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累积影响是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 )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第2.2条规定,累积影响是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后果经济损益核算不包括(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第8条规定,以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预测与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比较,从环境影响的正负两方面,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不利和有利影响)进行货币化经济损益核算,估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
某大气污染物只有日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判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时,该大气污染物1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取其日平均质量浓度限值的(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5.3.2.1条规定,对仅有8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日平均浓度限值或年平均质量浓度限值的,可分别按2倍、3倍、6倍则算为1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补充监测原则上应该在污染较重的季节取得( )有效数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6.3.1.1条规定,根据监测因子的污染特征,选择污染较重的季节进行现状监测,补充监测应至少取得7d有效数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不包括(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6.4.1.1条规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评价指标为SO2、NO2、PM2.5、PM10、CO、O3,六项污染物全部达标即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结果表达内容不包括(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8.8.7.5条规定,二级评价一般应包括基本信息底图、项目基本信息图、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
某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H2S、SO2,最大1h地面环境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分别为3.5%、2.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环境监测计划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9.3.1条规定,筛选按5.3.2要求计算的项目排放污染物Pi≥1%的其他污染物作为环境质量监测因子。根据5.3.2.3条规定,10%≥Pmax≥1%判定为二级评价,根据9.1.2条规定,二级评价项目按HJ 819的要求,提出项目在生产运行阶段的污染源监测计划。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型不包括(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附录A第A.2.1条规定,导则推荐的模型包括估算模型AERSCREEN、进一步预测模型AERMOD、ADMS、AUSTAL2000、EDMS/AEDT、CALPUFF以及CMAQ等光化学网格模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范围不考虑(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第5.3.3条规定,新版章节练习,考前压卷,更多优质题库+考生笔记分享,实时更新,用软件考, 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水文要素影响类别、影响及恢复程度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不包括(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第4.2.3条规定,建设项目排放水污染物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同时应满足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管理要求,并与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相关要求衔接。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还应满足生态流量的相关要求。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关于地表水现状调查时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第6.4条规定,调查时期和评价时期一致。第5.4.1条规定,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期根据受影响地表水体类型、评价等级等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不包括(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第3.2条规定,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指环境风险评价、人群健康风险评价、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固体废物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采用AERMOD模型计算的PM2.5浓度为(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8.5.1.2条,规范中表3推荐模型适用范围,AERMOD模型计算的PM2.5浓度为二次PM2.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各排放口非正常大气污染物的核算内容不包括(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第8.8.7.5条规定,本项目各排放口非正常排放量核算,明确列出发生非正常排放的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原因、排放污染物、非正常排放浓度与排放效率、单次持续时间、年发生频次及对应措施等。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火炬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附录C第C.4.5条规定,火炬源调查内容包括:火炬底部中心坐标以及火炬底部的海拔高度、火炬等效内径、火炬的等效高度、火炬等效烟气排放速度、排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火炬源排放速率,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等。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不考虑(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第5.2.3条规定,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划分根据水温、径流与受影响地表水域等三类水文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范围不考虑(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第5.3.2条规定,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工程特点、影响方式及程度、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要求等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期不考虑(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第5.4.1条规定,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期根据受影响地表水体类型、评价等级等确定,见表1。由表可知,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期不考虑水域规模。
表1 评价时期确定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规定的生态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
1.坚持重点和全面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预防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风险潜势:4321评价等级:123简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污染的途径不包括(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说法,错误的是( )。
1.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一级、二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一般不低于 5km;
三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一般不低于 3km。
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项目一级、二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一般均不低于 200 m;三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一般均不低于 100 m。
当大气毒性终点浓度预测到达距离超出评价范围时,应根据预测到达距离进一步调整评价范围。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
1.早期介入、过程互动(早过)2.统筹衔接、分类指导(统分)3.客观评价、结论科学(结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建设项目防渗技术要求不考虑( )。
②未颁布相关标准的行业,应根据预测结果和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特征及其防污性能,提出防渗技术要求;或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特性,参照表5-7提出防渗技术要求。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识别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不考虑( )。
(2)识别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特征因子应根据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可参照HJ/T2.3)、液体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某项目场地下游紧邻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该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应确定为( )。
敏感:集中式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其它保护区
较敏感:┄保护区以外的┄,分散式
某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关于该项目评价区调查范围环境水文地质资料调查精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某新建公路项目预测噪声贡献值距公路中心线260m处方可达到所在声环境功能区限值,叠加背景噪声后预测值需距公路边界线300m处方可满足所在声环境功能区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 )。
只需考虑贡献值。
(3)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
1)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 200m 以内为评价范围;
2)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3)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 200m 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某项目分别涉及2类和4类声环境功能区,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超过5dB(A)。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该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满足一个条件即可。(2)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适用于( )。
本标准适用于周围有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的管理、评价及控制。市政、通信、交通、水利等其他类型的施工噪声排放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不适用于抢修、抢险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的排放监管。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改、扩建工业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内容不包括( )。
2.声环境功能区划
调查评价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调查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
3.敏感目标
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的名称、规模、人口的分布等情况,并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敏感目标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如方位、距离、高差等)。
4.现状声源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或噪声值相对较高时,需对区域内主要声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影响的噪声级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有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的改、扩建项目,应说明现有建设项目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的超标、达标情况及超标原因。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不同类型声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比;C反比;D不考虑空气吸收。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根据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噪声的影响特点,可按施工期和运行期分别开展声环境影响评价。
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将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运行近期、中期、远期)分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关于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说法,错误的是( )。
(4)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或地区的建设项目应按(3)分别开展评价工作。
某危废焚烧项目占地规模为小型,其主导风下风向300m处有一环境敏感目标、400m处为该项目预测最大落地浓度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该项目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为占地范围外( )以内。
危废焚烧项目属于Ⅰ类项目,占地规模为小型,周围有耕地属于敏感目标,可判定评价等级为一级。因其又是污染影响型项目,所以该项目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为占地范围外1km内。
某Ⅱ类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其场地1、场地2永久占地规模分别为小型和中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该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判定为( )。
项目类别是Ⅱ类;敏感程度为较敏感;场地1、场地2永久占地规模分别为小型和中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确定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范围可不考虑( )。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包括( )。
D是替代方案的类型及其生态可行性分析的基本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大气环境风险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
2)二级评价,需选取最不利气象条件进行后果预测。最不利气象条件取F类稳定度,1.5m/s风速,温度25℃,相对湿度50%。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事故情形设定的内容不包括( )。
1.风险事故情形设定内容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事故类型,设定风险事故情形。风险事故情形设定内容应包括环境风险类型、风险源、危险单元、危险物质和影响途径等。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基于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不考虑( )的管控要求。
10.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指基于环境管控单元,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以清单形式提出的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生态环境准入要求。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内容不包括( )。
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核心,综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论证规划目标、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内容的环境合理性以及评价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判定规划实施的重大资源、生态、环境制约的程度、范围、方式等,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并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识别规划实施产生的污染物与人体接触途径及其可能造成的( )。
2.对于可能产生具有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群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微生物等的规划,还应识别规划实施产生的污染物与人体接触的途径以及可能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评价指标体系不包括( )。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从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符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体现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不断改善的要求,体现规划的属性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特征。【六个指标】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生态空间不包括( )。
2.生态空间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区域,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区域。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规划协调性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
3.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同层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分析与同层位规划在关键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性,明确规划与同层位规划间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现状评价与回顾性分析内容不包括( )。
现状评价与回顾性分析的内容:
1.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2.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
3.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根据《固体废物签別标准通则》,纳入液态度物管理的物质不包括( )。
5.不作为液态废物管理的物质:(1)满足相关法规和排放标准要求可排入环境水体或者市政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的废水、污水。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关于标准分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1)排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2)排入GB3838-2002中IV、V类水域和排入GB3097-19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下列水体中,不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是( )。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基本任务不包括( )。
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水环境保护目标及水环境控制单元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不包括( )。
2)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①各关心断面(控制断面、取水口、污染源排放核算断面等)水质预测因子的浓度及变化;
②到达水环境保护目标处的污染物浓度;
③各污染物最大影响范围;
④湖泊、水库及半封闭海湾等,还需关注富营养化状况与水华、赤潮等;
⑤排放口混合区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点污染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
问的是污染源,不是受纳水体,所以不包括 D。
B.2.1 点污染源调查基本内容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
a)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污染源名称、排污许可证编号等;
b)排放特点。主要包括排放形式,分散排放或集中排放,连续排放或间歇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c)排污数据。主要包括污水排放量、排放浓度、主要污染物等数据。
d)用排水状况。
e)污水处理状况。
f)根据评价等级及评价工作需要,选择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不包括( )。
2)根据现行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结合项目所属行业、地理位置,确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评价标准。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数据统计有效性的最低要求的规定,Pb年平均质量浓度监测每月至少有(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各排放口非正常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核算内容不包括( )。
(5)项目各排放口非正常排放量核算,应结合非正常排放预测结果优先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与减缓措施。当出现1h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时,应提出减少污染排放直至停止生产的相应措施。明确列出发生非正常排放的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原因、排放污染物、非正常排放浓度与排放速率、单次持续时间、年发生频次及应对措施等。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关于排气的废气监测采样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本标准规定的三项指标,均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故在采样时应做到。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内容不包括( )。
2.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1)结合各类环境功能区划及其目标质量要求,评价区域水、大气、土壤、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和演变趋势,明确主要和特征污染因子,并分析其主要来源;分析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主要环境敏感区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明确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2)结合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评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分析生态状况和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当评价区域涉及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关键物种时,应分析该物种种群与重要生境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需解决的主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问题。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关于危险废物储存设施底部与地下水位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2.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输油管线项目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是以工程沿线边界两侧分别向外延伸( )。
2)线性工程应以工程边界两侧分别向外延伸200m作为调查评价范围;穿越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时,调查评价范围应至少包含水源保护区;线性工程站场的调查评价范围确定参照上述规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关于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布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不需要设置柱状样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确定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范围不考虑( )。
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水文要素影响类别、影响及恢复程度确定。
2)径流要素影响评价范围为水体天然性状发生变化的水域,以及下游增减水影响水域;
4)建设项目影响范围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评价范围至少应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影响的水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关于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3)应重点预测评价建设项目对占地范围外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累积影响,并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兼顾对占地范围内的影响预测。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2.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规划实施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预防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产生,并促进环境目标在相应的规划期限内可以实现。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下列情形中,不能得出土壤环境影响可接受结论的是( )。
(3)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或占地范围内有个别点位、层位或评价因子出现超标,但采取必要措施后,可满足GB15618、GB36600或其他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管理规定的。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样品采集前,应采用潜水泵或离心泵对采样井(孔)进行全井孔清洗,抽汲的水量至少应为( )。
样品采集前,应先测量井孔地下水水位(或地下水位埋深)并做好记录,然后采用潜水泵或离心泵对采样井(孔)进行全井孔清洗,抽汲的水量不得小于3倍的井筒水(量)体积。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涉及盐化影响的生态影响型项目,减轻土壤盐化的最常见措施为( )。
b)涉及盐化影响的,可采取排水排盐或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以减轻土壤盐化的程度。
某设备最大几何尺寸为10m,距设备几何中心r0处的噪点级为Lp(r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采用公式Lp(r)=Lp(r0)-20lg(r/r0)计算距设备r处的噪声级Lp(r)时,需满足的条件是( )。
点声源确定原则: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或是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d比声源本身尺寸大得多(d>2倍声源最大尺寸)时,声源可作点声源处理,等效点声源位置在声源本身的中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关于地表水现状调查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2.现状调查时期:调查时期和评价时期一致。5.4.1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期根据受影响地表水体类型、等级等确定。A包括丰、平、枯水期;B可以至少调查一个季节。
某化学原料制造项目共涉及4个场地。其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和厚度分别为1.2×10-5cm/s和120m、3.2×10-7cm/s和90m、1.6×10-7cm/s和120米、1.3×10-5cm/s和8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该项目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的场地数量是( )。
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0X10-6cm/s或厚度超过100m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1.2×10^-5cm/s和120m、3.2×10-7cm/s和90m、1.6×10^-7cm/s和120米、,此三个需要将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第一类建设用地不包括( )。
(1)第一类用地: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以及公园绿地(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概化的工作内容不包括( )。
1.水文地质条概化
2.污染源概化
3.水文地质参数初始值的确定
某项目已获取评价范围内多个长期监测点的评价基准年SO2年均质量浓度统计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处SO2现状年均质量浓度取上述统计值的( )。
对采用多个长期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现状评价的,取各污染物相同时刻各监测点位的浓度平均值,作为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及网格点环境质量现状浓度。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不包括( )。
题目问的是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不是项目排污。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城市机关区昼间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是( )。
3.2.2“居民、文教区"是指纯居民区和文教﹑机关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型不包括( )。
A.2.1导则推荐的模型包括估算模型AERSCREEN、进一步预测模型AERMOD、ADMS、AUSTAL2000、EDMS/AEDT、CALPUFF以及CMAQ等光化学网格模型。
某企业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厂界四周昼间噪声排放值分别为61dB(A)、60dB(A)、59dB(A)和58dB(A)。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塘噪声排放标准》。关于厂界噪声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1.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应单独评价。同一测点每天的测量结果按昼间、夜间进行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风机噪声源强表达正确的有( )。
声源源强表达量(有效声压功率)声功率级声压级飞机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W)倍频带的声压级〔LP(r)〕有效感觉噪声级(LEPN)A声功率级(LAW)A声级〔LA(r)〕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关于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有( )。
B 选项 4.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等输送管线应以工程边界两侧向外延伸0.2km 作为调查评价范围。
C 选项 3.建设项目同时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与污染影响时,应各自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A 和 D 选项依据表格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一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关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基本项目)的说法,正确的有(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结论与建议内容包括( )。
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结合区域环境条件和园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要求,明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重点说明防止危险物质进入环境及进入环境后的控制、消减、监测等措施,提出优化调整风险防范措施建议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原则要求。
4.环境风险评价结论与建议
综合环境风险评价专题的工作过程,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是否可防控的结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可能影响的范围与程度,提出缓解环境风险的建议措施。
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须提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要求。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属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有( )。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铅的浓度限值包括( )。
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排污单位执行的标准限值有( )。
1.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2.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3.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区分厂界标准值与排放标准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项目所在区未发布城市环境控制质量达标情况的,达标判断评价指标包括( )。
(3)国家或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未发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的,可按照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各评价项目的年评价指标进行判定。年评价指标中的年均浓度和相应百分位数24h平均或8h平均质量浓度满足GB3095中浓度限值要求的即为达标。
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关于焚烧厂生活垃圾渗滤液和车辆清洗废水处理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有( )。
生活垃圾渗滤液和车辆清洗废水应收集并在生活垃圾焚烧厂内处理或送至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处理,处理后满足GB16889表2的要求(如厂址在符合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第9.1.4条要求的地区,应满足GB16889表3的要求)后,可直接排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符合改、扩建高速公路项目声环境监测布点原则的有( )。
(1)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2)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选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其余敏感目标的现状声级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噪声的验证和计算求得。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关于改、扩建项目污染影响源现状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有( )。
拦河新建灌溉供水水库,坝上淹没区有支流汇入。灌溉退水汇入该河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关于该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有( )。
(3)对于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受影响水体为河流、湖库时,除覆盖评价范围外,一级、二级评价时,还应包括库区及支流回水影响区、坝下至下一个梯级或河口、受水区、退水影响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预测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有(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河流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的有( )。
①河流、湖泊及水库的水文情势预测分析主要包括水域形态、径流条件、水力条件以及冲淤变化等内容,具体包括水面面积、水量、水温、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面宽、冲淤变化等。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