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0题,共2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3.

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4.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 素养。

5.

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 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 )。

6.

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7.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8.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

9.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 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 心发展具有( )。

10.

“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

11.

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 )。

12.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13.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14.

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 )。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16.

作为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的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 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 )实现的。

17.

下列关于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18.

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 )。

19.

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20.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多选题 (一共10题,共10分)

21.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经历了( )阶段。

22.

国家为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有( )。

23.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24.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

25.

备课的内容包括( )。

26.

德育的形式有( )。

27.

教育多元化的基本内容有( )。

28.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

29.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

30.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

判断题 (一共10题,共10分)

31.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界共有的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 )

32.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

33.

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 )

34.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彼此相关,可以互相代替。 ( )

35.

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可以看学生的日记、拆学生的信件。 ( )

36.

课程论侧重于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 )

37.

班级管理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 )

38.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之后进行的疏导和治病活动。( )

39.

“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程中受到了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 系是一种人格上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 )

40.

谈话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

填空题 (一共10题,共10分)

41.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___________。

42.

在教育史上有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的理论流派:一 是(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的( )和裴斯泰洛齐;二是(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

43.

没有社会实践活动,没 有( )与(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44.

课程的编制应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 的( )、( )。

45.

(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46.

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是( )。

47.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 是( )。

48.

春秋战国时期 ,( )、( )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这一时期( )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文化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49.

通 过( )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50.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 、( )、( )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

问答题 (一共11题,共11分)

51.

“白板说”

52.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53.

制度化教育

54.

德育方法

55.

为什么说中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56.

网络教育

57.

测验的信度

58.

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59.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特点。

60.

试述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61.

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 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 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 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 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 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 “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 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 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 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 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 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 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 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 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结合本案例回答,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在上同一节画苹果的课 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着什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