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一共5题,共5分)

1.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2.

雅琴,50多岁,机关干部,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较高,夫妇俩平时就感情不和,现在丈夫早出晚归,常在外“拈花惹草”,对家中的事不管不问,只把工资交给妻子,家里大小事情都由雅琴料理。雅琴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30岁,他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与奶奶关系亲密,至今没有固定工作,常闲待在家,雅琴看他不顺眼,两人口角不断。女儿在雅琴身边长大,母女关系十分亲密,可女儿只谈朋友不结婚,也给雅琴增添了许多烦恼。

雅琴的丈夫在其父亲去世后,将没有收入、身体有病的母亲接到家中一起生活,这给雅琴增加了负担,雅琴内心十分不满,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女儿则站在雅琴一边。雅琴的丈夫为了避免与雅琴冲突,逃离家庭矛盾,始终保持“中立”角色,两个孩子与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冷淡。

这个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雅琴觉得家里人在躲避她,也担心丈夫有一天抛弃她,脾气越来越暴躁。雅琴感到很孤独无助,也无法向亲友诉说苦恼,所以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求助。

问题:

1.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说明本案例中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权力结构)。

2.依据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指出该家庭中的哪些关系需要改善?

3.

某市工读学校甲班中,学生都是曾有过打群架、抢夺钱物、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工读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对甲班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原来学校都被看做是“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讨厌的对象。

这些学生有江湖习气,在自己的圈内很讲哥们义气。工读学校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规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学校一再强调要树立老师的“权威”,经常惩罚学生,学生抵触情绪很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人经常自嘲:“我们就是社会的垃圾”,也有人认为:“我们是社会的弃儿”。

社会工作者在评估了甲班学生的问题后,决定运用抗逆力理论开展服务以改变学生的现状。

问题:

依据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基本步骤,结合案例,设计相应的策略。

4.

方婆婆,70岁,腿脚略有不便,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音乐。她很伤感,感觉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失去了兴趣,虽然有生活处理能力却无心照顾自己。方婆婆的子女平时都要上班,家中没有人照顾她,方婆婆的儿子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将她送到了离家20公里远,收费比较高的养老院。

入住养老院半年后,方婆婆还难以适应定时吃饭和定时熄灯等管理制度,也不喜欢院方组织的郊游活动.她感到既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也不能经常请假回家,只能呆在这个“小地方”。渐渐地她越发感到手脚没有力气,浑身不自在。针对方婆婆的情况,养老院没有提供具体的服务,方婆婆强烈要求回家。

方婆婆儿子发现社区开办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务助理、送餐、家庭病床等,价格也比较便宜,社区里有很多母亲的老朋友还有志愿者服务。方婆婆的儿子为母亲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1.结合案例,指出该养老院服务存在哪些局限性。

2.依据机构照顾理论,结合案例中方婆婆的问题和需要,提出改善该养老院服务的建议。

3.结合案例,简要说明居家养老的优势。

5.

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曾经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

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快递公司上班,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

服务计划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会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

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

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信息。

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

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

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

问题:

1.分别对上述小组服务方案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以及理论基础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作出简要评价。

2.依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修正小组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修正每节小组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