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样方调查时,需要确定样地的大小,其中灌木的样地大小为()。
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2以上,灌木林样地在10m2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2以上,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某风机圆形排风口的直径为2m,采用点声源模式预测该排风口噪声影响时,预测点距排风口中心的距离至少应是()。
点声源的定义为,以球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r)成反比。从理论上可以认为任何形状的声源,只要声波波长远远大于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就可视为点声源。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利用上述定义和理论来认定点声源是有一定困难的。简单的近似是,对于单一声源,如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该声源可近似为点声源。
某监测点COD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
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是将每个水质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及模式计算得出各水质因子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水质指数等项结果。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时,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标准指数计算公式为:Si,j=ci,j/cs,i。式中,Si,j表示标准指数;ci,j表示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cs,j表示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故监测点COD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超标1.3倍。
某企业进行锅炉技术改造并增容,现有SO2排放量是200t/a(未加脱硫设施),改造后,SO2产生总量为240t/a,安装了脱硫设施后SO2最终排放量为80t/a,则该企业“以新带老”削减量为()。
技改后处理效率=(SO2产生总量-安装了脱硫设施后SO2最终排放量)/SO2产生总量×100%=(240-80)/240×100%=66.7%,则“以新带老”削减量=200×66.7%=133.4(t/a)。
某拟建项目排污口对岸现有一个污水排放量为3.6万t/d的排污口,COD的排放浓度为100mg/L。河流上游枯水期设计流量为10m3/s,COD背景浓度15mg/L。该项目设计污水量为10.0万t/d,COD排放浓度为50mg/L。则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计算得到的排放断面COD起始浓度为()。
由于10m3/s=86.4万t/d,根据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排放断面COD的起始浓度为:c0=(cuQu+ceQe)/(Qu+Qe)=(3.6×100+86.4×15+10.0×50)/(3.6+86.4+10.0)=21.56(mg/L)。
评价某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时,可作为参考依据的物耗、能耗指标是()。
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足的依据,调查收集同行业多数企业的数据,或同行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近年的基础数据,作参考依据。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可预测的概率()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所有可预测的概率不为零,不一定是概率最大事故,但是危害最严重的事故概率,常用事件树分析法确定事故概率。
自然环境调查时,地理位置的调查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
自然环境调查时,地理位置的调查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大气污染源调查,可用()确定。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方式:①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②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③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④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气象资料调查期间因评价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要最近5年内至少连续()年的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调查期间的规定,一级评价项目,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二、三级评价项目,调查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某均质外墙的尺寸为6π×2πm2,垂直墙中心轴线上距外墙2.5m处的A声级为70dB(A),距外墙5m处的A声级约为()。
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方形面声源(b>a),中心轴线上的几何发散声衰减可近似如下:预测点和面声源中心距离r<a/π时,几何发散衰减Adiv≈0;当a/π<r<b/π,距离加倍衰减3dB左右,类似线声源衰减,Adiv≈10lg(r/r0);当r>b/π时,距离加倍衰减趋近于6dB,类似点声源衰减,Adiv≈20lg(r/r0)。其中面声源的b>a。此题中a=2π,b=6π,r=5,又2<5<6,Adiv≈10lg(r/r0)=3dB(A),L(r)=L(r0)-10lg(r/r0)=70-3=67dB(A)。
水质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推荐采用()。
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是将每个水质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及模式计算得出各水质因子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水质指数等项结果。推荐采用标准指数。
地下水的()基本上与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力坡度成正比。
地下水的径流强度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基本上与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水力坡度成正比,对承压水来说,还与蓄水构造的开启与封闭程度有关。
改、扩建机场工程,现有两条跑道的机场,可布设()个监测点。
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主要敏感目标处,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条跑道、二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12~1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
下列选项中,关于“3S”技术及其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项,遥感是指通过任何不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船载遥感、雷达以及照相机摄制的图像。
炼化企业产生的油泥、废弃催化剂在最终处置前可暂时存放于()。
危险废物贮存是指危险废物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和最终处置前的存放行为。所有危险废物产生者和危险废物经营者应建造专用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也可利用原有构筑物改建成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炼化企业产生的油泥、废弃物催化剂属于危险废物,因此在最终处置前必须暂时存放于危废贮存设施。
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的是()。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试行)》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②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③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只有B项中的红树林属于重要湿地。
关于划分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在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中,通常按3个等级或5个等级来定性地划分影响程度。如按5级划分不利环境影响:①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与重建的损失,此种损失是永久的、不可逆的。②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与重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的时间。③中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或破坏,其替代或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比较长的时间。④轻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⑤微弱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此级敏感度中的各项是人类能够忍受的,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
A.类比法和收集资料法
B.现场调查测量和收集资料法
C.类比调查和现场调查测量法
D.现场调查测量法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量法。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现场调查法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实际评价工作中,应根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相应的要求确定是采用收集资料法还是现场调查和测量法,或是两种方法结合进行。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时,采用等标排放量公式,空气质量标准Coi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都没有的,但是毒性大,可选择()。
空气质量标准Coi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1h平均值计算,对于该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相应值选用。对上述两标准中只规定了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大气污染物,Coi一般可取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3倍,但对于致癌物质、毒性可积累或毒性较大如苯、汞、铅等,可直接取其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首先应选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己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将其作为评价因子。
影响地下水含水层渗透系数尺值的因素是()。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渗透系数愈大,岩石透水性愈强。渗透系数K是综合反映岩石渗透能力的一个指标。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介质颗粒的形状、大小、不均匀系数和水的黏滞性等。
达西定律适用于()的情况。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状态的水流,而且要求流速比较小(常用雷诺数Re<10表示),当地下水流呈紊流状态,或即使是层流,但雷诺数较大,已超出达西定律适用范围时,渗透速度v与水力坡度i就不再是一次方的关系,而变成非线性关系。
确定次灌溉入渗补给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田间灌溉试验法是确定次灌溉入渗补给量最常用的方法。进行灌溉入渗试验,需在灌溉区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田块。试验前要测定潜水面以上的土壤含水率和给水度,并统测各观测孔的潜水位。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识别指标的是()。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重点关注的是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生态因子的影响,生态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考虑:①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②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③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④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⑥生态脆弱区;⑦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对象;⑧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⑨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某项目对含1%氯化钠的工艺水溶液进行纳滤浓缩除盐,已知除盐水的收率为60%,浓母液含氯化钠为2.4%,则稀溶液含氯化钠浓度为()。
单位产品的物耗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主要原料和辅料的量,也就是原辅材料消耗定额,也可用产品收率、转化率等工艺指标反映物耗水平。设原工艺水溶液的质量为m,纳滤后浓母液的质量为m1,根据物料衡算列方程:

某平原水库水体面积为4500hm2,水深8.0m。在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采取的样品数至少应为()。
在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一般可在水库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和出、入水口区以及库湾中心区等水域布设采样点。样点的控制数量见表1。水深为6?10m时,至少应在表层、中层和地层采样。
表1 采样点的控制数量
本题水库面积4500hm2,属于1000?5000档,采样点应为4~6个,水深为8m,至少应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所以样品数至少为:4×3=12(个)。

下列选项中,关于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土壤容许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根据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的实际,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在景观保护措施中,对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是()。
自然景观是一种不可再造的资源,而且是唯一的,因而自然景观保护以预防破坏为主。做好景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不建造不良景观应是对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对受影响或遭受破坏的景观,需进行必要的恢复,植被恢复尤其重要。对不良景观而又不可改造者,可采取避让、遮掩等方法处理。景观保护应从规划着眼,从建设项目着手,结合进行。
通常水土流失方程式A=A=R·K·L·S·C·P中,P表示()。
水土流失方程式中A表示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t/(hm2.a);R表示降雨侵蚀力因子,R=EI30(一次降雨总动能×最大30min雨强);K表示土壤可蚀性因子,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渗透性确定;L表示坡长因子;S表示坡度因子;C表示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相关;P表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主要有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在陆地堆积或简单填埋的固体废物,经过雨水的浸渍和废物本身的分解,将会产生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从而形成水污染。
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途径有两种:①把水体作为固体废物的接纳体,直接向水体倾倒废物,从而导致水体的直接污染;②固体废物在堆积过程中,经过自身分解和雨水淋溶产生的渗滤液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而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污染因子应包括()、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关键和与其他环境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它从产品的()来评估它对环境的总影响。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关键和与其他环境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它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评估它对环境的总影响,这对于进行同类产品的环境影响比较尤为有用。
一家工业企业年耗新水量为400万t,重复利用水量为200万t,其中工艺水回用量90万t,冷却水循环量为30万t,污水回量80万t;间接冷却水系统补充新水量50万t,工艺水去用水量120万t。则该企业的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为()。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C/(Q+C)×100%。其中C为重复利用水量;Q为取用新水量。此题中C=200,Q=400,所以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为:200/(400+200)×100%=33.3%。
目前常用于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属于()。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微生物营养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生物法常见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消化法、稳定塘与湿地处理等。
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时,对公路垂直方向噪声衰减情况及声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但未记录监测时的车流量。由监测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确定()。
未进行车流量监测,不知公路噪声源强和设计工况,排除A、D两项;未进行声屏障噪声监测,也不知防护措施的降噪效果,排除B项。
用于去除含胶体有机物的污水处理方法是()。
A选项过滤法可去除废水中胶体及悬浮污染物;B选项化学中和法适用于酸性、碱性废水的处理。C选项活性污泥法适用于去除污水中碳源有机物;D选项膜分离法适用于去除分子量为103~106Da的胶体和大分子物质(超滤)。故选A。
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平流式隔油池的结构与()基本相同。
在废水的预处理中有一个过程是隔油,采用自然上浮法去除可浮油的设施,称为隔油池。常用的隔油池有平流式隔油池和斜板式隔油池两类。平流式隔油池的结构与平流式沉淀池基本相同。
一般情况,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比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的排烟脱氮处理成本()。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以氨为还原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将NOx还原为N2和水。催化剂的活性材料通常由贵金属、碱性金属氧化物、沸石等组成。一般情况,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比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的排烟脱氮处理成本低。
下列()是袋式除尘器的特点性能。
A、B两项是机械除尘器的特点。D项是静电除尘器的特点。
废水按处理程度可分为()处理。
废水处理系统按处理程度,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废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四大类。
采用石灰石、生石灰或消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的方法称为()。
钙法(石灰-石膏法)是采用石灰石、生石灰或消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吸收生成的CaSO4经空气氧化后可得到石膏。
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Ⅲ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Ⅱ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10.0m3/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表1。
表1
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
下游相邻功能区Ⅱ类标准限值0.00005mg/L为最严要求,则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0.00005×10×103=0.50(mg/s)。
国家禁止在坡度()以上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
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蔸。尤其禁止在25°以上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在5°以上坡地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与油桐等经济林木,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生物措施的实施中,土地整治应考虑的问题不包括()。
水土流失生物措施的实施中,土地整治应考虑的问题:①农业利用,即恢复为农田;②土地生产力的恢复和培植;③根据具体条件,考虑土地综合的、合理的、高效的利用,并需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向、主要功能,配备必要的配套措施。
若一个项目的建设能为社会作出净贡献,是指()。
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贡献的绝对量指标,用社会贴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当经济净现值大于零时,表示该项目的建设能为社会做出净贡献,即项目是可行的。
下列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内容不属于初步论证的是()。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初步论证,主要从宏观上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初步论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建设项目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②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的合理性;③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以上情况下进行。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情况下进行,国家、地方排放标准对生产负荷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二氧化硫的治理工艺划分为()。
二氧化硫治理工艺划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常用工艺包括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氨法、镁法、海水法、吸附法、炉内喷钙法、旋转喷雾法、有机胺法、氧化锌法和亚硫酸钠法等。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方法中,用于评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胜地的环境价值的常用方法是()。
旅行费用法,一般用来评估户外游憩地的环境价值,如评估森林公园、城市公园、自然景观等的游憩价值。
对于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清算新老污染源“三本账”,其中正确的是()。
对于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应算清新老污染源“三本账”,即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其相互的关系可表示为: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一般认为,水体()的增加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因。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产生不良的影响。富营养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一般认为,水体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主因,但富营养化亦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湖泊水面积、水源、形状、流速、水深等)有关。
建设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对厂区及周边地下水进行监测,监测点布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建设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对厂区及周边地下水进行监测。监测点布置应遵循的原则有:①以建设厂区为重点,兼顾外围;②以下游监测为重点,兼顾上游和侧面;③对地下水进行分层监测,重点放在易受污染的浅层潜水和作为饮用水源的含水层,兼顾其他含水层;④地下水监测每年至少两次,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重点区域和出现异常情况下应增加监测频率;⑤水质监测项目可参照《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可结合地区情况适当增加和减少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必须包括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因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给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定义为: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给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定义为: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化工区内新建液氯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防范与减缓措施有()。
环境风险的防范与减缓措施是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要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为:①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厂区总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及避难所。②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及避难所,对贮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危险源的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的距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③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设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④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⑤电气、电信安全防范措施。⑥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⑦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工程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须满足()要求。
在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按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提出工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应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其单位为t/a。提出的工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②符合其他相关环保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区域与河段);③技术上可行。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资料的来源途径主要是()。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采用: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污染源分析时,原则上按污染型建设项目要求进行,从()等方面分别考虑,明确污染源位置、属性、产生量、处理处置量和最终排放量。
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除主要产生生态影响外,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其影响源识别主要从工程自身的影响特点出发,识别可能带来生态影响或污染影响的来源,包括工程行为和污染源。污染源分析时,原则上按污染型建设项目要求进行,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与振动、电磁等方面分别考虑,明确污染源位置、属性、产生量、处理处置量和最终排放量。
关于纵向离散系数DL与横向离散系数My说法正确的有( )。
在天然河流中,常用横向混合系数(My)和纵向离散系数(DL)来描述河流的混合特性。在考虑河流的纵向混合时,由于分子扩散、紊动扩的作用远小于由断面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剪切离散,一般可将其忽略。由断面流速分布不均引起的混合过程采用纵向离散系数表征。而横向离散系数反映了由于分子扩散、紊动扩散的作用引起的剪切离散。
横向混合系数(My):试验表明,天然河流中实测的My/hu*的比值在0.4~0.8,常用下列公式估算:My=0.6(1±0.5)hu*。式中,h为平均水深,u*为摩阻流速,(ghI)1/2,河道可取My/hu*为0.6,河道扩散取0.9,河道收缩取0.3。纵向离散系数(DL):纵向混合时,分子扩散、紊动扩散的作用远小于剪切离散,因此只考虑剪切离散。Fischer公式:DL=0.011u2B2/hu*。式中,u为断面平均流速;B为河宽。国外经验公式DL=aBu。式中,B为河宽,a=0.23~8.3,均值为2.5,河槽越不规则,a越大。故从它们的估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同一河段同一流态下,DL与My呈反比。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风速可随时间和高度变化。从气象台站获得的风速资料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有数值的,另一种是用字母C表示的,C代表风速已小于测风仪的最低阈值,通常称为静风。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即对多年气象资料的风速按相同月份和不同季节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平均,求得每月和不同季节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并绘制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
下列属于AERMOD预测模式需要输入的点源参数有()。
AERMOD属于大气推荐模式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适用的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体源。对于各级项目,点源调查内容均为,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选项C,属于AERMOD预测模式需要的参数,但不属于需要输入的点源参数。与此类似,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预测时还需要地形参数,均不属于点源的参数。
环境敏感区包括()。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②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③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以下关于噪声级正确的是()。
A声级一般用来评价噪声源。对特殊的噪声源在测量A声级的同时还需要测量其频率特性,频发、偶发噪声,非稳态噪声往往需要测量最大A声级(LAmax)及其持续时间,而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和脉冲周期。A声级用来评价稳态噪声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在评价非稳态噪声时又有明显的不足。因此,人们提出了等效连续A声级(简称“等效声级”),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单位为dB(A)。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仅作为评价机场飞机噪声影响的评价量,其对照评价的标准是《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88)。
油气开发项目工程分析除运营期外,还应包括的时段有()。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采用()。
地下水质量评价应充分利用现状调查所获得的野外调查、试验与室内试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给出评价结果。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采用标准指数法、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计算室内声源的室外等效声源的声功率级,需要的主要参数有()。
等效室外声源声功率级的计算过程如下:①计算出某个声源在某个室内围护结构处(如窗户)的倍频带声压级,然后计算出所有室内声源在围护结构处产生的i倍频带叠加声压级。②在室内近似为扩散声场时,计算出靠近室外围护结构处的声压级。然后计算出所有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总倍频带声压级(按噪声级叠加计算求和),再将室外声级L2和透声面积换算成等效室外声源,计算出等效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③按室外声源预测方法计算预测点处的A声级,等效声源的中心位置位于透声面积的中心。
生态现状调查的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水生生态调查初级生产量测定方法有()。
水生生态调查初级生产量测定方法有:①氧气测定法;②CO2测定法;③叶绿素测定法;④放射性物质测定法。有很多新技术正在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海岸去彩色扫描仪、先进的分辨率很高的辐射计、美国专题制图仪或欧洲斯波特卫星遥感器等。
大气评价等级为一级的新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需绘制出现()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一级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需绘制出现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和日均浓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主要有()。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包括:①清单法。清单法又称为核查表法,该法虽是较早发展起来的方法,但现在还在普遍使用,并有多种形式。②矩阵法。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还有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③其他识别方法。具有环境影响识别功能的方法还有叠图法(包括手工叠图法和GIS支持下的叠图法)和影响网络法。
如项目污染源位于()可能导致岸边熏烟。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可分()。
预测受体即为计算点,一般可分为预测网格点及预测关心点。计算点网格应覆盖整个评价区域。而预测关心点的选择则应该包括评价范围内所有的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区)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下列能运用解析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条件有()。
应用地下水流解析法可以给出在各种参数值的情况下渗流区中任意一点上的水位(水头)值。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含水层几何形状规则、方程式简单、边界条件单一的情况。由于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介质结构要求均质;边界条件假定是无限或直线或简单的几何形状,而自然界常是不规则的边界;在开采条件下,补给条件会随时间变化,而解析法的公式则难以反映,只能简化为均匀、连续的补给等。
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显著性的相关因素包括()。
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显著性与拟建项目的“活动”特征、强度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有关。
下列关于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运行AERMOD模型系统所需的最少测量或衍生的气象数据包括()。
AERMOD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运行AERMOD模型系统所需的最少测量或衍生的气象数据包括常规气象数据,风向与季节变化的地表特征数据,所在地经纬度、时区,风速仪的阈值、高度。
关于包气带防污性能,说法正确的有()。
渗透系数是表征含水介质透水性能的重要参数,K值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粒度成分、颗粒排列等,粒径越大,渗透系数尺值也就越大。包气带中的细小颗粒可以滤去或吸附某些污染物质,土壤中的微生物则能将许多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的产物(如H2O、CO2等)。因此,颗粒细小且厚度较大的包气带构成良好的天然净水器,粗颗粒的砾石过滤净化作用弱。
下列选项中,是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有()。
地下水中的污染质点偏离了地下水流的平均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受地下水的对流、水动力弥散和生物化学反应等的影响。污染无随地下水的运动称为对流运动。水动力弥散使污染物在介质中扩散,不断地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产生水动力弥散的原因:①浓度场的作用存在着质点的分子扩散;②在微观上,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孔隙通道的弯曲性导致了污染质点的弥散现象;③宏观上所有孔隙介质都存在着的非均质性。
下列选项中,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含水层的主要措施有()。
为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一方面要防止土壤污染,另一方面要想法阻断污染物与地下水的联系。这包括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在关键地点上游排污;完善排水系统,严禁用渗井排放污水;合理选择废物堆放场所;污水池及固体废物堆放场底应作防渗处理;并应注意地质条件的选择,建立卫生防护带等。
污染物进入包气带中和含水层中将发生()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污染物进入包气带中和含水层中将发生机械过滤、溶解和沉淀、氧化和还原、吸附和解吸、对流和弥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有机污染物在一定的温度、pH值和包气带中的微生物作用下,还可能发生生物降解作用。
对于等声级线图绘制正确的说法是()。
等声级线的间隔应不大于5dB(一般选5dB)。对于Leq,等声级线最低值应与相应功能区夜间标准值一致,最高值可为75dB;对于LWECPN,一般应有70dB、75dB、80dB、85dB、90dB的等声级线。
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主要取决于其组成的()等。
溶解与沉淀实质上是强极性水分子和固体盐类表面离子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的强度超过了盐类离子间的内聚力,就会生成水合离子。这种水合离子逐层从盐类表面进入水溶液,扩散到整个溶液中去,并随着水分向下或向上运动而迁移。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主要取决于其组成的离子半径、电价、极化性能、化学键的类型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它与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力、水中其他离子浓度、水的pH值和Eh条件密切相关。
对机场飞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分析的问题包括()。
A项,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1988)评价WECPNL评价量70dB、75dB、80dB、85dB、90dB等值线范围内各敏感目标的数目和受影响人口的分布情况。D项,声环境影响预测一般按每间隔5dB绘制等声级图(曲线)。
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噪声的对策、措施的过程。
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噪声源调查分析、背景环境噪声测量和敏感固标调查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影响,按照噪声传播声级衰减和叠加的计算方法,预测环境噪声影响范围、程度和影响人口情况,对照相应的标准评价环境噪声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噪声的对策、措施的过程。
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要求和方法包括()等方面。
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要求和方法包括:①评价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②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相关环境噪声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在建设期(施工期)、运行期(或运行不同阶段)噪声影响的程度,超标范围及超标状况(以敏感目标为主);③分析受影响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受到超标影响的为主);④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分布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超标原因;⑤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设备布置和选型(或工程布置)的合理性,分析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⑥为使环境噪声达标,评价必须增加或调整适用于本工程的噪声防治措施(或对策),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⑦提出针对该项工程有关环境噪声监督管理、环境监测计划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选择一个坐标系,确定出各声源位置和预测点位置(坐标),并根据预测点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把声源简化成()。
在预测点噪声级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中,应选择一个坐标系,确定出各声源位置和预测点位置(坐标),并根据预测点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把声源简化成点声源或线状声源、面声源。根据已获得的声源噪声级数据和声波从各声源到预测点的传播条件,计算出噪声从各声源传播到预测点的声衰减量,由此计算出各声源单独作用时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LAi。确定预测计算的时段T,并确定各声源的发声持续时间ti。
为保证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达标,在工矿企业噪声评价中应重点分析的内容有()。
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要求和方法中,(4)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分布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C)或主要超标原因。工矿企业声环境影响评价还应着重分析说明:(3)评价厂区总图布置(A)和控制噪声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必要的替代方案。据此,AC不难选出,B选项属于控制噪声措施方案内的内容(属于源强控制:应根据各种设备噪声、振动的产生机理,合理采用各种针对性的降噪减振技术,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减振材料,以减少或抑制噪声与振动的产生),也应该选上,容易漏选。
生态影响评价采用类比法评价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时,应()。
类比对象的选择标准是:①生态背景的相同,即区域具有一致性,因为同一个生态背景下,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相同。比如拟建设项目位于干旱区,那么类比的对象要选择位于干旱区项目。②类比的项目性质相同。项目的工程性质、工艺流程、规模相当。③类比项目已经建成,并对生态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而且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注意不要根据性质相同的拟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进行类比。
下列选项中,影响固体废物填埋场污染物在衬层和包气带土层中的迁移速度的因素有()。
污染物迁移速度v'则与地下水的运移速度v有下述关系:v'=v/Rd。如果污染物在地下水-地质介质中的吸附平衡为线性关系,则Rd=1+ρhKd/ηc。式中,ρh表示土壤堆积容重(干);ηc表示多孔介质的有效空隙度;Kd表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吸附平衡分配系数;Rd表示污染物在地质介质中的滞留因子。
水土流失评价根据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可按()指标划分。
下列选项中,固体废物填埋场渗滤液来源有()。
固体废物填埋场渗滤液来源有:①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直接落入填埋场;②地表水进入填埋场;③地下水进入填埋场;(3)处置在填埋场中的废物中含有部分水。
在风险识别中,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有()。
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为: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以及风险管理。风险识别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类型。根据引起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放散的危害环境事故起因,将风险类型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
在流动缓慢的地表水体中,影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直接因素有()。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②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③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④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⑤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制。
清洁生产分析指标选取的原则是()。
清洁生产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为:①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②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反映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量及产生的废物量;③容易量化,即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④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关于植物样方调查的正确说法有()。
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地大小,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其次须确定样地数目,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物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样地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方面考虑,累积影响的具体形式为()。
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方面考虑。累积影响有很多具体形式:①复合影响;②最低限度及饱和限度影响;③诱发时间和间接限度影响;④时间和空间的拥挤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指标的环境管理要求包括()。
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指标的环境管理要求包括:①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生产企业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总量控制要求。②废物处理处置。要求对建设项目的一般废物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对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一要求与环评工作内容相一致。③生产过程环境管理。对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在生产过程产生废物的环节提出要求。④相关方环境管理。为了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投产使用后,对于相关方(例如:原料供应方、生产协作方、相关服务方)的行为提出环境要求。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