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后他又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重述了这一观点。这里有个小技巧,凡是讲到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或归宿,大多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囊括了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改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本题引用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蕴涵哲理的诗句进行考查,题干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静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动(风定花犹落),动的时候也更能体现出静(鸟鸣山更幽)。所以,世界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
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即物的依赖性社会。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与时间经济相联系,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可能性包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的依据是“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可能性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能找到变成现实依据的;而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变成现实根据和条件的。本题题干的前一句话是说不可能性,后一句说的是可能而不去做。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与A项中“主观努力”、B项中“对人是否有利”无关。D项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依据。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意识形态的相独立性原理认为,意识形态在反映或依赖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或功能,主要表现有: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的同步性、历史继承性、相互作用性和能动的反作用性。题干中列宁的名言说明了虽是处在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下,但是他们的个人意识则完全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货币的本质是( )。
货币是一种商品,但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市场交换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并不是货币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 )。
具体是考查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的争夺。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根据形成条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或者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由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Ⅱ的实体。但这种超额利润是否转化为和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超额利润,要取决于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 )。
2005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这表明( )。
本题是“形势与政策”中中外关系的试题。要求考生平时多关注时事并准确记忆。
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
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具有三个特征:①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②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③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G-G′。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为总结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B项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C项是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D项是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我们的这个政策,那么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BC两项,敌我矛盾属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非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
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内容也是经常考的知识点。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A项,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B项,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地位并独立自主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D项,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的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更好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 )。
在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为“联合战线”,又叫“第一次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时期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称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个时期的合作成分各不相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有两次,即A、C项,又称两次国共合作。故选AC。
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学风问题主要是指( )。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故选BCD。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题中所讲的事情,首先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显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还指出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排除C项。故选ABD。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成员的总和,与“敌人”相对应。人民群众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内容是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讲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非现实的人;人民群众不是直接指单个的人而是指人的总和与群体。
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1)价值;(2)市场供求状况;(3)货币自身的价值;(4)政府的经济政策;(5)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商品价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价值量的变化,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又会影响生产价格的变化.因此,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商品的供求变化都有关,可见,AC两项错误,正确答案为BD.
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几个方面的监督,具体包括( )。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要领导好,就要接受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民主派人士的监督。无论是党内的监督还是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 )。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B项属于依法治国的过程与形式,不属于要点的内容。
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一般而言,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包括:①剩余价值率。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②资本周转速度。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③不变资本的节省。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④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⑤原料价格的变动。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AD两项是提高利润率的途径;BC两项只会导致利润率的降低。
G-W-G′是( )。
资本总公式的形式是:G-W-G′。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其中,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G-W-G′;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P…W′-G′.G-W…P;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W′-G′.G-W…P…W′。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反映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既有正确的反映,又有错误的反映;既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理性认识);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B项说法过于绝对,人的主观性还可以根据现实进行想象或者对现实进行虚幻的反映;;C项,虚幻的观念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本题四个选项全部体现了恩格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性的观点。仅刘翔打破世界记录这个事件本身就说明了AB两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又体现了CD两项。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有机整体。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一般包括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等。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措施包括:“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 )。
中非合作论坛是首脑外交的新形势。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总理及非洲4国的总统和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参加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讲话;14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44个国家的88位部长参加了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吸引了非洲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首脑外交对中非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人的认识本质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第一,尽可能多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直接经验)。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主要原因是:
①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
②占有材料不全;
③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
丁玲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她的认识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客观事物本身,从而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从而陷入了主观随意性,导致了她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主要有以下启示:
①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丁铃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以前的脱离实践、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对成仿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转变为与成仿吾的正面接触、亲身体验。
②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
要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和区分,撇开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对材料进行鉴别和核实,去掉虚假材料,保留真实材料;然后,把各种材料联系起来思索,从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线索中找出相互间的本质联系,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到事物的内部,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③我们的认识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人们对事物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是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2)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实现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②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
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1)题中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表可以看出:
①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
②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③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
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主要有:
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
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③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
④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通过减租减息,根据地中各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由表可以看出,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表现为:
①它只是削弱封建势力,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
②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设有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减租减息政策只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材料1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②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来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少,使用效率低,单位能耗产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有:
①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②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④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⑤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2%。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位于波斯湾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时至2003年3月,美、英又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2006年7月,黎以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至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在战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由地图和材料内容可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有:
(1)中东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是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联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从地图中可以看出,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2)中东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海湾油气资源在给海湾国家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战乱。历次中东战争大都与石油息息相关。
(3)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根源还有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
①在民族矛盾方面,中东地区居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科卜特人,阿、波、土、库四个民族族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犹太人信奉犹太教,而亚美尼亚人和科卜特人则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
②从血缘上讲,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同属闪族,他们都宣称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是闪语族迄今仅存的两种语言。但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刻也未消停。
③在宗教矛盾方面,中东地区是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同时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三大宗教,这就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它们之间的渊源颇深。这三大宗教相继出现在西亚地区。其中犹太教和基督教均出现在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视耶路撒冷为圣地。伊斯兰教虽然出现在阿拉伯半岛南端的麦加,但耶路撒冷却是它的第三大圣地。这三大宗教的经典在内容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这三大宗教之间却时常发生矛盾与冲突,而且矛盾根深蒂固,不可调和。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Ⅱ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1)材料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胡锦涛讲话的内容正是辩证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具体体现。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基本要点有:
a.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②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只有在对话和交流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丰富与完善。纵观历史,国际社会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为争夺经济利益引起的,而不是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和理解,对不同文明持包容、尊重态度,不仅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也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必需的。
因此,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已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①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
②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③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