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精液液化的时间为( )。
室温下正常精液在排出后60min内自行液化。
口服药物因存在首关消除,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和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主要原因是( )。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内pH接近中性,黏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黏膜接触机会,是主要吸收部位。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叫做首关消除。
持续性糖尿最常见于( )。
尿糖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病情判断、治疗效果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持续性糖尿最常见于糖尿病。
严重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 )。
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细胞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的是( )。
本题考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发生毒性变化时,胞体可出现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ohle体、退行性变。卡波环属红细胞的异常结构,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糖尿病患者尿液的特点是( )。
糖尿病患者临床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实验室检查尿糖阳性,尿酮体可以阳性,尿比重增高。
关于血乳酸测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
体内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如糖酵解速度增加,剧烈运动、脱水时,也可引起体内乳酸升高。因此采血前不宜剧烈运动。
研究单克隆技术在抗癌治疗中的思路是( )。
单克隆技术在抗癌治疗主要是以单克隆抗体携带抗癌药物特异性与癌细胞结合,起到定点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内一般不会出现的管型是( )。
急性肾盂肾炎常同时伴细菌管型,肾移植后一般不会出现。
胰岛素生物学作用不包括( )。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交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假定血糖在常规实验室20天测定的质控结果均数为5.5mmol/L,标准差为0.5mmol/L。如果采用22s规则,其失控点为( )。
根据题中的均值和标准差,其质控图中均值±2s范围为4.5~6.5mmol/L,在此范围之内属在控。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中的ABC酶复合物是( )。
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是ABC法中的ABC复合物。
导致试带法尿蛋白测定出现假阳性的尿pH值为( )。
患者服用奎宁、奎宁丁,引起尿液呈强碱性(pH≥9.0),超过了试带的缓冲能力,使用化学法出现假阳性结果。
用于糖尿病灭酮治疗的疗效观察和胰岛素过量检测的指标是( )。
尿酮体阳性,血清β-羟基丁酸升高,尿酮体和血糖可用于糖尿病灭酮治疗的疗效观察和胰岛素过量的监测。
免疫缺陷除可导致机体出现反复感染现象外,还可导致( )。
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生、调节和代谢障碍,并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感染,可伴发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有发生恶性肿瘤的倾向。
HRP标记抗体或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是( )。
改良过碘酸钠法是目前用于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的方法。
关于生物素标记蛋白质的标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正确的是( )。
生物素标记蛋白质标记注意事项:①应根据抗原或抗体分子结构中所带可标记基团的种类以及分子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活化生物素和反应条件。②标记反应时,活化生物素与待标记抗原或抗体应有适当的比例。③为减少空间位阻影响,可在生物素与被标记物之间加入交联臂样结构。④生物素与抗原、抗体等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后者的免疫活性;标记酶时则结果有不同。
下列引起人类感染的链球菌中,最常见的是( )。
人类链球菌感染中85%以上由A群链球菌引起。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底物是( )。
吖啶酯常用于直接标记发光;HRP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发光底物为鲁米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发光底物为AMPPD;三联吡啶钌用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肝细胞内胆红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胆红素随血运输到肝后,在膜上与白蛋白解离,并被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有Y蛋白和Z蛋白的两种色素受体蛋白。Y蛋白是肝细胞主要的胆红素转运蛋白,Z蛋白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Y、Z蛋白与进入胞质的胆红素结合,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AML-M2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是( )。
AML-M2的常见染色体是t(8;21)(q22;q22)。
下列结果符合亚临床甲减的诊断的指标是( )。
亚临床甲减是指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但血循环中TSH升高,伴有或不伴甲状腺激素的异常。亚临床甲减是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为甲减,该病是因为多种原因而引起。
引起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高的原因不包括( )。
RDW可反映红细胞体积不均一性的程度,当出现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性红细胞对可导致RDW增高,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RDW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RDW正常。
积液中腺苷脱氨酶活性增加最明显的是( )。
腺苷脱氨酶活性可用于鉴别结核性和恶性积液,结核性积液ADA活性可高于100U/L,其对结核性积液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9%。
对于CK的测定,IFCC推荐的方法( )。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本法采用酶偶联反应测定CK活性浓度,该法是IFCC推荐的方法。
正常人肠道中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大致为( )。
正常人的肠道、口腔、阴道等处均有大量的厌氧菌寄居,其中肠道中的厌氧菌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10000倍,肠道中的需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
不利于红细胞形成缗钱状排列的血浆内的物质是( )。
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即使血沉加快,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白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如急性时相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使血沉加快;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镰形红细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减慢;血液凝固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
与促甲状腺激素类似,都有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并且与α亚基同源性高的激素是(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亚基和β亚基构成。hCG和TSH具有相同的α亚基,β亚基12个Cys残基又均在高度保守的位置,所以可能有非常相似的三级结构。因此,hCG具有和TSH受体结合并且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作用:TSH受体和hCG受体具有显著的同源性,本身就是一种弱促甲状腺激素。
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的是( )。
B淋巴细胞瘤-2基因简称Bc1-2,是细胞凋亡研究中最受重视的癌基因之一。Bc1-2基因(即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是一种癌基因,它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巨幼细胞性贫血时,MCHC的测定结果( )。
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大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MCV增高,MCH增高,MCHC正常。
除MDS外,还常见环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是( )。
原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即MDS中R-AS型。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见于与铅接触或应用异烟肼、氯霉素、乙醇等之后,也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等。
患儿男,1月龄。父母主诉患儿尿有鼠臭味,可能的疾病是( )。
苯丙酮尿症的主要诊断依据包括:智力低下、尿有鼠臭味、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血清苯丙氨酸明显升高。
患者女,22岁。近期因流鼻涕、不断打喷嚏、有时感觉呼吸困难就诊。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哪种免疫球蛋白升高?( )
IgE又称反应素或亲细胞抗体。主要在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合成。IgE升高可见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寄生虫感染等。
患儿男,9岁。间断发热伴咽痛1周,体温最高39.5℃,颈部淋巴结、扁桃体肿大,肝脾未见肿大,抗菌药物治疗3天未见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HB121g/L,RBC3.6×1012/L,PLT95×109/L,WBC12.6×109/L,中性粒细胞22%,嗜酸性粒细胞1%,淋巴细胞72%,单核细胞5%,EB病毒抗体IgM阳性。该患者最可能诊断的是( )。
EB病毒流行广泛,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但终生携带病毒,或引起轻度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春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脑脊液标本,外观呈中度血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脑脊液为血性,首先要鉴别是穿刺损伤出血还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脑脊液为均匀一致的红色,则可能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若第1管脑脊液为红色,以后逐渐变清,则多为穿刺损伤出血。
患者女,25岁。月经多2年。体检:贫血貌,巩膜无黄染,皮肤散在紫癜,肝未触及,脾肋下1cm。骨髓检查: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实验室检查:Hb80g/L,RBC3.6×1012/L,WBC4×109/L,PLT40×109/L。出血时间7min,凝血时间5min。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有时正常,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某患者大面积组织撕裂伤,患处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患处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见大量粗大革兰氏阳性杆菌,最可能的致病菌为( )。
产气荚膜梭菌可发酵肌肉和组织中的糖类,产酸产气,严重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产生大块组织坏死。
患者女,18岁。入院前1月因受寒后咽喉肿痛、不咳、低热但未作治疗;10天前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晨起为甚,且逐渐加重,同时尿少(2次/天),呕吐,皮肤瘙痒及腰痛,但无肉眼血尿及尿频、尿痛、关节痛等症状。需选择的临床实验检查项目主要为( )。
肾功能不全可出现眼睑、颜面及四肢全身水肿,水肿易可凹陷性。水肿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一般来说与低蛋白血症的程度呈正相关。
患者男,47岁。因尿毒症晚期行肾移植。免疫监测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项目不包括( )。
血清蛋白电泳时出现M带的疾病可能为多发性骨髓瘤,与排斥反应无关。
患者男,35岁。右眼被刺伤3天后,患眼红肿,疼痛,视物不清,角膜溃疡,伴大量的淡绿色分泌物。最可能的致病菌是( )。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局部感染常见于烧伤或创伤后,产生的主要色素包括绿脓素和绿色荧光素。
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疼痛4h入院。查体:T35.2℃,P48次/分,R12次/分,血压100/80mmHg。实验室检查:WBC15.6×109/L,中性占80%,淋巴占18%,单核占2%,CTnT1μg/L,尿淀粉酶200U/L。最可能的诊断是( )
正常值CTnT含量极微,急性心肌梗死血液中出现CTnT。
从腹腔感染患者腹腔液中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在血平板上有迁徙生长,H2S阳性,该菌可能是( )。
变形杆菌是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氮酶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血平板上呈现迁徙生长现象。
患者男,42岁。慢性乙肝病史3年,因“反复乏力、食欲减退2年,伴腹胀1年,加重1个月”来诊。需用化学发光法对其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进行定量分析。化学发光反应的首要条件是( )。
某些物质在化学反应时吸收了化学能,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到电子激发态,当电子从激发态转回到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现象称化学发光。
患者男,56岁。体质肥胖,因口干、乏力、右足趾麻木1年入院。体检血压138/88mmHg,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实验室检查:血糖16mmol/L,尿糖(+++),尿蛋白(-),尿酮体(-),血尿酸310μmmol/L。初步诊断是( )。
根据患者随意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且尿糖阳性,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
患者女,60岁。2天前进食1h后上腹正中隐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仰卧、咳嗽或活动时加重,伴低热、恶心、频繁呕吐,吐出食物、胃液和胆汁,吐后腹痛无减轻,多次使用止痛药无效。既往有胆石症多年。查体:T39℃,P104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急性病容,侧卧卷曲位,上腹部轻度肌紧张,压痛明显,可疑反跳痛,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稍弱。实验室检查:血Hb120g/L,WBC22×109/L,N86%,L14%,PLT110×109/L。尿蛋白(±),RBC2~3/HP,尿淀粉酶640U/L,腹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和液平,肠管稍扩张,血清BUN7m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可做出诊断。轻症的患者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部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同时有血清淀粉酶和(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以诊断。
患者男,16岁。寒战高热,伴左小腿疼痛2天入院。查体:体温39.5℃,精神差,左胫骨近端有压痛。局部皮肤红肿,实验室检查:WBC20.5×109/L,Neu91%。X线片示左胫骨近端软组织肿胀;骨膜下穿刺液为淡红色脓液。最可能的诊断为( )。
患者急性发病,寒战高热,左胫骨近端有压痛,诊断性穿刺于骨膜下抽得淡红色脓液,血WBC增高,诊断为左胫骨化脓性骨髓炎。结核可首先排除在外。本例穿刺部位在“左胫骨近端骨膜下”,并不在关节腔,也不在软组织,因此可排除左膝关节化脓性感染和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患者,皮疹4天入院,体检:体温39.1℃,全身皮肤有散在的斑丘疹和红斑疹。浅表淋巴结触及。血常规:WBC3.8×109/L,PLT78×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 )
登革热发热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
患者女,25岁。体检时发现血红蛋白91g/L,脾肿大,肋下2cm。无自觉症状。其父有贫血史。实验室检查发现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为明确诊断,进一步最重要的检查是(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以看出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提示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阻塞性黄疸的可能。建议做血红蛋白电泳来确诊。
结果受饮食影响最大的检测项目是( )。
TG(甘油三酯)受生化条件和饮食方式、年龄、性别等影响。高脂肪饮食后TG升高,一般餐后2~4h达到高峰,8h后基本恢复正常空腹水平。
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情况是(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由于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总的表面积增大,下沉时受到血浆阻力增大,因而血沉减慢。
新鲜血液中含有Ⅹ因子,其作用是( )。
嗜血杆菌和淋球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X因子,即为高铁血红素,是合成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
测量过程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的是( )。
随机误差是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而系统误差是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当两者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的是准确度。
下列哪项不是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 )。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抗原的提取与纯化;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将标志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标本的处理与制备;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志物呈色反应;观察结果。
关于脂肪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血清脂肪酶对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并且特异性也较高。
在对患者采用免疫血清学方法进行传染病诊断时,可用不同的血清学技术,血清学反应必须有电解质参与。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NaCl常用浓度是( )。
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CH50总补体活性测定检测的是( )。
补体能使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SRBC)发生溶血,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活性呈正比例关系。因此,将新鲜待检血清做不同稀释后,与致敏红细胞反应,测定溶血程度,以50%溶血时的最小血清量判定终点,可测知补体总溶血活性。以50%溶血判断结果比100%溶血灵敏、准确。CH50测定检测经典途径的总补体活性。
反映心功能衰竭的最佳标志物是( )。
BNP作为心衰定量标志物,不仅反映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也反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瓣膜功能障碍和右室功能障碍情况。
慢性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产生的症候群称( )。
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或柯兴综合征。本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高皮质醇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此外,长期应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或饮用酒精饮料等也可以引起类似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此种类型称为类库欣综合征或药物性库欣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依据流式细胞仪测定的原理,激发测定光束与单细胞液柱方向应( )。
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
下列哪种物质水平升高与尿路结石有关?( )
尿酸(UA)高并不是肾结石引起的,尿酸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呤类代谢异常引起的,而且非常容易诱发结石。尿酸偏高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者红细胞计数为2.4×1012/L,白细胞计数为180×109/L,其红细胞计数结果报告应为( )。
红细胞计数2.4×1012/L减去白细胞计数180×109/L就是实际的红细胞数值。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明显增高的血红蛋白是(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轻型:成熟红细胞有轻度形态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或减低,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A2含量增高(0.035~0.060),这是本型的特点。HbF含量正常。
细菌在体内能够扩散的因素是具有( )。
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其可分解结缔组织中起粘合作用的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增加,因而有利于细菌及其毒素向周围及深层扩散。
下列不属于肿瘤标志物的是( )。
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可用于胰腺疾病诊断,特别是在急性胰腺炎时,发病后4~8h内血清脂肪酶活性升高,24h达峰值,一般持续10~15d。
血清载脂蛋白测定多采用的方法是( )。
ApoA和ApoB都有抗原性,因此可以利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学原理方法来测定。曾用过放射免疫扩散、放射免疫等方法,现已改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可以直接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操作。
血清铁减低的疾病是( )。
血清铁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失血、营养缺乏、感染和慢性病。增高见于肝脏疾病、造血不良、慢性溶血、反复输血和铁负荷过重。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过多会引起慢性失血,从而引起铁的丢失。
放射免疫技术基本类型中不包括( )。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是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测定(RIA)、免疫放射测定(IRMA)、放射受体分析(RRA)。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AML-M4EO亚型的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是( )。
AML-M4Eo有inv(16)(p13;q22)染色体畸形。
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测定血清钙时,用于消除镁离子干扰的掩蔽剂为( )。
邻甲酚酞络合酮是金属络合指示剂,同时也是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与钙及镁螯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当测定钙时,在试剂中加入8-羟基喹啉以消除标本中镁离子的干扰。
5q-的含义是( )。
在染色体中,5为第5号染色体,q代表长臂,-表示某染色丢失。
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引起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变化是( )。
各种可逆性抑制与Km及Vmax关系:竞争性抑制类型:Km增大,Vmax不变。反竞争性抑制类型:Km减小,Vmax减小。非竞争性抑制类型:Km不变,Vmax减小。混合性抑制类型:Km增大或减小,Vmax减小。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口腔正常菌群,可引起面颈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下列哪种病原菌符合此特征?( )
衣氏放线菌多存在于正常人口腔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属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拔牙、口腔黏膜损伤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慢性或亚急性肉芽肿性炎症,病灶中央常坏死形成脓肿,并在组织内生成多发性瘘管。脓液中可查见硫磺样颗粒为其特征,称为放线菌病。
孕妇血中雌激素升高,可促进肝加速合成的是( )。
雌激素对血脂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在绝经后的妇女,血浆中的胆固醇会增加。可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VLDL增加,因而引起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
血管外溶血性贫血的特征是( )。
血管外溶血病因: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遗传性多见。红细胞破坏场所:单核吞噬系统。病程: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贫血、黄疸常见。肝脾肿大常见。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多有改变。Hb血症:轻度增高。Hb尿:无或轻微。尿含铁血黄素: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险:急性加重时可见。LDH:轻度增高。
患者女,23岁。颈部逐渐变粗,甲状腺肿大,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诊断可能为( )。
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的症状是脖子肿大、呼吸困难、劳动时心跳快、气短,这种病是由于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引起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根据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检查结果,可分为下列5种人群,其中有免疫力的人群是( )。
抗-HBs(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这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的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也叫中和性抗体。它能中和掉乙肝病毒的感染力,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再度袭击。
患儿男,2岁。突然高热,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意识不清,嗜睡,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该病最可能由哪种细菌引起( )。
该患者的表现属于感染性休克,休克是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其典型表现是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脉搏微弱、神志模糊、嗜睡。本题中患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因此可以排除A、B、C、D,因此本题应该选择E答案。
患者女,35岁。作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为:阴道杆菌(-),WBC:+++,球菌:++,此患者阴道清洁度应为( )。
阴道清洁度判断标准:Ⅰ度: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0~5个/HP)、球菌(-);Ⅱ度: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5~15个/HP)、球菌(-);Ⅲ度: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15~30个/HP)、球菌(++);Ⅳ度: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30个/HP)、球菌(++++)。
患者男,29岁。因小腿凹陷性水肿就诊。实验室检查:尿蛋白18g/24h,Alb11g/L,TG3.9mmol/L,CHO19.9m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
根据患者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等临床症状,可判断患者为肾病综合征。
患者女,47岁。近3周来常有干咳、潮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症状出血。X线检查:左肺上叶有边缘模糊的片状影。考虑肺结核可能性大,现作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明确诊断。抗酸杆菌染色应采用哪种染色法?( )
痰涂片检查主要是萋-尼氏染色法(萋尔尼尔逊染色法),做抗酸染色,其他细菌一般都不会检出,只有结核分枝杆菌才会被染成红色。
患者女,34岁。中度贫血,骨髓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红细胞比例占41%,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易见“炭核样”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为明确诊断,应首选的组化染色是( )。
该患者中度贫血,为鉴定贫血类型,应进行铁染色。①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②铁粒幼细胞贫血时,出现较多环形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也增多,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形铁粒幼细胞常见。④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细胞外铁正常或增高,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高。
患者女,65岁。冠心病,心绞痛病史8年,无高血压史。夜间突发心前区疼痛8小时入院。入院时血压为150/90mmHg,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此时最具特征性的实验室改变是( )。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向血液释放速度较快的酶即CK-MB,一般3~8小时开始升高。
患者男,40岁。严重肝病导致营养不良。实验室检查其补体总活性CH50,其通常会( )。
CH50法检测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如果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C4、C2、C3和C5等成分的含量;严重肝病时血浆蛋白合成能力受损。营养不良时蛋白合成原料不足,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患者女,35岁。腰背部骨痛半年,近1周发热不退。入院检查示BUN升高,血沉加快,骨髓穿刺结果示出现一定量异常浆细胞,拟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对诊断最有意义的项目是( )。
M蛋白血症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大量单克隆蛋白质,主要是IgG或IgA,电泳时可在γ或β之间出现一条狭窄的区带,称M区带。
患者男,45岁。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发现ALB明显降低,α1球蛋白、α2球蛋白正常,β球蛋白明显增高。此患者最可能是( )。
肝硬化血清蛋白电泳主要表现为ALB降低,β和γ-球蛋白增高,出现β和γ难分离而相连的“β-γ桥”,此现象往往是由于IgA增高所致,IgA与肝脏纤维化有关。
患者女,42岁。因弥漫性上腹痛和全身性瘙痒3周入院。尿液为暗褐色,粪便灰白并有恶臭。患者出现暗褐色尿液的最可能原因是( )。
胆道梗阻时阻碍结合胆红素分泌进入肠道,使血浆结合胆红素增加。因它是水溶性的,则可从尿中排出,引起暗褐色尿。因胆红素进入肠道减少,则出现灰白色粪便。
患者男,64岁。2年前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近3个月来渐感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外周血检查结果:RBC2.8×1012/L,HB96g/L,网织红细胞0.16%,MCV114f1,MCH34pg,MCHC332g/L。根据外周血检查的结果,该患者可初步诊断为( )
萎缩性胃炎、全胃切除术后这类患者由于缺乏内因子,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吸收和胆汁中维生素B12的重吸收均有障碍,从而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大细胞性贫血。
患者男,50岁。白细胞计数32×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04,淋巴细胞0.96。最可能的诊断是(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少数大于100×109/L,淋巴细胞大于或等于60%,晚期可达90%~98%。
患儿男,12岁。因咳嗽1月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实验室检查:冷凝集实验≥1:64,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多,结核菌素实验阴性,血沉增快。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强,均匀的片状阴影。该患儿的临床诊断为( )。
本题考查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根据患者胸部X线特征(两肺纹理增强,均匀的片状阴影),冷凝集试验阳性(≥1:64),最可能是支原体肺炎。
轻型β-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的直方图表现为( )。
β-珠蛋白障碍性贫血的直方图图形表现为波峰左移,峰底变窄,典型的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直方图变现为( )。
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故其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为峰左移(MCV变小),底变宽(RDW变大)。
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前的直方图表现为( )。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前直方图波峰右移,峰底增宽,显示明显的大细胞不均一性,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直方图特征。
网织红细胞胞质中含有( )。
网织红细胞含有少量核糖核酸(RNA)用煤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含有( )。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出现的环形型构,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脂蛋白变性物。
引起ABO血型不合溶血反应(血管内溶血)的抗体主要是( )。
ABO血型不合:抗体为IgM抗体,为天然完全抗体,主要引起血管内溶血。
引起Rh血型不合溶血反应(血管外溶血)的抗体主要是( )。
Rh血型不合:抗体为IgG抗体,为免疫性不完全抗体,主要引起血管外溶血。
免疫印迹法用于( )。
ENA抗体谱常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间接荧光免疫法用于( )。
目前ANA常用的方法有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等。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作为总的ANA筛选试验。
导致PCP的病原体是( )。
本题主要考查卡氏肺孢虫肺炎(PCP)的简称及其病原体。PCP的病原体卡氏肺孢虫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感染的病原体,也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
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
A项,皮肤癣菌导致皮肤癣菌病;B项,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C项,白色假丝酵母菌可引起皮肤、口腔、黏膜和内脏的急、慢性感染;D项,新生隐球菌可引起肺、脑膜、皮肤、黏膜等部位感染;E项,肺孢子菌引起肺孢子菌肺炎,PCP即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