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
本题考查的是对认识与实践统一关系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此外,认识与实践又是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具体的统一,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不变的统一”.题中的C项和D项虽然也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特点的表现形式,但作为单项,A项是最体现认识与实践统一关系特点的,是正确答案.该考点虽然很重要,但没有什么难点,一般考生都能把握.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性质.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简称为“国家性特征”).
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性表现的掌握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都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但作为单项选择,即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即实践作用.所以C项是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本题考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把握.一般考生都能把握,没有任何难点和误点,用排除法很容易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
本题考查考生对相对性与相对主义的区别的辨认.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类的知识都具有绝对性即永恒的发展变动性和相对性即暂时性相对静止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割裂事物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绝对主义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相对主义是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认事物的绝对性.所以题干中所讲的“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是符合辩证法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它可以防止科学停止不前,扫清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任何障碍,将科学推向前进.所以相对性和相对主义不是一回事,考生在复习中一定将二者严格区別开来.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达到了新境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
本题考查考生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确认.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A项的内容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C项和D项的内容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具体政策.将ACD项排除,B项是正确答案.
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及促进共同发展是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实现这三个任务的根本保证是( )
本题考查如何实现新世纪我们党所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世纪我们党所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而实现这三个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建设”.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的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以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由于有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 )
本题考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正确答案为B项.
中共四大的中心议题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共四大内容的掌握.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中共四大,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王农联盟的问题,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备选项C为正确答案.
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失败的事件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大革命”的掌握.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林彪在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坚持在宪法草案中“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坚持称“毛主席是天才”的观点.随后陈伯达等人在各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企图左右全会进程.毛泽东觉察到林彪等人宗派活动,决定停止讨论林彪讲话,对陈伯达审查.1971年4月党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1974年9月13日林彪出逃,在蒙古境内温都尔汗坠机身亡,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因此,备选项B为正确答案.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编成的著作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四洲志》的掌握.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因此,备选项B为正确答案.
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掌握.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告民盟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表示今后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因此,备选项A为正确答案.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的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的掌握.《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的规定,这项规定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因此,备选项C为正确答案.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可以分为( )
本题考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的种类.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在诉讼过程中遇有法定回避情形时,主动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指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具有法定回避情形;而向他们所在的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指定回避亦称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司法机关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
下列属于著作权人身权的是( )
本题考查著作权人身权.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的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汇编权属于著作财产权.BCD
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应判决准予离婚的是(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判决离婚的理由.判决离婚是指男女一方要求离婚,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先行调解,调解无效,应当判决.《婚姻》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准予离婚的情形.包括: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根据该规定,A项分居满一年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当排除.其他三项属于准予离婚的情形.故答案应为BCD.
下列关于法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法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国家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纪律观念也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C错误.
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两个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有(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治的概念、法治和法制的关联、法治和民主的关系等.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法治的原则,最为核心的是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从一定意义上讲,法治的所有价值目标都可以归结为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 .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论述,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A选项错误.BCD选项是正确的.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本题作为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深化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具有一定难度,它要求考生不仅对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点比较熟悉,而且还需要考生运用辩证法的头脑去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具体内容,并作出判断.题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ABC项虽然表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因而是正确答案.D项所表述的内容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仅看到存在的合理性,并将它固定化,是不彻底的辩证法,是不合题意的.考生选择本题时问题可能会出在D项上.
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形式有( )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是( )
本题考查的是对两种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主要区别的把握.本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难点,一般考生都可以认定ABD为正确答案.如果出问题,会出在对C项的理解上.有的考生会因对“自发”和“自觉”的不理解,而误选C项.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还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二者都是自觉辩证法,只有古代辩证法才是自发的辩证法.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该题是考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和社会革命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特点不同,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目的无意识地实现的,而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但是资本主义绝不会自然而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活动,通过社会革命来推翻、来实现.题中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A项)“并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所以AC项是正确选项,B项与D项与题干无关,明显是干扰项.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
本题考查对商品及其二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即商品具有两重属性一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是价值.所以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物品只有同时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成为商品,缺一不可.题中四个选项都正确地反映了这种关系.本题可就对商品概念的理解,结合题中几个选项从不同角度命制分析题.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承担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的特殊优点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无产阶级特殊优点的掌握.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它还有三个特殊优点(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具有革命彻底性.(2)分布集中,大多在沿海城市和少数厂矿企业,便于形成一支重要力量.(3)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因此,备选项B、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点,不是中国无产阶级特殊优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因此,答对本题的关键在于审准题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表现在( )
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特点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是第一,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第二,从革命阵线看,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第三,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而不再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第四,有了新的前途,它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以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由于有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才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备选项A、B、C、D都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等总结的战略战术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形成的掌握.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总结除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带有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因此,备选项A、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C是在抗战中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备选项D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因此,备选项C、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原则是(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 )
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掌握.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这样,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备选项AD为正确答案.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 )
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其中,发展进步势力是指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各个革命组织的力量.这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中心环节.只有发展进步势力,才能更好地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因此,备选项A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B民族资产阶级是应该争取的中间势力,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席某和刘某1997年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不久,于1998年2月登记结婚.婚后,刘某长期不主动找工作.赋闲在家,没有收入来源,席某多次劝说无效,刘某患有妇科疾病.虽经多次治疗仍未根治.因此一直不能生育子女: 由于双方婚前不了解,导致了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局面.席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寻求婚外的慰藉.便有了第三者.2004年3月.席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离婚并依法分割共同财产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对婚前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并无大多争议.刘某的委托代理律师突然向法院提交了一份证据,是刘某为证明席某具有”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委托私人侦探偷拍制作的光盘资料原告席某的代理律师对此证据的合法性提出了异议、
法院认为,被告取证虽未经原告许可,但未侵犯原告合法权益.予以采信.本案后经法院主持调解离婚.席某在财产分割上对无过错方刘某进行了适当的补偿
请回答:
(1)关于证据的特征,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2)本案中刘某委托私人侦探取证的程序是否合法?偷拍录像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3)现实社会中,应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答案要点]
(1)证据具有客观性,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证据具有关联性: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证据具有合法性,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2)所谓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依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它除了要求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外,还要求证据的收集、提供甚至审查等环节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的要求.案例中的席某作为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同居,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值得保护的合法权益.录像虽然涉及第三者隐私,但是制作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侵害第三者的隐私权,而是为了保护更优先的配偶权,涉及他人隐私迫不得已,不采用隐蔽行为不能获得真相.而且该证据经过审查和鉴定,设有经过剪辑、拼凑、篡改和臆造,不时以违背善良风俗的手段或方法取得,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所以,法院做法是正确的.
(3)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有掌握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分析下列一组材料:
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未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3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关]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
一一摘自陶德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第二,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枓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沒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第三,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阿尔溫.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分析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中得出来的,它揭示了社会化人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因此,其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仍是适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各部门内部,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同样也不能顺利进行.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枓公有,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就可以使社会再生产有计划地按比例发展.这里所讲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经过人的王观努力.必须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价值规律.
如何理解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要点]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下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工夫,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勢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
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②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2)持久抗战的理论:
①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调,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讲演,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②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③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3).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对比,决定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且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
④毛泽东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⑤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