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
本题考查对领袖和人民群众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是对立统一关系.人民群众既是历史“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领袖等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清楚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关系,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题干明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本题考查的是阶级斗争的社会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的表现.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只能在阶级社会起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和“最终动力”,更不是“唯一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由于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种动力合力的结果,没有“唯一动力”.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
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归根结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影响,但不由它们决定;法受客观规律的影响,经济、政治、民主等规律的影.向.法律既有社会作用(在我国表现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又有规范作用(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作用).因此ACD错误.
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区别在于(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区别.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作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义务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法律责任.公民的权利是否行使,取决于公民个人的意愿,公民既可以享受,也可以放弃.公民对义务的履行不得取舍,国家以强制力保障公民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履行自己的义务.所以,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权利体现自主性,义务体现强制性.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的是( )
本题考查信念的作用.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着,要想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通过回顾革命的历史,说明了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信念促进人民团结,增强凝聚力,使人民执着地坚信革命道路,最终走向成功.
我国第一部由人大机关通过的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是( )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涉及人大代表的选举、权利、义务以及罢免的法律,不涉及干部人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暂行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不调整干部人事制度.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说:“人物灵蠢多殊,是曰独性,而公性则一也.公性在独性中,遂缘习性.”这段话讲的是( )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题干中的“公性”和“独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因此,D选项正确.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知识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因此A项范围过大,不确切,C项错误,D项错误.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表现.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原料和场所;它制约着社会经济部门的发展与分布: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生产发展速度;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地理环境对社会的这种作用的影响既不是“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也不是“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更不能“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而是广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因此,正确答案为A.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毛泽东首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是在( )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事求是的掌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首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选项A是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个科学概念,BC是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都下符合题干要求.
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掌握.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而他们本身都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因此,备选项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应该允许劳动者在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后,因为( )
本题考查对劳动者“先富后富”原因的理解.题中BC两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的情况,A项中投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只有D项才是唯一正确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意义的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深刻一步.因此,备选项B为正确答案.
对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是(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意义的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备选项C为正确答案.
犯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 )
本题考查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 )
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除了通过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增强垄断资本的国际竞争力,谋求高额垄断利润以外,为了加强对各国垄断资本的协调和制约,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国际垄断资本还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以加强国际协调.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
本题考查的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共同观点和特点的把握,属于综合知识选择题.唯物主义哲学有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三者都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一元论哲学”;三者都承认规律、必然性是“决定论哲学”.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特别“坚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利,在其之前的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将C项和D项排除,那么AB项就是题干所要求的正确答案.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涉及到:对“一元论”哲学观点及其外延的正确把握;对“决定论哲学”观点、特点及所包括哲学范围的准确理解;对能动反映论哲学的归属认知:特别是必须确认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不曾存在的.只有这些知识点都非常熟知,才能作出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支撑.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ABCD四项均为正确选项.
在下列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观点有( )
这道选择题考查的是对历史创造者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出现了尖锐的分歧.nit,C,史观认为历史是伟大人物、领袖人物创造的,在创造历史活动中领袖人物是“1”,而人民群众是”11”后面的无数个“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还认为社会历史同自然历史不同,自然历史是无目的无意识实现的,而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所以ABCD都是正确答案.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涉及到的相关观点比较多,但没有太大的难度.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因此,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发生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是不变的,而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变小,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故答案为ACD.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是( )
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1)提出“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没有出路和注定要失败的.台湾问题事关祖国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6)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当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系统地论述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著作是( )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掌握.当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因此,选项CD为正确答案.选项A是在1948年发表的,主要是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B是在1945年发表的.主要是论述了党的三大作风,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改造目的的掌握.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对当年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因此,备选项A、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B是错的,因为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不是消灭资本家本人.因此,备选项B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
此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的掌握.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在大革命时期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因此,备选项A、B、C、D都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特点的掌握.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而不再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从革命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而不再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它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以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由于有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才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备选项8、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备选项A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 )
题中所给的全部内容,再加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十六大报告原文,这是比较固定的表述,要记忆.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堂有( )
此题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内容的掌握.洋务派办的翻译学堂有1862年奕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方言馆.创办的军事学堂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因此,备选项ABC为正确答案.
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条件的掌握.1950年6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因此,备选项ACD为正确答案.
1958年“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有( )
此题考查考生对“大跃进”的掌握.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起来.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1961年中共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此题考查考生对“八字”方针的掌握.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因此,备选项AC为正确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圳是全国最早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最早确立“自主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最成功的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城市之一.这个敢于改革开放、敢于创新的城市,曾在全国最先公开举行土地拍卖,最先开创“文化旅游”,最先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医保制度,最先形成了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的总体思路……这座城市创造了许多奇迹:短短25年里,人均GDP全国第一,出口额连续112年全国第一.过去25年,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贡献,是发展模式的贡献.
请回答:
深圳特区的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深圳最大的优势和本钱就是改革创新开放,改革创新开放是深-+4B[的“根”和“魂”,过去25年,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贡献,是发展模式的贡献
(2)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改单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为实践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A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
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A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A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
——摘自[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
材料3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足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
——摘自[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
请回答
(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案要点]
(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下列是有关认识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自然并不让自己躲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人的,恰像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进身內来一般”.
“当我们用手或唇接触有触觉的东西时,我们不只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只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一一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即使不能用平凡的,粗糙的感觉认识,也能用有训练的感觉认识,即使不能用解剖家或化学家的眼睛认识,也能用哲学家的眼睛认识”.
一一摘自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
材料2
“我们凭什么论证能够证明人心中的知觉定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实际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所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别的原因生起呢?”
一一摘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材料3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一一摘自荀子《解蔽》《正名》
材料4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
一一摘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5
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世界,这个“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是超乎经验之外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现象).
一一一摘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材料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一一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在认识论上的哲学倾向及局限性.
(2)比较材料2和材料5的异同.
(3)指出材料2和材料5各自的错误实质.
(4)指出材料3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3的含义.
(5)指出材料4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4的含义.
(6)比较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异同.
(7)材料1、材料3、材料6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1在认识论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因为它坚持了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在认识论上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因此是机械反映论.
{2)材料2和材料5的共同点都否认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都是不可知论哲学.二者的区别在于:材料2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完全否认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必然导致怀疑主义;材料5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能够达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达不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材枓2的错误实质是割裂了感觉和外界事物的关系;材料5的错误实质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4)材料3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世界能够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用耳朵听才能听到声音,用眼睛看才能看到东西.
(5)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是说人的认识、知识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仁、义、理、智之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用学习和思虑,与生俱来.
(6)材料6、材料11、材料3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材料6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材料11和材料3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区別在于:在认识论问题上承不承认实践、懂不僅辩证法.材料11、材料3由于不承认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是机械反映论.而材料6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是能动反映论.
(7)材料1、材料3、材料6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哲学,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回答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精神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吋,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
请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的有利条件、特殊困难及其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有利条件,第一,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中国缺乏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整个工人阶级受到三重压迫而具有坚强和彻底的革命性.第二,由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们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在思想上一开始就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第三,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和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成立前夕又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多次论战,在组织上也没有受到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党的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有利的条件.
(2)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困难:第一,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间隔很短,加上党成立后立即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非常困难和艰巨的任务.第三,1927年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后,党的组织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了绝大多数,因而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时时处在多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为党内发生“左”右倾偏向提供了思想的土壤.这就成为党的建设上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和亟待解决的根本性任务.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创造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许多新鲜经验.
(4)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