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前期,曾先后向东、南和西三个方向扩张,其中向南扩张主要发生在( )。
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时期,周昭王对楚或荆发动的战争。见于文献记载,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西周早期,在江汉地区的虎方和荆楚始与周人分庭抗礼,公元前980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击了楚国的东进势头。昭王十九年下半年,昭王再次南征伐楚,但由于轻敌等原因,周昭王在战争中溺死,周国的核心武力“六师”也全军覆没。
下列考古发现的古人类中,与今人中国人渊源最为直接的是( )。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因此与山顶洞人的渊源更为直接。
韩愈学说的核心是“道统论”,其“道”是指( )。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唐代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正宗。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籍印刷的主要方式是( )。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清代有“四大名绣”之说。四大名绣是( )。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的,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鸦片战争后,主要以《四洲志》为基础成书的重要著作是( )。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作者是魏源。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中国近代对甲骨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被学界誉为“甲骨四堂”的四位学者是( )。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0年在上海出版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是( )。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920年8月,上海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根据日文本并且参照英文本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两个月之内就印刷两次,迅即售缺。随后多次翻印,广为流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罗马在扩张过程中与西地中海强国发生的战争是( )。
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4至公元前146年,共分三次。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伴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世纪西欧的集市较为普遍,其中最著名的是( )。
香槟集市是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集市贸易的统称,也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集市贸易。香槟伯爵的领地位于法国的东北部,东邻德意志,北靠佛兰德,处于意大利和佛兰德之间以及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两条通道的交叉点。从意大利来的东方货物和从北欧来的货物在此汇集,因而成为欧洲商业中心之一。
17~18世纪,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欧洲出现了一些开明君主。被誉为俄国开明君主的是( )。
叶卡捷琳娜(或译叶卡特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开明专制”的时代,她也使自己成为这一时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后与伏尔泰有过密切的书信联系,还曾资助过狄德罗。她兴办各类学校,提倡文学创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取消对贸易的限制等。
在主要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美国宪法赋予妇女选举权始于( )。
妇女选举权指的是妇女参加选举的权力。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首次会议于1848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斯尔举行。为争取妇女选举权而斗争的有伊丽莎白·斯坦顿、卢克雷西亚·莫特、苏珊·安东尼、露西·斯通及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工作的男女平等主义者。经过长期努力,美国宪法第19次修正案(1920年)终于批准了全国范围内的妇女选举权。
20世纪60年代后,取得独立的非洲各国都努力探索各自的发展道路,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是( )。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
在晚清,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被欺骗、拐卖至海外,从事奴隶般的劳动。使西方国家“招募”华工出国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
16~17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东南亚。他们为独占东南亚,不允许华人从事独立的经商活动,迫使华人只能充当中介商和开发其殖民地的劳工。随着殖民地的不断开发,去南洋的华工日益增多。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同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强使清政府“同意”华人自愿出洋做工。从1860年到清末,英、法、西、美、秘、荷、德等国都曾先后同中国政府签订招工章程、条约,假“合法”招工之名,行“合法”掳掠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兵役制度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是在20世纪( )。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正式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亦称《五五兵役法》)。兵役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至此,中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历史学家将古埃及历史上的动乱时期称为“中间期”。集中反映古埃及第一中间期社会基本状况的文献是( )。
《聂非尔列胡预言》,该纸草收藏于原列宁格勒国立博物馆,原为第十八王朝时学校使用的手抄本,内容系托言第四王朝斯涅弗鲁法老时代一位名为聂非尔列胡的智者所作的预言。一般认为此文反映了第一中间期埃及的混乱情况。描述了古埃及第一中间期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预见了阿明尼将会最终统一埃及,集中反映古埃及第一中间期社会基本状况。
现存迈锡尼线形文字B的材料绝大多数叙述的是迈锡尼的( )。
线性文字B是早期希腊语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古希腊时期迈锡尼人所使用的文字,在1900年被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发现。使用线性文字B书写的泥版只是非常有限的文献资源,加上在器皿上的镌刻,总共才有5000篇。此外,这些泥版文字都相当短,如仓库清点和会计记录等,所以绝大多数叙述的是迈锡尼的经济状况。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该时期印度的官方语言是( )。
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该时期印度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年鉴学派开创了总体史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研究中世纪的代表作是( )。
马克·布洛赫是国际知名的一代大史学家,当代最大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布洛赫在其稍显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史学界留下了数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就影响而言,《封建社会》无疑是布洛赫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这本被著名史学家波斯坦称为“论述封建主义的国际水准的著作”,至今仍被公认为是有关封建社会研究的经典和集大成者。《圣路易》《中世纪文明》《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盛行于西方,下列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 )。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新生活运动
新生活运动:1934年蒋介石在对中国工农红军连续发动军事“围剿”和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文化“围剿”的同时,在中国江西省城南昌发起的所谓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运动。因其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为“新生活运动”。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以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
考迪罗主义
考迪罗主义:考迪罗,西班牙语意为领袖或首领。考迪罗主义实质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度,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大地产制占优势的状况。考迪罗独裁者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基本上是通过内战或武装政变而掌权的。因此,各个地主集团为争得政权经常发动军事政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权总是很不稳定,这又给了帝国主义插手的机会。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记述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天竺所见所闻的著作。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记载的是玄奘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记录了游历各国的地理、宗教、物产、习俗等内容,还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记述了佛教各教派的演变与分布状况。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是研究当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中亚、南亚相关国家历史的重要典籍,为各国学者所重视。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在当时引进外国机器,制造武器、轮船等,并设有翻译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目的是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江南制造局是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有重要地位。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即君士坦丁一世,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06年至33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与东部皇帝决裂,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并把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其目的是基于政治的意图,想要争取广大的基督徒的支持,并对幼发拉底河防务进行监督。在临终前受洗为基督教徒。其统治时期是西方文明从古典向中世纪基督教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
参觐交代
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幕府为控制大名而命其定期觐见将军的制度。始于17世纪初,御家人前往镰仓执行官职;1635年,德川家光修订武家诸法度,至此参觐成为定制。规定大名每隔一年分别在江户和本领地轮住,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留住在本领地时其妻儿在江户为人质。明治维新前该制度已废弛。
《非统组织宪章》
《非统组织宪章》是1963年由非洲国家领导人签署通过的政治行动纲领。以泛非主义为基础,捍卫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促进国际合作;主张各国间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非统组织宪章》为非统组织成立和非洲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古者诸侯并争,胜负无恒,而他善必称,己恶不讳。逮乎近世,无闻至公,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而魏收以元氏出于边裔,见侮诸华,遂高自标举,比桑乾于姬、汉之国;曲加排抑,同建邺于蛮貊之邦。夫以敌国相仇,交兵结怨,载诸移檄,用可致诬,列诸缃素,难为妄说。苟未达此义,安可言于史邪……自梁、陈已降,隋、周而往,诸史皆贞观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伪可求。至如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考其行事,皆子孙所为,而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实。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斯则自古所叹,岂独于今哉!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今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
——《史通·曲笔》
问题:
(1)概述材料中两处加下划线句子的大意。(12分)
(2)概括材料中所揭示的魏晋南北朝正史中出现“曲笔”的原因。(18分)
(1)①魏收(撰写《魏书》时)因北魏政权源出边地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政权歧视,于是自我标榜,将北魏描述成周、汉一样的文明国度;另外曲解并排斥地将南方的东晋南朝华夏政权说成是蛮夷之国。
②史书的作用,大概是记录历史上的功过,扬善抑恶,使好的东西永远被人称颂学习,坏的东西永远受到唾弃,一个朝代的得失,可能影响到后世千年对其荣辱的评价。
(2)材料中揭示的魏晋南北朝正史中出现“曲笔”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权对立,各政权的史书往往抬高自己,贬低敌国。例如魏收将北魏描述成文明的国度,而把南朝曲解为野蛮之国,许多史书脱离不了政治并且要为统治者服务,史官这样记录可以从舆情角度对敌国进行排斥,同时给予自身政权正当性,这也体现了古代信息交流的不完善。
②门阀盛行,前朝名流的后代在后世修史时仍官高位显,影响史书记录。史学作为维护统治者地位的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工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担任史官的往往受到位高权重者的制约,他们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巨大的祸患,因此史官只能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或者曲解事实以保全自身。也有一些史学家屈从于个人名利而不愿秉笔直书。
③政权更替频繁,更替之际的史实不免有隐晦歪曲;史官的直抒胸臆为当权者忌讳,一些史官违背了实录的著史原则,或者采取侧面抒发的手段来描述事实,为不触怒当权者,开始采用曲笔寻求平衡点,因此在此时的正史中频繁出现“曲笔”。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代初的南部,虽然也不时出现针对黑人的种族暴行,但在日常生活中,黑人基本能与白人同车船、共饭桌、游公园。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前白人奴隶主“重新夺回”南部各州政权,许多州在维护社会秩序名义下,制定了各种法律,规定黑人与白人必须分开使用公共设施。一些州相继通过乘车隔离法,严禁黑人和白人乘客混坐同一节车厢或同一车厢的同一部分。联邦最高法院在1896年对“普莱西诉弗格森案”的判决,最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
——摘编自任东来等《在宪政的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所有的人均有应该完全的、平等的并且排除任何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或者其民族而产生的歧视,或者隔离地享用任何公共膳宿处提供的各种货物物品、服务、设施和位于任何地方的根据本条所定义的公共膳宿处所提供的好处、便利,以及膳宿服务的完全的、且平等的权利,而不受任何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或者民族的歧视或隔离。
——摘自美国1964年《民权法》
问题:
(1)19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南部,为什么“黑人基本能与白人同车船、共饭桌、游公园”?(12分)
(2)根据材料,分析美国“隔离但平等”原则形成和废除的原因。(18分)
(1)19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美国南部,黑人的权利也逐渐平等化。“与白人同车船、共饭桌、游公园”就体现了这一点,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它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内战,战争之初本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后来演变为一场解放黑奴的革命战争。北方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南方奴隶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②南方在战后重建中颁布了一系列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赋予黑人一定的公民权。尽管黑人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视以及种植场主的剥削,但毕竟从奴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因此,美国内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①形成原因: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根深蒂固,黑人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虽然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以保障他们的权利,但总的来说作用有限,距离真正的平等与自由还有较远的距离;内战结束后,南方保守势力重新控制权力,对黑人的压迫又有所加强,而这些保守势力在当地的影响力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②废除原因:a.百余年来,黑人为争取平等地位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为此甚至付出了沉重地代价;b.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高涨,人们采用非暴力的抗议行动,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马丁·路德·金就是这场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c.美国深陷于越战,国内矛盾逐步激化,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民权运动的兴起,这给美国民权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d.在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出于维护国家形象的需要,在处理种族问题时尽量避免矛盾激化。
论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结束了唐末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割据与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中国历史长期大一统的新局面,它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如大理,吐蕃、台湾和南海诸岛都正式划入元朝版图。
(2)元朝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①确立了以行省制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全国行政区划,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其中辽阳行省、岭北行省、云南行省的设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②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驿站分陆站、水站,陆站用马、牛、车,水站用船;元朝政府在青藏地区设立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其下又各设若干万户府,并在该地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宣政院的设立,使西藏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
③深化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元朝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其中的官员没有职、官、差遣的分别,从而消除了臃肿的一面,能够较为有效地行使职责。
(3)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推动和深化了中外文化交流。
总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论述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中世纪西欧在传承西方古典文化中的主要作用。
(1)拜占庭帝国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帝国主导文化是希腊文化。
①拜占庭保存了希腊语的历史文献及《查士丁尼法典》等古罗马法律文献;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拜占庭人还继承了希腊人热爱文史哲的研究的传统,为拜占庭风格奠定基础。
②拜占庭人继承古希腊人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习俗。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视为“四艺”,哲学、修辞学、古希腊语也是学童的必修科目。
③拜占庭音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音乐,在宫廷典礼、重大仪式、节日庆典、民间婚宴等场合都要用音乐营造热烈气氛;拜占庭医学是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的体质理论被拜占庭人广泛接受,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是人类体质病理学分类的基础,所有的疾病都出于干、湿、冷、热的四气失调。
④拜占庭帝国灭亡后,流亡到欧洲的拜占庭学者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成为复兴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力量。
(2)阿拉伯帝国的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为开明灵活的文化政策。
①阿拉伯帝国时期,随着政治的领先地位和灵活开放的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各民族以良性竞争的姿态的形成促进了新的伊斯兰教文明体系发展建立传播,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②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将西方古典哲学、法律、医学和自然科学等文献译为阿拉伯文,产生了科尔多瓦、巴格达等传播古典文化的中心城市。
③在传播希腊哲学和波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较多地接受古希腊罗马哲学和各种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推崇亚里士多德,并注释其哲学或科学著作。他们根据社会斗争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用从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那里获得的精神营养,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种种解释,同伊斯兰教正统派经院哲学进行斗争。伊比利亚半岛逐渐成为传播西方古典文化的基地。
(3)中世纪时期,古代典籍经由西欧修道院修士的抄写得以存续。
①基督教和犹太教学者将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西方古典文献译为拉丁文,西班牙、意大利的一些地区成为古典文化传播中心。
②早期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内容的学习,辅之以简单的读、写、算,后来课程内容得到扩展,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七艺”作为主要学习科目。
③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复兴,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人文主义思想逐步产生。
总之,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中世纪西欧在传承西方古典文化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能够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搬上历史舞台,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论述1850~1860年间英、法、俄之间的争斗及在侵华过程中的勾结。
(1)英、法、俄之间的争斗:
①19世纪中叶,英、法在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等问题上的对抗和争夺暂时缓和,但在控制伊斯坦布尔等问题上与俄国进行激烈争夺。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他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拿破仑三世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罗斯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
②英国担心俄罗斯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而影响欧洲大陆的均势,担心神圣同盟之间相互勾结。1850年,法国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地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
③1853年俄国与土耳其开战,后英、法对俄宣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英国陆军在加里波利登陆,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
④随后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拿下俄罗斯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结束俄罗斯在黑海的优势。1856年,俄国战败,交战双方签订和约,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从此俄国国际地位衰落,并引发了国内矛盾。
(2)英、法、俄之间的勾结:
①1856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为扩大在华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组成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俘虏了总督叶名琛,两次北上,攻入天津大沽口,兵临天津,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1858年在天津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廷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此前签订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主权,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负担。其中《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③沙俄与英、法联合侵华,为英、法出谋划策,壮大声势,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后沙俄出兵,借口“调停”,对清廷诱骗、恐吓,迫使清朝签订《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让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总之,1850至1860年间英、法、俄之间既有争斗又有勾结,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在此期间无论是他们的争斗还是勾结,都客观上顺利地达成了目的。但是英、法、俄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使中国民众遭受巨大的损失和战争的痛苦,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