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从①到⑧的最短路径有 ( ) 条。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动态规划中的求最短路径。
原理:分阶段求最小解,从终点向起点推,用标注法。
(1)5-8的最短为12;6-8的最短为10;7-8的最短为14;
(2)2-5与2-6的最短为9,即2-8的最短为19(2-6-8);同理3-8的最短为17(有两条:3-6-8;3-7-6-8;);4-8的最短为19;
(3)1-2的最短为6,则经由2的1-8的最短为6+19=25;同理1-3的最短为4,则经由3的1-8的最短为4+17=21(有两条:1-3-6-8;1-3-7-6-8);1-4的最短为5,则经由4的1-8的最短为5+19=24;
从而可判断:1-8的最短为21。有两条路径:1-3-6-8;1-3-7-6-8。
软件过程改进(SoftwareProcessImprovement,SPI)是帮助软件企业对其软件(制作)过程的改变(进)进行计划、实施的过程。根据相关标准,软件过程改进一般从( )开始。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SPI核心原则。
软件过程改进帮助软件企业对其软件开发过程的改变进行计划、措施制定以及实施。软件过程改进的第一步从分析问题开始,找到问题所在后,提出改进措施。
软件过程改进(SPI)的五条核心原则分别是:注重问题、强调知识创新、鼓励参与、领导层的统一、计划不断改进。
( )主要是针对用户使用的绩效,而不是针对软件自身的度量指标。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工程的使用质量知识点。
根据《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16260.1-2006),软件度量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没有软件度量,就不能从软件开发的暗箱中跳出来。通过软件度量可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促进项目成功,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质量需求一般要包括对于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的评估准则。
用户质量要求可通过使用质量的度量、外部度量,有时是内部度量来确定为质量需求。
外部质量需求从外部视角来规定要求的质量级别。
内部质量需求从产品的内部视角来规定要求的质量级别。软件产品质量的枝节部分可以在代码实现、评审和测试期间被改进,但是由内部质量表示的软件产品质量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除非进行重新设计。
使用质量是基于用户观点的软件产品用于指定的环境和使用周境时的质量。它测量用户在特定环境中能达到其目标的程度。
文档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GB/T16680-1996中的相关规定,描述开发小组职责的文档属于(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种类,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15章信息(文档)和配置管理,全书第491页。
根据2016年出版的《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
软件文档分为三类:开发文档、产品文档、管理文档。
(1)开发文档描述开发过程本身。
(2)产品文档描述开发过程的产物。
(3)管理文档记录项目管理的信息。
所以正确答案选B。
依照TCP/IP协议,( )不属于网络层的功能。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网络层的功能。
可靠性校验属于传输层的特点。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体结构。
2、OSI简介: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4、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有关的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5、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6、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7、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8、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9、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10、应用层: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
物理层
物理层并不是物理媒体本身,它只是开放系统中利用物理媒体实现物理连接的功能描述和执行连接的规程。物理层提供用于建立、保持和断开物理连接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条件。简而言之,物理层提供有关同步和全双工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手段,其典型的协议有RS232C、RS449/422/423、V.24和X.21、X.21bis等。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通信用的互连设备指DTE(DataTerminalEquipment)和DCE(DataCommunicationsEquipment)间的互连设备。DTE即数据终端设备,又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而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头、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通信用的互连设备指DTE(DataTerminalEquipment)和DCE(DataCommunicationsEquipment)间的互连设备。DTE即数据终端设备,又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而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头、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①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和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②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③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介质及其连接。介质是长期的,连接是有生存期的。在连接生存期内,收发两端可以进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数据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立通信联络和拆除通信联络两个过程。这种建立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叫做数据链路。而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数据链路的建立,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的,这种服务要依靠本层具备的功能来实现。链路层应具备如下功能:
链路连接的建立、拆除和分离;
帧定界和帧同步。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帧,协议不同,帧的长短和界面也有差别,但无论如何必须对帧进行定界;
顺序控制,指对帧的收发顺序的控制;
差错检测和恢复。还有链路标识,流量控制等等。差错检测多用方阵码校验和循环码校验来检测信道上数据的误码,而帧丢失等用序号检测。各种错误的恢复则常靠反馈重发技术来完成。
独立的链路产品中最常见的当属网卡,网桥也是链路产品。数据链路层将本质上不可靠的传输媒体变成可靠的传输通路提供给网络层。在IEEE802.3情况下,数据链路层分成了两个子层,一个是逻辑链路控制,另一个是媒体访问控制。
OSI其中
AUI——连接单元接口PMA——物理媒体连接
MAU——媒体连接单元PLS——物理信令
MDI——媒体相关接口
网络层
网络层的产生也是网络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网络层的功能没有太大意义。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之间有中继设备相连,此时会出现一台终端要求不只是与惟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终端通信的情况,这就产生了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寻径。另外,当一条物理信道建立之后,被一对用户使用,往往有许多空闲时间被浪费掉。人们自然会希望让多对用户共用一条链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
中继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数据链路层所保证的邻接节点间的无差错数据传输功能,通过路由选择和中继功能,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为此,网络层还具有多路复用功能,采用统计时分复用原理,将一条数据链路复用为多条逻辑信道,从而实现一个数据终端设备利用一条物理电路同时和多个远程数据通信设备的通信。网络层规定了网路连接的建立和拆除规程以及数据传送规程等。
网络层为建立网络连接和为上层提供服务,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路由选择和中继;
2.激活,终止网络连接;
3.在一条数据链路上复用多条网络连接,多采取分时复用技术;
4.检测与恢复;
5.排序,流量控制;
6.服务选择;
7.网络管理。
网络层有一定的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能力。
传输层
端开放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控制层。主要功能是端开放系统之间数据的收妥确认。同时,还用于弥补各种通信网路的质量差异,对经过下三层之后仍然存在的传输差错进行恢复,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另外,还通过复用、分段和组合、连接和分离、分流和合流等技术措施,提高吞吐量和服务质量。
传输层是两台计算机经过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具有缓冲作用。当网络层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它将服务加以提高,以满足高层的要求;当网络层服务质量较好时,它只用很少的工作。传输层还可进行复用,即在一个网络连接上创建多个逻辑连接。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传输层只存在于端开放系统中,是介于低3层通信子网系统和高3层之间的一层,但是很重要的一层。因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从低到高的最后一层。
有一个既存事实,即世界上各种通信子网在性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信子网都可互连,但它们提供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通信费用各不相同。对于会话层来说,却要求有一性能恒定的界面。传输层就承担了这一功能。它采用分流/合流,复用/介复用技术来调节上述通信子网的差异,使会话层感受不到。
此外传输层还要具备差错恢复,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对会话层屏蔽通信子网在这些方面的细节与差异。传输层面对的数据对象已不是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而是会话层的界面端口。上述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会话提供可靠的,无误的数据传输。传输层的服务一般要经历传输连接建立、数据传送、传输连接释放3个阶段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而在数据传送阶段又分为一般数据传送和加速数据传送两种。
会话层
会话单位的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按照在应用进程之间约定的原则,按照正确的顺序收、发数据,进行各种形态的对话。会话层规定了会话服务用户间会话连接的建立和拆除规程以及数据传送规程。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是应用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这种能力对于传送大的文件极为重要。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构成开放系统的高3层,面向应用进程提供分布处理、对话管理、信息表示、检查和恢复与语义上下文有关的传送差错等。为给两个对等会话服务用户建立一个会话连接,应该做如下几项工作:
1.将会话地址映射为运输地址;
2.数据传输阶段;
3.连接释放。
表示层
数据表示形式的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把应用层提供的信息变换为能够共同理解的形式,提供字符代码、数据格式、控制信息格式、加密等的统一表示。表示层的作用之一是为异种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以便能进行互操作。这种类型的服务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机使用EBCDIC编码,而大部分PC机使用的是ASCII码。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表示层来完成这种转换。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会话层以下5层完成了端到端的数据传送,并且是可靠的、无差错的传送。但是数据传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是要实现对数据的使用。由于各种系统对数据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最易明白的例子是键盘——其上的某些键的含义在许多系统中都有差异。这自然给利用其它系统的数据造成了障碍。表示层和应用层就担负了消除这种障碍的任务。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其功能是实现应用进程(如用户程序、终端操作员等)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还具有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要的服务功能。应用层一般包括公共应用服务要素(CASE)和特定应用服务要素(SASE)。其中CASE提供应用进程中最基本的服务,向应用进程提供信息传送所必需的、但又独立于应用进程通信的能力。SASE实质上是各种应用进程在应用层中的映射,每一个SASE都针对某一类具体应用,例如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消息处理系统(MHS)、电子数据互换(EDI)和目录查询等。
应用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按其向应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组,并称为服务元素。有些可为多种应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则为较少的一类应用程序使用。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
某企业内部拥有几百台计算机终端,但只能获得1-10个公用IP地址,为使所有终端均能接入互联网,可采用( )的IP地址管理策略。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网络地址转换基础知识。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属于接入广域网(WAN)技术,是一种将私有(保留)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NAT不仅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借助于NAT,私有(保留)地址的内部网络通过路由器发送数据包时,私有地址被转换成合法的IP地址,一个局域网只需使用少量IP地址(甚至是1个)即可实现私有地址网络内所有计算机与Internet的通信需求。
NAT的实现方式有三种:静态转换StaticNat、动态转换DynamicNat和端口多路复用Overload。所以,采用网络地址转换的IP地址管理策略。
( )是WLAN常用的上网认证方式。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WEP(有线等效保密)。
WLAN的常用认证方式有WEP,WPA,WPA2。WEP(WiredEquivalentPrivacy,有线等效保密)。只从名字上来看,WEP似乎是一个针对有线网络的安全加密协议,但事实并非如此。WEP标准在无线网络出现的早期就已创建,它的安全技术源自于名为RC4的RSA数据加密技术,是无线局域网WLAN的必要的安全防护层。目前常见的是64位WEP加密和128位WEP加密。
某软件的工作量是20000行,由4人组成的开发小组开发,每个程序员的生产效率是5000行/人月,每对程序员的沟通成本是250行/人月,则该软件需要开发( )月。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知识。
软件开发项目组一般由多人组成,当几个人分别承担软件项目中的某个任务时,开发人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解决各自承担任务之间的接口问题,即通信问题,通信需要花费时间,并有可能引起软件错误增加,降低生产率。
如果两个人之间需要通信,则称这两人之间存在一条通信途径,假设一个软件开发小组有N个人,每两个之间都需要通信,则总的通信路径有n×(n-1)/2(条),若一个人单独开发软件,生产率是5000行/(人年),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开发这个软件,则需要6条通信路径,若在每条通信路径上耗费的工作量是250行/(人年),那么小组中每个人的软件生产率降低为:5000-(6×250/4)=4625行。
总的工作量是20000,该软件开发需要的时间约等于20000/(4×4625)=1.08月。
评估和选择最佳系统设计方案时,甲认为可以采用点值评估方法,即根据每一个价值因素的重要性,综合打分来选择最佳的方案。乙根据甲的提议,对系统A和系统B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乙认为(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评估和选择最佳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A的得分:90×40%+80×40%+80×20%=84
系统B的得分:80×40%+85×40%+90×20%=84
两个系统的得分相等,需要进一步比较,在此无法得出结论。
风险的成本估算完成后,可以针对风险表中的每个风险计算其风险曝光度。某软件小组计划项目中采用60个可复用的构件,每个构件平均是100LOC,每个LOC的成本是13元人民币。下面是该小组定义的一个项目风险:
风险曝光度(RiskExposure)=错误出现率P(风险出现率)×错误造成损失C(风险损失)。该软件小组计划采用60个可复用的构件,如果只有60%可能被使用,则40%即24个构件必须从头开发。因为构件平均是100LOC,每个LOC的成本是13元人民币,则开发构件的整体成本C=24×100×13=31200元人民币。因此RE=0.5×31200=15600元人民币。
( )不属于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
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主要包括有瀑布模型、V模型、喷泉模型、螺旋模型、统一过程,增量、迭代模型,其中选项D不属于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
瀑布模型中每项开发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从上一项开发活动接受其成果作为本次活动的输入。
(2)利用这一输入,实施本次活动应完成的工作内容。
(3)给出本次活动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开发活动。
(4)对本次活动的实施工作成果进行评审。
缺点:过程基本不可迭代,需求在开始的不确定性,错误到最后才能发现,开发进程呈现塞阻状态。
2、V模型
V模型的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的优点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3、原型化模型
原型化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经过和用户针对原型的讨论和交流,弄清需求以便真正把握用户需要的软件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充分了解后,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增量模型也是原型化开发方法。
模型要点:瀑布和原型模型相结合,强调版本升级。
4、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在螺旋模型中,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
螺旋线代表随着时间推进的工作进展;开发过程具有周期性重复的螺旋线形状。4个象限分别标志每个周期所划分的4个阶段: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估。螺旋模型要点:统一了瀑布模型与原型模型,与增量模型相似,更强调风险分析。
5、迭代模型
喷泉模型:体现认识事物的循环迭代性,强调开发活动之间的无间隙性,无明显的活动阶段划分,适用于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
RUP(RationalUnifiedProcess)软件统一过程是一种“过程方法”,它就是迭代模型的一种。
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4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Elaboration)、构建阶段(Construction)和交付阶段(Transition)。这4个阶段的顺序执行就形成了一个周期。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MajorMilestones)。在每个阶段的结尾执行一次评估以确定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否已经满足。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服务与应用;信息资源;( );法规、法则与标准化;管理体制。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文,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
( )不属于对需求描述的精确性要求。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需求描述的精确性基础知识。
能确认需求、能验证需求的实现属于对需求描述的精确性要求。D选项对需求变更的影响很难精确地确定,从而选D。
C选项有一定的干扰项,本身描述不是很清晰、准确。比较C选与D选项,应选D答案。
在实施监理工作中,总监理工程师具有(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
凡是涉及到项目的质量、费用、合同、人事调整、审批监理细则、编写大纲等都属于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所以,此题选B,而其他三个选项属于建设方的职责。
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编写,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书面批准,用来指导监理机构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监理规划。
监理规划是指总监理工程师接受项目监理的委托,根据业主对该项目监理的要求,在监理项目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监理的具体条件,开展项目监理的工作所编制的指导性文件,编制监理规划的目的是将监理委托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任务具体化并在这些基础上制定出实现监理任务的措施。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监理范围和目标、主要监理措施、监理组织机构、项目监理工作制度。
由于是用来指导监理机构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所以答案是B。
软件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启动和范围定义;软件项目计划;( );评审和评价;关闭和软件工程度量。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过程管理基础知识。
软件工程管理集成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包括以下6个方面:
启动和范围定义:进行启动软件工程项目的活动并作出决定。通过各种方法来有效地确定软件需求,并从不同的角度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一旦可行性建立后,余下的任务就是需求验证和变更流程的规范说明。
软件项目计划:从管理的角度,进行为成功的软件工程作准备而要采取的活动。使用迭代方式制订计划。要点在于评价并确定适当的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并完成相关的工作。
软件项目实施:软件工程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件工程管理活动。实施项目计划,最重要的是遵循计划,并完成相关的工作。
评审和评价:进行确认软件是否得到满足的验证活动。
关闭:进行软件工程项目完成后的活动。在这一阶段,重新审查项目成功的准则。一旦关闭成立,则进行归档、事后分析和过程改进活动。
软件工程度量:进行再软件工程组织中有效地开发和实现度量的程序。
所以答案是B。
按照标准《软件过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GB/T16260.1)规定,软件产品的“安全性”属性属于( )评价内容。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使用质量基础知识。
软件度量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没有软件度量,就不能从软件开发的暗箱中跳出来。通过软件度量可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促进项目成功,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度量取向是软件开发诸多事项的横断面,包括顾客满意度度量、质量度量、项目度量、已经品牌资产度量、知识产权价值度量等。度量取向要依靠事实、数据、原理、法则;其方法是测试、审核、调查;其工具是统计、图标、数字、模型;其标准是量化的指标。
内部质量:产品属性的总和,决定了产品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时,满足明确的隐含要求的能力。
外部质量:产品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时,满足明确或隐含要求的程度。
使用质量:特定用户使用的产品满足其要求,以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达到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和满意度等特定目标的程度。
所以产品的“安全性”属性属于使用质量。答案是D。
按照《软件文档管理指南》(GB/T16680)规定,( )是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文档的评审和签署规范规定。
软件文档的作用包括有作为管理依据、任务之间联系的凭证、质量保证、培训与参考、软件维护支持、历史档案的作用。对于所有涉及到质量的文档需要通过评审后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所以,需要相关干系人的签字,不允许代签。选项C是正确的。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规定了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的5个等级。其中,按照( )的顺序从左至右安全能力逐渐增强。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
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的5个等级从左至右依次为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高校在进行新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是网络系统应用和今后网络的发展。为了便于未来的技术升级与衔接,该高校在网络设计时应遵循( )原则。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网络规划和设计原则。
网络规划和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原则如下:
(1)可靠性原则。网络的运行是稳固的。
(2)安全性原则。包括选用安全的操作系统、设置网络防火墙、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制度的保密。
(3)高效性原则。性能指标高,软硬件性能充分发挥。
(4)可扩展性。能够在规模和性能两个方向上进行扩展。
可扩展性包括采用标准化方法。所以选择D。
以下关于综合布线及综合布线系统的叙述中,( )是不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的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范围来定,主要有单幢建筑和建筑群体两种范围。
(1)单幢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范围,不仅指在整幢建筑内部敷设的通信线路,还应包括引出建筑物的通信线路。如建筑物内敷设的管路、槽道系统、通信缆线、连续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如电缆竖井和专用的房间等)。此外,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等)及其连接软线和插头等,在使用前随时可以连接安装,一般不需设计和施工。综合有线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安装施工是单独进行的,所以,这两部分工作应该与建筑工程中的有关环节密切联系和互相配合。
(2)建筑群体因建筑幢数不一而规模不同,但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范围除包括每幢建筑内的通信线路外,还需包括各幢建筑之间相互连接的通信线路。所以C是不正确的。
某承诺文件超过要约规定时间到达要约人。依据邮寄文件收函邮局戳记标明的时间,受要约人是在要求的时间内投邮,由于邮局错递而错过了规定时间。对此情况,该承诺文件(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合同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在题中可以看到,此承诺文件由于邮寄投递而影响到到达时间,不属于招标方的故意,所以,应经要约人来决定是否无效,也就是需要要约人在发出拒绝通知后才无效。
某软件开发企业,在平面媒体上刊登了其开发的财务软件销售商业广告,概要介绍了产品的功能。按照合同法规定,该商业广告属于(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合同法律法规。
要约:又称发盘与报价,是卖方向买方当事人所做的、邀请订立合同的意思。
承诺:通常是买方,即被要约人无条件、完全同意要约人的要约,愿意按此订立合同的意思。
合同是否成立不是看是否有一份双方都在上面签过字的协议。而是看是否已经完成要约和承诺。只要是完成了要约和承诺,即使没有那份协议,合同也已成立。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所以选择C。
某网络系统安装实施合同约定的开工日为2月1日。由于机房承包人延误竣工,导致网络系统安装承包人实际于2月10日开工。网络系统安装承包人在5月1日安装完毕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了竣工验收报告,5月10日开始进行5天启动连续试运行,结果表明安装实施有缺陷。网络系统安装承包人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调试工作,并于5月25日再次提交请求验收申请。5月26日再次试运行后表明安装工作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参与试运行有关各方于6月1日签署了同意移交工程的文件。为判定承包人是提前竣工还是延迟竣工,应以( )作为网络系统安装实施的实际工期并与合同工期比较。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对实际工期与合同工期的判断。
要按照实际的开工日期和最终表明项目满足合同规定的时间,即2月10日至5月26日,用这个时间与合同工期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违约。
某项目已制定了详细的范围说明书,并完成了WBS分解。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在进行下一周工作安排的时候,发现WBS中遗漏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那么接下来他应该首先(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变更管理。
所有针对基准的变更,必须遵循变更控制流程进行,在提交变更申请后,由CCB进行批准。
( )是用于编制沟通计划的输入。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编制沟通计划的输入。
编制沟通计划的输入有组织过程资产、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项目范围说明书。
某软件公司开发某种软件产品时花费的固定成本为16万元,每套产品的可变成本为2元,设销售单价为12元,则需要销售( )套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盈亏平衡点。
根据公式:盈亏平衡点=总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60000/10=16000。
以下关于IT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描述中,( )是错误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风险应对策略。
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识别并管理项目风险,就尽可能让团队成员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
以下有关大型及复杂项目管理的说法中,( )是错误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大型复杂项目管理。
对于大型项目与一般项目的最核心区别是大型项目间接管理模式。
以下关于绩效报告的说法中,( )是错误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绩效报告。
绩效报告是指搜集所有基准数据并向项目干系人提供项目绩效信息。绩效报告一般应包括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方面的信息。许多项目也要求在绩效报告中加入风险和采购信息。
项目成本控制是指(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成本控制。
控制成本是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预算、管理成本基准变更的过程。在成本控制中,应重点分析项目资金支出与相应完成的实体工作之间的关系。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对经批准的成本绩效基准及其变更进行管理。
配置审核的实施可以(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配置审核基础知识。
配置审计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变更控制的补充手段,来确保某一变更需求已被切实实现。分为功能审计和物理审计。功能配置审计可以包括按测试数据审计正式测试文档、审计验证和确认报告、评审所有批准的变更、评审对以前交付的文档的更新、抽查设计评审的输出、对比代码和文档化的需求、进行评审以确保所有测试已执行。物理配置审计可以包括审计系统规格说明书的完整性、审计功能和审计报告、了解不符合采取的措施、对比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组件的一致性、评审模块列表以确定符合已批准的编码标准、审计手册(如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的格式、完整性和与系统功能描述的符合性等。
某ERP项目的生产管理子系统进行安装调试时,项目经理发现车间操作员的实际操作方式与最初客户确定的操作方式有较大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生产管理中的基本常识。
当发现实际与原批准的基准不同时,首先应分析原因,然后再沟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应选D合适。
结构化法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将信息系统软件生命大致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工程任务,各阶段工作按顺序展开。下列任务中,( )不属于系统规划或系统分析阶段。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系统规划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由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系统管理和维护四个时期组成,每一个时期又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
1.系统分析
系统的分析,也叫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分析时期的任务包括确定信息系统必须完成的总目标,确定工程的可行性,导出实现工程目标应该采取的策略及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估计完成该项工程需要的资源和成本,并且制定工程进度表。系统分析时期通常进一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问题的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问题定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所开发的信息系统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的目标就试图开发信息系统,显然是盲目的,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达到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否存在可行的办法。可行性研究的结果是信息系统的负责人做出是否继续进行这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决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只有投资可能取得较大效益的那些信息系统才值得继续进行下去,及时终止不值得投资的工程项目,可以避免更大的浪费。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以及系统正常运行时应满足的性能指标。
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另一个重要阶段。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系统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系统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任务是提供信息系统的概括的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划分,功能模块之间的层次结构和关系。其次是系统详细设计,详细设计的任务是把系统总体设计的结果具体化。这个阶段的任务不是编写程序,而是设计出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规格说明,如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处理流程,系统的数据流程和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
3.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是新系统开发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所谓实施指的是将上述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纸面上的、类似于设计图式的新系统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可执行的应用系统。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与调试;整理基础数据;培训操作人员和试运行。
4.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是系统投入正常运行之后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维护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具体地说,系统维护的任务包括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应该加以改正;当环境改变时应该修改系统以适应新的环境;当企业有新的需求时应该及时改进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每一次维护活动本质上都是一次压缩和简化了的系统定义和开发过程。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是周而复始进行的,一个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就不断地评价和积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重新进行系统分析,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不管系统运行的好坏,每隔一定的时期也要进行新一轮的开发。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如图所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并不等于信息系统软件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考查的对象包含了组成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具有更多的内容。但由于信息系统的大多数功能一般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因此,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统软件的生命周期的联系又是十分密切的。
用ER图建立数据模型,是数据数据库概念设计,是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
用例图主要用来描述用户与系统功能单元之间的关系,它展示了一个外部用户能够观察到的系统功能模型图。在一个订票系统中,下图表现的是( )关系。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用例图中的泛化关系。
用例图由参与者(Actor)、用例(Use Case)、系统边界、箭头组成,用画图的方法来完成。用例描述用来详细描述用例图中每个用例,用文本文档来完成,以及由箭头所组成的各种关系,包括泛化,包括。扩展等。
泛化和类中的泛化概念是一样的,子用况继承父用况的行为和含义,还可以增加或覆盖父用况的行为;子用况可以出现在任何父用况出现的位置(父和子均有具体的实例)。父用例是“订票”,其两个子用例分别是“电话订票”和“网上订票”。这两个用例都继承了父用例的行为,并添加了自己的行为。所以答案是A。
在TCP/IP协议分层结构中,SNMP是在( )协议之上的异步请求/响应协议。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SNMP基础知识。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OSI/RM),从下往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7层结构。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基于UDP协议,实现对网络中设备来进行管理。
按照下图所示的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其中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工作分解结构。在进行测试与验收时,需求确认是必须的,需要得到建设方的确认,而且只有系统测试完成后才能进行交付。
下表是一份简单的项目沟通计划,该计划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沟通计划。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沟通计划中存在缺少沟通方式或信息传递方式的表示。
项目Ⅰ、Ⅱ、Ⅲ、Ⅳ的工期都是三年,在第二年末其挣值分析数据如下表所示。按此趋势,项目( )应最早完工。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对挣值的计算与判断。
因为问哪个项目最早完工,我们只需要计算SPI的值即可。SPI的值越大,项目的进度就越好。SPI=EV/PV,得到II的SPI值最大。
有八种物品A、B、C、D、E、F、G、H要装箱运输,虽然量不大,仅装1箱也装不满,但出于安全考虑,有些物品不能同装一箱。在下表中,符号“X”表示相应的两种物品不能同装一箱。运输这八种物品至少需要装( )箱。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用图论。
用图论的方法,货物抽象成点,把不能在一起的连线。装配方案:ABG、CEH、DF。
( )是指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1章信息化知识,全书第71、72页。
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是B2A(Business-to-administrations),例如,政府将采购的细节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布,通过网上竞价方式进行招标,企业也要通过电子的方式进行投标。
(government是包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的总称;administration指行政机构,相当于我国政府的概念,是小政府。)
B2B,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
B2C,企业对个人,或称“商对客”。
C2A,政府各部门向社会纳税人提供的各种服务。
某家具厂有方木材90m3(立方米),木工板600m3(立方米),生产书桌和书柜所用材料数量及利润如下表:
在生产计划最优化的情况下,最大利润为( )元。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最优化问题。
设生产书桌X张,书橱Y张,利润总额为z元.建立方程组:
0.1X+0.2Y<=90
2X+Y<=600
满足:80X+120Y=MAX()即可;
解方程后的结果:X=100,Y=400,代入80X+120Y=MAX(),得到MAX=56000。
风险预测一般是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 )两个方面来评估风险。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风险预测基础知识。
风险预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风险规避(即控制)的基础。任何风险事件都是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在对风险事件进行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不确定的、随机的因素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风险预测一般是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两个方面来评估风险。所以选择D。
某项目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及工作时间如下表所示,该项目的总工期为( )天。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关键路径法。
关键路径通常(但并非总是)是决定项目工期的进度活动序列。它是项目中最长的路径,即使很小的浮动也可能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最早完成时间。关键路径的工期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工期,任何关键路径上的终端元素的延迟在浮动时间为零或负数时将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完成时间(例如在关键路径上没有浮动时间)。该项目有4条路径,其中ADFGI是关键路径,工期为32天。
项目经理小李对一个小项目的工期进行估算时,发现开发人员的熟练程度对工期有较大的影响。如果都是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预计20天可以完成;如果都是新手,预计需要38天;按照公司的平均开发速度,一般26天可以完成。该项目的工期可以估算为( )天。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三点估算法。
通过考虑估算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可以提高活动持续时间估算的准确性。这个概念起源于计划评审技术(PERT)。PERT使用3种估算值来界定活动持续时间的近似区间。
活动持续时间=(悲观+乐观+最可能时间*4)/6=(20+4*26+38)/6=27。
以下关于工作分解结构(WBS)的说法中,( )是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工作分解结构中对工作包与分解工作包的理解。
WBS的最底层的工作单元被称为工作包(B选项),它是定义工作范围、定义项目组织、设定项目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估算和控制费用、估算时间周期和安排进度的基础。如果准确无误地分解出WBS,并且这样的WBS得到了客户等项目干系人的认可,那么凡是出现在WBS中的工作都应该属于项目的范围,都是应该完成的。凡是没有出现在WBS中的工作,则不属于项目的范围,要想完成这样的工作,要遵循变更控制流程并需经过变更控制委员会的批准。工作包大小需要考虑的细节,8/80规则建议工作包的大小应该至少需要8小时完成,而总完成时间不应该大于80小时。WBS表示形式主要有分级的树型和表格形式。树型的结构图的WBS层次清晰、直观性和结构性强,不容易修改,对于大的、复杂的项目很难表示出项目的全貌。表格形式的直观性比较差,但能够反映出项目所有的工作要素。
以下对询价的理解中,( )是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询价.
询价过程从潜在的卖方处获取如何满足项目需求的答复,如投标书和建议书。通常在这个过程中由潜在的卖方完成大部分实际工作,项目或买方无需支付直接费用。
某政府公开招标项目,在编制了招标文件并发布了招标公告后,招标人应随即(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招投标基础知识。
发布招标公告后,就要出售招标文件,对潜在招标人资格预审。
资格预审是指在招投标活动中,招标人在发放招标文件前,对报名参加投标的申请人的承包能力、业绩、资格和资质、财务状况和信誉等进行审查,并确定合格的投标人名单的过程。
以下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 )的做法是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招投标基础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选择答案为B。
选项A,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不能指定由某一公司承接,即使要采用单一来源采购也要符合:
(1)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
(2)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
(3)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百分之十的。
选项C,在制定评分标准时,不能采用好,较好,一般,较差等模糊性的词语。
选项D,《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后送达的投标文件,招标人应当拒收。
项目发生索赔事件后,一般先由( )依据合同进行调解。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索赔基础知识。
项目发生索赔事件后,一般先由监理工程师调解,若调解不成,由政府建设主管机构进行调解,若仍调解不成,双方可提请仲裁或诉讼。
( )是项目干系人管理的主要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干系人管理。
项目干系人管理是指对项目干系人需要、希望和期望的识别,并通过沟通上的管理来满足其需要、解决其问题的过程。项目干系人管理将会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从而能够确保项目取得成功。项目干系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项目干系人在项目管理中出现严重分歧,平衡各相关干系人的利益。
在项目组合管理中,项目排序是对项目创造的( )和投入进行分析,以选择出对组织最有利项目的过程。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组合管理基础知识。
项目选择和优先级排列过程是对项目创造的期望价值和投入进行分析,以选择出对组织最有利项目的过程,然后投入组织的资源到优先级高的项目中去。
以下关于大型IT项目的叙述中,( )是不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大型复杂IT项目基础知识。
大型IT项目的需求不是十分清晰,因此项目就分成了需求定义阶段和需求实现阶段,需求定义阶段往往要求对业务领域有深刻的理解,需求实现阶段主要放在对技术领域的精通上。因此第一阶段由专业的咨询公司对需求进行详细的定义;再由专业的系统集成公司实现需求。
在大型复杂IT项目管理中,为了提高项目之间的协作效率,通常应首先(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大型复杂项目管理。
大型复杂项目管理首先关注过程管理,一般项目的管理关注活动的执行。
( )不是绩效报告应当包含的内容。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绩效报告基础知识。
项目计划网络图是时间管理部分活动排序过程所形成的输出。
绩效报告的内容(状态、进展、预测)有:
(1)项目的进展和调整情况。
(2)项目的完成情况。
(3)项目总投入、资金到位情况。
(4)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
(5)项目主要效益情况。
(6)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7)项目团队各职能团队的绩效。
(8)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9)预测——随着项目的进展,根据获得的工作绩效信息对以前的预测进行更新并重新签发。
(10)变更请求——对项目绩效进行分析后,通常需要对项目的某些方面进行变更。
(11)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绩效评价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方法。下列叙述中属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是(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一般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某信息系统项目最终完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有:
(1)项目概述
(2)项目技术背景与发展概况
(3)现行系统业务、资源、设施情况分析
(4)项目技术方案
(5)实施进度计划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划
(7)人员及培训计划
(8)不确定性(风险)分析
(9)经济和社会效益预测与评价
(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下关于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的叙述中,( )是正确的。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关注具体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软件质量保证是关注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软件测试是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
( )不属于项目监控的工作内容。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项目监控。
项目监控是围绕项目实施计划、跟踪进度、成本、质量、资源,掌握各项工作现状,以便进行适当的资源调配和进度调整,确定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记录实际的进度情况,在一定情况下进行路径、决策、度量、量化管理、风险等方面的分析。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要随时对项目进行跟踪监控,以使项目按计划规定的进度、技术指标完成,并提供现阶段工作的反馈信息,以利后续阶段的顺利开展和整个项目的完成。
收集干系人需求属于规划过程组的内容。
( )不属于管理文档。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管理文档。
选项A、C、D都属于管理文档,而开发计划属于开发文档。所以此题选B
某软件开发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第一次正式发布,命名为《需求规格说明书V1.0》,此后经过两次较小的升级,版本号升至V1.2。此时客户提出一次需求变更,项目组接受了变更,按客户的要求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并通过评审,此时版本号应升级为(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版本管理基础知识。
根据版本的管理原则,版本号升至V1.2,在经过较大的修改并评审通过后,当配置项版本升级幅度比较大时,才允许增大X值,此时可升级为V2.0版本。
某部门聘请了30位专家评选最佳项目,甲、乙、丙、丁四个项目申报参选。各位专家经过仔细考察后都在心中确定了各自对这几个项目的排名顺序,如下表:
其中,有3人将甲排在第1,将乙排在第4,将丙排在第2,将丁排在第3;依次类推。
如果完全按上表投票选择最佳项目,那么显然,甲项目能得票9张,乙项目能得票8张,丙项目能得票7张,丁项目能得票6张,从而可以选出最佳项目甲。但在投票前,丙项目负责人认为自己的项目评上的希望不大,宣布放弃参选。这样,投票将只对甲、乙、丁三个项目进行,而各位专家扔按自己心目中的排名(只是删除了项目丙)进行投票。投票的结果是评出了最佳项目( )。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决策论。
丙在没有放弃前,根据原来的排名,甲项目有9票,乙项目有8票,丙项目7票,丁项目有6票。在丙放弃后,根据原来的各专家心中排名,则将第1位的顺序往后投,这样甲项目为9票,乙项目为10票,丁项目为11票。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function of crm system except ()
CRM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包括自动化的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没有采购(Procurement)一项。
A、自动化采购
B、自动化销售
C、自动化营销
D、自动化客户服务
all of the follow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are helpful to acurately confirming customers needs except ()
以下所有的工具与技术,除了( )有助于准确地确定客户的需求。
A、问卷
B、原型方法
C、鱼骨图
D、访谈
setting redundant components in subsystem to handle with the risks brought by the defaults of original components,what kind of risk response strategy is this?()
在子系统中增加冗余组件以对抗原始组件掉链子带来的风险,这是使用的什么风险应对策略
A、规避
B、接受
C、减轻
D、应急计划
OSI安全体系结构定义了五种安全服务,其中 ( )用于识别对象的身份并对身份证实。( ) 用于防止对资源的非授权访问,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实体才能访问受保护的资源。
问题1选项
A.安全认证服务
B.访问控制安全服务
C.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
D.数据完整性安全服务
问题2选项
A.安全认证服务
B.访问控制安全服务
C.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
D.数据完整性安全服务
软件配置管理受控制的对象应是( )。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包括4个最基本的活动,其中不包括( )。
问题1选项
A.软件元素
B.软件项目
C.软件配置项
D.软件过程
问题2选项
A.配置项标识
B.配置项优化
C.配置状态报告
D.配置审计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is the process of ( ),analyzing, tracing,prioritizing and agreeing on requirements and then controlling changes and communicating to relevant stakeholders. It is a( ) process throughout a project.A requirement is a capability to which a project outcome (product or service) should conform.
问题1选项
A.communicating
B.collecting
C.filing
D.documenting
问题2选项
A.persistent
B.continuing
C.permanent
D.continuous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