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架逐孔现浇施工中,当一孔梁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 )后,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后,方可拆除。
一孔梁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5MPa 后,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后,方可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滑坡地段路基填筑时,采用削坡减载方案整治滑坡时,应( )进行,严禁超挖或乱挖,严禁爆破减载。
采用削坡减载方案整治滑坡时,减载应自上而下进行,严禁超挖或乱挖,严禁爆破减载。
关于垫层施工的说法,错误的是( )。
垫层应水平铺筑,地面有起伏坡度时应挖台阶,台阶宽度宜为 0.5~1.0m。
某二级公路合同段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在铺筑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之前,施工单位所浇洒的一层沥青应为( )。
透层的作用:为使沥青面层与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乳化沥青、煤沥青或液体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
在用塑料排水板进行软土处理施工工艺程序中,“塑料排水板穿靴”之后应进行( )。
2022/2021教材P21页
按整平原地面—摊铺下层砂垫层—机具就位—塑料排水板穿靴-插入套管—拔出套管-割断塑料排水板—机具移位—摊铺上层砂垫层的施工工艺程序进行。
不同沥青路面采用的沥青标号也不同,对于冬季寒冷地区的公路宜选用( )的沥青。
对冬季寒冷的地区或交通量小的公路、旅游公路宜选用稠度小、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下列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经修补后,不宜用作沥青路面基层的是( )路面。
如果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发生错台或板块网状开裂,应首先考虑是原路基质量出现问题致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再适合作为道路基层。遇此情况应将整个板全部凿除,重新夯实道路路基。
灌注水下混凝土,导管使用前应进行( )。
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压气试压。
关于SMA施工的说法,错误的是()。
本题考查的是SMA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SMA面层施工切忌使用胶轮压路机或组合式压路机,以防止胶轮压路机或组合式压路机的轮胎将结构部沥青“泵吸”到路表面,使路表失去纹理和粗糙度。
关于泵送混凝土的说法,正确的是()。
泵送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粗集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不宜大于 10%;细集料宜采用中砂且含有较多通过 0.3mm筛孔的颗粒。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析、严重泌水或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第二次搅拌。二次搅拌时不得任意加水,确有必要时,可同时加水、相应的胶凝材料和外加剂,并保持其原水胶比不变;二次搅拌仍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得使用。
不宜采用强夯法施工的是( )。
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路基施工技术。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土、杂填土和软土等地基。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软黏土地基,处理深度不宜大于7m。
( )是利用锚杆与地层间的锚固力来维持结构物稳定的一种挡土结构物。
锚杆挡土墙是利用锚杆与地层间的锚固力来维持结构物稳定的一种挡土结构物。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有轻微损坏处的封层可以采用( )。
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有轻微损坏的宜铺筑微表处。
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 )。
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 500mm。
关于场地清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路堤和填方高度小于 1m 的公路路堤,应将路基基底范围内的树根全部挖除,并将坑穴填平夯实;填方高度大于 1m 的二级以下公路路堤,可保留树根,但根部不能露出地面。取土坑范围内的树根应全部挖除。清出的表层土宜充分利用。
关于路基填料选择的错误说法是( )。
满足要求(最小强度 CBR、最大粒径、有害物质含量等)或经过处理之后满足要求的煤渣、高炉矿渣、钢渣、电石碴等工业废渣可以用作路基填料。
关于透层施工说法错误的是( )。
透层油洒布后应不致流淌,应渗入基层一定深度,不得在表面形成油膜。
采用常规压浆工艺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中,曲线预应力孔道最低部位宜设置( )。
压浆时,对曲线孔道和竖向孔道应从最低点的压浆孔压入,由最高点的排气孔排气和泌水。压浆顺序宜先压注下层孔道。
路面内部排水施工时,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区不应超过( )。
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区不应超过 lh,其他地区不超过 2(重交通)~4h (轻交通)。
连续梁桥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
计算跨径:对于具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
用于公路路基的土质填料,应通过取样试验确定填料的()。
计算设于水中的支架或拱架的强度和稳定时,应考虑的荷载有( )。
滑坡防治的工程措施类别主要有( )。
锚杆挡土墙的施工工序主要有(??)。
锚杆挡土墙施工工序主要有基坑开挖、基础浇(砌)筑、锚杆制作、钻孔、锚杆安放与注浆锚固、肋柱和挡土板预制、肋柱安装、挡土板安装、墙后填料填筑与压实等。
路堤选择填料时,需要进行复查和取样试验。土的试验项目包括( )。
土的试验项目包括:天然含水率、液限、塑限、标准击实试验、CBR 试验等,必要时应做颗粒分析、相对密度、有机质含量、易溶盐含量、冻胀和膨胀量等试验。
下列无机结合料基层养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本题考查的是无机结合料基层(底基层)养护、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养护可采取洒水养护、薄膜覆盖养护、土工布覆盖养护、铺设湿砂养护、草帘覆盖养护、洒铺乳化沥青养护等方式,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
关于工程防护施工中的说法,正确的有( )。
喷射混凝土宜自下而上进行。浆砌片石护坡,宜在路堤沉降稳定后施工。锚杆孔深应大于锚固长度 200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20mm。铺设钢筋网前宜在岩面喷射一层混凝土,钢筋网与岩面的间隙宜为 30mm。
下列选项中,对于混凝土路面纵缝设置说法正确的有( )。
关于沥青混合料摊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的是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选项 C 应该是下、中面层采用走线法施工,表面层采用平衡梁法施工,选项 D 应该是控制在不低于 125~140℃。
冬期挖方路基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
挖方边坡不得一次挖到设计线,应预留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待到正常施工季节后再修整到设计坡面。路基挖至路床顶面以上 1m 时,完成临时排水沟后,应停止开挖,待冬期过后再施工。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长 65km 的平原区新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路面面层采用 C30 水泥混凝土,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级配碎石,土路肩采用 M7.5 浆砌片石加固。路面结构如下图所示。
事件一:施工单位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法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流程:准备下承
层→施工放样→厂拌混合料→混合料运输→布置基准线钢丝→摊铺→碾压→(A)→养护→(B)。
事件二:为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和工期,施工单位计划在面层施工中采用工程质
量最高、施工速度最快、装备最现代化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技术。
在进行混凝土面层铺筑前,施工单位做的准备工作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层检验、调试
施工设备、架设基准线。
在摊铺过程中,由于路面较宽,施工单位对路面面层分左右两幅铺筑,先铺筑左幅,后铺筑
右幅,在纵缝的 1/2 板厚处安装光面钢筋,钢筋的全长范围涂防粘涂层。每日施工结束设置横向施工缝,且设置在缩缝处和胀缝处。
摊铺工程中,布料机和滑模摊铺机之间的施工距离保持在 4m。
事件三:混凝土通过设计和试配确定配合比,并将试配报告提交监理工程师批准。在混凝土
拌制前施工单位将理论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水泥混凝土实验室配比水泥:砂:石子=1:x:y=1:2.28:4.47,水灰比 w/c=0.63,每 m3混凝土水泥用量为 C=258kg,现场实测砂含水率 Wsa=3%,石子含水率 Ws=1%。
【问题】
1.补充事件一中 A、B 工序名称。
2.写出事件二中采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技术的名称,面层摊铺中,缩缝传力杆应采用什
么施工。
3.改正事件二中施工中的错误。
4.写出图中 8×12×100 预制块构筑物的名称和作用。
5.在事件三中,求出施工配合比和每 m3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 2 位小数)。
1.A—质检,B—自检验收。
2.滑模摊铺技术;采用滑模摊铺传力杆自动插入装置(DBI)。
3.(1)接缝的 1/2 板后处安装螺纹钢筋,钢筋的中部 100mm 范围涂防粘涂层。
(2)摊铺过程中,布料机和滑模摊铺机之间的施工距离保持在 5-10m。
4.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堤,保护边坡坡面不受路面表
面水流冲刷。
5. (1)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为水泥:砂:石子=1:x:y=1:2.28:4.47,当现场砂含水率 3%
时,砂子的质量=2.28×(1+3%)=2.35,当石子含水率 1%时,石子的质量=4.47×(1+1%)=4.51。
故施工配合比,水泥:砂:石子=1:2.35:4.51。
(2)每m3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
水泥:258kg
砂:258kg×2.35=606.30kg
石:258kg×4.51=1163.58kg
水:258kg×0.63-258kg×2.28×3%-258kg×4.47×1%=133.36kg
某承包商中标一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包括一条全长 4576m 的隧道,属特长公路隧道,根据地质详勘报告,隧址区域地下水分布广泛,地表、地下水力联系十分复杂,岩溶、高压富水的发育受岩性与构造控制,岩溶构造及富水主要发育在观音峡背斜两翼的三叠系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中,同时,本隧道所穿越的地表水库、泉眼、鱼塘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岩溶分布规模不均,隧道施工遇高压涌水、突泥风险性较高;且进、出口须家河地层地段含煤而引起的瓦斯聚集,因此,施工期间,应针对上述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全隧道开展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加强施工监测,施工监测典型的位移一时间曲线见下图。
项目部还实行安全目标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进入隧道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知识教育,接受安全技术交底,编制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为获得良好光面爆破效果,采取确定装药量 ,并通过掏槽眼和辅助眼为周边眼爆破创造临空面等措施。周边眼装药结构见下图。
(2)隧道内供风、供水、供气管线与供电线路应分别架设,照明和动力线路应分层架设,每台用电设备必须独立设置开关箱,开关箱与分配电箱的距离不得大于 30m。
(3)根据地勘报告揭示,本隧道地下水处理实施“排堵结合,定量堵水,限量排放,综合治理”的治水原则。当洞内排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实施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注浆堵水措施,当可能产生涌水突泥施工灾害时,实施以保证施工安全为目的的注浆加固措施,衬砌背后采用压注水泥砂浆防水,压浆顺序:应从上而下,从无水、少水的地段向有水或多水处,从下坡方向往上坡方向,从洞身中间向两端洞口压浆。
2018 年 4 月 6 日上午,隧道开挖时,出现溶洞涌水事故,当场导致死亡 2 人,重伤 12 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 2018 年 4 月 9 日,确认累计死亡达 3 人。
【问题】
1.背景中施工单位采取的压浆顺序是否正确?并改正。
2.背景资料中位移一时间曲线代表围岩处于何种状态、并提出合理的施工措施?
3.背景资料中 E、W 代表的参数名称,并写出为获得良好光面爆破效果还有哪些措施?
4.背景中发生的涌水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1.不正确。
“从上而下”错误,应改为:从下而上;“从洞身中间向两端洞口压浆”错误,应改为:从两端洞口向洞身中间压浆。
2.(a)图位移一时间曲线趋于平缓,表明围岩和支护呈稳定状态,应正常施工;
(b)图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3.(1)E:周边眼的间距。
W:光面爆破层的厚度/最小抵抗线
(2)为获得良好光面爆破效果还可采取措施:
①适当加密周边眼。
②合理确定爆破层厚度。
③采用小直径药卷不耦合装药结构。
④保证光面爆破眼同时起爆。
4.属于较大事故,理由:造成 3 人死亡,符合较大事故的条件: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较大事故。
某二级公路 K 合同段(K22+300~K44+000),主要为路基土石方工程和支挡工程,本地区岩层构成为泥岩、砂岩互层,抗压强度 20MPa 左右,地表土覆盖层较薄。在招标文件中,挖方为石方,填方路段填料由挖方路段调运,施工过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一:施工单位在路段开工后发现,路基挖方土石比例与招标文件中的比例相差较大,施
工单位向监理工程师以书面形式提出工程设计变更的建议,增加费用 23.4 万元,结合实际情况,
设计单位签发了“设计变更通知单”,项目法人对设计变更进行了审查,同意实施。
事件二:在填筑路堤时,施工单位采用土石混合分层铺筑,并用平地机整平每一层,最大层
厚 40cm,填至接近路床底面标高时改用土方填筑。局部路段因地形复杂而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
事件三:路基工程土石方开挖与填筑施工中,配置的劳务用工有测量工、实验工、机修工、
机械操作人员、运输车辆司机。
事件四:针对 K41+200~K41+320 的沿河路基,设计为浆砌块石路肩挡土墙(见下图),挡土墙最大髙度为 11.2m。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在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60%时,对墙背土进行回填,采用冲击压实法进行碾压。
【问题】
1.事件一中的“设计变更”是否符合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的相关规定?说明理由。
2.指出事件二中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
3.指出事件三中路基工程土石方开挖与填筑施工过程还必须配置的劳动力有哪些?
4.指出墙身中的构造物 A 的名称和墙后砂砾石的作用。
5.改正事件四中施工单位的错误做法。
1.符合,本变更属于一般设计变更。重大设计变更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批,较大设计变更由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法人负责对一般设计变更进行审查,并应当加强对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实施的管理。
2.“局部路段因地形复杂而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错误。根据有关规定:土石路堤不得倾填,
土石路堤只能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3.还必须配置普工、工长和爆破工。
4.墙身中的构造物 A 是泄水孔。砂砾石的作用是反滤作用,防止堵孔。
5.当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在距墙背 0.5~1.0m 以内,不宜用重型压路机碾压。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二级公路施工,K20+300 处有一座主跨为 5×30m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中间桥墩均为水中墩,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吊装,梁体采用后张法施工,制梁场设在一侧桥头挖方路基上。
事件一:施工单位为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在测量工作的各个程序中实
行双检制,制定了以下测量管理制度:
制度一:贯通测量及控制网测量不得少于两遍,并进行换手测量,测量成果经项目经理确认
后方可采用。
制度二: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在现场记录清楚,如果书写错误,必须用涂改液进行涂
改。
事件二:该桥所用的砂、碎石等地材由施工单位通过媒体以公告的方式邀请材料供应商参加
竞标。为确保材料质量,工地试验室对供应商送至项目部的砂、碎石进行了试验,质量满足要求后确定了地材供应商。
事件三:预应力张拉。将钢绞线穿入波纹管道内(钢绞线下料长度考虑张拉工作长度),进行张拉作业。张拉使用的张拉机及油泵、锚、夹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配套使用,配套定期校验,以准确标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间的关系曲线。按设计要求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张拉时千斤顶的作用线必须与预应力轴线重合,两端各项张拉操作必须一致。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
事件四:施工单位在第 2 片梁的张拉过程中,出现钢绞线的断丝现象,据统计,断丝数量超过设计规定的允许数量。
【问题】
1.改正制度一、制度二中的错误。
2.指出事件二中工地试验室对地材的试验方式有何不妥?
3.写出事件三中双控的具体做法。
4.事件四中施工单位应该如何处理?
1.制度一:测量成果必须经项目总工审核、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方可采用。
制度二:记录数据出错时,可用单横线作划掉标记后在其上方重写,不得进行涂改、撕页。
2.对砂、碎石等地材必须进行原产地实地调查并取样试验,对试验结果报告进行评价,而不
是对供应商送至项目部的砂、碎石进行试验。
3.“双控”即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实际伸长量进行校核。
4.要更换钢绞线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