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体系设计可从物理线路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来进行。其中,数据库容灾属于( )。
网络安全体系设计是逻辑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据库容灾属于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考虑范畴。
包过滤防火墙对数据包的过滤依据不包括( )。
本题考查防火墙相关知识。
包过滤防火墙对数据包的过滤依据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标IP地址和目标端口号。
以下关于CISC(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RISC(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本题考查指令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知识。
CISC(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的基本思想是:进一步增强原有指令的功能,用更为复杂的新指令取代原先由软件子程序完成的功能,实现软件功能的硬件化,导致机器的指令系统越来越庞大而复杂。CISC计算机一般所含的指令数目至少300条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0条。
RISC(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减少指令总数和简化指令功能,降低硬件设计的复杂度,使指令能单周期执行,并通过优化编译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采用硬布线控制逻辑优化编译程序。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导致机器的指令系统进一步精炼而简单。
某网站向CA申请了数字证书,用户通过( )来验证网站的真伪。
本题考查数字证书相关知识点。
数字证书是由权威机构——CA证书授权(CertificateAuthority)中心发行的,能提供在Internet上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权威性电子文档,人们可以在因特网交往中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识别对方的身份。
数字证书包含版本、序列号、签名算法标识符、签发人姓名、有效期、主体名和主体公钥信息等并附有CA的签名,用户获取网站的数字证书后通过验证CA的签名来确认数字证书的有效性,从而验证网站的真伪。
在用户与网站进行安全通信时,用户发送数据时使用网站的公钥(从数字证书中获得)加密,收到数据时使用网站的公钥验证网站的数字签名,网站利用自身的私钥对发送的消息签名和对收到的消息解密。
RGB8:8:8表示一帧彩色图像的颜色数为( )种。
本题考查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深度)。
图像深度是指存储每个像素所用的位数,也是用来度量图像分辨率的。像素深度确定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可能有的颜色数,或者确定灰度图像的每个像素可能有的灰度级数。如一幅图像的图像深度为b位,则该图像的最多颜色数或灰度级为2b种。显然,表示一个像素颜色的位数越多,它能表达的颜色数或灰度级就越多。例如,只有1个分量的单色图像,若每个像素有8位,则最大灰度数目为28=256;一幅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用R、G、B三个分量表示,若3个分量的像素位数分别为4、4、2,则最大颜色数目为24+4+2=210=1024,就是说像素的深度为10位,每个像素可以是210种颜色中的一种。表示一个像素的位数越多,它能表达的颜色数目就越多,它的深度就越深。
位图与矢量图相比,位图( )。
矢量图形是用一系列计算机指令来描述和记录一幅图的内容,即通过指令描述构成一幅图的所有直线、曲线、圆、圆弧、矩形等图元的位置、维数和形状,也可以用更为复杂的形式表示图像中曲面、光照和材质等效果。矢量图法实质上是用数学的方式(算法和特征)来描述一幅图形图像,在处理图形图像时根据图元对应的数学表达式进行编辑和处理。在屏幕上显示一幅图形图像时,首先要解释这些指令,然后将描述图形图像的指令转换成屏幕上显示的形状和颜色。编辑矢量图的软件通常称为绘图软件,如适于绘制机械图、电路图的AutoCAD软件等。这种软件可以产生和操作矢量图的各个成分,并对矢量图形进行移动、缩放、叠加、旋转和扭曲等变换。编辑图形时将指令转变成屏幕上所显示的形状和颜色,显示时也往往能看到绘图的过程。由于所有的矢量图形部分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加以描述,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对其进行任意放大、缩小、旋转、变形、扭曲、移动和叠加等变换,而不会破坏图像的画面。但是,用矢量图形格式表示复杂图像(如人物、风景照片),并且要求很高时,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变换、着色和处理光照效果等。因此,矢量图形主要用于表示线框型的图画、工程制图和美术字等。
位图图像是指用像素点来描述的图。图像一般是用摄像机或扫描仪等输入设备捕捉实际场景画面,离散化为空间、亮度、颜色(灰度)的序列值,即把一幅彩色图或灰度图分成许许多多的像素(点),每个像素用若干二进制位来指定该像素的颜色、亮度和属性。位图图像在计算机内存中由一组二进制位组成,这些位定义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颜色和亮度。图像适合于表现比较细腻,层次较多,色彩较丰富,包含大量细节的图像,并可直接、快速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但占用存储空间较大,一般需要进行数据压缩。
( )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系统内部数据的运动情况。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分析阶段的基础知识。
数据流图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系统内部数据的运动情况。数据字典是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系统的数据流图中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容和特征所做的完整的定义和说明,是对数据流图的重要补充和说明。实体关系图(E-R图)是指以实体、关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概念概括数据的基本结构,从而描述静态数据结构的概念模式,多用于数据库概念设计。判断树是用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图形工具,它用“树”来表达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处理,比语言、表格的方式更为直观。
( )是类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的一个类元指定了由另一个类元保证执行的契约。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UML的基础知识。
UML中有4种关系:
(1)依赖关系。是两个事物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物的语义。
(2)关联关系。是一种结构关系,它描述了一组链,链是对象之间的连接。聚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关联,描述了整体和部分间的特殊关系。
(3)泛化关系。是一种特殊/一般关系,特殊元素的对象可替代一般元素的对象。
(4)实现关系。是类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的一个类元指定了由另一个类元保证执行的契约。
( )属于UML中的交互图。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UML的基础知识。
UML中的图分为:
(1)用例图。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并指出各功能的操作者。
(2)静态图。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
(3)行为图。描述系统的动态模型和组成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
(4)交互图。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顺序图和协作图。
(5)实现图。包括组件图和配置图。
UML中,用例属于(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UML的基础知识。
在UML中包含4种事物,分别是结构事物、行为事物、分组事物和注释事物。
①结构事物:UML模型中的静态部分,描述概念或物理元素,共有类、接口、协作、用例、活动类、组件和节点7种结构事物。
②行为事物:UML模型的动态部分,描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行为,有交互和状态机两种主要的行为事物。
③分组事物:UML模型的组织部分,最主要的分组事物是包。
④注释事物:UML模型的解释部分,用来描述、说明和标注模型的任何元素,主要的注释事物是注解。
按照信息服务对象进行划分,专家系统属( )的系统。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根据信息服务对象的不同,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类:
①面向作业处理的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事务处理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
②面向管理控制的系统。包括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知识工作支持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③面向决策计划的系统。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战略信息系统和管理专家系统。
因此专家系统属于面向决策计划的系统。
不属于系统设计阶段的是(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模块结构设计和计算机物理系统配置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不属于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而是属于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
分布式环境中的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跨平台管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和智能代理技术等优越特性。
分布式环境中的管理系统能够回应管理复杂环境、提高管理生产率及应用的业务价值,表现出优越特性。
①跨平台管理。包括Windows NT、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等,还包括适用于数据中心支持的技术的支持。
②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分布式环境下的管理系统可以支持超过1000个管理节点和数以千计的事件。支持终端服务和虚拟服务器技术,确保最广阔的用户群体能够以最灵活的方式访问系统。
③可视化管理。可视化能力可以使用户管理环境更快捷、更简易。
④智能代理技术。每个需要监视的系统上都要安装代理,性能代理用于记录和收集数据,然后在必要时发出关于该数据的报警。
风险发生前消除风险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风险事件的概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被称为(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
规划降低风险的主要策略是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损失控制和自留风险。回避风险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尽可能地规避,可以采取主动放弃或拒绝使用导致风险的方案来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是指一些单位或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而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损失控制是指风险发生前消除风险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风险事件的概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自留风险又称承担风险,是由项目组织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的措施。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政策、( )、电子政务发展政策、信息化法规建设等四个方面。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电子政务发展政策和信息化法规建设4个方面。
①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第一推动力,信息技术政策在信息化政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包括通信产业政策和信息产品制造业政策两类。
③电子政务发展政策。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④信息化法规建设。在制定信息化政策时,信息化立法是基础。
计算机操作中,导致IT系统服务中断的各类数据库故障属于( )。
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中的监视设置,将导致TT系统服务中断的因素由3类扩展成了7类。
(1)因根据计划而执行硬件、操作系统的维护操作而引起的故障。
(2)应用性故障:包括性能问题、应用缺陷及系统应用变更。
(3)人为操作故障:包括人员的误操作和不按规定的非标准操作引起的故障。
(4)系统软件故障:包括操作系统死机、数据库的各类故障等。
(5)硬件故障:如硬盘或网卡损坏等。
(6)相关设备故障:如停电时UPS失效导致服务中断。
(7)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和洪水等。
而导致IT系统服务中断的数据库故障属于系统软件故障。
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路称为总线,一次传输信息的位数通常称为总线的( )。
本题考查计算机基础知识。
数据总线负责整个系统数据流量的大小,而数据总线宽度则决定了CPU与二级高速缓存、内存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数据总线的宽度(传输线根数)决定了通过它一次所能传递的二进制位数。显然,数据总线越宽,则每次传递的位数越多,因而,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在内存和CPU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虽然内存是按字节编址的,但可由内存一次传递多个连续单元里存储的信息,即可一次同时传递几个字节的数据。对于CPU来说,最合适的数据总线宽度是与CPU的字长一致。这样,通过一次内存访问就可以传递足够的信息供计算处理使用。过去微机的数据总线宽度不够,影响了微机的处理能力,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IBM PC所采用的Intel 8088CPU的内部结构是16位,但数据总线宽度只有8位(称为准16位机),每次只能传送1个字节。
由于数据总线的宽度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常简单地据此将计算机分类,称为16位机、32位机和64位机等。
地址总线的宽度是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在计算机里,所有信息都采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地址也不例外。原则上讲,总线宽度是由CPU芯片决定的。CPU能够送出的地址宽度决定了它能直接访问的内存单元的个数。假定地址总线是20位,则能够访问220B=1MB个内存单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发的新微处理器,地址总线达到了32位或更多,可直接访问的内存地址达到4000MB以上。巨大的地址范围不仅是扩大内存容量所需要的,也为整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磁盘等外存储器在内),甚至还包括与外部的连接(如网络连接)而形成的整个存储体系提供了全局性的地址空间。例如,如果地址总线的标准宽度进一步扩大到64位,则可以将内存地址和磁盘的文件地址统一管理,这对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信息共享时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复制,避免工作中的其他开销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对整个系统保密安全的防护等。
对于各种外部设备的访问也要通过地址总线。由于设备的种类不可能像存储单元的个数那么多,故对输入输出端口寻址是通过地址总线的低位来进行的。例如,早期的IBM PC使用20位地址线的低16位来寻址I/O端口,可寻址216个端口。
由于采用了总线结构,各功能部件都挂接在总线上,因而存储器和外设的数量可按需要扩充,使微型机的配置非常灵活。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 )。
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直接面向业务部门(客户),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仓库系统和知识管理平台等。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含义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知识管理是指把企业内部各种存放在员工头脑中的有用信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呈现出来(让知识从隐形到显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配置管理作为一个控制中心,其主要目标表现在计量所有IT资产、( )、作为故障管理等的基础以及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等四个方面。
配置管理数据库需要根据变更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更新,以保证配置管理中保存的信息总能反映IT基础架构的现时配置情况以及各配置项之间的相互关系。配置管理作为一个控制中心,主要目标表现在4个方面:计量所有IT资产、为其他TT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作为故障管理等的基础以及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支出项目多且数额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支出项目中,系统切换费用属于( )。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信息系统不断被功能更强大的新系统所取代,所以需要系统转换。系统转换,也就是系统切换与运行,是指以新系统替换旧系统的过程。系统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运行成本。其中设备购置费用、设施费用、软件开发费用属于固定成本,为购置长期使用的资产而发生的成本。而系统切换费用属于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通过TCO分析,我们可以发现IT的真实成本平均超出购置成本的( )倍之多,其中大多数的成本并非与技术相关,而是发生在持续进行的服务管理过程之中。
TCO模型面向的是一个由分布式的计算、服务台、应用解决方案、数据网络、语音通信、运营中心以及电子商务等构成的TT环境。度量这些设备成本之外的因素,如IT员工的比例、特定活动的员工成本和信息系统绩效指标等也经常被包含在TCO的指标之中。
确定一个特定的IT投资是否能给一个企业带来积极价值是一个很具有争论性的话题。企业一般只是把目光放在直接投资上,比如软硬件价格、操作或管理成本。但是IT投资的成本远不止这些,通常会忽视一些间接成本,比如教育、保险、终端用户平等支持、终端用户培训以及停工引起的损失。这些因素也是企业实现一个新系统的成本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企业允许或者鼓励使用部门预算进行IT购置,其他企业在功能的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商业条目中掩盖了与使用和管理技术投资相关的成本。
外包合同中的关键核心文件是( ),这也是评估外包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
外包合同应明确地规定外包商的任务与职责并使其得到支持,为企业的利益服务。外包合同应该是经法律顾问评价的契约性协议,并且经过独立审查以确保完整性和风险的级别,在其中明确地规定服务的级别及评价标准,以及对不履行所实施的惩罚,第三方机密性/不泄漏协议与利益冲突声明;用于关系的终止、重新评价/重新投标的规程以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外包合同中的关键核心文件就是服务等级协议(SLA),SLA是评估外包服务质量的主要标准。
网络设备管理是网络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设备中,网关属于( )。
计算机与计算机或工作站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时,除了使用连接介质外,还需要一些中介设备,这些中介设备就是网络设备,主要有网络传输介质互联设备(T型连接器、调制解调器等)、物理层互联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等)、数据链路层互联设备(网桥、交换器等)以及应用层互联设备(网关、多协议路由器等)。
为IT服务定价是计费管理的关键问题,“IT服务价格=IT服务成本+X%”属于( )。
IT服务的价格等于提供服务的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表示为“IT服务价格=IT服务成本+X%”。其中X%是加成比例,这个比例是由组织设定的,它可以参照其他投资的收益率,并考虑IT部门满足整个组织业务目标的需要情况适当调整。
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 )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
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
系统维护项目有:软件维护、硬件维护和设施维护等。各项维护的重点不同,那么系统维护的重点是( )。
系统维护项目如下:
①硬件维护:对硬件系统的日常维修和故障处理。
②软件维护: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软件当中存在的缺陷、扩充新的功能、满足新的要求、延长软件寿命而进行的修改工作。
③设施维护:规范系统监视的流程,TT人员自发地维护系统运行,主动地为其他部分,乃至外界客户服务。
系统维护的重点是系统应用软件的维护工作。
下列网络互连设备中,属于物理层的是( )。
中继器是物理层设备,其作用是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再生放大,以延长传输的距离。
网桥是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MAC地址,进行帧转发。
交换机是由硬件构成的多端口网桥,也是一种数据链路层设备。
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可以识别IP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下面的表述中,最能全面体现IT部门定位的是( )。
传统的IT部门仅仅是核算中心,只是简单地核算一些预算项目的投入成本。这种政策的整个IT会计系统集中于成本的核算,从而在无须支出账单和簿记费用的情况下改进了投资政策。然而,这种政策也许不能影响用户的行为,也不能使IT部门能够完全从财务角度进行经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IT服务质量及投资收益,使IT部门逐渐从IT支持角度转变为IT服务角度,从以IT职能为中心转变为以IT服务流程为中心,从费用分摊的成本中心模式转变为责任中心,企业必须改变IT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定位,应该将IT部门从技术支持中心改造为一个成本中心,甚至利润中心。这样就可以将IT部门从一个支持部门转变为一个责任中心,从而提高IT部门运作的效率。
下面说法不是项目基本特征的是(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项目是为了创造一个唯一的产品或提供一个唯一的服务而进行的临时性的努力。其具备的特征有目标性、相关性、周期性、独特性、约束性、不确定性和结果的不可逆转性。题中的A选项属于实施的一次性,B选项属于约束,C选项属于目标性,而项目组织采用的机构组织管理模型和项目的基本特征无关,因此答案为D。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HTTP客户端的是( )。
本题考查HTTP服务相关常识。
HTTP客户端是利用HTTP协议从HTTP服务器中下载并显示HTML文件,并让用户与这些文件互动的软件。个人计算机上常见的网页浏览器包括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IE),Mozilla、Firefox、Opera和Netscape等。
Apache是一款著名的Web服务器软件,可以运行在几乎所有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平台上。
现代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系统主要由4个要素组成,其中( )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系统主要由4个要素组成:若干被管理的代理、至少一个网络维护管理器、一种公共网络维护管理协议以及一种或多种管理信息库。其中网络维护管理协议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定义了网络维护管理器与被管理代理之间的通信方法,规定了管理信息库的存储结构、信息库中关键字的含义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方法。
一般的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写代码、软件维护等多个阶段,其中( )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项目应包括哪些阶段及这些阶段的顺序如何。一般的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写代码和软件维护等多个阶段,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
以下关于Cache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高速缓存基础知识。
Cache是一个高速小容量的临时存储器,可以用高速的静态存储器(SRAM)芯片实现,可以集成到CPU芯片内部,或者设置在CPU与内存之间,用于存储CPU最经常访问的指令或者操作数据。Cache的出现是基于两种因素:首先是由于CPU的速度和性能提高很快而主存速度较低且价格高,其次是程序执行的局部性特点。因此,才将速度比较快而容量有限的SRAM构成Cache,目的在于尽可能发挥CPU的高速度。很显然,要尽可能发挥CPU的高速度,就必须用硬件实现其全部功能。
以下关于CPU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本题考查计算机硬件组成基础知识。
CPU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部件组成。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它是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即完成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它的主要功能有: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指令,并指出下一条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对指令进行译码或测试,并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以便启动规定的动作;指挥并控制CPU、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数据的流动。
程序计数器(PC)是专用寄存器,具有寄存信息和计数两种功能,又称为指令计数器,在程序开始执行前,将程序的起始地址送入PC,该地址在程序加载到内存时确定,因此PC的初始内容即是程序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执行指令时,CPU将自动修改PC的内容,以便使其保持的总是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由于大多数指令都是按顺序执行的,因此修改的过程通常只是简单地对PC加1。当遇到转移指令时,后继指令的地址根据当前指令的地址加上一个向前或向后转移的位移量得到,或者根据转移指令给出的直接转移的地址得到。
以下关于校验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校验码基础知识。
一个编码系统中任意两个合法编码(码字)之间不同的二进数位数称为这两个码字的码距,而整个编码系统中任意两个码字的最小距离就是该编码系统的码距。为了使一个系统能检查和纠正一个差错,码间最小距离必须至少是3。
海明码是一种可以纠正一位差错的编码,是利用奇偶性来检错和纠错的校验方法。海明码的基本意思是给传输的数据增加r个校验位,从而增加两个合法消息(合法码字)的不同位的个数(海明距离)。假设要传输的信息有m位,则经海明编码的码字就有n=m+r位。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编码方法是在k位信息码后再拼接r位的校验码,形成长度为n位的编码,其特点是检错能力极强且开销小,易于用编码器及检测电路实现。
在数据通信与网络中,通常k相当大,由一千甚至数千数据位构成一帧,而后采用CRC码产生r位的校验位。它只能检测出错误,而不能纠正错误。一般取r=16,标准的16位生成多项式有CRC-16=x16+x15+x2+1和CRC-CCITT=x16+x12+x5+1。一般情况下,r位生成多项式产生的CRC码可检测出所有的双错、奇数位错和突发长度小于等于r的突发错。用于纠错目的的循环码的译码算法比较复杂。
由于信息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企业主要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从企业的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担负这一职责的企业高层领导人是( )。
本题考查CEO、CIO和CFO等概念的区别。CIO指的是企业首席信息主管,必须从企业的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全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而CEO指的是企业首席行政主管。CFO指的是企业首席财务主管。CTO指的是企业首席技术主管。
在采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软件分析时,根据分解与抽象的原则,按照系统中数据处理的流程,用( )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从而完成妙工作。
本题考查结构化分析方法中图形工具的作用。
数据流图摆脱系统的物理内容,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中,若系统中有10个进程使用互斥资源R,每次只允许3个进程进入互斥段(临界区),则信号量S的变化范围是( )。
本题考查操作系统信号量与PV操作的基础知识。
由于系统中有10个进程使用互斥资源R,每次只允许3个进程进入互斥段(临界区),因此信号量S的初值应为3。由于每当有一个进程进入互斥段时信号量的值需要减1,故信号量S的变化范围是-7~3。
在系统用户管理中,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 )、用户权限管理、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一等。
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户账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外部用户管理和用户安全审计。
按制定标准的不同层次和适应范围,标准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制定的标准是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团体制定、公布和通过的标准。通常,国际标准是指ISO、IEC以及ISO所出版的国际标准题目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收录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发布的标准等。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没有强制的含义,各国可以自愿采用。
《GB 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是( )标准。
我国1983年5月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13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程序设计语言分技术委员会和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与软件相关。现已得到国家批准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文档标准: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 8567-88;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5-88;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GB/T 9386-88。
因此,《GB 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是强制性国家标准。
对表1和表2进行( )关系运算可以得到表3。
本题考查数据库关系运算方面的基础知识。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它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组,并且在结果集中将重复属性列去掉。一般连接是从关系的水平方向运算,而自然连接不仅要从关系的水平方向,还要从关系的垂直方向运算。因为自然连接要去掉重复属性,如果没有重复属性,那么自然连接就转化为笛卡儿积。题中表1和表2具有相同的属性项目号,进行等值连接后,去掉重复属性列得到表3。
多媒体中的媒体有两重常用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二是指表达与传递信息的载体。( )是存储信息的实体。
通常所说的“媒体(Media)”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手册、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本题只涉及存储信息);二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即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即CCITT定义的存储媒体和表示媒体。表示媒体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视觉类媒体〔如位图图像、矢量图形、图表、符号、视频和动画等)、听觉类媒体(如音响、语音和音乐等)和触觉类媒体(如点、位置跟踪,力反馈与运动反馈等)。视觉和听觉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内容,触觉类媒体是实现人机交互的手段。
系统运行管理通常不包括(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主要包括系统运行、系统运行管理和系统维护。其中系统运行管理通常包括:
①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包括各类人员的构成、职责、主要任务和管理内部组织机构。
②基础数据管理。包括对数据收集和统计渠道的管理、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的管理、原始数据管理、系统内部各种运行文件和历史文件(包括数据库文件)的归档管理等。
③运行制度管理。包括系统操作规程、系统安全保密制度、系统修改规程、系统定期维护以及系统运行状态记录和日志归档等。
④系统运行结果分析。分析系统运行结果得到某种能够反映企业组织经营生产方面发展趋势的信息,用以提高管理部门指导企业的经营生产能力。
程序修改是属于系统维护的工作。
某企业欲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业务系统,前期需求不明确,同时在市场压力下,要求尽快推向市场。此时适宜使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是(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瀑布模型简单易用,开发进程比较严格,要求在项目开发前,项目需求已经被很好地理解,也很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需求变更的可能性小。
V模型在瀑布模型的基础上,强调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的对应性和并行性,同样要求需求明确,而且很少有需求变更的情况发生。
螺旋模型表现为瀑布模型的多次迭代,主要是针对风险比较大的项目而设计的一种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主要适用于规模很大的项目,或者采用了新技术以及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限制了项目进度的项目。
原型模型是在需求阶段快速构建一部分系统的生存期模型,主要是在项目前期需求不明确,或者需要减少项目不确定性的时候采用。原型化可以尽快地推出一个可执行的程序版本,有利于尽早占领市场。
综上所述,该企业应该采用原型化模型。
项目经理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用时最多的是(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发计划、组织实施和项目控制,其中组织实施包括了团队建设。但是在项目中,要做到及时成功地完成并能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的结果是很不容易的。项目组中必须有一个灵活而容易使用的沟通方法,从而使一些重要的项目信息及时更新,做到实时同步。
在IT项目中,许多专家认为:对于成功威胁最大的就是沟通的失败。IT项目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用户的积极参与、明确的需求表达和管理层的大力支持,都依赖于良好的沟通技巧。统计表明,项目经理80%以上的时间用在了沟通管理。
不属于系统测试的是( )。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测试阶段的基础知识。
测试阶段,系统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验收测试和安装测试等,都是以整个系统为对象而进行的测试工作。
路径测试则属于单元测试中白盒测试方法中的一种侧试。
在现实的企业中,IT管理工作自上而下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IT管理工作三层架构的是( )。
本题考查企业IT管理工作的架构问题。企业的IT管理工作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企业IT管理工作分为三层架构: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
在系统成本管理过程中,当业务量变化以后,各项成本有不同的形态,大体可以分为( )。
系统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业务量是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标志量,当业务量变化以后,各项成本有不同的性态,大体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为购置长期使用的资产而发生的成本;可变成本是指日常发生的与形成有形资产无关的成本,随着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
要进行企业的软件资源管理,就要先识别出企业中运行的( )和文档,将其归类汇总、登记入档。
软件资源管理是指优化管理信息的收集,对企业所拥有的软件授权数量和安装地点进行管理。要进行企业的软件资源管理,首先要识别出企业中运行的软件和文档,将其归类汇总,登记入档。
在实际运用IT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需要对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问题分析方法主要有Kepner&Tregoe法、( )与流程图法。
问题分析方法主要有Kepner&Tregoe法、鱼骨图法、头脑风暴法与流程图法。Kepner&Tregoe法的出发点是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强调最大程度上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鱼骨图法是分析问题原因常用的方法之一。问题分析中,“结果”是指故障或者问题现象,“因素”是导致问题现象的原因。鱼骨图就是将系统或者服务的故障或者问题作为“结果”,以导致系统发生失效的诸因素作为“原因”绘出图形。
从测试所暴露的错误出发,收集所有正确或不正确的数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假想的错误原因,用这些数据来证明或反驳,从而查出错误所在,是属于排错调试方法中的( )。
无论哪种调试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对错误进行定位。目前常用的调试方法有试探法、回溯法、对分查找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归纳法就是从测试所暴露的错误出发,收集所有正确或不正确的数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假想的错误原因,用这些数据来证明或反驳,从而查出错误所在。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 )和价值工程方法。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价值工程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即用一定的价格分析测算系统的效益和成本,从而计算系统的净收益,以判断该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投入产出法主要采用投入产出表。根据系统的实际资源分配和流向,列出系统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并制成二维表的形式。
价值工程法的基本方程式可以简单表述为:一种产品的价值(V)等于其功能(F)与成本(C)之比。
面向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订与实施等。
一个信息系统就是信息资源为实现某类目标的有序组合,因此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就成了组织内信息资源配置与运用的主要手段。面向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评价。
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订与实施。
③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
④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
⑤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COBIT中定义的IT资源如下:数据、应用系统、( )、设备和人员。
本题考查COBIT中定义的IT资源,包括数据、应用系统、技术、设备和人员。
网络管理包含五部分内容:( )、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管理包含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①网络性能管理:衡量及利用网络性能,实现网络性能监控和优化。
②配置管理:监控网络和系统配置信息,从而可以跟踪和管理各种版本的硬件和软件元素的网络操作。
③计费管理:衡量网络利用个人或小组网络活动,主要负责网络使用规则和账单等。
④故障管理:负责监测、日志、通告用户(一定程度上可能)自动解除网络问题。
⑤安全管理:控制网络资源访问权限,从而不会导致网络遭到破坏。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是把资源整合起来就行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是把资源整合起来就行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其次是架构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规划是以建设进程为主线,在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规划应是以架构为主线,主要涉及的是这个信息化运营体系的架构,这个架构要消除以往分散建设所导致的信息孤岛,实现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使用,提升系统效率,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IT系统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按系统类型的分类中,( )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持平台,包括广域网、远程拨号系统等。
IT系统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两个标准予以分类:一是按流程类型分类,分为侧重于IT部门的管理、侧重于业务部门的IT支持及日常作业、侧重于IT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按系统类型分类,分为信息系统、网络系统、运作系统、设施及设备,其中网络系统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持平台,包括广域网、远程拨号系统等。
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和( )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3个方面综合考虑。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管理能力的成功案例;员工间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外包商客户的满意程度。
“http://www.rkb.gov.cn”中的“gov”代表的是( )。
因特网最高层域名分为机构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两大类。域名地址由字母或数字组成,中间以“.”隔开,例如www.rkb.gov.cn。其格式为:机器名.网络名.机构名.最高域名。Internet上的域名由域名系统DNS统一管理。
域名被组织成具有多个字段的层次结构。最左边的字段表示单台计算机名,其他字段标识了拥有该域名的组;第二组表示网络名,如rkb;第三组表示机构性质,例如.gov是政府部门;而最后一个字段被规定为表示组织或者国家,称为顶级域名。常见的国家或地区域名如下表所示。
常见的机构性域名如下表所示。
操作系统是裸机上的第一层软件,其他系统软件(如( )等)和应用软件都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基础上的。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 )。
问题1选项
A.编译程序、财务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B.汇编程序、编译程序和Java解释器
C.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汽车防盗程序
D.语言处理程序、办公管理软件和气象预报软件
问题2选项
A.应用软件开发者、最终用户和系统软件开发者
B.应用软件开发者、系统软件开发者和最终用户
C.最终用户、系统软件开发者和应用软件开发者
D.最终用户、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系统软件开发者
设有员工关系Emp(员工号,姓名,性别,部门,家庭住址,)其中,属性“性别”的取值只能为M或F;属性“部门”是关系Dept的主键。要求可访问“家庭住址”的某个成分,如邮编、省、市、街道以及门牌号。关系Emp的主键和外键分别是()。“家庭住址”是一个()属性。创建Emp关系的SQL语句如下:
CREATE TABLE Emp(
员工号CHAR(4),
姓名CHAR(10),
性别CHAR(1)(),
部门CHAR(4)(),
家庭住址CHAR(30),
PRIMARY KEY(员工号));
问题1选项
A.员工号、部门
B.姓名、部门
C.员工号、家庭住址
D.姓名、家庭住址
问题2选项
A.简单
B.复合
C.多值
D.派生
问题3选项
A.IN(M,F)
B.LIKE(’M’,’F’)
C.CHECK(’M’,’F’)
D.CHECK(性别IN(’M’,’F’))
问题4选项
A.NOT NULL
B.REFERENCES Dept(部门)
C.NOT NULL UNIQUE
D.REFERENCES Dept(’部门’)
在微型计算机中,通常用主频来描述CPU的();对计算机磁盘工作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问题1选项
A.运算速度
B.可靠性
C.可维护性
D.可扩充性
问题2选项
A.温度
B.湿度
C.噪声
D.磁场
模块设计中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内聚和耦合,内聚程度最高的是();耦合程度最低的是()。
问题1选项
A.逻辑内聚
B.过程内聚
C.顺序内聚
D.功能内聚
问题2选项
A.数据耦合
B.内容耦合
C.公共耦合
D.控制耦合
Why is()fun?What delights may its practitioner expect as his reward?First is the sheer joy of making things.As the child delights in his mud pie,so the adult enjoys building things,especially things of his own design.Second is the pleasure of making things that are useful to other people.Third is the fascination of fashioning complex puzzle-like objects of interlocking moving parts and watching them work in subtle cycles,playing out the consequences of principles built in from the beginning.Fourth is the joy of always learning,which springs from the()nature of the task.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 problem is ever new,and its solver learns something:sometimes(),sometimes theoretical,and sometimes both.Finally,there is the delight of working in such a tractable medium.The(),like the poet,works only slightly removed from pure thought-stuff.Few media of creation are so flexible,so easy to polish and rework,so readily capable of realizing gr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Yet the program(),unlike the poet’s words,is real in the sense that it moves and works,producing visible outputs separate from the construct itself.It prints results,draws pictures,produces sounds,moves arms.Programming then is fun because it gratifies creative longings built deep within us and delights sensibilities we have in common with all men.
问题1选项
A.programming
B.composing
C.working
D.writing
问题2选项
A.repeating
B.basic
C.non-repeating
D.advance
问题3选项
A.semantic
B.practical
C.lexical
D.syntactical
问题4选项
A.poet
B.architect
C.doctor
D.programmer
问题5选项
A.construct
B.code
C.size
D.scale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