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金属配件生产项目以铜为原料,利用金属加工和电镀工艺生产用于电气、电子行业的不同形状和规格的导电金属配件。新建机加工车间和电镀车间各1 座,电镀车间设电镀线1条及废水处理站、废气处理设施、化学品仓库和固体废物暂存间等。设计年电镀加工金属配件。电镀车间电镀生产工艺流程见下图。
来自机加工车间的配件,在电镀车间经前处理、镀镍、活化、镀银、电解钝化、烘干等工序,被加工成产品。
在电镀车间设有自来水制备纯水的反渗透纯水机1台,年产纯水5000m3和浓水3000m3。其中,4200m3纯水用于电解钝化工序后的水洗工序,800m3纯水用于制备槽液或补充槽液蒸发损耗,3000m3浓水用于前处理工序化学除油后的水洗工序。电镀各水洗工序均采用二级逆流漂洗工艺。在不考虑水洗工序蒸发损失、废气处理设施用水和产生废水的情况下,电镀工序废水产生量为18 000 m3/a,经废水处理站处理后,60%回用于除前处理化学除油、电解钝化工序外的水洗工序,40%外排。
金属配件镀镍层平均厚度为5 μm假设镀镍槽液中镍离子浓度保持不变,镀镍工序年消耗镍块7 200 kg (镍的比重为8.90 g/cm3),硫酸镍2 480 kg (其中镍含量为22.30%)和氯化镍960kg (其中镍含量为22.60%)。
镀银和电解钝化工序分别产生废气G1、G2。
电镀车间要定期对化学除油、酸洗、活化、镀银、电解钝化工序槽液进行更换,定期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金属配件表面回收残液槽中的含银回收液进行吸附处理。沾染有毒有害物质的废弃包装物定期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项目位于机械加工园区,园区建有污水处理厂,40%外排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问题]
1.计算电镀线的水重复利用率。(4分)
2.计算电镀工序的镍利用率。(4分)
3.指出需单独预处理的废水类别,推荐相应的预处理措施。(4分)
4.指出GI、G2废气的处理方法。(4分)
5.给出依托园区污水处理厂环境可行性应调查的内容。(4分)
1.
水重复利用率=(串级用水量+循环用水量+回用水量)/(新鲜水用量+串级用水量+循环用水量+回用水量)
= (4200+3 000+108 000x0.6x2)/ (8 000+4 200+3 000+108 000x0.6x2 ) x100%=78.26%
2.
3.
(1)酸性废水W2和W4 , 可采用碱中和技术。
(2)氰化及含重金属(银)废水W5 ,可采用电解法处理工艺去除氰和银。或答采用碱性氯化法、臭氧氧化法、电解法除氰,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工艺或化学法+膜分离处理工艺或电解法提银,或采用离子交换法回收银)。
(3)含重金属废水(含镍废水W3、含铬废水W6),可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工艺或化学法+膜分离处理工艺等去除镍、铬。
4.
(1) G1为氰化氢,喷淋塔吸收氧化法。
(2) G2为铬酸雾,喷淋塔凝聚回收法。
5.
(1)本项目所排成水的水量,水质与图区污水处理厂接管
标准或接管要求的水质。
(2)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规模、剩余容量或运行负荷。
(3)接管标准与接管条件。
某10.0万t/a的铜冶炼企业位于有色金属产业园内,现有熔炼、制酸、电解和贵金属回收等生产车间,以及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固废暂存、供配电、给排水、供热等环保、公辅设施。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拟在现有厂区实施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以本企业熔炼车间产生的铜冶炼烟尘为原料,处理规模0.5万t/a, 产品为阴极铜和阴极锌,主要建设1座配置有烟尘储罐、硫酸贮槽、浸出槽、压滤机、萃取槽、电积槽和废水处理设施的烟尘综合利用车间。铜冶炼烟尘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主要元素含量见下表。生产工艺以回收烟尘中的铜、锌为主线,银萃取流程见下图。
在图中,首先采用硫酸将铜冶炼烟尘中的铜、锌以硫酸盐的形式浸出,经压滤得到浸出液和浸出渣,然后采用铜萃取剂(有机相,15%M5640+85%煤油) 将铜从浸出液萃取至有机相,得到负载有机相和铜萃取液,铜萃取率99.5%, 再利用硫酸进行反萃取,将铜从负载有机相中反萃出来,得到硫酸铜溶液和萃铜有机相,铜反萃率98%,最后硫酸铜溶液通过电积(铜回收率99%)产出合格的阴极铜产品。锌回收与铜回收工艺类似,锌萃余液依次经萃取、反萃和电积得到合格的阴极锌产品。浸出渣送本企业贵金属回收车间回收铜、金、银等有价金属;锌萃取余液送本项目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萃铜有机相、铜电积贫液、萃锌有机相和锌电积贫液分别用于铜萃取、铜反萃、锌反萃和锌提取。
烟尘浸出、压滤工段采用批次投料方式,每批次反应时间为2h,投入产出情况如下:
投入:烟尘,500kg (干重); 98%H2SO4, 25L; H2O, 1 500 L。
产出:浸出液1 300L,其中硫酸浓度为30gL,Cu、 Pb、 Zn、 Bi 和As的含量分别为37.05 g/L、13.85 mg/L、4.5g/L、23.37 mg/L和14.09 g/L;浸出液285 kg
(干重)。
根据园区规划环评提出的关于铜冶炼产业的环境准入清单要求,企业确定本项目烟尘综合利用生产阴极铜的铜回收率不应低于90%。查相关资料,拟建车间场地天然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分级为“弱”。
[问题]
1.计算浸出渣中Cu、Pb的含量(干基)。
2.判断本项目铜回收率与规划环评环境准入要求的符合性,说明理由。
3.指出锌萃取液的主要污染物,推荐可行的处理方法。
4.本项目是否需要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说明理由。
5.判定烟尘综合利用车间的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等级,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1.
( 1) Cu: ( 500x 10.54%-1 300x 37.5/1 000) / 285=1.59%
(2) Pb: ( 500x 19.30%-1 300x 13.85/1 000000) /285=33.85%
2.
(1)不符合。
(2)理由:
[(1 300X37.05/1 000) X99.5%X98%> 99%]十(500X 10.54%) =88.23%<90%
3.
(1) pH、Cu、Pb、Zn、Bi、 As、Au、Ag、
石油类(或M5640、煤油)
(2) 可行的处理方法: 除油+石灰(中和)一铁盐(铝盐)法(或絮凝法)。
4.
(1)不需要.
(2)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关于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规定。
5.
(1)重点防渗区。
(2)地面采取防渗措施,等效黏土防渗层Ms≥6.0 m,
拟建一全长约210km双向4车道高速,使城市A与现有高速路网连接,沿线有低山丘陵、山岭重丘区、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
按照工程可行性研究,公路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26m,平均路基高4.5m;公路跨越X、Y、Z三条河流,建设3座大型桥梁;在山岭重丘区开凿6条隧道,总计长5km;公路在出城市A后沿X河左岸逆流敷设路段,长度20km,X河为城市A的饮用水水源。公路通过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区的长度分别为30km、15km、50km。
公路工程土石方总量约1900万m3,设置取土场26处,弃渣场36处。全线需征地1540hm2,其中耕地724hm2,林地690hm2,其他土地126hm2。
初步了解,局部路段的评价范围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跨越Y河的大型桥梁与下游某县城相距15km。该河流为县城的主要水源。
沿线评价范围内有村庄、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点8处,其中1所中学处于公路东侧。临路两栋平房教室距公路中心线约90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二级保护植物现状调查应给出的结果。
2.简要说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的结果。
3.简要说明线路选线应从哪几方面考虑减轻公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给出对学校教室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方案。
5.指出公路运营期的水环境风险。
1.二级保护植物现状调查应给出的结果包括:
(1)二级植物种类名称、生物特性、分布及保护现状。
(2)二级植物与路由的空间位置关系(分布图)、面积或株数。
2.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的结果包括:
(1)根据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流失量计算的需要,应给出土壤侵蚀类型、原因(风力、水力、重力等)、侵蚀模数、侵蚀强度、侵蚀面积、土壤流失量、工程可能损失的水保设施量。
(2)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退化问题、下游河道泥沙增加和淤积问题、对下游防洪的影响、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图件包括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侵蚀图、水土流失区域与工程的关系图。
(4)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3.线路选线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减轻公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避免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影响。
(2)减少占用林地。
(3)避免占用耕地。
(4)通过选线尽量减少在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的道路长度。
(5)合理设置取土和弃渣场。
4.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的、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学校教室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方案为:
(1)对两栋教室分别进行监测。
(2)监测点应设在教室窗外1m处。
5.公路运营期的水环境风险有:
(1)运输危险品车辆在跨河桥梁处(X、Y、Z河)发生事故,化学品泄漏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
(2)特别是X河为饮用水水源,在跨越X河及伴行X河段风险影响更明显(X河左岸的20km路段危险品运输泄漏污染X河进而影响城市A水源地的风险),须采取工程措施和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应急预案。
某拟扩建金矿采选项目,现在矿石开采规模约3600t/d,井下开采。采矿大量抽排矿井涌水,目前没有明显影响该区域内4个村庄地下水的取用。评价区内有地表沉陷发生,采矿中的废石堆置于甲废石场,废石场堆存量已接近设计容积,生产中产生的氰化矿渣,装入草编织袋内,先堆置于铺设普通水泥地面的堆棚内,堆棚有渗滤液收集池,然后由有处理资质的公司运走处置。选矿废水回用不外排,尾矿浆含有Pb、Cu、Ag、Cr等重金属离子,排入尾矿库,尾矿库的上清液回用。
扩建主体工程为扩大井下采场,扩建后矿石开采能力将达到7200t/d,在山谷型冲沟新建乙废石场,占地2.3hm2,该冲沟植被现状以草灌为主。采矿废石为Ⅰ类一般工业废物,排入乙废石场,生产中产生的氰化矿渣,仍临时堆置于现有堆棚,再适时运往某化工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填埋场填埋,扩建后工程尾矿仍排至现尾矿库,生产废水亦回用不外排。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中除环境空气和地表水外,还应对哪些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简述理由。
2.说明氰化矿渣处理方式是否符合现行危废贮存和填埋要求,简述理由。
3.指出扩建工程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活动,简述理由。
4.针对甲、乙两个废石场,分别说明环评时需要关注的主要环保问题。
5.新建废石场应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1.根据本项目特点,除了大气和地表水调查,还应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原因有:
(1)地下水,包括矿井涌水、尾矿库下游地下水、村庄地下水;堆棚渗滤液收集池及下游地下水。氰化厂、尾矿浆中含有重金属,存在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
(2)噪声,选厂噪声、运输道路沿线噪声。破碎、选矿噪声源强大,会对周边居民区产生不利影响。
(3)土壤。本工程采选作业涉及重金属排放,因此,还应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特别是重金属因子的监测。
(4)地表沉陷情况,包括沉陷范围、深度等。井工开采容易导致地表沉陷,引发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必要进行监测。
(5)生态,废石场占地区土地利用及植被情况。此类工程对生态影响比较明显,工程占地及植被破坏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必要进行监测。
2.氰化矿渣属于危险废物,本工程的氰化矿渣贮存和填埋不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理由如下:
(1)草袋没有防渗功能,不能装在草袋内,也不能堆放在不符合安全要求、不能防风、防雨、防晒能力差的“堆棚”内。
(2)普通水泥地面,容易产生裂缝,防渗功能差。即本工程目前所采取的措施不能保证氰化废渣临时贮存的安全。
(3)适时运往由环保部门批准的另一化工厂填埋也不符合要求,要弄清该化工厂所设填埋场的类型,不能将氰化废渣与其不相容的固废填埋在一起。
3.根据本项目特点,扩建工程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活动及理由如下:
(1)地下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将进一步加剧;
(2)乙废石场占地对植被的破坏及其可能存在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问题(如:废石场中一般工业废物的堆放,占用大量土地,影响土地承载能力而破坏土地结构、影响行洪、会导致周边的植被的破坏,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等问题);
(3)尾矿库因扩建而增大加了库区占地对生态的破坏(如:尾矿浆的排放、尾矿库重金属溶出将影响生态环境);
(4)尾矿库溃坝风险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5)扩建时地面相关的工程建设对植被的破坏。
4.重点要考虑到不同的评价期,需要关注的主要环保问题有:
(1)甲场重点是退役期,如封场并做好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后续的环境管理,如地下水监测,继续收集渗滤液处理等。甲废石场关注服役期满后的生态恢复,对地下水的污染,会不会在洪水情况下发生崩塌等问题。
(2)乙场重点是建设期和运营期,选址合理性、生态防治措施可靠性、水土保持以及管理监测等。乙废石场需关注在废石堆放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影响、扬尘影响、能否保障洪水渲泻的畅通,是否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周边景观造成的影响。
5.新建废石场应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
(1)拦渣工程:设置拦渣堤、挡渣墙、拦渣坝等。
(2)护坡工程:削坡开级、砌石护坡、喷浆护坡、铅丝笼防护等。
(3)土地整治:场地平整、覆土恢复植被等。
(4)防洪排水,设置防洪坝、排洪沟、排洪涵洞等。
(5)绿化措施:在废石堆放过程中对稳定边坡覆土绿化。
拟对某连接A、B两市的二级公路进行改扩建。该二级公路于2002年建成通车,目前公路两侧主要为农业区,沿线分布有多处村庄、学校,公路跨越X河和Y河。跨越X河的桥梁下游3km处为A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Y河为Ⅲ类水体。
改扩建工程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线路充分利用现有二级公路进行改扩建,部分路段无法利用将废弃。改扩建工程仍在原桥处跨越X河、Y河,水中设桥墩。新建一处服务区和两条三级公路标准的连接线。
沿线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出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2.现有二级公路环境影响回顾性调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为减少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改扩建工程施工期应采取哪些污染防治措施?
4.为确保运营期饮用水水源安全,对跨X河的桥梁需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5.结合本工程特点,提出保护耕地的措施。
1.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有:
(1)沿线分布的多处村庄、学校(受噪声、车辆尾气和扬尘、振动等影响)。
(2)河流,尤其是跨越X河的桥梁下游3km处为A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公路上运输危险品因事故存在污染水体的风险。如果桥梁没有防护措施可能有危险品泄漏桥下河流进而影响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风险。另外改扩建施工过程中也会污染河流水质)。
(3)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
2.现有二级公路环境影响回顾性调查关注重点有:
(1)回顾评价现有二级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过程,原环评所预测的环境影响是否确有发生,原环评提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2)回顾现有二级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及有关建议,特别是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
(3)有无环境问题。调查沿线敏感目标噪声、振动和环境空气质量,判断有无受到公路的交通噪声和振动、汽车尾气和扬尘的影响。
(4)有无因公路引起的生态问题。如护坡的情况、有无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动植物分布、演化及其生理生态习性等演变的情况。线路对动、植物物种迁移的阻断影响状况及其由此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等。
(5)通过公众参与调查及必要的现场监测,说明现有二级公路运营期间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实际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情况。
(6)应调查引用水资源保护区范围(或对引用水水源的影响)。
(7)经回顾调查,确定本次改建需解决的既有二级公路的环境问题。
3.为减少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改扩建工程施工期应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有:
(1)排水和固体废物堆放远离河流。
(2)桥墩施工时对桥墩做围堰,避免阻断河流。
(3)施工泥浆水严禁未经处理排放河流(沉淀达标处理)。
(4)防止施工机械的油进入河流。
(5)尽量利用原公路的废弃材料,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6)无法避免扰动河泥或导致河流悬浮物等施工过程时,要事先通知使用河水的单位,以便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加强施工环境管理和监理。
(7)采用先进技术,如采用成型的预制构件等,缩短现场施工作业时间。
(8)尽可能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避开雨季。
(9)施工结束后及时将钻渣运出河道外进行处理。
(10)调查X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不应在保护区内有施工行为,若必须在保护区施工,则不得新增污染物排放;若在保护区外施工,则废水尽量回用,多余达标排入X河。
4.为确保营运期饮用水源安全,对跨X河的桥梁需采取的工程措施有:
(1)提高桥梁等级,确保工程质量。
(2)为防止危险品运输的事故,液体物质不能直接从桥面进入河流。在桥面边缘设阻挡设施(上街沿)、桥面排水设计要防止液体在桥面横流。
(3)桥梁设置防撞护栏。
(4)在桥位外围路基设急流槽,在河道外设置集水池(应急事故池),接纳运输危险品车辆事故时泄漏物及桥面径流污染物。
(5)事故池贮存的水必须处理解毒达标后才允许排放水体。
(6)限制通过桥梁的车速,并设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
5.针对本工程,保护耕地的措施有:
(1)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的同时,对废弃路段可将其路基挖除,用作本次扩建工程的路基填方,以减少从取土场取用土方。
(2)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动部分的道路选线,少占耕地;尽最大可能绕避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
(3)占用农田应做到占补平衡,补偿或开垦补偿与所占农田数量和质量相当地农田。
(4)对占用的农田,应注意保护上层土壤层,用于新开垦农田或劣质地改良。
(5)取弃土场尽可能选择在征地范围内,确需在农田取土,则应严格控制取土面积与深度,工程结束后尽快恢复农用,要保存熟土,用于耕地恢复。
(6)扩建中尽可能采取低路基方案,或以桥隧代路基,减少工程土石方量。
(7)适当收缩边坡,减少工程占用农田的面积。
某城市拟建一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拟接纳固体危险废物、工业废液、电镀污泥、医疗废物,以及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飞灰和炉渣。填埋处置能力约4×104m3/a,服务年限20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危险废物收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
(2)危险废物预处理站。
(3)总容积46×104m3的填埋场,包括边坡工程、拦渣坝、防渗系统、防排洪系统、雨水集排系统、场区道路、渗滤液收排系统等。
(4)污水处理车间,包括渗滤液处理装置,一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建设项目所在城区为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以第四系含水层为主,下伏花岗岩,包气带厚度为1.5~6.5m。区域年降水量12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
经踏勘、调查,提出2个拟选场址备选,备选场址情况见表2-1。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判断A、B厂址优劣,简要说明表2-1哪些项目还要做进一步调查。
2.简要说明项目运行期是否将对沟口附近村庄居民生活用水产生不利影响。
3.简要说明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其他环保设施。
4.进一步优化本项目拟接纳的危险废物种类。
1.表2-1中还需要做进一步调查的项目包括:
(1)A、B两场址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埋深/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2)A、B两场址地表水的使用功能(特别是沟口1.5km处河流,以及A场址所涉及的水库),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地,环境功能区划。
(3)A、B两场址村庄的位置、人口。
(4)运输方面,A场址运输道路所经桥梁的河流,包括其功能与保护目标,运输道路沿线的环境保护目标。
(5)社会环境,周边3 km范围各村庄的基本情况,特别是饮用水井。
(6)自然景观等。
(7)土壤,包括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
(8)B场址与河流的相对距离。
2. 项目运行期对沟口附近村庄居民生活用水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1)若村民生活用水为地下水,虽然设置了危险废物渗滤液收排系统和处理系统,但运行期仍不能完全或绝对避免渗滤液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渗漏,包括防渗受损、渗滤液处理系统故障等而使渗滤液污染村民生活用水;另外,本地区降水丰沛、雨水集排系统出现故障时,也可以携带危险废物或渗滤液而污染沟口村庄水井。
(2)若村民生活用水取于沟口1.5km处的河流或河流下游5km处水库,则地表河流或水库也存在受到来自填埋场非正常情况下雨水裹携填埋场污染物的径流污染的可能性。
总之,项目会对沟口附近村庄居民生活用水产生不利影响。
3.为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污染影响,本项目需要配套其他一些环保设施,主要包括:
(1)需增加稳定化、固化设施,包括水泥固化、药剂稳定、中和预处理、脱水预处理设施等。
(2)需增加环境监测系统,特别是地下水监测井,集排气系统。
(3)需增加渗滤液及生产废水事故池。
(4)需增加填埋气体收排及处理系统。
4.进一步优化本项目拟接纳的危险废物种类有:
(1)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炉渣按一般固废处理,不必按危险废物填埋处理;灰飞则应按危险废物处理(生活垃圾焚烧炉飞灰二噁英含量低于3 μgTEQ/kg,根据标准HJ/T300进行鉴定,鉴定满足要求则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不满足则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
(2)医疗废物含有病毒、细菌,禁止直接进入填埋场填埋,经毁形、消毒、灭活后方可进填埋场。
(3)危险固废浸出试验检测符合要求的可直接入场填埋,不符合的应经预处理后填埋。
(4)工业废液种类复杂,且存在不相容性,属性不明不宜进入填埋场,应采取药剂稳定、中和预处理措施后,将其浓缩物或沉淀物进行填埋。
(5)电镀污泥需经预处理(包括提取有用金属,降低污染物浓度)后方能进行填埋。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1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2-1。拟定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一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1。方案二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的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 dB(A),夜间56.0 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 dB(A)。
[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 dB(A),夜间55 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 mg/L,方案一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按方案一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1.(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信息,各工序废水混合后COD的浓度为:
(420×350+650×3100+40×13500+200×1300+350×250+60×1200)÷(420+650+40+200+350+60)=1814.8 mg/L。
(2)出水水质要求: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 mg/L。
(3)COD去除率为:[(1814.8-500)÷1814.8]×100%=72.45%。
由以上计算可知,方案一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72.45%。
2.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计算过程如下:
(1)废水总量为:420+650+40+200+350+60=1720t/d,根据图2-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案一中的废水回用量:1720×40%×60%=412.8t/d。
(2)该项目的重复用水量:165+240+412.8=817.8t/d。
(3)该项目水的重复利用率:[817.8÷(1600+817.8)]×100%=33.8%。
3.(1)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如图2-2所示:
(2)分析如下:
①通过废水特点分析,织造废水的COD浓度低(350mg/L)、可生化性好;水洗废水的COD浓度低(250mg/L)、可生化性好、色度低。因此,上述两种废水可经过处理后回用。分质处理方案如图2-2所示。
②织造废水量为420t/d,水洗废水量为350t/d,这两种废水经处理后可回用60%,即废水回用量=(420+350)×60%=462(t/d)。则项目的水重复利用率为:[(165+240+462)/(1600+165+240+462)]×100%=35.1%。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该回用方案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的源参数包括:
(1)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的污染物排放速率[面源速率(g/(s·m2))]。
(2)面源有效高度(m)。
(3)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构成的面源的长度(m)和宽度(m)。
(4)小时评价标准(mg/m3)。
5.(1)南侧厂界噪声达标。
(2)理由: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新建项目的边界噪声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该项目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无论昼间和夜间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值(昼间65dB,夜间55dB)。
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建设电解铜箔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8.0×103t/a,电解铜箔生产原料为高纯铜。生产工序包括硫酸溶铜、电解生箔、表面处理、裁剪收卷。其中表面处理工序工艺流程见图2-1。表面处理工序粗化固化工段水平衡见图2-2。工业园区建筑物高约10m~20m。
粗化固化工段废气经碱液喷淋洗涤后通过位于车间顶部的排气筒排放,排气筒距地面15m。
拟将表面处理工序产生的反渗透浓水和粗化固化工段废气治理废水,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再生产生的废水混合后处理。定期更换的粗化固化槽液、灰化槽液和钝化槽液委外处理。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本项目各种废水混合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2.计算表面处理工序粗化固化工段水的重复利用率。
3.评价粗化固化工段废气排放,应调查哪些信息?
4.指出表面处理工序会产生哪些危险废物。
1.本项目各种废水混合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建议如下:
(1)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对各种废水进行混合处理,不符合废水“分类分质”处理的原则。理由是:
①表面处理工序产生的反渗透浓水含有重金属离子Cu2+、Zn2+,应在其车间处理达标;
②粗化固化工段废气治理废水可能为碱性废水,应进行中和预处理;
③离子交换树脂再生产生的废水中含有铬(属于第一类污染物),基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第一类污染物的排放要求,应在车间口单独处理达标后排放,不得将含有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和其他废水合并后处理。
(2)调整建议
①表面处理工序的反渗透浓水可返回到灰化工序重新使用,或者采用电解、气浮、过滤、离子交换等方式进行处理;
②粗化固化工段废气治理废水可直接采用“中和+沉淀+过滤”的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回用;
③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为含铬废水,属于危险废物,车间排放口铬的浓度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可采用电解气浮、活性炭过滤的工艺进行处理或者将含铬废水交给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将不同类型的废水分别进行单独处理,达标后再进行混合后处理。
2.表面处理工序粗化固化工段水的重复利用率的计算过程如下:
(1)重复用水量=8+20.4=28.4m3/h;
(2)用水总量=新鲜水量+重复用水量=15.6+28.4=44.0m3/h;
(3)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量/用水总量)×100%=(28.4÷44.0)×100%=64.5%。
3.粗化固化工段废气经碱液喷淋洗涤后通过位于车间顶部的排气筒排放,应调查的信息有:
(1)排气筒中心坐标、基底海拔高度。
(2)排气筒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烟气出口流速、排烟温度。
(3)废气排放速率、排放浓度、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4)排气筒高度及周边半径200m范围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本项目粗化固化工段废气排气筒高度为15m,而园区建设物高度在10~20m,排气筒高度不满足应高出最高建筑物高度5m的要求)。
(5)污染物的种类(本项目为硫酸雾)。
4.根据本项目特点,表面处理工序会产生的危险废物有:
(1)粗化固化槽液,其中含有金属铜,按照《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要求,其为危险废物。
(2)灰化槽液,含金属锌,按照《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要求,其为危险废物。
(3)钝化槽液,含有重金属铬,按照《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要求,其为危险废物。
(4)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液。
(5)槽渣和含铬污泥。
某油田开发工程位于东北平原地区,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780mm,第四系由砂岩、泥岩、粉砂岩及砂砾岩构成;地下水含水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潜水层(埋深3~7m)、第四系承压含水层(埋深6.8~14.8m)、第三系中统大安组含水层(埋深80~130m)、白垩系上统明水组含水层(埋深150~200m);第四系潜水与承压水间有弱隔水层。油田区块面积为60km2,区块内地势较平坦,南部、西部为草地,无珍稀野生动植物;北部、东部为耕地,分布有村庄。
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生产井552口(含油井411口,注水井141口),联合站一座,输油管线210km,注水管线180km,伴行道路23km。工程永久占地56hm2,临时占地540hm2.油田开发井深1343~1420m(垂深)。本工程开发活动包括钻井、完井、采油、集输、联合站处理、井下作业等过程,钻井过程使用的钻井泥浆主要成分是水和膨润土。工程设计采用注水、机械采油方式,采出液经集输管线输送至联合站进行油、气、水三相分离处理,分离出的低含水原油在储油罐暂存,经站内外输泵加压、加热炉加热外输;分离出的伴生天然气进入储气罐,供加热炉作燃料,伴生天然气不含硫;分离出的含油污水经处理满足回注水标准后全部输至注水井回注采油层。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联合站排放的2种主要大气污染物。
2.给出本工程环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内容。
3.分别说明钻井、采油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4.分析采油、集输过程可能对第四系承压水产生污染的途径。
1.在油气开采工程中主要有总烃、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悬浮物等废气污染物,其中总烃排放量占61.92%,是油田排放量最多的特征污染物。联合站排放的2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有:
(1)石油烃(或者总烃、非甲烷总烃、烃、轻烃、烃类气体、含油气体、VOCs均可)。
(2)二氧化氮(或者NOx)。
2.本工程环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
(1)农田土壤质量的调查,特别是土壤石油类含量的监测,以及土壤结构、厚度、肥力、pH、有机质及金属离子等主要成分的监测。
(2)基本农田面积及分布。
(3)主要农作物及其种植方式与产量。
(4)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强度、面积以及治理现状。
(5)工程可能征占(永久与临时)的基本农田面积。
(6)农业的灌溉条件。
3.钻井、采油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如下:
(1)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钻井岩屑为一般固体废物,废弃泥浆应根据其有害成分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后确定其是一般固体废物还是危险废物。
(2)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是落地油。落地油一方面是井下作业过程中散落地面的原油,另一方面是事故落地原油。
4.采油、集输过程中可能对第四系承压水产生污染的途径包括:
(1)第四系潜水与承压水间有弱隔水层,当钻井密封不严时,会导致第四系潜水层和承压水层的串层。
(2)由于注水井套管破裂(注水及压裂酸化施工时压力过大、腐蚀破坏等)或因注水井的固井质量差,井壁出现裂缝时,回注水套外上返进入承压水层。
(3)如果泥浆池防渗效果差或者未采取防渗措施,落地油和钻井废水会渗漏到承压水层并对其造成污染。
(4)在集输过程中,由于管线或油罐漏油事故,也会渗漏到地下污染承压水。
(5)回注水不符合要求,污染第四承压水。
某新设立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座规模为30000t/d的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包括工业园区和相距3km处的规划新农村小区。工业园区定向招商入区企业的工业废水总量15300t/d,拟收集的生活污水总量9200t/d。拟将入区企业工业废水分类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分质预处理。污水处理厂收集的各类废水水质见表2-1。
表2-1 污水处理厂收集的各类废水水质汇总表
污水处理厂采用“预处理+二级生化+深度处理”工艺,其中冷却塔排水和除盐站排水直接进入深度处理段,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段设计CODcr进水水质为1000mg/L,CODcr去除率为80%;深度处理段CODcr去除率为75%。
污水处理厂采用“浓缩+脱水+热干化”工艺处理污泥,干污泥含水率小于50%,拟运至距厂址12km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或用于园林绿化。
污水处理厂位于B河流域一级支流A河东侧。A河流经拟建厂址西侧后于下游2.5km汇入B河,多年平均流量10.2m3/s,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接近Ⅲ类水质标准限值。B河多年平均流量30.5m3/s,自A河汇入口上游10km至下游25km河段执行Ⅲ类水质标准,自A河汇入口下游5km至25km为规划的纳污河段,现状水质达标。
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两个排水方案。方案1:污水处理厂尾水就近排入A河;方案2:污水处理厂尾水经管道引至B河排放,排放口位于A河汇入口下游8km处。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宜单独进行预处理的工业废水类别以及相应的预处理措施。
2.计算污水处理厂出水CODcr浓度。
3.指出污泥处置方案存在的问题。
4.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排水方案中确定推荐方案,说明理由。
1.宜单独进行预处理的工业废水以及其相应的预处理措施对应如下:
(1)含氰废水,进行氧化预处理。
(2)高浓度废水,进行厌氧预处理(降低CODcr)。
(3)酸碱废水,进行中和处理、均质调节。
(4)含油废水,进行气浮或隔油预处理。
2.污水处理厂出水CODcr浓度计算过程如下:
(1)混合废水流量为22300m3/d,污水处理厂设计CODcr进水浓度为1000mg/L,CODcr去除率为80%,则二级生化处理段出水CODcr浓度为:1000×(1-80%)=200(mg/L)。
(2)二级生化出水与冷却塔排水及除盐站排水共同进入深度处理段,则混合污水流量为:22300+800+1400=24500(m3/d)。
(3)混合污水中CODcr综合浓度为:(22300×1000×200+800×1000×90+1400×1000×60)÷24500=188.4(mg/L)。
(4)深度处理段CODcr去除率为75%,则污水处理厂出水CODcr浓度=188.4×(1-75%)=47.1(mg/L)(满足一级A标准的50mg/L)。
3.污泥处置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下:
(1)预处理系统的污泥、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应进行危废特征鉴别,如属于危险废物,则应送有资质单位处理;如果不属于危险废物,经设计的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后,可送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
(2)“二级生化+深度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属于一般固体废物,经设计的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后,可送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或土地利用;若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则鉴别不属于危险废物后,污泥还应符合园林绿化用土标准。
4.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排水方案中确定的推荐方案及理由如下:
(1)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排水方案中选择推荐方案2。
(2)理由:A河为小河,现状水质接近Ⅲ类水质标准限值,已经接近环境容量。B河为中河,有环境容量,且拟设排污口处于规划的排污河段。与方案一相比,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水、非正常工况时水环境影响小,风险较低。因此,应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B河规划的纳污河段。
某机械装备制造厂,始建于1970年,厂区东西长800m,南北宽600m。生产部门有铸造、铆焊、机加、电镀、涂装、总装等车间,公用部门有锅炉房、油化库等,环保设施有车间污水处理站、全厂污水处理站等。其中,锅炉房现有2台10t/h燃煤蒸汽锅炉(1用1备),烟气脱硫系统改造正在实施中。
拟在现有厂区实施改扩建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更新部分铸造、机加工设备,扩建电镀车间、铆焊车间和锅炉房,改造全厂给排水管网。计划2016年底全部建成。
扩建锅炉房。在预留位置增加1台10t/h燃煤蒸汽锅炉。采用布袋除尘+双碱法处理新增锅炉烟气。锅炉房扩建后锅炉2用1备。
扩建电镀车间。新增1条镀铬生产线,采用多级除油、预镀镍、中镀铜、终镀铬复合工艺。其中,中镀铜工段生产工艺如图所示,所用物料有氰化钠、氰化亚铜等。
2010年,企业所在地及周边5km2范围已规划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目前,规划用地范围内居民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园区市政给排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调试,热力中心正在建设。预计2016年初热力中心开始向园区企业供热供汽,区内分散锅炉逐步拆除。
扩建的铆焊车间紧邻东厂界。经调查,与厂界距离最近的A村庄位于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以东,与厂界相距180m。
东厂界现状噪声略有超标。近期区域1#测点PM10、SO2 24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见表2-1。
表 区域1#测点PM10、SO2 24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汇总表
(注: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园区PM10、SO2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均为150μ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锅炉房扩建是否合理?列举理由。
2.给出中镀铜工段废水W的污染因子。
3.给出噪声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4.对表2-1中PM10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给出评价结果。
1.(1)锅炉房扩建不合理。
(2)理由
①2016年初热力中心开始向园区企业供热供汽,区内分散锅炉逐步拆除,本项目于2016年底建成,热力中心有能力为该项目供热供汽;
②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工业园区禁止新建20t/h以下的燃煤蒸汽锅炉。
2.中镀铜工段废水W的污染因子有pH、COD、SS、总铜(Cu2+)、氰化物(CN-)。
3.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测点。
本项目噪声现状监测布点原则如下:
(1)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200m),包括厂界(尤其是东厂界)和噪声敏感目标A村庄。
(2)应在东厂界处布设反映噪声背景的测点。
(3)应在东厂界与A村庄间布设噪声衰减监测点。
4.对PM10监测数据的评价结果如下:
(1)PM10浓度范围为90.0~180.0μg/m3。
(2)最大占标率为120%。
(3)超标率为2÷7×100%=28.57%。
(4)最大超标倍数为0.2。
某公司拟在化工园区新建丙烯酸生产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丙烯酸生产线、灌装生产线等主体工程;丙烯罐(压力罐)、丙烯酸成品罐、原料和桶装产品仓库等储运工程;水、电、汽、循环水等公用工程;以及废气催化氧化装置、废液焚烧炉、污水处理站(敞开式)、事故火炬、固废暂存点、消防废水收集池等环保设施。
丙烯酸生产工艺见图,主要原料为丙烯和空气,产品为丙烯酸,反应副产物主要为醋酸、甲醛和丙烷。丙烯酸生产装置密闭,物料管道输送。
G1、G2和G3废气以及物料中间储罐的废气均送废气催化氧化装置处理后经35m高排气筒排放;灌装生产线设置有集气罩,收集的G4废气经10m高排气筒排放。
W1废水(COD<500mg/L)、地坪冲洗水、公用工程排水、生活污水以及间断产生的设备冲洗水(COD约20000mg/L,含丙烯酸、醋酸等,B/C>0.4,暂存至废水池内,按一定比例掺入)送污水处理站,经生化处理后送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
项目涉及的丙烯酸和丙烯醛有刺激性气味。废水、废气中丙烯酸、甲醛和丙烯醛为《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有机特征污染物。
拟建厂址位于化工园区的西北部,当地冬季NW、WNW、NNW风频合计大于30%。经调查,化工园区外评价范围内有7个环境空气敏感点(见表2-1)。
环评机构判定项目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已在厂址下风向布设了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拟从表2-1中再选择4个敏感点进行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化工园区外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点分布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G1废气中的特征污染因子。
2.指出项目需完善的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
3.项目废水处理方案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4.从表2-1中选取4个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1. G1废气中的特征污染因子有丙烯酸、丙烯醛、丙烯、醋酸、甲醛、丙烷。
2.该项目需完善的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如下:
(1)丙烯酸成品罐采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
(2)各储罐、产品槽车、原料和桶装产品仓库内设置有机气体收集装置;
(3)敞开式污水处理站采取封闭措施、臭气隔离措施,废气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4)灌装生产线密闭,加高废气G4排气筒高度(不得低于15m),废气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3.(1)项目废水处理方案不可行。
(2)理由如下:
①间断产生的设备冲洗水COD约20000mg/L,且含有丙烯酸、醋酸,呈酸性,应单独处理;
②若将间接产生的设备冲洗水掺入废水后送污水处理站处理,会影响处理效率和运行稳定,且不符合分质、分类处理的原则。
4.(1)从表2-1中选取的4个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是1#、2#、3#、7#四个监测点位。
(2)分析如下:
由当地NW、WNW、NNW冬季风频之和大于30%,可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根据大气环境二级评价布点原则,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所以在1#、3#、7#点设监测点。6#在N方向,距厂址最近距离为2.5km,2#、4#、5#都在W方向,距厂址最近距离分别为1.3km、2.2km、2.5km,所以只有选择距离最近的2#布点监测。
西南山区某水库位于A江支流B河的中游河段,坝址距B河河口35km,是《A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一座近期建设的大(2)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和改善下游供水条件。
该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39.8m)、电站厂房、泄水建筑物等组成,水库总库容1.15×108m3,防洪库容0.75×108m3,为年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MW,多年平均发电量0.22×108kW·h。水库回水长27.6km,工程建设征地面积8.07km2。
B河大致呈北—南流向,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31m3/s,支流C在坝址上游3.7km处B河右岸汇入,河道长68km,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6.9m3/s;支流D在坝址下游11km处B河左岸汇入,河道长43km,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8.0m3/s。
库区及B河下游河段水域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总体良好;坝下区间流域水污染源主要是城镇生活源和农业面源。坝址下游0.5km处有一个农灌提水泵站,每年只在灌溉期3~5月取水,取水量400m3/d。灌溉作物有水稻等喜温性作物,生长适宜水温一般不低于20℃;坝址下游3km处有一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取水口,全年无间断取水,取水量3.0×104m3/d。
据现场调查,B河坝下干流无拦河筑坝的水利水电工程,B河干支流共有包括鳡和岩原鲤2种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在内的69种鱼类,上述鱼类均无长距离洄游习性,但部分鱼类会在产卵和索饵时做短距离迁移。鱼类产卵期主要集中在3~7月,大部分鱼类产粘沉性卵,少部分鱼类产漂流性卵。产粘沉性卵鱼类的产卵场相对集中的有6个,坝下3个产卵场上边界距坝址分别为6.5km、10km、22.4km,产卵场长度分别为0.3km、3.8km、3.3km;坝上3个产卵场在水库建成蓄水后将被淹没。B河干支流无产漂流性卵鱼类的集中产卵场。鳡和岩原鲤均喜流水生境,特别是在产卵时需要一定水流刺激;鳡为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水温在16~32℃之间,近几年已无捕获记录;岩原鲤为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水温在14℃左右,目前尚有一定资源量。
工程设计采用底层取水方式。水库运行后,受径流调节影响,汛期(5~10月)坝下流量有所减少,枯期(11月~翌年4月)流量增加较大。电站在日调峰运行时,枯期流量、流速和水位有较大变化,汛期变化较小。
环评机构判别该水库为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经数值模拟预测,鱼类产卵坝址处月平均下泄水温度在8.6~24℃之间,其中5月份水温下降幅度最大,比同期天然月平均降低2.1℃。为保护B河水域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环评机构提出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下泄生态流量、水库生态调度、加强运行期水生生态监测及渔政管理等多种鱼类保护措施。其中增殖放流种类为岩原鲤等7种鱼类。
问题:
1.本项目水质现状监测布点方案中,至少应有哪些代表性断面?
2.给出本项目水生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3.计算本项目的下泄生态流量时应主要考虑哪些类型的用水需求?
4.环评机构提出的鱼类保护措施是否完善?说明理由。
1.本项目水质现状监测布点方案中,应有的代表性断面(从上游至下游)如下:
(1)B河水库库尾(水库回水上端)。
(2)支流C汇入B河处。
(3)支流C水库库尾(C河在回水区,回水顶托)。
(4)B河坝址处。
(5)坝址下游0.5km(农灌提水泵站)处。
(6)坝址下游3km(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取水口)处。
(7)坝下3个产卵场各自上下边界处。
(8)支流D汇入B河处。
(9)B河汇入A江处。
(10)沿途城镇生活源和农业面源的排放口处。
2.本项目水生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群落与优势种,底质类型,生态习性。
(2)包括鱤和岩原鲤2种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在内的69种鱼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鱤和岩原鲤等重点保护鱼类的保护级别、保护现状、生活史、种群动态及生境条件。
(3)水生生物的生物量(或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量)和水生生物的生境条件(水位、水温、水流条件)。
(4)水生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采取的保护措施和效果。
3.计算本项目的下泄生态流量时应主要考虑的用水需求类型如下:
(1)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如坝址下游农灌取水量、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取水量。
(2)维持下游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如鱼类洄游、产卵的需水量。
(3)维持河道水质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以及水体水质保护的需水量。
(4)河道水面蒸发需水量和维持地下水位平衡的下渗补给水量。
(5)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如河岸植被需水量。
(6)缓解下泄低温水影响的需水量。
4.(1)环评机构提出的鱼类保护措施不完善。
(2)理由:
①坝上3个产卵场在水库建成蓄水后将被淹没,应选择适宜河段人工营造相应水生生境,设置人工产卵场,采取措施保护库区产卵场。
②鱼类产卵期主要集中在3~7月,汛期(5~10月)坝下流量有所减少,且鱤和岩原鲤均喜流水生境,特别是在产卵时需要一定水流刺激,应加强汛期调度,加大3~7月坝下下泄流量,满足鱼类产卵需要。
③鱼类虽无长距离洄游习性,但部分鱼类会在产卵和索饵时做短距离迁移,应设置过鱼设施。
④鱤近几年已无捕获记录,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和栖息地保护(干支流生境保护)。
⑤该水库为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底层取水水温低,低温水灌溉不利于水稻等喜温性作物的生长,也不利于鱤和岩原鲤等鱼类产卵,应采取分层取水措施及优化泄洪方式,减少低温水的影响。
⑥电站在日调峰运行时,枯期的流量、流速和水位有较大变化,应优化调度方式,减少水文情势变化对鱼类生境的影响。
⑦保护鱼类的索饵场所(包括湿地),保障鱼类生存的饵料提供。
现有某高速公路连接A、B两市,自北向南走向,双向4车道,K0~K65 在A市,K65~K98在B市,沿线为平原、微山丘及平原地带。K73~K76经过X县建成区西边缘,属城镇规划区。
拟对其进行改扩建,扩建后整体为双向8车道。K0~K70及K85~98桩号采取单侧或两侧原地扩建,K70~K85先向东8kin, 然后向南10 km,再向西南接入原线路,改线段长27 km。K60~K60+630段经过R河,R河3 km后汇入S河。跨越R河上建设H大桥,在原有桥旁边建没同等规模桥梁。原有跨越R河桥梁设3排水下桥墩,桥面宽20m,桥长630m,扩建H桥同样设置3排水下桥墩。桥面设置径流收集系统(含收集管及事故池),桥梁采取围堰施工。
跨越的R河及下游S河均为III类水。河流上游3km至下游18km为某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 -5 月是产卵期。河流枯水期有砂砾出露,桥梁背面是平地及低山。植被以农业和灌草从为主。
K81+0~K81+350为3 m高路基段,路基宽42 m,中心线距离边界26m。周边村庄C分C1及C2,平行道路分布,详细情况见下表。村庄主要为1~2层,在距离道路25 m处为一土堤,长40m。根据规定,环评单位将土提当成声屏障处理,边界外35m范围内为4类区,35m范围外为2类区。
1.为分析H大桥扩建径流收集系统有效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2.扩建桥梁对河流鱼类影响,应调查哪些生态内容?
3.C村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户数,并说明理由。
4.为计算土堤对c村噪声的削减量,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1.
(1)桥面导流孔(或泄流板)设置情况。
(2)收集管与导流孔的连接情况。
(3)收集管与事故池的连接情况。
(4)事故池位置(或与导流孔的高差).容积。
(5)桥面初期雨水应收集量。
2.
(1)既有桥梁对鱼类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回顾调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或对鱼类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或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与效果)。
(2)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具体范围及与桥梁的位置关系。
(3)鱼类种群情况(特别是需调查是否有重点保护鱼类)。
(4)主要鱼类生态特性(如产卵期)、鱼卵类型(漂流性或黏沉性)、 洄游规律。
(5)生境状况(包括产卵场底质情况、水环境质量与饵料生物等水生生物状况)。
3.
(1)C村2类功能区户数为: 84-12+75=147户。
(2)理由:
答案一:根据题干信息“边界外35m范围内为4类区”,则C1的前排在4类声功能区范围内,其余户数在2类声功能区范围,则C1在2类声功能区的户数为72户(84-12), 而C2距离公路较远,均为2类区,则C1和C2合计C村2类声功能区户数为84- 12+75=147.
4.
(1)交通噪声源强。
(2)土堤宽度。
(3)土堤高度及与C1和C2住宅的高差。
(4)土堤与C1和C2前排居民区住宅的距离。
(5)无土堤路段交通噪声扩散情况。
梅林市拟对连接城市近郊和市西北乡镇武源镇的四级公路进行扩建。武源镇位于山岭重丘区。现在公路全长56 km,为砂石路面,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公路穿越市级森林公园的一般游憩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武源河发源于市域西北部,流经武源镇、市级森林公园和梅林市中心区。梅林市城区上游6.0 km处上建有一座梅林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和农业灌溉。
工程拟将现有四级公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铺设沥青路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定的工程方案为:沿现有公路改、扩建,局部改移路段累计长度约5.6km (其中森林公园改造段3处累计长度1.2 kin),在梅林水库回水区上游2.5 km原桥址处新建S大桥跨越武源河,线路全长54.2 km。拟定的工程方案部分技术指标见下表。
S大桥至城市近郊路段东侧山坡有一处敬老院,院内有前后相距12m的平行布置的A、B两栋二层建筑,楼宽8m,层高均为3m,B栋一层室内地面较A栋一层室内地面高7m,敬老院围墙高2m。扩建后公路红线距正对公路的敬老院围墙10m,距首排正对公路的A栋建筑40m,路面比A栋建筑一层室内地面低1 m。评价技术单位拟在敬老院围墙前1 m、A栋建筑二层窗前1 m各设1处声环境监测点。
1.评价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还需了解哪些工程建设信息?
2.开展森林公园的路线评价,需关注哪些主要影响(列举四项) ?
3.为评价S大桥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4.对敬老院的声环境监测布点应做何调整?
1.
(1)改、扩建道路的宽度。
(2)高填深挖路段分布及挖方量和填方量,以及破坏植被的类型与面积。
(3)取弃土场的位置、面积与新修运输道路情况。
(4)改移路段的位置及3处森林公园改造段的长度、施工作业带宽度及施工方式。
(5)施工营地及沥青拌合站等施工场地数量、分布及占地类型与面积。
2.
(1)征占森林公园土地造成的植被破坏及对主要林木资源、野生动物栖息条件和通行的阻隔影响。
(2)对森林公园整体或完整性的影响。
(3)对森林公园的景观影响。
(4)对穿越森林公园一般游憩区的功能影响。
3.
(1)武源河的水文情势(如,至少一个水文年内不同时段的流量、流速、水位、水深或泥沙量等)。
(2)武源河及下游梅林水库的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及其“三场情况。
(3)工程所跨河段水环境功能及现状水质监测资料。
(4)现有大桥情况、对河流产生的实际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5)武源河河道自然属性及两岸工程地质资料。
4.
调整为:在A栋和B栋的一层和二层窗前1 m均需设1处声环境监测点。
拟建连接甲、乙两市的高速公路,采用新建+改扩建方案,全长152km。新建段以甲市为起点,向南布线75km(K0~K75),在K75通过互通H与现有高速公路相接。改扩建段为自互通H向东至乙市的长77km(K75~K152)现有高速公路路段。新建路段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100km/h。改扩建路段由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由22.5m改为33.5m,单侧或双侧加宽,水泥路面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由现状80km/h提升至100km/h。
工程施工期在K72附近设置1处沥青拌合站,站内设拌合楼、沥青储罐、料场、辅助生产建筑物等。采用间歇式热拌工艺,矿粉、烘干的碎石和砂与经柴油导热油炉加热的沥青在拌合楼内搅拌后出料。
公路K6+000~K9+400路段与西侧已建铁路平行布线,公路红线距铁路外轨中心线60m,距西侧居民点M1临路建筑10Om。
公路K30~K45路段经过山岭区,植被以天然林为主,郁闭度较高。其中,K32~K36东侧有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公路距保护区边界最近距离为300m,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保护动物大灵猫、林麝。K30~K45路段部分为桥梁、隧道,部分为路堤、路堑,工程可研提出拟在该路段设置动物保护通道。
公路K59~K66路段经过平原区,分布有人工林地、水田、鱼塘、沟渠、小型河流,河流均由西向东流向湖泊L。K61~K62+600东侧有一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距公路最近距离为500m,主要保护对象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两栖保护动物虎纹蛙和鸟类繁殖地,公路跨越小河处设置桥梁,其他路段采用高路基(平均高度3.5m)。
公路K145~K146路段向南单侧扩建。居民点M2位于该路段北侧,距离公路红线55m,执行2类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原路堤边设有一道声屏障,现状监测降噪效果4dB(A)。在不考虑插入损失情况下,工程运行中期M2的昼、夜噪声预测值分别为63dB(A)、57dB(A)。工程可研针对居民点M2声环境质量中期达标要求,拟保留现有声屏障,增设一道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
拟在居民点M1临路建筑物前1m(距地面1.2m)设噪声监测点,昼夜各测1次(2天),每次20min。在回收的500份公众问卷中有5%公众建议,K61~K62+600路段架桥替代高路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沥青拌合过程中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2.针对居民点M1的监测方案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3.为确定保护动物通道位置,应了解K30~K45路段哪些生态关键信息?
4.居民点M2采取工程可研提出的降噪措施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5.K61~K62+600路段方案是否应采纳公众建议?说明理由。
1.沥青拌合过程中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苯并芘、沥青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
2.(1)针对居民点M1的监测方案不合适。
(2)理由
①居民点临路建筑物的类型(如平房、楼房、层数等)、结构、高差、有无围墙及高度等情况未知;
②铁路采取的降噪措施,即铁路与居民点间的降噪设施设置情况未知;
③在居民点M1临路建筑物前1m(距地面1.2m)设噪声监测点应每天昼间监测2次,夜间监测2次;
④应在已建铁路用地西侧边界处设一监测点,铁路与居民点间垂线布点,监测噪声源及衰减情况。
3.为确定保护动物通道位置,应了解K30~K45路段的生态关键信息如下:
(1)了解该路段区域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个体大小与集体行为,以及食源地、水源地、栖息地、繁殖地、迁徒路线、领地范围等活动规律,重点关注大灵猫、林麝等野生保护动物的情况;
(2)拟建公路路堤和路堑段是否处于保护动物迁徙通道段;
(3)了解该路段区域的河流、湖泊、小溪等水源的情况,是否为保护动物的水源地以及取水路线与公路方位的距离;
(4)该路段的桥梁、隧道、路堤、路堑与动物迁徙路线的距离方位关系。
4. (1)答案一:可行。
理由:既有声屏障+增设的一道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能够使居民点M2处的声环境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2)答案二:无法确定。
理由:增设的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位置不清。
5.(1)K61~K62+600路段方案应采纳公众意见。
(2)理由如下:
①以桥代替路基可以减少占地,减少取土,减少对湿地水力联系的破坏;
②可满足两栖保护动物虎纹蛙的迁徙活动。
某新建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电池组装、整车总装等生产车间,试车跑道、配送中心、化学品库、成品停放场、综合站房、燃气锅炉房、充电站、污水处理站、危废暂存间等公用、辅助工程和环保设施。
项目生产工艺为:定尺钢板→冲压(下料、涂油脂、压制成型)→焊接→涂装→总装(含电池组装)→成品。电池组装工艺为:外购磷酸铁锂电池单体→组装→电池包。
涂装车间主要包括车身脱脂、锆化、电泳底漆,以及水性中涂涂装、水性色漆涂装、溶剂型清漆涂装等工段。
脱脂工段采用碱性脱脂剂(氢氧化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在脱脂槽内脱除油脂;锆化工段采用六氟化锆溶液在锆化槽内进行车身表面改性,脱脂、锆化后的工件均采用喷、浸结合的方式用水清洗。
电泳底漆工段包括电泳、UF超滤液清洗和纯水清洗三个单元。电泳单元采用阴极电泳工艺,配套UF超滤系统回收电泳漆。电泳漆成分主要是树脂及水、少量醚酮醇类溶剂。电泳底漆工段工艺流程及用排水节点见图。
车身清漆涂装工段包括喷漆、晾干和烘干等工序,使用的溶剂型清漆主要成分是树脂及甲苯、二甲苯、醚酮醇类溶剂,烘干工序以天然气为能源。喷漆室气流组织方式为上送下排,采用机器人喷涂方式进行车身涂装。喷漆废气经纸袋过滤脱除漆雾(脱除效率为98%)后,经分子筛转轮吸附装置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s脱除效率为90%)后由35m高的1#排气筒排放;采用125℃热空气脱出分子筛转轮吸附装置吸附的VOCs,脱出的含VOCs废气经TNV焚烧装置净化(VOCs脱除效率为97%)后由20m高的2#排气筒排放。清漆涂装线有机溶剂的总输入量为100kg/h,其中60%进入喷漆废气、40%随车身进入晾干废气。
环评机构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拟定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设2个监测点位,收集有1号、2号监测点2016年PM10、SO2和NO2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数据。环评机构拟直接利用收集的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数据进行现状评价,不再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问题:
1.分别指出脱脂、锆化工段清洗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
2.计算图3-1中UF超滤液清洗单元超滤液总用量和纯水清洗单元的废水量Lf。
3.计算2#排气筒的VOCs排放速率。
4.环评机构“不再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做法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1.(1)脱脂工段清洗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pH、LAS、COD、石油类,钠(或总钠、钠离子)。
(2)锆化工段清洗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pH、锆、氟化物。
2.(1)UF超滤液清洗单元超滤液总用量为5m3/h。
(2)纯水清洗单元的废水量Lf为5m3/h。
3. 2#排气筒的VOCs排放速率=100×60%×90%×(1-97%)=1.62(kg/h)。
4.(1)环评机构“不再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做法不合适。
(2)理由:
①环评机构收集的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数据仅含PM10、SO2和NO2,缺少本项目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如甲苯、二甲苯、VOCs等。
②环评机构收集的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数据不一定能满足监测布点(数量、位置),监测条件(风向、风速),监测频次,监测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③环评机构仅收集了2016年一年的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数据,应当收集评价范围内近三年符合相关规定且满足评价要求的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数据,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
H企业拟在现厂区内建设水暖卫浴零部件电镀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电镀厂房和电镀生产线、电镀废水处理站、工艺废气净化装置、化学品库和固废暂存库等。
电镀生产工艺流程和产污节点见图。各清洗工序均采用逆流漂洗。其中,镀镍工序多级清洗废水经离子交换处理后全部回用,树脂定期更换,其他工序清洗废水排入电镀废水处理站。电镀废水处理站对废水进行分类预处理后再集中处理,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后,通过企业现有排放口排入沙河。酸洗槽、镀铬槽产生的工艺废气分别经配套的集气设施收集,送各自的废气净化装置处理后排放。除油、酸洗、镀铜、镀镍、镀铬工序使用的主要化学品分别为液碱、硫酸、氰化亚铜、硫酸镍和氯化镍、铬酸盐。槽液定期更换。
H企业现有排放口位于沙河右岸。经初步调查,沙河H企业排放口所在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120m3/s,水质功能为Ⅲ类。H企业现有排放口的上游3km和下游10km处设有常规水质监测断面。
H企业于2018年3月委托开展环评工作。环评机构收集有沙河相关水文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月各常规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
【问题】
1.分别指出电镀生产过程中酸洗、镀铬工序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2.分别指出镀铜、镀镍、镀铬工序多级清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
3.指出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
4.说明进行沙河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进一步调查收集的资料。
1.电镀生产过程中酸洗工序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是硫酸雾;镀铬工序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是铬酸雾。
2.三种工序多级清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分别是:
(1)镀铜工序:pH、COD、SS、铜、氰化物;
(2)镀镍工序:pH、COD、SS、镍、硫酸盐、氯化物;
(3)镀铬工序:pH、COD、SS、铬。
3.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有:废离子交换树脂,电镀废水预处理污泥,电镀废水处理站污泥,以及除油、酸洗、镀铜等过程定期更换产生的废槽液。
4.进行沙河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进一步调查收集的资料有:
(1)评价范围企业的现有项目的排水量、污染因子浓度(尤其是重金属的)、排放口的位置;
(2)沙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底泥(尤其是重金属)含量现状;
(3)H企业现有排放口上游3km和下游10km常规水质断面的近3年的水质监测资料;
(4)沙河水生生物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等。
华东某原油管道工程建于1978年,全长65km,总体走向自东向西,设计年.常温输出量为1 800万t,设计压力为4.2 MPa。全线共设A~H 8座输油站,32个截断阀,其中A为首站,H为末站,B~G为中间站。管道采用外径720 mm,壁厚6mm的螺旋焊缝钢管,钢管外壁采用石油沥青玻璃布防腐和阴极保护措施。C、D中间站之间的管道位于平原区,走向为管道出C中间站,向西12 km处穿越R河,穿越R河后继续西行23km设手动截断阀,然后向西再经过15km达到D中间站。
C中间站具有分输功能,站内主体设施包括4座用于中转和存储原油的10万m3的外浮项罐; 2座分别用于储存污油和泄放油的2 000 m3的固定储罐,4台输油泵,8个紧急切断阀,1个中控室;环保设施包括1套含油污水处理设施,1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 个约30 m2的危废暂存间,1座备有围油栏、收油机、布栏艇等应急物资库。
该管道工程目前实际年输油量为1 500万t。
安全隐患整治发现,受上游沙闸长期汛期排洪影响,穿越R河的管段有70 m露出河床,需实施相应的改线。改线工程拟将穿河管线向下游平移0.8 km,再自东向西敷设1.2km并穿越R河,最后自北向南敷设0.8km至L点与原管连接。改线工程建议内容为:新建管线总长2.8 km,拆除旧管道总长为1.2 km,在C站以西14.3 km外新建一个永久占地30 m2的截断阀(内设一个远控截断阀),改线工程管材为直缝埋弧焊钢管,外径和壁厚不变,外壁采用3层PE加强防腐和阴极保护措施。改线段运营由C站负责,改线工程实施后,该管道工程每千米管段内原油最大存在量为400t。
C、D两中间站之间沿线多为耕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蔬菜等,距L连接点南侧110m和340m分别有甲村(350户,1440人)、乙村(200户,1000.人),R河为三类水体,自南向北流向,改线管道穿越河槽宽100 m,两堤间宽220 m,两岸有耕地,分布有杨树、低矮灌丛,下游7.5 km处为某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边界。
陆地管线施工设置12m宽施工带,管沟挖深2.5m,宽2m。施工过程包括挖沟、布管、吊管入沟、组焊、试压、回填及场地恢复。
改线管道R河穿越段施工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在河床底部最深处可达15m,穿越长度500m,在R河两岸分别设占地2000m2的施工场地,场地内布置有料棚、泥浆配制间和泥浆池等设施,泥浆主要成分为膨润土,添加少量纯碱和羟甲基纤维素钠,定向钻施工过程产生的钻屑、泥浆循环利用,施工结束后,废弃泥浆及钻屑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旧管道拆除包括开挖、管道两段的封堵、抽出原油、管道清洗、分段切割、取出管道及回填恢复地貌等作业,旧管道拆除抽出的原油及管道清洗产生的油泥、含油污水等依据C站现有设施处理或暂存。经测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新建阀室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改线管道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原油的临界量为2 500 t。
1.收集与处理旧管道拆除环节的原油、油泥及含油废水分别可依托C站哪些设施?
2.给出陆地管道开挖与回填施工应采用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恢复措施。
3.指出截断阀与改线管道段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的布点类型和数量。
4.计算改线管道段环境风险评价的Q值。
5.环境风险评价时,用甲、乙两村总人数判断大气环境敏感程度是否合理?
1.
(1)原油,依托4座外浮项罐。
(2)油泥,依托危废暂存间。
(3)含油废水,依托C站的含油污水处理设施。
2.
(1)开挖应尽可能缩小并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 严格保护表土(熟土)层,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 反序回填(或分层回填,或先回填生土层,最后将表土层覆盖在最上面。。
(2)占用的耕地应优先恢复耕地,占用的灌草丛土地应采用当地植物种,在管道两侧5m范围内及占用的杨树林地区域应种植浅根系植物(或严禁种植深根系植物)。
3.
( 1)截断阀室,在占地范围内设置3个表层采样点。
(2)改线管道,应在占地范围内设置3个柱状采样点、1个表层采样点,在占地范围外设置2个表层采样点。
4.
(1 )新设的远控截断阀室距离C站的管线总长度: (14.3+2.8-1.2) =15.9 ( km)。
(2)改线工程实施后每千米管段内原油最大存在量为400t, 原油的临界量为2500t,则Q=15.9x 400/2 500=2.544 (t)。
5.
( 1)不合理。
(2)不应考虑乙村。因为其不在管道环境风险大气环境敏感性分级确定范围200 m之内。
华北某天然气管道工程首站东起T市,末站西迄S市,全长194 km。管材为内径914 mm的直缝埋弧焊钢管,设计输气压力12 MPa,输气规模300亿m/a。工程全线设5座站场(首站、末站、2个分输站和1个分输清管站)、11 个截断阀室。工程于2016年4月取得环评批复。
环评文件载明:各站场均配置一定数量的旋风分离器、过滤分离器、计量设施和调压设施,配套建设1根20 m高放空立管、电加热取暖设施和1套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输清管站设有收、发球装置,配收球筒和发球筒。站场输气流程为:.上站来气先进入旋风分离器,分离后气体再进入过滤分离器滤出岩屑等杂质后,经计量设施计量后部分外输到用户:其余经调压后输送到下游管道。陆地管道敷设采用挖沟法,施工作业带宽度为18m。穿越工程包括采用顶管9次穿越等级公路;采用挖沟法(辅以围堰导流)穿越A河;采用定向钻法从河床下15m深处穿越B河。工程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为:管沟采用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和施工带临时占地恢复措施;定向钻施工产生的废弃泥浆异地处置,顶管产生的弃土渣用于铺路;站场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清管废物在储存罐暂存并定期送填埋场处置;旋风分离器和过滤分离器等设备采用减振降噪措施后噪声低于75 dB (A)。
设计阶段工程发生以下变化:管道路由总体走向不变,但为使管道两侧100m范围内无村庄,调整了局部管道路由,调整段总长度共45 km,调整后管道总长度200 km;管道设计输气规模不变,但内径增大至1 016 mm,压力降至10 MPa;全线陆地管道施工作业带宽度增至24 m;截断阀室增至14个; 1个分输站改为压气站,调整后的压气站站场边界长320 m,是边界最长的站场,站内增设电机驱动压缩机及配套的空压机各6台。电机驱动压缩机和空压机设备声功率级分别为105dB(A)和90dB(A);因管道穿越A河点位于新设立的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和综合管理区,该段管道施工方式采用定向钻法,在A河及湿地公园外部设施工场地和出入土点;地质勘探发现B河河床下存在40m厚连续砾石层,不适合定向钻法施工,经对挖沟法、定向钻法、顶管法、隧道法、盾构法和多跨桁架法等穿越方式的工程比选,设计推荐挖沟法。建设单位界定工程属于重大变动,拟重新批环评文件。
变更环评编制单位调查得知:管道沿线陆地穿越段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间有少量林地,农作物为小麦、水稻和棉花等。压气站西侧165 m处有1个村庄共20户居民; A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为387 hm2,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和综合管理区,植被以柽柳、芦苇、红蓼和香蒲等湿地植物群落为主,主要保护动物有鸳鸯、大天鹅、游隼、红脚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鲫鱼、黑斑蛙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湿地保育区是鸟类主要栖息地和产黏性卵鱼类的产卵区。
1.指出界定工程重大变动的因素。
2.分析工程重大变动后的环境影响,说明变更环评的重点工作内容。
3.对国家湿地公园应补充哪些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4.指出穿越B河不同施工方式的环境比选主要内容。
5.识别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危险单元。
1.宜单独进行预处理的工业废水以及其相应的预处理措施对应如下:
(1)含氰废水,进行氧化预处理。
(2)高浓度废水,进行厌氧预处理(降低CODcr)。
(3)酸碱废水,进行中和处理、均质调节。
(4)含油废水,进行气浮或隔油预处理。
2.污水处理厂出水CODcr浓度计算过程如下:
(1)混合废水流量为22300m3/d,污水处理厂设计CODcr进水浓度为1000mg/L,CODcr去除率为80%,则二级生化处理段出水CODcr浓度为:1000×(1-80%)=200(mg/L)。
(2)二级生化出水与冷却塔排水及除盐站排水共同进入深度处理段,则混合污水流量为:22300+800+1400=24500(m3/d)。
(3)混合污水中CODcr综合浓度为:(22300×1000×200+800×1000×90+1400×1000×60)÷24500=188.4(mg/L)。
(4)深度处理段CODcr去除率为75%,则污水处理厂出水CODcr浓度=188.4×(1-75%)=47.1(mg/L)(满足一级A标准的50mg/L)。
3.污泥处置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下:
(1)预处理系统的污泥、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应进行危废特征鉴别,如属于危险废物,则应送有资质单位处理;如果不属于危险废物,经设计的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后,可送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
(2)“二级生化+深度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属于一般固体废物,经设计的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后,可送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或土地利用;若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则鉴别不属于危险废物后,污泥还应符合园林绿化用土标准。
4.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排水方案中确定的推荐方案及理由如下:
(1)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排水方案中选择推荐方案2。
(2)理由:A河为小河,现状水质接近Ⅲ类水质标准限值,已经接近环境容量。B河为中河,有环境容量,且拟设排污口处于规划的排污河段。与方案一相比,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水、非正常工况时水环境影响小,风险较低。因此,应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B河规划的纳污河段。
国家规划某矿区拟建原煤生产能力为240万t/a的煤矿。井田面积55km2,煤层埋深100~300m,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平均含硫量1.6%。拟同步建一矸石电厂,矸石电厂与矿井工业场地相距1km,公路可达。电厂用水拟采用地表水。
煤矿位于以风蚀为主的黄土高原,井田内耕地约占1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耕地的1/3,井田内植被主要为灌丛和天然牧草,植被覆盖率约38%,区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60mm,降水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2880mm。
井田内有7个村庄(360户1500人),西北部有明长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由西北向东的一级公路通过;一小河A(属Ⅲ类水体)从井田中部流过;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公路南侧,拟占用一部分耕地(已取得征地手续)。
煤矿原煤经筛分破碎分级出售;矿井水拟经一级沉淀处理后60%回用于井下,其余达标排入小河A;年产煤矸石(Ⅰ类固体废物,热值7.0MJ/kg)60万t。
经可行性研究预测,矿井运行后地表沉陷深度约4~5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国家煤炭开采政策,本工程应配套建设的工程是什么?说明理由。
2.列出地面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3.针对明长城遗址,提出煤矿开采的保护措施。
4.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给出矿井水的回用途径。
5.给出本工程矸石场选址的环境保护要求。
1.(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应配套建设的工程有:①配套建设瓦斯抽放站,用作发电、燃料或用于生产化工产品;②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2)理由:根据“煤炭产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减少排放。鼓励煤层气(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国家煤炭开采政策要求对新建硫分大于1.5%的煤矿,应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2.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地面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有:
(1)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2)灌丛和天然牧草地(风蚀的保护层),特别是黄土高原植被;
(3)7个村庄;
(4)明长城遗址;
(5)小河A;
(6)公路。
3.针对明长城遗址,具体的煤炭开采保护措施如下:
(1)开发方案要得到文物保护行政单位的批准,开发行为在其指导下进行。
(2)地上,不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打井及建设其他设施。
(3)井下,留保护煤柱。
(4)按照文物保护行政单位划定保护区,严禁在明长城遗址及保护区地下开采。
4.矿井水的回用途径有:
(1)处理后用于井下抑尘、消防。
(2)处理后用作电厂水源。
(3)处理后用于洗煤。
(4)用于煤场、工业广场、道路、居民区喷洒抑尘。
(5)深度处理后用作居民生活用水。
(6)处理后用于绿化等生态用水或农田灌溉。
5. 矸石属于工类一般工业固废。所选场址应符合:
(1)矸石堆场500m范围内不应有居民区。
(2)矸石堆场宜布置在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的地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等敏感区的下风向、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取水口的下游地区。
(3)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禁止选在小河A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5)禁止选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耕地、基本农田、明长城遗址区)。
(6)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7)尽量靠近矸石电厂。
(8)避开明长城遗址保护区。
(9)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根据某省公路网规划,拟在A、B两市之间新建一条全长78km的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工程总投资约70亿元,属于大型工程。按照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营运中期交通量为每天28000辆(折合小客车),行车速度120km/h,路基宽35m,平均路基高度2.5m,路基边坡为1:1.2;工程土石方量约910×104m3,拟设置取土场18处,弃土场5处;全线需征地320hm2,基本为耕地(其中旱地260hm2,水浇地35hm2);工程临时占地75hm2(全部为旱地)。全线仅在公路中段建设中型桥梁一座,共设服务区1处,收费站5处。
初步了解,工程所处的A、B两市均属平原微丘区,存在水土流失;该地区以旱地农作物种植为主,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动。A、B两市共有2座燃煤电厂,目前粉煤灰均用汽车送各自的贮灰场贮存。
评价范围内有村庄38处,现状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根据初步预测,工程建成后可能使部分村庄噪声级增高3~11dB(A)。桥梁跨越X河流(属Ⅲ类水体),其下游10km范围内有一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本工程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2.在预测营运中期对各村庄的噪声影响时,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有哪些?
3.为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时还需要收集有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水土流失的哪些信息?
4.根据本工程基本情况,简要说明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限列6种措施)。
5.针对本工程桥梁,提出其营运期水环境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1.该项目的噪声评价等级为一级评价。理由如下:
(1)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原则规定,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应进行一级评价。
(2)该高速公路为大型建设项目,沿线村庄较多,涉及人口多,声环境功能区为居民集中区,噪声影响声级变化幅度较大[噪声级增高3~11dB(A)],且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2.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营运中期噪声影响评价所需要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工程技术资料:公路路段、道路结构、坡度、路面材料、标高、地面材料、交叉口、道桥数量;
(2)车流情况:分段给出公路、道路昼间和夜间各类型车辆的平均车流量,车速;
(3)环境状况:公路至预测点之间的地面类型,公路与预测点之间的障碍物,地形高差等;
(4)敏感点参数:敏感点名称、类型、所在路段、桩号(里程)和路基的相对高差,人口数量,沿线公布情况,建筑物的朝向、层数、现状噪声,采用的评价标准。
3.根据本项目特点,在生态现状调查中,还需要收集的有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水土流失资料包括:
(1)调查并收集野生动物名称(包括拉丁学名)、保护级别、种群数量、分布、生境条件,包括栖息地、活动区、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区、迁徙路线及领地范围等。
(2)调查并收集当地水土保持区划及水土保持要求,收集沿线有关发生水土流失的侵蚀模数,包括地形、坡度、当地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收集当地已采取的成熟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4.耕地保护措施有:
(1)工程选线尽可能少占耕地;
(2)采用低路基或以桥隧代路基方案;
(3)利用隧道弃渣做路基填料,减少从耕地取土;
(4)临时占地选址尽可能避开耕地或合理设置取弃土场,避免占用耕地;
(5)保护土壤层,工程建设时先将表层土壤剥离,堆放保存好,用于植被恢复或重建;
(6)将两地电厂粉煤灰用作路基填料之一,减少从耕地内取土。
5.根据本项目特点,桥梁营运期的风险主要是运输危险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危险品泄漏对下游饮用水源地的污染。
主要防范措施及建议包括:
(1)提高桥梁建设安全等级。
(2)桥梁设计排水系统,防止运输危险品泄漏物和冲洗泄漏的水不直排河流,并流入预设的事故池。
(3)进入事故池的危险品污染物经解毒后才允许排放水体。若不能解毒必须运往他处处理处置。
(4)设置防撞护栏。
(5)设置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设置限速标志,限制车辆速度。
(6)实施运输危险品车辆的登记和全程监控制度。
(7)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某油田开发建设工程与新开发的区块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区域面积30km2,新开发区块与已有区块相邻,依托现有联合站,开发建设工程设计年产油3×105t,原油通过新建70km管线输送至联合站。经脱水除气处理后外输。脱水除气过程产生的天然气不含硫,用作燃气伴热加热炉燃料,加热炉用于原油输送伴热。联合站原有3台A型10t/h燃气伴热加热炉,2用1备;2台4t/h燃煤供暖炉,1用1备。在联合站预留场地新建1个5×104m3原油储罐和2台B型10t/h燃气伴热加热炉。联合站内部设施有非甲烷总烃排放。联合站周围200m范围内为平坦空地,新管线有5km沿途两侧分布稀疏灌草,该段管线1km外有稀疏胡杨林分布。
环评中生态评价范围含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m。环评批复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植被破坏,注意复绿,联合站不增加SO2排放总量。
工程拟申请竣工环保验收,经初步调查确定,该油田的环保设施与环评批复一致,年产油达2×105t。生产设施与环保设施运行正常,联合站没有增加燃煤量,但煤种有变化。在工程建设期间与胡杨林分布区相距1km的管线处在建设阶段,被划入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工程运行工况是否满足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说明理由。
2.确定本工程生态环境验收调查范围,说明理由。
3.为判断联合站大气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应至少设置哪些监测点位?说明理由。
4.联合站的SO2排放总量能否满足环评批复要求?说明理由。
5.在进行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调查时,除落实环评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外,还应开展哪些工作?
1.(1)本工程运行工况满足竣工验收调查要求。
(2)理由: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要求,对于生态类项目,验收技术规范规定,只有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和港口项目,才要求生产符合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的75%以上的情况进行,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75%的,可以调整工况达到设计能力75%以上再进行验收调查。确实无法达到设计能力75%以上的,验收调查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条件下进行,并注明调查工况,按设计能力对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因此,该类项目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即可开展验收调查工作。
2.(1)本项目验收调查范围包括环评确定的生态评价的评价范围,即“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m”。此外,还需包括1km外的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管道沿线5km段的灌草地。
(2)理由:根据《生态影响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规定,验收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评文件的评价范围一致;当工程发生变更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能全面反映出项目建设的实际生态影响和其他影响时,根据工程变更和工程实际影响情况,可对调查范围进行适当调整。验收调查范围应涵盖生态评价范围和新增敏感点(或者答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3.(1)设置的监测点位有:A和B型燃气炉至少分别选择一台锅炉进出口设监测点位;4t/h燃煤锅炉在其环保设施进、出口分别设监测点位。应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包括上风向背景点,下风向布设4个监测点(须包括最大浓度点)。
(2)理由:A、B炉使用的是清洁能源,一般不需加装环保设施,只需在其出口进行监测即可;燃煤锅炉一般需要配备环保设施,为检查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应在其进、出口分别设点监测;由于联合站存在“无组织排放”非甲烷总烃现象,需按“无组织排放”监测要求进行布点监测。包括上风向背景点,下风向布设4个监测点(需包括最大浓度点)。
4. 不能确定SO2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理由如下:
(1)由项目特点可知,联合站SO2的来源是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虽然联合站燃煤量没有增加,但煤种有变化,SO2的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不能确定联合站的SO2排放总量是否满足环评批复的要求。
(2)必须首先对新煤种的含硫量进行分析,测定其与原使用煤种含硫量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测,测定其出口SO2浓度,结合年工作时间,换算成排放总量,与原总量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是否满足环评批复的结论。
5.在进行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调查时,还应开展的工作有:
(1)调查所依托的联合站原有环保设施的运行及污染排放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否进行了有效整改;
(2)本项目验收时周边有新批准的省级胡杨林保护区,应开展项目对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调查,明确保护区划界与项目的位置关系,调查项目建设对胡杨林保护区结构、功能及重点保护对象—胡杨林及其生境的影响,包括进行必要的土壤、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等水力联系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调查;
(3)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4)根据调查结果,明确为保护胡杨林,建设单位应进一步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与管理措施,包括针对胡杨林保护区的风险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
某拟建水利枢纽工程为坝后式开发,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和发电。水库具有年调节性能,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流量88.7m3/s。运行期电站至少有一台机组按额定容量的45%带基荷运行,可确保连续下泄流量不小于5m3/s。
工程永久占地80hm2,临时占地10hm2,占地性质为灌草地。
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共需搬迁安置人口3800人,拟在库周分5个集中安置点进行安置。库区(周)无工业污染源,入库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坝址下游10km处有某灌渠取水口。
本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库蓄水将淹没古树名木8株。
库区河段现为急流河段,有3条支流汇入,入库支流总氮、总磷浓度范围分别为0.8~1.3mg/L,0.15~0.25mg/L。库尾河段有某种保护鱼类产卵场2处,该鱼类产黏沉性卵,具有海淡洄游习性。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本工程大坝下游河段最小需水量时,需要分析哪些方面的环境用水需求?
2.评价水环境影响时,需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说明理由。
3.本工程带来的哪些改变会对受保护鱼类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提出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1.确定本工程大坝下游河流最小需水量时,需要分析的环境用水需求主要包括:
(1)下游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需水量,特别是下游10 km处某灌渠取水口的取水量。
(2)维持下游河道内生态用水需求(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用水需求,特别是某种保护鱼类生境条件和急流习性的用水需求等)。
(3)维持下游河道水质、泥沙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
(4)维持下游地下水位动态平衡所需要的补给水量需求,防止下游区域土地盐碱化。
(5)维持下游河口泥沙冲淤平衡和防止咸潮上溯所需水量。
(6)下游河道外的生态用水需求(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水量等)。
(7)维持下游河流景观用水需求。
2.评价水环境影响时,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理由如下:
(1)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入库支流河水总氮、总磷浓度较高,在综合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库周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库区清理不当等),容易产生富营养化。
(2)水质污染问题
施工期管理不当废水排放可能会造成污染外,运营期还存在一定的面源污染影响,特别是库区清理不当,库区水质将很差,而本工程具有供水功能,需严格保持库区水环境质量。
(3)库区消落带污染问题
本工程具有防洪功能,库区消落带的形成容易导致水环境的污染、景观影响等问题。
(4)下泄低温水影响问题
由于本工程水库具有为多年调节性能,可能存在库区低温水下泄影响下游河段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农灌取水及低温水灌溉影响农作物等问题。
(5)下泄水流的气体过饱和影响问题
在大坝泄洪时,周边空气与泄流水体充分掺混,容易产生下泄水流的气体过饱和,进而影响下游的水生生物、特别是对鱼类的伤害影响。
(6)库区鱼类产卵场受淹没影响的问题
由于受库区回水顶托的影响,库尾两处受保护鱼类产卵场的水深加大、水文情势改变(如流速变缓),会影响鱼类的产卵和孵化。
(7)移民安置不当产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如果移民安置及土地开发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也会加剧库区及河道的水环境污染。
3.(1)可能对保护鱼类产生影响的改变包括:
①大坝建设阻断了该受保护鱼类的洄游通道。
②库区大量蓄水,受回水的顶托作用,库尾的产卵场环境也受到影响,影响鱼类产卵和孵化。
③库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别是水流变缓,不适宜急流性鱼类生活,将导致库区鱼类种群组成的变化,包括受保护鱼类。
④库区较大面积的淹没区,蓄水及周边面源污染物的排入,特别是如果移民安置不当,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库区水质变差,影响鱼类的生境。
⑤由于工程建设导致下游出现减水段,影响鱼类的正常生活和洄游。
⑥高坝下泄水,使库区水体容易产生氮气过饱和现象。
(2)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保护措施有:
①库区蓄水前应进行认真的清理,消除库区次生水质污染隐患。
②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包括合理选择安置区)。
③采取工程与调度措施,确保生态流量下泄,满足水生生物生存基本用水需求。
④采取人工增殖放流、营造适宜的产卵场(如建立人工鱼礁)措施、建立鱼类保护区、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过鱼通道。
⑤加强渔政管理和生态监测,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切实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⑥分层放水。
4.应采取的陆生植物保护措施主要有:
(1)施工期合理布置作业场所,进一步优化各类临时占地,严格控制占地面积,减少对植物的破坏。
(2)对临时征占的10hm2灌草地,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
(3)对工程永久征占的80hm2灌草地,在施工建设前,剥离土壤层并保护好,用于工程取土场、弃土弃渣场或其他受破坏区域的土地整治与植被恢复。
(4)对库区蓄水将淹没的8株古树名木予以移植、移植后挂牌保护或建立保护区、种子库等有关措施。
(5)进一步优化移民安置区,控制陡坡开垦,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6)对受工程影响区域采取切实的水土保持措施。
(7)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和植被破坏,必要时采取拦挡等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破坏植被。
(8)施工期间,水库淹没的植被需要进行异地补偿。
(9)对占用的林地进行补偿或生态补偿。
某危险废物处理公司拟建设硫酸铜生产项目,年利用印刷线路板企业含铜蚀刻废液3.0×103t。项目以酸性蚀刻废液、碱性蚀刻废液、工业硫酸等为原料,生产硫酸铜。副产品为氯化铵。生产工艺见图,年生产300d。
经初步工程分析,蒸发浓缩工序日处理含15%氯化铵滤液100t,可得到含39.9%的氯化铵浓缩液37.5t。蒸发浓缩产生的蒸气冷凝水经离子交换处理后排入A河,离子交换去除氯化铵的效率为97%。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酸性蚀刻废液、碱性蚀刻废液、工业硫酸等原辅料分别以常压储罐(管道收发)方式存放在厂区原料仓库内,原料仓库为通间。
项目位于A河沿岸,800m范围内没有居民点。河流为单向河流,河流顺直,水环境功能为Ⅲ类。
(注:外排废水中氯化铵与氨氮的转化比为:氯化铵∶氨氮=53.5∶14,假定废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氨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为15mg/L,二级标准为25mg/L。)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酸性蚀刻废液、碱性蚀刻废液贮存还应采取的措施。
2.绘制“蒸发浓缩+离子交换”工序的氯化铵平衡图(单位kg/d)。
3.给出“反应”工序废气净化可采取的措施。
4.分析外排废水氨氮的达标排放情况。
1.酸性蚀刻废液、碱性蚀刻废液贮存还应采取的措施有:
(1)贮存地地面采用防渗处理,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地面无裂隙。
(2)贮存处有渗滤液收集装置,有气体收集、净化和导排装置。
(3)仓库周围设有围堰和初期雨水收集系统。
(4)厂区设有事故池,对泄漏的液体进行收集。
(5)注意管道防渗防漏及定期检查和维护。
(6)应分别单独贮存,不应集中堆在同间的仓库内。
(7)设置明显的标识并加强管理。
2.“蒸发浓缩+离子交换”工序的氯化铵平衡图如图所示。
[注:括号内为氯化铵含量(kg/d)]
具体计算过程为:
①滤液中NH4Cl的含量为:100×15%×1000=15000(kg/d);
②浓缩液中NH4Cl的量为:37.5×39.9%×1000=14962.5(kg/d);
③蒸汽冷凝水中NH4Cl的量为:15000-14962.5=37.5(kg/d);
④离子交换柱中NH4Cl的吸附量为:37.5×97%=36.375(kg/d);
⑤经离子交换处理后出水中NH4Cl的量为:37.5-36.375=1.125(kg/d)。
3. “反应”工序废气净化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采用碱液(如NaOH溶液)喷淋或水喷淋吸收。工艺流程图中并未标示有气体产生,但根据题意,这类废物处理工序多采取酸提、酸浸,而且本反应工序有硫酸(H2SO4)加入,所产生的气体多呈酸性。对于酸性气体一般采取碱吸中和法,即碱液(如NaOH溶液)喷淋或水喷淋吸收。
4.外排废水氨氮的排放达标,计算过程如下:
(1)外排废水量:100-37.5=62.5t/d=62.5m3/d。
(2)根据第2小题的结果计算,排放废水中氯化铵的量为1.125kg=1.125×106mg。
(3)由于氯化铵与氨氮的转化率为:氯化铵∶氨氮=53.5∶14,则废水氨氮浓度=1.125×103÷62.5×(14/53.5)=4.71mg/L。
(4)项目所处A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废水中氨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执行一级标准15mg/L,故外排废水氨氮达标排放。
某拟建铜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黄铜矿。该矿山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年平均降雨量1800mm,且年内分配不均。矿山所在区域赋存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赋存于沟谷两侧的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中,地下水水量贫乏,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不大;后者主要赋存于矿区出露最广的千枚岩地层中,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密切。
拟定的矿山开发方案如下:
(1)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规模5000t/d。
(2)露天采场采坑最终占地面积为50.3hm2,坑底标高﹣192m,坑口标高72m。采坑废石和矿石均采用汽车运输方式分别送往废石场和选矿厂。采坑废水通过管道送往废石场废水调节库。
(3)选矿厂设粗碎站、破碎车间、磨浮车间、脱水车间和尾矿输送系统等设施。矿石经破碎、球磨和浮选加工后得铜精矿、硫精矿产品,产生的尾矿以尾矿浆(固体浓度25%)的形式,通过沿地表铺设的压力管道输送至3km外的尾矿库。尾矿输送环节可能发生管道破裂尾矿浆泄漏事故。
(4)废石场位于露天采场北侧的沟谷,占地面积125.9hm2,总库容1400×104m3,设拦挡坝、废水调节库(位于拦挡坝下游)和废水处理站等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5)尾矿库位于露天采场西北面1.6km处的沟谷,占地面积99hm2,总库容3131×104m3,尾矿浆在尾矿库澄清,尾矿库溢流清水优先经回水泵站回用于选矿厂,剩余部分经处理达标后外排。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减少产生量的具体措施。
2.给出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4.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布设要求。
1.(1)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
降雨及地表径流水汇入量;开采对千枚岩的破坏程度及基岩裂隙水涌出量,这与矿区开采时序或方式、开采面积、开采深度等有较大的关系。
(2)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的具体措施
采区外围设置截(排)水沟或防洪沟;采区“先探后采”,分区分期开采、划定禁采区,坑内设置雨水收集池,设置防止突水(或涌水)的维护带或基岩裂隙水封堵或截流。
2.(1)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
包括pH、SS、COD、硫化物、铜、铁以及铅、锌、铬、镉、汞等其他重金属。
(2)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工程在废石场设置了废水调节库和废水处理站,均应做好防渗处理,废水可经中和、化学络合沉淀(或絮凝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或经监测达标后回用于采场内降尘、绿化,尽量少排或不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露事故,主要从降低风险措施和应急预案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措施有:
(1)采用优质管材和优良的加工工艺。
(2)合理设置阀门,并确保安全可靠。
(3)设置备用输送管道。
(4)设置安全防护隔离带。
(5)避开山丘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6)加强巡查,必要时设置远程监控系统。
(7)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演练,发生泄漏事故时,及时启动。
(8)加强监测和监督管理。
4.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布设要求如下:
(1)上游设置背景监测井(孔)。
(2)在废石场及废水调节库的下游设置污染观测井(孔),并设置扩散监控井(孔)。
(3)污染监控监测点和现状水质监测布点不能等同。
某新建专用设备制造厂,主要工程包括铸造、钢材下料、铆焊、机加、电镀、涂装、装配等车间;公用工程有空压站、变配电所、天然气调压站等;环保设施有电镀车间废水处理站、全厂废水处理站、危险废物暂存仓库、固体废物转运站等。
铸造车间生产工艺见图4-1。商品芯砂(含石英砂、酚醛树脂、氯化铵),以热芯盒工艺(200~300℃)生产砂芯;采用商品型砂(含膨润土、石英砂、煤粉)和砂芯经震动成型、下芯制模具,用于铁水浇铸。
铸件清理工部生产性粉尘产生量100kg/h,铸造车间设置通风除尘净化系统,粉尘捕集率95%,除尘效率98%。机加车间使用的化学品有水基乳化液(含油类、磷酸钠、消泡剂、醇类)、清洗剂(含表面活性剂、碱)、机油。
涂装车间设有独立的水旋喷漆室、晾干室和烘干室。喷漆室、烘干室废气参数见表4-1。喷漆室废气经20m高排气筒排放,晾干室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由20m高排气筒排放;喷漆室定期投药除渣。
(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二甲苯允许排放浓度限值为70mg/m3;排气筒高度20m时允许排放速率为1.7kg/h。)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制芯工部和浇铸工部产生的废气污染物。
2.计算清理工部生产性粉尘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
3.指出机加车间产生的危险废物。
4.判断喷漆室废气二甲苯排放是否达标,说明理由。
5.针对烘干室废气,推荐一种适宜的处理方式。
1.制芯工部和浇铸工部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如下:
(1)制芯工部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挥发性酚、醛类、氯化氢、氨气。
(2)浇铸工部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粉尘、SO2、NOx。
2.清理工部生产性粉尘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计算过程如下:
依题干,铸件清理工部生产性粉尘产生量为100kg/h,粉尘捕集率95%,除尘效率98%,故粉尘有组织排放速率为:100×95%×(1-98%)=1.9kg/h。
注意:未被捕集的粉尘最终不会进入排气筒排放,应为无组织排放。
3.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规定,机加车间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是废乳化液、含碱的废清洗剂、废机油。
4. 喷漆室废气二甲苯排放是否达标不能确定。理由如下:
(1)根据题中所给相关信息,喷漆室二甲苯的排放浓度为25mg/m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规定限值70mg/m3,所以排放浓度达标。
(2)喷漆室二甲苯的排放速率=60000×25×10-6=1.5kg/h,《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排气筒高度20m时允许排放速率为1.7kg/h,1.5kg/h<1.7kg/h,所以排放速率达标。
但由于题中未给出排气筒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最高建筑物高度,若排气筒高度不满足要求,则排放速率按标准严格50%后二甲苯排放不达标。
5.适宜的处理方式为:
针对烘干室的废气,可采取燃烧氧化方法进行处理,后采用活性炭吸附。烘干室废气成分是非甲烷总烃和二甲苯。非甲烷总烃是有机物,易燃,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燃烧剩余物主要是苯系物,使用活性炭吸附去除。
某市在城区北部S河两岸规划建设大型居住区项目,其中位于S河南岸的一期工程已建成,尚未入住;现拟建设位于S河北岸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3km2,建设内容包括:居住楼房,配套幼儿园、小学、综合性医院、超市、饮食等服务设施,以及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和垃圾中转站、公共地下停车场等;供排水接市政给排水系统,民用燃气由天然气输配管网供应;S河按景观河道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现有两个村庄,人口约为2000人;有废弃的化肥和农药仓库、简易的废品堆存场、建筑垃圾堆存场以及遗留的生活垃圾等。
项目规划用地西侧隔200m宽绿化带为规划的电子工业园区;北侧50m处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东侧紧邻城市次干道,该次干道以东为正在建设的另一大型居住区;S河流向为自西向东,现状为城市纳污河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北部建成区未纳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污水均排入S河,河道淤积严重,夏季有明显异味。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本项目二期工程建成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
2.指出本项目二期工程需对哪几类污水配套建设预处理设施,并分别提出应采用的处理工艺。
3.需对哪些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别说明理由。
4.本项目二期工程配套幼儿园、小学的选址,应考虑规避哪些噪声影响?
5.指出S河环境综合整治应包括的工程内容。
1.本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如下:
(1)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产生的燃烧废气;
(2)饮食等服务设施产生的烟气;
(3)垃圾中转站和河道释放出的臭气;
(4)公共地下停车场车辆排放的尾气;
(5)医院污水处理站的臭气。
2.本项目二期工程的污水配套建设预处理措施和其相应的处理工艺如下:
(1)居住楼房及幼儿园、小学等冲厕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进行厌氧预处理。
(2)饮食等服务设施生活污水,进行隔油隔渣预处理。
(3)综合性医院废水进行消毒预处理,如果医院废水含有第一类污染物,应在预处理设施排放口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4)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用密闭车辆送往城市污水处理厂。
(5)公共地下停车场含油冲洗水,隔油处理。
(6)锅炉房的冲洗水,可采取中和、沉淀工艺。
3.需进行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理由如下: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理由:项目用地有遗留的生活垃圾、项目西侧规划有电子工业园区、S河为纳污河道,且夏季有明显异味。
(2)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理由:规划用地范围有两个村庄,排放生活污水,此外S河为纳污河道,水体受到污染。
(3)噪声现状调查
理由:项目北侧50m为规划城市主干道,东侧紧邻次干道。
(4)土壤及地下水现状调查
理由:项目用地有废弃的化肥和农药仓库、简易的废品堆存场、建筑垃圾堆存场以及遗留的生活垃圾。
4.本项目二期工程配套幼儿园、小学的选址,应考虑以下三点噪声影响:
(1)规避交通噪声影响,规划的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产生的交通噪声。
(2)规避工业噪声影响,本项目中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规划的电子工业园区和垃圾中转站产生的工业噪声。
(3)规避社会噪声影响,本项目拟建的超市、餐饮店、地下停车场等产生的社会噪声。
5.S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工程内容包括:
(1)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及城市北部建成区未纳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污水,应采取措施,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
(2)对S河水体进行置换或净化,控制河水水体明显的异味,保证水体环境。
(3)对河道底泥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4)实施河道两岸绿化美化工程,加固河道,建设保护河道生态湿地。
某拟建腈纶厂位于A市城区东南与建城区相距5km的规划工业园区内,采用DMAC(二甲基乙酰胺)湿纺二步法工艺生产1.4×105t/a差别化腈纶。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原液制备车间、纺丝车间、溶剂制备和回收车间、原料罐区、污水处理站、危险品库、成品库等。
原液制备生产工艺流程详见图4-1。生产原料为丙烯腈、醋酸乙烯,助剂和催化剂有过亚硫酸氢钠、硫酸铵和硫酸,以溶剂制备和回收车间生产的DMAC溶液为溶剂(DMAC溶液中含二甲胺和醋酸),经聚合、汽提、水洗过滤、混合溶解和压滤等工段制取成品原液。废水W1送污水处理站处理,废气G1经净化处理后由15m高排气筒排放,压滤工段产生的含滤渣的废滤布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
原料罐区占地8000m2,内设2个5000m3丙烯腈储罐、2个600m3醋酸乙烯储罐和2个60m3二甲胺储罐。单个丙烯腈储罐呼吸过程中排放丙烯腈0.1kg/h。拟将2个丙烯腈储罐排放的丙烯腈废气全部收集后用管道输至废气处理装置处理,采用碱洗+吸附净化工艺,设计丙烯腈去除效率为99%,处理后的废气由1根20m高排气筒排放,排风量200m3/h。
污水处理站服务于本企业及近期入园企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在R河左岸岸边排放。
R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枯水期平均流量为272m3/s,河流断面呈矩形,河宽260m,水深2.3m。在拟设排放口上游4km、河道右岸有A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下游10km处为A市水质控制断面(T断面),经调查,R河A市河段的混合过程段长13km。
环评机构选用一维模式进行水质预测评价,预测表明T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低于标准限值。评价结论为项目建成后T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功能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4-1中废水W1、废气G1中的特征污染物。
2.原液制备车间固体废物处理方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计算原料罐区废气处理装置排气筒丙烯腈排放浓度。
4.T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功能要求的评价结论是否正确?列举理由。
1.(1)废水W1中的特征污染物有丙烯腈、醋酸乙烯、氨氮;
(2)废气G1中的特征污染物有DMAC、二甲胺、醋酸。
2.(1)原液制备车间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不合理。
(2)理由:原液制备车间固体废物为含滤渣的废滤布,残留有机溶剂为危险废物,禁止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应送入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3.原料罐区废气处理装置排气筒丙烯腈排放浓度的计算过程如下:
(1)丙烯腈排放速率为2×0.1×(1-99%)=0.002kg/h。
(2)丙烯腈排放浓度为0.002×106÷200=10mg/m3。
4.(1)T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功能要求的评价结论不正确。
(2)理由
①T断面位于A市区混合过程段,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
②未考虑近期入园企业对T断面的贡献值;
③未叠加T断面的现状监测值。
拟在某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105kL啤酒厂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原料处理车间、糖化车间、发酵车间、包装车间、CO2回收车间、制冷车间、制水车间、锅炉房、污水处理站、原料立仓、瓶箱堆场及办公辅助用房。项目预计2017年10月投产,项目以大米、麦芽、淀粉为主要原料,经糊化、糖化、发酵等工艺生产成品啤酒,生产工艺见图4-1。
制冷车间内设6台螺杆制冷机组和蒸发冷凝系统,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运行时氨在线量为7t;氨储存区位于制冷车间外30m处,内设1座10m3的液氨压力储罐,用于补充制冷系统氨消耗,液氨最大储存量为5.2t。
原料处理车间内,大米、麦芽筛选粉碎过程产生的粉尘收集后送布袋除尘器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大米、麦芽筛选粉碎的粉尘产生量分别为0.9kg/h和0.7kg/h,设计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5%,排风量为5000m3/h。
全厂废水包括糊化、糖化、发酵、洗瓶、过滤工序的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量为1520m3/d,拟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预处理标准后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前,拟将经预处理后的废水经管线直排A河。
该工业园区成立于2015年,规划建设处理规模1.5×104t/d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园区生产废水,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排入A河,预计2017年8月投产;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程,因资金问题投产日期将延后。
注:①《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入二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啤酒企业,污水排放执行预处理标准;排入自然水体的啤酒企业,污水排放执行限值标准;②《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氨临界量为10t。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4-1中S2、S3、S4的固废属性。
2.指出工程是否有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3.计算原料处理车间排气筒粉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
4.给出工程排水方案的2种优化途径,说明理由。
1.S2、S3、S4都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1)工程存在重大危险源。
(2)理由
①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氨属于危险化学品。
②储罐与制冷车间的距离为30m,小于规定的距离500m,且二者属于同一单元。
③危险物质氨的储存量为7+5.2=12.2(t)。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氨临界量为10t。所以危险物质氨的储存量大于氨的重大危险源临界量。
3.原料处理车间排气筒粉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的计算过程如下:
原料处理车间排气筒粉尘排放速率=(0.7+0.9)×(1-95%)=0.08(kg/h);
原料处理车间排气筒粉尘排放浓度=
4.工程排水方案的优化途径及理由如下:
(1)提高企业污水处理站处理效率和标准,使污水出水水质达到标准限值,再排入A河。
理由:因为排入自然水体的企业废水必须达到限值标准。
(2)在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前,将预处理后符合要求的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理由:园区污水处理厂可能在该企业投产后投入运行,采取该方案可临时解决该企业的污水处理问题。
某铜矿位于中南部某省低山丘陵区,矿区面积0.375 km2,开采标高+55~+320 m,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铜矿(CuFeS2),含少量硫砷铜矿(CuAsS4), 脉石主要为石英、钾长石。矿山现有200t/d (6.6万ta)采选工程,包括地下开采巷道、地面采矿工业场地(内有主井、副井各1口及临时废石场1座)、风井工业场地(内有回风井1口)、选矿厂(位于采矿工业场地西北侧的矿区边界)、尾矿库(位于选矿厂南侧1.1 km的山谷内)和集中办公生活区,地面设施占地25.05 hm2。矿山地下采出的铜矿石由主井提升至地面筒仓暂存后转入选矿厂,经碎磨后加入丁黄药等药剂浮选产出铜精矿产品。现有工程井下涌水量563 m'/d,经中和沉淀处理后优先回用于生产,剩余255 m2/d外排西边河(外排水质见下表),西边河傍矿区西侧边界由南向北流过。选矿产生的含固率55%的尾矿浆由1.6km长压力管道送往尾矿库,尾矿浆在库内沉淀后,澄清水通过溢流井排出尾矿库并全部回用于选矿生产。集中办公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并消毒后用于矿区绿化,不外排。现有工程采矿废石露天堆存于副井旁的临时废石场,定期送建材厂综合利用,废石场仅设有拦挡坝。现有尾矿库总库容136万m3,剩余库容103万m3,尾矿浆于主坝前均匀排入尾矿库,在库内自然沉积形成堆体和干滩面。2018 年年底,该省公告该矿区所在区域列入落实“水十条”实施区域差别化环境准入的管控区域,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矿山计划依托现有工程,通过新建深部盲主井和盲风井,改造提升设备,扩建选矿设施实现采选扩能。新建尾矿充填站实现部分尾矿充填井下采空区,进而延长尾矿库原服务年限;为缓解废石外运不畅暂存压力,扩能工程拟在采矿工业场地以北的山坳处新建1座废石场,库容2万m3,需新征占地35 hm2。矿山扩能后矿区范围不变,开采深度延伸到-500 m,总采选规模500 vd (16.5 万ta),可继续服役17.7a。扩能工程实施后,矿山井下涌水正常产生量2441 m3/d,采用三级接力排到地面中和沉淀处理后,905 m3/d回用于采选生产,剩余1 536 m3/d依托现有排放口外排西边河。扩能工程选矿尾矿浆先送尾矿充填站分级,其中粗粒尾矿与水泥混合后胶结充填井下采空区,剩余含固率40%的细粒尾矿浆(干重6.8万t/a)送现有尾矿库。扩能工程建成后,尾矿浆澄清水、生活污水仍然回用,不外排。
西边河矿山所在河段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技术.单位判定扩能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 在地表水评价范围内有一处民采铜矿废水排放口,为保障区域水环境质量,政府已将该铜矿列入关停计划。矿区土壤类型包括红壤、紫色土,主要植被为次生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评价技术单位判定扩能工程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与污染影响,其中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在矿区下游河道宽缓带两侧有少量水稻田位于土壤评价范围内。为掌握经尾矿充填站分级后排入尾矿库的细粒尾矿浆固废属性,评价技术单位提出在扩能工程投产后重新取样进行浸出毒性试验的要求。
1.指出现有工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以新带老”措施。
2.本扩能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指出开展正常工程下的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需调查的水污染源。
4.按污染影响型,给出本扩能工程土壤环境现状监洲布点位置和布点类型。
5.给出扩能工程投产后尾矿进行漫出毒性试验的取样位置、取样方式及推荐采用的浸提剂。
1.
(1)废石场仅设拦挡坝,不符合固体废物处置要求,应鉴定废石类型,并依标准建设废石场。
(2)外排矿井涌水中的Cu不满足特别排放限值规定,应采取除铜措施。
2.
(1)正确。
(2)理由:本扩能工程矿井水虽然采用三级接力排到地面中和沉淀处理后排放,但涉及第一类污染物砷和铜,且排放的铜离子浓度不符合环保要求,排放行为属于直排第一类污染物。
3.
(1)评价范围内的民采铜矿废水。
(2)现有工程及扩能工程的矿井水处理站外排水。
(3)现有废石场和新建废石场的淋溶水。
(4)场地地面初级雨水。
4.
(1)项目占地范围内,在观有和扩建工程的废石场、尾矿库、选矿场、矿井水处理站、新建尾矿充填站区域设置1个柱状样,在矿区内矿区植被为次生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的红壤和紫色土区域分别设置1个表层样。
(2)项目占地范围外,矿区下游河道宽缓带两侧水稻田分别布设1个表层样。
5.
(1)取样位置:尾矿库的尾浆排放口或充填站分级后细颗粒物排出口
(2)取样方式:采用合适的容器等时间间隔摘取所需份样量的尾矿浆。
(3)浸提剂:硝酸/硫酸混合溶液。
西南地区某水电站为R河水电规划的最末一级,该水电站于2014年取得环评批复,于2015开工建设,并于2019年建成,现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该水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装机容量为340 MW,水库正常蓄水位1 782 m,死水位为1 750m,调节库容为269万m2,具有日调节功能。该水电站由主体工程和移民安置工程组成,主要包括枢纽大坝、引水隧洞、发电厂房、业主营地等永久工程和综合加工厂、综合仓库,施工营地、渣场、料场等施工临时辅助工程;移民安置工程包括2处集中移民安置点、1家迁建企业和7.5 km复建公路,坝址多年平均流量282 m2/s。正常蓄水位30m,水库库区长8.5 kn.。大坝与发电厂房尾水汇入口之间减水河段长7.8 km,沿岸无生活取用水需求。发电厂房尾水汇入口与下游河口之间河段长20km,目前为天然河尚无开发利用。
环评文件载明的工程区域环境概况为:坝址.上游左岸分布有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边界与大坝工程区最近500 m,与水库淹没线最近300m,水库淹:没及工程占地区域植被主要为流域内广泛分布的稀树灌草丛,零星分布有国家II级保护植物红樁,未见保护动物活动;工程区河段土著鱼类均喜流水生境,产黏性卵,产卵期(3-4月)需- -定涨水刺激,坝址下游共分布有3处土著鱼类产卵场,分别位于坝下3km,厂房尾水汇入口下游1km,厂房尾水汇入口下游15 km。
环评及批复文件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设生态流量泄放洞及在线监控系统,坝址处常年泄放不少于30m/s的生态基流,在业主营地范围内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对受影响的鱼类进行增殖放流,修建鱼道;移栽受影响红椿,恢复施工迹地植被等。同时提出2处集中安置点和企业、公路复建等工程需开展专项环评的要求。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拟定的调查范围为水库淹没区,主体工程施工区及坝下受影响河段。
工程调查显示: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与环评基本一致;施工场地有局部调整,将1处综合加工厂和1处施工营地调整至原施工征地范围外,新增占地不涉及森林公园。同时边坡及隧洞开挖不存在倾渣的情况。
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调查显示:建设单位每月采用人工监测的方法对下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将鱼类增殖站调至业主营地外,位于原设计下游约2km,增殖放流对象、规模、规格未发生变化,其余环境保护措施均按照原环评及批复文件进行落实。
水文情势调查显示:汛期(7- 9月)因大坝泄洪,减水河段流量大于30 m3/s,非汛期均维持30m3/s,受电站日调峰运行影响,非汛期日内发电流量最大变幅达39.7m3/s,发电厂房尾水汇入口下游5km范围内河道水位日内波动显著。
水生生态影响调查显示:工程运行后,坝下游河段鱼类组成较工程建成前未发生变化,减水河段鱼类产卵场产卵规模及厂房尾水汇入口下游1km处的产卵场鱼苗孵化率有下降趋势,但由于验收调查时工程运行时间短,尚无法判断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程度。
1.竣工环境保护脸收调查范围是否合道?说明理由。
2.指出陆生生态验收调查的重点内容。
3.指出鱼类增殖放流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的重点内容。
4.针对工程及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结果,建设单位应完成哪些整改
内容?
5.针对短期未显现的鱼类资源影响,应提出哪些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建议?
1.
(1)不合适。
(2)理由:遗漏了原环评阶段纳入评价的引水隧洞、发电厂房、业主营地等永久工程和综合加工厂、综合仓库,施工营地、渣场、料场等施工临时辅助工程等所在区域;水文情势与水生态调查范围应该延伸至下游河口处。
2.
(1)1处综合加工厂和1处施工营地调整至原征地范围外造成的环境影响
(2)施工迹地植被恢复情况
(3)红椿移植保护情况。
(4)施工对邻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影响情况及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3.
(1)鱼类增殖站调整的原因,以及调整前后环境影响的变化及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
(2)鱼类增殖站布局、相关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
(3)鱼类繁育情况;
(4)放流站位置及放流设施建设情况
4.
1)将目前的生态流量下泄“人工每月监测”整改为按环评要求安装“在线监控系统”。
(2)坝下3km处于减水河段的产卵场所需的生境条件或水文情势的维护措施。
(3)厂房尾水汇入口下游1km处的鱼类产卵场流量变幅的调控措施。
(4)与上游梯级电站联合调度方案,确保原库区河段喜流水生境的鱼类在库尾.上游有一定的流水生境。
新版章节练习,考前压卷,完整优质题库+考生笔记分享,实时更新,软件,
(5)优化调度方案,在鱼类产卵期(3-4月)加大泄流量(或人造洪峰)以刺激鱼类产卵。
5.
(1)制定长期调查、监测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2)根据长期调查、监测结果,若造成产卵场孵化率下降,鱼类资源受到明显影响,则应制订科研计划,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弄清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与措施。
(3)适时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某市在城区北部S河两岸规划建设大型居住区项目,其中位于S河南岸的一期工程已建成,尚未入住;现拟建设位于S河北岸的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3km2,建设内容包括:居住楼房、配套幼儿园、小学、综合性医院、超市、饮食等服务设施,以及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和垃圾中转站、公共地下停车场等;供排水接市政给排水系统,民用燃气由天然气输配管网供应;S河按景观河道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现有两个村庄,人口约为2000人;有废弃的化肥和农药仓库、简易的废品堆存场、建筑垃圾堆存场以及遗留的生活垃圾等。
项目规划用地西侧隔200m宽绿化带为规划的电子工业园区;北侧50m处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东侧紧邻城市次干道,该次干道以东为正在建设的另一大型居住区;S河流向为自西向东,现状为城市纳污河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北部建成区未纳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污水均排入S河,河道淤积严重,夏季有明显异味。
【问题】
1.指出本项目二期工程建成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
2.指出本项目二期工程需对哪几类污水配套建设预处理设施,并分别提出应采用的处理工艺。
3.需对哪些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别说明理由。
4.本项目二期工程配套幼儿园、小学的选址,应考虑规避哪些噪声影响?
5.指出S河环境综合整治应包括的工程内容。
1.本项目二期工程建成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包括: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产生的燃烧废气和煤堆场的扬尘、饮食等服务设施产生的油烟气、垃圾中转站和河道释放出的臭气、公共停车库车辆排放的尾气、住宅区厨房产生的烟气以及学校、医院等场所公共卫生间产生的臭气等。
2.本项目二期工程的污水配套建设预处理措施和其相应的处理工艺如下:
(1)居住楼房等冲厕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进行厌氧预处理,该方法可以降低污水中COD,厌氧过程的温度升高亦可以使污水中致病菌等微生物灭活稳定,达标后可排入污水处理厂管道或市政污水管网。
(2)饮食等服务设施生活污水,进行隔油隔渣预处理,该方法可以使高度含油废水油水分离,降低其中COD含量,为后续处理提供必要的预处理,并且可以防止油污冷凝导致的水管堵塞,直径变小,排污能力下降。
(3)综合性医院废水进行二级生化+消毒预处理,如果医院废水含有第一类污染物,应在预处理设施排放口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该方法可降低医院生化废水的环境危害。
(4)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用密闭车辆送往城市污水处理厂,防止转运过程中的恶臭气体以及其他废气污染物的挥发。
(5)公共地下停车场含油冲洗水,隔油处理。
3.需对以下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理由:项目用地有遗留的生活垃圾、项目西侧规划有电子工业园区、S河为纳污河道,且夏季有明显异味,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之规定属于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相关规定进行调查。
(2)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理由:规划用地范围有两个村庄,排放生活污水,此外,S河为纳污河道,水体受到污染,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规定进行调查。
(3)噪声现状调查,理由:项目北侧50m为规划城市主干道,东侧紧邻次干道,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进行调查。
(4)土壤及地下水现状调查,理由:项目用地有废弃的化肥和农药仓库、简易的废品堆存场、建筑垃圾堆存场以及遗留的生活垃圾。
4.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规定,本项目二期工程配套幼儿园、小学的选址,应考虑规避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公共地下停车场、项目北侧城市主干道、项目东侧城市次干道的噪声影响。
5.S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工程内容包括:
(1)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及城市北部建成区未纳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污水,应采取措施,设置管线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
(2)对河道进行定期清淤工作;
(3)实施河道两岸绿化美化工程;
(4)引入地表水对S河进行水质置换(净化)。
H市某产业园区成立于2014年,同年完成规划编制,于2015年通过环评审查,并取得批复。
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0 km2,规划近期为2020年,规划远期为2025年。主导产业为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仓储物流业。规划分为北部制造加工组团,东部技术研发组团,西都仓储物流组团和中南部生活办公组团4个组团。
根据专项排水规划,园区近期污水管网覆盖率为80%,建设一座 5万m/d规模的污水外理厂,并配建一座2万m3/d规模的再生水厂和一个相应库容的景观湖,污水处理厂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 -2002) 一级B标(COD<60 mg/L),其中3万m/d的尾水排入东部清溪河,2万m3/d的尾水输至配套建设的再生水厂,经深度处理达到《城市河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 -2019)后,供市政工程使用,多余部分作为同物配建的景观湖的补给水水源,景观湖不与其他地表水发生水力联系,远期污水管网覆盖率100%。
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分别扩建至10万m3/d和4万m3/d,景观湖也做相应的扩建,尾水排放去向不变。根据供热专项规划,园区采取集中供热汽的方式集中供热。
规划环评审查要点:园区规划与相关规划具有相符性,产业定位及功能分区合理;园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及景观湖应同期投入使用;规划实施阶段落实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规划,并纳入日常环境监管;入区项目应符合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其防护距离设置由具体项目环评确定,园区排入清溪河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为COD 1 314 t/a、氨氮225.6 t/a。
2020年,园区管委会组织开展跟踪评价工作。经调查,园区已入驻企业139家,其中机电设备生产及装备制造企业97家、板材加工企业19家、仓储物流企业23家。已建的5万m3/d污水处理厂已接近满负荷运行。
经现场踏勘,规划区内生活区周边为道路和绿化用地,与研发用地、仓储用地最近的距离分别为160m和90m,园区西北侧260m处新增--回迁小区。2018年批复的《H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划定:清溪河河道控制线内及控制线两侧外延25 m范围为红线区。
清溪河为4类水,枯水期平均流量为18.5 m3/s,清溪河园区段长4.7km,设有入区、出区控制断面W1、W2,之间仅有园区污水处理厂一个污水排放口。现状W1和W2的COD浓度分别为28.6mg/L、29.4mg/L。为实现区域减排任务,满足规划总量控制目标,园区提出实施清溪河园区段总量减排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远期再生水厂及景观湖建设工程,同时对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 -2002)一级A标(COD<50 mg/L),清溪河园区段总量减排项目拟于2022年全部投入使用。
据调查,园区拟引入一个新能源汽车项目,主要建设冲压、焊接、涂装、电池组装及总装车间,目前正处于选址阶段。
1.指出园区用地情况跟踪调查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2.根据园区的COD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给出远期园区尾水排入清溪河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3.分析清溪河园区段总量减排项目水环境改善效果,应调查哪些内容?
4.为开展大气环境质量跟踪评价,需取得哪些监测资料?
5.列出新能源汽车项目入园区与规划及规划环评相符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1.
(1)已入驻园区的企业是否按照规划、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的要求依功能分区布局各类企业。
(2)各企业占地的合理性,绿化用地保留情况。
(3)园区西北侧260 m处新增的一处回迁小区与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分区的符合性。
(4)园区用地与《H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符合性。
(5)园区各企业防护距离落实情况。
(6)园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景观湖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实及占地情况。
2.
3.
(1 )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后,排入清溪河的尾水水质能够稳定达标(COD< 50 mg/L)。
(2)清溪河园区段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4.
(1)产业园区集中供热汽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资料(特别是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物排放监测)。
(2)园区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资料。
(3)园区已入驻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资料。
5.
(1)分析与园区产业定位的符合性。
(2)分析选址与产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3)分析占地与园区土地利用类型及规模的符合性。
(4)分析污染物排放量与产业园区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符合性。
(5)分析依托园区环保设施的可行性。
(6)分析与《H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及园区规划环评的准入清单的符合性。
(7)与规划环评结论及审查意见的符合性。
东南沿海某市拟建的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由主线和一条连接线组成。主线全长57.55km,按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33.5m。主线起点(K0+000)接城西已建高速互通,在城区外围向东北方向展线,以桥梁形式(K26+120~K28+480)跨越H江后向东延伸,终点接城东北另一在建高速互通。连接线全长12.32km,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3m,起点(LK0+000)从主线T互通(K32+310)处引接,向北延伸至终点C镇(LK12+320)。连接线起点~LK6+330为新建段,LK6+330~终点为利用现有二级公路扩建段。
公路沿线地势总体平缓,局部为山地丘陵。H江大致呈西北一东南流向,径流随季节变化,夏丰冬枯。H江大桥桥位附近河道平顺微弯,桥位处大堤之间河道宽度600m,水域环境功能为Ⅲ类。大桥在河道中设有桥墩,采用钢围堰临时围护进行涉水桥墩基础施工。
根据历史资料,H江鱼类资源丰富,有鳗鲡等3种珍稀保护鱼类,3种鱼类均有洄游习性,洄游期3~5月、10~11月。H江大桥桥墩处无珍稀保护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分布,但桥墩位于鱼类洄游通道上。H江大桥桥位上游190~5000m段右岸江滩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华结缕草等保护植物、冬候鸟(越冬时间11月—翌年3月上旬)及其栖息生境。环评机构拟于4~5月在大桥桥位附近开展水域和陆域生态现状调查。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大桥桥墩建设对桥位附近H江水文情势影响较小,但提出跟踪监测该河段江滩冲刷或淤积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抛石护滩等措施。工可报告环境保护篇章提出:大桥桥墩围堰在枯水期11月至翌年3月施工,施工期控制夜间光照时间和强度;运行期桥台不设置强光灯,桥面采用降噪减震材料,车辆禁鸣等措施;为防止化学品运输车辆事故泄漏物直接流入河道,大桥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管,河堤两侧设置事故池。
连接线扩建段中心线两侧200m范围内有7处居民点,其中A居民点住宅多为二层建筑物,呈三排沿路(LK8+000~LK8+200)平行布置,临路第一排、第三排建筑物距离公路中心线分别为40m、80m,该居民点无工业企业、交通噪声源。为预测公路建设后对A居民点的声环境影响,环评机构拟在公路LK8+100处垂线方向设置3个声环境现状监测点。测点N1、N2分别设置在临路第一排、第三排建筑物窗前,测点N3设在距公路中心线160m的农田在处。
问题:
1.大桥桥位附近生态现状调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给出本项目鸟类现状调查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3.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跟踪监测H江大桥桥位附近河段冲淤变化的目的。
4.给出确定大桥事故池容积应考虑的因素。
5.选择N2作为背景值进行A居民点声环境影响预测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1.(1)大桥桥位附近生态现状调查时间安排不合理。
(2)理由:
①桥墩位于鱼类洄游通道上,鳗鲡等3种珍稀保护鱼类的洄游期3~5月、10~11月,在4~5月可以调查鱼类的洄游情况。
②H江大桥桥位上游的江滩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华结缕草等保护植物、冬候鸟(越冬时间11月~翌年3月上旬)及其栖息生境。在4~5月无法调查冬候鸟的情况。
2.本项目鸟类(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冬候鸟)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冬候鸟的名称、种类、分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栖息地面积等),栖息生境及质量,主要活动区域及与H江大桥桥位的方位距离关系,水源地、食源地,产卵期、繁殖期,受威胁现状及因素,迁徙路线、越冬时间,对施工噪声及夜间灯光的敏感性,冬候鸟的保护级别、保护要求、保护措施及保护现状。
3.跟踪监测H江大桥桥位附近河段冲淤变化的目的如下:
(1)验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如“大桥桥墩建设对桥位附近H江水文情势影响较小”是否正确,有无误差。
(2)及时发现淤积、冲刷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抛石护滩等措施。
4.确定大桥事故池容积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运输危化品车辆发生风险事故的一次最大泄漏量。
(2)桥面面积。
(3)事故处理历时。
(4)当地日降雨量历史最大值。
(5)现场事故处理产生的最大废水量。
5.(1)选择N2作为背景值进行A居民点声环境影响预测合理。
(2)理由:测点N2设置在临路第三排建筑物窗前,远离公路中心线(80m)且受交通噪声影响较小(有两排建筑物阻隔),可以作为噪声背景值进行A居民点声环境影响预测。
某市现有一处理能力为600t/d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距市区10km处的自然冲沟内。厂址及防渗设施均符合相关要求。现有工程包括填埋区、填埋气体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导排系统以及敞开式调节池。渗滤液产生量约为80m3/d,直接由密闭罐送距离填埋场3km、处理能力为4×104m3/d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填埋场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到附近的小河。
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市拟建一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1000t/d,建设内容包括两个焚烧炉,2×22t/h余热炉和2×6MW发电机组,设垃圾卸料、输送、分选、贮存、焚烧、发电、飞灰固化和危险废物处理等,配套垃圾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事故处理池,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飞灰固化体均送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距现有的垃圾填埋场2.5km,不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厂址及附近均无其他工矿企业。
【问题】
1.简要说明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
2.列出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的恶臭因子。
3.除了垃圾贮存池和垃圾输送系统外,本工程产生恶臭的环节还有哪些?
4.给出垃圾贮存池和输送系统控制恶臭的措施。
5.简要分析焚烧炉渣、焚烧飞灰固化体处置方式的可行性。
1.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96),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
(1)调节池露天敞开,未采取消除恶臭的措施;
(2)垃圾渗滤液应由填埋场自行处理,且满足相关标准后才能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3)生活污水不能直接外排,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入环境水体。
2.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的恶臭因子为:
(1)硫化氧;
(2)氨气;
(3)甲硫醇;
(4)甲硫醚;
(5)三甲胺;
(6)苯胺;
(7)臭气浓度。
3.本工程产生恶臭的环节还包括:
(1)分选工艺过程中垃圾中恶臭气体直接挥发;
(2)卸料过程中恶臭气体的挥发;
(3)垃圾渗滤液的收集、处理系统中气体挥发以及废气产生;
(4)事故处理池挥发出的恶臭气体等。
4.垃圾贮存池和输送系统控制恶臭的措施应包括:
(1)全体工艺均应采用密闭设计,防止气体外泄污染空气;
(2)采用负压、微负压、引风、吸气等工艺手段控制处理过程中的废气挥发;
(3)定期检查垃圾贮存池和输送系统的密封性;
(4)在敏感点位(如管道连接处、垃圾贮存池出入口周边)设置检测装置,实时监控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5.(1)焚烧炉渣的处置方式可行。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经焚烧的炉渣可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处置。
(2)不能确定飞灰固化体处置方式的可行性。固化体需进行相关检验,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相关要求后,才可以进入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
某公司拟开发的天然气田面积约1500km2,设计井位215个,集气站7个,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厂1座,天然气集气管线总长约1700km。
该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属干旱气候区。主要植被类型为灌丛和沙生草地。在拟开发区块内的东北部有一面积为14.5km2天然湖泊,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52.6km2(含岸线以上部分陆地),没有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拟开发区块内的东南部有一面积约1km2的古墓葬群,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判定暂不宜发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敏感目标,给出其中某一类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现状调查应获取的资料。
2.自然保护区内可否布设井位?说明理由。
3.指出天然气集气管线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的途径及主要影响。
4.给出气田运行期环境风险源及风险因素。
5.确定气田开发对古墓葬群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1.(1)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敏感目标包括:
①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湖泊;
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群;
③灌丛和沙生草地(干旱地脆弱环境的植物)。
(2)现状调查应获取的资料为:
灌丛和沙生草地:土地利用现状、野生动植物种类和分布、评价相关图件。(或:天然湖泊:保护对象、范围、面积,动、植物种类及分布,评价相关图件)。
2.(1)自然保护区内不能布设井位。
(2)理由:该保护区没有进行功能区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需按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要求严格管理,不能在保护区进行任何生产建设活动。自然保护区内不能布设井位。实在必须建井位时,必须得到划定该保护区的省级部门批复。
3.(1)天然气集气管线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途径主要有:管道施工作业带清理、伴行道路建设、管沟开挖、工艺站场土地平整等活动。
(2)天然气集气管线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有:
①建设期间的施工将破坏植被,影响生态系统原来的状态;
②若管线布置在地上,将影响灌丛和草地植物的连贯性,也会阻隔某些动物的通道;
③若管线布置在地下,埋设管道时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
④植被破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风蚀),扬尘影响湖泊水质。
4.(1)气田运行期环境风险源有:井场、集气站、输气管线、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站。
(2)风险因素有: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或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管线、贮气设施损坏、破裂,天然气泄漏、防冻液泄漏,特别是遇火引发的火灾与爆炸事故,伤害人群并伴生次生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集气站和管线泄漏导致的火灾和爆炸(包括地下气田),以及甲醇回收处理厂的事故火灾、爆炸损害生态环境、影响植被生长、损坏古墓葬群和污染湖泊的风险。甲醇泄漏污染环境和敏感目标的风险。
5.气田开发对古墓葬群应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1)开发方案要得到文物保护行政单位的批准,开发行为在其指导下进行。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2)避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打井、铺设管线等建设活动。
(3)由于本工程涉及的古墓葬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铺设管线,需征得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同意,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4)如果文物分布范围内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经批准后,可以在文物保护范围以外采取丛式井或其他先进工艺将井打至文物分布层以下再改变方向抽取下层天然气,避免损毁文物。
(5)施工中发现地下文物或未知墓葬,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上报,保护现场,等候文物管理部门处置。
(6)严禁在古墓葬群保护范围内开发。
(7)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管理责任制,必要时签定责任状,杜绝盗墓现象的发生。
(8)对古墓尽量采取原址保护;无法原址保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某炼油厂拟在厂区预留地内进行改建扩建工程建设,其中配套公用工程有:在现有罐区扩建1000m3苯罐,500m3苯乙烯罐,300m3液氨罐和50m3碱槽各1座;改造现有供水设施,新增供水能力500m3/h。现有污水处理厂紧靠北厂界,其西面与西厂界相距100m。拟在污水处理厂与西厂界之间的A空地新建危险废物中转场1座,在与污水处理厂东面相邻的B空地新建650m3/h污水回用装置1套。
改扩建项目新增的生产废水处理依托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前后生产废水的污染物种类和处理后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变(《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达标废水通过2km排污管道排入C河,C河属感潮河流,大潮潮流回荡距离约6km。排污口上游10km处有一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该水源地设有一级、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下游边界距水源地取水口6km;取水口至炼油厂废水排污口间河段无其他污染源汇入。为防止C河水体污染,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废水排入C河的改建项目须实现增产减污。
厂区地质结构稳定,天然土层防渗性能良好,厂西边界外700m处有一村庄,其他方位村庄距厂界1000m以上。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评价新建公用工程在厂内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2.指出本项目大气和水环境现状调查中应考虑的特征污染因子。
3.识别本项目贮存设施中重大危险源和环境风险评价重点保护目标(苯、苯乙烯、液氨贮存设施临界量分别为50t、100t和100t)。
4.确定排污口上游河段水质现状监测断面位置。
5.根据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C河的管理要求,分析本项目的环境可行性(选择COD作指标给出定量结果,计算新增污水量时不计损耗)。
1.A空地新建的危险废物中转站布置不合理。与厂界西面的村庄间隔不到800m,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选址要求,危险废物贮存场距离居民区应在800m以外。
2.本项目大气和水环境现状调查中应考虑的特征污染因子为:
(1)大气特征污染因子:苯、苯乙烯、氨气、硫化氢、恶臭等;
(2)水特征污染因子:苯系物、硫化物、氰化物、挥发酚等
3.(1)重大危险源:1000m3苯罐,500m3苯乙烯罐,300m3液氨罐。
(2)风险评价重点保护目标:西厂界外700m处的村庄,其他方位受影响范围内的村庄,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
4.排污口上游河段水质现状监测断面应布设五个,具体位置:
(1)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排污口上游10km);
(2)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下游边界;
(3)大潮潮流最大回荡距离处(排污口上游6km处);
(4)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下游边界处(排污口上游4km处);
(5)排污口上游500m处。
5.(1)本项目可做到增产减污,环境上是可行的。
(2)理由如下:尽管新增供水能力500m3/h,由于新建650m3/h污水回用装置一套,从而污水处理厂改造后的污水排放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减少150m3/h,COD排放浓度不变,因此其排放总量将减少60mg/L×150m3/h×10-3×24h/d=216kg/d,减排COD约为216kg,执行污水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某水电枢纽工程为西南地区A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水库具有日调节功能。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15km2(含耕地263hm2,其中基本农田247hm2),临时占地239hm2,其中基本农田50hm2,其余为林、旱、灌草地。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生态恢复。工程需搬迁安置移民2700人,分5处集中安置点安置。生产安置3960人,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安置。土地平衡补偿可新增高质量耕地160hm2。
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河谷植被主要为灌草丛和灌木丛。水库淹没线以下有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枢纽建设区及周边为粮食高产区。河流坡降大,鱼类资源丰富,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为主。其中有某种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卵苗需长距离顺水漂流孵化,库区内分布有该鱼类集中产卵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出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2.说明本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3.本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措施。
4.按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原则,本工程还应采取什么措施?
1.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有:
(1)水文情势变化使得水位抬高,淹没大量农田和植被,特别是淹没较多的基本农田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造成农田生态及粮食生产的损失,造成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生境的损失。
(2)水文情势变化使得水位抬高,水库淹没侵占区域动物的生境,破坏栖息地及生境,对其的分布、活动、数量的不利影响。
(3)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导致其水文、水质、水温、泥沙情势发生改变,改变库区原有生境,对鱼类种类、数量、产卵及三场(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的影响。
(4)水库淹没所带来的移民安置,移民安置过程中因占地、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生态影响等。
(5)泥沙含量变化的影响。上游裹携着泥沙的水流不断入库,在造成库区泥沙不断淤积的同时,水体中泥沙含量也将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原水生生物的环境。
(6)与原河道相比,库区水量增多、水体面积扩大,库岸受到长期浸泡,容易引发塌方、滑坡地质灾害,进而影响库区生态环境。
(7)水库淹没所带来的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化。
2. 本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应分建设期和营运期分别讨论,具体包括:
(1)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
主要是施工作业造成局部河段水文情势改变,特别是施工期库区清理、施工作业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河道,对鱼类生境造成不良影响。
(2)运营期对鱼类的影响:
①若工程未能设置合理的过鱼设施,则大坝建设将阻断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通道;
②由于水流变缓,使原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不能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流水生境迁移,而喜欢静水环境的鱼类则可在库区繁育、生活,造成库区鱼类种群组成与结构的改变;
③由于大坝的阻隔影响,库区水流变缓,不能使卵苗进行长距离顺水漂流,影响卵苗孵化;
④由于库区淹没及其水文情势的改变,影响了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环境。
3.(1)本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注意的问题有:
①临时占地在使用前应先剥离上层土壤层,堆放保存好,采取苫盖或截水、排水等必要的临时水土保持措施,用于农田或植被恢复;
②由于本工程淹没及永久占地征用了较多的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结合基本农田补偿进行,即临时用地适宜恢复为农田的尽可能恢复为农田或基本农田;
③处于坡度较大区域的临时占地,为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不宜恢复为农田,应以恢复林、灌草地为宜,选用当地物种;
④由于本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且易发生地质灾害,生态恢复需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必须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后再行地表生态恢复。
(2)对于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保护措施有:由于处于水库淹没线以下,应在库区清理前及时采取移植保护的措施。优先在库区外围选择适宜的生境进行移植,移植后可挂牌保护或划定保护区,同时建立种子库。
4.按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原则,本工程还应采取的措施有:
(1)在适宜区域开垦新的耕地;
(2)异地划补;
(3)劣质地改良;
(4)临时占用的50hm2基本农田,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为基本农田;
(5)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将部分临时占用的非农田或基本农田,恢复为农田或基本农田。
某省拟建一条全长210km的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连接甲乙两个城市,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平均路基高2.5m。
沿线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在山岭重丘区拟开凿一条隧道,隧道长4500m,埋深50~200m,隧道穿越的山体植被为天然次生林,山体主要为石灰岩,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沿河村落的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源。
高速公路有4km路段伴行一处重要天然湿地,线路距湿地边缘最近距离为50m。
公路以一座大桥跨越A河,河中设3处桥墩,桥下游5km范围内有一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
有3km路段沿山谷盆地从张家庄(80户),李家庄(18户)两个村庄中间穿过,道路红线距张家庄前排住宅110m,距李家庄前排住宅27m,声环境现状达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高速公路达到设计车流量时,张家庄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2.6dB(A)、57.6dB(A),李家庄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8.1dB(A)、63.1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环保角度考虑,跨A河大桥桥位选址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2.给出本题目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3.为保护湿地,本项目施工布置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别说明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张家庄、李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5.简要说明对李家庄需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
1.从环保角度考虑,跨A河大桥桥位选址不可行。理由如下:
(1)从环保角度来看,拟建桥位下游5km范围内有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则桥位处可能是该饮用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至少可能是准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供水无关的设施。
(2)该工程也没有进行线位比选,如果建设该大桥,施工期由于需在该河设置桥墩,若措施不当,可能会对下游取水口造成不利影响;桥梁基础施工的弃渣若排入河流,也会对居民饮用水造成污染;运营期存在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事故的环境风险,则会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直接影响县城居民饮水。
2.本题中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关注隧道工程对洞顶天然次生林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由于隧道施工抽排水是否会导致水位下降,隧道影响山体地下水径流与补排而影响次生林的生长。
(2)隧道弃渣的利用及弃渣场选址与占地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及其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山脚下有作为居民饮用水水源的小河,弃渣若弃入小河河道,则对居民饮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3)隧道施工是否会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加剧生态破坏。
(4)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
(5)隧道工程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问题。
(6)隧道施工中的人员活动及机械噪声、爆破噪声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
(7)关注隧道对山体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水文特征的影响,包括水位、补排及径流等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隧道工程建设对山脚下小河的影响,造成山体向小河补给量减少,进而影响山脚下以小河作为饮用水源的居民的供水困难。
(8)隧道工程对洞口植被的影响或洞口景观的影响。
3.为保护湿地,本项目施工布置时应采取的措施有:
(1)不在湿地保护范围内设施工营地、料场、拌和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
(2)施工路线绕避湿地或合理设置施工线路。
(3)严格控制最小施工作业带或控制作业范围或控制施工活动范围。
(4)不破坏湿地的水力联系。
(5)不向湿地排放施工废水。
4.(1)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张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
张家庄适用于1类(或2类)声环境功能区。因其在红线45±5m范围外,且为居民集中区。但作为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原则上执行1类功能区,局部(前排)作为2类功能区。
(2)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李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
李家庄包括前排在内的红线45±5m范围内居民适用于4a类声环境功能区,红线45±5m范围外适用于2类功能区。因为李家庄规模较小,且前排位于红线范围内,应视不同情况划分,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声功能区划分技术要求,分别适用于4a类和2类功能区。
5. 对李家庄需要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有:
(1)合理规划布局
尽可能避绕;或在有关规划文件中明确李家庄与高速公路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或采取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或置换,特别是前排距离红线一定范围内受影响的住宅;在4a类声环境功能区内进行绿化或作为交通服务设施、仓储物流设施等非噪声敏感性应用。
(2)噪声源控制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高架路、高路堤或低路堑等道路形式,以及能够降低噪声污染的桥涵构造和形式;并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和材料。
(3)传声途径噪声削减
考虑设置声屏障;合理利用地物地貌、绿化带等作为隔声屏障;绿化带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的常绿植物,乔、灌、草应合理搭配密植。
(4)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
合理安排房间的使用功能(如居民住宅在面向道路一侧设计作为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用房);采取被动防护措施(如隔声门窗、通风消声窗等)。
(5)加强交通噪声管理
采取限鸣(含禁鸣)、限行(含禁行)、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参数(车流量、车速、车型等),降低交通噪声。
某大型金属矿山所在区域为南方丘陵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670 mm,属泥石流多发区,矿山上部为褐铁矿床,下部为铜、铅、锌、镉、硫铁矿床。矿床上部露天铁矿采选规模为1.5×106t/a,现已接近闭矿。现状排土场位于采矿西侧一盲沟内,接纳剥离表土,采场剥离物,选矿废石,尚有约8.0×104m3可利用库容。排土场未建截排水设施,排土场下游设拦泥坝,拦泥坝出水进入A河,露天铁矿采场涌水直接排放A河,选矿废水处理后回用。
现拟在露天铁矿开采基础上续建铜硫矿采选工程,设计采选规模为3.0×106t/a,采矿生产工艺流程为剥离、凿岩、爆破、铲装、运输,矿山采剥总量为2.6×107t/a,采矿排土依托现有排场。新建废水处理站处理采场涌水,选矿生产工艺流程为破碎、磨矿、筛分、浮选、精矿脱水,选厂建设尾矿库并配套回用水、排水处理设施,其他公辅设施依托现有工程。尾矿库位于选厂东侧一盲沟内,设计使用年限30年,工程地质条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续建工程采、选矿排水均进入A河。采矿排水进入A河的位置不变,选矿排水口位于现有排放口下游3500m处进入A河。
在A河设有三个水质监测断面,1#断面位于现有工程排水口上游1000m,2#断面位于现有工程排水口下游1000m,3#断面位于现有工程排水口下游5000m,1#、3#断面水质监测因子全部达标。2#断面铅、铜、锌、镉均超标。土壤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铁矿采区周边表层土壤中铜、铅、镉超标。采场剥离物,铁矿选矿废石的浸出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浸出液中危险物质浓度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矿区周边有2个自然村庄,甲村位于A河1#断面上游,乙村位于A河3#断面下游附近。居民以种植水稻、果树、茶叶为主,生产生活用水均为地表水。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出该工程还需配套的工程和环保措施。
2.指出生产工艺过程中涉及的含重金属的污染源。
3.指出该工程对甲、乙村庄居民饮水是否会产生影响?说明理由。
4.说明该工程对农业生态影响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因子。
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工程还需配套的工程和环保措施包括:
(1)续建工程拟利用的原铁矿排土场,需建设截排水设施及拦泥坝出水回用设施。
(2)续建工程的尾矿库需建设截排水设施及坝后渗水池(或消力池),且尾矿库及渗水池需采取防渗措施。
(3)需配套建设续建工程选厂至尾矿库的输送设施。
(4)露天铁矿闭矿后,需对原铁矿选厂采取改造利用或进行处理。
(5)破碎、磨矿、筛分车间的粉尘治理设施。
(6)泥石流防护工程。
(7)尾矿库与选矿厂废水排放的监测设施。
2.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生产工艺过程中涉及的含重金属的污染源有:
(1)产生含重金属的扬尘或粉尘污染源,如采矿生产中的凿岩、爆破、铲装、运输;选矿生产中的破碎、磨矿、筛分。
(2)排放(特别是非正常排放)的水体中含有重金属的污染源,如选厂排水设施;尾矿及排水设施;采场涌水及处理站。
3.(1)该工程不会对甲村饮水产生影响。
理由:甲村位于现有工程排水口上游1000m(即1#监测断面的上游),且所处河段的水质不超标;同时,甲村距离拟建工程选厂排水口(1000+3500=4500m)较远。因此,拟建工程选矿排水不会影响到甲村。
(2)该工程将对乙村饮水产生影响。
理由:乙村位于本工程新建排水口下游5000m附近(即3#监测断面附近),虽然现状水质不超标,但是仍然有可能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因为该工程现在已接近闭矿,采选规模较小,但铁矿排水口下游1000m的2#断面重金属仍然超标。续建规模较大的本工程营运后可能会导致乙村所处河段出现重金属超标。
4.(1)该工程对农业生态影响的主要污染源包括:
①采场及采矿中的凿岩、爆破、铲装、运输;
②选矿厂的破碎车间、磨矿车间和筛分车间;
③采场涌水处理站及选矿厂排水设施;
④尾矿库及其渗水池。
以上污染源产生的扬尘会污染农田,排水(特别是事故排放)进入农灌水体也会污染农田。
(2)该工程对农业生态影响的污染因子主要有:粉尘、铜、铅、铬、锌、镉、砷、汞、镍等重金属。
某铅酸蓄电池企业拟对现有两条生产能力均为25万千伏安时/年的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见图)实施改扩建工程。
现有工程生产工艺废水经混凝沉淀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地面冲洗水、职工浴室和洗衣房排水等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旋风+水喷淋”或布袋除尘处理含铅废气,采用碱液喷淋洗涤处理硫酸雾。制板栅工段的铅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结果见表。
改扩建方案为:保留一条生产线。拆除另一条生产线中的熔铅、制粉、制铅膏、制板栅、涂板、化成、切片等前段工序,将其配组总装工序生产能力扩大为50万千伏安时/年。
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铅排放浓度限值0.70mg/m3,排气筒高15m时排放速率限值0.004kg/h;《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铅排放浓度限值0.1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
2.说明工程分析中应关注的焦点。
3.指出生产工艺流程图中W2和G7的主要污染物。
4.通过计算,评价保留的生产线制板栅工段铅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确定技改后制板栅工段铅尘的最小去除率。
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相关信息,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有:
(1)废水。现有工程生产工艺废水经混凝沉淀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合适。现有工程生产工艺在不同工段产生的废水均含铅,属《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仅混凝沉淀难以使重金属铅达标,而应在车间单独预处理达标后,才能和其他废水合并处理达标后排放。
(2)废气。现有工程生产线制板栅工段含铅废气处理不达标,其废气排放速率经计算为:0.34×10-6×4.0×104=0.0136kg/h,大于0.004kg/h(标准限值)。
(3)地面冲洗废水、职工浴室和洗衣房排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可行。地面冲洗水、职工浴室和洗衣房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铅,应该单独处理排放。
(4)采用“旋风+水喷淋”除尘不可行。理由是处理效率低,不能保证铅的排放达标。
2.工程分析应关注的焦点有:
(1)原项目环评及验收情况分析。
(2)原项目各种污染物治理措施及达标排放分析并说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原项目与改扩建项目的工程组成、建设内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产品方案及产能、原辅料种类及用量、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的对比比较。
(4)原项目与改扩建项目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及强度、污染物排放方式、产排污量的估算。
(5)“三本帐”的核算,说明污染物的增减情况。
(6)改扩建方案各种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7)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
(8)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前段工序与配组总装和充电清洗工序的配套合理性。
(9)卫生防护距离的达标分析。
(10)技改后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
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以及生产工艺流程图,W2和G7的主要污染物如下:
(1)W2的主要污染物有:pH、SS、COD、LAS、铅、硫酸盐。
(2)G7的主要污染物有:铅尘、硫酸雾。
4.保留的生产线制板栅工段铅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以及技改后制板栅工段铅尘的最小去除率计算过程如下:
(1)制板栅工段铅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制板栅工段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铅排放浓度限值0.70mg/m3,排气筒高15m时排放速率限值0.004kg/h。根据已知,该工段排放浓度0.34mg/m3,低于标准限值,浓度限值已经达标了。
排放速率=4.0×104×0.34×10-6=0.0136kg/h>0.004kg/h,排放速率不达标,因此,制板栅工程铅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2)制板栅工段铅尘的最小去除率计算
初始排放速率=4.0×104×4.26×10-6=0.1704kg/h;
最小去除率=(0.1704-0.004)÷0.1704×100%=97.65%。
北方某城市地势平坦,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当地水资源缺乏,城市主要供水水源为地下水,区域已出现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城市西北部有一座库容为3.2×107m3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该市现有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位于市区南郊,处理规模为1.0×105t/d,污水处理达标后供位于城市西南的工业区再利用。
现拟在城市西南工业区内分期建设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工程拟建1台350MW热电联产机组,配1台1160t/h的煤粉锅炉。汽机排汽冷却拟采用二次循环水冷却方式,配1座自然通风冷却塔(汽机排汽冷却方式一般有直接水冷却、空冷和二次循环水冷却)。采用高效袋式除尘、SCR脱硝、石灰石—石膏脱硫方法处理锅炉烟气,脱硝效率80%,脱硫效率95%,净化后烟气经210m高的烟囱排放。SCR脱硝系统氨区设一个100m3的液氨储罐,储量为55t。生产用水主要包括化学水系统用水、循环冷却系统用水和脱硫系统用水,新鲜水用水量分别为4.04×105t/a、2.89×106t/a、2.90×105t/a,拟从水库取水。生活用水采用地下水。配套建设干贮灰场,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全部综合利用,暂无法综合利用的送灰场临时贮存。生产废水主要有化学水系统的酸碱废水、脱硫系统的脱硫废水、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等,拟处理后回用或排放。
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基本参数及锅炉烟气中SO2、烟尘标态初始浓度见表3-1。
表3-1 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基本参数及锅炉烟气中SO2、烟尘标态初始浓度
(注: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规定液氨的临界量为10t;②锅炉烟气中SO2、烟尘分别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100mg/m3和30mg/m3的排放限值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本项目用水优化方案,说明理由。
2.识别本项目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3.评价SO2排放达标情况。
4.计算高效袋式除尘器的最小除尘效率(石灰石—石膏脱硫系统除尘效率按50%计)。
5.提出一种适宜的酸碱废水处理方式。
1.本项目用水优化方案及理由如下:
(1)本项目用水优化方案:该项目的生产用水改为使用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西北部的水库作为备用水源,禁止开采地下水(西部缺水地区已出现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
(2)理由:
①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能够回用,且排放位置位于本项目所在工业区。据题干,现有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供位于城市西南的工业区再利用,本项目也位于该城市西南工业区内,铺设管网具有可行性。
②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量可满足本项目的生产用水。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为365×105t/a(1.0×105t/d),而本项目的生产新鲜用水量为35.84×105t/a,仅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的9.8%,完全可满足本项目的生产用水量。
2.本项目重大危险源及理由如下:
(1)本项目重大危险源为:液氨储罐。
(2)理由:液氨储罐的储量为55t,大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中液氨的临界量(10t),构成重大危险源。
3.SO2排放达标情况如下:
(1)根据设计煤种,SO2排放浓度为:1920×(1-95%)=96mg/m3,小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SO2的排放限值100mg/m3,所以排放达标。
(2)根据校核煤种,SO2排放浓度为:2100×(1-95%)=105mg/m3,大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SO2的排放限值100mg/m3,所以排放不达标。
要使锅炉烟气达标,必须同时满足设计煤种、校核煤种使用时都达标排放,因此,本项目的SO2排放不达标。
4.高效袋式除尘器的最小除尘效率计算过程如下:
(1)由于设计煤种的烟尘浓度大,最小除尘效率使用设计煤种进行计算,先除尘后脱硫。
(2)根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规定的烟气排放限值为30mg/m3,石灰石—石膏脱硫系统除尘效率按50%计,所以经过高效袋式除尘器处理后烟尘的排放浓度为60mg/m3,最小除尘效率=[(25600-60)/25600]×100%=99.8%。
5.适宜的酸碱废水处理方式如下:
(1)对于经常性的酸碱废水的处理方式为:废水贮池→中和池→清净水池→回用水池。
(2)对于非经常性的酸碱废水的处理方式为:废水贮池→pH调整槽→混凝槽→反应槽→澄清器上部水→中和池→清净水池→回用水池。
某原料药生产企业拟实施改扩建项目,新建3个原料药产品生产车间和相应的原辅料储存设施。其中,A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3-1,A产品原辅料包装、储存方式及每批次原辅料投料量见表3-1,原辅料均属危险化学品。A产品每批次缩合反应生成乙醇270kg,蒸馏回收97%乙醇溶液1010kg。
改扩建项目拟采用埋地卧式储罐储存乙醇、乙酸乙酯等主要溶剂,储罐放置于防腐、防渗处理后的罐池内,并用沙土覆盖。储罐设有液位观测报警装置。
该企业现有1套全厂废气处理系统,采用水洗工艺处理含乙醇、丙酮、醋酸、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等污染物的有机废气。改扩建项目拟将该废气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处理工艺为“碱洗+除雾除湿+活性炭吸附”。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1个批次A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乙醇损耗量。
2.指出A产品生产中应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固体废物。
3.分别指出图3-1中G1和G5的特征污染因子。
4.说明改造后的废气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作用。
5.提出防范埋地储罐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应采取的环境监控措施,说明理由。
1.1个批次A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乙醇损耗量计算过程如下:
(1)根据题意,缩合反应生成的乙醇270kg应该包含在蒸馏回收的97%乙醇溶液1010kg(约980kg)中。投料中,乙醇总量为:800(20%乙醇钠乙醇溶液1000kg)+100(投入无水乙醇)=900(kg)。
(2)蒸馏回收97%乙醇溶液1010kg中扣除生成的乙醇270kg后,剩余的乙醇量为:980-270=710(kg)。
(3)1个批次A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乙醇损耗量:900-710=190(kg)。
2. A产品生产中应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固体废物为:
(1)蒸馏残液或蒸馏废渣;
(2)危险化学品的废弃包装物(或答废包装桶、乙醇钠乙醇溶液废桶)、废包装袋(或原料M的废包装袋)、处理废气的废活性炭。
3.图3-1中G1和G5的特征污染因子如下:
(1)G1的特征污染因子为:乙醇、乙酸乙酯;
(2)G5的特征污染因子为:A产品的粉尘。
4.改造后的废气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作用如下:
(1)碱洗,除去废气中的醋酸和乙酸乙酯;
(2)除雾除湿,废气干燥,以满足活性炭吸附条件;
(3)活性炭吸附,吸收VOCs。
5.防范埋地储罐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应采取的环境监控措施及理由如下:
(1)储罐加设压力表,防止储罐爆炸。
(2)在储罐的地下水上游和下游以及储罐附近设地下水监测井。
(3)罐池内(或储罐区)设监控井定期监测土壤。埋地储罐泄漏首先污染罐池内填充的沙土,然后进一步影响周围的地下水和土壤。
某原油管道工程设计输送量为8.0×106t/a,管径为720mm,壁厚为12mm。全线采用三层PE防腐和阴极保护措施。经路由优化后,其中一段长52km的管线走向为:西起A输油站,向东沿平原区布线,于20km处穿越B河,穿越B河后设C截断阀室,管线再经平原区8km、丘陵区14km、平原区10km布线后向东到达D截断阀室。
A输油站内有输油泵、管廊、燃油加热炉、1个2000m3的拱顶式泄放罐、紧急切断阀、污油池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
沿线环境现状:平原区主要为旱地,多种植玉米、小麦或棉花;丘陵山区主要为次生性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主要物种为黑松、刺槐、沙兰杨、枸杞、沙棘、荆条等,林下草本植物多为狗尾草、狗牙根和蒲公英等;穿越的B河为Ⅲ类水体,河槽宽100m,两堤间宽200m,自北向南流向,丰水期平均流速为0.5m/s,枯水期平均流速为0.2m/s,管道穿越河流处下游15km为一县级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边界。
陆地管道段施工采用大开挖方式,管沟深度为2~3m,回填土距管顶1.2m左右,施工带宽度均按18m控制,占地为临时用地。管道施工过程包括清理施工带地表、开挖管沟、组焊、下管、清管试压和管沟回填等。
B河穿越段施工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深度在3~15m之间,在河床底部最深处可达15m,穿越长度为480m,在西河堤的西侧和东河堤的东侧分别设入、出土点施工场地,临时占用约0.8hm2耕地,场地内布置钻机、泥浆池和泥浆收集池、料场等。泥浆池规格为20m×20m×1.5m,泥浆主要成分为膨润土,添加少量纯碱和羟甲纤维素钠。定向钻施工过程产生钻屑、泥浆循环利用。施工结束后,泥浆池中的废弃泥浆含水率为90%。废弃泥浆及钻屑均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为保证B河穿越段管道的安全,增加了穿越段管道的壁厚,同时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布栏艇、围油栏及收油机等应急措施。
工程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挖出土分层堆放、回填时反序分层回填,回填后采用当地植物恢复植被。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识别A输油站运营期废气源及其污染因子。
2.给出大开挖段施工带植被恢复的基本要求。
3.分别给出废弃泥浆和钻屑处理处置建议。
4.为减轻管道泄漏对B河的影响,提出需考虑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1.A输油站运营期废气源及其污染因子包括:
(1)废气源主要有输油泵、燃油加热炉、拱顶式泄放罐、紧急切断阀、污油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污染因子主要有VOCs、非甲烷总烃、SO2、NO2、颗粒物、H2S、NH3、臭气浓度。
2.大开挖段施工带植被恢复的基本要求包括:
(1)因地制宜;
(2)本土物种;
(3)因土种植;
(4)选用浅根系植物种(根系小于1.2m)。
3.废弃泥浆和钻屑均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所以按照一般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处置。
(1)废弃泥浆:可以在泥浆池沉淀澄清后,上清液回用,泥浆干化后覆土绿化。
(2)钻屑:可以作为施工场地的建筑材料原料,也可并入干化的泥浆覆土绿化。
4.为减轻管道泄漏对B河的影响,需考虑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如下:
(1)在线监测。
(2)河两岸分别设置事故池。
(3)河两岸设置原油倒排处置收集装置。
(4)管道在河两岸设置切断阀。
(5)下游设置多级围油栏等防护设施。
(6)加强管理,进行员工教育,设置警示牌。
(7)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某石化企业拟建于工业区。工业区集中供水、供电。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已建两套好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正在新建一套改造型SBR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处理工业区各企业生产废水,废水处理后由同一排放管深海排放。废水排放口西北8km海域有水产养殖区,在其附近设有定期监测站位。
厂区划分为石化装置区、中间罐区、厂内原料产品罐区、码头原料罐区、综合管理设施区和污水处理场。在污水处理场东南角设基础防渗的露天固废临时储存场。部分生产装置废水产生情况见表6-1,其中C股废水中含难生化降解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厂区生产废水处理方案为A、B、C三股废水直接混合后进行除油处理和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送工业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项目运营期内拟在定期监测站位对海水水质、海洋表面沉积物、生物进行硝基苯类定期监测。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项目废水预处理去除石油类可采用哪些处理方法?
2.根据A、B、C三股废水的特性,简述废水处理方案的可行性,优化污水处理方案。
3.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固废是否可送厂区固废临时贮存场暂存?说明理由。
4.厂内污水处理厂调节池、曝气池是主要的恶臭源,简述减轻其环境影响的可行措施。
5.说明项目运营期进行硝基苯类污染物定期监测的作用。
1.废水处理一般选用隔油池、浮选、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针对本项目废水预处理去除石油类可采用的处理方法有:
(1)物理法:隔油池、离心分离法、粗粒化法、膜分离法。
(2)化学法:酸化法、化学氧化法、光化学催化氧化法。
(3)物理化学法:破乳或反相破乳法、浮选法、吸附法、磁吸附分离法。
(4)生物化学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2.(1)根据题干表中所给信息,A、B、C三股废水直接混合后进行除油预处理和生化处理并不可行。因为A、B两股废水的特征相似相近,可生化性好(B/C为0.3和0.5),且石油类和氨氮浓度较高;而C股废水含难生化降解的硝基苯类污染物,可生化性极差,不应混合处理。
(2)优化方案为:A、B两股废水混合后进行除油处理和生化处理,C股废水应预先采用厌氧法或氧化法,提高其可生化性,去除里面的硝基苯然后再与A、B两股废水混合进行生化处理。
3.(1)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固废不能送厂区固废临时贮存场暂存。
(2)理由:本项目“在污水处理场东南角设基底防渗的露天固废临时贮存场”,而其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固废含石油类和硝基苯类废物,属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除防渗外,还应做好“三防(防风、防雨、防晒)”工作,不得露天堆放。基础防渗的防渗层为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
4. 减轻调节池、曝气池恶臭环境影响的可行措施有:
(1)对调节池等进行加盖密闭处理,避免臭气外漏;
(2)然后对产生的臭气进行集中收集,对收集到的臭气进行脱臭处理(用活性炭吸附或者加入化学物质或者其他生化方法等脱臭),把处理干净的气体排放。
5.由于硝基苯属于难生化降解污染物,且毒性较大,并会在海洋表面沉积物、生物(尤其是养殖的水产)体内富集,再通过生物链的作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在水产养殖区附近设定期监测站位,并在项目运营期进行硝基苯类污染物定期监测,监测其累积效应,从而反映该项目废水对水产养殖区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海水水质、海洋表面沉积物、生物)的影响程度。
项目运营期进行硝基苯类污染物定期监测的作用有:
(1)通过对海水水质、海洋表层沉积物、生物体进行监测,可以了解硝基苯类污染物在水体及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及其“生物放大”作用的表现。
(2)对指导水产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体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防范企业超标排放或发生环境风险,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
(4)可以为环境管理部门依法、科学、有效地进行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西北地区某市地形平坦,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该市东南部工业区内的A热电厂现有5×75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式机组,供水水源为自备井,SO2现状排放量1093.6t/a。
为了满足城市供热需求,拟淘汰A热电厂现有锅炉和机组,新建2×670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式发电机组,设计年运行5500小时,设计煤种的收到基全硫含量为0.90%,配套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采用低氮燃烧,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硫率90%,建设一座高180米的烟囱,烟囱出口内径6.5m,标态烟气量为424.6Nm3/s,出口温度45℃,SO2排放浓度200mg/Nm3,NOX排放浓度400mg/Nm3,工程投产后,将同时关闭本市现有部分小锅炉,相应减少SO2排放量362.6t/a。
经估算,新建工程的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1057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098m,NO2的D10%为37000m。
现有工程停用检修期间,某敏感点X处的SO2环境现状监测小时浓度值为0.021~0.031mg/m3,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新建工程对X处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65mg/m3。
城市供水水源包括城市建成区北部的地下水水源和位于城市建成区西北部15km处的中型水库。该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8×104m3/d,污水处理后外排。
(注:SO2的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5mg/m3,NO2的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24mg/m3,排放的NOx全部转化为NO2。)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出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2.给出判定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和D10%。
3.确定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
4.计算X处的SO2最终影响预测结果(不计关闭现有小锅炉的贡献值)。
5.给出本项目供水水源的优选顺序。
1.(1)根据本项目相关信息和所给条件,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的排放量计算如下:
200×424.6×5500×3600×10-9=1681.4t/a;
(2)区域SO2排放增加量计算如下:
1681.416-1093.6-362.6=225.2t/a。
经计算,全厂SO2排放量为1681.4t/a,区域增加排放225.2t/a。
2. 如果不考虑运动过程的衰减,则NO2的最大地面浓度:400×0.1057÷200=0.2114mg/m3;
PSO2=0.1057/0.5=0.2114=21.14%;
PNO2=0.2114/0.24=0.8808=88.08%;
则Pmax(SO2,NO2)=88.08%。
NO2的D10%为37000m,则SO2的D10%小于37000m。D10%=37000m。
3.(1)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应取N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作为判据。其Pmax大于80%,且D10%大于5km,故大气评价等级应为一级。
(2)大气评价范围为:以180m烟囱为中心,25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或西北—东南为主轴的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
4.《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规定,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分析,应考虑预测值和同点位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X处的SO2最终影响预测结果为:
(1)现状值为:0.021~0.031mg/m3;
(2)新建工程预测贡献最大值:0.065mg/m3;
(3)预测结果叠加现状值后,最小值应为0.021+0.065=0.086(mg/m3),最大值应为0.065+0.031=0.096(mg/m3)。即范围为0.086~0.096mg/m3。
5.由于该项目地处西部缺水少雨地区,优先考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将水库的水作为备用水源,禁止开采地下水。
某新建铜冶炼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富氧熔炼工艺和制酸工艺。原料铜精矿含硫30%,年用量41×104t。补充燃料煤含硫0.5%,年用量1.54×104t。年工作时间7500h。
熔炼炉产生的含SO2冶炼烟气经收尘、洗涤后,进入制酸系统制取硫酸,烟气量为16×104m3/h,烟气含硫100g/m3。制酸系统为负压操作,总转化吸收率为99.7%。制酸尾气排放量19.2×104m3/h。经80m高烟囱排入大气。
原料干燥工序排出的废气由100m高烟囱排入大气,废气排放量为20×104m3/h,SO2浓度为800mg/m3。
对污酸及酸性废水进行中和处理,年产生的硫酸钙渣(100%干基计)为8500t,年产生的冶炼水淬渣中含硫总量为425t。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本工程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500t/a以内。SO2排放控制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为:55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使用),96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生产);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排气筒高度80m时为110kg/h;排气筒高度100m时为170kg/h。
(注:S、O、Ca的原子量分别为32、16、40。)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硫的回收利用率。
2.计算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速率、排放浓度和原料干燥工序烟囱的SO2排放速率。
3.3.列出下列硫平衡表中字母代表的具体数值。(ABCDEFGH代表的8个数据计算)。(说明:给定表格,进入物料为铜精矿中含硫,煤中含硫;出物料为硫酸中含硫、制酸尾气含硫、干燥尾气含硫、硫酸钙渣含硫、水淬渣含硫、其他损失的硫)
详细的硫平衡表见表。
4.简要分析本工程SO2达标排放情况,并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硫的回收利用率计算过程如下:
(1)硫的投入量为:41×104×30%+1.54×104×0.5%=123077t/a;
(2)硫的回收利用量为:16×104×100×99.7%×7500×10-6=119640t/a;
(3)硫的回收利用率为:119640/123077×100%=97.2%。
2. (1)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
16×104×100×(1-99.7%)×(64÷32)×10-3=96kg/h。
(2)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浓度为:
96×106÷(19.2×104)=500mg/m3。
(3)原料干燥工序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
20×104×800×10-6=160kg/h。
3.本题中,已知G,C已由上题计算出,直接填写即可。其他项计算如下:
(1)铜精矿含硫:A=41×104×30%=123000t/a;
(2)煤中含硫:B=1.54×104×0.5%=77t/a;
(3)制酸尾气含硫:D=96×7500×10-3×[32/(32+32)]=360t/a;
(4)干燥尾气含硫:E=160×7500×10-3×[32/(32+32)]=600t/a;
(5)硫酸钙渣含硫:F=8500×[32/(40+32+16×4)]=2000t/a;
(6)其他损失的硫:H=(123000+77)-(119640+360+600+2000+425)=52t/a。
则填写详细的硫平衡表如表6-2所示。
4.(1)本工程SO2达标排放情况分析如下:
①制酸尾气80m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96kg/h,排放浓度为500mg/m3。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55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使用)的要求和排气筒高度80m时的110kg/h排放速率要求。
②原料干燥工序100m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160kg/h,排放浓度为800mg/m3。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气筒高度100m时的170kg/h排放速率要求,但不满足最高允许排放浓度55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使用)的要求。
③本工程SO2排放总量为:(96+160)×7500×10-3=1920t/a;不能满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工程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500t/a以内的要求,总量控制指标不达标。
(2)根据以上分析,环境保护部门应重点对原料干燥工序排放SO2进行脱硫治理,具体的治理措施如下:
①原料配比加入石灰石进行预脱硫;
②对尾气采用碱液吸收、活性炭吸附、氨法、石灰石—石膏法等进行烟气脱硫。确保脱硫效率达到50%以上,从而排放速率和排放总量均可达标。
某电厂现有2×300MW燃煤机组,位于平原农村地区,配有除尘、低氮燃烧设施,未配脱硫装置,SO2年排放量为9460t。煤污水和油污水分别经初步沉淀后排入附近河道,循环冷却排水也排入此河道,其他废水达标后回用,不外排。纳污河段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
贮煤场位于A村西侧70m,设有喷淋装置。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煤场扬尘对A村产生一定影响。锅炉排气产生的偶发噪声超标。灰渣采用干除灰,综合利用剩余的灰渣通过罐车运到距电厂8.5km处的灰场碾压贮存,灰场西南350~400m处有7户居民。
拟在现有厂区预留场地内建设2×1000MW超临界燃煤汽轮发电机组,配套建设电除尘、石灰石湿法脱硫装置、脱硝装置。各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燃煤来源和成分与现有机组相同,并共用现有灰场,灰场库客满足扩建工程要求。对现有机组增加石灰石湿法脱硫设施。工程扩建后,年运行小时数为5500h。扩建工程SO2排放量为0.651t/h。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电厂烟囱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2.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灰场与环境保护要求的相符性?
3.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现有工程需要改进的方面。
4.石灰石湿法脱硫效率为90%,计算扩建工程完成后全厂SO2年排放总量。
1.电厂烟囱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有:SO2、NO2、PMl0、烟尘。分析如下:
电厂燃煤未配有脱硫装置,会排放出大量的SO2,贮煤场、锅炉排气会产生颗粒物,超临界燃煤汽轮发电机组,配套建设电除尘、石灰石湿法脱硫装置、脱硝装置,因此也会有氮氧化物的排出。
2.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的相关要求,分析灰场与环境保护要求的相符性应包括:
(1)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2)场址应选在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3)应选择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应避开地质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5)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6)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7)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水源含水层。
(8)应选在防渗性能较好的地基上。
3.现有工程需改进的方面有:
(1)应安装脱硫设施。
(2)煤污水、油污水和循环冷却排水应进一步处理达标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3)贮煤场应设置抑尘设施,加强喷水管理;或调整贮煤场位置,以最大限度减轻煤场扬尘对A村产生影响。
(4)贮煤场应封闭,或将A村庄搬迁。
(5)应采取消声措施,使锅炉排气生产的偶发噪声达标。
(6)调整灰场位置或对灰场西南350~400m处的7户居民进行搬迁,使得灰场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7)确定灰场是否需做防渗处理。
4. 由已知条件可知:现有机组SO2年排放总量为9460t/a,加上脱硫设施后脱硫效率为90%,超临界机组年运行小时数为5500h。SO2排放量为0.651t/h,SO2去除率也为90%。SO2年排放总量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现有工程采取石灰石湿法脱硫后SO2排放量:9460×(1-90%)=946t/a;
(2)扩建工程的SO2排放量:0.651×5500=3580.5t/a;
(3)扩建工程完成后全厂SO2排放量:3580.5+946=4526.5t/a。
西南地区某高硫油气田项目组成包括40口油井、2座转油站、1座注水站、1座联合站以及110km的集输管线。管线穿越工程包括两处隧道,隧道长均为1.5km,高和宽均为2.5m。管道施工带宽度14m,管道敷设包括施工带清理、挖沟、下管、覆土和地表恢复,管道中心线两侧5m内可恢复种植农作物或草本植物。油田生产过程为:油井采出液和伴生气经管道输送到转油站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出的伴生气和采出液分别经管道输送到联合站,在联合站内进行采出液脱硫、脱水处理和伴生气脱硫处理等。
油气田开发区域内分布低山浅丘、中山丘陵区、台地和平坝,管道穿越的山区以林地为主,无珍稀濒危物种,乔木植被包括柏木+麻栎+黄荆+崖花海桐群落和马尾松—短柄枹栎群落;灌木植被包括黄荆、马桑、矮黄栌群落;草本植被由毛茛科、伞形科的植物构成。隧道段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发育地层为白垩系红色砂岩,厚100m,下伏侏罗系泥质页岩,表层红色砂岩风化程度一般,浅层风化裂隙水埋深1m~3m。隧道从泥质页岩中穿越,隧道顶部距山顶埋深230m,穿越的泥质页岩层与上部地下水层水力联系很弱。
山区段管道施工带临时占地采用种植当地植物恢复植被。在2个隧道的进口附近低洼草地各设置1处渣场;渣场弃渣量分别为9875m3和7850m3;渣场建挡渣墙。
联合站脱硫系统设计规模为7.0×105Nm3/d,包括采出液脱硫和伴生气脱硫两部分;设备有采出液脱硫塔、伴生气脱硫塔、真空过滤器、常压滤液罐、轻烃闪蒸罐及火炬等。采出液脱硫塔脱出的含硫化氢气体与伴生气混合后进入伴生气双塔脱硫装置;经吸收、氧化处理后,塔底产物(液硫)进入真空过滤器直接生成含水率为30%的硫磺,塔顶气再经脱烃脱水处理后成为天然气产品,无尾气放空,进站采出液和伴生气中总硫量为8287t/a,脱硫系统硫磺产量2896t/a,净化天然气(含硫≤20mg/m3),产量1.015×108m3/a。
联合站设2台采出液脱水沉降罐、3台脱出水污水沉降罐。脱除硫化氢后的采出液经脱水沉降罐处理后得到原油产品(含硫量0.53%),原油年产量1.0×106t,送油罐区储存。脱出水经污水沉降罐处理后送注水站回注。
常压滤液罐、轻烃闪蒸罐、各类沉降罐及原油储罐有逸散气体排放。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山区段管道施工对植被的影响并给出恢复种植的植物种类。
2.隧道段施工对隧道上方植被是否造成影响?说明理由。
3.隧道弃渣场应补充哪些生态保护措施?说明理由。
4.指出联合站无组织排放源和污染因子。
5.本项目给出的信息是否满足联合站硫平衡分析的要求?说明理由。
1.(1)山区段管道施工对植被的影响如下:
①管道施工带临时占地、弃渣场占用草地及隧道洞口施工等破坏植被,造成植被生物量损失;
②山区段管道施工破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对植被产生不利影响;
③施工污水特别是隧道施工疏干水排放处理不当易污染土壤,影响植物生长。
(2)恢复种植的植物种类如下:
①管道中心线两侧5m内可恢复种植毛茛科、伞形科为主的草本植被;
②管道中心线两侧5m外的施工带内可恢复种植黄荆、马桑、矮黄栌群落等灌木植被。
2.(1)隧道段施工不会对隧道上方植被造成影响。
(2)理由:隧道顶部距山顶埋深230m,隧道穿越的泥质页岩层与上部地下水层水力联系很弱。
3.隧道弃渣场应补充的生态保护措施及理由如下:
(1)弃渣场外围设截排水沟(或雨水、地表径流导排系统)。
理由:弃渣场地处低洼地,易积水,防止雨水、地表径流对弃渣场的冲蚀。
(2)配套建设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
理由:防止裹挟泥沙的渗滤液肆意横流淹没渣场下游草地,破坏植被,渗滤液处理后可作为渣场植被恢复用水。
(3)弃渣前先将表土剥离,集中堆放并保存好,用草帘、聚乙烯布进行覆盖遮挡,弃渣作业结束后,将原表土覆盖在弃渣堆上。
理由:有效保护地表熟土资源不流失,不浪费,可减少植被恢复时外调土,剥离的表土土壤肥力充足,有利于植被恢复。
(4)弃渣作业结束后,选用多样本土植物及时绿化恢复檀被。
理由:防止水土流失和外来生物入侵,恢复生态。
4.1)联合站无组织排放源有常压滤液罐、轻烃闪蒸罐、各类沉降罐、原油储罐及联和站内各类输油、输气管道。
(2)污染因子有VOCs、甲烷(CH4)、硫化氢(H2S)。
5.(1)本项目给出的信息不能满足联合站硫平衡分析的要求。
(2)理由
①净化天然气含硫≤20mg/m3,是范围值,不是具体数值,不便于准确进行硫平衡分析;
②脱出硫化氢后的采出液经脱水沉降罐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以及脱出水中的含硫量未知;
③双塔脱硫装置塔顶气处理后的脱出水含硫量未知;
④无组织逸散的硫化氢含量未知。
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截至2014年年底已开发土地面积占规划用地面积的75%,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已于2014年底投入运行。A企业在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入园,占地面积200m×180m,年产25×104只压电陶瓷频率器件。
A企业提供的资料表明:该企业污水尚未纳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现有研磨腐蚀清洗废水经车间预处理达标后,与厂区生活污水一并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经生化处理后排入工业园区东侧B河,总排放口水质达标;厂区污水处理站污泥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喷雾造粒机废气经布袋除尘系统处理,由高15m的排气筒排放。现有工程“三废”产生量及处理情况如表7-1所示。企业负责人自我介绍称,现有工程配套的环保设施完善,“三废”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拟在现厂区内扩建1条2.5×104只/年压电陶瓷频率器件生产线,生产工艺与现有工程相同;配套建设1座含质检中心的四层(层高3.2m)综合办公楼;改造布袋除尘系统,设计布袋除尘效率为95%,风机总风量为4000m3/h,现有和扩建的喷雾造粒机废气经布袋除尘系统处理,由现有的排气筒集中排放;拟改造现有厂区污水处理站,专门预处理扩建工程研磨腐蚀清洗废水。全厂研磨腐蚀清洗废水经预处理达标后与厂区生活污水一并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表 现有工程“三废”产生量及治疗情况
(注:铅及其化合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70mg/m3,15m高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0.004kg/h。)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现有工程的‘三废’处理符合环保要求”说法的可疑之处,说明理由。
2.扩建工程研磨腐蚀清洗废水的预处理方案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3.评价扩建工程完成后,喷雾造粒机废气排放达标情况。
4.简要说明废水预处理站污泥的处理处置要求。
1. “现有工程的‘三废’处理符合环保要求”说法的可疑之处及理由如下:
(1)混配机冷却水经总排口直接排放。
理由:存在稀释排放,应循环利用。
(2)全厂的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排入B河。
理由: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应纳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3)喷雾造粒机废气是否达标排放。
理由:布袋除尘的去除效率不确定。
(4)污水处理站污泥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
理由:应对污泥进行危险废物鉴别。
2.(1)扩建工程研磨腐蚀清洗废水的预处理方案不可行。
(2)理由:扩建工程研磨腐蚀清洗废水含有第一类污染物Pb,应在车间或者预处理设施达标排放。
3.扩建工程完成后,喷雾造粒机废气排放速率超标,排放浓度达标。
(1)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气筒高度不高于周围200m范围内建筑物高度5m以上,排放速率应严格50%执行,即0.002kg/h。
(2)废气排放速率:0.022×2×(1-95%)=0.0022kg/h>0.002kg/h,超标。
(3)废气排放浓度:0.0022×106÷4000=0.55mg/m3<0.70mg/m3,达标。
4.废水预处理站污泥含有第一类污染物Pb和重金属Cu,属于危险废物,符合危险废物暂存标准,应送往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新建6×104t/a建筑铝型材项目,主要原料为高纯铝锭。生产工艺见图7-1。
采用天然气直接加热方式进行铝锭熔炼,熔炼废气产生量7000m3/h,烟尘初始浓度350mg/m3,经除尘净化后排放,除尘效率70%;筛分废气产生量15000m3/h,粉尘初始浓度1100mg/m3,经除尘净化后排放,除尘效率90%;排气筒高度均为15m。
表面处理工序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水洗→化学抛光→水洗→除灰→水洗→阳极氧化→水洗→电解着色→水洗→封孔→水洗→晾干。表面处理工序各槽液主要成分见表7-1。表面处理工序有酸雾产生,水洗工段均产生清洗废水。拟设化学沉淀处理系统处理电解着色、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
(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15m高排气筒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20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kg/h。《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规定,15m高排气筒烟/粉尘排放限值10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评论熔炼炉、筛分室废气烟尘排放达标情况。
2.识别封孔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针对脱脂、除灰、阳极氧化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提出适宜的废水处理方案。
4.给出表面处理工序酸雾废气净化措施。
5.给出电解着色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处理系统产生污泥处置的基本要求。
1. 熔炼炉、筛分室废气烟尘排放达标情况如下:
(1)熔炼炉,执行工业炉窑排放标准:
烟尘排放浓度350×(1-70%)=105(mg/m3),大于标准限值100mg/m3,不达标。
(2)筛分室,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烟尘排放浓度1100×(1-90%)=110(mg/m3),小于标准限值120mg/m3,达标;排放速率110×15000× 10-6=1.65(kg/h),小于标准限值3.5kg/h,达标。
假若排气筒不满足应超出半径200m范围内建筑物高度5m的要求,其排放速率按执行排放标准50%执行(3.5kg/h×50%=1.75kg/h),1.65kg/h小于1.75kg/h,也是符合要求的。
因此,熔炼炉废气烟尘排放不达标,筛分室废气排放达标。
2.封孔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包括:pH、SS、COD、Cu、Ni、Al、氟化物等。
3.针对脱脂、除灰、阳极氧化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提出的废水处理方案如下:
(1)从图表中可看出脱脂、除灰、阳极氧化的槽液成分大部分是含酸废水,其次废水中还含有少量的硝酸铜和硫酸铝,另外,脱脂废水中可能会有少量未处理掉的油、乳化液等。
(2)综合上述废水的特点,可得废水的处理工艺为:调节池+隔油池+中和池+絮凝池+1号沉淀池+接触氧化生化池+2号沉淀池+清水池。
①首先废水进入调节池,进行均和调解处理,使水量和水质都比较稳定;
②然后进入隔油池,目的是处理脱脂废水中含有的油、乳化液等;
③然后废水进入中和池,加碱使酸中和,在碱性条件下使金属沉淀;
④废水进入絮凝池,使沉淀物絮凝成较大的颗粒;
⑤废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分离;
⑥上清液经pH回调后经接触氧化生化池去除COD后进入沉淀池,上清液流入清水池后达标排放。
4.表面处理工序酸雾废气净化措施包括气态污染物吸收和气态污染物吸附的方法。
(1)吸收法
集中收集酸雾废气,通过装有水或水溶液等液态吸附剂的装置,将废气中的酸雾吸收去除的方法,其去除率一般可达到90%左右。常用的吸收装置有吸收塔、喷淋塔、洗涤塔等。
(2)吸附法
集中收集酸雾废气,通过装有活性炭、石灰、活性分子氧化铝和硅胶等吸附剂的装置,将废气中的酸雾吸附去除的方法,去除率一般可达95%左右。常用的设备有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
5.污泥处置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工业废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应依据危险废物名录及相关鉴别标准进行鉴别,属危险废物的工业废水污泥,应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的要求处理与处置。该项目电解着色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含有镍等重金属,应重点关注。
(2)根据工程规模、地区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处置。
(3)污泥的最终处置应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目前有效的方法只有填埋、焚烧、肥料利用、建筑材料原料。
某平原城市拟新建一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库容83×104m3。填埋体呈棱台形,填埋区占地10hm2,挖深2m,堆体高度13m。按日填埋生活垃圾300t计算,填埋场服务年限为10年。
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填埋区截流和雨污分流系统、防渗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填埋气导排系统等。工程建设周期13个月。
工程设计的渗滤液处理方案为:垃圾渗滤液经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标准后,用罐车送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78—2002)一级标准的A标准后排放。
工程设计的填埋气导排方案为:垃圾填埋气由导气管收集,经高出垃圾填埋面1m的50座导气石笼排放。垃圾填埋气成分主要为CH4、CO2、O2、N2、H2、NH3、H2S,预计封场后第一年产气量最大。
拟选场址位于城市西南侧5km处,场址及周边的土地类型主要为一般农田;场址所在区域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场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水位埋深为2.6m,地下水由南向北排泄,下伏白垩系岩层为隔水层。填埋区天然基础层厚度为6m,饱和渗透系数为1.45×10-6cm/s。
工程配套新建5km垃圾运输道路。运输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分布有3个村庄。工程服务期总覆土量为13×104m3,由新建取土场提供,取土场占地为灌木林地。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拟建工程运行期存在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2.指出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主要因素。
3.指出本工程渗滤液处理方案存在的问题。
4.筛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两项主要特征因子,给出采用估算模式时应输入的参数。
5.指出填埋区渗滤液可能污染地下水的几种情形。
1.拟建工程运行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1)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期填埋覆土对取土场造成的植被的破坏,造成了生物量的损失及生态效益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
(2)渗滤液在正常工况下对地表水的影响及渗滤液在非正常工况下对地下水的影响。
(3)填埋气体、覆土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恶臭对环境空气的影响,甲烷气体爆炸可能危及人群生命和健康。
(4)运行期垃圾运输对沿线村庄造成的声环境及环境空气的影响问题。
(5)垃圾填埋与运输作业噪声影响村庄居民生活。
(6)填埋场运行管理不当造成的景观影响问题。
(7)垃圾场占地、破坏植被,占用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
(8)运行期滋生害虫、啮齿类动物及鸟类可能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问题。
(9)作业及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10)填埋场内塑料袋、纸张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运营期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撒漏垃圾的污染。
2.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的理论计算公式为:Q=(WP-R-E)Aa+QL。其中,Q为渗滤液年产生量、WP为年降水量、R为年地表径流量、E为年蒸发量、Aa为填埋场地表面积、QL为垃圾产水量。则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主要因素有:
(1)垃圾本身所带的含水量以及垃圾中的有机物氧化后分解产生的水。
(2)填埋场区降雨情况(或当地降雨量,或其他外部来水的渗入,或气象、气候条件)。
(3)填埋作业区大小。
(4)场区蒸发量。
(5)风力的影响和场地地面情况(或地形地貌)。
(6)种植情况等(或表面覆盖、植被情况)。
3.本项目采取垃圾渗滤液经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标准后,用罐车送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做法不合理。理由如下:
(1)依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自行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规定的相应水质标准后直接排放或回用于填埋场的绿化。
(2)使用罐车运送渗滤液,可能由于交通事故造成沿途泄漏,污染沿线土壤及地下水。
4.(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两项主要特征因子为:H2S、NH3。
(2)采用估算模式应输入的参数有:面源排放速率、面源长度、面源宽度、排放高度。
5.填埋区渗滤液可能污染地下水的情形包括:
(1)填埋场作业区防渗层断裂后渗滤液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2)渗滤液处理系统的防渗层渗漏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3)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漏或事故。
(4)当雨污分流系统出现问题时,污水流入雨水收集系统从而污染地下水。
(5)暴雨季节,渗滤液剧增,造成收集池漫溢。
(6)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内新建屠宰加工厂,年屠宰牲畜50万头。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检疫检验中心,待宰棚,屠宰车间,加工车间,冷库,配送交易中心,供水及废水收集和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办公设施等,总建筑面积1.3×104m2,以及在园区外城市垃圾处理中心规划用地内配套建设堆肥处置场。工程生产用汽、用水由园区已建集中供热系统及供水系统供给,年生产300天,每天16小时。
待宰棚,屠宰车间,加工车间等地面需经常进行冲洗,屠宰车间,加工车间产生的生产废水量约为900t/d,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600mg/L,氨氮浓度为7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810mg/L。工程拟采取的防污措施有:生产废水收集到调节池后排至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生活污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牲畜粪尿收集后运至园区外堆肥处置场处置,病死疫牲畜交有关专业部门处理,在屠宰车间设置异味气体的收集排放系统。
工业园区位于A市建成区的西南约3 km(主导风向为NE),主导产业为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日用化学品等。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设计处理能力1.0×105t/d,处理后达标排至工业园区外的河流,屠宰加工厂位于园区西南角,园区外西侧2 km处有一个12户居民的村庄。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工程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2.应从哪些方面分析该项目废水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可行性?
3.指出哪些生产场所应采取地下水污染防范措施?
4.针对该工程堆肥处置场,应关注哪些主要的环保问题?
5.给出该工程项目异味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1. 根据题中所给屠宰场项目特点,该工程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应包括:
(1)12户居民的村庄。
(2)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
(3)A市建成区。
说明:A市虽然处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但非主导风向的风有时也是会有的,对其范围内的保护目标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将A市作为保护目标考虑是应该的,但不是主要的保护目标。
2.分析该项目废水送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可行性,应考虑的方面包括:
(1)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
(2)污水处理厂接受污水水质要求,即本项目污水类型、水量、水质及预处理效果,能否满足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要求。
(3)本项目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是否满足环保要求。
3.根据本项目的项目特点,应采取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的生产场所有:
(1)待宰棚。
(2)屠宰车间。
(3)加工车间。
(4)污水收集系统或收集池、调节池。
(5)堆肥处置场。
(6)病死疫牲畜处置场。
4.针对该工程堆肥处置场,应关注的环保问题有:
(1)恶臭问题,堆肥场产生的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如CO2、CH4、NH3、H2S等,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恶臭。
(2)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问题,特别是猪粪尿以及不可利用的猪内脏等杂物的处置问题。
(3)病源生物污染与传播疾病的问题。
(4)垃圾渗滤液处理问题以及正常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的影响问题。
(5)垃圾渗滤液非正常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问题,防渗层破裂后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有一定的影响。
(6)堆肥产生的甲烷气体的处理、利用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火灾爆炸)。
(7)运输线路的选择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臭味问题。
(8)堆肥处置场选址合理性问题,堆肥处置场属该项目的配套建设内容,虽然园区外城市垃圾处理中心规划用地可能已经进行了论证,但处置场具体位置的布设,还需论证说明其合理性。
(9)生产经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10)景观影响问题。
5.根据该项目的项目特点,该工程异味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有:
(1)待宰棚。
(2)屠宰车间。
(3)异味气体收集排放系统。
(4)加工车间。
(5)堆肥场。
(6)污水收集池。
(7)调节池。
某油田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6年3月获得批复。目前,该工程已试运行3个月,现对其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该工程处于半干旱地区,区域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零星分布有湿地,有少量天然草本植物,无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工程开发面积32km2,设计产能2.0×105t/a。敷设地下集油管线长度140km,建设联合站3座,全年生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联合站废水COD的排放总量为11t/a。
联合站污水处理装置稳定运行,月均排放废水1.5×104 m3。出水COD实测浓度70mg/L,出水排入一天然湿地。湿地与一河流连通,河流为Ⅲ类水体。COD排放浓度限值为100mg/L。经测算,天然湿地水力停留时间约36d,COD的去除率为20%。
联合站设2×2.8MW燃油锅炉,1用1备。锅炉房烟囱高35m,实测SO2排放量为420 mg/Nm3。联合站东边有一村庄。两者相距90m。村庄最高建筑物高15m,距离锅炉房烟囱最近距离130m。
[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规定,燃油锅炉浓度限值为900mg/Nm3,装机总容量为2.8~7MW的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35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锅炉房SO2排放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
2.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时应如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3.评价联合站废水排放达标情况。
4.指出评估集油管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应开展的现场调查工作。
1.锅炉房SO2排放满足环保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锅炉SO2排放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要求。
理由:实测SO2排放浓度为420mg/m3,过量空气系数为1.2,换算排放浓度504mg/m3,小于燃油锅炉S02锅炉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900mg/m3。
(2)锅炉房烟囱高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要求。
理由:2×2.8MW燃油锅炉烟囱高35m,装机总容量5.6MW<7MW,标准规定的烟囱最低允许高度为35m,满足要求。
(3)锅炉房烟囱高度还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其他要求。
理由:该标准规定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范围内建筑物时,其烟囱高度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村庄距离锅炉房烟囱最近距离130m,村庄最高建筑物15m,35m>18m,满足上述规定。
2.(1)竣工验收调查应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本项目2006年环评获得批复,其噪声影响评价执行的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因此,竣工验收调查仍应执行环评时的标准。
(2)《声环境质量标准》可作为校核标准或验收后的达标考核。由于《声环境质量标准》已替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验收调查在执行原标准的同时,还应以新标准对本项目的噪声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校核或达标考核。
(3)符合旧标准,同时符合新标准要求的,则符合环保要求;符合旧标准,但不符合新标准要求的,则不影响其验收,但应在验收后进行整治,以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3. 联合站废水排放不达标,具体分析如下:
(1)联合站废水排放COD实测浓度为70mg/L,小于COD排放浓度限值100mg/L,排放浓度达标。
(2)COD排放总量为:1.5×104×12×103×70×10-9=12.6t/a,大于批准的总量11t/a,总量不达标。
(3)天然湿地为重要的生境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不能视为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企业不经环境保护或湿地主管部门同意将污水排放到天然湿地是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违法行为。
4.通过现场调查,主要核查(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有关部门审查、批复要求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管线沿线是否采取分层回填的方式,特别是穿越农田区的土壤层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不影响农作物耕作和生长;调查穿越草地段的植被恢复情况是否采取了适宜的生态恢复方法,包括土壤利用与保护、植物种类是否选择浅根系的当地物种、植物恢复密度、生物量及生长情况等。
(2)调查穿越湿地段的方式及是否造成湿地分割、破坏,阻隔湿地水力联系,是否造成湿地萎缩,调查采取的措施是否可行。
(3)调查工程建设时各类临时占地的整治与恢复情况,包括当时的施工便道、临时场地的土地与植被的破坏面,或弃土弃渣场。
(4)调查采取的防止漏油等风险措施的可行性,如穿越农田、湿地区是否设置了截止阀等。
(5)调查沿线采取的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
(6)调查方法采取现场踏查、遥感、样方调查、拍照、走访等方式。
某拟建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PVC)项目位于规划工业区。离子膜烧碱装置以原盐为原料生产氯气、氢气、烧碱。为使烧碱装置运行稳定,在厂区内设置3台容积为50m3的液氯储罐,液氯储存单元属重大危险源。聚氯乙烯(PVC)生产过程为HCl与乙炔气在HgCl2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氯乙烯单体(VCM),再采用悬浮聚合技术生产PVC。全年生产8000h。
VCM生产过程中使用HgCl2催化剂100.8t/a(折汞8188.3756kg/a)、活性炭151.2t/a。采用活性炭除汞器除去粗VCM精馏尾气中的汞升华物(折汞2380.8913kg/a)。VCM洗涤产生的盐酸经处理返回VCM生产系统,碱洗产生的含汞废碱水2.5m3/h,总汞浓度为2.0mg/L。废催化剂中折汞4927.2044kg/a,更换催化剂卸泵产生的少量废水经锯末、活性炭等吸附带走汞840.2799kg/a,废水排入含汞废碱水预处理系统。
含汞废碱水经化学沉淀、三段活性炭吸附、三段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总汞浓度0.0015mg/L。废活性炭、树脂更换带走汞39.9700kg/a。预处理合格的废水与厂内其他废水混合,经处理后排至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含汞废物统一送催化剂生产厂家回收利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VCM生产过程中总汞的平衡图(单位:kg/a)。
2.说明本项目废水排放监控应考虑的主要污染物及监控部位。
3.识别液氯储存单元风险类型,给出风险源项分析内容。
4.在VCM生产单元氯元素投入、产出平衡计算中,投入项应包括的物料有哪些?
5.本项目的环境空气现状调查应包括哪些特征污染因子?
1.VCM生产过程总汞的平衡图见图7-1。
2.本项目废水排放监控应考虑的主要污染物及监控部位如下:
(1)含汞废碱水应考虑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汞,由于其属于第一类污染物,在其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即题目中给出的含汞废水预处理设施排放口)设置监测点。
(2)厂内其他废水污染物为COD、SS、pH、石油类、氯离子,均为第二类污染物,可在全厂排放口设置监测点。
3.(1)液氯储存单元风险类型为泄漏事故。
(2)风险源项分析内容有:
①主要是液氯储罐的破裂、及液氯泄漏。
②泄漏装置及位置、挥发量、液氯储罐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泄漏时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
4.在VCM生产单元氯元素投入、产出平衡计算中,投入项应包括的物料有HCl与HgCl2催化剂。
5.本项目的环境空气现状调查应包括的特征污染因子有:Cl2、HCl、VCM、Hg。
某市拟建2×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坑口电厂。电厂年耗煤量270×104t,煤质灰分50.5%,飞灰份额60%,烟气量670m3/s,掺烧石灰石有25%进入飞灰,电厂年运行小时数为5500h。
项目位于农村、浅丘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区域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3~5m,表层土壤以粉砂、粉质黏土为主。厂址东面10km为县城,南面0.2km有A村。灰场位于厂址西南3.5km的山谷中,工程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拟选灰场1.0km范围内有村庄B。项目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风速为2.0m/s,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全年静风频率为20%,贴地逆温出现的频率较高。
项目拟采取炉内加石灰石脱硫,石灰石耗量14×104t/a,SO2排放满足有关环保要求;采用四电场静电除尘,除尘效率为99.6%,烟尘粒度小于15μm;废水经处理后大部分回用,剩余部分排入电厂南面1.0km处的河流C(河流为Ⅲ类水体);灰场采用灰渣碾压防渗;根据经验判断,采用隔声等措施,厂界噪声和环境噪声可以达标。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应执行的废水排放标准与级别。
2.分析本工程烟尘排放状况,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排放浓度标准200mg/m3)。
3.按照已知条件,采用点源有风、倾斜烟羽、熏烟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是否可行?选取扩散参数时如何进行提级?
4.至少还需要调查哪些基础信息才能确认灰场的环境可行性?
1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规定,废水不得排入地表水Ⅰ类和Ⅱ类水体中,排入GB 3838—2002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 3097—19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本项目剩余部分排放C河,C河为Ⅲ类水体,所以应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2.(1)本工程烟尘排放状况如下:
①烟尘产生量为:
270×104×50.5%×60%+14×104×25%=85.31×104t/a;
②烟尘的排放浓度为:
(85.31×104)÷(5500×670×3600)×(1-99.6%)×109=257.2mg/m3。
(2)评价意见和建议
烟尘超标排放。建议:减少掺烧石灰石量,加强管理或增加电场提高除尘效率到99.8%。应进一步加大烟尘排放治理力度,提高电场静电除尘效率。
3.(1)采用点源有风、熏烟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可行。因为点源有风扩散模式适用于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U10≥1.5m/s的情况,该项目静风频率较小,平均风速为2.0m/s,故可行。
(2)采用倾斜烟羽扩散模式不可行。因为倾斜烟羽扩散模式适用于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大于15μm的污染物,而该项目烟尘粒径小于15μm,故不可行。
(3)A、B、C级稳定度可直接由表查算,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再由表查算。
4.确认灰场的环境可行性,还需调查的基础信息有:
(1)场址是否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2)灰场是否位于A村和B村下风向,并与A村和B村的距离均大于500m;
(3)是否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4)是否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5)灰场是否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6)灰场是否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如果天然基础防渗层渗透参数大于1.0×10-7cm/s,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黏土层的防渗性能;
(7)灰场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
某化工厂南距A江3km,化工厂污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距排放口下游10km(中间无支流汇入)有一江边湿地,有部分水产养殖;排水口上游500m处有工业取水口。
该厂改扩建工程包括:在厂区新建一套B装置,设计规模为30万t/a;同时配套改扩建液体化工码头;改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B装置生产废水经预处理排入扩建后污水处理厂,由全厂总排口外排。项目于2003年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经环保主管部门批复,2005年3月建成投入试生产,工况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其生产负荷78%。利用A江流域区域管理的区域救援预案作为扩建码头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在验收监测方案中,水环境的监测拟利用2004年12月排污口至下游10km江段的水环境监测数据。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B装置竣工环保验收应调查的内容。
2.给出废水处理和排放验收监测点位布置和监测频次。
3.现有2004年12月A江江段监测数据能否作为扩建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说明理由。
4.确定验收监测水环境断面位置。
5.试生产期间取得的数据是否可作为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说明理由。
6.根据已有信息指出该厂改扩建项目存在的问题。
1.B装置竣工环保验收应调查的内容有:
(1)B装置名称、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2)B装置所排污染物类型及强度;
(3)B装置采取的环保设施及其运行状况;
(4)B装置所排污染物达标情况;
(5)环境保护管理检查;
(6)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效果测试;
(7)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
(8)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
(9)清洁生产调查;
(10)与报告书及批复的相符性;
(11)对环境关心点的影响。
2.(1)监测点布置:B装置生产废水预处理设施和扩建后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全厂总排口。
(2)监测频次:以生产周期为采样周期,采样不得少于2个生产周期,每个采样周期内采样次数一般应为3~5次,但不得少于3次。
3.现有2004年12月A江江段监测数据不可以作为扩建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理由如下:
现有2004年12月A江江段监测数据在扩建工程2005年3月建成投入试生产之前,不能反映扩建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情况。
4.验收监测水环境断面位置为:
(1)与报告书阶段的水环境监测断面相同。在排污口上游500m处,排污口下游混合均匀段(控制断面)及下游10km接近湿地处布设断面。
(2)理由:本项目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所以应在排污口上游及下游混合均匀处分别设置断面,另外,应在环境敏感点处设置监测点以监测是否满足保护目标的要求(排放口下游10km处的水产养殖场是环境敏感点)。
5.试生产期间取得的数据可以作为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理由如下:
(1)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是: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情况下进行,国家、地方排放标准对生产负荷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对于无法整体调整工况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负荷的建设项目,调整工况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部分,验收监测应在满足75%以上负荷或国家及地方标准中所要求的生产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无法调整工况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部分,验收监测应在主体工程稳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并征得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注明实际监测时的工况。
(2)根据本项目特点,自2005年3月建成投入试生产,工况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其生产负荷为78%,满足验收监测的工况不低于75%要求。
6.该厂改建项目存在的问题有:
(1)没有总量控制指标,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化工厂要有总量控制。
(2)利用A江流域区域管理的区域救援预案作为扩建码头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是不可行的。利用区域应急预案不能体现本项目的特殊性,再则不能体现液体码头扩建的改变和新建B装置的情况。
某县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规划方案由R河河道整治工程和污水治理工程2个项目组成,拟进行河道清淤、河岸修整和绿化,改善河道景观;对现状沿河排污口进行截流封堵,完善市政污水收集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解决地区污水排放问题。
拟建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截流封堵沿河3处排污口、修建12km污水管道、新建一座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5×104m3/d,选址于县城东南郊经济开发区的东侧,收水范围为沿河两岸老城区、经济开发区以及规划新城区。老城区生活污水和经济开发区生产废水现状排放量共计2.6×104m3/d,经3个排污口排入R河。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为:进水→格栅→沉砂池→A/A/O生物池→二沉池→反应沉淀池→转盘滤池→消毒池→出水。排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设计TP总去除率为92%,其中反应沉淀池和转盘滤池的除磷效率合计为80%。污泥处理拟采用浓缩脱水+生物干化工艺,其中生物干化采用嗜高温好氧微生物进行好氧生物发酵;浓缩脱水后污泥产生量为60t/d(含水率为80%),生物干化处理后污泥产生量为20t/d(含水率为40%)。
该县城地势西高东低,R河由西向东从县城中心穿过,R河城区段长约12km,在县城入口处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17.6m3/s,枯水期平均流量为4.5m3/s,水域环境功能为Ⅳ类。R河南岸老城区下游经济开发区主要行业为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等,区内有一座人工景观湖。北岸老城区东北约2km处有一座燃煤热电厂,从R河引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污水处理厂外东侧有多处砖厂废弃取土坑和成片林地,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拟排入R河。
问题:
1.说明本项目可能的尾水资源化途径。
2.计算本项目生物除磷效率。
3.定性说明本项目的水环境改善作用。
4.给出本项目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式和去向(限2项),并说明理由。
1.本项目可能的尾水资源化途径如下:
(1)经济开发区机械加工生产用水。
(2)燃煤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等生产用水。
(3)砖厂生产用水。
(4)人工景观湖补充用水。
(5)成片林地绿化用水。
2.设本项目生物除磷效率为x,则:(1-x)×(1-80%)=(1-92%),解得x=60%。
3.本项目的水环境改善作用如下:
(1)进行河道清淤可以减少淤泥的污染物释放,新建污水处理厂可以减少向河流排放污染物,进而改善河道水质和人工景观湖水质。
(2)河岸修整和绿化、截流封堵现状沿河排污口可以改善河道景观。
(3)解决沿河两岸老城区、经济开发区以及规划新城区的污水排放问题,改善居住环境。
4.(1)本项目污泥资源化可用于改良林地土壤(利用方式)。
理由:富含有机质、营养元素的污泥经嗜高温好氧微生物进行好氧生物发酵后,可改良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且含水量(含水率为40%)符合园林绿化、农林土地的泥质要求。
(2)本项目污泥资源化可填筑废弃取土坑(去向)。
理由:污泥采用浓缩脱水+生物干化工艺处理后,属于一般固体废物,且离废弃取土坑的运输距离近。
某市拟对位于城区东南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区域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A河由西经市区流向东南,厂址位于A河左岸,距河道700m。厂址西南200m处有甲村,南240m处有乙村,东北900m处有丙村。按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区东南部规划建设工业区,甲村和乙村搬迁至丙村东侧与其合并。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A河市区下游河段水体功能为Ⅲ类。
现有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为4×104t/d,采用A2O处理和液氯消毒工艺,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后排入A河。采用浓缩脱水工艺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80%后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扩建工程用地为规划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预留地,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104t/d,采用“A2O改良+混凝沉淀+滤池”处理和液氯消毒;新增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经现排污口排入A河;扩建加氯加药间,液氯贮存量为6t;新建1座甲醇投加间用于生物脱氮,甲醇贮存量为15t。
拟对现有工程污泥处理系统、恶臭治理系统进行改造:新建1座污泥处置中心,采用生物干化/好氧发酵工艺,将全厂污泥含水率降至40%;全厂构筑物采用加盖封闭集气除臭方式,设置3处离子除臭间处理污水区、污泥区和污泥处置中心恶臭气体,净化达标后的废气由3个15m高排气筒排放。
环评单位拟定的综合评价结论为:该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经采取“以新带老”污染治理措施后,各种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工程不涉及重大危险源;环境改善效益明显;该工程建设环境可行。
(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规定的液氯和甲醇的临界量分别为5t和500t。)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工程设计的“以新带老”方案是否全面,说明理由。
2.识别本项目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3.为分析工程对A河的环境影响,需调查哪些方面的相关资料?
4.指出综合评价结论存在的错误,说明理由。
1.(1)工程设计的“以新带老”方案不全面。
(2)理由:现有工程污水排入A河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不符合要求,改扩建工程应将现有工程污水治理纳入“以新带老”方案,出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2.(1)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是1座6t的液氯加药间。
(2)理由:加氯加药间存储的液氯为6t,超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对毒性物质氯的规定的临界量5t,因此,液氯加药间为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
3.为分析工程对A河的环境影响,需要调查的资料包括:
(1)现有处理厂各种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
(2)扩建工程的各种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
(3)现有工程改造后削减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4)当地A河的水环境容量、A河的水功能区划、A河及其水系分布和A河的水文情势;
(5)通过“三本账”计算出改扩建后的各种污染物的排量与环境容量对比评价;
(6)A河水生生物调查,明确是否有国家和地方保护水生生物。
4.综合评价结论存在的错误及其理由具体如下:
(1)错误之处:经“以新带老”污染治理措施后,各种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的结论错误。
理由: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没有“以新带老”措施,排放不达标。
(2)错误之处:环境效益改善明显。
理由:基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没有“以新带老”措施,排放不达标,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增加了污染物排放,即环境效益没有改善,按现有方案,A河的水质反而会更加恶化。
(3)错误之处:工程不涉及重大危险源。
理由:工程涉及重大危险源为1座6t的加氯加药间,加氯加药间存储的液氯为6t,超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的临界量5t。
(4)错误之处:各种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
理由:本项目有三根15米高排气筒,涉嫌分摊排放,应合并为一根排气筒监测。
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由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hm2,矿井井田面积1800hm2,矿井开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首采区为一采区,服务年限10年。
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m3/d,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万m3/d,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工艺;排矸场,库容45.0×104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保护煤柱。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建设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评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洗煤厂产能达到2.20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达到480m3/d、8000m3/d,3台20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
环评批复后,与本项目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
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
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
4.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
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
1.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要补充的工程调查内容有:
(1)工程地理位置、地面工程平面布局、工程变更情况调查。
(2)三个采区的工作面布设及留设保护煤柱布局情况。
(3)煤矿办公及生活区。
(4)选煤工艺,特别是洗煤废水能做到循环利用不外排。
(5)输煤栈桥(或廊道)、煤炭转载点及其环保措施。
(6)原煤堆存方式(或原煤仓)、精煤储存方式(或精煤仓)及外运方式(或外运道路)。
(7)风井场地及其噪声治理设施。
(8)移民安置区及其环境保护措施。
(9)矿井水及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及处理后的利用途径。
(10)3台锅炉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锅炉除尘脱硫效率调查和测量。
(11)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的具体情况(包括位置、长度、埋深、地面设施及其环评、验收等)及本工程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
(12)矿井瓦斯回收利用情况。
(13)保护煤柱的调查。
(14)排矸场堆放方式及生态恢复方案,综合利用途径。
(15)排矸场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16)工程环境保护投资。
2.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具体如下:
(1)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同环境影响评价时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一致。
(2)应重点调查矿井首采区(一采区)、工业场地周边、运矸道路及运煤道路(或铁路专用线)两侧以及排矸场范围内的生态影响。
(3)根据工程及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确定的“工程建设范围”,对于本工程,考虑到西气东输工程,评价范围应纳入西气东输工程穿越三采区部分。
3. 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执行的验收标准如下:
(1)不同行业验收规范中关于验收标准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大多数验收规范均要求应执行环评时确认的标准。
①采用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保部门确认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进行验收。
②以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进行校核或达标考核。
③符合旧标准,又符合新标准,则通过验收;符合旧标准,但不符合新标准,则建议通过验收,但应按新标准要求进行整改。
(2)如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另有要求,应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所以对于本题,以声环境现行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作为验收标准也是正确的。
4.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中,还应补充的工作有:
(1)工程占地的生态补偿。
(2)首采区沉陷变形及生态整治。
(3)各类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
(4)排矸场的生态恢复计划及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5)井田土地复垦及生态整治计划。
(6)厂区及企业运输道路的绿化情况调查。
(7)对穿越第三采区的西气东输工程沿线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5.(1)本项目试生产运行工况满足验收工况要求。
(2)理由:
本项目试生产工况:2.2÷3×100%=73.3%,小于75%。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生态影响类》及相关规定,对于短期内生产能力确实达不到75%以上的,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情况下,可以进行环保验收调查,注明实际情况。
某原油管道工程于2009年4月完成,准备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原油管道工程全长395km,管线穿越区域为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园地、耕地、林地和其他的土地,植被覆盖率为30%。管道设计压力10.0MPa,管径457mm,采用加热密闭输送工艺,设计最大输油量5.0×106t/a,沿线共设站场6座,分别为首末站及4个加热泵站。
管道以沟埋放置方式为主,管顶最小埋深1.0m,施工作业带宽度16m,批准的临时占地588.4 hm2(其中耕地84.7 hm2,林地21.2 hm2),永久占地49.2 hm2(其中耕地7.1 hm2),环评批复中要求:穿越林区的4 km线段占用林地控制在6.2 hm2,应加强生态恢复措施;穿越耕地线段的耕作层表土应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工程建设实施工程环境监理。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当年8月进行调查,基本情况如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了工程环境监理,临时占用耕地大部分进行了复垦,其余耕地恢复为灌木林地。对批准永久占用的耕地进行了占补平衡,有关耕地的调查情况见表8-1。管道穿越林区4 km线段,占用林地7.1 hm2,采用当地物种灌草结合对施工作业段进行了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20%,有5 km管道线路段发生了变更,主要占地类型由原来的林地变为园地和其他土地。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工程在耕地复垦和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2.为分析耕地复垦措施的效果,需要调查哪些数据资料?
3.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反映的生态问题。
4.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管道变更线段提出还需补充开展调查的工作内容。
1.耕地复垦和补偿的基本原则是“等量等质”,在数量上和土壤质量两方面相当,并依法补偿。该工程在耕地复垦和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占用林地7.1hm2,超过了环评批复6.2hm2的要求。
(2)永久占用增加的0.7hm2耕地类型不明确,包括是否为基本农田,是否履行审批手续。
(3)复垦和补偿未做到数量相当,质量是否相当也不明确,具体包括:
①永久占用耕地补偿不足,并未达到占补平衡。永久占用耕地比环评时批准的用地增加0.7hm2,而补偿却没有按实际占地数量进行补偿。
②临时用地占用耕地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2.7hm2临时占用的耕地未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全部复耕成农田而是恢复为林地,也未予以异地补偿。
③占用林地7.1hm2,采用当地物种灌草结合对施工作业段进行了植被恢复,不符合“占补平衡”的原则。
④就植被覆盖率而言,现如今植被覆盖率为20%,没有恢复到覆盖率30%的原有水平。
2.为分析耕地复垦措施的效果,需要调查的数据资料有:
(1)耕地复垦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与所占耕地相当、自行复垦的位置、异地复垦的位置以及耕地开垦费的金额和缴纳情况。
(2)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际勘测,调查工程建设前后土壤层厚度及肥力、土壤侵蚀模数,说明复垦效果。
(3)通过查施工期环境监理档案等,调查是否按环评批复要求,实施了分层开挖,分层回填措施,包括分层开挖深度、堆存方式、保护土壤层及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数量等。
(4)调查与当地政府或居民签订的有关补偿协议所涉及的面积、金额等补偿及其落实的具体档案记录情况。
(5)通过公众参与等方式,调查耕地复垦后农作物的产量,并与工程建设前相同种类农作物产量相比,分析是否会影响农业生产。
3.根据该项目的特点以及题中所给相关信息,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反映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1)由于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变更(如有5公里管道线路发生了变更),使包括生态影响在内的环境影响与环评时相比有所变化或不同。
(2)环评批复要求穿越林地段占地面积控制在6.2公顷,实际却占用了7.1公顷,超过了环评批复的要求。工程占地面积及占地类型存在不确定性,对生态造成的实际影响与环评时相比有所不同,本工程对林地段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大。
(3)根据本工程占地与生态恢复及补偿情况,临时占地未完全复垦,永久占地增加,未完全补偿。生态恢复往往不能按环评或批复要求严格进行恢复,存在一定的变数。
(4)未说明是否按照环评批复要求进行分层开挖分层回填。
(5)本工程人工生态恢复植被覆盖率只有20%,与自然植被的30%的覆盖率相比,人工生态恢复的效果较差。
4.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管道变更线段还需补充开展调查的工作内容有:
(1)管道变更段原来拟占用的是林地,变更后占用的是园地及其他用地,需调查并分析本段管道工程变更的原因,通过与原线段所占用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说明变更的环境合理性,包括占地的合理性。
(2)调查变更工程实际占用的园地和其他土地的位置、面积及地表种植物的种类或植被类型、覆盖率及其生产力等情况。
(3)调查该段工程临时占地的类型、面积、分布等。
(4)调查工程占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所造成的实际生态影响情况,造成的实际生物量损失等。
(5)调查工程所采取的生态恢复类型及恢复效果,包括本段工程临时工程占地恢复所种植的植物种类,植物种植方式或布局,覆盖率,生长情况,水土保持效果等。
(6)管道变更影响的乡镇村庄和村民数量。
(7)管道变更的土地手续是否报批,是否合法。
(8)调查变更段是否存在环境风险(如是否存在场站或阀室)及风险防范措施,明确影响土地利用,特别是园地的生产与产品质量。
某矿区拟新建12.0Mt/a的煤矿,井田以风沙地形为主。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0m,地表典型植被为沙生植物群落,植被覆盖率为25%;区域为半干旱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矿井服务年限35年,开采侏罗纪中统的9个煤层,总厚度平均约30m。开采方式为井工开采。矿井以三个水平分六个采区,逐次开拓全井田,开采煤层平均含硫量为0.05%,配套建设选煤厂,矸石产生量为1.2×106t/a,属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拟排放矿区现有排矸场。该排矸场位于井田南边界外一条东西走向的荒沟内,该荒沟附近有一村庄,现有居民25户。
井田内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层潜水,潜水位仅埋深2~5m,煤炭开采不会导通地表第四系砂砾层潜水。预计煤矿井开采地表沉陷稳定后下沉值平均为20m。
项目建设期为26个月,建设期主要施工废水包括井下施工排出的少量井下涌水、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机械车辆维护冲洗废水。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出沙生植被样方调查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地表沉陷稳定后地貌的变化趋势,给出因地表形沉陷导致的主要生态影响。
3.排矸场现状调查时,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4.给出建设期主要施工废水处理措施。
1. 沙生植被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覆盖度调查,其主要内容有:
(1)调查样方周边植被生境
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土壤类型与结构等。
(2)样方中植物情况
包括植物种类(包括优势种和建群种)及其拉丁学名、盖度、密度、频率、植株高度、生物量、优势度等。
(3)调查是否有国家或地方物种
如有保护物种,需对其生境及其生存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生存状态与生境条件等。
2.(1)地貌变化趋势有:
①由于地表移动,井田内(包括井田周边)会仍留下较多的裂缝,甚至形成季节性冲沟。
②由于井田下沉20m,原井田内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0m的岗丘地形将消失,下沉区将形成外围西高东低的盆地。
③形成盆地会产生积水现象,特别是浅层地下水会补给入渗,形成水塘;水塘周边会生长非地带性的湿生植被替代原来的地带性沙生植被。
④总体来看,地表下沉稳定后,井田西高东低的岗丘地形将变为平地与盆地,且井田局地将由原来的风沙地貌演变为局地(水侵)湿地地貌。
(2)深陷导致的主要生态影响有:
①下沉盆地边坡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
②下沉盆地区域植物群落将发生变化,地带性的沙生植被将非地带性的水生或湿生植被替代,生态系统类型将发生变化。
③下沉盆地外围沙生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生存环境更为严酷,甚至面临死亡。
④如果盆地区原为牧场,则该牧场将受到破坏。
3.排矸场现状调查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排矸场是否处于村庄主导风向下风侧,与村庄是否相距500m以上。
(2)排矸场是否存在扬尘污染问题,特别对附近村庄造成空气污染影响问题。
(3)排矸场是否影响了荒沟附近居民饮水。
(4)矸石山是否存在塌方及溃坝问题,是否会对附近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是否需要搬迁。
(5)防止矸石山自燃与爆炸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采取防止矸石山自燃的分层堆放、分层垫铺黏土或石灰措施。
(6)对荒沟内及周边区域植被的破坏,是否采取了一定的生态恢复措施,效果如何。
(7)排矸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8)对荒沟季节性排洪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洪排水措施。
(9)既有运输道路及两侧生态保护目标影响情况调查。
4.对施工废水根据类别及其处理后的用途,分类处理:
(1)井下施工排出的少量井下涌水根据使用情况,采取设置过滤、中和、沉淀、生化处理或消毒等处理工艺。
(2)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降低SS的含量,重复利用。
(3)混凝土拌合系统冲洗废水既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又呈碱性,主要应通过沉淀池沉降、中和处理。
(4)机械车辆维护冲洗废水,应先设置隔油处理,然后再进入生化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
某市有一座处理能力600t/d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距市区10km处的一条自然冲沟内,场址及防渗措施均符合相关要求。现有工程组成包括填埋区、填埋气体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以及敞开式调节池等。渗滤液产生量约85m3/d,直接由密闭罐车送至距填埋场3km、处理能力为4×104m3/d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填埋场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一小河。
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市拟新建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涉及处理能力为1000t/d,建设内容包括两座焚烧炉,2×22t/h余热锅炉和2×6MW发电机组。设垃圾卸料、输送、分选、贮存、焚烧、发电、飞灰固化和危险废物暂存等单元,配套建设垃圾渗滤液收集池、处理系统和事故收集池。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焚烧飞灰固化体均送至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距现有垃圾填埋场2.5km,不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厂址及其附近无村庄和其它工矿企业。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
2.列出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的恶臭因子。
3.除垃圾贮存池和垃圾输送系统外,本工程产生恶臭的环节还有哪些?
4.给出垃圾贮存池和输送系统控制恶臭的措施。
5.简要分析焚烧炉渣、焚烧飞灰固化体处置方式的可行性。
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
(1)调节池未采取消除恶臭的措施。敞开式调节池容易使恶臭气体挥发,影响场外环境空气质量。
(2)填埋场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一小河,不符合环保要求(应经处理后回用或达标排放)。
(3)渗滤液未经处理,直接由密闭缺罐送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不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要求(应在填埋场设置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用、排放,或满足条件后再经污水处理厂处理)。
(4)填埋气只是导排,没有处理和利用。发酵过程的还原性臭气散发环境,存在臭气影响。填埋气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甲烷,不利用是能源浪费。另外甲烷与空气比达到5%时即爆炸极限,填埋气在某处累积可能引起爆炸。
(5)垃圾填埋场营运期可能会有噪声污染。
2.根据本项目特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主要恶臭因子有:硫化氢(H2S)、甲硫醇(CH3SH)、氨(NH3)、三甲胺(CH3)3N、甲硫醚(CH3)3S、臭气浓度等。
3.根据本项目特点,除垃圾贮存池和垃圾输送设施以外,本工程产生恶臭的环节还包括:
(1)垃圾卸料、分选、焚烧;
(2)渗滤液收集池及处理系统,甚至事故池等均可产生恶臭。
4.(1)贮存池控制恶臭的措施有:
①尽可缩短垃圾在贮存池的时间,尽快进入焚烧或填埋系统;
②垃圾贮存池采用封闭式,恶臭气体集中收集,采取活性炭吸附、液体吸收或焚烧等处理方式。
(2)输送系统控制恶臭的措施有:
①输送系统采用封闭式输送;
②输送系统的恶臭集中收集吸附或返回焚烧炉处理;
③加强生产车间的通风;
④采用负压、微负压、引风、吸气等。
5.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焚烧飞灰固化均送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的处理方式并不可行。主要原因有:
(1)焚烧炉渣需根据情况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可以直接进入垃圾填埋场;其他危险废物焚烧后的炉渣须经处理,并经检验满足含水率、二噁英及浸出液毒性指标要求后,方可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
(2)焚烧飞灰属危险废物,须经处理(包括固化),并经检验满足含水率、二噁英及浸出液毒性指标要求后,方可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
某油田拟新开发一个35km2区块,年产原油60×104t,采用注水开采,管道输送。该区块新建油井800口,大多数采用丛式井;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钻井废水在井场泥浆池中自然干化,就地处理;集输管线长约110km,均采用埋地敷设方式。开发区块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区内有小水塘分布,小河甲流经区内,并在区块外9km处汇入中型河乙,在交汇口处下游8km处进入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区块内有一省级天然林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00hm2,在自然保护区内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井场和管线与自然保护区边缘的最近距离为500m。集输管线穿越河流甲一次。开发区块内主要土地类型和工程永久占地类型见表8-1。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本项目的生态评价范围。
2.指出本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识别本项目环境风险事故源项,判断事故的主要环境影响。
4.从环境保护角度判断完井后固体废物处理方式存在问题,简述理由。
5.简述输油管道施工对生态的影响。
1.本项目的生态评价范围为:
(1)由于本项目500m外涉及敏感目标,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一级。
(2)因为本项目有非局部、潜在的、长期的、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影响,要从维护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和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来确定评价范围。因此,本项目的生态评价范围应为重要评价因子(地表水、生物量等)受影响的方向,扩展距离不小于8~30km,至少应将区块外17km的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包括在内。
(3)对于开采范围,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为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2~3km(影响区边界涉及自然保护区部分外扩3km)。
(4)井场及集输管线评价范围为工程占地区外围500m,但由于500m外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省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在保护区内没有任何生产活动,井场、集输管理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将该保护区包括在内。
2.本项目的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省级天然林保护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本农田、草地、林地、河流甲及水塘。
3.(1)风险识别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类型。本项目环境风险事故源项主要是钻井作业井喷事故、集输管线破裂、站场等储油设施破损油类外泄或遇火引发的环境风险事故。
(2)事故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石油烃外泄造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植被的污染,甚至遇火引发环境风险事故。具体包括:
①污染空气对人群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②落地油会造成土壤的污染,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影响植物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死亡。
③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正常生长与繁殖,影响地表水功能。
④石油烃类着火发生爆炸易酿成安全事故,同时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危害;在灭火过程中大量的人员、机械活动对生态的破坏,还存在灭火剂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4.(1)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钻井废水采取在井场泥浆池中自然干化,就地处理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2)理由:这三类物质虽然均产生于井场钻井过程,但分别属于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其具体来源、成分均不同,不应混合在一起处理,且现状处理方式不符合固废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而应分别进行处理。
5.根据本项目特点,输油管道对生态的影响如下:
(1)施工将改变原来的土地利用类型。
(2)施工破坏了原地表的土壤层。
(3)施工破坏植被,形成一个较宽的破坏带。
(4)管沟开挖产生较多的土石方,在两侧堆放,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5)管道虽然距离自然保护区有500m,虽然不占用保护期,但施工会产生间接不利影响:①临时用地的变更可能选择在距离保护区更近的区域;②施工活动对林内野生动物的干扰;③使保护区外围地带的生态环境变差。
某石化公司拟建3套生产装置,同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各装置污水排放情况见表8-1,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见图8-1。污水处厂场布置在石化公司的东北角。在污水处理厂区拟建一露天并经防渗处理的固废临时存放中转场,布置在石化公司厂界围墙边。厂界东面3km处有一乡镇,其余均为农田。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夏)和西北(冬),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为二类。
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A河。该河流河段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评价河段顺直均匀,河段宽80m,平均水深4m。排污口下游4km处有一支流汇入,无其他排污口。
*此值为折合为连续量的数值。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识别污水处理厂运行期环境影响。
2.处理后的污水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哪级标准?
3.污水处理厂氨氮去除率为75%,计算出水氨氮浓度。
4.简述减轻污水处理厂敞开式调节池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影响可采取的措施。
5.分析污水处理厂固废临时存放中转堆场堆存含油污泥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6.预测排放口下游5km处河段BOD5浓度需要哪些数据和参数?
1.环境影响识别包括的内容有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污水处理厂运行期环境影响有:
(1)污水排放。
(2)无组织排放废气和恶臭。
(3)产生的危险废物(浮渣及含油污泥)和污泥。
(4)设备噪声。
2.(1)处理后的污水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2)理由:本项目纳污水体为Ⅲ类水体。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排入Ⅲ类水体的污水应达到废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3. 出水氨氮浓度为:[(50×100+200×50)/(50+200+150+10)]×(1-75%)=9.15(mg/L)。
4.减轻污水处理厂敞开式调节池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
(1)对调节池进行必要的封闭(或加盖);
(2)生物脱臭;
(3)活性炭吸附;
(4)集中收集高空排放或处理。
5.分析污水处理厂固废临时存放中转堆场堆存含油污泥不合适。
理由:该污水处理厂为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厂,其污泥中有含油污泥等危险废物,露天堆存显然是不合适的,临时中转场应按危险废物贮存要求设置和管理,应做好“三防”措施,且防渗层等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
6.(1)预测应采用完全混合模式及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2)需要的数据和参数主要有:A河水文及自然条件,包括流速、边界条件、水质状况,排污口位置及所排污水水量、污水水质及BOD5浓度,上游来水水量及BOD5浓度,河流衰减系数等。
西南地区某山区河流A河为L江的一级支流,共规划4级电站,均采用引水式开发。上游3级电站已建成发电,现拟建第4级电站,与上游第3级电站发电尾水衔接。
拟建电站坝址位于A河河口上游约11.5km处,距离上游衔接梯级电站坝址18km,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7m3/s,经右岸引水隧洞引至下游10.5km处建地面厂房发电。拟建坝址下游左岸0.5km有支流B河汇入,以下河段无其他支流。B河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5m3/s。拟在支流B河河口上游约1km处修建1座小型取水工程,将支流B河约80%的水量引至电站库区用于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0万kW,设计最大坝高35m,水库正常蓄水位1248m,回水长度1.5km,水库面积0.1km2,相应库容113万m3,具有日调节性能,在电力系统中承担日调峰任务。
据调查,拟建电站库尾至A河河口段沿岸无工矿企业,散布有农村居民点与少量耕地和园地,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均不在A河干流取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A河流域共有6种鱼类,均为喜流水性鱼类,无洄游习性,仅在鱼类产卵季节(3~4月)进行短距离迁移,未发现珍稀濒危与保护物种;鱼类广泛分布于干、支流,资源量丰富,且在各河段分布有多个鱼类产卵场。近期的水生生态现状调查发现,A河流域鱼类种类未发生变化,但受已建3级电站影响,目前鱼类主要分布于拟建电站坝址以下干、支流河段,且仅在A河河口上游0.5km及支流B河河口上游0.3km尚存2处小型鱼类产卵场;已开发河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已审查通过的A河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支流B河应划定为A河流域鱼类保护河流,在电站建设项目环评阶段应充分论证需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并说明理由。
2.指出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与时段。
3.指出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4.提出2项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并说明理由。
1.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的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及理由如下:
(1)取消在B河修建小型取水工程的计划。
理由:规划环评已提出支流B河应划定为A河流域鱼类保护河流。
(2)将引水式电站改为堤坝式电站。
理由:引水式电站坝下会产生脱水段或减水段,改为堤坝式电站有利于减缓运行期坝下减、脱水段造成的水生生态不利影响。
(3)优化电站位置(或降低大坝高度或电站低水位运行)。
理由:保障有较长的流水河段,满足喜流水性鱼类生境的要求。
2.(1)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有:上一级电站大坝至拟建本级电站坝下入A河河口段(或拟建电站库尾至入L江河口段)、支流B河。
(2)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要时段有:3~4月鱼类产卵及短距离迁移时段、枯水期。
3.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如下:
(1)坝下入A河河口上游0.5km处的鱼类产卵场生境改变。
(2)坝下流速变缓,对河道喜流水性鱼类造成不利影响。
(3)水位变化,引水式电站坝下减脱水导致水位降低或河床裸露,影响景观生态;日调节运行下游水位涨落导致水生和两岸陆生生境的改变。
(4)下游土地盐碱化。
4.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及理由如下:
(1)设置过鱼设施。
理由:大坝阻隔了鱼的迁徙通道。
(2)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
理由:已开发河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拟新建1座大型铁矿,采选规模3.5×106t/a,服务年限25年。主要建设内容为:采矿系统、选矿厂、精矿输送管线、尾矿输送管线等主体工程,配套建设废石场、尾矿库和充填站。采矿系统包括主立井、副立井、风井和采矿工业场地等设施,主立井参数:井筒直径5.2m,井口标高31m,井底标高-520m。
矿山开采范围5km2,开采深度-210m~-440m,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立井开拓运输方案。采矿方法为空场法嗣后充填。矿石经井下破碎,通过主立井提升至地面矿仓,再由胶带运输机输送至选矿厂;废石经副立井提升至地面,由电机车运输至废石场。
选矿厂位于主立井口西侧1km处,选矿工艺流程为“中碎—细碎—球磨—磁选”;选出的铁精矿浆通过精矿输送管线输送至15km外的钢铁厂;尾矿浆通过尾矿输送管线输送,85%送充填站,15%送尾矿库。精矿输送管线和尾矿输送管线均沿地表铺设,途经农田区,跨越A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跨河管道的两侧各设自动控制阀,当发生管道泄漏时可自动关闭管道输送系统。
经浸出毒性鉴别和放射性检验,废石和尾矿属于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符合《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GB 6763—86)。
废石场位于副立井口附近,总库容2×106m3,为简易堆放场,设有拦挡坝。施工期剥离表土单独堆存于废石场。尾矿库位于选矿厂东南方向5.3km处,占地面积80hm2,堆高10m,总库容7.5×106m3,设有拦挡坝、溢流井、回水池。尾矿库溢流水送回选矿厂重复使用。尾矿库周边200m~1000m范围内有4个村庄,其中B村位于南侧200m,C村位于北侧300m,D村位于北侧500m,E村位于东侧1000m。拟环保搬迁B村和C村。
矿区位于江淮平原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50mm。矿区地面标高22m~40m,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田为主。矿区内分布有11个30~50户规模的村庄。矿区第四系潜层水埋深1m~10m;中下更新统深层水含水层顶板埋深70m左右。矿区内各村庄均分布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取水井,井深15m左右,无集中式饮用水取水井。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表土、废石处置措施和废石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说明理由。
2.说明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3.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
4.提出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5.给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设置方案。
1. 表土、废石处置措施和废石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及理由如下:
(1)表土、废石处置措施不合理。
理由:表土、废石两类固体废物均能综合利用,表土可以用作荒地改良的耕作层或用于施工临时场地复垦表土,废石能符合题干中建筑材料的要求,可用作建筑材料。故不应单独建处置场来处置这两类固体废物。
(2)废石场建设方案不合理。
理由:废石场建设在副立井口附近,处于矿区内,地基会发生不均匀沉降,不符合一般固体废物处置场选址的要求,并且在该处堆放废石时,增加了地基荷载,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沉降,影响了副立井的生产。
2.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及对策措施如下:
(1)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有:
①掘进和凿壁环节;
②井筒在穿透相对隔水层(或隔水顶板,或含水层)环节。
(2)采取的对策措施:
①预先做好水文地质调查;
②跟着掘进过程及时对井壁进行止水防堵处理。
3.(1)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不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2)理由:该尾矿库库容较大,若发生溃坝风险事故,溃坝后的尾矿堆积高度应按1m计算,影响半径也会达到1500m以上。根据谨慎性原则,D村、E村也要进行环境保护搬迁。
4.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以下八点:
(1)优化敷设设计方案,管线采用埋地敷设,从A河河底穿越。
(2)优化线路设计方案,管线线路设计应避开地质结构不稳定的区域。
(3)选用优质管材,提高管线施工质量。
(4)在管线敷设地段上方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其他建设项目的无意破坏。
(5)运行期设专人巡视,防止人为破坏。
(6)制定应急预案,准备应急物资,并定期进行演练。
(7)设置事故收集池。
(8)环境敏感区域加套管(或设置管沟、备用管道)。
5.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设置方案如下:
(1)该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引起地下水流场和地下水位的变化,但不会对地下水质产生影响,故只要布设水位检测井即可。
(2)在采矿区同一水文地质单元每个含水层布置一口井,重点检测具有供水目的的含水层(第四系潜层水),第四系潜层水的检测井可利用居民饮用水取水井,不独立布置检测井。
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二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000MW。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108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也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
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人数9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km2,搬迁安置人口3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
坝址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6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份。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4℃。
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
2.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3.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
4.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1.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有:
(1)A江的特有鱼类及其产卵场。
(2)现状Ⅲ类水体的A江库区河段及建成后的库区。
(3)电站下游B市现有的两个取水口及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
(4)需搬迁的居民区及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
2.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
(1)大坝的阻隔。大坝建成后,阻隔了坝上和坝下水生生物的种群交流,特别是对A江特有的鱼类及其他洄游性鱼类造成阻隔影响。
(2)水文情势的变化。由于库区流速变缓,库区鱼类种群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原流水型鱼类减少或消失,而静水型鱼类会增加。
(3)水域生境变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改变,库区饵料生物也会发生变化,某些饵料生物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
(4)库区淹没。破坏了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
(5)低温水。对库区及坝上水生生物生活有不利影响。
(6)气体过饱和。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高坝大库及挑流消能产生的气体过饱和对鱼类有不利影响。
3.(1)本项目不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
(2)理由:由于该项目是堤坝式水电站,正常发电时下泄的水量可以满足下游生态用水,即使不发电,也可能通过闸坝放水保障下游的生态用水。
4.施工期可以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有:
(1)施工废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后回用。
(2)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包括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生化处理后回用于场地绿化或洒水降尘。
(3)对砂石加工系统废水采取沉淀措施后回用。
(4)对混凝土拌和站废水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后回用。
(5)对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的废水应先经过隔油处理后,再经沉淀和生化处理后回用。
(6)施工场地应远离河道;禁止将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A江;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固体废物,如弃土弃渣和生活垃圾等。
某地拟对现有一条三级公路进行改扩建。现有公路全长82.0km,所在地区为丘陵山区,森林覆盖率约40%,沿线分布有旱地、人工林、灌木林、草地和其他用地。公路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有A镇、10个村庄和2所小学(B小学和C小学)。A镇现有房屋结构为平房,沿公路分布在公路两侧300m长度的范围内,房屋距公路红线10.0m~20.0m不等;B小学位于公路一侧,有两排4栋与公路平行的平房教室,临路第一排教室与公路之间无阻挡物,距公路红线45.0m,受现有公路交通噪声影响。公路沿途有1座中型桥和5座小型桥,中型桥跨越X河,桥址下游1.0km处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改扩建工程拟将现有公路改扩建为一级公路,基本沿现有公路单侧或双侧拓宽,局部改移路段累计长约8.2km,改扩建后公路全长78.0km,路基平均高度0.5m。其中,考虑到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改扩建公路不再穿行A镇,改为从A镇外侧绕行;在途径B小学路段,为不占用基本农田,公路向小学一侧拓宽,路基平均高度0.3m;拟在跨X河中型桥原址上游800m处新建一座跨越X河的中型桥,替代现有跨河桥。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B小学声环境现状监测要点。
2.为评价改扩建工程对A镇声环境的影响,需要调查哪些基本内容?
3.为了解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的类型和物种构成,哪些植被类型需要进行样方调查?
4.跨越X河的新的中型桥梁设计应采取哪些环保工程措施。
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以及相关信息,B小学声环境现状监测的要点包括:
(1)在B小学第一排和第二排教室前1m,高度1.2m处分别设监测点。
(2)应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间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监测,每次监测时间不少于20min。
(3)测量时避开其他噪声声源及天气环境的干扰。
(4)分别监测昼间和夜间的Leq,单位dB(A)(除Leq外,写上L10、L50、L90、Lmax和Lmin也可。但不是重点,因为有时是监测的,但并无相应的评价标准)。
(5)在公路路肩及红线处各设一监测点,监测现状噪声源及衰减情况,并记录车型及车流量。
2.根据题中所给相关项目信息,为评价改扩建工程对A镇声环境的影响,需要调查的内容有:
(1)A镇情况
①A镇发展总体规划(包括环评在内的审查意见、批复时间及要求),给出A镇规划布局图;明确公路绕行A镇段是否符合城镇规划;A镇的人口、主要建筑类型、土地利用规划、声环境功能区划。
②调查公路影响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及声环境质量现状。
③调查公路在A镇绕行段沿线环境功能及地形特征等环境现状及当地气候特征。
④调查绕行A镇的路段与A镇规划范围内相关房屋建筑的方位、距离、房屋功能、结构、朝向等。
⑤明确是否涉及重要生态或声环境保护目标与拟建公路的位置、距离等。
⑥现状噪声源情况。车流量、昼夜比、车型比、道路参数。
(2)工程情况
①调查在绕行段工程基本情况,包括路基宽度、路面结构、路基高度、设计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等情况。
②调查是否还有支线等其他配套或辅助工程等,调查其噪声源情况。
3.为了解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的类型和物种构成,需要进行样方调查的植被类型包括:
(1)灌木林、草地。因为旱地和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是已知的,人工林也是人工栽培的,什么树种也是已知的,所以都不需要做样方调查。
(2)其他用地中的自然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
4.跨越X河的新的中型桥梁设计应采取的环保工程措施有:
(1)优化桥梁结构设计,设置防撞护栏。
(2)设置桥面径流收集槽或事故水收集系统,或设置挡流板、导流槽。
(3)设置排水沟、事故池。
(4)设置警示标志。
(5)设置限速指示牌。
(6)优化水中墩数量(或减少水中墩)。
某市拟结合旧城改造建设占地面积1000×300m2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项目,总建筑面积6.34×105m2(含50幢18层居民楼)。居民楼按后退用地红线15m布置。西、北面临街居民楼通过两层裙楼连接,西、北面临街居民楼的一层、二层及裙楼拟做商业用房和物业管理处。部分裙楼出租做小型餐饮店。市政供水、天然气管道接入小区供居民使用,小区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小区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箱和一座垃圾中转站。
项目用地范围内现有简易平房,小型机械加工厂,小型印刷厂等。有一纳污河由东北向南流经本地块,接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小区地块东边界60m,南边界100m外是现有的绕城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走向与小区东、南边界基本平行,小区的西边界和北边界外是规划的城市次干道。小区南边界、东边界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为平坦的空旷地带,小区最南侧的居民楼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设置乔灌结合绿化带。对1~3层住户降噪1.0dB(A)。查阅已批复的《绕城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结论,2类区夜间受绕城高速公路的噪声超标影响范围为道路红线外230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区的小型餐饮店应采取哪些环保措施?
2.分析小区最东侧,最南侧居民楼的噪声能否满足2类区标准。
3.对该项目最东侧声环境可能超标的居民楼,提出适宜防治措施。
4.拟结合城市景观规划对纳污河进行改造,列出对该河环境整治应采取的措施。
5.对于小区垃圾中转站,应考虑哪些污染防治问题?
1.该小区的小型餐饮店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有:
(1)水污染控制措施。对含油污水需采取隔油处理后与小区生活污水合并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进行生化处理。
(2)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油烟废气需经油烟净化器进行净化处理(去除率不低于60%),净化处理后经专用烟道达标排放。
(3)固废污染控制措施。实行垃圾分类存放,餐厨垃圾应放置在有盖容器内,废油脂需由专业机构收集处理;能回收的优先进行回收或由物业管理部门回收处理,不能回收的及时送往垃圾转运站,做到日产日清。
(4)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对于产生噪声的设施或设备(送排风机、油烟净化器等)采取选择低噪声设备、风口消声、安装减振垫、隔声等措施,并严格控制其为招揽顾客进行户外播放高噪声宣传等。
2.(1)题中并没有给出昼间的噪声超标范围,要按昼夜分别考虑。根据题中信息,工程最东侧,最南侧居民楼的噪声夜间不能满足2类区标准,昼间不能确定是否满足2类区标准。
(2)理由:根据题意,“绕城高速”环评结论认为2类区夜间影响超标范围为道路红线外230米,而小区最东侧距离公路60米、最南侧距离公路100米,即使居民楼按后退红线15米布置,2类区夜间仍在绕城高速公路夜间超标影响范围内,因此夜间不能满足。根据题干提供信息,不能确定昼间是否满足2类区标准。
3.噪声防治措施主要立足于声音“三要素”(声源、传播途径、受体)进行考虑。对该项目最东侧声环境可能超标的居民楼,首选对绕城高速在该段设置声屏障。根据超标情况可以考虑以下综合措施:
(1)临路居民楼安置隔声窗;
(2)对公路经过的该路段安装夜间禁鸣标志;
(3)进一步加强绿化,设置更宽的乔灌草隔声林带。
4.对该河环境整治应采取的措施有:
(1)拆迁并禁止在该区域建设污水排放到该河的小机械加工、小印刷厂等企业。
(2)建设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管网的水应排入污水处理厂而不应排入该河道中;污水厂出水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后可作为该河的补水。
(3)对河道进行疏浚,清理底泥污染(清淤)。
(4)划定滨河绿化带实施绿化措施。
(5)防止生活垃圾倾入河道。
5.对于小区垃圾中转站,应考虑的污染防治问题有:
(1)恶臭污染问题(恶臭污染大气、危害公众健康)。
(2)蚊蝇及其他病源微生物污染防治(蚊蝇等可能传播疾病)。
(3)垃圾渗滤液污染防治(可能污染地表水或者地下水)。
(4)垃圾转运中的垃圾遗撒与车辆噪声污染问题。
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建设一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A厂。电子元器件生产以硅片为基材,经氨水清洗,氢氟酸/硫酸蚀刻、砷化氢掺杂、硫酸铜化学镀等工序得到产品。其中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流程见图5-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清洗废水、蚀刻废水、尾气洗涤塔废水、化学镀废水经预处理后进最终中和池,最终中和池出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预处理后的情况见表5-1。
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5.0×104t/d。目前实际处理能力为3.3×104t/d。接管水质要求为COD 350mg/L、NH3-N 25mg/L、TP 6mg/L,其他指标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1及表4三级排放标准(氟化物20mg/L、Cu 2.0mg/L、As 0.5mg/L)。
氨水清洗工序产生的清洗废水中氨含量为0.02%,为降低废水中氨浓度,拟采取热交换吹脱法除氨,氨的吹脱效率为80%,吹脱出的氨经15m高排气筒排放(GB 14554—1993规定,15m高排气筒氨排放量限值为4.9 kg/h)。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废水、废气特征污染因子。
2.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判别A厂废水能否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说明理由。
3.列出掺杂工序、化学镀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要求。
4.评价本工程采用的热交换吹脱法除氨废气排放达标情况。给出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1.(1)掺杂工序废水特征污染因子:总砷(As)、氨氮(NH3-N)、氟化物;
废气特征污染因子:砷化氢、氨、氟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2)化学镀工序废水特征污染因子:铜离子(Cu2+);
废气特征污染因子:硫酸雾、非甲烷总烃。
2. 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A厂废水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理由如下:
(1)尾气清洗塔废水处理设施的排污口第一类污染物As。As浓度为1.0mg/L,其浓度不满足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As标准值0.5mg/L),所以A厂废水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2)化学镀废水中的Cu处理后浓度为5 mg/L,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2mg/L,因此也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3)四种废水混合后TP浓度计算为13.6mg/L,大于接管水质要求的TP6mg/L,TP也不符合接管水质要求。
TP浓度=(3600×20)/(1200+3600+120+360)=13.6mg/L。
3.掺杂工序、化学镀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要求如下:
(1)两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分别含有砷和铜,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属于危险废物(除非产生单位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废物不具危险特性,即据相关标准鉴别后不属危险废物)应送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处置。若产生的量较小或无技术能力处置的,应按相关标准规定建立危险废物临时储存设施,进行严格管理(防风、防雨、防晒、防渗),禁止与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混放,定期交由有资质的专门危废处理部门处置,并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2)两工序的污泥均为酸性污泥,处理前应进行必要的脱水、沉淀,使其达到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填埋要求》);对于判定为危险废物的污泥,应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产生、暂存、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等均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如《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
4.(1)本工程采用的热交换吹脱法除氨废气排放不达标。计算过程如下:
热交换吹脱法除氨量为:1200×1000×0.02%×80%=192kg/d,工作时间按24h计,则废气排放速率为:192÷24=8kg/h。废气排放速率8kg/h>4.9kg/h的限值,说明该治理方案不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废气达标排放要求。
(2)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有:喷淋或碱水洗涤法、活性炭吸附法、生物脱除法、加高排气筒高度等。
从清洁生产考虑,污染控制措施应从源头开始实施全过程控制,应通过改进清洗工艺,减少含氨废气、废水的产生,同时根据含氨废水污染特征选择更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如物化脱氮、生化脱氮、高级氧化等处理工艺),从根本上削减氨的排放。提升排气筒高度,但必须考虑厂界是否达到标准。
针对废气,可采用简单的高空排放的方式做到达标排放,或者加装洗涤、吸收等处理工艺来实现达标排放,控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拟建年产电子元件144万件的电子元件厂。该厂年生产300d,每天工作1班,每班8h。各车间的厂房高12m。废气处理装置的排气筒均设置在厂房外侧,配套建设车间废水预处理设施和全厂污水处理站。
喷涂和烘干车间的单件产品二甲苯产生量为5g,产生的含二甲苯废气经吸收过滤后外排,净化效率为80%,排气量9375m3/h,排气筒高15m。
各车间生产废水均经预处理后送该厂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出水达标后排入厂南1km处的小河。各车间废水预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水质见表。
(注:二甲苯《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排放标准:排气筒高度15m,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1.0kg/h,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7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厂二甲苯的排放是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简述理由。
2.计算污水处理站进水中COD浓度及污水处理站COD去除率。
3.指出该厂废水处理方案存在的问题。
4.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哪几方面的现状资料?
1.该厂二甲苯的排放不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理由如下:
二甲苯的排放速率和排放浓度计算分别为:
(1)电子元件产量为:1440000÷300÷8=600件/h;
(2)二甲苯的排放速率为:600×5×(1-80%)=600g/h=0.6kg/h;
(3)二甲苯的排放浓度为:600×103÷9375=64mg/m3。
(4)排放高度:15m,而厂房高度为12m,根据标准要求,处于厂房外的排气筒高度应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建筑高度5m,因此,排气筒高度应为17m。
由以上计算,二甲苯排放浓度小于标准值70mg/m3,排放浓度达标。根据题意:排放高度15m,厂房高度为12m,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排气筒高度应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建筑高度5m,否则应按严于现排放高度对应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50%执行,即排放速率不应超过0.5kg/h,故目前二甲苯排放速率不达标。
2.(1)进水中COD浓度为:(70×200+6×450+3×70)/(70+6+1+3)=211.4mg/L;
(2)COD去除率为:(211.4-60)÷211.4×100%=71.6%。
经计算,进水中COD浓度为211.4mg/L,COD除去率≥71.6%。
3. 该厂废水处理方案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镍、六价铬属于第一类污染物,《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规定第一类污染物必须在车间排口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达标排放,而该处理方案中,虽然总排口全部达标,但经车间预处理后,化学镀车间、涂装车间排放废水中的总镍浓度均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1.0mg/L,涂装车间和电镀车间排放废水中六价铬浓度均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0.5mg/L。
(2)因此这两项仍属超标排放,应分别进一步采取相关治理措施(吸附、沉淀)提高去除率,确保镍、六价铬在各自车间排放口达标排放。化学镀镍、涂装和电镀车间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4.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的现状资料有:
(1)河水水质监测数据(COD、磷酸盐、总镍、六价铬、DO)。
(2)河流水文数据(流量、流速)及地质资料。是否涉及饮用水水源地或取水口。
(3)河流形状资料(弯曲情况、长宽比)。调查所在水系或流域基本情况,上下游是否有支流汇入或其汇入的河流情况。
(4)污染源排放资料数据(COD、磷酸盐、总镍、六价铬、pH的排放流量和浓度)。
(5)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规律(是否连续、稳定)。
(6)排污口的形式(岸边还是离岸、表面流还是淹没式等)。
(7)河流水环境功能要求。
南方某山区拟建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开发目的包括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和发电。工程包括一座库容为2.4×109m3的水库、引水工程和水电站。水库大坝高54m,水库回水长度27km。水电站装机容量80MW。水库需淹没耕地230hm2,移民1870人,安置方式拟采用就地后靠。农业灌溉引水主干渠长30km,灌溉面积6×104hm2。城镇供水范围主要为下游地区的两个县城。
库区及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耕地,分布有自然村落,无城镇和工矿企业,河流在水库坝址下游50km河段内分布有经济鱼类、土著鱼类的索饵场、产卵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坝上游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哪些方面?
2.指出水库运行期对下游河段鱼类的主要影响因素。
3.对上游陆生野生动物有哪些影响?
4.针对工程移民安置,环评需考虑哪些环境影响?
5.提出对水库工程需要考虑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和环境管理的建议。
1.大坝上游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
(1)对林地的调查(或调查上游区域林地分布及生态公益林划分情况,特别是可能受本工程征占或淹没的林地类型及面积,是否涉及保护种,并调查说明林地结构及其生物量情况)。
(2)对农田的调查(或调查上游耕地分布及基本农田情况,特别是受本工程征占或淹没的230hm2地类型)。
(3)对野生动物的调查(或调查林地是否涉及土著等受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情况)。
(4)对生态问题的调查(或调查上游区域现状生态问题及其类型、分布、成因及发生特点等情况,如水土流失)。
(5)对村落的调查(或调查上游自然村落的分布及数量(村落数、户数及人数),特别是需要移民的1870人的分布及生产与生活情况、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等),并调查安置区自然地形地貌等环境及其水土流失现状。
2.水库运行期对下游河段鱼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水库大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物种和基因交流的阻隔影响。
(2)水库坝下脱(减)水河段的影响。
(3)水库运行调度导致的水文情势改变对坝下河段鱼类产卵场及其鱼类繁殖的影响。
(4)水域生境变化导致水生态系统改变对坝下河段鱼类索饵场及其鱼类生存的影响。
(5)水文情势改变、水域生境变化对坝下河段鱼类区系、种群、分布与数量的影响。
(6)水库容积大,电站属于年调节运行,下泄水量均匀,导致坝下河流湿地减少,生物量随之减少,鱼的食料减少。
3.对上游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有:
(1)施工期大量的施工人员活动和施工机械噪声干扰,以及库区拆迁、清理等,改变野生动物生境或使其受到惊扰而发生逃逸。
(2)工程营运期,由于水库蓄水及水面积的扩大将造成野生动物生境的淹没、库区水面对野生动物跨河形成阻隔影响,会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及活动范围,进而影响其种群及数量。
4.针对工程移民安置,环评需考虑的环境影响有:
(1)移民区搬迁遗迹的环境影响。遗留的固体废物、建筑残物、生活垃圾,特别是养殖垃圾如不能得到彻底清理,对库区蓄水将造成不利影响;若原来的陡坡开垦的农田不能及时地退耕还林还草,其水土流失也将影响库区水质与水位。
(2)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影响。对安置区环境容量的影响,增加了安置区的环境与资源压力,移民安置占地及土地开发植被变化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农药、化肥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
(3)移民安置不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是有可能造成移民返迁,加剧库区生态破坏;二是陡坡开垦,使水土流失加剧,甚至诱发地质灾害。
(4)人体健康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5.(1)应主要采取以下环境保护工程措施:
①库区移民环保措施,库底清理环保措施。
②库区(周)、坝下河段以及灌溉、供水使用后排(退)水受纳水体的水污染源控制与水质保护措施。
③涉及珍稀保护植物的移植、引种栽培、工程防护等措施;涉及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建立新的栖息地等措施。
④防治水土流失的护坡、拦挡、导排洪水的排水沟、导水槽等工程措施。
⑤保障洄游性鱼类的正常洄游的过鱼设施、维护工程影响水域鱼类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措施、鱼类替代生境保护措施等。
⑥下泄基流水量保障措施,解决低温水影响的措施等。
(2)环境管理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成立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落实人员与经费,实施施工期的环境监理。
②开展库区水质定期监测、生态调查,特别是针对工程对鱼类“三场”的影响及变化情况应进行调查。
③严格分层取水、定期放水、保障生态需水量的日常管理。
④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⑤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档案,如实记录工程建设过程及其环境影响与变化过程,环境调查成果及科学研究成果。
⑥在工程竣工后落实竣工验收,并在稳定运行后3~5年内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某电子元件厂拟建机构件表面处理工程,年处理电子元件144万件。厂房高12m,废气处理设施的排气筒均设置在厂房外侧。年工作日300d,每天8h。
生产过程产生的硫酸雾浓度为200mg/m3,经处理后外排,排气筒高度20m,排气量30000m3/h,排放浓度45mg/m3。喷涂和烘干产生的二甲苯有机废气经吸收过滤后外排,二甲苯产生量5g/件(产品),净化效率为80%,经15m高排气筒排放,排气量9375m3/h。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有化学镀车间的镀镍废水,涂装车间含六价铬、镍废水,电镀车间含六价铬、镍和磷酸盐废水。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漆渣拟送该厂现有锅炉焚烧,废切削液由厂家回收,含铬镍废液送水泥厂焚烧,生活垃圾集中送市政垃圾填埋场处置。
[注:二甲苯排气筒高度15m,《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0kg/h,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7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出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应监测的项目。
2.计算硫酸雾的净化效率和排放速率。
3.二甲苯的排放是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简述理由。
4.给出本工程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说明危险废物处置措施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5.根据各车间废水性质,应如何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1.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应监测的项目包括:
(1)常规监测因子:SO2、NO2、TSP、PM10。
(2)特征因子:硫酸雾、二甲苯。
2.生产过程产生的硫酸烟雾浓度为200mg/m3,排气浓度为45mg/m3,排放的烟气量为30000m3/h,由此得硫酸雾的净化效率和排放速率。计算如下:
(1)净化效率:(200-45)÷200×100%=77.5%;
(2)排放速率:30000×45×10-6=1.35kg/h。
3.二甲苯的排放不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理由在于:
(1)排放高度15m,而厂房高度为12m,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处于厂房外的排气筒高度应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建筑高度5m,因此,排气筒高度应为17m。排气筒高度不符合要求。
(2)排放速率:5×10-3×144×10-4×(1-80%)÷300×8=0.6kg/h,由于排气筒高度低于17m,则按其对应的高度15m的标准的50%执行,排放速率不应超过0.5kg/h。因此,排放速率不达标。
经分析,排气筒高度为15m,不符合要求;二甲苯的排放速率为0.6kg/h,不符合要求。总体看来,二甲苯的排放不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4.(1)危险废物主要有:废漆渣、废切削液、含镍铬废液(化学镀车间含镍废液、涂装车间的含铬镍废液、电镀车间的含铬镍废液)。
(2)废漆渣由现有锅炉焚烧及含镍铬废液送水泥厂焚烧均不符合环保要求,应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理处置。
(3)回收费切削液的厂家和利用含铬镍废液的水泥厂没有说明有无资质,若无资质不符合相关要求。
5.(1)化学镀镍车间、涂装车间、电镀车间内均含六价铬、镍废水,属第一类污染物,必须在车间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在车间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的铬、镍重金属达标排放。
(2)磷酸盐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去除,使用化学沉淀法或者生物法,化学方法通常是加入铝盐或者铁盐及石灰,形成沉淀而使磷酸盐去除,生物法除磷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磷的含量降低到标准以下。
拟新建1座大型铁矿,采选规模3.5×106t/a,服务年限25年。
主要建设内容为:采矿系统、选矿厂、精矿输送管线、尾矿输送管线等主体工程,配套建设废石场、尾矿库和充填站。
采矿系统包括主立井、副立井、风井和采矿工业场地等设施,主立井参数:井筒直径5.2m,井口标高31m,井底标高-520m。
矿山开采范围5km2,开采深度-210m~-440m,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立井开拓运输方案。
采矿方法为空场嗣后充填法。
矿石经井下破碎,通过主立井提升至地面矿仓,再由胶带运输机输送至选矿厂;废石经副立井提升至地面,由电机车运输至废石场。
选矿厂位于主立井口西侧1km处,选矿工艺流程为“中碎—细碎—球磨—磁选”;选出的铁精矿浆通过精矿输送管线输送15km外的钢铁厂;尾矿浆通过尾矿输送管线输送,85%送充填站,15%送尾矿库。
精矿输送管线和尾矿输送管线均沿地表铺设,途经农田区,跨越A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
跨河管道的两侧各设自动控制阀,当发生管道泄漏时可自动关闭管道输送系统。
经浸出毒性鉴别和放射性检验,废石和尾矿属于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符合《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GB 6763—86)。
废石场位于副立井口附近,总库容2×106m3,为简易堆放场,设有拦挡坝。
施工期剥离表土单独堆存于废石场。
尾矿库位于选矿厂东南方向5.3km处,占地面积80hm2,堆高10m,总库容7.5×106m3,设有拦挡坝、溢流井、回水池。
尾矿库溢流水送回选矿厂重复使用。
尾矿库周边200m~1000m范围内有4个村庄,其中B村位于南侧200m,C村位于北侧300m,D村位于北侧500m,E村位于东侧1000m。
拟环保搬迁B村和C村。
矿区位于江淮平原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50mm。
矿区地面标高22m~40m,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田为主。
矿区内分布有11个30~50户规模的村庄。
矿区第四系潜层水埋深1m~10m;中下更新统深层水含水层顶板埋深70m左右。
矿区内各村庄均分布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取水井,井深15m左右,无集中式饮用水取水井。
【问题】
1.判断表土、废石处置措施和废石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说明理由。
2.说明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3.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
4.提出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5.给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设置方案。
1.(1)表土、废石处置措施不合理。
理由:表土、废石两类固体废物均能综合利用,表土可以用作荒地改良的耕作层或用于施工临时场地复垦表土,废石能符合题干中建筑材料的要求,可用作建筑材料,即废石在矿井下就送到采空区回填。故不应单独建处置场来处置这两类固体废物。
(2)废石场建设方案不合理。
理由:废石场建设在副立井口附近,处于矿区内,地基会发生不均匀沉降,不符合一般固体废物处置场选址的要求,并且在该处堆放废石时,增加了地基荷载,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沉降,影响了副立井的生产并且容易产生地质灾害。
2.(1)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有掘进和凿壁。
(2)采取的对策措施:掘进、凿壁过程中及时对井壁进行止水防堵处理。
3.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不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理由:该尾矿库库容较大。若发生溃坝风险事故,溃坝后的尾矿堆积高度应按1m计算,影响半径也会达到1500m以上。因此,D村、E村也要进行环境保护搬迁。
4.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如下:
(1)管线采用埋地敷设,从A河河底穿越,严格保障密封性;
(2)管线线路设计应避开地质结构不稳定的区域,如断层等;
(3)选用优质管材,提高管线施工质量;
(4)采用密闭连接工艺,避免连接处脆弱导致的泄露事故;
(5)在管线敷设地段上方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其他建设项目的无意破坏;
(6)运行期设专人巡视,防止人为破坏;
(7)制定应急预案,准备应急物资,并定期进行演练;
(8)管道埋深应符合要求,且避免地面沉降带来的下垫面降低引起的泄漏事故;
(9)管道下游应设置长期监测点,时刻监测水体质量,减小泄露带来的危害。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该项目选矿厂应进行地下水三级评价,至少布设3口水质监测井;废石场应进行二级评价,至少布设5口水质监测井;尾矿库应进行一级评价,至少布设7口水质监测井。监测井主要监测潜水层水质,具体布设如下:在选矿厂地下水环境上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下游布设2口水质监测井;在废石场地下水环境上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废石场两侧各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下游布设2口水质监测井;由于选矿厂与废石场位置相距较近,可适当共用水质监测井。在尾矿库地下水环境上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尾矿库两侧靠近村庄位置各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尾矿库下游及下游村庄布设4口水质监测井。
某新建的年处理2万吨废电路板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位于城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原料仓库、原料破碎及配料系统、熔炼系统、烟气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固体废物暂存库、供配电、给排水、空压站、液氧站等。
项目处理的废电路板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HW49类危险废物,由企业采用满足防雨、防渗漏、防遗撒要求的汽车,按普通货物从产生单位运输进厂。废电路板的典型组成见表。
项目生产工艺为:废电路板经破碎后与按比例配入的石英砂、焦炭等辅料通过皮带加料机加入富氧顶吹熔炼炉进行火法冶炼作业(燃料为天然气,冶炼温度≥1200℃),产出粗铜产品(含铜≥80%,富含金银等稀贵金属)。废电路板破碎和配料工序产生的粉尘,经集气罩、布袋收尘器收集后返回熔炼系统。冶炼过程产生的冶炼渣经水淬后外售水泥厂生产矿渣水泥,产生的冶炼烟气依次经二次燃烧、余热回收、布袋收尘和脱酸等处理单元处理后达标排放。烟气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见图。
烟气处理系统收集的飞灰送固废暂存库贮存,脱酸塔产生的脱酸废液含溴化钠、氯化钠和氟化钠等,经中和沉淀去除重金属离子、钙化除氟、多效蒸发(热量来自烟气处理系统余热锅炉产生的低压蒸汽)浓缩得到溴盐副产品,外售溴化钠或溴素生产企业。脱酸废液中和沉淀产生的中和渣以及钙法除氟产生的废渣,分别经板框压滤机脱水后送固废暂存库贮存。多效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回用于冶炼渣水淬工序。
项目所在的循环经济园区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且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项目已列入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已审查的园区规划环评要求项目应注重有价非金属的回收,并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问题:
1.判断废电路板采取的运输方式是否符合规定,说明理由。
2.指出熔炼炉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3.说明急冷塔的设置目的及急冷塔烟气出口温度控制要求。
4.分别指出中和渣、除氟废渣和烟气处理系统收集的飞灰的固废属性。
5.项目建设方案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与园区规划环评的联动要求?
1. (1)废电路板采取的运输方式符合规定。
(2)理由:项目处理的废电路板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HW49类危险废物,根据《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企业采用的汽车满足防雨、防渗漏、防遗撒要求的条件下,在运输环节可以豁免管理,即可以不按危险废物进行运输。
2.熔炼炉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重金属、卤化物气体、颗粒物、二氧化硫、二噁英、氯化氢。
3.(1)急冷塔的设置目的是减少烟气在200~400℃温度区的滞留时间,遏制二噁英的产生和重新合成,同时降低温度还可以为后续工序提供良好的温度条件,使烟气中二噁英及重金属凝结,便于后续吸附。
(2)急冷塔烟气出口温度应控制在200℃以下,并满足后续活性炭、消石灰的粉料喷入系统处理废气的温度要求。
4. 中和渣、除氟废渣和烟气处理系统收集的飞灰均属于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5.项目建设方案中体现与园区规划环评的联动要求的方面体现如下:
(1)浓缩得到溴盐副产品外售溴化钠或溴素生产企业与规划环评回收有价非金属的要求联动。
(2)含重金属的冶炼烟气经急冷、喷入活性炭和消石灰、布袋除尘可去除重金属,处理后达标排放、脱酸废液中和沉淀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工艺与规划环评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要求联动。
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日处理生活垃圾900t,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600t,二期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300t。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并投产运行,日前日处理垃圾600t。现拟建二期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2台300t/d机械炉排炉、2套热能利用系统、2套烟气净化系统、1个垃圾贮坑、1套渗滤液处理系统及1套其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敞开式)。一期工程厂房内预留二期工程焚烧炉位置。
垃圾贮坑按照规划总规模设计,贮存能力14000t,已采取封闭负压、防腐防渗、渗滤液导排收集等措施。坑内空气经风机引至焚烧炉作为助燃空气,检修期间垃圾暂存在贮坑内(年停炉检修3天)。焚烧烟气经半干法+干法除酸,活性炭喷射除二噁英和重金属,布袋除尘净化后经80m高3管集束(使用2管、预留1管)烟囱排放,排放烟气中颗粒物、SO2、NOx、HCl、Hg、二噁英类、CO浓度分别为25.5mg/m3、89.2mg/m3、320mg/m3、46.3mg/m3、0.002mg/m3、0.03ngTEQ/m3和20mg/m3。
渗滤液处理系统设计规模为300t/d,处理工艺为预处理+UASB厌氧反应器+MBR生化处理+纳滤,现状渗滤液最大处理量180t/d,运行稳定。出水接管送至稳定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焚烧炉渣定期外运至砖厂制砖,焚烧飞灰在厂内进行水泥固化(添加螯合剂)后送危废填埋场填埋。经检测,飞灰固化物二噁英含量(1μgTEQ/kg)和浸出液成分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入场要求。
拟建二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1台300t/d机械炉排炉、1套热能利用系统和1套烟气净化系统,与一期工程并联布置。配套建设1个45m3氨水储罐,其余公辅工程均依托现有设施。焚烧烟气拟采用SNCR脱硝、半干法+干法除酸、活性炭喷射除二噁英和重金属,布袋除尘净化后经预留的1管烟囱排放,设计脱硝效率50%。
拟将二期工程垃圾渗滤液送一期工程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对一期工程烟气采用相同脱硝工艺进行整改,并将一、二期工程飞灰固化物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
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排放烟气中污染物1h均值限值要求:颗粒物30mg/m3、SO2 100mg/m3、NOx 300mg/m3、HCl 60mg/m3、Hg 0.05mg/m3、二噁英类0.1ngTEQ/m3、CO 10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二期工程NOx达标排放情况。
2.二期工程依托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3.给出减少恶臭气体排放的改进措施。
4.二期工程拟定的飞灰固化物处置去向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1.二期工程NOx的排放:320×(1-50%)=160(mg/m3),小于300mg/m3。且排气筒高度80m>60m,符合排气筒高度规定的要求。
由上可知,NOx的排放是达标的。
2.(1)二期工程依托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可行。
(2)理由如下:
①二期工程最大处理量为一期工程的一半,即180÷2=90(t/d),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剩余处理能力至少应为300-180=120(t/d)>90t/d,因此,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剩余处理能力可以满足二期工程需要。
②通过类比分析,二期工程渗滤液水质与一期工程相同,满足接管要求,且目前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处理工艺能满足要求。
3.减少恶臭气体排放的改进措施如下:
(1)提高废气处理,减少废气排放;
(2)对垃圾贮坑采取严格的密封措施,减少无组织排放;
(3)减少年检修时间,全年控制在60小时内;
(4)停炉检修期间垃圾贮坑内的恶臭气体处理达标后排放。
4.(1)二期工程拟定的飞灰固化物处置去向合理。
(2)理由如下:
①飞灰进行水泥固化形成飞灰固化物,基本不含水分,满足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含水率小于30%的要求;
②飞灰固化物二噁英含量(1μgTEQ/kg)和浸出液成分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入场要求。
某农药厂位于化工园区内,现有A、B两个农药产品生产车间,主要环保工程有危险废物焚烧炉和污水处理站。危险废物焚烧炉处理能力为24t/d,焚烧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为200m3/d,设计进水水质COD、NH3-N和全盐量分别为3000mg/L、300mg/L和5000mg/L。现状实际处理废水为150m3/d,COD、NH3-N和全盐量实际进水浓度分别为2600mg/L、190mg/L和4600mg/L。废水经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由专用管道送至园区污水处理厂,供水、供电、供汽依托园区基础设施。
拟在现有厂区新建农药啶虫脒生产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胺化缩合车间,干燥车间,扩建化学品罐区。生产工艺流程见图6-1。主要原料有2-氯-5-氯甲基吡啶、一甲胺和氰基乙酯,主要溶剂有三氯甲烷、乙醇。拟在现有化学品罐区内增设化学品储罐,包括2×80m3乙醇常压储罐、10m3一甲胺压力储罐和2×30m3三氯甲烷常压储罐,贮存量分别为100t、4t和50t。
项目废水产生情况见表6-1,拟混合后送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配置3套工艺废气处理设施,其中,废气G1、G2和G3经深度冷凝+碳纤维吸附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S1蒸馏残液及废气处理产生的废碳纤维送废液废渣危险废物焚烧炉焚烧处理。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6-1中废气G1和G6中的特征污染物。
2.废气G3的处理工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本项目废水混合后直接送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4.为分析本项目固体废物送焚烧炉焚烧的可行性,应调查哪些信息?
1.(1)废气G1中的特征污染物有2-氧-5-氯甲基吡啶、一甲胺、三氯甲烷。
(2)废气G6中的特征污染物有乙醇、氰基乙酯。
2.(1)废气G3的处理工艺合理。
(2)理由
①G3废气主要为三氯甲烷,且浓度较高,经深度冷凝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三氯甲烷;
②不凝、低浓度的三氯甲烷经碳纤维吸附处理进一步去除,可达标排放。
3.(1)本项目废水混合后直接送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不可行。
(2)理由:混合后全盐量浓度为(8×125000+10×1600+2×500+150×4600)÷(8+10+2+150)≈10041.18mg/L>5000mg/L,超过了设计进水水质的全盐量浓度。
4.为分析本项目固体废物送焚烧炉焚烧的可行性,应调查的信息包括:
(1)S1蒸馏残液及废碳纤维的产生量和组分。
(2)危险废物焚烧炉剩余处理能力。
(3)焚烧炉处理工艺的技术可行性。
(4)焚烧尾气经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可靠性。
(5)焚烧炉现状是否存在环保问题。
拟在永乐河新建永乐水利枢纽,其主要功能为防洪、灌溉兼顾发电,并向邻近清源河流域的清源水库调水。主要建筑物由挡水坝、溢流坝及发电厂房等组成,最大坝高97m。永乐水利枢纽向清源水库输水水量为3×108m3/a,输水线路包括60km隧洞和70km渠道。
永乐河流域上游为山区,中下游为丘陵平原。拟建坝址位于永乐河中游、永乐市上游35km处,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58×109m3。永乐水库为稳定分层型水库,具有年调节性能,其调度原则为:在优先保障永乐水利枢纽库区及坝下用水的前提下,根据水库来水情况向清源水库调水,其中汛期满足防洪要求,枯水期库区或坝下不能保障用水需求时停止调水。
永乐水利枢纽坝址以下河段用水主要有城市取水和现有灌区取水,坝下22~30km河段为永乐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永乐水利枢纽回水区内有2条较大支流汇入,坝址下有3条较大支流汇入。永乐河在坝址下280km处汇入永安河。
经调查,永乐河现有鱼类87种,其中地方特有鱼类2种,无国家保护鱼类和洄游性鱼类,支流鱼类种类少于干流。永乐水利枢纽库区有2处较大的鱼类产卵场,坝下游有3处鱼类产卵场。
永乐河中上游水质总体良好,永乐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永乐河市区段枯水期水质超标。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永乐水利枢纽运行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指出永乐水利枢纽运行对永乐河水环境的主要影响。
3.指出永乐水利枢纽运行对永乐河水生生态的主要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4.说明确定永乐水利枢纽生态流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永乐水利枢纽运行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括:
(1)永乐河水利枢纽库区(包括2处鱼类产卵场)及上游回水段,坝下减水河段及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区域(包括坝下城市、灌区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不包括坝下支流)。
(2)清源水库。
(3)输水线路包括60km隧洞和70km渠道。
(4)坝下3处鱼类产卵场。
2. 永乐水利枢纽运行对永乐河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1)坝下出现减水河段,水量减少导致下游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减弱。
(2)水利枢纽下泄低温水,对永乐河产卵场等鱼类生境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影响水体自净使水体水质超标。
(3)大坝阻隔使永乐河库区水体由急流变缓流,以致污染物扩散稀释能力变弱和水体复氧速率降低,造成库区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容易富营养化。
(4)永乐河市区段枯水期水质超标,对城市用水和灌区用水会产生影响。
3.永乐水利枢纽运行对永乐河水生生态的主要不利影响及对策措施如下:
(1)永乐水利枢纽运行对永乐河水生生态的主要不利影响有:
①坝下出现减水河段,河流水文情势发生改变,对坝下水生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②下泄低温水,对坝下3处鱼类产卵场和农田灌溉产生不利影响;
③库区水流由急流变缓流,会引起库区水生生物物种发生变化,而且会对库区2处产卵场产生不利影响;
④库区和坝下河流水质发生改变,对永乐河87种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2)相应的对策措施有:
①确保下泄生态流量要求,确保下游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不受影响;
②实行分层取水和“宽浅式”过流,缓解低温水的影响;
③在鱼类产卵期降低库区水位运行;
④对受影响的两种地方特有鱼类进行增殖放流。
4.确定永乐水利枢纽生态流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坝下永乐市城市取水量和灌区取水量。
(2)维持永乐河枯水期水质达标的稀释净化用水量及永乐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量。
(3)维持永乐河河道生态平衡、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特别是水生鱼类的需水量。
(4)维持永乐河河道外生态平衡所需水量,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水量等。
(5)维持永乐河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平衡所需水量。
(6)维持永乐河河道航运、景观和水上娱乐环境需水量。
某制药企业位于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入园,占地面积3hm2。截至2012年工业园区已完成规划用地开发的80%。该企业拟在现有厂区新建两个车间,生产A、B、C三种化学原料药产品。一车间独立生产A产品,二车间生产B、C两种产品,B产品和C产品共用一套设备轮换生产。A、B、C三种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艺废气主要污染物有甲苯、醋酸、三乙胺,拟在相应的废气产生节点将废气回收预处理后混合送入RTO(热力燃烧)装置处理,处理后尾气经15m高的排气筒排放。A、B、C三种产品工艺废气预处理后的主要污染物最大速率见表6-1。RTO装置的设计处理效率为95%。
该企业现有生产废水可生化性良好,污水处理站采用混凝沉淀+好氧处理工艺,废水处理能力为100t/d,现状实际处理废水量50t/d,各项出水水质指标达标。扩建项目废水量40t/d,废水BOD5/COD值小于0.10。拟定的扩建项目污水处理方案是依托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全部废水。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本项目大气特征污染因子。
2.给出甲苯最大排放速率。
3.指出废气热力燃烧产生的主要二次污染物,提出对策建议。
4.根据水质、水量情况,给出一种适宜的污水处理方案建议,说明理由。
5.为评价扩建项目废气排放的影响,现场调查应了解哪些信息?
1.本项目大气特征污染因子有:
(1)生产工艺大气特征污染因子:甲苯、醋酸、三乙胺。
(2)污水处理厂大气特征污染因子: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
2.甲苯最大排放速率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题意,A、B、C三种产品工艺废气预处理后的甲苯最大排放速率分别为12.5kg/h、10kg/h、7.5kg/h,RTO装置的设计处理效率为95%。
B产品和C产品共用一套设备“轮换”生产,故排放速率为:(12.5+10)×(1-95%)=1.125kg/h。
3. 废气热力燃烧产生的主要二次污染物及对策建议如下:
(1)废气热力燃烧产生的主要二次污染物为氮氧化物。
理由:甲苯、醋酸是由C、H、O元素组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也可能有一氧化碳。三乙胺是由C、H、N元素组成,燃烧生成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故二次污染物主要为氮氧化物。
(2)对策建议:甲苯、醋酸,仍采用热力燃烧(RTO),为确保一氧化碳少产生,甚至不产生,就需要足够高的燃烧温度和足够长的燃烧时间。三乙胺单独处理,采用磷酸喷淋吸收法处理三乙胺废气。氮氧化物可用活性炭吸附。
4.适宜的污水处理方案建议及理由如下:
(1)污水处理方案建议为:在原有污水处理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对处理厂进行改造,新增污水进行沉淀—厌氧—好氧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减少外排。
(2)理由:该企业现有生产废水可生化性良好,污水处理站采用混凝沉淀+好氧处理工艺,废水处理能力为100t/d,现状实际处理废水量50t/d,各项出水水质指标达标。扩建项目废水量40t/d,废水BOD5/COD值小于0.10。拟定的扩建项目污水处理方案是依托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全部废水。可在原有污水处理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对处理厂进行改造,新增污水进行沉淀—厌氧—好氧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减少外排。
5.为评价扩建项目废气排放的影响,现场应调查了解的信息包括: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①扩建项目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②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2)点源调查:
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②排气筒底部的高度;
③排气筒的直径;
④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⑤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3)空气质量现状调查: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5)该扩建项目附近的地形特征以及敏感目标等。
(6)评价范围200m以内的建筑物高度。
某市拟在清水河一级支流A河新建水库工程。水库主要功能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坝、城市供水取水工程、灌溉引水渠道工程,配套建设灌溉引水主干渠等。
A河拟新建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108m3,设计水库兴利库容为0.9×108m3,坝高40m,回水长度12km,为年调节水库;水库淹没耕地12hm2,需移民170人。库周及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天然次生林、耕地,分布有自然村落,无城镇和工矿企业。
A河在拟建坝址下游12km处汇入清水河干流,清水河A河汇入口下游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108m3。
拟建灌溉引水主干渠长约8km,向B灌区供水。B灌区灌溉面积0.7×104hm2,灌溉回归水经排水渠于坝下6km处汇入A河。
拟建水库的城市供水范围为城市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该新区位于A河拟建坝址下游10km,现有居民2万人,远期规划人口规模10万人,工业以制糖、造纸为主。该新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清水河干流。清水河干流A河汇入口以上河段水质现状为Ⅴ类,A河汇入口以下河段水质为Ⅳ类。
[灌溉用水按500m3/(亩·a)、城市供水按300L/(人·d)测算]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本工程现状调查应包括的区域范围。
2.指出本工程对下游河流的主要环境影响,说明理由。
3.为确定本工程大坝下游河流最小需水量,需要分析哪些环境用水需求?
4.本工程实施后能否满足各方面用水需求?说明理由。
1.根据本项目特点,本工程现状调查应包括的区域范围有:
(1)A河,库区及上游集水区,下游水文变化区直至A河入清水河河口河段,拟建水库库尾至河口的干流河段与周边支流河口段。
(2)清水河,A河汇入的清水河上游500m至下游由于工程建设引起水文变化段。
(3)灌溉引水主干渠沿线区域。
(4)B灌区。
(5)供水城市新区。
(6)移民安置区。
2. 本工程对下游河流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理由具体如下:
(1)对下游洄游鱼类的阻隔影响。由于在A河上建设大坝,造成河道生境切割,并产生阻隔影响,使下游鱼类不能通过大坝完成洄游。
(2)坝下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与减(脱)水影响。由于库区蓄水、城市供水及引水灌溉,导致A河坝下至清水河汇入口12km的河段将形成一个减水段甚至局部河段断流,天然水文情势明显改变。
(3)水生生物生境及鱼类“三场”的变化影响。由于坝下河段水文情势的改变,造成水生生物生境的改变,特别是鱼类“三场”将受到不利影响或破坏。
(4)低温水及气体过饱和问题。由于本工程为年调节的高坝水库,如果农灌季节下泄库底低温水,会导致下游出现低温水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如果下放上层水或下泄方式不当,容易产生气体过饱和;另外,下放上层泥沙含量少的清水,则容易导致下游河道的冲刷、河岸的塌方。
(5)灌溉回归水(即农田退水)的污染影响。灌溉回归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会对A河拟建水库坝下6km以下河段的水质和干流清水河水质造成不利的影响。
(6)由于汇入清水河的水量减少,对清水河水文情势及水生生态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7)城市新区排水的水质污染影响。由于城市新区排水直接进入清水河,会对清水河纳污河段的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3. 为确定本工程大坝下游河流最小需水量,需要分析的环境用水需求包括:
(1)农业灌溉用水量及新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量。
(2)维持A河河道及清水河生态用水需求(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及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存的基本用水需求等)。
(3)维持A河河道及清水河水质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
(4)维持A河及清水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平衡所需要的补给水量。
(5)A河河道外生态用水需求(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水量等)。
(6)坝下河段景观用水需求。
4.(1)本工程实施后能满足B灌区农业灌溉和城市新区近、远期的供水要求。
理由:该水库的功能是为城市提供用水和农业灌溉提供用水,根据题中所给信息,
①B灌区农业灌溉用水为:0.7×104×500×15=0.525×108m3/a(1hm2=15亩);
②城市新区远期供水为:300×10-3×105×365=0.1095×108m3/a;
③合计0.6345×108m3/a,小于水库设计库容0.9×108m3/a,仅占水库兴利库容的70.5%。
(2)不能确定是否满足城市工业用水的需求。
理由:制糖、造纸均为高耗水行业,其规划建设的规模、用水量预测等均未知。
(3)不能确定是否满足大坝下游河道及清水河的环境用水。
①确定生态环境用水的各类指标未确定,A河坝下6km处接纳的农灌回归水,水质较差,会对下游河段的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②清水河接纳城市新区的排水后,河流水质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③A河水库下泄水量与水质也有不确定性。
某城市为解决城市供水水源问题,拟建设调水工程,由市域内大清河跨流域调水到碧河的碧河水库,年均调水量为1.87×107m3,设计引水流量为0.75m3/s,碧河水库现有兴利库容为3×107m3,主要使用功能拟由“防洪,农业灌溉供水,水产养殖”调整为“防洪,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供水”。
本工程由引水枢纽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引水枢纽位于大清河上游,由引水低坝、进水闸和冲沙闸组成,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9.12×107m3,坝前回水约3.2km,输水工程全长42.94km,由引水隧洞和管道组成,其中引水隧洞长19.51km,洞项埋深8~32m。引水隧洞进口接引水枢纽,出口与DN1300的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相连,输水管道管顶埋深为1.8~2.5m,管线总长为23.43km。
按工程设计方案,坝前回水淹没耕地9hm2,不涉及居民搬迁,工程施工弃渣总量为17万m3。工程弃渣方案拟设置两个集中式弃渣场,消纳引水枢纽工程和引水隧洞工程的弃渣。1#弃渣场容量8.9万m3,位于引水枢纽坝址下游的河滩上;2#弃渣场容量120万m3,位于引水隧洞出口附近的一荒沟内,弃渣场均设计有挡渣设施。工程施工道路主要依靠乡村道路。
某城市所在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10mm,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严重,工程区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丘,引水工程沿线以沙生植被为主。大清河坝址处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要求,拟建引水坝址下游5km为大清河灌区,该灌区是该城市粮食主产区,以大清河为主要灌溉水源。经水资源论证,调水工程不影响该灌区用水。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应包括哪些区域?
2.给出引水隧洞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说明工程弃渣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4.指出工程实施对大清河下游的主要影响。
5.列出工程实施中需要采取的三项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1.根据该项目的特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应包括:
(1)调出区——大清河,包括坝后回水段,坝下减(脱)水段及工程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区域。
(2)调入区——碧河水库与坝下河段、灌区与城市供水区、灌溉退水与城市排水受纳水域。
(3)调水线路沿线——输水工程沿线,即引水隧道及管道沿线。
(4)各类施工临时场地及弃渣场。
2.根据该工程的项目特点及题中相关信息,引水隧洞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隧道施工排(疏)水引起地下水径流或流场变化的问题。
(2)隧洞顶部农作物、植被及植物生长受影响问题。
(3)隧道弃渣处理与利用问题。
(4)隧道施工可能导致的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问题。
(5)隧洞洞口结构、形式与周边景观的协调问题。
(6)隧洞施工引起的噪声与扬尘污染影响以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问题。
3.工程弃渣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如下:
(1)1#弃渣场设置在大坝下游不合理,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即会影响行洪又不安全,而且大坝水流下泄时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水环境污染。
具体理由如下:①河滩上设置弃渣场会随水文情势变化而改变水质,破坏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物的生境条件,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②引起的水质变化,影响下游河段的农业生产用水,以及下游的取水口的水质;③由于坝下冲水会冲蚀弃渣场,引起河道的淤泥累积,影响河道的正常航运;④对库区景观生态的影响。
(2)2#弃渣场设置在隧洞附近的荒沟里比较合理。荒沟、山谷做弃渣场是比较常用的,通过设置拦渣坝并采取防洪排水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够满足环保要求。
但要注意:①考虑增加库容满足工程弃渣总量要求;②弃渣完毕后尽快进行植被恢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发生;③应位于居民集中居住区主导风向下风向,场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3)由于2#弃渣场容量大,足以满足工程弃渣所需,因此,可放弃1#弃渣场。
因此,本工程弃渣方案不合理。
4.根据该工程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相关信息,工程实施对大清河下游的主要影响包括:
(1)造成坝下减(脱)水,甚至河床裸露,导致坝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改变;如果不能确保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影响下游河道及两岸植被的生态用水,造成下游区域沙化、荒漠化趋势进一步严重,流动沙丘数量和面积增加,甚至影响下游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
(2)改变下游河流的水文情势,如果坝下减脱水段有鱼类的“三场”,则将受到破坏。
(3)库区冲淤下泄泥沙容易导致下游河道局部泥沙淤积而水位抬高。
(4)库区不冲淤而下泄清水时又容易导致河道两岸受到清水的冲蚀而造成塌方,进而导致河岸安全隐患。
(5)容易导致下游土地的盐碱化。
5.根据该工程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信息,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主要生态保护措施有:
(1)大清河筑坝应考虑设置过鱼设施和鱼类保护措施。
(2)大清河取水工程建设需设置确保下泄生态流量和监控的设施及坝下其他用水需要的设施。
(3)弃渣场及各类临时占地的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措施。
某城镇现有一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300t,生产有机肥并回收玻璃和金属。主体工程包括卸料间、分选车间、降解车间、制肥车间,附属工车间,附属工程包括仓库、办公楼、废水处理站、燃气锅炉房。全厂用汽用热由燃气锅炉房提供。
该厂生产工艺包括垃圾卸料、分选、闪蒸喷爆、干燥、制肥、造粒、包装等工序。垃圾称重后卸入卸料间垃圾储槽,由输送机送至分选车间,采用人工分拣、筛选、磁选方式,分选出垃圾中的金属、玻璃、灯管、砖块、纸板、电池。分选后的垃圾进入降解车间闪蒸喷爆机,经高温高压降解成泥浆状物料,卸入泥浆料仓。泥浆状物料经制肥车间干燥窑干燥(热源为燃气热风炉的热烟气)、粉碎机粉碎后,与氮、磷、钾微量元素及少量粘土在混料罐内混配成有机肥,再经造粒机造粒后装袋出厂。
卸料间和分选车间保持负压状态,恶臭气体采用生物滤池净化塔处理:闪蒸喷爆废气采用植物液喷淋+活性炭吸附方法处理;干燥废气采用旋风除尘+活性炭吸附方法处理;混料废气采用袋式除尘方法处理;造粒废气采用旋风除尘方法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各自配套的排气筒排放。
废水处理站采用水解+接触氧化+MBR工艺,对全厂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出水回用于闪蒸喷爆、造粒、设备冲洗等环节,不外排。日常监督监测显示:现有工程各有组织废气排放源均达标排放;厂界处各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厂界标准限值;厂界环境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处置满足环保要求。
该厂拟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内容包括:在分选车间内增设风选机,分选出垃圾中的塑料,新建一座塑料造粒车间,将分选出的塑料粉碎、水洗甩干、挤出成型、切粒后包装出厂。挤塑机为电加热,操作温度150℃。挤出、造粒废气特征污染物主要为非甲烷总烃、粉尘等,经集气系统(集气率70%)收集后,管输至废气处理装置,采用袋式除尘+活性炭吸附方法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由新增的15m高排气筒排放。
项目所在区域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厂址北侧550m为A村。
环评机构经论证得出,塑料造粒车间排气筒废气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结合现有工程日常监督监测结果,认为技改后全厂各废气污染物均满足达标排放要求。
【问题】
1.列出制肥车间干燥废气污染因子。
2.识别全厂运营期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或设施。
3.说明技改后全厂产生的固体废物及其属性。
4.评价技改项目对A村的环境空气影响时,应收集哪些资料?
5.技改后全场各废弃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评价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制肥车间干燥废气污染因子有:SO2,NOx,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粉尘,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
2.全厂运营期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或设施如下:卸料间垃圾储槽、输送机、闪蒸喷爆机、泥浆料仓、生物滤池净化塔、植物液喷淋塔、废水处理站。
3.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技改后全厂产生的危险废物有:灯管、电池、废活性炭;其他固体废物,如干燥、混料、造粒收集的粉尘,污水处理站污泥,生活垃圾,砖块,纸板,属于一般废物。
4.评价技改项目对A村的环境空气影响时,应收集的资料有:
(1)现有污染源调查:评价范围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在建、已批复未建及企业现有污染源位置、高度、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排放速率等。
(2)扩散条件:当地多年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雨季时间)、气象资料(风向、风速、云量等)、地形数据、植被覆盖、建筑物高度及分布等。
(3)保护目标:A村居民点分布情况与人口密度、功能区划、环境质量现状。
(4)拟建源调查:新增的排气筒的位置、海拔高度、污染物种类、浓度、速率、废气量、排气筒的内径、温度等。
5.技改后全厂各废弃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评价结论不正确。
理由如下:
(1)未考虑技改项目的无组织排放量;
(2)分选车间存在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的变化未重新论证;
(3)挤出、造粒废气污染物浓度高、温度高,活性炭吸附效果较差。
华北地区某原油管道工程于2014年取得环评批复,2016年建成试运行,现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程起于A首站,由南向北终于B末站,全长88km,管道常温输送中东进口原油(含硫率为1.82%),规模为8×106t/a,设计压力为5.1MPa,管材为Φ559×6.4L360螺旋埋弧焊钢管。A首站建设4台输油泵、3台给油泵、6个1×105m3外浮顶储罐、1套含油污水处理设施和1套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B末站建设1套计量设施和1套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管道路由包括KⅠ段和KⅡ段。KⅠ段(K0~K43)长43km,位于滨海冲积平原区;KⅡ段(K43~K88)长45km,位于平原微丘区。管道施工方式以开挖敷设为主,施工作业带宽16m。K14~K14+280段和K26~K26+450段管道采用定向钻从河床下15m处由南向北分别穿越C河和D河,并在D河两岸各设1座自动截断阀室。工程站场和截断阀室永久占地2.33hm2,施工作业带和施工便道临时占地140.93hm2。
环评文件中记载的管道沿线基本情况为:KⅠ段占地类型多为水田和滩地,K0~K7段邻近E湿地自然保护区,A首站和管道距该保护区实验区边界最近距离分别为0.18km、0.15km,距核心区边界最近距离分别为5.2km、3.5km。植被样方调查表明,保护区植被类型主要为芦苇群落、碱蓬草群落等,多分布在核心区。核心区是鸟类的越冬地和繁殖地,有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实验区用地现状多为水田和滩地。C河和D河均属于引黄输水河道,引黄输水期为每年6~9月。KⅡ段多为旱地,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和棉花。K65~K78段管道两侧0.2km范围内有黄村等5个村庄。
环评文件批复要求:管道施工须实施土壤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在邻近E湿地自然保护区段禁止设施工营地、排放试压废水;穿越引黄河段管道施工,禁止设泥浆池,废弃泥浆异地处置,且需避开引黄输水期;引黄河流两侧设自动监控、自动阻断设施,管道穿越河流段和管道邻近保护区段配备用于溢油拦截与回收的应急物资,A首站设事故污水应急收集池、布设地下水监测井。
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表明:由于K65~K78段管道路由局部改移,最大偏移距离为0.8km,工程管线实际长度增加了3km。C河穿越段管道施工时间为2015年10~11月,因地质原因C河穿越段管道施工方式由定向钻改为大开挖,并将管道敷设在洪水冲刷线以下4m,管道壁厚增加3mm。其他工程实际建设内容与批复的环评文件一致。验收调查期间实际输油量按设计压力折合7.09×106t/a。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方案提出:调查局部改移段环境保护目标,生态影响调查阶段侧重核算原评价范围内工程占地面积变化及施工作业带上农作物损失情况,开展环保措施运行效果监测,检查环评文件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情况等。
问题:
1.验收调查期间运行工况是否满足竣工环保验收工况要求?
2.给出K65~K78改移段环境保护目标核查的主要内容。
3.给出邻近湿地自然保护区段管道施工生态影响验收调查的主要内容。
4.C河穿越段管道施工期环境影响调查应关注哪些内容?
5.指出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重点内容。
1.(1)验收调查期间运行工况满足竣工环保验收工况要求。
(2)理由:
①油气开发工程(含集输管线)项目对工况没有要求,只要生产设施与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即可开展验收调查工作,验收时注明实际工况即可。
②验收调查期间运行工况=7.09×106/(8×106)×100%=88.625%,大于75%,且工况稳定。
2.K65~K78段管道两侧0.2km范围内有黄村等5个村庄,应核查5个村庄规模、户数、人口、所处的环境功能区,与改移段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距离,改移后对村庄实际的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有效性。
3.邻近湿地自然保护区段管道施工生态影响验收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管道施工实施土壤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以及禁止设施工营地、排放试压废水等施工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实际生态恢复效果。
(2)管道施工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鸟类,特别是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有效性。
(3)管道实际施工方式,施工作业带宽度,施工作业带上农作物损失情况,植被恢复种类、实施效果。
(4)通过现状生态调查,对比项目建设前后生态环境有无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是否由项目建设引起。
(5)邻近湿地自然保护区段管道实际位置、走向。
4. C河穿越段管道施工期环境影响调查应关注的内容如下:
(1)管道施工期是否避开引黄输水期。
(2)大开挖施工方式对C河水文情势、水生生态的实际影响。
(3)施工废水排放对C河水质、水生生态的实际影响。
(4)大开挖施工对河岸稳定、河道通航和区域水系的环境影响。
(5)施工弃土(渣)场的位置及环境影响。
5.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重点内容如下:
(1)引黄河流两侧的自动监控、自动阻断设施。
(2)管道穿越河流段和管道邻近保护区段用于溢油拦截与回收应急物资的配备。
(3)A首站的事故污水应急收集池、地下水监测井。
(4)敷设在洪水冲刷线以下4m的管道、增加3mm的管道壁厚和易被破坏管段的套管保护。
(5)管道沿线区域的安全标志。
(6)应急预案的文本及演练的记录。
某市拟在城市东北郊区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为1000t的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工程建设内容包括2×500t/d的垃圾焚烧炉(机械炉排炉)、垃圾贮坑、焚烧发电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站等,年运行333d,每天运行24h。入炉生活垃圾含有C、H、O、N、S、Cl等元素及微量元素重金属,其中收到基含硫率为0.06%,燃烧过程中S元素转化为SO2的份额为80%。
该厂拟采用“炉内低氮燃烧+急冷+半干法烟气净化+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工艺处理焚烧烟气,烟气排放量为1.024×105m3/h,设计脱硫效率为80%,处理后的烟气由高100m烟囱排放;垃圾贮坑的气体收集送垃圾焚烧炉燃烧处理;拟建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垃圾渗滤液、卸料大厅清洗废水、循环冷却水和厂区生活污水,设计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废水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A河;焚烧炉渣定期外运至砖厂制砖,焚烧飞灰固化处理后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分区填埋,污水处理站污泥脱水后送垃圾焚烧炉焚烧处理。
拟建厂址位于城市东北部,距城市规划区约4km。城区至厂址公路途经B村庄,厂址与B村庄相距1.5km,距厂址东侧800m有A河由北向南流过。A河城市市区河段上游水环境功能为Ⅲ类,市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Ⅳ类,现状水环境质量达标。
(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01)中规定,焚烧炉的SO2排放限值为26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垃圾临时贮存、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
2.评价该厂SO2排放达标状况。
3.针对该厂污水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4.判定该厂产生固体废物的类别,并分析处理方案的合理性。
1.垃圾临时贮存、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如下:
(1)垃圾临时储存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包括:NH3、H2S、甲硫醇。
(2)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包括:烟尘、SO2、CO、NOx、氯化物、二噁英、重金属等。
2.该厂SO2排放达标状况如下:
该厂SO2排放量:[1000×0.0006×0.8×2×(1-80%)×1000 000 000]÷(24×1.024×105)≈78.1(mg/m3),低于标准限值260mg/m3,SO2达标排放。
(注:按照硫元素的物料平衡求解,注意S和SO2差一倍质量;即使100m烟囱高度低于或等于200m半径范围最高建筑物3m,排放浓度严格按50%执行,SO2仍能做到达标排放,因此SO2达标排放)
3.该厂污水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及相应的改进建议如下:
(1)缺陷一:循环冷却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改进建议:循环冷却水应重复使用,不外排,即使要外排,属于清净下水,污染物很少,一般不需要处理。
(2)缺陷二:设计出水水质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
改进建议:由于出水排入A河段上游水环境功能为Ⅲ类,故应将设计出水水质提高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4.该厂产生固体废物的类别及处理方案的合理性如下:
(1)焚烧炉渣:一般固体废物,外运至砖厂制砖合理。
(2)焚烧飞灰:危险废物,固化后送垃圾填埋场分区填埋不合理。
(3)污泥:一般固体废物,脱水后送垃圾焚烧炉焚烧处置不合理。
某新建成的水利工程位于平原区,功能为防洪、城市供水和灌溉。工程由拦河坝、提灌工程、护岸工程、排涝工程、城市供水提水工程和附属工程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39.4m,校核洪水位144.1m,坝址控制流城面积14860km2。城市供水提水工程取水口位于大坝上游左岸距大坝780m处。工程永久占地362hm2,临时占地21hm2;部分占地为耕地。岸区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中,水田占63%,水库回水区内左、右岸各有1条支流汇入,入库河流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水库已蓄水至正常蓄水位。现开展该水利工程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据环评报告书记载,左岸入库支流上游15km河段沿岸分布有工矿企业及固体废物堆存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约6.8×104m3/a。环评批复文件要求,应进一步加强排涝设施等建设,减轻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水库应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进行管理与保护。根据初步调查,工程建设内容与环评批复的工程建设内容基本一致;坝前断面各项水质监测指标达标;按工程设计方案,坝下左、右岸各设1个弃渣场,均占用耕地。施工过程中只启用了左岸弃渣场,工程施工总弃渣量与设计的总弃渣量基本一致;已按设计要求完成沿岸农田排水设施的改建,沿岸农田灌溉回归水就近排入库区;当地已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正上报审批。
【问题】
1.提出水库水质监测断面布设方案。
2.说明本工程农业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
3.弃渣场验收调查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针对水库担负的城市供水功能,应关注哪些调查内容?
1.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91—2002)相关规定,水库水质监测断面布设方案应为:在提水工程取水口、农田排水设施排口、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水库坝前断面、水库回水区内左、右岸支流汇入口、水库出、入口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2.本工程农业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施工前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农作物类型、产量及化肥施用情况;
(2)库区淹没耕地面积、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临时占地面积;
(3)农田排涝设施的具体建设情况及效果;
(4)左岸弃渣场占用耕地面积;
(5)沿岸农田排水设施的改建情况;
(6)耕地的补偿面积、临时占地耕地复垦面积,补偿及复垦的农田的土壤质量(厚度、肥力)、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产量;
(7)当地农民的公参意见等。
3.弃渣场验收调查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右侧弃渣场具体建设情况及未投入使用的原因;
(2)左侧弃渣场的具体位置、容量、堆存高度、占地面积及变更原因;
(3)弃渣场的防尘、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溃坝的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4)补偿及复垦的农田的面积、土壤质量(厚度、肥力)、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产量;
(5)当地农民的公参意见等。
4.针对水库担负的城市供水功能,应关注的调查内容有:
(1)左、右岸支流汇入量及水质情况,及左岸支流上游工业废水排放量及达标处理情况;
(2)沿岸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及沿岸农田排水设施改建情况;农田灌溉的取水量及回归水排入库区的水量及水质;
(3)排涝设施等建设情况,及针对水库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进行管理与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例行监测计划制定情况;
(4)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情况、水库及供水取水口水质的监测值等。
拟在某河流下游建一河道型水库,建设目标为发电与航运,运行方式为日调节,水坝高度14m,正常蓄水位36m(黄海高程),回水长度38km,水库面积28km2,库区无大的支流汇入。该河流流经低丘和冲积平原,沿岸地面高程30~38m(黄海高程),工程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汛期为6~10月。坝址处河流丰、枯水期,水位变幅为29~35m(黄海高程),含沙量小(0.3kg/m3),区内已无原生植被,无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区域农业开发程度较高,两岸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农田,水田、旱地面积大致相当。
拟建工程库区有半洄游性鱼类产卵场分布,水库回水末端有一中型城市,工农业与生活取排水口皆布置于该河流两岸,水库淹没区主要为河漫滩地,不涉及移民。
施工区布置在坝址两岸,对外交通主要利用现有公路和航运。施工期为五年半,施工高峰人数为550人,水库管理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均能得到妥善处置。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识别运营期主要不利环境影响。
2.建库是否会影响水坝上游河段的稀释自净能力和工农业排水?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水坝对半洄游性鱼类影响。
4.指出本工程对两岸农田的不利影响途径与减缓措施。
1.在环境影响识别中,自然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森林、草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社会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人口、居民区、交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健康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等。
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运营期的不利环境影响主要有:
(1)水库淹没,造成大量的土地、植被损失;
(2)大坝对洄游性鱼类和航运的阻隔影响;
(3)库区与坝下减(脱)水河段水文情势改变导致的水域生境变化,对其水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资源的不利影响;
(4)坝址下游将由于流量的改变而失去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将有变化,湿地可能因此导致生物量减少;
(5)水库回水对库尾城市取、排水的不利影响;农业灌溉与城市供水使用后排(退)水对纳污水体的水环境影响;
(6)水库日调节运行导致的库区、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变化(流量、水位等日内变化)对库区消落带景观、坝下河段各类用水与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
(7)水位变化也许影响原设排水口,包括沿岸农业的排水和其他排水;
(8)电站工作人员产生的污水和垃圾若不妥善处理会污染水质;
(9)河流流速减缓,利于水中泥沙沉降,使河床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河两岸的农田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还有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影响,发电厂营运期可能发生的水质污染影响。
2.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建库会对于水坝上游河段的稀释能力和工农业排水产生影响。原因在于:
(1)由于库区河段水流变缓,对水污染物的迁移、输送作用减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容易产生坝址上游河段工农业排水口附近水域的水质污染影响。
(2)由于库区河段的水域及水体规模增加,流速变缓,对水污染物的澄清作用明显,水库运行近期对库区水质有一定净化作用。但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沉降于库底污染物的累积影响作用可能会形成次生污染源,进而影响库区水质,导致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
(3)影响排水。水库正常蓄水位36m,周边低于36m区域的原来农田的水利系统和工业排水受影响,导致必须提升后才能排出。
3.水坝对半洄游鱼类的影响主要有:
(1)水库大坝的建设,会对半洄游性鱼类产生阻隔影响,库区河段由于水库淹没可能影响半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进而对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生存及栖息产生不利影响。
(2)水库蓄水运行,改变了库区与坝下脱(减)水河段的天然水文情势及环境水文条件,使影响河段的水域生境、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组成与数量以及半洄游性鱼类的“三场”,进而对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生存及栖息产生不利影响。
减缓措施就是设置合理的过鱼通道。根据洄游性鱼类的洄游特性,选择鱼闸、鱼池、鱼梯等方式保障鱼类的洄游。
4.(1)根据本项目特点,本工程对两岸农田的不利影响途径有:
①沿岸地面高程30~38m,水库正常蓄水位36m,坝上原河道两岸原来有农田,则会被库区蓄水淹没,造成损失。
②坝下河道两岸农田会由于水库蓄水而导致农灌用水的不足,或低温水下泄而使农作物减产;同时,由于本工程为日调节电站,日内水位变幅大,影响农业灌溉。
③处于库区及上游区域的农田,容易发生潜育化;而处于坝下区域的农田又容易盐渍化。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两岸的冲蚀会剥蚀掉一部分临近河岸的农田。
(2)减缓措施包括:
①由于库区有城镇取排水口,为保护库区水质,应对库区农田退水(特别是水田)严格控制,尽量排至坝下河道。
②对造成的农田损失进行补偿,对失地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并进行异地开垦。
③保障一定的下泄流量,满足农灌用水,采取分层取水的方式使下泄水的水温不致太低,避免在中午植物蒸腾旺盛时灌水。
某焦化厂新建的60×104t/a焦炉煤气气源工程位于A县城东北6km处的煤化工工业集中区。本工程所在地环境空气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境空气监测表明SO2、NO2、TSP等浓度达标,氟化物浓度超标。该区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
经环评批复的新建工程主要包括焦炉、煤气净化系统和输气管线工程。新建焦炉产生的煤气经两级脱硫装置处理,一级脱硫后的煤气用于焦炉加热和用作粗苯管式加热炉燃料,剩余煤气经二级脱硫后外供县城居民。该厂焦油和氨水贮槽处于焦炉北侧,粗苯贮罐位于厂区西侧,10000m3煤气贮柜位于厂区西南角。
本工程废气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为苯、苯并[a]芘、硫化氢和氨。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新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设计出水水质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处理后废水90%回用,其余废水送煤化工工业集中区处理。该工程实际建设与环评批复一致,环保设施运行正常,经过3个月试生产已逐步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应调查的内容。
2.若要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应监测哪些污染物?
3.给出污水处理厂验收监测点位置和监测频次。
4.为验收煤气脱硫装置的有效性,说明应设置的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
5.环境监测部门在试生产期间取得的数据是否可作为验收的依据?说明理由。
1.该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应调查的内容有:
(1)调查工程建设情况。
(2)调查工程落实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及审查、审批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调查工程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效果,包括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及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主要是废气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处理设施及达标情况,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达标情况。
(4)调查工程清洁生产指标落实情况与总量控制情况。
(5)调查工程建设的实际环境影响,特别是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的实际影响情况。
(6)调查针对环境风险源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及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情况。
(7)调查环境管理情况,包括建设期间的环境管理。
(8)调查工程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及所占比例。
(9)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污水处理厂达标监测、两级脱硫装置达标监测,粗苯管式加热炉达标监测、各类贮罐无组织排放监测。
(10)环保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A县城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2. 根据本项目特点,若进行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应监测的污染物为:
(1)常规污染物:SO2、NO2、TSP、PM10、氟化物;
(2)特征污染物:苯并[a]芘、硫化氢、氨、苯。
3.(1)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污水处理现场验收监测点位置为:总排放口和车间排放口,同时考虑污染治理设施的处理效率,污染治理设施单元的进、出水口同样也应设置。
(2)监测频率为:以生产周期为采样周期,至少两个周期,每个采样周期内采样次数一般应为3~5次,但不得少于3次。
4.(1)根据本项目特点,为验收煤气脱硫装置的有效性,监测点位置为:设置于焦炉、粗苯管式炉烟气排放口,二级脱硫后外供煤气接出口。
(2)监测内容为:一级和二级脱硫装置的实际运行效果,SO2和H2S的浓度和去除效果。
5.试生产期间取得的数据不可以作为验收依据。理由如下:
(1)该题干未能明确描述竣工验收所需的必然信息,如试生产时间有多久、是否向环保局申请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方案是否编制。
(2)生产能力逐步达到设计能力的75%,说明工况仍旧不稳定,且未明确试生产期间的监测数据是否出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和是否按照竣工验收的监测规范进行。因为竣工验收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工况必须满足75%,同时必须由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
(3)从验收程序上看,必须在试生产期间,确认生产稳定后、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由企业向原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验工验收申请等等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竣工验收,所以不能作为验收依据。
拟建生产规模8×106t/a的露天铁矿位于山区,露天开采境内有大量灌木,周边有耕地。露天采场北800米处有一村庄,生活用水取浅层地下水。
采矿前需清理地表,剥离大量岩土。生产工艺:采矿—选矿—精矿外运。
露天采场平均地下涌水12500m3/d,用泵站输送至选矿厂。矿厂年排尾矿3.06×104m3,尾矿属第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尾矿库选在距露天采场南1000米沟谷内,该沟谷东西走向,纵深较长,汇水面积15km2;沟底纵坡较平缓,有少量耕地,沟谷两侧坡较陡,生长较茂密的灌木;有一自北向南的河流从沟口外1000米处流过,河流沿岸主要为耕地。沟口附近有一依山傍水的村庄,现有20户居民。
尾矿坝设在沟口,初期坝高55米的堆石坝,后期利用尾矿分台阶逐级筑坝,最终坝高140米,坝址下设置渗水收集池,尾矿坝渗水和澄清水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尾矿库设有符合防洪标准的库内、外排洪设施。为保障尾矿筑坝安全,生产运营时坝前保持滩长大于100米的尾矿干滩。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土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
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内容。
4.简述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5.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说明理由。
1.根据本项目特点,对于岩土剥离、地表清理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1)地表清理、破坏植被,区域改变土地利用格局对植被(灌木)生物量、生产力、物种、覆盖率的影响,造成一定的生态效益损失;
(2)地表清理、岩石剥离会占用周围农田,导致农田的减少,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土地及农田沙化和异质化;
(3)由于岩土剥离,改变地表应力,诱发滑坡、泥石流和塌方等地质灾害;
(4)由于处于山区,还需分析是否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5)由于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改变动物生境,对动物种类、数量及活动的影响,并可能阻塞野生动物的通道;
(6)剥离废石堆存对景观影响;
(7)剥离废石堆、地表清理,破坏地表植被,将加剧区域水土流失。
2.根据本项目特点,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
(1)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断抽排地下水,容易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周边井水水量或水质,进而影响居民生活;
(2)地下水位下降也有可能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导致周围农田作物的产量降低;
(3)抽排地下水也容易导致地表下沉,形成“漏斗”;
(4)地表剥离、采矿作业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容易使下游河流地表水水质变差;
(5)采选废水和地下涌水排放对地表水水质影响;
(6)对矿区由南向北河流的影响,采矿废水一旦排入地表水体——矿区由南向北的河流,则会对该地表水造成污染影响。
3.根据本项目特点,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
(1)调查尾矿库区及影响范围植被的生境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生物多样性情况。
(2)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
(3)调查主要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特别是优势种的生长情况。
(4)设置样方,调查植被及主要植物的覆盖率、频率、密度等基本情况。实测或估算其生物量。
(5)进行样地收割调查,调查其生物量,生产力。
4.根据本项目特点,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1)尾矿放矿及堆存过程中不断扩占土地,使得植被面积、生物量和耕地减少,动植物生境遭到破坏;占用15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导致沟口外河流水量减少;还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2)尾矿干滩及筑坝的尾矿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3)尾矿区人员活动及尾矿坝堆高作业的噪声影响。
(4)尾矿库渗漏可能对地下水以及下游居民用水产生影响。
(5)尾矿库对周边区域的景观影响。
(6)溃坝风险影响,特别是对下游1000米处河道的影响(如大量泥沙进入河道,对河水水质,水生生物,下游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产生影响)和20户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
(7)生活垃圾处置不好可能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5.(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不能确定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
(2)理由:“20户居民处于沟口附近”的位置并不确定。
某公司拟新建1.0×106t/a的焦化项目(含1.8×106t/a洗煤)。该项目洗煤采用重力分选(产品为精煤、中煤、矸石),煤泥浮选,尾煤压滤回收工艺。焦化备煤采用先配煤后粉碎工艺,配煤含硫0.6%。炼焦采用炭化室高7.63m,1×60孔顶装煤焦炉。年产焦炭9.5×105t(干),吨焦耗煤1.33t,煤气产率320 Nm3/t(煤),焦炭含硫0.56%。采用干法熄焦,同时配置备用湿熄焦系统。配套建设一套20 MW凝汽式汽轮余热发电机组。
焦化生产工艺见图,焦化废水处理采用A2/O2工艺。脱硫工序可将煤气中的硫化氢脱至200 mg/Nm3。经洗脱苯工序净化后的煤气除用于焦炉和管式炉外,剩余煤气用于发电。洗脱苯工序产粗苯1.3×104t/a。设粗苯储罐2座,储存量2×684t。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本项目洗煤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要求。
2.列出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
3.给出本项目炼焦炉的大气特征污染物。
4.计算进入洗脱苯工序煤气中的硫含量(t/a)。
5.给出本项目焦化生产涉及的风险物质。
1.本项目洗煤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要求有:
(1)洗煤废水主要成分为微煤粉、砂、粘土、页粉岩等。洗煤废水应经沉淀池絮凝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做到无废水外排。
(2)固体废物首先应进行性质分类,按危险废物目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方法分为危险废物(焦油渣、蒸氨废渣、粗苯残渣)和一般工业固废(脱硫废渣);其次,再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分别进行综合利用、焚烧、填埋或外委处理处置。特别是矸石的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
2.根据本项目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的相关项目信息,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弃物有:焦油渣、蒸氨废渣、粗苯残渣、脱硫废液、污水处理厂污泥。
3.根据本项目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的相关项目信息,本项目炼焦炉的大气特征污染物包括:TSP、SO2、H2S、NH3、苯并[a]芘、苯可溶物(BSO)、氰化物、酚、CO、苯、苯系物、恶臭。
4.进入洗脱苯工序煤气中的硫含量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煤量:95×104×1.33=1.2635×106t/a。
(2)煤气产生量:320×1.2635×106=4.0432×108 Nm3/a。
(3)煤气中的H2S量:4.0432×108×200×10-9=80.86t/a。
(4)煤气中的硫量:80.86×(32/34)=76.10t/a。
因此,进入洗脱苯工序煤气中的硫含量为76.10t/a。
5.根据本项目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的相关项目信息,本项目焦化生产涉及的风险物质有:氨水、煤气(荒煤气)、粗苯、CO、硫化氢、氨气、浓硫酸、硫磺、焦油。
拟对某一现有省道进行改扩建,其中拓宽路段长16km,新建路段长8km,新建、改建中型桥梁各1座,改造后全线为二级干线公路,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24m,采用沥青路面,改扩建工程需拆迁建筑物6200m2。
该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大量农田,还有一定数量的果树和路旁绿化带,改建中型桥梁桥址位于X河集中式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边缘,其下游4km处为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新建桥梁跨越的Y河为宽浅型河流,水环境功能类别为Ⅱ类,桥梁设计中有3个桥墩位于河床,桥址下游0.5km处为某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公路沿线分布有村庄、学校等,其中A村庄、B小学和某城镇规划住宅区的概况及公路营运中期的噪声预测结果见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及评价量。
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
3.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
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
5.可否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说明理由。
1.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及评价量如下:
(1)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为昼间和夜间。
(2)评价量分别为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Ld和Ln。
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噪声防治措施及理由如下:
(1)A村应搬迁。
理由:该村噪声超标较高,且位于二级公路两侧区域,属于4a类区,采取声屏障降噪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效果。另外该村住户较少,比较容易搬迁。
(2)城镇规划的住宅区,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调整线路方案,使线路远离规划的住宅区。
②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以及绿化。
③优化规划的建筑物布局或改变前排建筑的功能。
理由:该段为新建路段,可以通过优化线路方案,使线路远离规划的住宅区;也可以设置声屏障并安装隔声窗、建设绿化带的措施达到有效的降噪效果;当然作为规划住宅区,也可以调整或优化规划建筑布局或改变建筑功能。
(3)B小学不必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理由:营运中期昼间达标,夜间虽然超标,但超标量较小,且夜间学校无人住宿。
注意:虽然一般认为超标就得采取措施,但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环境噪声超标,二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考试时应依法作答。
3.根据项目特点,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对X河桥梁采取的配套环保措施有:
(1)提高桥梁建设的安全等级。
(2)限制通过桥梁的车速,并设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
(3)设置桥面径流导排系统,防止污水排入水中,并在安全地带设事故池,将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引排至事故池处置,防止排入水中。
(4)桥面建设防撞装置(如防撞护栏)。
4. 根据项目特点,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有:
(1)关注拟建桥位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水源地及取水口。
(2)关注桥位下游鱼类保护区的级别、功能区划,主要保护鱼类及其保护级别、生态特性、产卵场分布,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及保护要求等。
(3)调查河流的水文情势,包括不同水期的流量、流速、水位、水温、泥沙含量的变化情况。
(4)调查水环境质量是否满足Ⅱ类水体水质。
(5)沿河是否存在工业污染源,是否有排污口入河。
(6)调查Y河的水生生物相关情况。
5.(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经分析可知,可以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2)理由:减少桥墩数量(甚至可以考虑不设水中墩),这样就减少了对河道的扰动,降低对水质的污染,可以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保护区的影响;施工工期安排时,应尽量选在枯水期,避开鱼类繁殖或洄游季节施工,避免对水文情势的改变,也可以减缓对保护区鱼类的影响。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h,初始有机物浓度200mg/m3。采用转轮式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处理废气中的有机物,活性炭纤维有机物吸附效率为90%;采用热空气进行活性炭纤维再生,再生尾气直接燃烧处理,有机物去除率97%。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产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厂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导风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1.建设项目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1)监测因子。主要包括:SO2、NO2、TSP、PM10、O3、Pb、苯并[a]芘、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根据二级评价要求,至少布设6个点。以主导风向上风向为0°,分别在0°、90°、180°、270°方向上各设一个监测点,在厂址西北5km的商住区布设1个监测点,在下风向东南方向布设1个或2个监测点,并附监测布点图。根据敏感目标、地形等做适当调整。
(3)监测时间与频率。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如冬季)进行监测,监测7天有效数据,每天监测02∶00、08∶00、14∶00、20∶00的4h浓度值。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期。可取一起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5)监测方法。选用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6)监测采样。按照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2.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如下:
(1)根据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废水污染源有: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根据所用药剂及产生的物质,废水主要污染因子有:pH、SS、COD、BOD、TP、LAS(清洗剂成分)、石油类、锌、镍。
3.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的计算过程如下:
(1)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的计算
①初始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0kg/h;
②焚烧有机物排放量:4.0×90%×(1-97%)=0.108kg/h。
(2)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的计算
①吸附时有机物排放量:4.0×(1-90%)=0.4kg/h;
②晾干室有机物去除量:4.0-0.108-0.4=3.492kg/h;
③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3.492÷4.0)×100%=87.3%。
4.根据本项目特点,判断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分析的内容包括:
(1)调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接管水质要求及现状污水的处理量和可接纳量。
(2)分析该拟建工程各工序产生工业废水的污染物类型、浓度及排放量。
(3)明确涉及第一类污染物的工序以及其他需要对废水进行前处理或预处理的工序。
(4)分析各工序废水前处理或预处理的可行性,特别是第一类污染物是否能做到达标排放,确定废水水质是否满足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水质要求。
(5)废水输送方式是否合理。
(6)从建设项目运营时间和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时序进行分析。从题中可知,园区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年后投入运行,项目建设期为两年,项目运营时,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应该是可行的。
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
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设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实际水平距离40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设计。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
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通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调查线路穿越自然保护区的具体位置(或明确出入点桩号)及穿越保护区的功能区,并附线路实际穿越保护区位置图。
(2)调查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并附功能区划图。
(3)调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类、种群、分布、保护级别及其生态学(或生物学)特征,栖息地条件(或植被类型、水域条件等)。
(4)调查工程建设及运行对自然保护区结构、功能及重点保护鸟类造成的实际影响。
(5)调查工程采取的声屏障与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的具体情况及其有效性(或是否满足环评及批复的要求)。
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调查沿线声环境敏感点10处居民点的规模、人口分布、与公路的空间位置关系(方位、距离、高差)并附图(本题考查的是沿线实际受影响的居民点,较之前少2个,应为10个)。
(2)调查该地区的主要气象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等。
(3)明确各居民点所处声功能区,调查各居民点的声环境质量现状。
(4)调查工程对沿线受影响居民点采取的降噪措施情况。
(5)选择有代表性的与公路不同距离的居民点进行昼夜监测。
(6)根据对不同距离内或处于不同功能区居民点的监测结果,并结合中期车流量预测情况的分析,对超标敏感点提出进一步采取措施的要求。
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布设监测点位如下:
(1)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该在S学校教学楼前1.0m处布点,注意该点应距离地面高度1.2m以上,并与周边反射面保持1.0m以上的距离。
(2)在无声屏障(距离声屏障100m外)的开阔地带,距路肩等距离处布设对照点,监测点和对照点之间距离大于100m。
4.按初步调查结果,不能确定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通过环保验收。理由如下:
(1)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与现状处理能力未知,现状处理能力是否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75%也未知。
(2)污水处理设施的现状进出水水质与设计进出水水质未知。
(3)污水处理设施的现状处理效率与设计处理效率未知。
(4)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未知。
某汽车制造厂现有整车产能为12万辆/年,厂区设有冲压车间、焊接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外购件库、停车场、试车跑道、空压站、天然气锅炉房、废水处理站、固体废物暂存间、综合楼等。该厂工作制度为250天/年,实行双班制。
涂装车间现有前处理(含脱脂、磷化工段)、电泳底漆和涂装生产线。前处理磷化工段采用镍锌锰系磷酸盐型磷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磷化废水、磷化废液、磷化渣以及清洗管路系统产生的废硝酸。电泳底漆生产线烘干室排放的有机废气采用1套RTO蓄热式热力燃烧装置处理,辅助燃料为天然气。
该厂拟依托现厂区进行扩建,新增整车产能12万辆/年。拟新建冲压车间和树脂车间,在现有焊接车间和总装车间内增加部分设备,在涂装车间内新增1条中涂面漆生产线,并将涂装车间现有前处理和电泳底漆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倍。
拟新建的树脂车间用于塑料件的注塑成型和涂装,配套建设1套RTO装置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扩建工程建成后工作制度不变。
新建树脂车间涂装工段设干式喷漆室(含流平)和烘干室,采用3喷1烘工艺,涂装所使用的底漆、色漆和罩光漆均为溶剂漆。喷漆室和烘干室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甲苯、二甲苯及其他醚酯醛酮类物质)收集后送RTO装置处理。喷漆室进入RTO装置的VOCs为32kg/h,烘干室进入RTO装置的VOCs为24kg/h,RTO装置的排风量为15000m3/h。RTO装置的VOCs去除效率为98%,处理后的废气由20m高排气筒排放。
现有工程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30m3/h,运行稳定达到设计出水要求。扩建工程达产后,磷化废液和磷化废水的污染物浓度不变,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收水情况如表所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树脂车间涂装工段RTO装置的VOCs排放速率及排放浓度。
2.指出涂装车间磷化工段产生的危险废物。
3.现有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是否满足扩建工程达产后的处理需求,说明理由。
4.指出扩建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特征因子。
1.(1)树脂车间涂装工段RTO装置的VOCs排放速率为:(32+24)×(1-98%)=1.12(kg/h)。
(2)树脂车间涂装工段RTO装置的VOCs排放浓度为:1.12×106÷15000=74.67(mg/m3)。
2.该涂装车间磷化工段产生的危险废物包括:
(1)磷化废液;
(2)磷化渣;
(3)废硝酸。
3.(1)现有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可以满足扩建工程达产后的处理需求。
(2)理由:
现有工程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30m3/h。扩建工程达产后,磷化废水排放量为400m3/日,磷化废水排放速率为:400÷(8×2)=25m3/h(按双班制换算)。
而磷化废液的排放量为24m3/日(折合),磷化废液的排放速率为:24÷(8×2)=1.5m3/h(按双班制换算)。
(25+1.5)=26.5m3/h<30m3/h,故可以满足扩建工程达产后的处理需求。
但由于磷化废液是间歇排放,废液排放量波动较大,如果磷化废液的间歇排放量超过5m3/h,将超过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4.该扩建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特征因子包括: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VOCs。
某城市现有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3.0×104m3/d,采用“A2O+高效沉淀+深床滤池”处理工艺,处理后尾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排入景观河道。厂区内主要构筑物有进水泵房、格栅间、曝气沉砂池、生物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和甲醇加药间(内设6个甲醇储罐,单罐最大储量为16t)。其中,进水泵房和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分别采用全封闭设计并配套生物滤池除臭设施,废气净化后分别由15m高排气筒排放。
拟在厂区预留用地内增建1座污泥处置中心,设计规模为160t/d总绝干污泥量,采用“中温厌氧消化+板框脱水+热干化”处理工艺。经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为40%,外运作为园林绿化用土,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经二级脱硫处理后供给沼气锅炉。沼气锅炉生产的热水(80℃)和热蒸汽(170℃)作为污泥消化、干化的热源。污泥脱水产生的滤液经除磷脱氮预处理后回流污水处理厂。
新建污泥处置中心的主要构筑物有污泥调理间、污泥消化间、污泥干化间和污泥滤液预处理站。其中,污泥调理间、污泥干化间和污泥滤液预处理站均采取全封闭负压排风设计,分别配套生物滤池除臭设施(适宜温度为22~30℃),废气除臭后分别经3根15m高排气筒排放。污泥干化产生的废气温度约为60~65℃,H2S、NH3浓度是其他产臭构筑物的8~10倍,沼气罐区与污水处理厂甲醇加药间相距280m,设有16个800m3沼气囊(单个沼气囊储气量为970kg)。
本项目所在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现状厂界东侧650m有A村庄,东南侧1200m有1处新建居民小区。本项目环评第一次公示期间,A村庄有居民反映该污水处理厂夏季常有明显恶臭散发,导致居民无法开窗通风,并有投诉。
经预测分析,环评机构给出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为:污泥处置中心3根排气筒对A村庄的恶臭污染物贡献值叠加后满足环境标准限值要求,本项目对A村庄的恶臭影响可以接受。
(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 18218—2009)中沼气临界量50t,甲醇临界量500t。)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污泥干化间废气除臭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本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3.给出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
4.指出环评机构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
1.(1)污泥干化间废气除臭方案不合理。
(2)理由
①污泥干化产生的废气温度约为60~65℃,远高于其配套生物滤池除臭设施的适宜温度22~30℃,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导致除臭效率降低,达不到除臭效果。
②生物滤池适用于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和具有可生化性的工业废水处理,而污泥干化产生的H2S、NH3浓度较高,是其他产臭构筑物的8~10倍,因此不适宜生物滤池除臭。
2.(1)本项目不存在重大危险源。
(2)理由
①甲醇加药间的甲醇储量为16×6=96t,小于甲醇临界量500t,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②沼气罐区的沼气储量为970÷1000×16=15.52t,小于沼气临界量50t,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③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的要求,由于甲醇加药间与沼气罐区的距离280m<500m,同属一个危险单元,因此单元内存在多种危险化学品时,重大危险源的判别按照
根据题意,
故甲醇加药间与沼气罐区构成的危险单元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3.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包括SO2、NO2、TSP、PM10、PM2.5、H2S、NH3、甲醇、甲硫醇、臭气浓度、甲烷、非甲烷总烃。
4.环评机构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如下:
(1)新建污泥消化间存在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未采取全封闭负压排风设计及进行除臭处理。
(2)污泥处置中心只叠加3根排气筒对A村庄的恶臭污染物贡献值,未叠加现状监测值。
(3)环评机构给出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中没有对臭气浓度进行评价。
(4)本项目对A村庄的恶臭影响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现有污水处理厂夏季时对A村庄已有明显的恶臭影响,再新建污泥处置中心会加重对A村庄的恶臭影响。
西北地区某市拟建一城市供水项目,由取水工程、净水厂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取水工程包括水源取水口、取水泵房和原水输水管线。取水口设在A水库取水池内,取水泵房位于取水池北侧500m,原水输水管线由取水口至城区净水厂,全长28km。净水厂工程包括净水厂和净水厂供水管线。净水厂选址位于城区东北侧3km处,设计规模为1.3×105m3/d,采用混合—沉淀—过滤—加氯加氨消毒净水工艺。净水厂占地面积为6.25×104m2,绿化率为40%,主要建(构)筑物有配水井、混合池、反应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加氯间、加氨间、加药间、贮泥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中控室、化验室及综合办公楼。净水厂供水管线从净水厂清水池至市区供水管网,全长3.6km。
工程永久占地8.2×104m2,主要为取水口、取水泵房、净水厂及沿线排气井和排泥井占地;临时占地2.3×105m2,主要为管沟开挖、弃渣场和临时便道占地。取水泵房现状用地为耕地;原水输水管线沿途为低山丘陵,现状用地主要为耕地、园地和林地,途经3个村庄,穿越河流2处、干渠3处、道路3处;净水厂选址为规划的市政建设用地,现状用地为苗圃;净水厂供水管线主要沿道路和绿化带敷设。原水输水管线工程沿线拟设置2处弃渣场,总占地6.0×103m2,1#弃渣场位于丘陵台地,现状用地为耕地;2#弃渣场位于低谷地,现状用地为草地,渣场平整后进行覆土复耕和绿化。
A水库为山区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城镇供水和农业灌溉供水。库区周边主要分布有天然次生林,覆盖率为20%,库区内现有多处网箱养鱼区,库区周边散布有零星养殖户。库区上游现有两个乡镇,以农业活动为主,有少数酒厂、板材加工厂及小规模采石场,上游乡镇废水散排入乡间沟渠。
净水厂内化验室为生活饮用水42项水质指标分析室,常用药品有氰化物、砷化物、汞盐、甲醇、无水乙醇、石油醚以及强酸、强碱等。加药间主要存放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和粉末活性炭,其中,活性炭用于原水水质超标时投加使用。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量为1900m3/d(含水率为99.7%),排泥水送污泥浓缩池进行泥水分离,泥水分离排出上清液1710m3/d,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为97%)经污泥脱水机房脱水后外运(污泥含水率低于80%)。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库区周边环境现状,需要采取哪些水源保护措施?
2.说明原水输水管线施工期的主要生态影响。
3.给出污泥浓缩池上清液的合理去向,说明理由。
4.计算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
5.净水厂运行期是否产生危险废物?说明理由。
1.针对库区周边环境现状,需要采取的水源保护措施如下:
(1)库区周边进行植树造林,增加覆盖率。
(2)禁止库区养殖,清理现有的网箱养鱼区、零星养殖户。
(3)对上游乡镇散排入乡间沟渠的废水采取处理措施,防止排入库区。
(4)采取措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进入库区。
(5)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管理,防止生活垃圾及其他生产废物排入库区。
2.原水输水管线施工期的主要生态影响如下:
(1)施工占用耕地、园地和林地,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2)挖掘作业、人员活动、车辆辗压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壤扰动、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影响农业生态。
(3)施工穿越河流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4)弃渣场占用耕地、草地,造成水土流失、草地植被破坏,同时对农业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5)管线施工建设造成切割阻隔影响。
(6)管线施工建设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和生境的破坏。
3.(1)污泥浓缩池上清液的合理去向是回流进入净水系统回用。
(2)理由:污泥浓缩池上清液水量大,净水及污泥处理所使用药剂对上清液水质不构成污染,上清液水质简单且水质未发生明显改变,经净水系统处理可达到出水要求。
4.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的计算过程如下:
设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为M,则
(1900-1710)×(1-97%)=(1900-1710-M)×(1-80%),M=161.5m3/d
所以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至少为161.5m3/d。
5.(1)净水厂运行期会产生危险废物。
(2)理由:化验室的药品多为危险化学品,运行期化验室化验水质时会产生废酸、废碱及其盛装物,其他废弃药品及其盛装物等危险废物。
北方某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于2016年,正在编制规划环评文件,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4km2,规划时限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等。总体规划包括用地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4个分项规划。基础设施分项规划中的排水规划提出:开发区排水采用分流制,规划近、远期污水排放量分别为4.2×104m3/d、1.3×105m3/d,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分别为5.0×104m3/d、1.5×105m3/d,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中COD<50mg/L)后排入R河。供热规划提出:开发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热用汽总负荷为1120MW,规划建设2座装机容量均为560MW的燃煤集中供热供汽中心,各设3台200t/h热水锅炉和1台200t/h蒸汽锅炉,锅炉烟气排放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分项规划提出:淘汰开发区内所有分散燃煤锅炉,对R河开发区河段进行清淤整治并取消现有污水排放口。
开发区位于甲市东北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部分区域与已批复城市总体规划的甲市中心城区重叠。开发区区内有一个建制镇、12个村庄和22户企业,区内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和经各自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的企业生产废水均排入R河。开发区有15座分散燃煤锅炉房,年燃煤2.5×104t,烟气平均脱硫效率为50%;居民生活燃煤量为1.6×104t/a,区内燃烧煤平均含硫率为0.54%,硫转化率为80%。
R河为非感潮河流,在开发区入口处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22m3/s,水域环境功能为Ⅳ类,由西南向东北依次流过甲市城区、开发区后,在开发区下游20km处汇入C河。R河开发区河段现分布有6处污水排放口,现状COD排放量为136t/a。地表水常规检测数据显示,R河现状水质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限值。2015年批复的《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5~2020年)》提出:至2020年COD减排目标为1800t/a,规划期甲市新增COD排放量为460t/a,规划水污染防治工程COD预计削减量为2800t/a。
规划环评机构收集到开发区15座分散燃煤锅炉房的位置、锅炉型号和数量、年工作时数、年燃煤量、烟气治理措施,现有企业废水排放量和废水处理设施进出水浓度等资料,对地表水、环境空气、声环境进行了环境质量调查。规划环评测算,规划实施后2座燃煤集中供热供汽中心锅炉烟气排放量合计4.98×109m3/a,治理后的SO2排放浓度均为86mg/m3。
问题:
1.开发区近期COD排放量是否满足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说明理由。
2.计算供热规划实施后开发区的SO2排放增减量。
3.说明进行开发区分散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源调查还应进一步收集的资料。
4.指出开发区规划与甲市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开展环境质量与生态现状调查,还需选择哪些环境要素?
1.(1)开发区近期COD排放量不能满足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
(2)理由:
①开发区位于甲市东北部,则开发区规划近期污水COD排放量=4.2×104×50×10-6=2.1(t/d)=2.1×365=766.5t/a。
②开发区近期COD减排量=2800-766.5-460=1573.5(t/a),小于2020年COD减排目标1800t/a。
2.(1)每年15座分散燃煤锅炉房的燃煤SO2含量=2.5×104×0.54%=135(t/a)。
2座15座分散燃煤锅炉房的SO2排放量=135×80%×2×(1-50%)=108(t/a)。
(2)居民生活燃煤的SO2含量=1.6×104×0.54%=86.4(t/a)。
2个居民生活燃煤的SO2排放量=86.4×80%×2=138.24(t/a)。
(3)86mg/m3=86×10-9t/m3
供热规划实施后开发区的SO2排放量=4.98×109×86×10-9=428.28(t/a)。
(4)供热规划实施后开发区的SO2排放增加量=428.28-108-138.24=182.04(t/a)。
3.进行开发区分散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源调查还应进一步收集的资料如下:
(1)各个锅炉的用途、蒸汽压力,以判别可替代性。
(2)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
(3)排气筒几何高度及其出口内径。
(4)烟气出口速度。
(5)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
(6)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
(7)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8)煤堆场的面积和扬尘控制措施。
4.开发区规划与甲市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给排水、电力、燃气、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处置)、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与甲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
(2)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与甲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
(3)与甲市中心城区重叠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防护带与甲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
(4)产业区的物流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协调关系。
(5)产业区的选址(位于甲市的上风向或下风向)与甲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
5.开展环境质量与生态现状调查,还需选择的环境要素包括土壤、地下水和生态(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某汽车产业园区拟在园区内建设1座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厂,处理处置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的工业废物,包括废桶(油桶、漆桶和胶桶等)、废有机溶剂(含苯、甲苯和异丁醇等)、漆渣、含油废物(包括含油污泥、废乳化油污泥、含油废抹布等)和废胶(含废PVC胶)。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原料库、洗桶车间、溶剂再生车间、焚烧车间、产品库、锅炉房、废水处理站和办公楼。
原料库为全封闭式、设有导气口、安全照明设施、报警装置和观察窗口,地面和裙角进行防渗处理,分区存放待处理的工业废物。
洗桶车间使用清洗剂洗涤废桶,清洗剂为有机溶剂(主要成分为丁醇、乙二醇、醋酸和二甲苯等),产生的废清洗剂送溶剂再生车间处理。
溶剂再生车间采用蒸馏法处理废有机溶剂得到有机溶剂成品,产生的残液和滤渣送焚烧车间处理。
焚烧车间采用焚烧方式处理漆渣、含油废物、废胶及溶剂再生车间产生的残液和滤渣。工程可研测算,入炉焚烧的废PVC胶约占入炉焚烧物质总量的5%。
焚烧炉温度≥1100℃,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均送危险废物填埋场填埋。
废水处理站出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96)三级标准。
废水经处理后排至园区废水处理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1。
【问题】
1.指出溶剂再生车间冷凝废气中的主要污染因子。
2.说明半干法洗气塔和活性炭喷入装置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3.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的处置方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4.提出完善原料库环保措施的建议。
1.溶剂再生车间冷凝废气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苯、甲苯、异丁醇、二甲苯、丁醇、乙二醇、HAc。
2.半干法洗气塔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是:脱硫以及酸性气体(HCl、SO2等),改善排放气体酸碱度;活性炭喷入装置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作用为:吸附二噁英及其他不完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3.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的处置方式合理。
理由: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均属于危险废物;根据《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01)》规定,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含水率满足要求;综上所述,焚烧残渣和飞灰固化物均送危险废物填埋场填埋的处置方式是合理的。
4.完善原料库环保措施的建议如下:
(1)导气口设置废气收集、处理设施;
(2)设置危险废物标志;
(3)原料库周围设置防护栅栏;
(4)工作人员配备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考核;
(5)设计应急防护设施,如:导流渠及事故池;
(6)设置危险废物台账;
(7)对原料库进行跟踪监测等。
拟在某化工园区新建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丙烯腈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原料产品罐区,以及废液焚烧、废气催化燃烧、废水预处理等环保设施。
丙烯腈生产工艺见图8-1,生产原料为丙烯、氨气、空气,产品为丙烯腈,副产品为乙腈、氰化氢、硫酸铵等。
工程设计将急冷酸洗分离出的有机重组分和多效蒸发产生的蒸发浓缩液泵送废液烧炉处置。多效蒸发产生的二次蒸汽冷凝水一部分回用于水吸收单元,一部分(W1)送废水预处理站经好氧生物氧化处理后送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水吸收单元产生氨氧化尾气4.99×104m3/h,主要污染物见表8-1,拟送废气催化燃烧设施处理后经35m高排气筒排放。项目废气中无硫化物和卤代烃等造成催化剂中毒的杂质。
项目所在化工园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厂址周边4km范围内共有9个村镇。其中,东南2.5km和3.0km分别为A村和B村,西南2.0km和3.0km分别为C村和D村,西西北2.8km为E村,西北2.3km和3.0km分别为F村和G村,东北2.0km为H村,东东北1.8km为I村。
环评机构判定项目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以厂址为中心、半径4km的圆形区域,在冬季设置了厂址、A、C、E、F、I村共6个监测点。
问题:
1.指出G2废气排放应执行的标准。
2.给出4项氨氧化尾气的有机特征因子。
3.采用好氧生物氧化方法处理废水W1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采用催化燃烧处理氨氧化尾气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1.急冷酸洗分离出的有机重组分和多效蒸发产生的蒸发浓缩液属于危险废物,其焚烧排放的G2废气执行的标准是《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2. 4项氨氧化尾气的有机特征因子包括丙烯腈、乙腈、氰化氢和丙烯酸(非甲烷总烃)。
3. (1)采用好氧生物氧化方法处理废水W1不合适。
(2)理由:
①BOD5/COD=326/3000≈0.109,小于0.3,表明废水W1可生化性较差,需经过预处理后再采用好氧生物氧化方法处理。
说明:BOD5/COD指标是5日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是污水可生化降解性的指标,通常以BOD5/COD=0.3为污水可生化降解的下限。
②丙烯腈、乙腈、氰化氢、丙烯醛具有毒性,表明废水W1对部分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需经过预处理后再采用好氧生物氧化方法处理。
4.(1)采用催化燃烧处理氨氧化尾气合适。
(2)理由:
①项目废气中无硫化物和卤代烃等造成催化剂中毒的杂质。
②氨氧化尾气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高,可催化燃烧,无二次污染。
③氨氧化尾气的排放量、浓度、温度满足催化燃烧的处理条件。
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不合适。
(2)理由:
①本项目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在冬季监测时应考虑以主导风向西北为轴向,布设至少6个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取上风向为0°,在0°(NW)、90°(NE)、180°(SE)、270°(SW)各布置一个点。应选择F村(西北)、H村(东北)、A村(东南)、C村(西南)、厂址作为监测点。
②主导风向下风向可考虑加密布点,则B村可以选择为监测点。
③I村距离化工园区距离最近,可以考虑布设监测点。
西北H气田规划天然气产能56×108m3/a,现有工程产量50×108m3/a,已建有220口天然气开采井、5个集气站、1座天然气净化处理厂(内设污水处理站)、1个回注水站以及集输管道。现有工程已通过竣工环保验收。现拟实施H3区块天然气开发工程,新增天然气产量50×108m3/a。
H3区块东西长35km,南北宽20km,西边界与现有天然气净化处理厂相邻。建设内容包括钻采工程、集气站合建工程及集输管道工程。钻采工程建5个井场,每个井场由4口水平定向井组成丛式井。集气站合建工程包括1个无人值守集气站、1个阴极保护站和1个截断阀室,集气站内配置2个气液分离沉降罐、2个过滤器、1台电机驱动压缩机和2个埋地污水储存罐。集输管道工程包括井场到集气站支线管道24km,集气站至天然气净化处理厂的干线管道10km。位于H3区块东北部的5号井场到集气站的管道长14km,其余4个井场分布在集气站东南侧3km内,管道总长10km;管道施工采用大开挖方式,施工作业带宽14m。站场永久占地6.67hm2,管道段和施工便道临时占地50.60hm2。天然气净化处理、污水处理及污水回注等依托现有工程设施。
H3区块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为沙丘地,以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局部有流动沙丘。土壤类型有风沙土、黄绵土等。沙生植被覆盖度较低,以油嵩灌丛和沙地先锋植物群落为主体。人工乔木林呈小斑块散生;灌木中的本地物种沙柳和柠条是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种类,人工种植长成约需2年以上;草本植物种类以豆科、禾本科植物为主。
H3区块开发工程5号井场及4km长的管道东侧临近毛乌素沙地柏省级自然保护区,井场和管道与实验区边界最近距离0.15km,与核心区边界距离3.5km,该段不涉及缓冲区。沙地柏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沙地柏、樟子松、甘草和文冠果等,多分布在核心区。沙地柏在实验区和保护区外也有零星分布。集气站北侧分布有2个村庄,站址边界与村庄最近距离0.12km。
H3区块开发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站场选址、管道选线避绕人口密集区;邻近自然保护区段不设施工营地;管道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涉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破坏的,先采用草方格固沙;涉及沙层薄或流动沙丘破坏的,先采用粘土固沙等防风固沙措施;井场采出的气液混合物在集气站气液分离过程产生的污水用罐车送天然气净化处理厂,与集气站气液分离后的气态物在天然气净化处理厂净化过程产生的污水一并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管输至回注水站回注地下;对集气站电机驱动压缩机(源强:10dB(A))采取基础减振的降噪措施;在井场、集气站设放空火炬等应急设施。
【问题】
1.提出进一步降低本项目集气站电机驱动压缩机噪声影响的途径。
2.为分析本项目污水送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的可行性,应调查哪些信息?
3.为恢复邻近自然保护区的临时占地植被,可优先选择哪些植物种类?
4.给出本项目生态现状调查的重点内容。
5.指出项目运营期生产设施环境风险识别的具体内容。
1.进一步降低本项目集气站电机驱动压缩机噪声影响的途径有:
(1)在压缩机周围采取隔声、消声、吸声措施如建设隔音墙等;
(2)优化平面布置,远离村庄等敏感区;
(3)与0.12km村庄间设置围墙、绿化带。
2.为分析本项目污水送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的可行性,应调查:
(1)合法性:现有污水处理站的近期运行情况及水质达标情况;
(2)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与本项目污水的适用性;
(3)污水量:污水处理站的规模及剩余量、本项目新增污水量;
(4)纳入范围:运输道路距离、长度,依托现有及新建的情况及沿线敏感点的分布、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现状情况;
(5)经济情况:计算自建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送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所需要的经费差异,应考虑长期运行处理的开销以及一次建成费用。
3.为恢复邻近自然保护区的临时占地植被,在管线5米范围内可优先选择豆科、禾本科植被为主;5米范围外以沙柳和柠条为主,并配套种植豆科、禾本科植被。
4.本项目生态现状调查的重点内容应包含:
(1)重点调查范围内有无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和特有种,天然的经济物种;
(2)植被调查可设置样方,调查植被组成、分层现象、优势种、频率、密度、生物量等指标;沙地柏在实验区和保护区外具体的分布、面积情况;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保护现状、功能区划、保护要求及保护植被(沙地柏、樟子松等);
(3)动物调查应调查动物种类、数量、分布、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所及领地范围、生理生殖特性、移动迁徙等活动规律;
(4)调查陆生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分析其抗干扰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
(5)调查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6)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5.项目运营期生产设施环境风险识别的具体内容有:
(1)丛式井气液混合物的泄露、遇明火引发的爆炸;
(2)集气站天然气的泄露、遇明火引发的爆炸;
(3)气液分离沉降罐和埋地污水罐泄露;
(4)集输管道工程天燃气的泄露、爆炸;
(5)污水运输车辆的污水泄露;
(6)回注水管线泄露。
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新建多层印制电路板生产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印制电路板生产车间、原辅料储存设施、废水处理站、废气处理设施和固废临时贮存库等。印制电路板生产包括内层图形制作和外层图形制作。其中,外层图形制作中的图形电镀锡—涂敷阻焊油墨段的工艺流程和产污节点见图,日工作时间为10小时。
图8-1所示工艺流程中各水洗工段均采用逆流漂洗。其中,蚀刻后水洗工段的清水补充量60m3/d、中水回用水补充量50m3/d。生产废水包括各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去干膜工段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处理站设一般废水处理回用系统和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其中,W3和W5废水经一般废水处理回用系统处理后回用于各水洗工段。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对W1、W2、W4和一般废水处理回用系统产生的浓水进行分类预处理后再集中处理。W4废水量为110m3/d,氨氮浓度为400mg/L,拟采用吹脱塔碱性条件吹脱法进行除氨。设计的氨吹脱效率为80%,吹脱出的氨经15m高排气筒排放。
蚀刻、退锡、涂敷阻焊油墨工段产生的工艺废气分别经配套的集气设施收集,送各自废气净化装置处理后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工艺废气经车间5m高窗户排放。其中,G3废气量为15900m3/h,主要污染物为丙烯酸酯类,浓度约为160mg/m3,拟采用活性炭吸附净化方法进行处理。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干膜渣与定期更换的镀锡、蚀刻、退锡工序槽液送固废临时贮存库贮存。
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规定,15m高排气筒氨排放量限值为4.9kg/h;氨厂界标准值为1.5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8-1中G2和W1的污染因子。
2.给出2种适合G3废气净化处理的方法。
3.本项目是否必须对氨吹脱塔尾气进行净化处理?说明理由。
4.指出图形电镀锡—涂敷阻焊油墨段中应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固体废物。
1.G2是指废气污染物,污染因子有锡尘、NOx。
W1是指废水污染物,污染因子有pH、氟化物、总铜、总锡、SS。
2.适合G3废气净化处理的方法如下:
①冷凝回收+蓄热式催化燃烧;②冷凝回收+活性炭吸附。
3.(1)本项目不必再对氨吹脱塔尾气进行净化处理。
(2)理由:吹脱出的氨的排放值=
小于15m高排气筒氨排放量限值为4.9kg/h(>3.52kg/h),所以吹脱塔尾气的排放达标。
4.图形电镀锡—涂敷阻焊油墨段中应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固体废物包括:废干膜渣、镀锡工序废槽液,蚀刻工序废槽液,退锡工序废槽液,废阻焊油墨(含有机溶剂),废印刷电路板酸、碱、氟硼酸亚锡等危险化学品废弃的盛装物。
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于2009年完成环评审批,2013年建成试运行,现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该高速公路主线全长95km,双向四车道,其中KⅠ段(K0-K62)长62km,位于平原微丘区,设计车速为100km/h,路基宽度为26m;KⅡ段(K62-K95)长33km,位于山岭重丘区,设计车速为80km/h,路基宽度为24.5m。公路在K75建设1座桥长300m的大桥跨越青龙河,在K87-K94建设1座7km特长隧道,隧道在K90设置1个通风竖井(衬砌后竖井内径为6m,井深为280m),竖井采用自上而下方式开挖,从井口出渣,井口至已有二级公路建设3.5km施工便道。2014年和2020年设计车流量分别为KⅠ段8000pcu(标准小客车,辆)/d、14000pcu/d,KⅡ段7000pcu/d、12000pcu/d。
环评报告书中记载的公路沿线基本情况概述为:公路KⅠ段以农业植被为主,KⅡ段以山区林木植被为主;青龙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桥址下游5km处为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边界;特长隧道穿越的山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隧道出口(K94)附近有河溪及水田;公路沿线200m范围内共有29个声环境敏感点,全部为村庄。声环境影响评价表明:在2020年设计车流量条件下,有10个村庄声环境质量超标,应采取声屏障措施;位于公路K33的M村庄距离公路路肩90m,预测声环境质量达标,不设置声屏障。
环评报告批复文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路线设计方案,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植被破坏;采取措施减缓隧道施工排水对农田的影响,对山顶植被实施生态监测;对预测声环境质量超标的村庄采取声屏障等措施;跨河桥梁路段应采取防范车辆事故泄漏措施。
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表明:试运行阶段车流量KⅠ段6500pcu/d,KⅡ段4500pcu/d;为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植被破坏,改移K82-K85约3km路段线位,最大改移距离330m,声环境敏感点由2个增至4个,其中,新增P村庄距离公路路肩90m;特长隧道施工期间产生的涌水量较环评预测水量显著增加;根据图纸,跨青龙河桥梁已设置桥面事故水收集管道,按环评要求在河岸基岩上设置了200m3事故应急池,事故应急池底板高程95m,桥址处设计防洪水位90m;制定了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了事故应急设施。
验收调查单位制定噪声验收监测计划时,认为P村庄与M村庄距公路路肩距离一致,可以类比M村庄的监测结果,不需要开展P村庄的噪声验收监测。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给出K82-K85改移路段验收调查时需了解的声环境敏感点信息。
2.采用M村庄的监测数据类比P村庄噪声影响的做法是否正确?列举理由。
3.指出特长隧道排水对植被影响调查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4.说明青龙河桥事故应急池验收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1.K82-K85改移路段验收调查时需了解的声环境敏感点信息包括:
(1)除P村庄外,其他3处敏感点与公路路肩的距离。
(2)各敏感点与公路的高差、与公路之间植被等地貌情况。
(3)各敏感点房屋布局及所处功能区,包括分别处于4类区和2类区或1类区的房屋数量与布局、房屋结构、朝向等。
(4)建设单位是否针对起标的敏感点采取了降噪措施等。
2.(1)采用M村庄的监测数据类比P村庄噪声影响的做法不正确。
(2)理由
①M村庄位于KⅠ段,P村位于KⅡ段,试运行阶段车流量不同;
②M村庄、P村庄的植被覆盖、地形地貌、设计车速、路基宽度、相对高差等不一致。
3.特长隧道排水对植被影响调查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
(1)特长隧道排水对山顶植被的影响,核实是否落实生态监测方案。
(2)特长隧道排水是否对农田造成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情况。
4.青龙河桥事故应急池验收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事故池的容积、高程是否与环评批复一致。
(2)桥面事故水收集管道建设情况。
(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定制情况及定期演练情况。
(4)事故应急设施的配套情况。
(5)是否采取防范车辆事故措施。
(6)试运营期存在问题或者风险,是否提出改进措施。
某拟建年产2000t L—缬氨酸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发酵车间、提取车间、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和环保工程。
发酵车间设3个容积100m3的发酵罐,以赤砂糖、玉米浆粉为主要原料(培养基),经高温蒸汽灭菌、接种、发酵,产出发酵液。发酵过程中连续补充无菌空气、液氨(无机氮源),发酵产生的异味气体(主要是有机酸、醇等)导入发酵异味气体处理系统。发酵液通过管道输送到提取车间进行分离提取,清空的发酵罐采用自来水清洗、蒸汽灭菌。
提取车间生产工艺流程见图8-1。浓缩结晶工段的水蒸气含少量有机酸、醇,经冷凝后用于配制培养基。
辅助设施包括1台5t/h天然气锅炉和原辅料储罐区。其中,储罐区设有2个10m3的液氨储罐(单个储量6t),间距为5m。环保工程包括1座规模为600m3/d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站和1套发酵异味气体处理系统。
拟建厂址位于工业园区的西南部,紧邻园区边界。经现场踏勘确认,厂界东南侧500m有D村、南侧2600m有E村,西侧200m有F村,西偏南1500m有G村。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拟布设3个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监测期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规定的液氨临界量为10t。)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8-1中菌体、粗母液和废树脂的处置利用方式。
2.识别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3.发酵异味气体采用水洗法处理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4.提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说明理由。
1.图8-1中菌体、粗母液和废树脂的处置利用方式如下:
(1)菌体部分回用于发酵过程,剩余部分灭菌后可以作为饲料的添加剂或用于农田施肥。
(2)粗母液脱盐后结晶也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或用于农田施肥;结晶后的母液水处理后再排放。
(3)废树脂回收后再生利用,无法再生的树脂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
2. 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及理由如下:
(1)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是储罐区设有的2个10m3的液氨储罐。
(2)理由: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应算为一个单元,两个液氨储罐间距为5m,应算为1个单元,该单元储量为12t,超过10t液氨临界量,因此为重大危险源。
3.发酵异味气体采用水洗法处理是否可行及理由如下:
(1)发酵异味气体采用水洗法处理可行。
(2)理由:发酵异味气体含有有机酸、醇,易溶于水,可用水洗法或碱洗法处理。
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及理由如下: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共布设4个点,以检测期主导风向东北方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东北方向为0°布置一个点,180°下风向西偏南方向G村布置一个点,F村布置一个点,D村布置一个点。
(2)理由:本项目为三级评价,检测点数一般取2~4个,一般以检测期主导风向为轴向,上风向布置一个点,下风向至少布置一个点,可结合敏感目标方位作适当调整,G村在轴向的下风向,故需要布置测点,F村、D村属于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并且离厂界较近,故也需要布置测点。
拟在桂江流域上游一级支流桂溪江建设桂溪口水库,工程任务为防洪、供水。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约为300km2,水库校核洪水位为180.2m,总库容3.6×108m3。正常蓄水位为170.0m,正常蓄水位相应库容2.9×108m3。主要建筑物包括挡水建筑物(最大坝高130m)、泄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导流建筑等。拟建水库为水温分层型水库,配套建设分层取水装置。
拟选的3个砂砾料场分布在坝址下游河漫滩,2个石料场分布在坝址上游,其中1#石料场距大坝1.5km,石料开采高程控制在170.0m;2#石料场距大坝5km,石料开采高程控制在150.0m。
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最高气温23.0℃,年平均最低气温14.0℃。多年平均降水量1855mm。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山林茂盛,多松、栎和竹;上游河谷山高谷深,河道蜿蜒,河岸陡峭,河漫滩及阶地不发育;中下游河谷地势稍缓,河道曲折,两岸有零星小台地和滩地。河床大部为砂砾覆盖。河流中分布有多种鱼类。项目可研报告中给出了坝址及下游河道典型断面流量水位关系曲线,建库前后典型断面典型年、月、日径流量和水位过程线,建库前后枯水年年径流量和最枯月流量。
拟建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m3/s,工程拟按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泄放河道最小生态基流。坝址下游河流生态需水分析结果见表。
水库蓄水后河流沿岸有2个自然村落被淹没,库区无文物古迹和具开采价值的矿产。库区下游8km处河道现有1座鱼类增殖放流站。
经分析,4月份~10月份,上层取水的低温水影响范围2km~10km,低层取水的低温水影响范围达到20k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本案中可以表明坝址下游水文情势变化特征的信息。
2.指出本项目可能影响下游鱼类生境的主要因素,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砂砾场、石料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重点。
4.指出本项目陆地生态调查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本案中可以表明坝址下游水文情势变化特征的信息有:
(1)水位和流量。项目可研报告中给出了坝址及下游河道典型断面流量水位关系曲线,建库前后典型断面典型年、月、日径流量和水位过程线,建库前后枯水年年径流量和最枯月流量。
(2)低温水。拟建水库为水温分层型水库,配套建设分层取水装置;4月份~10月份,上层取水的低温水影响范围2km~10km,低层取水的低温水影响范围达到20km。
(3)含砂量。在坝址下游河漫滩设3个砂砾料场;河床大部分为砂砾覆盖。
(4)流速变化。大坝设有泄水建筑物和导流建筑。
2.本项目可能影响下游鱼类生境的主要因素及理由如下:
(1)大坝。导致下泄水量、水位、流速、水体含砂量等水文情势的变化而影响鱼类。
(2)下泄低温水。会对鱼类发育、产卵等造成不利影响。
(3)下泄生态流量。如按拟建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1.2m3/s的10%下泄,则不能满足。表5-1中的各月的一般状态生态流量,更不能满足良好状态生态流量,而且影响鱼类的生长。
(4)砂砾料场。3个分布在坝址下游河漫滩的砂砾料场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对鱼类生境的影响。
3.砂砾场、石料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重点如下:
(1)砂砾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对河漫滩形态、结构已有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处于鱼类增殖放流站上游时,应分析对该增殖放流站的影响。
(2)石料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淹没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
4.本项目陆地生态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及质量。
(2)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种类(包括山林及松、栎、竹、河漫滩区的植被等),特别是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特别是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4)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5)调查是否涉及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
(6)现状生态问题的调查,包括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