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5题,共25分)

1.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2.

有学者言“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3.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4.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成三个层面.即(  )。

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④运用和理解

5.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6.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8.

长征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9.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10.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11.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12.

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时代周刊》这一行动反映了(  )。

13.

右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提分卷8

14.

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图}

该表反映了(  )。

15.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16.

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并且不会有什么成功;或者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17.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18.

1781—1783年问,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

19.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20.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21.

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

22.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提分卷8

23.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末、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24.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25.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问答题 (一共7题,共7分)

26.

简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27.

历史教师在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时,应创设的教学情景有哪些?

28.

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29.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述《洋务运动》时的教学片段。

在讨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时,呈现了三本教科书不同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而且这些官办工业“压制商办工业,阻碍了商办工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作用是“由于新式机器的应用,产业工人的数量增多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比以前壮大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中国历史》(第三册)

洋务派是“直接为外国侵略势力服务的、买办化的官僚军阀集团,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洋务运动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渐买办化的过程,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的过程”。

——1978年【湖北省初中试用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

既剖析其封建专横、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消极面,又展露出其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抵制外国势力扩张的客观进步性,不再斥责洋务派为“卖国贼”。

——人教社1981年【辛刀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概括)

组织学生讨论:三种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总体评价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呈现史学界关于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观点:

清季自强运动起于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迄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历时三十余年。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不仅是国人谋求对所谓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变局所作有效应对求自强的开始.也是百余年来中国进行现代化所作种种努力的起步。

——1987年8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在“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上的开幕词清政府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师夷努力,中国的近(现)代化之路终于艰难地起步了……作为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御侮的最终目的,但还是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尽管一切都是被动的,是被世界潮流推着走。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来评价这一时期(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我们并不着重于它所提出的“求强”“求富”的口号。也并不看重它的任务是否完成。我们看重的是,这场运动是否顺应了世界文明前进的大潮,是否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否为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过渡做出了贡献。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史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前面三种教科书中的评价相比。在评价的着眼点上有何不同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评价。

30.

下面是某教师有关《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片段:

进行集体备课时,大家认为,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去搜集有关鸦片战争时清朝社会各阶级、阶层的表现,从而自己归结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可能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于是,我们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以及和鸦片战争相关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自己也利用网络等媒体去搜集多方面的素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师生共同认真搜集、整理好资料的基础上.讲了“清廷与鸦片战争”一课,对历史新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展示一组关于鸦片战争的图片,以此揭示课题)一提起鸦片战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屈辱”二字,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今天再次反思这段历史时,除了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外,更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会给中国带来耻辱 究竟谁该对中国的战败负责 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们就从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入手,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探究一: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他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如何 他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有何关系

请学生介绍:①道光皇帝勤政节俭;②道光帝有一定的历史责任感;③道光帝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④道光帝缺乏刚毅的性格,办事不果断,忧郁、迟疑。性格的这一弱点,使其在禁烟时,在“严禁”和“弛禁”之间犹豫摇摆;在战争过程中,又在“主战”与“主和”之间反复无常。

教师引导:“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大家看1;-1题的角度不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道光帝。应该说,道光帝虽算不上明君,但也绝非昏君。虽然他对鸦片战争的战败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但这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一人。当时的晚清已经日薄西山,最高统治者不可能抵挡得住这种外来入侵。

探究二:鸦片战争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抗英的爱国将领,他们的具体表现如何 能否改变中国战败的结局

请学生介绍:如陈连升、关天培、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陈化成、海龄等英勇抵抗的事迹。但爱国将领的反抗也未能改变中国战败的命运。

教师引导: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探究三:爱国将领未能改变败局。那广大人民群众有否进行反抗 为何还是无法改变败局 由学生介绍:各地人民自发反抗的情况,如三元里人民抗英,但这种反抗仅是部分地区、部分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鸦片战争不能像后来的抗日战争那样。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获胜呢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可知清王朝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始终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因此不会也不敢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它的高度专制、极端腐朽、全面落后.注定了其战败的结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归纳得出结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进而得出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评价。

31.

下面是某教师授课的教学活动片段:

历史必修Ⅱ中的专题五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比较大,时间上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地域上从孤立的世界走向世界日益联为一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教师应多从地图、图片的变化之中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下列3幅图片.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提分卷8

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以上3幅图片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哪些变化

(2)家庭纺织是古代欧洲和中国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古代还存在哪些手工业生产形态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态是什么

(3)图2.1反映了欧洲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此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是否也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4)图2.2中的纺织工厂是哪一历史事件的产物 这一事件为什么产生在英国 这一事件都有哪些影响 (对英国、对中国、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亚非拉、对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对全人类、对环境等产生的影响)

(5)图2.3中的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是哪个历史事件的产物 这一历史事件有哪些主要成就 它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什么关系

带着以上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工业革命”的教学任务,尤其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来思考与探究。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评价。

32.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课文摘录:

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