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古典自由教育,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对美国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产生了广泛影 响的教育思潮是( )
有学者称,“教育这个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如果只用于保守固有文化,阻碍社会的进 步,如果不顾当前事实的需要,应用这个工具灌输不能实现的幻想,也足以增加社会的混乱”, 这种观点表明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 )
教育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教育功能和负向教育功能,所谓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 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的作用。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 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 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接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到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 理论体系,以下不是这种理论基本主张的是( )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语言呈现为主的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对学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次 改革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 “两基”提出是在( )
为了指导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 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
主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是( )
以下哪一种论述不能体现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 对教育教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上。
在朱熹教育阶段划分中,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 道,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是( )
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
最早应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
将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规定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该受此教育”的学 制是( )
下面属于“负强化”的反例的是( )
“提出大学设立医学系、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这只能证明,人们对身体的健康和钱 财的安全比对精神的健康看的重,人们对后代的物质财富的关心,超过人们对优良教育的关心” 的人物是( )
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 施的阶段是( )。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自己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 记录方法是( )
按实验控制程度,教育实验中控制程度最高的是 ( )
反映测量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的指标是( )
在《论语》“樊迟学稼”中,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 )
在“樊迟学稼”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向孔子学种菜, 子曰:“吾不如老圃”,在樊迟离开后,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焉, 焉用稼”,这反映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该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 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该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 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等人,其代表作品是杜威的《民 主主义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有多种,其中一种的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 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课程的有效性取决于课程实施时学生行为发生的 变化,评价者关注课程是否真正发生了作用。这种评价理论是( )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又被称为“传统评价观”,代表人物是泰勒,主要观点:第 一、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达到程度来判断教学效果;第二、课程的 有效性取决于课程实施时学生的行为变化,评价者关注课程是否真正发生了作用;第三、课程 开发者的任务就是描述可以测量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可以通过标准参照测试予以测量
20世纪,西方形成了众多的课程理论流派,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 程应该又永恒的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因 为它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 这种课程理论属于( )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布鲁纳;主要观 点: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 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知识 中心课程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知识中心课程的编制者一般都 是科学家或学科专家,他们关心的是社会需要,是学生需要接受什么
国家为了指导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20世纪末颁布了一系列教育 方案,其中一项改革方案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是( )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在贯彻落实《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施工蓝图。在该计划中,国家提出了12项重大行动,其中第一项就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 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教育家是( )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教育家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他们用的词 是“Didactica”,并将其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殷人重祭祀、崇礼乐,特设学校,称为( )
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位心理学家声称“给 我一打儿健康的婴儿,如果我能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 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 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是乞丐和盗贼”,这位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发展动力的 观点可以概括为( )
环境决定论者十分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甚至声称:“给我一打儿健康的婴儿,如果我能在由我所控制 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 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是乞 丐和盗贼”。
学龄初期儿童的总特征是身心发展较缓慢,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龄中期儿童的 特征身心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特别是情感较为丰富,又不容易控制自己, 有人称之为“危险期”;学龄晚期学生的身心发展明显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这体现了儿童 身心发展的( )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 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在心理方面,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 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 理智感、道德感;人的成长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 现出不同的特征
强调德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给人们某种道德观,而是教会人们如何选择一种道德观的德 育理论流派是( )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拉斯、哈明、西蒙和凯钦鲍姆,主要观点是:价 值观:价值观是个人的,也是相对的,在当今社会上,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念 体系;德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帮助人们获得价值观,并使他们将自身与不断发 展变化的社会联系起来,该派理论不太关注人们相信什么,而是关注人们怎样相信;价值澄清 中的评价过程:拉斯等人认为价值澄清即是“利用各种问题和活动教授评价过程并帮助人们熟 练地应用这一评价过程”,拉斯最初提出了三个过程七个步骤:第一、选择,包括三个步骤: 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对每一种选择的结果审慎地思考后进行选择。第二、 珍视,包括两个步骤: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感到愉快;非常乐意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 择。第三、行动,包括两个步骤:根据选择采取行动;重复这种行动并形成某种生活方式;价 值澄清方法包括:澄清应答法和价值表填写法。
为统一经学,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对儒经进行统一解释并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 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这部儒学经书的名称为( )
为了体现“士族贵庶皆须教”,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另设一个专习儒家经典的中 央官学是( )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持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 )
下列关于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
“要求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观察阶段的教育。观察阶 段的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充分发展能力和特长,以便通过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这个计划是( )
1928年,中华民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以1922年新学制为基础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关于这个学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
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不包括( )
被誉为18实际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是( )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学校的表述错误的是( )
下列选项中,不是耶稣会学校成功的重要条件是( )
儿童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后,再学习“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这 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属于( )。
近代美国指定的对全国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是( )
“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的是谁提出的( )
苏联20世纪30年代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是( )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进行层级分 类,儿童学习”红灯停,绿灯行”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
以下数据具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是( )
某班数学平均考试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9分,学生A分数为70分,那么,学生A的标 准分数为( )
当已知一个复合现象A(C、D、E)是引起另一个复合现象B(c、d、e)发生的原因,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 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
课程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错误
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学业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 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退步状况,掌握教学和学习效果;课程评价比学业评价外延更大, 课程评价不仅包含学业评价,而且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联系: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基础
中世纪大学是宗教性质的大学。
错误
中世纪大学是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到中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 的学校,产生之初,由师生自行创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以实际 需要为主,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具有鲜明的世俗性质。尽管后来由于受教会控制,宗教气氛浓 厚,繁琐哲学盛行,由世俗性转向了宗教性,但它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 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 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所以,题目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学习。
错误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性质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因此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1)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
(2)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简述抽样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性质确定样本总体界限。 (2)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 (3)取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避免取样偏差。 (4)合理的样本容量。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 际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正相关, 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更具有一般性和可信性。
简述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是指人类从彼此分隔的多中心时代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 其标志性事件是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问题的形成与扩展、全 球共同意识的崛起与强化等。全球化对教育产生了如下影响 (1)学校与外部世界联系加强 (2)教育与全球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 要手段 (3)由于世界性的经贸、文化、人才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教育重新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教 育目的需要转向 (4)全球化引发了教育上的一系列冲突,如: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传统与现代之 间的矛盾等,使教育内外部的矛盾达到空前激烈的地步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思想又有诸多的不同,请分析两家学 派的异同点。
不同点: 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但两派的阶级立场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 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 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 (1)在教育对象方面,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 (2)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 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 (3)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重视科学技 术和逻辑思维训练。 (4)儒家教育方法上讲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家主张:“不扣必鸣者也。”主张强 说人,儒家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主张“述而且作”的创造精神。儒家严义利之辨,墨 家则主张“义,利也”,强调志功合一; 相同点:(1)都重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巩固政治统治最有效的手段; (2)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来推广自己的政治理想。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 育的重要手段。他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品 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他看来,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教 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学生某种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但是,他把教学当做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为无条件的同步运动,没有 认识到智育和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 .... 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试述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大学随机选择同年级的 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的探究式 教学法实施教学,如以小组研究和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照班采用 常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 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
Ⅰ. 【答案要点】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 个性品质。其影响因素有: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都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有保证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高创造力者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敢质疑,富有幽默感等 特征。 (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能促使内部动机发生作用,有利于创造性的 激发。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 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 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 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 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 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 同方式来理解事物;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 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 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攻、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②推测与假设训 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 应对;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 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 计;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评分说明】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Ⅱ.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随机抽样。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R Ol X O2 R O3 O4 (4) 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因素的 干扰,以及“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根源 康德: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经验 库恩:科学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范式,知识是个人的理解 后结构主义:强调非理性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根源 皮亚杰: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思维发生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图式不断协调、建构的过程 维果斯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技术根源 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4)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观点 知识观:对传统的客观性、确定性的知识提出了挑战,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 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 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情景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 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 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 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 有一次,女儿的语文作业出了两处错误。这两处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的 意思写成语”。一个题目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了“齐心协力”,老师判错。 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另一个题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 老师又判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真可怕,不知曾几何时,具有丰富词汇的中国 语言,竟变得比数学还精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看图说话”,图上画 的是:一个小朋友在金色的麦田里捉蝴蝶。老师的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若有的同学的答 案是“庄家丰收了”,老师就判错。语文教学中,全国数以万计的老师在教同一篇课文、一样 的段落大意、一样的中心思想,不是每一个教师的思想,也不是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而是编写 教参的人的思想。语文教学变得如此僵化和教条,语言和文学的“神”怎么能存在呢!
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 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教育的享用功能。 固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然而,这种正向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功能。正如《学 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材料中所 述的现象就是压抑儿童创造精神的力量。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 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正如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针对上述例子,克服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出现的负向 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要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 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作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迫使学生就 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作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 待他们、赏识他们。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