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A项“滋”,意为“增多”;B项“卒”,意为“尽,遍布”;D项“凌”,意为“侵犯”。
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D项应译为:难道曾经有什么遗憾的事吗?
下列句中,“所以”可译成“用来”的是( )
A、B、C三项中的“所以”,均表原因,译为“……的原因”。D项中的“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整句话译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
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项“先生休矣”应译为“先生算了吧”。B项“何乃故也”应译为“何况是以前的呢”。C项“即有急”应译为“倘若有了紧急情况”。
《米龙老爹》的中心思想是( )
《米龙老爹》主要通过对米龙老爹形象的塑造,赞颂了法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群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被人称作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 )
本题考查作家的作品风格。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构思巧妙,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其作品一贯的风格。
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
C项中画线的句子应翻译为:运用到为官治民的道理上。
下列各句中,“数”字作“计算”义解的是( )
A项“数”意思是“计算”;B项“数”意思是“次数”;C项“数”意思是“规律”;D项“数”意思是“细密”。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典故表达壮志未酬、时光虚度的感伤之情的是( )
徐志摩是哪个社团的成员( )
《长亭送别》中,体现莺莺执着爱情、鄙弃功名的语句是( )
《麦琪的礼物》的故事结局是( )
生活在南北宋交替之际的诗人是( )
下列句子中属于呼告句的是( )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 )
《日出》中没有下面哪一个人物( )
“祸起萧墙”一语出自( )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所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抒写的是( )
阅读契诃夫《苦恼》中的一段文字,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1.选段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2.选段里马的形象与人物形象是什么关系?
3.选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两个长句论证说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
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
阅读《风波》中的几段文字,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了,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
1.这段文字中所用的描写手法主要是什么?
2.“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这句话显示了赵七爷什么样的心理?
3.在听赵七爷的一番话前后,七斤嫂的心理有何变化?
1.用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或“语言描写”)
2.表现了赵七爷幸灾乐祸和伺机报复的心理特点。
3.作为没有多少见识的普通农家妇女,七斤嫂最初对丈夫没有辫子的事抱着侥幸的心理。遭到赵七爷一番威吓后,她产生了恐惧和胆怯的心理。她的自言自语恰恰表现了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当听到“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时,她陷入了绝望境地,这表现出农村妇女的愚昧、对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畏惧,以及封建农民弱小无助的底层生活状态。
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1.这段文字叙述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这段文字中有两种灯光的描述,它们分别有何象征意义?
3.这段文字所提及的“爱尔克姐姐点的灯的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故宅门内昏暗的灯光和爱尔克姐姐点的灯光。
2.故宅门内昏暗的灯光象征着封建旧家族走向没落崩溃的必然趋势,爱尔克姐姐点的灯光象征着封建旧家庭的青年渴望幸福的希望破灭。
3.隐喻已逝姐姐的悲惨命运,激起作者对封建大家庭的憎恨。
阅读《苦恼》中的最后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姚纳为什么要向马诉说苦恼?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
3.为什么说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1.没有人愿听姚纳诉说苦恼,只好对马说。反映了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泠漠无情。
2.用母马死了小崽儿来类比自己死了儿子。
3. 没有人听姚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可见“人与人”的关系还不如“人与马”的关系,突现了主题思想。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