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技人员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应及时通知( )。
危急值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某医技人员在得知一名患者HIV阳性后,告诉了该患者的同学,这种行为侵犯了患者的( )。
医技人员将患者的检查结果告诉该患者的同学,这种行为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医技科室可以将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报告给( )。
患者有隐私权,患者的检查结果应给检查检验的申请者。
常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是( )。
常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有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假性胆碱酯酶(PcHE)。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前制备中既能保持良好超微结构,又能保持组织抗原的染色方法是( )。
超薄冰冻切片:按照Tokuyasu建立的方法,将组织置于2.3mol/L蔗糖液中,以液氮速冻,在冰冻超薄切片机上切片,切片厚度可略厚于常规树脂切片。冰冻超薄切片由于不需经固定、脱水、包埋等步骤,直接进行免疫染色,所以抗原性保存较好,兼有包埋前和包埋后染色的优点。既能保持良好超微结构,又能保持组织抗原的染色。
对疑似霍乱弧菌感染患者的粪便,采用压滴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细菌是的( )。
压滴法观察霍乱弧菌的动力,可发现霍乱弧菌呈流星样或穿梭样运动,具有动力鉴定价值。
弗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
用矿物油(石蜡油)、乳化剂(羊毛脂)和灭活的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组成的油包水乳化佐剂。这三种成分俱全的佐剂称为弗氏完全佐剂。
最适宜凝血试验的抗凝剂是( )。
由于枸橼酸钠对止凝血试验的结果影响不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用于止凝血试验的抗凝剂为枸橼酸钠。
定位于人类第六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是( )。
人类的MHC通常被称为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MHC基因定位于人类第六号染色体短臂,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提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
不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是( )。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都具有分裂能力,晚幼粒及以后各期丧失分裂能力。红细胞在原始红、早幼红和中幼红阶段都有分裂能力,晚幼红细胞阶段已丧失分裂能力。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ccA基因阳性,提示该菌是( )。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由mecA基因介导的耐药菌。
有关C反应蛋白(CRP)的叙述,正确的是( )。
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5个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可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发生反应,急性炎症时血清浓度升高,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检测,CRP和hs-CRP是相同的蛋白质。
免疫测定中血清标本的收集应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
免疫测定中血清标本不必使用密闭和一次性无菌容器。
在生物素分子中,与亲和素结合的部位是( )。
生物素分子有两个环状结构,其中咪唑酮环是结合亲和素分子的主要部位。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会出现的物质是( )。
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肌酐和尿酸等的浓度,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
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进行血细胞计数时,下列细胞的参数与产生的脉冲信号高低成正比的是( )。
在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中,血细胞的体积大小与产生的脉冲信号高低成正比。
流式细胞的参数分析是基于选定的目的细胞群进行的,与细胞群的选定密切相关的技术是( )。
流式细胞仪的单参数或多参数分析均是基于选定的目的细胞群进行的,而细胞群的选定与设门分析技术密切相关。
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 )。
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IgE水平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在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关于解脲脲原体,错误的是( )。
解脲脲原体属于支原体科,支原体姬姆萨染色呈紫蓝色,大多数支原体最适pH为7.6~8.0,但解脲脲原体最适pH为5.5~6.5,解脲脲原体可水解尿素产碱,不分解葡萄糖、精氨酸和赖氨酸。肺炎支原体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精氨酸、赖氨酸与尿素;人型支原体不分解葡萄糖、赖氨酸和尿素,可利用精氨酸。
作为转氨酶作用的辅因子的维生素是( )。
转氨酶转氨基时,辅酶磷酸吡哆醛从α-氨基酸上接受氨基转变为磷酸吡哆胺,后者将其氨基转给α-酮酸,辅酶又恢复为磷酸吡哆醛,在催化中起着传递氨基的作用。
肾病综合征不会出现( )。
肾病综合征是指临床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低蛋白血症见于大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即血清白蛋白水平在30g/L以下。其主要原因是尿中丢失白蛋白,但二者并不完全平行,因为血浆白蛋白值是白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的结果。水肿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与低蛋白血症的程度呈正相关。肾病综合征时脂代谢异常的特点为血浆中几乎各种脂蛋白成分均增加,血浆总胆固醇(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是升高,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升高。
鉴别小原粒白血病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首选的试验是( )。
小型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不易区别,如果小型原始细胞呈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可确定为小型原始粒细胞。
不属于分泌酶的是( )。
分泌酶:指来源于外分泌腺的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
原形药在体内减少称为药物消除,与之有关的过程是( )。
药物的消除包括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两个过程。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大多数的药物在肝脏经酶催化,进行化学变化。有些药物在体内不转化,直接以原形从肾排泄。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正确的调节过程是( )。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T3)。该调节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关于卵磷脂小体的特点,错误的是( )。
正常前列腺内卵磷脂小体几乎布满视野,圆形,其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
关于尿胆原、胆红素的化学试带法测定,正确的是( )。
尿胆原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于午后2~4小时达高峰,因此A项错误。尿液中的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类、维生素K、磺胺药等,因颜色干扰,尿胆原检测时呈假阳性,因此选项B、E错误。化学试带法中尿胆红素采用偶氮反应法,尿胆原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氦反应法。
增加尿液的碱性,有利于何种药物的排泄( )。
肾脏是多数药物的排泄器官,增加尿液的碱性,有利于酸性药物的排出。反之,pH值降低,有利于碱性药物排泄。
鸡蛋培养基主要用于检测( )。
鸡蛋培养基指罗氏培养基,全称罗-琴(L-J)培养基。主要组成成分:新鲜鸡蛋液、谷氨酸钠、甘油、孔雀石绿、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柠檬酸镁、马铃薯淀粉。用途:痰液细菌培养,用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
HiCN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
HiCN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为540nm。
生长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
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维持正常的性发育等,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脑的发育。
关于大肠埃希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大肠埃希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大肠埃希菌的抗原由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构成。大肠埃希菌IMViC试验结果为++--。SS培养基含有乳糖,大肠埃希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菌落变红。
诊断伤寒的Widal试验属于( )。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称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发生凝集。肥达(Widal)实验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抗原、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属于直接凝集反应。
CML可伴发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是( )。
Ph染色体是CML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典型异位为t(9;22)(q34;q11)。
新生儿体内主要血红蛋白的肽链组成是( )。
新生儿和婴儿的HbF(α2γ2)水平显著高于成年人,新生儿HbF占Hb(血红蛋白)总量的70%左右。
每日尿蛋白排出常大于3g的是( )。
肾病综合征时每日尿蛋白排出常大于3g。肾病综合征时尿蛋白定性常在+++~++++之间,定量常为3.5~10g/d,最多可达20g/d。
与嗜酸性粒细胞减低有关的激素是( )。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 )。
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也是蛋白质最基本的结构,由基因上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所决定。
睾酮的活性形式为( )。
5α-二氢睾酮是睾酮的活性形式,并在男性生殖器官的分化形式和发育上的主要作用。
造血干细胞不具备的特征是( )。
造血干细胞的特征包括形态上类似淋巴细胞、不均一、自我更新能力强、不定向分化、不对称分裂。
首例发现的易栓症的分子缺陷是( )。
易栓症是指遗传性抗凝蛋白或纤溶活性缺陷(包括量和质的异常)而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又称为原发性血栓前状态。这组疾病包括了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遗传性蛋白C缺乏癌、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抗活化蛋白C症、肝素辅因子Ⅱ缺陷症、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过多症、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首例发现的易栓症的分子缺陷是抗凝血酶Ⅲ(AT-Ⅲ)。
按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阶段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项,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B、E项,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各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分裂池异常、细胞周期延长,使循环池细胞运转时间延长。C项,伤寒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D项,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粒细胞破坏过多。
患者男,35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在进行灌肠时,操作人员不恰当的操作是( )。
操作前应提前告知准备事项和要求,操作中如有不适应耐心帮助缓解。
患者女,32岁。四肢近端肌肉疼痛、乏力,伴眼睑部皮疹3个月。CK及CK-MM均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见肌横纹消失,肌纤维间可见炎症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皮肌炎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横纹肌,呈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种皮肤损害,首选用药是糖皮质激素。
患者男,40岁。为花絮喷洒农药后,左上臂及右下腹出现红色丘疹,伴痛,热,痒后渐出现周围红晕扩大,小丘疹的数目也渐增多,无头痛,无畏寒发热,入院检查诊断为:接触性皮炎。此患者属于( )。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属于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其发生较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经24~72小时方可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患者男,53岁。上腹部不适三个月,进食饱腹感,近半月体重下降3公斤。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阳性,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小弯有阴影,诊断为胃癌。为了解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可做的检查是( )。
正常情况下CD4/CD8为1.7±0.3,如果比值<1,表示免疫状况不佳,比值越低,细胞免疫缺陷越严重。
患者男,50岁。近1年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就诊。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数1.2×1012/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数3.2×109/L,血小板65×109/L,网织红细胞12%,MCV128f1,MCH34pg,MCHC340g/L。可初步诊断为( )。
正常血细胞: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0~360(g/L)。该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且红细胞体积增大,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的含义为( )。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速度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是根据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计算而来。
若计数5个中方格中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单位,应报告为( )。
红细胞数(/L)=N×25/5×10×106×200=3.5×1012/L。
关于人体内水的来源、分布和去路,正确的是( )。
人体所需水的来源有饮水、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其中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排出水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液,还可以通过皮肤蒸发及分泌汗液排出,通过肺随呼吸作用带出少量水分,通过大肠排便排出部分水分。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肾脏形成尿液。
关于血肌酐和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尿素有50%被重吸收,肌酐不被重吸收且在血浆中的含量比较稳定,受到的影响因素少,故血肌酐测定比血尿素测定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细菌血清学检查中涉及的细菌H抗原属于细菌的( )。
鞭毛具有特殊的H抗原,即鞭毛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关于糖尿病患者尿液检查,正确的是( )。
糖尿病因渗透性利尿作用引起多尿,尿外观似无色,因尿中含葡萄糖,尿比重升高,尿糖定量阳性。
HBV感染后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是( )。
HBsAg是HBV感染后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标本采集的叙述,错误的是( )。
采取具有代表性的标本:①大便检查应采取黏液、血液部分;②痰液检查应防止唾液混入;③采取末梢血时防止组织液的混入;④骨髓穿刺、脑脊液穿刺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渗入;⑤输液的患者输液完毕至少1小时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送检。
出现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量超过( )。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量为5~20mL;出现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量为50~70mL;胃内储血量在250~300mIL可引起呕血;出血量超过4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常发生的变态反应是( )。
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2~3周后,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即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的血浆酶是( )。
胰淀粉酶(AMY)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是唯一能在正常时于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肾糖阈一般为( )。
肾糖阈是指当血浆葡萄糖浓度超过8.9~10.0mmol/L时,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
酒精性肝病升高较为显著的指标是( )。
酒精肝临床上分轻、中、重度三期。轻度主要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多比较年轻,常无自觉症状,仅感觉腹胀乏力;中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厌油腻,化验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较为突出。
关于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分布,错误的是( )。
脑脊液分布于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中。
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80%的HCO3-在近曲小管重吸收,Na+-H+交换体交换到小管液中的H+与HCO3-结合生成H2CO3,在上皮细胞顶端膜表面的碳酸酐酶作用下,很快生成CO2和水。
正常成人RDW不超过( )。
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成人RDW-CV的参考值上限为15%。
目前对人致病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主要是( )。
根据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可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A、B、C、D、X、Y、Z、1916、29E、W135等。目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群,偶见B群、C群及1916群散发病例。
影响正常阴道分泌物量的因素是( )。
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成正比。
诊断缺铁性贫血最可靠的方法是( )。
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一种直接而可靠的方法,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染色阴性。如果外铁阳性可排除缺铁诊断。
血氨升高主要见于( )。
正常血氨来自肠菌产氨、肾泌氨、肌肉组织产氨等,而解除氨毒性的机制主要靠肝内的尿素合成。由于肝严重病变导致肝功能不全,清除氨的能力大为降低,加之门腔静脉短路,使由肠管回血液的氨不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造成高氨血症而肝昏迷。
病原体表型分型是指( )。
病原体表型分型是指根据病原体特异性抗原进行分型。
关于补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补体是正常的体液中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成分。
缺损病毒指的是( )。
缺损病毒指病毒核酸基因有遗传缺陷,这种病毒单独在宿主体内不能合成病毒所需要的全部成分,故不能增殖成有感染性的病毒体。所以称为缺损病毒。
属于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
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
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
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不包括抗毒素。
相差显微镜常用于检测尿液中的( )。
目前用于检测尿变形红细胞的方法主要有相差显微镜、UF-100尿沉渣分析仪法、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法等。
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的指标是( )。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存活期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的指标是红细胞寿命测定。
霍奇金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
颈部和锁骨淋巴结肿大是霍奇金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0%患者以淋巴结肿大就诊,约70%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50%具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常呈无痛性、进行性肿大。
泌尿道恶性肿瘤最多见的是( )。
尿液细胞学检查以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发生的移行细胞癌最常见,鳞状细胞癌与腺癌少见。
25-(OH)-D3的1位羟化是发生在( )。
VitD3无生物活性,它首先在肝脏被25-羟化酶健化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25-(OH)-VitD3,然后在肾近端小管1α-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活性更高的1,25-(OH)2-VitD3。
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和可比性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保证检验结果的( )。
量值溯源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检验结果的溯源性将可能会成为临床实验壹的检验工作和检验试剂生产的重要质量指标。
不能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是( )。
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的是白喉外毒素。
衣原体发育周期中,具有高度感染性的颗粒结构是( )。
衣原体发育周期独特,有原体和始体(又称网状体)。其中原体有高度感染性,始体可繁殖。
尿液检查隐血试验和尿蛋白均阳性,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见红细胞管型,患者最可能为( )。
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狼疮性肾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临床免疫测定分析技术中,灵敏度最低的是( )。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方法有一定的灵敏度,且操作简单、快速,适合对大量样品的检测,是目前临床通用的初筛检测方法,是临床免疫测定分析技术中灵敏度最低的方法。
患者女,48岁。重症外伤,导尿1周后出现菌血症,血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急需治疗应首先考虑应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院内及社区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多年来,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多采用万古毒素进行治疗。
患者女,34岁。碰撞后易骨折,血压22.6/14.0Kpa,圆脸,向心性肥胖,腹部有紫纹。实验室检查:血糖升高,Na+升高,K+、Ca2+降低,淋巴细胞和酸性粒细胞减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的常见症状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痤疮、多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和糖尿、肌无力、朋萎缩等。
变态反应病的发生主要是哪种免疫功能的失控?( )
免疫防御在正常情况下,可防止或摧毁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或其他抗原异物的侵入及危害,保证机体不患病。若此功能过低,则说明免疫系统有缺陷,易出现反复感染等一类免疫缺陷综合症。若此功能过高,则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的发生。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主要是哪种免疫功能的破坏?( )
自身稳定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及时清除损伤及坏死的细胞,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此功能过高时,常可引起各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肿瘤的发生主要是哪种免疫功能的下降?( )
免疫监视功能可有效地防止突变细胞引起的肿瘤病的发生。
对人体不同成分浓度的检测属于( )。
临床化学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各种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血液、体液、组织中正常和异常成分的检测属于( )。
临床免疫学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
对CK有激活作用的离子是( )。
镁离子是CK激活的必需离子。
对AMY有激活作用的离子是( )。
很多阴离子有激活淀粉酶(AMY)的作用,其中以Cl-、Br-为最强
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是( )。
考察糖的代谢途径,肝脏将氨基酸、乳酸等可转变成葡萄糖,不断补充血糖,这种从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称糖异生。
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是( )。
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动物体内糖贮存的途径是( )。
动物摄入体内的糖分,在血糖浓度不足的情况下,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当糖分过剩的时候,会通过糖原合成途径生成肝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脏中。
CML的特点是(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骨髓以髓系增生,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
AML-M1的特点是( )。
AML-M1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AML-M5的特点是( )。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单核系细胞≥80%,包括原始单核,幼稚单核及成熟单核细胞分为2个亚型。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11、CD13、CD14、CD15、CD33,CD34、HLA-DR。
外周血检查中网织红细胞增高最可能诊断的疾病是( )。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放疗和化疗后。
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 )。
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大细胞性贫血。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