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起伏性大,“破涕为笑”是常有的事;少年期的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常常隐藏自己的情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比如,在情绪表现上,童年期的孩子和少年期的孩子各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于1985年颁布的,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改革文件是( )
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B、C、D三项分别颁布于2001年、2001年和1993年。
我国古代明确阐述教学相长辩证关系及“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的教育文献是( )
《学记》明确阐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论专家提出的课程设计模式被称为( )
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A、B、c三项为一般干扰项。
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教科书编写的直接依据是( )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为使学生理解“果实”概念,老师在课堂上将课前准备好的果实切开,让学生观察并报告观察结果。该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演示法是指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以使学生掌握知识。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在课外校外教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中,以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为基础所开展的活动,属于( )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成员一般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为基础组合而成,人数的多少依据活动的性质、内容及条件而定,由他们自己或在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活动。
优秀班主任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经常采取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做法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相结合的方式是指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
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理论,并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的心理学家是( )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新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某中学规定女生不许留披肩发,否则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将被强制执行。这种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某中学不允许女生留披肩发,限制的是学生的发型自由,这里侵犯的是学生的人身权,与受教育权、隐私权和健康权无关。
某校组织学生收看“七一勋章”颁奖仪式,引导学生学习“七一勋章”获得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和自身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七一勋章”获得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运用的就是榜样示范法。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中心工作是( )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就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即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健康向上、遵纪守法、热爱学习、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一个人枕叶受伤后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感觉是( )
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途径称为视路。枕叶为视觉皮质中枢,枕叶病损时不仅会发生视觉障碍,还会出现记忆缺陷和运动知觉障碍等症状,但以视觉症状为主。
人们看到黄色会感到温暖,而看到蓝色则会感到清凉。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比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
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应用研究领域的是( )
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A、C、D三项属于理论心理学。
在知觉某一事物过程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种现象体现的影响知觉的因素是( )
知觉的理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是人把对当前事物的直接感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的过程。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优秀班主任总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指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顽强的意志。?
这种做法有助于培养意志的( )
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其中,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情绪功能的是( )
情绪的功能有适应环境的功能、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信息传递的功能。价值表达属于社会态度的功能。
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这种需要属于( )
人的需要层次包括:生理一安全一归属与爱一尊重一自我实现。其中,尊重的需要具体表现为认
可自己的实力与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与名誉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实验中要解决8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配置A、B、c三个容量不同的量杯,要求被试使用它们量出一定量的水。前5个问题均可通过“B减A减2C”得以解决;后3个问题尽管可以采用“A加C”这种更简便的方法,但被试仍沿用“B减A减2C”。该实验体现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 )
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
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叫作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使人的思维产生惰性或僵化。
衡量一个人某种品德是否形成,应主要考察( )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任何品德都要以道德行为及其效果来表现,道德行为使品德具有社会价值。
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 )
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
动作技能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它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体操、打球、游泳、驾驶等。A、B、D三项均属于智力技能。
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答案要点】(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 要因素,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第一,教育培训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 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第二,教育提升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这首先表现在继承性上,教育把已有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使新一代人掌握和继承。另外,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具有扩展性,它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
错误。(2分)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是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4分)
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全国特级教师丁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新单元教学中,总是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查漏补缺,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便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了新的差距后,根据实际情况,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并以教材内?
容为依据,设计不同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学生稍加点拨,让他们自己看书、做题;而对理解力差的学生则加强辅导,指导他们一起做题。?
(4)在进行
(1)丁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分)
(2)该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2分)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得到充分发展。(3分)
(3)本案例中,丁老师做到了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2分)在知识教学中,他面向全体,兼顾理解力强和理解力差两部分学生,并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自学和个别辅导方法,以及布置不同的作业题;(2分)
他还照顾个别,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含义相同。
错误。(2分)
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是积极主动的;而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心理活动反而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4分)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分)
(2)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2分)
(3)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2分)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2分)
简述气质的概念及其特性。
(1)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分)
(2)气质的特性:①感受性;(1分)②耐受性;(1分)③反应的敏捷性;(1分)④可塑性;(1分)⑤情绪兴奋性;(1分)
⑥内向与外向性。(1分)
简述心理咨询的目标。
(1)促使行为改变。(2分)
(2)改进应对技能。(2分)
(3)提高做决定的水平。(2分)
(4)改善人际关系。(1分)
(5)发展来访者的潜能。(1分)
试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巩固的方法。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3分)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3分)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2分)
(5)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2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分)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