松散地层、强透水的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带、无法进行压水试验的试段等。
某引调水工程在河道上筑坝建供水水库,向150km外的受水水库送水。受水水库是一名为达兰诺尔的天然湖泊,从该湖泊起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有白音诺尔、乌斯诺尔、阿卡诺尔等天然湖泊。经勘察几个天然湖泊是同一区域断裂洼地形成的,湖泊中均见有上升泉。该断裂是( )。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有以下间接标志:①沿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同级阶地发生错位;在跨越断层处,水系有明显的同步转折现象,或断层两侧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厚度有明显的差异;②沿断层有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平直新鲜,山前经常分布有连续的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沿断层有串珠状或呈线状分布的斜列式盆地、沼泽、冷泉和承压泉等;③沿断层有明显的重力失衡带分布;④沿断层有水化学异常或同位素异常带分布。间接标志主要是沿所研究断层实际观察到的地形地貌、遥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水文地质场等方面的形迹,它们能为断层活动性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但在尚未找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不能单独作为判定活断层的依据。题目给出的现象可作为活断层判别的间接标志,不能单独作为判定活断层的依据,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才能判定。
各种测年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14C)法和热释光(T1)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分别为( )。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的适用范围为1000~100000年,铀系不平衡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在5000年到35万年。
水库诱发地震平面分布上,震中的主体部分集中在库盆和距库岸( )以内的地方。
平面分布上,震中的主体部分集中在库盆和距库岸3~5km以内的地方,特殊情况下(如区域性大断裂带横穿库区或水库沿喀斯特暗河形成地下支汊)也不至超过10km。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工程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评价和研究,评价和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活断层及活动性质判定、确定地震动参数。在进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时,坝区专门性构造地质测绘应在坝址周围半径( )km范围内进行。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第5.2.2条规定,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收集研究坝址周围半径不小于150km范围内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场异常、表层和深部构造、区域性活断层、现今地壳形变、现代构造应力场、第四纪火山活动情况及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Ⅱ、Ⅲ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区(带)划分,复核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②收集与利用区域地质图,调查坝址周围半径不小于25km范围内的区域性断裂,鉴定其活动性。当可能存在活动断层时,应进行坝址周围半径8km范围内的坝区专门性性构造地质测绘,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评价活断层对坝址的影响。③71调水线路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按本条第(1)款进行,范围为线路两侧50~100Km。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皮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 )。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两图均不应放大使用。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一97)规定,设计烈度不大于Ⅷ度且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0s的结构,特征周期宜( )。
依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第4.3.7条规定。设计烈度不大于Ⅷ度且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0s的结构,特征周期宜延长0.05s。
在稳定流解析计算基坑涌水量的计算公式中,井的半径采用井群的等效半径,对于矩形基坑(a×b),等效半径按( )计算。
液化的本质是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在短时间内上升到超过有效应力水平。渗透性太强时,孔隙水压力易于消散,难以形成超孔隙水压力;渗透性太弱时,土体黏结强度(c值)增大,孔隙水压力难以达到有效应力水平。液化土的渗透性多介于( )cm/s。
在下列选项中,对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是( )。
按岩体风化类型及性状特征来分,常见的风化有碎辟状风化、碎块状风化、疏松状或蜂窝状风化、球状风化、裂隙状风化等5种。前4种类型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存在于( )带中,第5种类型存在于中等风化带及微风化带中。
垂向上自地表至深部,按岩体风化类型及性状特征,分为碎屑状风化、碎块状风化、疏松状或蜂窝状风化、球状风化、裂隙状风化等5种。前4种类型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存在于全强风化带中,第5种类型存在于中等风化及微风化带中。
下列地形地质条件表述中,拱坝特有的要求是( )。
拱坝对地形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①地形基本对称,河谷宽高比最好小于3.5:1,不宜大于6:1,坝肩下游没有深切沟谷;②河床覆盖层不厚,尽量避开大的顺河断层和基岩深槽;③全强风化带及卸荷带岩体厚度不宜过大;④两岸坝肩岩体完整,强度高;没有或很少有垂直河流分布的软弱层带;平行河流的结构面(断层、节理、裂隙)不发育;⑤岩层产状有利,坝基岩体中缓倾角软弱夹层或结构面不发育;⑥岩体透水性不宜过大,有可靠的防渗帷幕封闭条件;⑦泄洪消能区岩体有足够的抗冲能力。
原生结构面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不包括( )。
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称为原生结构面,包括沉积结构面,如层理面;火成结构面,岩浆侵入、喷溢、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原生节理、间歇喷溢面等);变质结构面,如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片理、板理、黑云母绿泥石滑石富集带等。
拱坝的外荷载主要是通过拱的作用传递到( ),所以拱坝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坝端两岸岩体维持。
修建于狭窄河谷上的拱坝和薄拱坝,将坝体所受荷载的大部分经拱端传至两岸岩体,少部分传至河床坝基。
结构面的充填胶结状况除无充填外,按充填物成分可分为四类:①泥质及泥夹碎屑充填;②钙质或方解石充填;③长石、绿泥石、绿帘石充填;④硅质及铁质充填。一般情况下,由上述四种充填物胶结的结构面的抗剪强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结构面胶结后力学性质有所增强,硅、铁质胶结的强度最高,泥质与易溶盐类胶结的结构面强度最低,且抗水性差。
东北某引水渠道上的一分洪闸位于上更新统风成细砂层上,砂层底板近于水平,厚度为16m,渗透系数k=2.3m/d,下卧层为中更新统粉质黏土,地下水位埋深2.5m。分洪闸基坑为60m×40m的长方形,深度为8m,采用潜水完整井降水,设计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以下2m,基坑涌水量为( )m3/d。
某水库建于厚层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发育。水库右岸坝址上下游均发现有喀斯特下降泉,泉水出逸点均在江水面附近,远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在远高于正常蓄水位处发育有落水洞,并有地表水跌落洞中。在落水洞中投放示踪剂进行观测,坝址上下游的喀斯特泉均发现示踪剂成分,表明坝址上下游的喀斯特泉是同源。在此种情况下,该水库( )。
在河湾地段,凸岸地下喀斯特强烈发育时,可形成与河流大致平行的纵向径流带,此时即使存在地下水分水岭,也会因纵向径流带的地下水位低于水库蓄水位而产生水库渗漏。
水库塌岸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
水库塌岸是指疏松土石库岸在库水作用下,岸壁逐渐后退和浅滩逐渐扩大,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新的稳定岸坡的过程。影响水库塌岸的因素包括:水文气象因素、库岸的岩性和地质结构因素、库岸形态因素等。
在进行水库浸没复判时,除应复核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条件下的浸没范围外,还应根据需要计算水库运用规划中的( )下的浸没情况。
在初判的基础上进行复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核实和查明初判圈定的浸没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获得比较详细的水文地质参数及潜水动态观测资料;②建立潜水渗流数学模型,进行非稳定态潜水回水预测计算,绘出设计正常蓄水位情况下库区周边的潜水等水位线预测图,预测不同库水位时的浸没范围;③除复核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条件下的浸没范围外,还要根据需要计算水库运用规划中的其他代表性运用水位下的浸没情况。
水库浸没初判阶段的潜水回水预测可用( )回水计算方法。
在进行潜水回水预测计算时,浸没范围可在各剖面潜水稳定态回水计算的基础上,绘制水库蓄水后或渠道过水后可能浸没区潜水等水位线预测图或埋深分区预测图,结合实际调查确定的各类地区的地下水临界深度,初步圈出涝渍、次生盐渍化、沼泽化和城镇浸没区等的范围。
土料质量要求,防渗体土料的渗透系数碾压后应小于( )cm/s,且应小于坝壳透水料的50倍。
Ⅰ类土料料场初查阶段勘探网(点)的布置间距应为( )m。
Ⅰ类块石料料场详查阶段勘探网(点)的布置间距应为( )m。
混凝土细骨料质量要求,含泥量(黏、粉粒)应小于( )。
根据混凝土细骨料的砂砾石质量要求,对用于混凝土的砂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有专门规定、含泥量应小于3%且不允许有黏主团块或黏土薄膜。
碎(砾)石料质量要求,碎(砾)石料作为防渗体土料碾压后渗透系数应小于( )cm/s,并应小于坝壳透水料的50倍。
在下图中,对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是( )。
填土是指由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素填土应为( )的土。
填土的分类,填土是指由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按其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素填土,由碎石、砂、粉土和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不含杂质或杂质很少;②杂填土,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③冲填土。由水力冲填泥沙形成;④压实填土,经分层压实的填土。
混凝土细骨料质量要求,硫酸盐及硫化物含量换算成SO3应小于( )。
地下水位与植物根系的距离远大于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则不会产生浸没。
根据圆形洞室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依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第4.3.4条规定。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