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刘一丈书》中“权者”的形象特征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古文的理解与掌握。
应试指导:《报刘一丈书》中,“权者”先是傲慢不见,后假辞贿金,纳后则为来客说好话。“权者”的形象特征是贪婪虚伪。
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变法的罪名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作品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应试指导:《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司马光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批判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坚持真理、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成语的出处。
应试指导:“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饮冰室主人”指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家的相关内容。应试指导: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有《饮冰室文集》。
《短歌行》(其一)的主旨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主旨。
应试指导:《短歌行》(其一)是曹操在宴会上为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人生感慨而作,表达了他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作品的理解。
应试指导:《灯下漫笔》中,作者表达了“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的思想,号召青年创建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无须反顾”向前看。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古诗词的理解。
应试指导:辛弃疾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但因为金人南犯,宋朝统治者腐败无能无力抵抗,不得不在江南过着离乡背井的漂泊生活,故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江南游子”。
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文学常识。
应试指导: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被时人称作“曲状元”。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应试指导:“献愁供恨”是说,远山引起人的愁和恨;“献”与“供”的使用,赋予山以人的情感行为,是拟人手法。“玉簪螺髻”是将山的形状比作妇女头上的玉簪和螺形的发髻,是比喻手法。
在下列诗句中,使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修辞手法。
应试指导:A、B、D三项用的都是“比兴”的表现手法;C项的表现手法是“赋”。赋指的是直接陈述事件的表现手法。
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词语的解释。
应试指导:B项“举”应为“称举、推行”之意;C项“赍”应为“赠与”之意;D项“仅”应为“几乎,将近”之意。
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应试指导:《米龙老爹》描述了普法战争中法国诺曼底地区一个普通农民为报家仇奋勇杀敌的故事。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了法国下层社会劳动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下列句中,“所以”可译成“用来”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多义词的辨析。
应试指导:A、B、C三项中的“所以”,均表原因,译为“……的原因”。D项中的“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整句话译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
根据《宝玉挨打》一文判断下列哪句是薛宝钗说的(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作品重点内容的把握。新版章节练习,考前压卷,完整优质题库+考生笔记分享,实时更新,用软件考,
应试指导:C项是薛宝钗探望贾宝玉时劝慰的话,充分表现了她作为一个遵循封建礼教规范、推崇男子走仕途之路的“典型淑女”安分守己、稳重理智的性格特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句诗出自(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古诗词的背诵。
应试指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暗圆缺”两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为:人的聚合离散与月的阴晴圆缺是一样的,都是自然界的规律,无需感伤。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说家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外国文学常识。
应试指导: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生创作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笔触细腻、章法多变,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应试指导:D项的“少”的意思是“以……少”,属意动用法。
下列作品属于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家的代表作品。
应试指导:《北方》的作者是艾青,《红烛》《死水》的作者是闻一多,《云游集》《猛虎集》的作者是徐志摩。
下列各句带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多义词的辨析。
应试指导:A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当“因此”讲;后一个“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B项前一个“且”是“并且”之意;后一个“且”是“或者。还是”之意。C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们”。D项前一个“其”,为语助词,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后一个“其”是代词,指代上文的“河内”。
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翻译。
应试指导:A项“先生休矣”应译为“先生算了吧”。B项“何乃故也”应译为“何况是以前的呢”。C项“即有急”应译为“倘若有了紧急情况”。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喔,厚将崩。”
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喔,厚将崩。”
这段话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点?体现了郑庄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表现出他贪得无厌、狂妄愚蠢的性格特点,和他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图谋与郑庄公分庭抗礼乃至谋取王位的野心。郑庄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阴险毒辣。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喔,厚将崩。”
这段话揭示了什么?
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吾”与“子”分别代表了作者的哪两种心理状态?
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谈这种人生态度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段文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段文字体现了哪些写作特点?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指出文中的典故及用典意义。
阅读《风波》中的几段文字。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了,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
这段文字中所用的描写手法主要是什么?
阅读《风波》中的几段文字。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了,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这句话显示了赵七爷什么样的心理?
阅读《风波》中的几段文字。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了,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
在听赵七爷的一番话前后,七斤嫂的心理有何变化?
作为没有多少见识的普通农家妇女,七斤嫂最初对丈夫没有辫子的事抱着侥幸的心理。遭到赵七爷一番威吓后,她产生了恐惧和胆怯的心理。她的自言自语恰恰表现了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当听到“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的写着”时,她陷入了绝望境地,这表现出农村妇女的愚昧、对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畏惧,以及封建农民弱小无助的底层生活状态。
阅读莫泊桑的《米龙老爹》中的几段文字。
那匹安静的马等候他的主人。米龙老爹骑了上去,教它用“大颠”的步儿穿过平原走开了。一小时以后,他又看见两个归营的骑兵并辔而来。他一直对准他们赶过去,又用德国话喊着:“救人!救人!”那两个普兵认明了军服,让他走近前来,绝没有一点疑忌。于是他,老翁,像弹丸一般在他们两人之间溜过去,一马刀一手枪,同时干翻了他们两个人。随后他又宰了那两匹马,那都是德国马!然后从容地回到了石灰窑,把自己骑过的那匹马藏在那阴暗的地道中间。他在那里卸下军服,重新披上了他自己那套破衣裳,末了回家爬到床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这一片段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什么?
阅读莫泊桑的《米龙老爹》中的几段文字。
那匹安静的马等候他的主人。米龙老爹骑了上去,教它用“大颠”的步儿穿过平原走开了。一小时以后,他又看见两个归营的骑兵并辔而来。他一直对准他们赶过去,又用德国话喊着:“救人!救人!”那两个普兵认明了军服,让他走近前来,绝没有一点疑忌。于是他,老翁,像弹丸一般在他们两人之间溜过去,一马刀一手枪,同时干翻了他们两个人。随后他又宰了那两匹马,那都是德国马!然后从容地回到了石灰窑,把自己骑过的那匹马藏在那阴暗的地道中间。他在那里卸下军服,重新披上了他自己那套破衣裳,末了回家爬到床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在这一片段的人物描写中,米龙老爹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剽悍、机智与勇敢。本段文字通过具体描写米龙老爹孤胆杀敌的过程,表现出老爹面对强敌无所畏惧,沉着对敌,以伪装诱敌,在敌人全无戒心时迅猛出击的剽悍、机智;也以老爹杀敌后安然入睡表现出其行为的正义性,突出了老爹性格上勇敢的特点。
阅读莫泊桑的《米龙老爹》中的几段文字。
那匹安静的马等候他的主人。米龙老爹骑了上去,教它用“大颠”的步儿穿过平原走开了。一小时以后,他又看见两个归营的骑兵并辔而来。他一直对准他们赶过去,又用德国话喊着:“救人!救人!”那两个普兵认明了军服,让他走近前来,绝没有一点疑忌。于是他,老翁,像弹丸一般在他们两人之间溜过去,一马刀一手枪,同时干翻了他们两个人。随后他又宰了那两匹马,那都是德国马!然后从容地回到了石灰窑,把自己骑过的那匹马藏在那阴暗的地道中间。他在那里卸下军服,重新披上了他自己那套破衣裳,末了回家爬到床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成几层?
全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8行),是用鸟这一象征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中华大地饱含深情的至爱。第二层(最后两行),再次强调诗人的哀伤是由于爱国的情感。
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请找出本诗中的象征意象并说明其寓意。
本诗中的象征形象有鸟、暴风雨、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鸟象征作者自己,暴风雨象征侵略者和反动势力,土地象征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祖国,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悲愤的情绪,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怒吼声,温柔的黎明象征美好而有希望的未来。
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阅读上面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展开联想,结合自身经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