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是( )。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
个体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 )。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的关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为了探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者设计一些问题组成问卷,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回答,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 )。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通过对他的回答进行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题干所述方法即调查法中的问卷法。
下列选项中,心理学家与其所属的学派搭配正确的是( )。
苛勒是完形主义(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人类的视觉中枢位于( )。
视觉区位于枕叶。额叶,在大脑半球的前部,主管运动、语言、智能和情感等。听觉区位于颞叶。顶叶,在大脑半球的后顶部,主管感觉、阅读等。
下列有关暗适应与明适应时间的描述,正确的是( )。
视觉的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前者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降低,后者是在弱光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提高,视觉对暗适应慢,对明适应快。
当驾驶飞机在机场降落时,飞行员会发现前方的景物似乎朝自己运动,近处快,远处慢。这种现象被称为( )。
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线条透视是指平面上的物体因各自在视网膜上所成视角的不同,从而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近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空气透视是由于大气及空气介质(雨、雪、烟、雾、尘土和水气等)使人们看到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浓重、色彩饱满以及清晰度高等的视觉现象。对象重叠是指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则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远些。
为了解决问题,个体在问题空间中根据一定规则或程序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这种策略是( )。
算法是一种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策略。启发法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
当运用代表性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忽略了( )。
代表性启发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这一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略概率信息。
下列有关“需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根据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能力的归因属性是( )。
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①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或是个人条件(内控),或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②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③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故按照维纳的归因理论,能力的高低是内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
有关智能发展的一般趋势,表述不正确的是( )。
一般来说,流体智力在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一直在发展的,只是25岁之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生命全程的第一部标志性著作是( )。
霍林沃思最先提出了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
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守恒观念的标志是思维表现出( )。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获得守恒观念的标志是思维表现出可逆性,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桑代克提出“尝试-错误”学习在性质上属于( )。
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即通过个体自己的某种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学生在已具备“爱国行动”观点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也是爱国行动”的新观念。这种学习属于( )。
相关类属学习,即新内容的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和命题,并使其精确化。根据题意,可知这种学习属于相关类属学习。归纳概括学习,又称上位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派生类属学习,是指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即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特例、例证和派生物,充实并证实了原有概念。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在加涅(R.M.Gagne)的理论中,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的主要结构成分是( )。
加涅的学习理论主要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信息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
道德教育中“价值澄清策略”的理论基础是( )。
价值澄清理论是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提出的,它以杜威的经验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认为人需要通过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知道个体的道德行为。
向被试呈现颜色词,要求被试快速判断书写每个颜色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通常会发现当颜色词意义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判断速度要慢于一致时,这种现象称为( )。
Stroop效应在心理学中指优势反应对非优势反应的干扰,题干所述为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即为Stroop效应。Hawthorne效应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某电视台要对8条广告的受欢迎程度进行评估,请20名评判者对这8条广告按“喜欢”排序。这种方法是( )。
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判断这种特性在哪一个刺激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感觉等距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要求被试将某种心理维度上的一段距离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分,再算出多人多次划分结果的平均值。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主试在给定的刺激系列中确定一个刺激强度作为标准刺激,并规定一个数字作为它的感觉量。然后要求被试把同类的、强度不同的一些刺激,分别与标准刺激比较,并估计每个刺激引起的感觉量是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用数字表示这种比例关系。
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主要用来研究( )。
DRM范式主要用来研究错误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DRM范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称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感冒、发抖)组成。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呈现过的”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真实记忆),这就表明错误记忆发生了。
两点阈规主要用来测量( )。
两点阈规是用来测量人体各部位两点阈值的仪器,两点阈值反映的是个体的感觉能力。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句话明确反映出心理现象具有( )。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这体现了心理现象的可测量性。
某次考试满分为150分,某批考生分数的平均分为72,标准差为16,如果某考生的Z分数为1.5,则他的原始分数是( )。
该考生原始分数X=72+1.5×16=96。
已知某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期末成绩平均分90,标准差是6;数学期末成绩平均分80,标准差4。下列关于这两门课程成绩离散程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由于测量所得数据是同一团体的不同特质,因此可用差异系数来比较离散程度,语文成绩的差异系数为0.067,数学成绩的离散程度是0.05,0.067>0.05,所以可知语文成绩离散程度大于数学成绩。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时,数据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列关于这些条件的叙述中,并非必要的是( )。
应用积差相关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①两列成对数据。②数据为连续数据。③数据总体呈正态。④两列数据呈线性关系。
某测验全部由单项选择题组成,总分为连续数据,如果要计算该测验中题目的区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积差相关是用以反映两连续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当一个变量是等距或等比变量,而另一个变量是二分变量时用点二列相关或二列相关,其中,当二分变量是真正二分时采用点二列相关,是人为二分时(譬如及格/不及格)采用二列相关。因此,计算单选题的区分度应采用点二列相关。
心理研究表明,全体人口的智力水平符合( )。
人类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许多特征的分布都符合正态分布,全球人口的智力水平也不例外。正态分布呈钟型,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
在假设检验中,当虚无假设错误且被接受时,犯错误的概率为( )。
在进行假设检验时,当虚无假设正确但被拒绝时所犯的错误是Ⅰ类错误,又称α错误;当虚无假设错误但被接受时所犯的错误为Ⅱ类错误,又叫β错误和取伪错误。在样本容量确定的情况下,α和β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下列测验中,可用来测试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测验是( )。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加工风格。其中,场依存性个体易受到他人影响,需要根据他人的提示和帮助做出决定;场独立性个体喜欢自己做决定,主要依靠内部参照。可采用由威特金等人编制的镶嵌图形测验来测量个体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这种研究记忆的方法属于( )。
题干所述是由斯伯林在全部报告法的基础上改进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表明,在部分报告的情况下,被试的报告成绩要远优于全部报告,以此斯伯林推断个体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存在瞬时记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信息大量涌入,但保持时间极短。
该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是( )。
部分报告法是由斯伯林发现并用以研究个体感觉记忆的实验方法。感觉记忆是记忆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大量信息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之后有选择性地加工才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感觉记忆中保持的时间极其短暂,大约0.5~3s后就会消退。
已知某测验结果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σ2=16,从中随机抽取100名被试,其平均值,方差S2=6.25,则总体平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
根据样本统计量可计算得到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的标准误为,因此可得置信区间为78±0.4×1.96=78±0.78。
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判断某种人际关系是否公平时,需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
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
心理学领域中,根据不同标准对记忆有不同的分类。有研究者将记忆分成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往往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而在利用的时候又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的,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能便是一种程序性记忆;而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ABD三项均属于陈述性记忆。
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先呈现“牛奶”再呈现“面包”,与先呈现“电脑”再呈现“面包”相比,前者将“面包”判断为词的反应时比后者短。这种现象称为( )。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题干所述现象即“牛奶”的呈现对被试对“面包”的识别产生了启动效应。天花板效应是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按照托马斯(K.W.Thomas)的观点,在冲突解决中对双方利益都中度关注的人,采取的冲突解决模式是( )。
托马斯从人们关注自己与关注他人两个维度对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人们对待人际冲突的五种方式,分别是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和合作。其中妥协双方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处在中等水平。
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加德纳提出的是多元智力理论。
艾森克把人格的基本维度分为( )。
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向),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和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以“思维敏捷但粗枝大叶,热情直率但急躁冲动”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
胆汁质的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速、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机勃勃;但是遇事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与刚愎自用。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是不稳定,思维敏捷但是不求甚解,善交际但是感情浅薄。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粘液质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差但是考虑周到,安静稳重。缺点是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但是行为举止缓慢,优柔寡断。
3~6个月的婴儿经常对熟人微笑,而较少对陌生人微笑。这表明其依恋处于( )。
鲍尔比等人将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特定依恋期和目标调整的参与期。3~6个月的婴儿处在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幼儿记忆发展的显著性特征是( )。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④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其角色采择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
塞尔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表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阶段1:社会信息阶段(6~8岁),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式阶段(8~10岁),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性阶段(10~12岁),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4:社会和习俗阶段(12~15岁),能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个体价值观达到相对稳定的时期是( )。
个体价值观达到相对稳定的时期是成年早期。①个体在儿童和少年阶段,即从出生到十三四岁这段时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潜意识模仿阶段,其思维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分化的程度还很不完善,还不能够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形成比较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所以这个阶段儿童和少年的观念和态度主要是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经由灌输和潜意识模仿而得来的。②等进入青少年期,即十五六岁时,个体价值观开始萌芽,开始产生一些较本质的、较稳定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但是,这个阶段的青年具有很多内心矛盾和冲突,价值观很容易受所接触的外界环境和人们的影响而改变。③而到了成年早期,即二十岁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就开始逐渐确立和稳定起来。
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
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单地说,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种情境。例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等。
提出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安德森等人提出了产生式理论;霍约克等人提出的是符号性图式理论;格林诺等人提出的是情境性认知与迁移理论;金特纳提出的是结构匹配理论。
库柏(L A Cooper)和谢帕德(K.N.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使用的反应时技术是( )。
心理旋转实验使用反应时技术是减法法,被试对旋转到不同角度材料的反应时与基线反应时之差即心理旋转过程所用的时间。
向被试多次呈现几个固定的刺激,然后记录各个刺激引起的相应反应的次数,以测定感觉阈限。这种方法是( )。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觉察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平均差误法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无信号检测法。
根据信号检测试验结果绘制的ROC曲线中,有一条称为偶然事件的对角线。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示( )。
在ROC曲线中,对角线处被试的辨别力为0,ROC曲线离这条线越远,表示被试辨别力越强。
实验中有两个变量,自变量V1影响任务一,但不影响任务二,自变量V2影响任务二,但不影响任务一。这种实验性分离现象称为( )。
实验性分离就其特点而言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单一分离,指某一自变量仅对任务1产生影响而对任务2则没有明显影响;非交叉的双重分离,指自变量V1只影响任务1而不影响2,自变量V2只影响2而不影响1:交叉的双重分离,指某一自变量对任务1和2存在相反方向的影响;双向关联,指在同一实验中,两个任务的结果既呈正相关,也呈负相关。
要研究酒的颜色是否影响一个人对酒的喜爱程度,装酒的瓶子是( )。
根据题干可知研究的自变量是酒的颜色,因变量是喜爱程度,因此其他会影响因变量的变量均属于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
在负偏态分布中,算数平均数(M)、中数(Md)和众数(Mo)三者数值的大小关系为( )。
在负偏态分布中,众数>中数>平均数;在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在正态分布中,众数=中数=平均数。
直接使用抽签法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组成研究样本的方法是( )。
简单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N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式,抽签法、随机数学表法都是简单随机抽样。
对一个2×2×3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其变异源共有( )。
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共有8个变异源,分别是3个因素的主效应引起的变异、3个二阶交互作用引起的变异、1个三阶交互作用引起的变异和1个误差变异。
有研究表明,在温度很高(34℃以上)的房间里填写问卷的学生,比在温度正常的房间里填写问卷的学生,对陌生人更怀有敌意。在这个研究中,温度与学生反应分别是( )。
根据题意可知温度与学生反应分别是自变量和因变量,题干中只涉及两个变量,因此并不存在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用F检验考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时,总平方和可以被分解为( )。
F检验又称方差比率检验或方差齐性检验,是一种在零假设下统计数值是否服从F分布的检验。用F检验考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时,总平方和可以被分解为回归平方和与残差平方和。
下列各类数据中,可以进行乘除运算的是( )。
称名数据(例如邮政编码)仅是类别符号,没有实质意义,一般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但可以计数;顺序数据(例如比赛名次)之间具有次序和等级的关系,但不具有相等的单位和绝对的大小;等距数据(例如气温)可以进行大小比较,具有相等的单位,但不能通过乘除运算反映倍数关系;比率数据(例如身高)具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乘除运算。
下列描述相关系数r与回归系数bYX两者之间关系的公式中,正确的是( )。
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而回归系数则表明自变量X对因变量Y影响大小的参数,B选项表明了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之间的关系。
设Z为标准分数,如果Z′=aZ+b,则Z′的平均数为( )。
Z作为标准分数,其平均值为0。因此,故Z′平均数为b。
根据项目反应理论,项目特征曲线时( )。
项目特征曲线是项目反应理论的基础,指能稳定反映被试水平的潜在特质变量代替卷面总分作为回归曲线的自变量的曲线。
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居中部分的面积为99%的Z的临界值为( )。
Z分数又称为标准分数,是原始数与平均值之差再除以标准差的过程。在统计学中,标准分数是一个数据值高于或低于均值的标准偏差的符号数。1.96个标准差会覆盖标准正态分布95%的面积,2.58个标准差会覆盖标准正态分布99%的面积。
离均差平方和的均值为( )。
离均差平方和的含义是计算每个观测值与平均数的差,将其平方后相加,是统计中离散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均值是方差。
在态度测量中,提出五点计分方式的心理学家是( )。
在态度测量中,李克特最先提出五点记分方式。如今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李克特量表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都有“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5、4、3、2、1分。
某一测试项目,高分组被试通过率为0.70,低分组被试通过率为0.20。该项目的难度是( )。
难度是指一个项目的难易程度,由公式得难度。难度值的变化范围为0~1,P越大表示题目越简单,P越小表示题目越难。P为0意味着这道题没有人能答对,P为1意味着这道题所有人都能答对。
该方法研究信息储存容量的计算方法是( )。
首先,这是一个回忆测验,并非再认测验。其次,根据题意可知一共有三行字母,每次只回忆一行,因此总的储存容量应为平均每次回忆字母数×3(行数)。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材料的性质(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材料的数量(数量越多,遗忘越快)、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最初和最后学习的材料更不容易遗忘)、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者的态度等。
吉尔福特认为,评价发散性思维的维度有( )。
吉尔福特评价发散思维的维度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是指发散性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
哈维格斯特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有( )。
哈维格斯特把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具体地归纳为七点:①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②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③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④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⑤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⑥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⑦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任何测量工具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有( )。
任何测量工具都必须具备单位和参照点,根据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可以将量表从低级到高级,从模糊到明确分为四类: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信度和效度是测量工具客观化的指标。
对两个独立样本的平均数进行非参数检验所使用的方法有( )。
秩和检验法和中数检验法是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差异检验的非参数检验方法,符号检验法是对两个相关样本进行差异检验的方法,等级方差分析法是对多个样本进行差异检验的方法。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小远最近谈恋爱了,根据斯滕伯格的理论,下列关于他的表述,体现爱情成分的有( )。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认为所有爱情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其中,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表现为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在爱情中能够引起温暖体验;承诺是指具有维持关系的决定和担保。A项体现了激情,B项体现了承诺,C项体现了亲密。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 )。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中包括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成分,人格结构中的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行其责。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而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学习与教学方式有( )。
探究学习、情境学习和支架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其中,探索学习是指学生以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探索;情境学习强调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支架教学认为教师应为学习者架构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深入理解。程序教学是行为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习与教学方式。
在注意的研究中,属于过滤范式的有( )。
注意的过滤范式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某一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负启动范式、双耳分听范式、整体-局部范式和双侧任务范式。
与只操纵单个变量的实验设计相比,能同时操纵多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的优点有( )。
首先,做一个多变量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单变量的实验效率更高,而且更易于使控制变量保持稳定。其次,在几个变量并存的情况下产生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变量实验中形成的结果更有价值,更贴近现实生活。
请简述知觉的含义及其特性。
答案:(1)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我们只能感觉到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一部分事物,对它们的知觉非常清晰,而把其他一些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对它们只有模糊知觉的现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②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但是,知觉的这种整合作用又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同时,对事物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要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对它的知觉印象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和运动恒常性等。
请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的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还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易变性,只要引起情绪的情景发生了变化,情绪会很快地变化。而且情绪的发生会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
②情感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感情,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和对丑的厌恶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①情感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我们会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会为祖国受到侵略而同仇敌忾,离开了情绪的外在表现,爱国主义情怀也就无从表达了。
②情感也制约着情绪的外在表现,因为人的需要明显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请简述学习动机中的自我价值理论。
答案: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其基本假设是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分为四类:高趋低避型、低趋高避型、高趋高避型和低趋低避型。
(1)高趋低避型: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他们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他们学习仅仅因为学习是他们快乐的手段,是他们生命的存在方式。
(2)低趋高避型:又称为逃避失败者,他们更看重逃避失败而非期望成功。他们不一定存在学习问题或学习困难,只是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其背后隐藏着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感受着高度的焦虑和紧张。
(3)高趋高避型: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对任务又爱又恨,常常处于一种冲动状态。通常是教师非常喜欢的孩子,被称作过度努力者。
(4)低趋低避型:被称作失败接受者。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不感到丝毫恐惧或者羞愧。对成就漠不关心,不接受任何有关能力的挑战。
请简述效度的类型及其估计方法。
答案: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在测量理论中,效度为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效度的主要类型和测量方法主要包括:
(1)内容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要确定一个测验内容效度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要有定义完好的内容范围,而且测验项目应是已界定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其测量方法包括逻辑分析法(专家评定法)、复本法和再测法。
(2)结构效度(构念效度/构想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或特质的程度,或用心理学上某种概念或特质来解释测验分数的恰当程度。结构效度的测量方法是首先提出理论假设并分成细小的纲目,以解释被试测验上的表现,然后依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最后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
(3)实证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其测量方法为明确观念校标、确定校标测量以及考查测验分数与校标测量的关系。
某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数是73分,标准差为5分,录取率是5%,某学生得分是85分,请问他能否被录取。
答案:(1)根据题干计算录取分数线
录取率为5%,说明要淘汰95%的人,则95%对应的单侧Z=1.645。
设录取分数线为X,则
可知分数线X=81.225,即录取分数线为81.225分。
(2)将该学生得分与分数线进行比较,可知85>X,即学生得分大于录取分数线,因此可以知道该生可以被录取。
试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案: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包括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等。
(1)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相同点
①两模型的理论前提一致: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予以调节。
②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③过滤器的作用相同: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分析与加工。
(2)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不同点
①信息加工阶段
过滤器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特雷斯曼对双耳分听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衰减模型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②信息加工方式
过滤器模型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衰减模型中的过滤器则并非依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
请简述发展心理学关于聚合交叉研究(3~6岁儿童字母阅读能力)的数据分析思路以及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聚合交叉设计的特点。
答案:(1)数据分析思路
聚合交叉研究可以进行三种比较: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比较完成的发展趋势;比较不同时代同一年龄被试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组群效应。
(2)三种设计的特点
①横断研究
a.定义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同时对全国23个省市的青少年思维发展进行研究,就属于横断研究。
b.特点
第一,横向研究比较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由于横向研究可以对较多被试进行研究,故被试的代表性往往较强,研究所得结果也具有较好的概括性。横向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强,可以较快获得研究结果,同时避免了被试流失;
第二,横向研究可能存在组群效应,即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性变化过程和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反映全面本质的问题。
②纵向研究
a.定义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以考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b.特点
第一,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
第二,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这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也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③聚合交叉研究
a.定义
聚合交叉研究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例如在某小学选择三个年级,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纵向追踪,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对一到五年级儿童的全部追踪研究。
b.特点
聚合交叉研究既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又具有横断研究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被试样本小、受时间限制等问题;采用聚合交叉研究不仅可以排除组群效应,而且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被试流失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比较同时代出生但先后参加实验的被试,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聚合交叉研究耗时也比典型的纵向研究少;采用聚合交叉研究,可以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