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教育重视( )。
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故本题选C。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强调把( )放在优先位置。
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故本题选A。
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
本题考查美育的功能。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有三大功能:第一,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第二,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第三,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故本题选C。
荀况认为“人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这体现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都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本位论主要是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非个人。荀子认为用“礼”来教化个人,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故本题选A。
“教育适应生活说”的提出者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适应生活说”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教育观而提出。故本题选B。
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本题考查美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四方面内容:(1)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2)阐述了美育的定义;(3)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4)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故本题选D。
(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故本题选C。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题干描述符合导向功能的定义。故本题选B。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故本题选D。
(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故本题选A。
与“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主张一致的是( )。
本题考查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题干观点为洛克的白板说,他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B。
在人的身心发展问题上,持“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观点的是( )。
本题考查霍尔。题干是霍尔的典型言论。故本题选C。
在教育工作中切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规律。
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题干中的这句话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做好教育工作,符合顺序性的规律。故本题选A。
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 )。
本题考查遗传决定论。教育者如果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若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则易导致教育万能论;若过分强调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则易导致环境决定论;而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又会导致儿童中心论。故本题选D。
个体发展是从头到脚、由中间到四周进行的,这表明个体发展具有( )。
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顺序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题干表述福和顺序性的概念。故本题选A。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故本题选C。
培养学生(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故本题选D。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故本题选A。
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 )。
本题考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主要是选拔性和淘汰性的教育,区别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发展性。故本题选A。
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 )。
本题考查美育的任务。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验美和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故本题选D。
马斯洛关于教育目的所持的观点或理论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奈勒、马斯洛、萨特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故本题选A。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故本题选C。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定向和奠基作用的是( )。
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分别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德育在五育中起着动力和导向作用,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定向和奠基作用的是德育。故本题选C。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本题考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故本题选D。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点。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故本题选B。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 )方面的要求。
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故本题选A。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题干里帕克提出的观点,属于个人本位论的基本理念。故本题选A。
20世纪末,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特别重视( )。
本题考查素质教育。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其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故本题选A。
下列表述反映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故本题选C。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
本题考查智育的任务。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故本题选A。
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题干中列举的涂尔干的观点,侧重于适应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属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故本题选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
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要相应调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故本题选C。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上述论断的代表人物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题干中“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完全符合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该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故本题选C。
(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题干所述为德育的基本概念。故本题选A。
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的追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 )。
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的追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价值取向。故本题选B。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需求;再次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选项ABC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方面。故本题选D。
“以人为本”是教育出发点的问题。教育“为了什么”,是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教育都要回答的问题。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 )为本。
本题考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出发点的问题。教育“为了什么”,是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教育都要回答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故本题选C。
下列关于生活本位论的观点,说法错误的是( )。
本题考查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又可分为准备生活论和适应生活论。前者以斯宾塞为代表,后者以杜威为代表。在斯宾塞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生活准备说”,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么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适应生活论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所以选项ABC正确。选项D中,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观点。故本题选D。
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 )。
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考虑才能更为科学:(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及需要。题干中强调按照自己的习惯,使儿童天性得不到发展,可以看出忽视了对儿童的研究。故本题选D。
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裴斯泰洛齐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B。
教育目的结构中核心部分是关于(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结构包括内容结构和层次结构两个方面。其中,内容结构包括:(1)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及其结构做出规定,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2)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故本题选A。
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根本标准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故本题选A。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理论,主要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个争论。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有孔子、涂尔干等。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故本题选A。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出来的。故本题选B。
( )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本题考查我国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故本题选B。
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
本题考查义务教育。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实行)。故本题选D。
我国近代颁布但未实施的学制是( )。
本题考查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故本题选A。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
本题考查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现代学制由两种结构所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由这个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故本题选A。
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 )。
本题考查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其后的职业学校。其代表有英、法、前西德。故本题选A。
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 )。
本题考查“两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故本题选B。
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 )。
本题考查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故本题选C。
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本题考查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619年,德意志魏玛联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故本题选D。
我国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是( )。
本题考查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故本题选C。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 )。
本题考查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故本题选C。
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是( )。
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故本题选B。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