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9题,共29分)

1.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三支一扶行测,章节练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

2.

陈老师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课上学生对七星瓢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王同学充满疑惑地问老师:“老师,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斑点。那如果身上有八个斑点叫什么呢”陈老师愣了一下,心想自己还真不知道,接着又非常“机智”地请王同学坐下,说:“王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身上有八个斑点,当然叫‘八星瓢虫’啦!”陈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的职业道德规范。

3.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殿试三鼎甲的分别是状元、榜眼和()。

4.

Excel图表的显著特点是工作表中的数据变化时,图表()。

5.

东吴时期的吴中“八绝”在书、画、算、相、棋、占梦、星象、候风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发展,其中善画的是()。

6.

该幅作品是下列哪位画家的作品()

幼儿综合素质,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点睛提分卷6

7.

某幼儿园的一位新老师刚刚从事教师工作时,虚心向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但随着工作的熟悉与社会交往的增多,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上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该老师没有做到()。

8.

在PowerPoint中。设置幻灯片放映时的换页效果为“垂直百叶窗”,应使用“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选项是()。

9.

验钞机是现在生活中,尤其是现金流通量比较大的银行必不可少的设备,可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繁重任务。请问验钞机能够检验钞票的真伪利用的是()。

1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儿童权利公约》中缔约国对教育儿童目的的正确描述。

11.

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幼儿。幼儿站在哪里、与谁接近、身体朝向谁、为什么移动和怎样移动等,这些都会引发她的思考,从而尊重幼儿的需要和感受。这说明王老师是()。

12.

午休起床后,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明明悄悄地对刘老师说:“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刘老师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刘老师随明明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刘老师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老师帮你把被子晾干就行了,你先去尿尿。”过了一会,刘老师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对刘老师说:“谢谢老师!”刘老师的做法()。

13.

下列属于农学著作的是()。

14.

该民族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有代表性。其聚居地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是哪个民族()

15.

新转来的学生小明常常以叛逆者自居,他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在上课时表现出怪异行为,甚至顶撞老师。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说小明是个十足的坏孩子,品行不端。作为班主任的李老师并没有放弃小明。她暗自观察,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

16.

在一次主题为“动物狂欢”的绘画活动中,全班孩子从拿起画笔开始,就一边议论一边作画.幼儿甲:“我要画一棵会跳舞的树。”幼儿乙:“我要画一只会唱歌的小鸟。”……大家都争着把自己想画的动物说出来进行交流。这时,老师的一句“不许说话,管住自己,快画。”使得孩子们霎时安静下来。老师的做法()。

17.

某幼儿园某天下午放学时,一名家长迟到了半小时去接孩子,发现孩子不见了。经调查发现,原来教师等不到孩子的家长,就把幼儿交给同路的幼儿家长,让其帮忙带回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雇。不符合规定情形的是()。

19.

社会上曾风行“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强行给自己的子女进行盲目的早期定向培养。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而忽视了幼儿本应接受的教育。这种做法()。

20.

下列关于PowerPoint的表述正确韵是()。

21.

下列选项中,作品、人物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22.

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23.

在Word中,欲将插入点快速移动到本行行首,应按()键。

24.

临近“六一”,李女士高高兴兴地去接孩子放学,却撞见孩子遭老师呵斥而流泪的场景。

另一位家长的“善意提醒”让她恍然大悟:“一定要给老师送礼!如果不送,你的孩子就会遭冷遇,这是行规。”面对这样的行规。下列对教师行为描述不正确的是()。

25.

幼儿人园需进行(),合格者方可入园。

26.

丁丁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一天放学,丁丁偷偷装起幼儿园的玩具想带回家,老师就提醒他:丁丁忘记把玩具放到筐里了。班里的菲菲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女孩,某天菲菲也想把玩具带回家,老师却装作没看到,而是单独和她妈妈说了这件事,希望她妈妈能引导菲菲主动还回玩具。这说明老师能够注意到()。

27.

下列属于社会保护的是()。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29.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的作品是()。

问答题 (一共4题,共4分)

30.

材料:

所谓精神的愉悦应当包括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较高三层的满足:归属(社交)的需求,受人尊敬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一定非要亲人环伺,儿孙绕膝,仅仅参加一个业余羽毛球队,也可以满足归属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虽然困难一些,但是也并非难以企及:所有挣钱养家的人都能得到起码的尊重,成就越大的人得到尊重的程度越高。前者只能得到身边几个家人的尊重,后者(比如,一个艺术家)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但是有的时候,度量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得到尊重的程度与成就并不总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一个贫病交加的母亲为孩子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就有可能比一位大富翁所做的能得到家人更多的尊重。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更本质的快乐,是快乐的起始和极致。最典型的是那位匿名捐赠80亿美元财产的查克?费尼。他自己过着简陋淳朴的生活,把钱捐出去,甚至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不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捐赠的大楼上,只是在看到一位受他捐赠做了兔唇手术的女孩脸上绽开的笑容时,得到由衷的快乐。他的所作所为甚至不是为了得到人们的尊重,而仅仅为了救助他人这件事给他内心带来的快乐。

有了起码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再加上愉悦的精神生活,人就可以生活得快乐。我觉得这东西一点也不难得到,只要你真的想要。所有那些生活得不快乐的人,归根结底是他并不真想得到快乐。

(摘选自李银河《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

问题:

(1)结合原文,作者认为人如何能生活得快乐?(4分)

(2)读完全文后,谈谈你对“所有那些生活得不快乐的人,归根结底是他并不真想得到快乐”的理解。(10分)

31.

材料:

儿歌课上,开始上课时老师说道:“今天下午我们将要学习儿歌《小燕子》,所以自由活动的小朋友都赶快坐好吧。”

“我不想学!”一个调皮的幼儿突然回答。

“为什么?”老师问遭。

“因为这个儿歌我们都会唱了,每天幼儿园放学的时候都听这首儿歌。”

还有一位小朋友一边举手一边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是啊是啊,我妈妈经常给我唱这个儿歌,我早就会唱了,不信您听……小燕子,穿花衣……”

于是,大家纷纷表示自己都会唱,一起唱起儿歌来。于是这位老师说:“很好!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来户外活动,就玩儿大家最喜欢的游戏吧。”

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小朋友们纷纷放好小凳子,有的拿出白纸折起飞机,有的邀请老师一起玩儿老鹰提小鸡,还有的自己唱起儿歌来……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32.

材料:

张老师上课时,小班的轩轩比较好动,时而玩弄自己带过来的机器人,时而扯前面小女孩的头发,时而用脚踢前面小朋友的屁股。张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把轩轩叫起来。并且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进行指责:“你原本就比较笨,还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够赶上别人?”然后直接让轩轩站到门外,轩轩就哭了。这时恰巧刘园长经过,抱起轩轩,并加以安抚。离园的时候家长过来接轩轩,发现轩轩的眼睛红红的。刘园长便向轩轩家长主动讲起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并给予道歉。在幼儿都离园后,刘园长对张老师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强调了处理幼儿问题的方式方法。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刘园长的教育行为。(14分)

33.

材料: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面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节选自王小波《写给年轻人》)

问题:

(1)材料最后一句:“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4分)

(2)结合文本请谈谈对“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看法。(10分)